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安徽满分作文节选: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原本色彩斑斓的翅膀置于显微镜下,变成了有凹凸不平结构的无色翅膀。原来,是因为光线的照射才使其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海上的蜃景,沙漠中的城市,竟只是一片虚像。原来,是光线的折射让你眼花缭乱。由此可见,生活中我们必须拥有一颗探索的心。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探索自然,让你认清自然美的本质。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一个细节之处都有可能孕育着美,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着探求精神。你可曾知道处于洪水或大火中的蚂蚁是如何逃生的?它们聚成一个球,越过水流与裂(烈)火,最外层的蚂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集体,这难道不是一种美吗?你可曾知道,凶恶的鄂(鳄)鱼也会有温柔的一面,安静张大嘴巴让千禧鸟觅食,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之美吗?你可曾知道苹果梨藏着五角星,海底深处也会有着顽强的海星,海豚会不顾一切的救人,又或者花朵里也许蕴藏着另一个世界。在自然中行走,善于探索,你便会发现自然有其美的令人炫目的一面。

  探索社会,让你认清社会美的本质。罗曼罗兰说:“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你是否为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的所做所为而寒心?是否为柴静《穹顶之下》所展现的环境污染而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认为它污浊、无可救药?那么,看一看另一群人吧——坚守冈(岗)位的木拉提,心系祖国、忧国不谋生的师昌绪,拾荒助学的高龄老人,跳水就认的方俊明……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他们才是社会的脊梁,社会的美与否,需要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行为,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探索心灵,让你认清心灵美的本质。浮华的世界,我该去何方?朝山谒水,扣经问史,回答是的声音说:“看一看你自己的心灵吧!”静下心来探索,我的心里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决心,我的心里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倔强与傲岸。这些,难道不是心灵的美吗?哦,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跟着自己的内心,用心灵去探索、去发现。

  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意并非让我们不相信我们看见或听见的,而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探索。探索,让你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探索,让你认清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文素材

摒浮尘,看本质

  “二战”期间,英美决定对返回的战机中的弹痕较多部位进行修复,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认为应该修复弹痕较少部位,事实证明,沃德是对的。而沃德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判断是因为他做到了:摒弃浮尘,看透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蚌壳中的珍珠,轻尘下的朝露,而看透本质就是无须寻他千百度,便知回首灯火阑珊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对苦难本质的看透,“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是对岁月本质的看透。生活中的豪迈与豁达的本质也同样往往被苦难的浮尘所遮覆,失意时的积极,名誉时的冷静又何尝不是对生活本质的看透。

  看透事物本质可以使我们不被事物表面的浮尘所遮蔽,依据其本质做出对未来正确的判断二十一世纪初期,当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进入国人视野,不少时评员们对这一新兴事物并不看好,甚至将其称为”一时的潮流”。而马云不同,他发现这一”新物种”的便捷互通性,并准确地预测,这会是一场新的革命。不被俗世杂音所困,坚持对事物本质的探求使得马云一手创立了阿里帝国。试想,如果当初的马云缺少对事物本质分析和认识,那么他很可能也是我们普罗大众中平凡庸碌的一员,而如今领先于世界的移动支付无从谈起。

  看透本质首先就要求我们不被他人所左右,不被俗世所烦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如果一个人总以他人 眼光 为前进方向 ,而缺少自主的看 法,那么对本质又何来看透一说,终其一生,也只是别人眼中的表演者罢了。其次,要想看透本质,我们还应对生活保持真善美的追求,常言愿得始终,而最圆满的终点莫过于对本质最透彻的辨析。对本质的探寻同时亦是对高品格人生的追求,但追求不等于执念。更多的时候这个时代也需要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壮士 ,他们不是不辩本质而是他们明白每 个时 代都 要有第一敢于尝试的人。

  《千与千寻》里有言:“不管前路多么遥远,只要方向正确,就比站在原地更加幸福。”对本质的探索同样如此,哪怕前路漫漫,但只要敢于向前,我们便离真相更进一步。

  俗世纷繁,真珠难露,而我们要做的便是摒弃浮尘,看透本质。

不畏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

  什么样的作文最能给人以启发,什么样的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无疑是那些能抓住事物本质、见解深刻的作文。关于“深刻”,《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其中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写记叙文,就应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就要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我们知道,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也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本质属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比如有一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就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剖析逐步走向坚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韧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

  写作中我们要做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深入分析各种现象,找到其背后人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穷根究底,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由此可见,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出眼光,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

  以上只是笼统的讲了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特征和方法,如果具体的具体文体的写作上,我们可注意如下方面:

  一是写记叙文要深入发掘,找出“不平凡”来。具体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人物“思想”,二是发掘发掘事件的意义。不论那种发掘,都须凸现最根本的,最动人的,最深刻的那一点。一些专家认为,可以采用高屋建瓴法,即善于提高一步,开拓一层,善于从似乎不相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现息息相通的共有规律;可以运用小中见大法,即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在小人物身上显示大精神;可以运用质疑审问法,即要追根究底,要环环相扣,剥茧抽丝,等等。李然的《吴老师言行录》就很有这个方面的特色。文章截取吴老师因少了一颗大门牙说话就漏风的风采、语文早读课上当一回齐宣王的情形、古文课后劝“我们好好配合医生打针”的语言及我们为他描绘一幅箭步如飞的可笑画面时他的神态、发现他抽屉里带过滤嘴的香烟他还大讲一番尼古丁如何害人而又喷云吐雾的行为以及看昆曲《琵琶记》时的感慨等5个片段,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吴老师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倾心关爱与纯如清水的友情。吴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中不乏潇洒超脱,庄重严肃里寓含诙谐调侃。几件小事一经点染,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这得益于作者善于捕捉细节,采用小中见大之法。

  二是写议论文要透过表象,抓住问题核心。议论文是同学们选择较多的一类文体。写作时应注意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有的专家提出,可以运用深海探珠法,即要“有的放矢”立意准,开小口子挖掘深;运用联想立意法,即锐意穷搜的联想,比较对照选优的概括。福建考生《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很典型。文章在开头亮出“真正的革命者总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中心论点之后,第2节写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周恩来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和其他革命志士一起,把全部的生命之“热”,化为点点闪光的火星,去散发,去传播。第3节写新中国普通战士的楷模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播撒熠熠的贡献之光。第4、5节解决问题分作两步,第一步引用周恩来和雷锋的话回答“生命之热”怎样才能发出“贡献之光”,使内容渐趋深入。第二步,进一步引申到在实现四化新的条件下青年应如何发光上,赋予文章以跳动的时代脉搏和崭新的时代精神。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显示其严密的逻辑性。

  【例文解析】

  抓住根本,看轻其余

  一考生

  草船借箭是千古流传的佳话,这篇故事生动有趣,情节引人入胜。特别是将三国中几位重要人物刻画得逼真传神,将主角诸葛亮的智慧与肚量体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还有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的老实巴交,曹操的疑神疑鬼……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因此,这样经久不衰的典故往往会引来更多的关注,有人提出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众所周知,故事中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十万支箭三天交清,否则治罪。这不能不让人为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大雾飘散,曹军箭少,就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白忙一场,最后让周瑜抓住把柄。

  其实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人们常批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做法,那么,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也就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了。故事要体现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这一做法就是文章的重点。仅凭这一项就足以让众人心服口服,假设诸葛亮只借箭八万支,或者五万支,想必众人也会为他的机敏大胆所征服,还有人会给他治罪吗?周瑜必定是甘拜下风,自叹不如,毕竟想不出如此计策的周瑜是没有脸面就箭的数量说三道四的。

  因此,作为比周瑜还不如的我们,是不应该为足不足十万支争得面红耳赤的。要知道,我们看到的是草船借箭,而不是十万支。哲学的辩证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说,我们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已经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古人和今人一样有理由抓住事物的本质,唐朝时有一位白袍将军薛仁贵,用兵如神,为唐王朝攻取辽东。大唐天子笑逐颜开:“我不喜欢得辽东,喜欢得将军。”唐天子是聪明的,他懂得,拥有一位用兵如神的将才,何愁天下不定?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敏捷的身手,抓住问题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过:“数学题,什么X啦,Y啦,都只是一只逃窜的狐狸,你只要抓住它,就完成了一次打猎。”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狐狸”,要做一名合理的猎人就不应该被路边的风景所吸引,也不要被拦路的荆棘所吓住,更不能因为一些小利益而放弃了大原则。

  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时,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不远了。到那时,十万支箭,八万支箭,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我们懂得了草船借箭的智慧。

  【特点剖析】

  这是一篇较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满分佳作。辩证法有云:看待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必须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对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作者才不在细枝末节上去纠缠,而是深入骨髓,透过“借箭不足十万支”的现象去看事情的本质,去看草船借箭的智慧。这就为行文机智地选取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话题的角度,令人赞赏。文章开篇概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以作引子,然后直入主题,提出主张: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应该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如果拘泥于借箭够不够十万支,就有分不清主流与支流之嫌。观点鲜明而深刻。然后,作者辩证思辨,立足故事,审视古今,或例证,或引证,或喻证,或假设推理,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思维清晰,佳句迭出,处处闪烁着辩证思辨的光辉,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观点具有启发性阐述哲理引人思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二)

  【技法指导】

  好文章看后应人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它能解人心之忧,它能平人心之烦,它能给人启迪,指引未来。这样的文章既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观点具有启发性。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观点包括主题,但不等于主题,观点的外延要远远大于主题。所谓“启发”,就是阐明的道理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并使其有所领悟。所谓“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富含哲理,具有思辩性。就是说,文中的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者观点较为辩证,使人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产生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读者对该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观点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该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让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和灵魂的震颤,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

  作文中要想让我们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如下方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一是观点新颖,亮人眼球。那些老看法,旧观点肯定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例如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谁是凶手》:

  一提到《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形象,很多同学必定对她咬牙切齿,认为她活活地拆散了一对恋人,但殊不知,焦母和刘兄同样也是受害者,杀死兰芝的凶手应该是“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

  兰芝仲卿成了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牺牲品,而焦母又何尝不是牺牲品呢?我们从焦母对儿子之爱,对“夺爱”者儿媳之恨,对自身心理失平衡之悲,看到了她心灵的战栗。焦母的心理显然是与她那多年的寡妇生活有关的。

  正如《寒夜》中的汪母所说:“我们寡妇的心,在丈夫死后,就全盘放在儿女身上,儿女就变成我们精神上的情人。我们这颗孤寂的心,被媳妇由儿子身上挤出来,着实没地方安置。少年寡妇更加痛苦。”封建时代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们是依附男子而存在的,“三从四德”的信条死死地捆绑着她们。她们没有工作,丈夫另有所爱,她们的痛苦既在于渴望爱而不能被爱,也在于有所爱而无处施其爱。处于这种境地的妇女,有一种是在宗教里去寻找解脱,她们吃斋念佛,苦度今生,渴望来世幸福。

  焦母一贯是人们批判的对象,因为他破坏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而这段文字作者却由“三”联想到“三从四德”,一反传统的批判之观点,表达了对焦母的理解和同情的新观点。独辟蹊径,以新取胜。

  二是拒绝单一,辨证分析。我们知道,无论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要单一的去看,而要看到事物的多个方面,这样才能完全了解这个事物,同样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作点辩证分析,才能加深人们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如果对事物的某一方面强调的过分,或者只注意事物的一面,不注意另一面,就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也不能启发读者以深思。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当走则走,当停则停。它直接导向了你我的人生,走是奋斗不止的过程,而停是一种历经大风大浪后的心境。走是停的前提,而停是走累了时的慰藉。正确的走与停,让人用理性的画笔为人生挥洒出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这段文字作者从走与停各自的特点有二者关系入手,辨证分析,入情入理。特别是论述走与停的关系,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加深了人们对走与停关系的理解。

  三是提高认识,入木三分。不论什么观点,如只在同一个认识层面,它给人的启发就不大,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还必须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性”,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潮》:

  然而,不得不重视的是,自嘲不是自欺,不是要我们在一次次的自我嘲弄中学会麻木不仁,不是让我们摔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道德瓷罐!自嘲是解围的小技巧,是偶尔的阿Q一回,却不是自我麻醉,丧失人格尊严以求苟全的止痛针,所以请“阿Q”一回两回,却不要“阿Q”一生。

  这段文字已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对阿Q的认识与看法,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先肯定了“阿Q”精神中积极的一面,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是深入分析,提出“自嘲不是自欺”、“‘阿Q’一回两回,却不要‘阿Q’一生”的观点。提升了文意,深化了中心,令人警策。

  四是标新立异,发人深思。固定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我们看问题不易出新,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近墨者未必黑”“‘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例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嘲》:

  总也忘不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位形神兼备的人物:阿Q。先生写他时是以笔为矛,直刺向国人心灵深处那层纸糊的玄虚,而时至今日,又有人大胆提出,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

  这段文字,作者标新立异,突破常规的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阿Q也有积极的一面。思维独特,见解新颖。

  五是着眼长远,彰显趋向。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肯定是着眼长远,能彰显事物发展趋向的。因此要想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必须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例如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如不听信郑袖之词而疏远屈原,楚国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如不宠信伶人,重用伶人,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欺庙堂,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如不听信马谡自以为是的承诺,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四不瞑目。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对真理的探索是独立的,对事物的认知也不能掺杂感情。

  这段文字,作者写作时并没有仅仅站立在一个方向,一个时代,而是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去研究分析,明确的提出观点: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反映出思维的睿智。

  【例文解析】

  所以忘记,所以铭记

  一考生

  绽放在泪光之后的笑容,代表忘记了失败与挫折的痛;浮现在落红之中的笑容,代表记住了开花与美丽的乐。

  ——题记

  一

  六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我们仿佛还能听到二战的炮火声。尽管这样,此刻有两只紧握的手,更能让我们的目光久久地停留。那是一只来自德国的手和一只来自波兰的手。两只手上都有血,透过那殷红,我看到纳粹的铁蹄,我听到波兰人民愤怒的呻吟……两只手又握得那么紧,看不到复仇的裂痕,更看不到挑衅的黑洞。我只能看到他们共同写下的忘却,忘却历史的创伤,忘却种族的仇恨,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共同享有一个世界,只为我们共同追求的发展。

  二

  他从海峡那边飞回来了!如同一只迷路的大雁,在旷野徘徊了五十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归家的路。他飞回母亲怀中,飞到了皇帝陵前,飞进了兵马俑中。

  他怀着游子的思念,用最正宗的乡音倾吐着对亲人的牵挂。他代表百万像他一样的孩子,用最古老的叩首表达着他对根的眷恋。从他的举手投足,我看得到:他没有忘。没有忘记自己永远的黄色,没有忘记血管里奔腾的是中国的血,五十年的时间,足够忘却许多,尤其对一个在外流浪的孩子来说。可他没有忘,反而更深沉地铭记着。或许这是由于“天涯共此时”的长久守候,又或许仅仅是由于那一枚寄托了乡愁的小小邮票。不管怎样,他铭记了,而这种铭记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

  有位哲人说过: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又有人说过:只有忘记以前,才可以迈向更精彩的明天。不必去追究谁对谁错,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命题。因为忘却和铭记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喜玛拉雅能够千百年来无悔地守望西藏,是因为它忘记了独居的寂寞而记住了漫步云端的自由;哈雷彗星花76年也要再来地球一次,也只是因为它忘了赶路的累,记住了蓝色星球灿烂的美。德国与波兰的牵手是因为要发展而选择忘记,他从海峡飞来是要享受团圆的快乐因而铭记。因此,我想说:发展所以忘记,快乐所以铭记。

  【特点剖析】

  这是一篇较好的“观点具有启发性”的满分佳作。文章切合题意,立意大气。立意是作者临场审题时提炼出来的主旨、意趣,它是文题与作者思想碰撞而发出的火花。文题,众人同一,而思想则千差万别,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小情小景,无病呻吟。作者从大处着眼,关注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用德国、波兰的牵手,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重要新闻作为材料,诠释“忘记与铭记”的主旨,贴切自然,雍容大度,时代感很强。只有热爱生活,关注时事,体察世态人情且善于思索,胸中有“大我”,有豪气,才能写出这样有思想、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纷繁杂乱因果神机两眼揭穿

  ——高考作文如何写得深刻(之三)

  【技法指导】

  作文写的深刻不深刻,这在高考中是有评价标准的。《考试大纲》有三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我们作文要想写得深刻,除了要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观点具有启发性”这两点外,还要做到要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求考生行文中能运用辩证思维,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考察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从而由此及彼,穷根究底,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及解决方法。

  “原因”与“结果”是世界上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一个现象。“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带来一定的结果。因此,当你面对作文题一筹莫展,难以提出深刻的观点时,当你面对某一问题、现象难以深入论述时,不妨尝试着运用因果思维,或许难题就会得到解决。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需要辩证的思维,深刻的思想,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我们写作时具体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找准根本原因。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这么几种: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无论哪种因果联系,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都应抓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而要找准根本原因,必须以敏锐的目光,区分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等。例如以“毁树容易种树难”为题作文,不少考生把题目中的“种”与“毁”理解为“成就”与“破坏”,进而联想到“毁人才容易育人才难”,或者引申出“破坏生态环境容易保护难”“破坏事业容易建设难”,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在论说时却因缺少具体分析而陷入了片面性。其实,“毁树容易种树难”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树”根深叶茂或者“护树”措施得力,“毁树”也不见得容易;也就是说,出现“毁树容易种树难”的状况,根源还是出在“树”本身及“护树”措施的落实上。二是区分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必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偶然联系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是一种非本质的联系。例如一个人寿命再长也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联系,是人体内部新陈代谢这一根本矛盾决定的。至于某人死于什么病、什么时间,这是一种偶然联系,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又如“时势造英雄”,时代与英雄的联系是必然联系,谁在这一时代成为英雄则是一种偶然联系。三是明确因果联系是对立统一的。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也就是说,某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是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却又是结果,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引起另一个,另一个再引起另外一个,其中某一个就可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比如就“树木·森林·气候”这个话题展开思考,会发现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气候”通过“森林”来调节,而“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组成的;同时,“气候”反过来影响“树木”的生长,进而影响“森林”的状况。这样,“树木”“森林”“气候”间就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了。只有辩证、全面地看问题,才能准确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

  明白了“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注意的事项之后,下面我们再来谈谈“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具体方法。

  一是由因及果,层递拓深。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面对一个原因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例:幸福不是金钱买来的。马克思是幸福者,但他的—生大多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苏州青年杜芸芸得到养母的十万元遗产,她把钱全部捐献给国家,却将幸福留在自己身边。所以,幸福不装在钱袋里,幸福属于那些创造新生活,为人民为祖国奋发努力的人。例后推因的基本公式是“所以”“因此”“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等等。

  二是逆道而行,假设论证。如果面对一个结果,从正面找不到原因的话,我们可以采用反面假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

  例一: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无不是经过艰苦努力,目标专一而取得的。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要在上百吨的废铀沥青矿石中提炼一点点镭。这是—项极其艰苦的劳动。中途,居里曾动摇过,然而,居里夫人却坚定地鼓励他干下去,终于取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目标专一的毅力,镭的发现不知要推迟到什么时候。

  例二:人要有自知之明。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犯罪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呢

  这两个例子都很典型,例一属正例反设,例二属反例正设。例后假设的基本公式是“假设”“如果”之类。

透过表象寻本质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英美军队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一位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应该防护中弹少的地方,因为如果那些地方中弹,飞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中弹少的地方的数据往往会被人们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人的思想只是简单的认为敌人打我们哪,我们就应该防护哪,这显然是缺乏理性分析的。我们只是简单的看见了问题的表象,而忘却了防护工作的真实目的——保护战斗机最重要的部分。透过问题看本质。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能够在炮雨中幸存返航的战斗机,重要的不是它挨弹最多的地方,而是那些能够让它坚持返航的地方,它们才是战斗机最重要的地方,它们才是战斗机的核心,能够保证战斗机正常运行,安全返航。所以,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透过问题看本质,明晰目的,从而才能正确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在历史的研究方面中,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思想是历史学家所必备的。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指出在两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最大思想震动是认识了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并且借助洋枪洋炮和洋兵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新经验则给中国的官绅人士提供了实际体验,从而有了“以商治夷”转变为“师夷长技以治夷”思想变革。但清政府,官僚人士们只是看到了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便想用“中体西用”改造中国,但他们没有看到更加深层次的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是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导致了中国的衰败。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透过问题看本质的思想在数学家中更能被表现。《模仿游戏》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秘密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他们都只是在不停的计算为了解开日日更新的密码,即使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人也比不上数据更新的进度,但艾伦图灵却透过计算破解密码看到问题的本质,发明了破译密码的计算机,从而帮助了盟军取得了二战的胜利。

  所以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明晰目的,透过问题的表象去寻找真正的本质所在,才能正确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是一句非常有意义的名言,以前只是从字面上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是今天通过一件特别小的事情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那天,叔叔来我家里,刚一进门,我就发现了叔叔拎着好多又大又红的红苹果,当时我的眼睛就直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我都是免疫的,只是苹果,是我的最爱,所以同学们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我“专吃苹果的虫子”。虽然我知道这外号一点也不好听,但是居于他们人多事众,我势单力薄,所以我也默默的接受了这个不是很雅致的外号。

  叔叔进屋后,我就不客气的接过了苹果,到厨房里洗了一盘子,发现每个苹果都是红红的,可爱极了,他们每个大小都是那么均匀,颜色是那么的耀眼。洗好后,我给家里的家庭成员每人分了一个,自己拿了最后一个开始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一口一口的美美的吃着,突然我一口下去,嘴里的还没来的急咀嚼,就发现一只又白又胖的小白虫摇头晃脑的在做体操,当下我吓坏了,也不管不顾的往厕所跑,把嘴里的苹果全都吐到了马桶里。一阵阵恶心的感觉从全身各个器官全都聚集到了心里,那个难受劲我实在无法形容,感觉整个身体是在打哆嗦。

  看来又大又红的苹果不光是我的最爱,连虫子们都订的紧着呢。事后,妈妈说,这下你知道了吧,外表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的并不一定就是好东西,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露珠。因此,我们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时下,在大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时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卫,靓丽。然而其中有些人却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将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很难让人与他们美丽的外表联系起来。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关注而忽视内在的东西。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

  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

  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

  有许多的年轻人非常羡慕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因为他们有些众多的追求者以及喜爱者。因此这些年轻人也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明星,受人追捧。

  然而他们只看到了明星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却不曾想过舞台之下,众多的明星所付出的努力,流下的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名副其实的。

  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苹果落地的表象蕴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奥妙;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并非“天圆地方”;台上的光辉,台下的汗水……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这能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透过现象看本质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如今,我们所处如此纷扰的世界里,眼见不一定为实,同样,耳听也不一定为虚。如此纷乱的世界里,我们会被一些表象所迷惑,从而陷入歧途,落入苦海而终将无法自拔。那么,我们如何去避开这些“假”的表象呢?如何去活得真诚,真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清醒的大脑,而且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这样,我们才不会活得糊涂,人生才会快乐。

  年少轻狂的我们,恰恰处于通过表象而看不到本质的时期,很容易上当受骗,产生一些误会……,现在这样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在少年时期,社会上比比皆是。有些专家学者同样也会犯这样的错,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考究事物本质就把脑门一拍,一项不成功的决策就下发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势,会按照自己狭隘的那种想法去想,然后去做,也许自己也没有看到错误,也没有感到什么,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后果可想而知。因为对于每一件事,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到位,没有深入考究一件事情,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现象,就一个结论下定了。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名人之所以以失败而落幕,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别人对他的真实用心。政治上的阴谋,如西楚霸王项羽,他武功盖世,堪称一世枭雄,但他就是没有一颗清醒的政治头脑,他看不透刘邦一举一动的本质,他在乌江亭旁自刎前说的那些话:“非我的武功不好,而是老天要灭我。”其实,这句话是他推卸他没有看透事物本质而失败了的责任,他没有对自己负责。所以,未看透事物本质是他在战场上的一个致命点,是一个决定事物成败的误点。

  如果当时项羽在鸿门宴上看透刘邦所演的戏,不用拿剑去挡项伯,斩草除根,那么乌江前掉头的就不是他,也许,历史就会被他改写。事后,获得功劳的战士们一起饮酒畅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韩信垂头无语,他为项羽被表象所蒙蔽而伤心。有一个英雄落幕,只留得《霸王别姬》流传至今。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重要性。

  如此繁华的现代社会,发生的繁杂事不计其数,这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漂浮不定,随时都会漂到我们身边来。繁杂的事不是由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认识它,看到它的本质,我们不能被表象蒙蔽,有些事物会披个漂亮的外衣,看不到本质的人当然会陷入歧途,落入苦海。

  总之,面对如此繁华的社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大脑,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才会无往而不胜。

透过现象观本质

  因为年轻人辛苦得到的宝贝,却没有撇开它丑陋的外表,探索它真正宝贵的价值,使珍贵的沉香木,沦为只能烧火的黑乎乎的木炭,也使自己暴富的美梦灰飞烟灭,我们不能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切入它的内心探究它的本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美好的事物,总是有的,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去发现的眼睛。在一双善于探索的眼睛里,即使再让人厌恶的事物,他也能细心品味乐在其中,如果只是浅显的在表象徘徊,便会迷茫,错失许多,美好的事物。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躬耕于南阳,在外人眼中,他也不过是一位野夫。而刘备却能透过诸葛亮朴素的莽夫外表认识到他不过是一枚隐藏在淤泥底下,却耀眼的金子,终得以成就一方霸业,假如刘备在听信张飞的话,认为诸葛亮只是无才不敢相见的话,还有接下来三国鼎立、英雄辈出的一段佳话吗,正是刘备善于通过表象,观其本质,他才能接纳贤才,建国立业。

  符坚也正是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这西安一草木皆兵之计迷惑,最后战败。谢安正是利用了符坚的不淡定,一计功成。如果符坚透过表面现象,不被草木所造之兵所迷惑,或许就不会留下这样一个笑柄,从而改变了历史,就如同在当今社会下的我们,被各式各样的表象围绕着,或许一步踏空就万劫不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不能鬼迷心窍,要正确认识,这只是诱惑。通过深入的了解客观的认识,拨开云雾方可见证青天,在社会这座大熔炉中渐行渐远。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当你刨根究底时,也许并不会向那沉香木与金子一般闪耀光芒,也许换来的只是一块破石朽木,有时留一份神秘感不也换来了一份朦胧美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要明白,在该求真实用心探索,该朦胧时远远的保留一份静谧美好即可。

  透过惊涛骇浪方知海之深邃,拨开云雾,方知天之湛蓝,适时的透过表象观其本质,方能知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霍金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蒙罗蒂诺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开头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场景:一群金鱼被养在圆形玻璃鱼缸里,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哪个更真实?鱼有的眼光,鱼有鱼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视角和价值观,哪个更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清实质的本领,做一条不被表象迷惑的“鱼”。

  色彩艳丽的野菇,很有可能会致命;白色的的雪花融化后地下可能是一滩污水;漂亮的的玫瑰长在满是尖刺的枝条上。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往往是光彩照人,然而它们的本质与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不能仅从表面看事物,而要透过这些现象去看事物的本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抓住事物的要害和本质,不被表面光鲜亮丽迷惑。

  中国著名搏击高手武生一龙,常常能在短时间内击倒对手,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在举国喝彩中,他发现了自己抗击打能力差的弱点,从而加强自身抗击打能力的训练。最终,在与德国拳手的比赛中,他把身体全部裸露在外面,不加任何防御,让对手连打十一拳,导致对方无名指骨折,最后,三拳战胜了德国拳手,赢得比赛。可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别人,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没有人在意。然而,大物理学家牛顿却由此引发了“苹果为何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且深入地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了苹果落地这一现象,才看到它的本质是由万有引力造成的。在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所以产生了“天圆地方”的说法,没有人去怀疑。但哥伦布环海旅行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本质,寻找真谛。

  以前,清政府就是因为没有看清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巨大进步,超越了我们的本质,认为自己才是最世界的主宰,而妄尊自大,闭关锁国,结果被洋枪洋炮打碎了铁索,屈膝投降。而改革开放,吸收外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三十多年来,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位居世界前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追求真理,揭示表象,看清本质。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何愁做事情不成功?

透过现象看本质

  掩卷深思,脑海中再次温读《杨布打狗》,叫我温故知新。

  轻轻地打开语文课本。短小精辟而意蕴深刻的《杨布打狗》窜入眼帘。文字结合幽默的彩色插图令读者忍俊不禁。《杨布打狗》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衣服出门。天上突然下雨,他便脱下衣服,穿上黑衣回来。他羊的狗并不知道,迎而吠之。杨布发火要去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他,你也不是如此,刚才假使你的狗黑着出去,白着回来,怎么能不奇怪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的事,不能只看表面,那结果往往会出现错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晏子使楚国的楚王不也犯下《杨布打狗》中春秋站国之际,齐国派遣晏子去使楚国。楚王三次为难其。其一设狗洞,其二讥讽齐国无人,其三借“齐地多贼”来取笑之。而宴子却从容不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结局是楚王“要取笑大夫,却被大夫取笑。”故事中的楚王不也只看到现象——宴子身材瘦小,不看到他的本质——宴子才华横溢,能言善辩吗?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处在此现象。看见身边的人眉了眉,眼不眼的,很不漂亮抑或是出身于乡村、家境贫寒而歧视人家。熟不知他人也许身怀绝技,才华横溢。

  朋友,千万不要被现象蒙住了眼睛啊,从而看不到本质。要知道,不过三尺的土行孙也可遁地,眉间多了一眼的二郎神法力通天,丑陋不堪的八戒心地善良。

  哦,朋友们,请记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要因此遭到误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写我的家乡美景的作文

关于烟火气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