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救赎》
壳内的救赎
南京长江大桥自建成以来,成了2019多名轻生者的坟墓。在外界压力的重击下,这些人“成长的外壳”轻易破碎了。殊不知,主动直面压力,突破压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要成为百折不挠的勇士,或许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但直面压力,突破自我,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正如李嘉诚说的“命运靠自己掌握”,当你主动出击,冲破压力的桎梏时,便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在压力面前低头,在命运面前弯腰,被看客投掷的臭抹布掩埋,永远无法自我救赎。
陌上尽是看花客,真赏寒香有几人?又何必被那走马观花之人、与己无关之人的只言片语而动摇了志趣信念?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我们呱呱坠地的原因吧。美国桑格·胡克校园枪击案中,狂徒在扫射之后饮弹自尽能完成自我救赎吗?不,他将压力化为疯狂的子弹,射向无辜孩子的胸膛,以为可以还击社会的冷漠,却沦丧了道德,万劫不复。
心理失衡者的疯狂报复、碌碌无为者的度日如年、汲汲名利者的花天酒地都是懦弱的表现。压力无处不在,命运也非时时垂青,外壳或许让你感到窒息,这时,不容等待,不容退避,积蓄力量,奋力一击,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奥普拉挥别不羁年代颓废时光,建立脱口秀王国;布什结束龙套生涯吸毒历史,参加总统竞选。他们直面生活压力,主动突破,眼前便豁然开朗。壳内的世界阴暗逼仄,适时地自我蜕变,才能告别阴霾,获得新生。
在压力面前昂首,在命运面前挺胸,无视看客的喜怒爱憎,才能自我升华,完成救赎。
韩国总统朴槿惠经历了失母丧父、国民声讨之后,不曾放弃,不曾沉沦。留学中国,研读古籍,蓄势待发,终于,华丽转身,道出“冰是坚硬万倍的水”的生命感悟。坦然直面,永远是最好的态度;主动出击,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举世皆非又如何,自我认同,自我欣赏,便能自我救赎,破壳重生。
小说《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坐在监狱的高墙之下,对着天空说:“希望会让我走出这个鬼地方的。”是的,生活中的困境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常常把人压得喘不过气的是绝望。看不见希望,所以变得被动怯懦,不堪重压,久而久之,便破碎毁灭。如果直面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勇敢振作,自我完善,便会洒脱无畏。怀揣希望,自我升华,破壳自救指日可待。
走上南京长江大桥,愿你看到的是浩瀚开阔的万千气象,留驻心间的是生活的希冀、主动的勇气。让压力痛楚,随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演绎一部属于自己的“救赎”传奇吧。
自我救赎的道路
你想不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进监狱的第一天就被警官打死了?很难想象吧,可就是在肖申克监狱里发生的事,这里的警官和监狱长比犯人还要凶,警官以殴打犯人为乐趣,简直不把犯人当人看,想打就打,想杀就杀;监狱长更是狡诈,毫无人性,把囚犯当成仆人,让他们干这干那,稍不如意,嘻嘻,拖出去毙了!这个监狱简直和地狱没什么分别。
而我们的主人公——杜方,一个无辜入狱的银行家,靠着自己瘦弱的身躯却成功越狱了,而且仅仅花了二十年时间,真是不可思议,电影前大半部分都在讲述杜方在监狱中的经历,直到最后一小部分才开始讲越狱。直到看完全剧我才知道前大半部分都在为最后的越狱作铺垫。一开始,杜方属于弱者地位,“姐妹花”骚扰他,犯人们欺负他,警官殴打他,监狱长瞧不起他。但他在一步步改变自己的现状,在挖掘自我救赎的道路,首先他跟第号二主人公瑞德做交易,准备好越狱的工具,然后又冒着生命危险向警官赢得酒,分给大家,而自己却一口不喝,这是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再也没有犯人来欺负他了;又借刀杀人,靠警官把“姐妹花”给干掉了;然后又开图书馆赢得了监狱长的重视,最后成功越狱。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一些鸟是不能关进笼子的。”我想,那说的就是像杜方那样的聪明人吧
死亡的救赎
7天的晚上,真的很可怕。
那晚,妈妈没有任何的变化。但那晚伊默的心却比失去大部分亲人的时候还疼,难道,上帝真的不可怜她吗?把最后的希望也带走,真的吗
伊默一直都有不好的预想,首先是可可的反常,和她的直觉。不知不觉她心紧张起来,她害怕妈妈的离去,她就真的没有亲人了,就算姑姑,又算什么呢?12点,大厅的钟准时敲起,伊默再也不能忍受自己的直觉,她要去看看,就算是幻象,她也要知道。
伊默穿上衣服,奔向妈妈的房间。当她推开妈妈的房间,她真的看见了那一幕,她害怕的都不会去想的那一幕:妈妈无助地躺在地上,脸色苍白。伊默跑过去,拉住妈妈:“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还是没有说什么,等到月光渐淡的时候,妈妈才一字一句地说了一句:“伊默,永远不要相信泰森轮族的人。”妈妈便永远闭上了她的眼睛,再也不会睁开了。“为什么?为什么?”伊默哭泣道,不一会儿,她因为过度伤心而导致昏迷了。
孤独者的救赎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甚至可以说,人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被定义的。作为群居动物,人类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而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自己不再被他人所需要。因而,孤独感便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占据了人们的生活。
在这看似精密联系的社会当中,我们仿佛正被世界的纷繁所包围,一层又一层。但事实是,哪怕周围的空间被热闹的空气所填满,每一个人其实都还只是一个被隔离的个体。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所有东西都在变,而你却不想变的时候,你便成为一个孤独者。人们发明了大发时间的机器,却最终被机器左右了自己。
因而,人们渴望被需要,这实则是一种自我救赎。人们在寻找一种与社会的联系,寻找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即社会认同感。当孤独者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需要,他们就会开始吧自己与社会联结在一起,就好像找到了融入社会的理由。因此人们会更加地渴望被需要。通常这种心态分为多类:渴望被亲人依赖,是一种希望被需要的体现;渴望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建树,也是一种希望被需要的体现。凡此种种,关键在于个体拥有多强大的能力。
相对地,当人们感受到自己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会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孤独,仿佛为整个世界所抛弃一般而孤寂。这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之苦,让人们寻求同伴所带来的安全感。当他们被集体的温暖所救赎,就由此鼓励了集体的合作与交流,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他们渴望被需要。
当然孤独并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把我们从科技与变化中救赎出来,回归到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世界,从而不被冷冰冰的机器所同化。正是因为我们渴望被需要,渴望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同,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学习或者广泛地交际,以此来充实自己,来证明自己。我们才会从各种电子数据中抬起头,与更多的人建立更多的关系。如此一来,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温馨与和谐。
社会将人们组合成了一个整体,它保护着我们不受伤害。但若孤独不复存在,那么社会也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因为我们渴望被需要,人类才得以互相帮助并保护彼此,得以延续和繁荣。
依稀记得看过一位哲人的话:在孤独中成形的事物,往往也能被用来救赎孤独。看来,这是真理!
作文:温暖的救赎
大年三十那天,我还在路上奔波,坐长途客车往家赶。车上只有几个乘客,本来一个人可以占整排座位,有个陌生的年轻人,偏偏要和我挤在一起坐。
年轻人穿得很单薄,天气很冷,车窗又破了几块玻璃,寒风“呼呼”地往车里灌。我想,年轻人一定是冷得很,想从我身上获取一点儿温暖。虽然紧挨着我,年轻人还是冷得发抖,他的手老是在我的腰上动,好像要抱住我。
我拍一拍年轻人,关心地问:“你是不是很冷?”他望了我一眼,说:“不冷。”“还说不冷,你的声音都发抖了。我穿得多,脱一件给你穿吧。”我脱下外衣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接过外衣,很难为情地说:“这怎么好意思!”我说:“穿吧,又不是送给你,下车时,你还得还我呢。”年轻人终于把衣服穿起来。
突然,我想起衣服的口袋里有1000元钱。天哪,要是这家伙拿走我的钱,我就惨了。我看看年轻人,想叫他把衣服里的钱掏给我,却又开不了口,只好一路盯住衣服的口袋。我非常后悔把衣服借给他,自找麻烦,弄得自己提心吊胆的。
好不容易来到我居住的县城,我该下车了。年轻人也在这里下车。下了车,他立即把衣服脱给我,一次又一次地道谢,并说:“大哥,我从没见过你这么好的人。你一定会走运的。”
把衣服穿回身上,摸摸口袋里的钱,一点儿没少。看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我惭愧极了,我竟然怀疑他会拿我的钱。
心情愉快地回到家。万万料不到,我刚进家门,那个年轻人也跟来了。年轻人说:“大哥,有几句话,我必须跟你说。如果不说出来,我会一生不得安宁。”我招呼他:“坐下说。”
家里人正在准备年夜饭,远处已经响起鞭炮声,过年的气氛四处弥漫。
年轻人对我说:“大哥,你知道我为什么到这里来吗?我是个小偷,盯上你已经很久了,为了偷你的钱,我才跟你上车的!在车上,如果你晚两分钟脱衣服给我,我就会下手了。我……”年轻人说不下去了。我握住他的手说:“没事啊,现在不是挺好吗?”
母亲在客厅里点燃了香烛,她要我们每个人都许个愿,祈求来年万事如意。一家人许完愿,母亲对年轻人说:“你也来许个愿吧。”年轻人在香案前双手合十,许愿的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就流下来了。
真正的救赎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行动亦如良药,虽然行动起来会觉得苦多一些,让人累一些,但它能改变我们的内心与习惯。
一次,我去楼下扔垃圾,“茫茫物海”的垃圾袋中有一个小刀片,我提起垃圾袋就往门外走。回来时,却见母亲气红了眼,甚至要举手来打我,怒气十足地大吼道:“你把刀片直接放进去,它那么锋利,万―有拾垃圾的老人划伤了手怎么办!”我听后怔住了,思维几乎停滞了。慢慢地,我迈出的脚步如穿了铁鞋般沉重,缓缓走到沙发旁坐下,低下头,不发一言。我不敢想象拾荒老人手指划破时的情景。最终我站立起来,沉默地走回书房。
透过窗子向外望去,我看着小区门口那高大而深深的垃圾桶,想把刀片拿出来却又不能了。再后来出去游玩,到了景区,见到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在垃圾桶旁吼叫着:“是谁把这啤酒的碎玻璃渣子放进去的!真烦人!”他那只悬在半空中的手似乎在向我诉说着扔垃圾的人的无耻。我瞬间想起了那被我扔在小区垃圾桶里的刀片,内心满是愧疚,那个刀片成为我一道过不去的坎。
从此,一旦遇到要扔的尖刺东西,我都会用橡皮筋和纸包上。既然我不能穿越时光,就从行动上一点点改变吧!我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卫生纸包上这个该扔的大头针,拿皮筋固定好,小心地放到垃圾袋里,心里极其踏实。这样的行动渐渐成为我的习惯,犹如我会自觉地把路边的饮料瓶和广告纸随手捡起一样,这是我人生的宝藏。
原来后悔药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行动。这是对原来行为缺失与内心遗憾的真正救赎。
救赎
或许是心为形役的缘故,于恍惚间迷失真我。偶矫首遐观风起云涌,茫然不知所思。
只是如此春光,何以埋葬在浩瀚无垠的苦学中?乘此番明媚,定当不负春心。于乡野农间,找寻一份自然的真谛。
暖风划过面梢,痒痒的,甚是惬意,情不自禁微阖双眸,谛听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远远的,眼帘印出一大片黄,点缀着几笔淡绿,远眺欲一眼望见底,未果。徐步前趋,味蕾似乎受了什么刺激,不仅猛嗅了一下鼻子,登时,氤氲着泥土与油菜花淡淡的沁香的混合味道一齐蹿进鼻尖。驻足聆听,黄蜂儿嗡嗡鸣唱,视线落在它们于花海间翩舞的身姿,一派生机勃勃的盛况。我只静静的站着,不语,心中的混沌荒芜逐渐得以净化,纯洁,麻木懵懂的心又得以澎湃不已!
未几,于一隅草丛间偶遇几只羊儿。束缚了,畏缩着,依偎在一只大羊近旁,不时发出几声低沉的呻吟。我小心翼翼,欲上前细观,可窸窸窣窣的脚步声仍惹得几只小羊羔一阵惊动。“咩咩。”最孱弱娇小的那只愈发紧靠着老羊,他那只沾满泥水而染着一层墨黑的后蹄不断的向后蹬着,黑溜溜的圆眼珠里流露出一种不可言状的无辜与恐惧。为什么怕我呢?我好奇亦有些嗔怒,蹙眉不语。远远的传来一阵笑语声,原来是邻村的野娃娃们。“瞧,羊还在哪儿呢!”领头的那个孩子手里揣满了小石子,衣角、裤卷都脏兮兮的,他可能看见了我亦或没注意,我并不在意,我只清晰的记得,在那领头孩子的一声号下,五六个和他一般模样的孩子,都齐嗖嗖从口袋里掏出石子,“哗哗”砸向羊群。夹杂着孩童的欢笑声与羊群恐惧的呻吟声震颤着我的心。我赶忙上前阻止,“别扔了!”我大声呵斥,满脸涨红,双眉紧蹙。年龄较小的孩子被我这活脱脱一母夜叉的架势怔住了。可那几个年龄稍长得胆就大多了,仍旧我行我素,熟视无睹。我恨不能抄起一根木条像赶小鸡一样赶走他们。权衡之下,我选择坚守在羊群的前方,任石粒似骤雨般倾泻而来。那短短几秒,我感觉浑身滚烫起来,似乎有种不知名的力量激励着我!孩子们许是深谙无趣,渐也散去,耳畔只萦绕着羊儿温顺的低吟。我不禁莞尔一笑,旋即回首凝视那一群惹人怜爱的羊儿,一派和谐安谧!那只小羊似仍有些怕我,只是挨着大羊,静静的啃着草,是不是抬头看我。大羊可就显得百经世事沉稳许多,凝视着我,双目柔情,给予我些许安慰。末了,亦该道别踏上另条旅途。我默默的走远,走远了。可隐约听见一阵阵短促而深情的鸣声从背后飘来,我驻足,按耐心中那一份喜悦。莫非这是它们在向我道别?我欢喜的说不出话来,只觉有一泓清流缓缓淌落,坠地。我没回头再去看他们,因为它们的音容笑貌已定格在我脑海,常驻心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给心灵一次彻底的救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亦或只静静谛听自己的内心。
自我救赎
风筝,对我们来说,也许只是童年时的玩物。但对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却可以代表很多,它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信。而阿米尔只有追到那只风筝,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开始,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从小长大的主仆,作为仆人的哈桑,对阿米尔无比的忠诚。他们的童年就像糖果一样甜蜜,一起追逐,一起玩耍,一起放飞风筝。但那一次,阿米尔背叛了哈桑,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受尽耻辱。他也希望自己能挺身而出,却因为懦弱和自私,选择了袖手旁观,还错误地把哈桑逐出了家门。
读到这,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因为阿米尔的自私而感到愤怒。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全部的爱,甚至认为,“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而这只是因为,他是个哈扎拉人。可相反,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着实使人感动。他对阿米尔的付出完全是没有目的,不求回报的,哪怕阿米尔要陷害他,也没有任何委屈、怨言。他也曾经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阿米尔准备重返故土时,他想起了那一切,想起了那只风筝。风筝,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风筝,让阿米尔背叛哈桑,让哈桑成为阿米尔屠宰的羔羊。又是风筝,让阿米尔选择重返阿富汗赎罪,因为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然而当他重返故乡时,儿时的噩梦却再次重演。那时的阿富汗民不聊生,一片狼藉,到处是举着枪的塔利班。见到故友,知道家族的秘密时,救出哈桑的孩子成了他心中最坚定的信念。在被拳击的捶打中,他终于找到了久违的感动,那是勇气。也只有在这一刻,阿米尔成为了真正的、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也终于得到了解脱,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追风筝,是为了得到父亲所有的爱而伤害了哈桑,负上了心灵的罪名;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则为了赎罪。风筝,成了阿米尔人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将两代人联系在一起,更寄托着阿米尔对未来的憧憬。
友情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的仆人之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小说的文字细腻温暖,就像是书的橘黄色封面上如火的晚霞。绚烂的空中,一只带着两条长长尾巴的风筝在轻轻飞舞,它的牵绊所在,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
故事的开始,从阿米尔和哈桑两小无猜的童年写起。爬树,摘桑葚,恶作剧,这跟所有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们的童年没什么两样。他们朝夕相处,他们疯玩笑闹,他们一起成长。本以为这是个关于男孩子间的伟大友情的故事,但文中提到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时,我意识到,哈桑对阿米尔,不只是哥们儿义气,那是对友谊的绝对忠诚。
哈桑嘴边的第一句话必是:“阿米尔。”
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风筝,阿米尔是放风筝能手,而哈桑是追风筝能手,他俩无疑是黄金搭档。然而在现实里,他们并不是并肩前进的。因为他们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的儿子。他们注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让我想到阿来的《尘埃落定》,即使在和仆人索郎泽郎玩得亲密无间时,麦其家的这个傻瓜少爷也很清楚:“即使是奴隶,有人也有权更被宠爱一点。”或许之于阿米尔,哈桑只是他“宠爱的仆人”,说到底还只是仆人。所以在哈桑信守承诺为朋友追到风筝而受到凌辱时,懦弱的阿米尔并没有站出来,他安慰自己:哈桑只是仆人。他以“少爷”的姿态掩盖了他的无能,也扼杀了一段友情。
而哈桑,倔强到固执地相信着这段友情。他从来不会对阿米尔说“不”,他小心地鼓励着有些自卑的阿米尔,甚至为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吃烂泥”。记得有这样的细节,在哈桑受辱前,阿塞夫试图说服哈桑把蓝风筝让给他,然而哈桑不答应,只因给阿米尔的承诺。于是,伴着古尔邦节宰杀绵羊的情节,哈桑的悲剧犹如那只黑耳朵绵羊的悲剧,他眼睛里有着为了崇高目的而牺牲的坚定。
在神的面前他们同是人,但在现实中,他们的出身就是他们友谊的最大障碍。王子与庶民永远站在不同的位置,他们最初的一点点差异,在社会、教育、舆论的推搡下,犹如蝴蝶效应般渐渐有了千差万别。友谊,经受不起这巨大裂痕而被撕裂——阿米尔偷偷地把钱放在哈桑枕头底下。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想法,他最后一次成全阿米尔的心意——永远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长大后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于心。
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了哈桑的消息,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然而哈桑却再也没有机会听到阿米尔的忏悔了,他死了。
阿米尔最后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以之来救赎自己的灵魂。
不论之后阿米尔怎样愧疚怎样赎罪,伤害依然发生过。赎罪唯一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罪。而后来哈桑与他同父异母的事实被揭露,不可谓不是一个讽刺。
那么我们,活在相对平等的社会里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坦诚地举起右手发誓自己从未辜负一段友情呢?有些情感并非无法逾越身份等级的鸿沟,而是无法逾越人心。
人生的救赎
“人生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努力生存,要么就去死。”
——题记
人的堕落只有一种拯救,每一次面临困难都有一种想要向前的冲动,生活的路线上被命运布满了未知的地雷,即使你的幸运暂度难关也逃不脱在生活背后的天网。上帝总像顽皮的孩童,把人当做是自己的玩具,毫无忌惮的玩耍,人生的过程总爱卡在这样的痛苦之中。
天网悄悄拉开,晴空总会转怒。当人生真正困于该死的网圈上,人的堕落只有一种拯救那就是救赎。愚蠢的人痛恨“救赎”这样的字眼,他们只渴望生存,并与心中的怒火战斗,毕竟他们的渴望就是愚蠢,他们的死带走了梦想,因为他们不相信救赎就是上帝开启的另一扇窗。天网的悄然拉开就意味着它将忽然罩下,也见证了又一个困斗的人生。这样的遭遇大多来看都以为是不幸的,其实却是一种对成功的莫名暗示,被考验者救赎自己的人生应当这样:“往往越能挺住压力者;往往自信自强者;往往不轻言放弃者”,都能自我把握,命运和其它因素给他创造了机缘,才能无畏一切,挣脱天网,这样的救赎才算是对奇迹的另一种创造方式。
生命就是一场救赎的战役,上帝总在挑衅人生对生活的战火,不管如何,能量若大若小都应对考验者无畏的表现自己,而不是怯懦的等待批评,后者的态度将会对这样的生存意义产生迷惘。我们和生命的不可能血战。失败者将在人海中流浪,胜利者将扬长而去。救赎像一把枪,抵在我们的脊梁上,逼着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跑,即使在奔跑的前方,始终有一些糟糕的深墙,岁月只容许在短时间内将深墙在人的视线中抹去,重新的开始又像一个起点,救赎从这时看起便像一个洗刷过去让人重新爬起面对生存可以拥有强烈渴望的工具,牵这着根粗绳,抱着强烈的生存欲望,这就是为向救赎人生的动力,一直向上攀爬。上面就有希望,希望正在偷偷泄密,它的背后正有大堆成功的喜悦在向人生召唤。
名词“救赎”看起来太沉重了,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在它未被救赎前还有一个不知名的词诠释着,一种人性的冷酷,低调和最悲情的全部内涵。终于,人生再一次救赎,体验了重生。
表志灰心念死者必定被地狱接纳,黯然的光景中人生默念着人生的救赎。
救赎便是天堂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