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作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以古为镜,知行合一作文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彻头彻尾的观看了比赛后,我发现,只有把古人的一言一行当作自身的镜子,才能在社会上刮起一股谦谦君子之风。

  比赛当中每一位选手的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对诗词有着强大的储备量,对风俗古迹的了解也颇为深刻,但最吸引我的是节目组最后设置的对选手知行合一的考察。通过饭桌上的礼让,就餐的行为习惯,充分体现了选手的个人素养。有的选手礼让长辈,为大家端茶倒水,有的选手却坐姿不端,举止不雅。面对六人五个鸡蛋,他们互相谦让,尽管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都有美德与素养的体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什么?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孟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李白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更是教师张丽莉的舍己为人,的哥的拾金不昧,黄丽芬的助人为乐。前有智者先贤的字字珠玑,后有博爱之人的身体力行,以古为镜,知行合一的好人为整个社会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而山东省实行的光盘行动,虽然在全省获得了积极的响应,但仔细观察之下又不免会发现仍然有些人意识薄弱,看着粮食被浪费不为所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许你浪费的只是半条鱼,一只虾,但积少成多,后果又会如何呢?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公主、小王子,面对无法平均分配的时候,又是否会把自己的那一份礼让给他人呢?在团聚就餐时,是否会让长辈先入座,等长辈吃过再动筷呢?这是值得每位青少年深刻思考与反省的啊。

  赛场上的选手不论输赢都始终保持快乐的笑容。对于他们来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失败并不可惜,成长与收获最重要。正如谚语所说:“失败得教训,成功获经验。”失败为我们积累下了一份又一份的经验,铺垫了通向成功的捷径,是必须珍惜的良师益友。

  而生活中的我们,无一例外的得失心重。我们看重成败,往往因为输掉一点点伤心一整天而忽略了自己所收获所学到的,经常为自己诸多的小差错找借口,却忘了孔子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山东这孔孟之乡,自幼学习先贤经典的我们更应该知晓这其中的道理,“不怨天,不尤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开始,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啊。

  我们要明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做“啃老族”,“手机控”而是努力成为“光盘族”,“学文控”,以古为镜,行知合一,用经典充实我们的心灵。

知行合一作文

愿你我知行合一

  李白曾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又有人赞扬秋日里低头的麦子所蕴含着的成熟的谦逊。我思忖,我们该如何取舍

  当大秦帝国的太子扶苏因与父皇的政治主张不合,不愿屈服而被罚守边疆领兵打仗;当柳永多次进京考取功名未果时,写下“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从此流连青楼;当百日维新失败时,“维新六君子”不愿屈服强大的帝国主义,英勇就义;当……一位位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是成熟的,是坚定的,他们坚持内心的选择,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仿佛明白了,一个成熟了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永不屈服于世人,昂首挺胸的活下去。

  可是,当“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解缙刚做官时为民仗义执言,却最终落了个贬官回家,而后屈膝却成了朱棣身边的红人;当解放军进行平津战役时,傅作义为保住满城百姓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接受了和平改编,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更多精神文化;当……一位位屈于时势的人物,他们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却也有为更大的利益而屈膝的人,我又迷茫了,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永远低着头么

  直到我知道了王守仁的思想,理解了张居正的生平,我才豁然开朗。张居正,天资聪慧,是当地有名的神童。二十左右便考取了进士,进京为官。但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高拱,一个害死了他父亲等一系列正直的人,被朝廷大臣所不齿。而张居正,却为他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被朝廷孤立。然而最后,张居正却推翻了这位祸害朝廷多年的内阁首辅。我诧异了,毋庸置疑,他内心不可能忘记了杀父之仇,却以异于常人的毅力容忍了下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成长,一点点明白朝廷的尔虞我诈的“游戏规则”哦,我懂了,我们为人处世也要能屈能伸。当一个人随意蔑视你时,你应该暗自蓄积力量,等你强于对方时,有些蔑视,也就不攻自破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心中对于成熟的疑惑也渐渐消失了。

  当有人在问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么?”我可以微笑着,“不,我们既要学会昂首挺胸,亦要学会容忍,愿你我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高考作文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经过无数的磨炼和痛苦的思考之后,在贵阳文明书院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知行合一。千年之后,一个年轻的学子更名为陶行知,以此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

  生动的《三字经》却难以掩饰孩子的刁蛮任性,国学热潮的背后是虚无的形式主义的泛滥。何以会出现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巨大发差?根源在于“知”与“行”的割裂,人的道德思想并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践行。

  将“知”置于心中,握在手中,知行合一方能写就生命的绚丽。“非洲之子”史怀哲十八岁成为法国管风琴大师的得意门生,并被推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三十岁,他又获得了哲学与神学博士。在大家都以为他将谱写华丽人生的时候,他却把目光投向了那遥远、荒芜的非洲,而起因竟然只是一个忧伤的非洲黑人的雕像和一篇新闻报道。一般人或许只是鞠一把同情泪,献上一份深深的祝福。史怀哲却以惊人的毅力弃文从医,偕同他的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着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非洲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救死扶伤,这一“行”就是50年。

  这位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志愿者,没有震撼人心的言说,却以50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宗旨。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行合一需要内心足够澄澈和强大。当无数学者躲在象牙塔闭门造车时,当众多高官为弄一顶院士的桂冠而抄袭论文时,袁隆平即使已经名满天下,却仍旧埋头于田畴,将自己的才智倾洒于杂交水稻的培育上,为的是解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没有沉迷于空洞的理论研究,更没有为了那顶院士帽而削尖了脑袋苦苦钻营。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更是科学救国的践行者。

  20xx年4月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就是这个世界对这位知行合一的伟大耕耘者最好的褒奖,也是对那些空谈家绝妙的嘲讽。

  还记得赵国那位“雄才大略”的赵括吗?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不但误了自己的性命,还将赵国40万精锐丧失殆尽。悲痛之余,更需反思。赵括虽熟读兵书,精通战法,却非从战场实践中而来,知行脱离,失败在所难免。还记得那位隋炀帝杨广吗?为谋求帝位,“矫情饰行,以钓虚名”,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一旦登临帝位,立马原形毕露,骄奢淫逸,荼毒生灵。历史是公正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炀帝为其“矫情饰行”付出的代价就是身死国灭,岂不悲哉

  知行合一不仅是圣贤先达毕生的追求,更需芸芸众生在社会生活中践行。中国梦很宏伟,却也很细微,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与其让孩子背诵《三字经》,不如让孩子学会说“谢谢”;与其埋怨漫天的阴霾,不如少开一次车;与其空喊悲天悯人,不如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与其怨天尤人,痛心疾首,不如点亮心灯照彻黑暗。

  言为行之表,行为言之始。经世致用,方能让孝道永驻孩子们的心田;知行合一,方能让传统文化之花灿然绽放于华夏大地。

知行合一

  敬爱的党组织:

  本人作为华师政治学研究院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倍感荣幸和自豪。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研究生生活已过半年,我从中收获颇丰。

  通过上学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学习,让我深化了对党的认识,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的深刻内涵,也使我更加明白到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从理论、而且从实践上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这次培训班上,老师对党的理论作了深刻讲解并列举了很多生动的实例,如人民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和沈浩同志的光荣事迹,在党的不同时期给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型,他们是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舍小家为大家,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的榜样。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若想成为一名正式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全面学习党的理论,打好理论功底,还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此理论,把理论真正地运用于实践中去。

  经过党课的认真学习,本人顺利地通过了入党结业考试,拿到了结业证书。我院的2012年元旦晚会举办得非常成功,这得益于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作为在校研一入党积极分子和支部委员,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晚会中本支部节目的筹备组织工作并参演了节目。在此次晚会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好评,这是我前进的动力。

  当然,这一结业证书只是对党的理论学习的一种初步肯定,此次元旦晚会的筹备组织工作也只是一次小小的实践,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还有一段较长的考验在等待着我。

  所以基于此,本人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思想理论,以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予以践行。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统一,做到知行合一,积极发挥出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带头遵纪守法并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法律知识,从学习和生活中去关心同学,帮助同学,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正式合格的共产党员。

知行合一,重在于行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非知之实难,难将在行之。”——《左传》

  在知行合一中,是在强调道德和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重视道德的实践性。“知行合一”相当于“致良知”。知就是认知良知,也就是道德认识。行就是行动行为,也就是道德践履。

  不论是作为干部,还是作为公民,作为学生,我们都要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国家干部就要有道德,对于我们公民来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道德也可以从一点点的生活小事做起。康有为也说过“蒙养知识,德育为先。”学生更是要以德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所以说,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一名青少年。养成一个良好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观念是很必要的。

  当然,我们不仅要有一个对道德正确的认识,还要应该要有道德践履。

  知是必要的,在湛若水提出的“体用一源”中,知与行的首先必要就是要有知。朱熹也曾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识。然而有许多认识就够了吗?明朝陈献章说过∶“圣贤垂世立教之所寓者,书也。用不用者,心也。”我们的道德是根本,知而不行,阅读再多的圣贤书,再多的道德认识都是白费的。所以两者相辅下,行是重要的,王阳明曾经说过“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动的必要性也说明了对于道德的认识。达芬奇曾经说过“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理论固然是必要的,但实践相比于理论来说是重要的。

  在王阳明因反对宦官,仗义执言而被贬谪龙场时,自己所学到的道德认识和所读的圣贤书似乎发生了偏差,他开始进行了思考,明白,光靠理论和哲学是完全不够的,应该去结合行动。再后来他一路扶摇直上,在巡抚江西南部时,土匪盛行,他并没有去跟土匪讲什么道理讲什么德行,讲什么道德。他直接开始了行动,用火枪攻击,用知识计谋相结合攻击土匪。

  在龙场悟道中王阳明悟出了“知行合一”这一思想,认为“知”和“行”应该齐头并进,而不是像朱熹所说“论先后,知为先。”如果只是知为先,难免会有一些不自觉的观点∶我“知”得不够,所以还不能“行”,等我的“知”足够了再“行”。这也许是避免不了的“人欲”但“存天理,去人欲。”可以是我们对自己的约束与提高。对于自己的不对的欲和自己的道德认识进行结合,尽量让自己的欲不违背自己的道德认知。

  就像在学习日常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想在学校里吃些小零食,但在校规班规上,这是明令禁止的。我们都知道这样的规章制度,可是还是有很多层出不穷的事件发生。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对德认识,还要对德有履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成就自己,建设国家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方为真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背负行囊,行走于人生的悲欢离合。一扇扇人生之门,不断阻碍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蒙蔽着我们渴求的双眼。未来的路虽总充溢着迷茫与孤独,漫长坎坷又布满荆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与流言蜚语,知行合一,便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践行锻炼。知道却不去行动,就是没有真正明白。正如战国时期的赵括,虽熟读兵书,却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死搬兵书上的教条,而不去脚踏实地的实践,终死于战场,为后人耻笑。

  我们常探求如何获得真知。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求得真知的办法有很多,但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须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须学会去知行合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典范。社会风雨如磐,祖国水深火热,他由忧生爱,爱由忧生,他明白他需要给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上,写满了如群蚁排衙密密麻麻的小楷。他向那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潜心贯注,锲而不舍,终结成《唐诗杂论》的硕果。对知行合一深刻的理解,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和伟大的作品,闻一多先生也由此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成为我们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储存。而在广泛的涉猎、仔细的研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之后,我们便会得到一个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或肝脑涂地,或骈手胝足,在无数个日夜里皓首穷经,捡拾起慎独,才能让我们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山间幽径、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脚踏实地,忠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去穿过并征服所有坎坷泥泞寒冷坚硬的大地,方能获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心存美德,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2016年优秀作文:知行合一,前路可期

  去年今日,我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把自己兵荒马乱的高中岁月落笔在红格纸之间。

  此时此刻,我在做同样的努力,却发现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夜阑犹梦,文学当枕”的日子,少了过去高中胡老师语文课堂上文学氛围的濡染,现在已是语言干涩、言辞匮乏。却仍执拗的强撑,想要再去写一次高考作文,实是羞愧难当。提及语文素养,在我看来,是知识与能力的并行不悖,是思维观念和文化品位的相互浸润,是积累语言和拓展视野的相辅相成。

  抑或通俗来讲,素养本身绝非仅仅是格纹纸上的笔走龙蛇、挥毫洒墨。它可以是,当你闻知杨绛先生驾鹤西去之噩耗,不需要浏览潮水般的纪念文章,就能流利地背诵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得以明了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内心的质朴和平和。

  同样,它也可以是,未谙世事的我们,甘愿成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当成信仰去膜拜——那种迷恋情怀所以得以深晓一切阴晴冷暖。 好比社会之建设需要民智开启,我们语文素养的养成也的确需要一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于灌输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兴趣点的激发和培养,是严谨治学精神的影响和陶染。幸运至极,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有机会每日聆听老胡的谆谆教诲,受提携之情与栽培之恩,没齿难忘。如果说课堂上的讲授是一个引领,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一种延伸。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笔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词藻信手拈来,深情娓娓道出,可这些,都是需要阅读背后的文化底蕴进行积淀的。连亘的文字排列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只要潜心发掘,便有值得借鉴的菁华,永世难忘。

  谈及社会生活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影响,我认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是要建立在扎实的教学和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缺一不可。所谓实践,强调行动力,猝不及防的鲁莽断不可取,内心的丰富和饱满不可或缺。

  诚然,题中之义的三条途径全部亲力亲为,知行合一,坚持到底是足以支撑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然而,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努力石沉大海,担忧获得的回报遥遥无期。因为语文素养不同于数理计算,它的反馈周期太过于漫长,倘若没有足够大的执念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太容易泄气和崩溃。

  可鲜衣怒马少年时,愿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奔赴近在咫尺的成功,也同样敢于征服远方始料未及的失败,前路漫漫但可期啊。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知行合一作文

  今天我们就来咬文嚼字,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这个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知行合一?答: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在我看来,这个思想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就会发现它的意思很简单: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动;合一,就是合为一体。这样看,它想表达的意思是:知识和实践要合为一体。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都会注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上的运用。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好,结果一碰到难题就不知所措,因为他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灵活地运用它。现在社会大多是这样的人,一些博士呀,研究生呀,在学校把一些大道理,大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一进入社会,就傻了眼。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想运用知识来完成它,思来想去却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话;让他举个例子,却一个都举不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没有亲身的体会,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实践,才能领悟它。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我只实践就行了呢?”

  也不是。因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体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王守仁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有知而无行,则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如果只有行而无知,则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第二层。则是知行合一的延伸。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利益。他还有一个对手,叫做原则。从古至今,两肋插刀,舍人取义这类的道德是存在的,可惜这东西的代价太大,估计你要首富王健林来都不一定愿意。除了个别一根经的,大多数人都不愿做。但为什么犯罪的人却这么多呢,它不是比其他的更危险吗?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只要有足够大的利益,就有驱动人的能力。犯罪说起来很危险,利益却高,还能收获刺激。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异常残酷,却格外真实。在这个残酷的现实前,你要明白,想真正的实现伟大的理想,又不放弃原则,就要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强力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差劲。他们自以为学到了知识,拿到了学位,就可以备受瞩目,大展拳脚。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全国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大学生,博士生毕业,全国省份不过23个,城市加起来才200多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偏远山区,加上生长在大都市的傲娇学生,机遇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时候就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就会放弃原则,为了利益不顾一切。这种人往往只能取得暂时的利益,因为它们的手段往往不能见光,努力半辈子,到头来一事无成。另外一部分人,是只遵守原则,不会变通。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正反两面,不是正,就是反。这种过于绝对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本质,结局往往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最后一类人,也是最少的一部分人,他们则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不仅知道社会的背后是什么,还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还知道自己该如何融入并改变这个社会。这种人,往往才能掌控全局。

  在现在这个发杂的社会,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是洪波暗涌,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我们只有先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并取得人生的巅峰。但要记住,巅峰前方,是万丈深渊。人生何必追求完美呢?有时想想,失败的人生会感到伤心,却不会遗憾。这何尝不是一种变通。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多一点自信作文600字

二年级我喜欢苹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