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作文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缅怀袁隆平吴孟超院士作文

  5月22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在这一天,有两位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离开了。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他的第一个梦想是“在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一次,记者采访袁隆平爷爷,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记者听了就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爷爷缓缓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说着就长叹了一口气。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饥荒的人们,最能体会饥饿对人的摧残。是袁隆平爷爷用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用夜以继日在试验田里辛苦研究,给人们打开了希望的大门。我想说:谢谢您!袁爷爷,您的“禾下乘凉梦”像一缕星火,被所有吃得饱饭的人捧于手心,我们将永远记得您的付出与辛劳,决不忘您的叮嘱和您的理想!

  吴孟超爷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胆肝外科之父”。

  他的一双手,曾经在无影灯下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000名肝胆患者带来希望。曾经,当一部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计划在全国上映时,作文制片方请吴孟超爷爷题写片名,这位驰名中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没有选择准备好的词,而是挥笔写下四个字“我是医生”。

  每天放学后,我们在家中捧着香喷喷的稻米,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疾病被攻克。我始终觉得自己应该更努力地去学习,在两颗闪耀的星星回归到群星怀抱时,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袁隆平爷爷的淳淳教导,我的心中似乎感受到了吴孟超爷爷的信念

吴孟超作文素材

关于缅怀先烈的作文:缅怀袁隆平、吴孟超院士

  5月22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日子。在这一天,有两位对中国乃全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爷爷。

  袁隆平爷爷在5月22日13时07分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哪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的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爷爷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出杰出贡献。

  “我一直讲我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高产的梦;第二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国梦,我始终还在努力实现我的梦想成真。”当袁隆平爷爷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下田搞研究。他曾说过:“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像1300公斤冲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牢牢的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我曾看到过一个视频:在送别袁隆平爷爷的那一天市民们手捧着鲜花,高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此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袁隆平爷爷走了,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来人!“袁爷爷就应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下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您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露。每当风吹过稻田我就想起您。谢谢您!袁爷爷,您的禾下乘凉梦“想一缕星火,被所有吃的饱饭的人捧于手心,我们永远记得您的付出与辛劳,决不忘您的叮嘱和您的理想!一稻济世,万家梁足;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吴孟超爷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爷爷的双手,曾经在无影灯下"耕耘"70余载,在肝脏的"方寸之地",为1·6万余名患者带来希望。曾经,当一部队以他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计划在全国上映时,制片方请吴孟超爷爷题写片名,这位驰名中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没有选择准备好的词,而是挥笔写下四个字"我是医生"。

  "我是外科医生,既然是外科医生,经常要上手术台,我说哪一天我从手术台上倒下来了,我感到很幸福,能为病人服务,这是我的天职"。吴孟超爷爷因为常年握止血钳和手术刀,让他的手指严重变形。他曾说过:"人呐,总有生命终点的,我越老越要努力的工作,每天在工作中度过,不浪费时间,我已经为国家也做了一点事情,我对得起爸、妈,我的本事也是党培养的,也是人民培养的,也是国家培养的,因此我要把我的本事都献出来"。披肝沥胆,医者仁心!山河无恙,幸得有您!您是天上的星星,不如说是人间的灯塔!您常说:"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一切为了人民,您以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尽好一份责任,捧上一份心血,生动诠释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西沉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

时间,教会我们铭记-悼念袁隆平吴孟超作文

  还是忘不掉两位老人的微笑,无声或有声的追悼,可惜没了这两个人的心跳,但我们会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放心希望天堂安好。

  为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太多的意外发生,能使人痛苦的原因太多太多了。在我们生进度条向前不断推进的时候,我们也总得失去一些东西,作为代价。就好像那扇通向美好世界的大门外告诉我们,想进入就不能有任何牵挂。

  下午快要一点时,我在擦洗好的头发,妈妈在客厅喊到:“人家还好好的,干嘛说人家逝世了呀?这人真是的……”我也听说了,这只是一个谣言,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毕竟袁隆平爷爷一定会长寿的,因为他是个英雄,对吧?一点过去了,我在镜子前听到妈妈脚步走近,她隔着门缝对我说:“袁隆平爷爷真的离开了,就在刚刚。”随后门内门外都安静了,一滴水顺着我的头发划了下去,滴落在毛巾上,这两分钟的寂静,就当作是我们短暂的告别。他在我们吃过中午饭后才离开。因为有他,中国人有了饭吃。生物书上有一张他的图片,笑得那么开心,我以为他永远那么开心,但他突然就离开了,笑容永远定格在那一页,温暖又慈祥。

  几分钟后,又一噩耗传来,“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去世”。我有听说过他,他曾救过1。6万人,今年99岁,已经从医78年了,医生本就是个神圣的词汇,而他是医学界伟大的人物之一,值得所有人去记念和追悼。

  两张沉甸甸的图片在网上疯传着,长沙人群大街上奔跑祝愿着。两颗星星在衣食无忧的世界里,悄悄熄灭了自己的灯。还是忘不掉两位老人的微笑,无声或有声的追悼,可惜没了这两个人的心跳,但我们会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放心希望天堂安好。

  时间教会我们去铭记。但很可惜,时间不会铭记,他一直走着,却不记得人世间因为他而出现的离别。

  他们和国人的情谊却永不分割。

  谢谢你们,还有,永别了。

吴孟超事迹

  超爱做手术

  吴孟超院士爱做手术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从医70多年,一直到96岁时他还对上手术台乐此不疲。“一周两三台手术,照常查房开会。”

  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96岁时,吴老完成手术后还要逐一和护士核对纱布、剪刀、钳子的数量,再走到监护仪前看一下各个指标数据,之后才放心离开手术室。

  护士长程月娥和吴孟超搭档30多年。她说:“一次手术后,吴老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轻轻地叹气道:“如果哪一天我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吴孟超院士二三事

  人物剪影

  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走向了世界领先地位。

  他创造了切除肿瘤重量最大、肝脏手术年龄最小、肝癌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等世界纪录。

  他一生给16000多名肝癌患者开过刀,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吴孟超院士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

  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

  吴老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

  02

  在《朗读者第二季》中,嘉宾吴孟超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

  在他86岁时,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病人叫甜甜,这个刚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姑娘,肝脏上长了一个篮球那么大的肿瘤。

  没有一个医院愿意收留她,因为风险太大了,治疗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血管破裂而导致死亡。

  但是吴老很快就给甜甜安排了手术。

  当时跟了吴老三十年的护士长就跟他说:这样的病人也收吗?风险太大了,一旦手术失败,会影响到你的名誉,属于晚节不保。

  吴老是特别温和的老先生,但那次他非常严肃地说:我吴孟超的名誉和一个人的命比,哪个更重要

  于是,在吴老的带领下,经过近10个小时的手术,甜甜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03

  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这一奖项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科技部工作组要与候选人进行谈话,院领导觉得这可是件大事,就取消了吴孟超本来已经排好的手术。

  没想到吴老坚决不同意,他说:

  “病人是一位河南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我不能再让他们等我了。”

  最后,吴老还是按约好的时间走上了手术台。

  素材入文

  角度一:胸怀大爱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用手术刀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都会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吴老曾经说过,“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我们都应当像吴老一样,胸怀大爱,心系苍生,在造福人民的同时成就自我。

  角度二:淡泊名利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把金钱与地位作为毕生追求。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却是功利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他从来不拒绝疑难病患,就算手术风险太大,需要赌上自己一辈子积累下的声望,他也在所不辞,尽全力去帮病人摆脱病痛。在他看来,个人的名誉无论如何不会比患者的生命更重要。古人云“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一个看淡个人名利的人,往往更能心无旁骛地把事情做好。相比那些受困于名缰利锁的人,这样的心态反而更容易走向成功。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对学生非常严格,让学生们又爱又怕。越是喜欢的学生,吴孟超越是“凶”。

  严以群医生从1984年跟随吴孟超院士,早年他担任吴孟超的协理医生,他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在医院实习,找到他希望帮病人开一种药,当时这名同学没有处方权,有处方权的严以群就帮了同学的忙。

  这件事被医院的督察组知道了,要在全院通报。吴孟超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严以群,并责令他写出书面检讨,自己却跑到院领导那里求情,“小伙子还年轻,这么早给他一个处分,会打消他的积极性”。

  严以群将3000字的检讨书交来,吴孟超看后又还给他说:“写检讨只是形式,目的是让你反思错误、改正缺点。留在我这里是废纸一张,放在你那里却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吴孟超院士的人生故事

  四月暖风,刮起阵阵感动。记者几天采访,解读吴孟超的人生历程,深切感受到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

  回国、参军、入党

  吴孟超总结式地对记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采访中,诙谐的吴孟超对记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安,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挽救14000个生命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春天,一对浙江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穿军装提醒我是一个兵

  2010年4月1日,井冈山,细雨蒙蒙。

  吴孟超率领医院4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专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冈山,追寻红军足迹,祭奠革命先烈,服务老区人民。记者随同参加,见证了这一行动。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吴孟超向长眠在那里的130名红军烈士肃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带着大家到红军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寻根。吴孟超还不顾劳累,亲自给井冈山地区医务人员讲授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接着,又赶到井冈山人民医院,为住院的病人会诊,还与井冈山人民医院签订了友好医院帮带协议,用医疗技术反哺老区人民。

  军人,是吴孟超的本色。让自己和战友们永葆军人本色,是吴孟超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事。

  吴孟超有着特殊的军装情结。一般说来,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孟超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风纪扣和袖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吴孟超说:“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提醒自己是一个兵,而作为一个兵,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就一刻也不能丢。”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连普通的“健康军营行”活动,总是活跃着吴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长江洪水,吴孟超请示亲赴抗洪前线,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来,多次为在抗洪中受伤的将士手术、会诊,为抗洪将士的健康竭尽全力。

  2001年,吴孟超在医院建立“军人救治绿色通道”,为三军将士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个老兵的敏感立即从医院抽调人员成立“抗非医疗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小汤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吴孟超第一时间要求参加医疗队,到一线抢救地震伤员。坐镇指挥后,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名义,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救助灾区群众。

  2005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坚持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入海港、登哨所、到连队,走进野战驻训点和海军舰艇部队,把战士宿舍变成流动诊室,把对基层官兵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层连长感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国宝级的医学大家,能亲自来给我们基层官兵体检、咨询,我们太幸福了!”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从医故事

  一个人在94岁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吴孟超院士在这样的高龄,依然每周亲自主刀多台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坐堂周二上午的专家门诊,主持着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的日常事务,并亲自带教着多名研究生。

  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逾九旬的老科学家依然充溢如此的生机

  “朴素的报国心,伴随一生的选择。为人民服务,则是一生的信仰!”回想走过的人生路,从医73年、有着60年军龄和党龄的吴孟超说到:“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吴孟超老人执着地前行着。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手中一把刀

  “啪”,护士递来的手术刀,与他的手掌轻轻相击。

  5月26日上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6号手术室。又一次,老人伸向血肉深处,剥离、阻断、切除,双手取出肿瘤,缓缓托起。这一刻,一个5×6厘米大小的肿瘤被分离出肝脏。整台手术操作沉稳笃定,动作熟练灵活。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在手术台前已经整整站立了1个多小时。而这,是老人工作的常态。

  吴孟超走路从容而矫健,说话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握手时还很有力量。

  我们看到这是一双白皙、修长的手,不颤不曲,灵巧有力。唯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那是常年握止血钳的结果。

  这双手曾在马来西亚割过橡胶,曾在抗战烽火中为建筑大师梁思成描过图。也正是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把近1.5万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一场手术,生死之间。参与手术的医生、肝外二科主任王葵说,吴老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紧握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

  从拿起手术刀,吴孟超就从来没有放下,至今仍保持着年平均200台的手术量。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94岁高龄依然精准无误。吴老说:“我现在的身体情况,自己还能坚持。我的锻炼是看病、查房、看门诊,时间用在看病上,我高兴。”

  “吴院士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很多医生护士面对苦和累,想想吴老专注的神态,自己也会打起精神加倍努力工作!”王葵说。

  心里一团火

  1922年8月,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一贫苦农户家。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前期过来打工赚钱的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吴孟超就读的光华学校,是华侨创办的。孙中山亲自题写校名,并写下校训“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

  1936年,吴孟超升入本校初中。他自己做主,把名字由“孟秋”改为“孟超”。那时,从国内来了一位新校长,他经常给学生讲国内的形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

  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校方和家长是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的。当钱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受到这次事件的鼓舞,1940年,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相约回国抗日。到达云南后,他们一时去不了延安,留在昆明求学。他后来师从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

  “是党让人民看到中国的希望,是毛泽东和朱德为我们捐钱给延安的事专门回信,坚定了我为党奋斗终生的决心。”吴孟超沉浸在无尽的感慨之中。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他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同济大学毕业的吴孟超成为第二军医大的前身华东军区医院的住院医生。从那时起,他就申请入党。此后年年写申请。直到1956年,吴孟超迎来人生最为重要的一年,他称之为“三喜临门”:参军、入党,还成为一名主治医生。

  身上一股气

  “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吴孟超是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牢牢记得,在入医学院之初,恩师裘法祖就讲过这样一句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王葵说到,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

  吴孟超创立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焐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吴老不经意间的动作,常常感动患者。

  “我现在94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我要培养更多人才,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吴孟超动情地说。

  吴孟超亲手带过的徒弟已是第四代了,仅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就有70多名,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他常对学生说:看病是人文医学,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吴孟超:患者的生命比我的名誉重要

  事例内容 吴孟超何许人也?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美誉,还被人尊称为中国肝胆外科“第一刀”。

  吴孟超院士在肝脏外科领域的创新,使中国的肝癌患者存活率大幅度提升。

  他一生给一万六千多名肝癌患者开过刀,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2011年,为了表彰吴孟超的突出贡献,我国把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在《朗读者第二季》中,嘉宾吴孟超先生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

  在他86岁时,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病人叫甜甜,这个刚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姑娘,患了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肿瘤有好几斤重,没有一个医院愿意收留她,因为风险太大了,治疗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血管破裂而导致死亡。

  后来女孩的母亲听说上海有一位吴孟超先生,如果他答应给孩子看病,说不定孩子还有救,妈妈就带着孩子到了上海。

  很快吴老就安排甜甜住院手术。

  当时跟了吴老三十年的护士长就跟他说:这样的病人也收吗?风险太大了,一旦手术失败,会影响到你的名誉,属于晚节不保。

  吴老是特别温和的老先生,但那次他非常严肃地说:我吴孟超的名誉和一个人的命比,哪个更重要

  于是,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在吴老的带领下,经过近10个小时的手术,甜甜的肿瘤被成功切除。

  对于吴老的讲述,主持人董卿感慨颇深,事后她说:

  “我当时听了醍醐灌顶。因为我个人在做第二季《朗读者》的时候,内心是有不少包袱的,因为第一季那么成功,很多人给予你赞美,你自己也会觉得真好,到了第二季的时候就会想,我还能获得这么多的鲜花和掌声吗?你会变得很焦虑、恐惧,听到这番话之后,我就幡然醒悟。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还可以淡然地看待名利,那我们呢?”

  素材解读 “我吴孟超的名誉和一个人的命比,哪个更重要?”这直指灵魂的一问,道出的是吴孟超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

  如果是为了个人名利考虑,各种荣誉加身,享誉海内外的吴老早就可以功成身退,安度晚年。

  他以八九十岁的高龄,依然战斗在手术一线,是出于一个医者的责任心,是因为心中对患者的悲悯和大爱。

  世人劳碌一生,大多逃不脱名缰利锁,但其中总有一些杰出者,一生所求早已超越名利的层面。

  他们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以报国为民为己任,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造福了国家和人民。

  我们把这些杰出者称为民族的脊梁,而吴孟超先生,无疑就是其中的一员。

吴孟超事迹

  走近吴孟超,你会发现,他平时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繁琐。他也会发火,也会流泪。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从他的身上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业者必有大爱。

  说服父母,只身回国,用手术刀突破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禁区,建立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努力,无数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没有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吴孟超完成不了这样的大业。

  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以89岁高龄仍然在柳叶刀尖上领舞。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

  今年适逢建党xx周年,也是医改攻坚之年,我们学习吴孟超,就是希望藉此振奋精神,激励更多“吴孟超式”的医务工作者涌现出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疫情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莫辜负时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