张爱玲名句经典语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谈女人

  借银灯

  走!走到楼上去

  银宫就学记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存稿

  写什么

  造人

  打人

  诗与胡说

  有女同车

  私语

  忘不了的画

  雨伞下

  谈跳舞

  谈画

  谈音乐

  流言经典语录

  1、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种启示。——张爱玲

  2、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张爱玲

  3、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舞台上有真的太阳,奇异的觉得非常感动。——张爱玲

  4、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张爱玲

  5、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张爱玲

  6、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张爱玲

  7、多数的年轻人爱中国面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独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安全地隔着适当的距离祟拜着神圣的祖国。——张爱玲

  8、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张爱玲

  9、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遍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张爱玲

  10、原是幼稚的梦想,现在渐渐知道了,要做个举世瞩目的大人物,写个人手一册的自传,希望是很渺茫,还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事写点出来,免得压抑过甚,到年老的时候,一发不可复制,一定比谁都唠叨。——张爱玲

  11、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而同时是酸楚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倘使为斗争而斗争,便缺少回味,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张爱玲

  12、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意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张爱玲

  13、生命就像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骚子。——张爱玲

  14、我也并不赞成唯美派。但我以为唯美派的缺点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没有底子。溪涧之水的浪花是轻佻的,但倘是海水,则看来虽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的。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连忘返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保持我的作风,只是自己惭愧写得不到家。而我也不过是一个文学的习作者。——张爱玲

  15、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嚣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听得出音乐的调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拥上来,淹没了那点了解。画家。文人。作曲家将零星的。凑巧发现的和谐联系起来,造成艺术上的完整性。历史如果过于注重艺术上的完整性,便成为小说了。像威尔斯的《历史大纲》,所以不能路于正史之列,便是因为它太合理化了一点,自始至终记述的是小我与大我的斗争。——张爱玲

张爱玲名句经典语录

张爱玲经典散文有哪些

  1、 迟暮: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

  2、 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

  3、 天才梦: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4、 谈女人:

  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时,一个坏女人往往比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

  5、 被窝:

  在黎明的鸡啼里,却是有去无来,有去无来,凄凄地,急急地,淡了下去,没有影子黑影子至少还有点颜色。

  6、 论卡通画之前途:

  如果电影是文学的小妹妹,那么卡通便是二十世纪女神新赐予文艺的另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妹妹了。我们应当用全力去培植她,给人类的艺术发达史上再添上灿烂光明的一页。

  7、 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8、 我看苏青:

  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9、 诗与胡说:

  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撇下来,缺乏水份,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技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10、 造人:

  环境越艰难,越显出父母之爱的伟大。父母子女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

  11、 到底是上海人: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12、 走!走到楼上去:

  戏是给人演的,不是给人读的。写了戏,总希望做戏的一个个渡口生人气绘它,让它活过来,在舞台上。人家总想着,写小说的人,编出戏来必定是能读不能演的。

张爱玲经典短散文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等。

  不幸的她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袒着胸,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

  “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

  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提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

  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雍的爱友的父亲死了,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侉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

  几度通信后,雍姊明嘹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

  她心里突突地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

  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

  “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

  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

  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那从前的歌声呢!

  张爱玲散文《迟暮》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帘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屐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这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咳!苍苍者天,既已给与人们的生命,赋与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了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惟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或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差一段)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张爱玲经典美文

  繁华似锦,相思泪断。走遍天涯,千山暮雪,何时再看风月。

  拨弄琴瑟,音鸣不断。寻找年华,尽空沧海,谁知我惜别情。

  叹锦瑟之繁弦,忆峥嵘岁月稠。当看遍世间人情冷暖,那所谓的伊人,是否还在水一方?佳人锦瑟怨年华,一片思心恨时长。可年华已过,佳人又在何方。已身化蝶,栩栩然而飞,不记自家是何人,浑然梦醒,自家原是庄周,又乃何人

  追忆往事,繁华布景;音繁绪乱,惆怅难言,诸多记忆,一时感慨尽化九曲情场。

  月明如珠,高挂苍穹;良玉似日,尽照天下。如此之际,今朝情怀已为不堪往事。

  当那些错过的年华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微小的背影时,当那朦胧的情感似风一样飘然而过时。追忆的我们,却只能徒手而望。

  恨什么?恨时间的蹉跎流逝了那短暂的青春

  怨什么?怨世间的炎凉磨灭了那宝贵的感动

  一碗浊酒下肚,万事不堪皆去。恨怨之后,皆不过是空叹一声,独留仓影照黄昏。恨就恨自己当初陷的那么深吧,怨就怨自己当初那么怅惘迷恋吧。

  锦瑟生香,雕栏画舫。轻歌曼舞时,伊人是否还在沉迷于那悠悠的琴声

  音韵绕梁,久久不绝。红袖飘然处,我是否还在等待那只有余音没有质本的虚无

  云清风淡,转身而去;秋风无痕,只留离殇。众多看客中,几人欢喜,几人愁兮。“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曲《乌夜啼》,唱尽我心。

  就算这琴瑟装饰的再怎么华美,在我的手中终不过时那几声淡淡的悲鸣。错过的岁月终已打上封条,流落在茫茫沧海,再也无法寻回。在那清清的瑟声中,思念我那最美丽的华年。锦瑟上的那一弦一柱就如同我的生命的历程,你给我的记忆侵占了一弦。于是,只要生命之歌还在响,那么你的那一弦终会被其余之弦的余声震动,环绕于我的耳边,脑海,心间,永不散去。

  凭栏而望,良辰夹美景。指间的那淡淡的悲鸣还在回荡;烟雨楼台,锦瑟唱往事。心中的思念仍然在那弦上蔓延。

  纵使是玉断锦裂的华丽声响,也比不上你为我扶瑟的轻鸣。红尘往事,诸多不堪。错过的你,依旧谱写了我生命中最华美的乐章。

小语张爱玲

  引导语:张爱玲的散文同样是灵性十足,妙趣横生,被称为文学才女,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她的散文。

  笑一声,叹一声,繁华落尽,十年一觉空遗梦;道无奈,空惆怅,零落苦旅独徘徊,泪千行。

  抑或是“自古才女多薄命”,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的作品那样透着无尽的悲苦和苍凉。1921年,她出生在大上海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末清流派代表张佩纶,而外祖父就是当年叱咤政坛的李鸿章。然而,显赫的背景,贵族的血液并没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八岁时,一向不和的父母离异了,随后她有了个后母,从此她的生活便充满了虐待与伤害。17岁那年,后母竟挑拨父亲毒打张爱玲,幼小的张爱玲终于受不了,从软禁的黑屋中逃了出来。她从此和那个封建家庭断绝了一切联系,但同时生活也失去了依托。1942年,为了生存,她被迫辍学写稿。

  这一番经历,给她以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作品中。她的作品始终透出一层悲意,这种悲,不是秋风扫落叶般赤裸裸地表述,它甚至屹立与文字之外,等你读完,不自觉地已被这种情绪感染。她的代表作小说集《传奇》便是最好的明证。那一股旷古的悲凉,那一幅幅凄凄惨惨的时代苍生图,穿越了漫长的半个世纪,仍能震撼人的心灵。那些有生命有色彩有灵性的字句似乎与她有种先天的默契,结合在一处,便产生一股摄人的力量。她说,她热爱写作如同热爱生命,只有在写作时她才感到思维的愉悦和生命的狂喜。

  她如云的才气更是不可仿造的奇迹。她七岁开始写小说,九岁就能完成一个中篇,1943年,当《传奇》发表时,引起了文坛的一阵轰动。以她22岁的鲜活生命竟能写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实属罕见,人们称她为一夜之间横空出世的才女。当时的大作家傅雷就评论,“毫无疑问,《金锁记》(收录于《传奇》)是张女士至今为止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把她和鲁迅放在一起,可见她的成就之高。

  张爱玲小说的永恒主题就是女人。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视角来剖析中国古老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形象。这些女性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生活经历也迥异,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的结局,那就是悲。《倾城之恋》的小寡妇流苏,《金锁记》中的少奶奶曹七巧,《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的女大学生薇龙莫不是以眼泪收场。张爱玲对他们的探究并没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直戳底层,从女性自身找原因,这是区别于以往的以外因为主的一个新角度,更能唤起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觉醒。“她们历经数代却一任时代之光在她们身上掠过,除却攀缘住个别短暂的光亮,她们一如既往的2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狱。”在传奇的前言中,张爱玲这样说道。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对女性深刻的认识,她希望女性能够站起来而不要成为男人的附庸,她把小说命名为《传奇》也只是为了“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尤其女性,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张爱玲的散文同样是灵性十足,妙趣横生。在这里,女人同样成了她手里的绝活,她写自己写姑姑,写好友炎樱,苏青等,均是玲玲剔透,淋漓尽致。张抗抗说:“若是读过《谈女人》,那么,似乎所有关于女性的话题的讨论都显得多余。”确实如此,文章对女人理解之深刻,表述之准确,文字之精巧,岂仅同类之翘楚,堪称并时而少见。文章看似漫不经心,似市井里弄之妇闲来之时絮絮叨叨,其实仔细一品位,却可以令人拍案叫绝。即使今天想来,里面的话何尝没有道理?作者于那平实纤弱的文字中注入了一股具有强大生命里的哲理和蕴含于文字后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与她前半生的才华横溢,驰骋文坛比起来,张爱玲的后半生显得有些沉默。1949年解放后,张爱玲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又辗转到了美国,从此一呆30多年。她仿佛销声匿迹了,很少再有作品问世,和外界也少有联系,更没过问过政治。她是个无功利主义的作家,宁愿平平静静地生活,不乡卷入红尘的是是非非。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50年代,她写过歪曲中国现实的《秧歌》,或许正因为此,她再没回过大陆,也没对大陆发过一辞,而那篇不情不愿写的文章便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结,一直带进坟墓。漂泊的路很长很苦,她的一颗沧桑而衰老的心在外飘荡了30多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故土上海。她爱吃大陆的面食,爱住在散发着故土气息的大街,她的家被装饰成了上海家的模样……可叹可叹,叶落未归根,她终究是没回来看一眼,”生于斯,长于斯”,竟作别于他人的故乡!”请把我的骨灰撒到任何荒野中”在遗嘱里她这样写道,她用最后的寂寞和荒凉来完成那或许并不快乐的一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忽而已”,来匆匆,去匆匆,张爱玲终于不着痕迹于渺渺尘世。“质本洁来还洁去”,它走了,但她那依旧散发着清雅幽芳的文集却永远存在我们心间。

张爱玲经典抒情文: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我自己从来没想到需要辩白,但最近一年来常常被人议论到,似乎被列为文化汉奸之一,自己也弄得莫名其妙。我所写的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也没有拿过任何津贴。想想看我惟一的嫌疑要末就是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曾经叫我参加,报上登出的名单内有我;虽然我写了辞函去(那封信我还记得,因为很短,仅只是:“承聘为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代表,谨辞。张爱玲谨上。”)报上仍旧没有把名字去掉。

  至于还有许多无稽的谩骂,甚而涉及我的私生活,可以辩驳之点本来非常多。而且即使有这种事实,也还牵涉不到我是否有汉奸嫌疑的问题;何况私人的事本来用不着向大众剖白,除了对自己家的家长之外仿佛我没有解释的义务。所以一直缄默着。同时我也实在不愿意耗费时间与精神去打笔墨官司,徒然搅乱心思,耽误了正当的工作。但一直这样沉默着,始终没有阐明我的地位,给社会上一个错误的印象,我也觉得是对不起关心我的前途的人,所以在小说集重印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作为序。反正只要读者知道了就是了。《传奇》里面新收进去的五篇,《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发表的时候有许多草率的地方,实在对读者感到抱歉,这次付印之前大部分都经过增删。还有两篇改也无从改起的,只好不要了。

  我不会做诗的,去年冬天却做了两首,自己很喜欢,又怕人家看了说“不知所云”;原想解释一下,写到后来也成了一篇独立的散文。现在我把这篇《中国的日夜》放在这里当作跋,虽然它也并不能够代表这里许多故事的共同的背景,但作为一个传奇未了的“余韵”,似乎还适当。

  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如果这画面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打人

  在外滩看见一个警察打人,没有缘故,只是一时兴起,挨打的是个十五六岁的穿得相当干净的孩子,棉袄棉裤,腰间系带。警察用的鞭,没看仔细,好像就是警棍头上的绳圈。“呜!”抽下去,一下又一下,把孩子逼在墙根。孩子很可以跑而不跑,仰头望着他,皱着脸,眯着眼,就像乡下人在田野的太阳里睁不开眼睛的样子,仿佛还带着点笑。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缺乏舞台经验的人往往来不及调整面部表情。

  我向来很少有正义感。我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看不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过头去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很希望我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怒,对于一个麻风病患者的憎怖。然而他只觉得有人在注意他,得意洋洋紧了一紧腰间的皮带。他是个长脸大嘴的北方人,生得不难看。

  他走到公众厕所的门前,顺手揪过一个穿长袍而带寒酸相的,并不立即动手打,只定睛看他,一手按着棍子。那人于张惶气恼之中还想讲笑话,问道:“阿sir是为仔要我登牢子

  大约因为我的思想没受过训练之故,这时候我并不想起阶级革命,一气之下,只想去做官,或是做主席夫人,可以走上前给那警察两个耳刮子。

  在民初李涵秋的小说里,这时候就应当跳出一个仗义的西洋传教师,或是保安局长的姨太太(女主角的手帕交,男主角的旧情人。)偶尔天真一下还不要紧,那样有系统地天真下去,到底不大好。

  写什么

  有个朋友问我:“无产阶级的故事你会写么?”我想了一想,说:“不会。要么只有阿妈她们的事,我稍微知道一点。”后来从别处打听到,原来阿妈不能算无产阶级。幸而我并没有改变作风的计划,否则要大为失望了。

  文人讨论今后的写作路径,在我看来是不能想象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选择的余地似的。当然,文苑是广大的,游客买了票进去,在九曲桥上拍了照,再一窝蜂去参观动物园,说走就走,的确可羡慕。但是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初学写文章,我自以为历史小说也会写,普洛文学,新感觉派,以至于较通俗的“家庭伦理”,社会武侠,言情艳情,海阔天空,要怎样就怎样。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譬如说现在我得到了两篇小说的材料,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连对白都齐备,可是背景在内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最初印象也许是最强烈的一种。可是,外国人观光燕子窝,印象纵然深,我们也不能从这角度去描写燕子窝顾客的心理吧

  走马看花固然无用,即使去住两三个月,放眼搜集地方色彩,也无用,因为生活空气的浸润感染,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不能先有个存心。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然后,如果他是个文人,他自然会把他想到的一切写出来。他写所能够写的,无所谓应当。

  为什么常常要感到改变写作方向的需要呢?因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复。以不同的手法处理同样的题材既然办不到,只能以同样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题材上——然而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经验上不可避免的限制。有几个人能够像高尔基像石挥那样到处流浪,哪一行都混过?其实这一切的顾虑都是多余的吧?只要题材不太专门性,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以从无数各各不同的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如果有一天说这样的题材已经没的可写了,那想必是作者本人没的可写了。即使找到了崭新的题材,照样的也能够写出滥调来。

  到底是上海人

  一年前回上海来,对于久违了的上海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白与胖。在香港,广东人十有八九是黝黑瘦小的,印度人还要黑,马来人还要瘦。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一代乳粉的广告。

  第二个印象是上海人之“通”。香港的大众文学可以用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站牌“如要停车,乃可在此”为代表。上海就不然了。初到上海,我时常由心里惊叹出来:“到底是上海人!”我去买肥皂,听见一个小学徒向他的同伴解释:“喏,就是张勋的勋,功勋的勋,不是”薰风的薰。《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用并散并行的阳湖派体裁写出切实动人的文字,关于选择礼品不当的危险,结论是:“友情所系,讵不大哉!”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

  上海人之“通”并不限于文理清顺,世故练达。到处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性灵文字。去年的小报上有一首打油诗,作者是谁我已经忘了,可是那首诗我永远忘不了。两个女伶请作者吃了饭,于是他就做诗了:“樽前相对两头牌,张女云姑一样佳。塞饱肚皮连赞道:难觅任使踏穿鞋!”多么可爱的,曲折的自我讽嘲!这里面有无可奈何,有容忍与放任——由疲乏而产生的放任,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已依旧保留着亲切感。更明显地表示那种态度的有一副对联,是我在电车上看见的,用指甲在车窗的黑漆上刮出字来:“公婆有理,男女平权。”一向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他们去吧!各有各的理。“男女平等”,闹了这些年,平等就平等吧!——又是由疲乏而起的放任。那种满脸油汗的笑,是标准中国幽默的特征。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关于“坏”,别的我不知道,只知道一切的小说都离不了坏人。好人爱听坏人的故事,坏人可不爱听好人的故事。因此我写的故事里没有一个主角是个“完人”。只有一个女孩子可以说是合乎理想的,善良、慈悲、正大,但是,如果她不是长得美的话,只怕她有三分讨人厌。美虽美,也许读者们还是要向她叱道:“回到童话里去!”在《白雪公主》与《玻璃鞋》里,她有她的地盘。上海人不那么幼稚。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包括《泥香屑》、《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青蛙卖泥塘教案

夏天的夜晚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