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五篇)

  这个夏天我读了很多有意义的书,起皱最令我难忘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这个人了。他有许多计谋和阵法,还能利用天气打胜仗。其中,我认为他最厉害的阵法就是草船借箭了。

  诸葛亮不但聪明而且很讲义气,他对刘备处处忠心耿耿,始终不忘刘备三顾茅庐的恩德。当刘备去世后,也一直遵守先主的遗言,并尽力辅佐刘备之子刘禅。对于报答知遇之恩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可诸葛亮坚持了下来,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可是诸葛亮最后日夜操劳,劳累而死,享年五十六岁。

  《三国演义》是一部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名著,我还要再读几遍。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精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就是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实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读三国演义后感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里面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通过设置大量巧合,化不可能为可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把一个个场面描绘得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过目不忘,即使抛开了书,它们也充塞天地,深入我心。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是明朝作家罗贯中写的一部经典名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到初晋期间,魏蜀吴三国争天下的一系列故事。在这段期间真是英才辈出,有英雄奸诈的曹操,武艺高强、胆识过人的赵云,有战无不胜又刚愎自用的关羽,也有武艺高强但又草率鲁莽的张飞,合上书之后,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却都在我的眼前晃动。其中,我最佩服的是赵云这个人物,他既有绝世的武功,又有着一副侠肝义胆,他千里单骑救主为几百年后的世人所津津乐道。和赵云相比,我简直就是一个胆小鬼,在家里我一个人都不敢进入一个没开灯的房间。有一天晚上,妈妈让我单独到离家不远的超市里去买东西,我斗胆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战战兢兢,两腿发抖,就在我要返回到时候,我突然想到我的偶像——赵云,于是我鼓起勇气,勇敢向前,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再说说关羽这个人,在明知有凶险时却只身一人前往东吴喝酒,他们虽说想杀关羽却又害怕他的武艺,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关羽真是一个有武艺有胆量的盖世英雄;再看刮骨疗毒,关羽面对华佗的刮骨,流了许多的血,他却当没事一样,照样下他的棋喝他的酒,关羽真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刮骨疗伤还难以忍受的痛苦吗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之外,许许多多的战争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草船借箭、单刀赴会、赤壁之战、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等等都是人尽皆知的百战经典。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运用他的超人智慧,利用了天时地利,在一个晚上“借”得了十万枝箭。在历史故事中如此,而我在学习中又何尝不如此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的学习成绩。

  总之,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让我学会了坚强、忍受、磨练和思考,我相信会让我终身受益。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

  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

  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 《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一部史学巨作,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了解三国!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书籍,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刻画了近二百个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我欣赏刘备。刘备重情重义,为了报仇,他奋不顾身,可惜最终大败,逃到白帝城,如果是像曹操这种奸雄为兄弟报仇,一定不会在树下扎营,为什么刘备要选择在树下扎营呢?因为刘备不想让士兵太热,借树乘凉,这体现出刘备是重情重义、故全他人的人!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诸葛亮,他一心一意帮助刘备,希望能康复江山。当我看见任何有关诸葛亮不好的评论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难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还不够好吗?我想问问那作者是怎么想的,让他的结局如此凄惨。或许诸葛亮不应该独自去征伐,应该和阿斗一起守住蜀国,说不定还可以打败司马懿呢!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让我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明白了人要团结,只有别人帮助了你,你才能取得成功。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

  寒假,我阅读了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主要讲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百年的历史。第一次拿起它就爱不释手。

  在这本书里我最爱看的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周瑜故意陷害诸葛亮,让他三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不以为然,他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三十位稻草人军士,他把船开到河上,因为大雾弥漫,敌方不敢轻举妄动,让弓努手凯箭射去。

  最后,诸葛亮借了十万余箭。诸葛亮的机智聪明令人佩服。文中有一句话说的好:“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只有知天文地理和其他知识的人才能为国师。

  不然就是庸才,体现出诸葛亮为国效力的决心,同时我也要向他学习在困难面前用机智来克服困难,不再依靠别人。

  合书静默,我感悟到了桃园三结义的真挚,煮酒论英雄的豪迈,千里走单骑的英勇,似乎也看到了三顾茅庐的真诚火烧赤壁的潇洒,单刀赴会的勇敢,刮骨疗伤的坚忍,三国真是让人赞叹!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写到这时,蜀国已是国力空虚,千疮百孔,无力回天。但蜀汉从不缺乏人才,即使诸葛亮逝世,蜀国仍然维系了近乎30年之久,我认为这应归功于蜀国降将——姜维。

  话说这三回,说的是魏将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姜维趁机出师伐魏,被邓艾击败,司马昭出兵镇压诸葛诞,诸葛诞兵败身亡,姜维只得班师回朝,后姜维再次伐魏,识破邓艾诡计,大败邓艾,邓艾派人命黄皓散布谣言,姜维被后主召回。

  姜维在陇西一战中降于西蜀,后被诸葛亮赏识再加上姜维个人的一番努力,在后蜀掌握一定兵权,在北与魏军拉据。此三回讲的便是姜维北伐的部分内容。在诸葛亮死后十九年,姜维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柱。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却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作为,他的所有心思基本都放在了北伐中原上。在政治斗争中为了躲避黄浩这样的小人物使自己兵败而归,就像这第一百一十三回讲的,黄皓在朝中散播姜维降魏的流言,加之后主的昏庸无能,姜维只得被迫回朝,失败而归。诸葛亮尚且因为刘禅听信谗言,李严谎报军情,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何况姜维。

  姜维传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面对费?t固守江河,这样不思进取的上司,他没有自暴自弃,依旧利用手中不足万人的部队多次与魏军较量。书中这样写到:“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千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这一句话令人为之一颤。虽说他的才华不及诸葛亮等人,但他那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誓要兴复汉室,回归中原的决心,那份固执,比诸葛亮都有之而不过及,尤其是他作为一名降将,无论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与名声,还是为了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弱小的蜀国对抗强大的魏国,且几乎都是主动出击,从未怯懦,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梦想。

  可惜的是,如此人才,依旧无法实现抱负。像诸葛亮,杜甫更是评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姜维也是如此,这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吧。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说起《三国演义》,大家便会很自然地想起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皇叔;想起智谋超群、神机妙算、为蜀国大业呕心沥血的诸葛孔明先生;想起英武超群、忠心耿耿、义重如山的汉寿亭侯关羽;想起老奸巨猾、假仁假义、居心叵测的曹孟德……

  《三国演义》中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诸葛亮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博望坡”设计烧曹营;以“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使东吴百官无言以对;智激周公瑾,联蜀吴之力共谋大业。

  孔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又是长久的,直到现在他的那些妙计仍是妇孺皆知。他耗尽心血、鞠躬尽瘁,为蜀汉基业无私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便归天了。想到这,我的心就隐隐作痛。诶!诸葛孔明先生一生坎坷,不顾身体虚弱,为蜀汉日夜操劳,这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

  我愿立诸葛孔明之志,为国为民尽我全部的力量,振我中华,展我国威!

《三国演义》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国。讲的就是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历史,主要讲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最熟悉的人就是诸葛亮了。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机智聪明,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军师,诸葛亮会巧用很多计谋,他不但可以这样子,还可以知道敌军要从哪里进攻,要使用哪些计谋。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火烧赤壁,讲得就是三国里面的一个故事。最近上映了一本电影叫做《赤壁》,我也去看过了,那本电影跟三国演义比起来,还有明显的不同,我比较了一下,认为还是三国演义比较真实一些。火烧赤壁是这样的,东吴的军队将曹军的一只船点燃了,因为曹操的船已经用铁环连了起来,所以所有的船都烧了起来,正常仗让曹操伤亡了几十万大军。

  打仗,也要用智慧,不能仗着你兵多,就去乱打仗,那你肯定败,所以你不管是在正常上还是在课堂上,都要动用脑子,才能胜利。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我们还将继续研究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

  小时侯,最开始认识《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是在动画片里了解的,渐渐的,我喜欢上《三国演义》这本书,书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比如:《桃园三结义》、《三国归一》、《火烧赤壁》------

  很多人喜欢关注刘备、曹操、诸葛亮,而我最难忘的人是吕布。

  我是从动画片里认识吕布的,他头戴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手持方天画戟,骑着赤兔宝马,英姿飒爽,威武神气。后来我在电脑游戏《三国志》里见识了他的骁勇善战,我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

  暑假里,我看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认识了吕布的另一面——背信弃义,慢慢地改变了对吕布的看法。一只赤兔和几千两黄金就使他投奔了董卓,并忘恩负义地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为了美女貂禅,中了王允的连环计,又杀死了义父董卓。最后,在曹操的算计下,吕布在沛城的战斗中,被部下所绑,投降于曹操,吕布却大喊:“饶命!”曹操听取了刘备的建议,不再重复丁原、董卓的老路,而将吕布吊死在白门楼上。

  吕布纵有百般能耐,武功盖世,但最终落了个不好下场,他的品行让世人仇恨。同学们,我们应该吸取历史人物的教训,学会辨别事物,不要黑白不分,做个忘恩负义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品阅三国使我从中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更加强大。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钓鱼岛和海南岛的事了,台湾也可能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了。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体会孝、忠、勇,努力去实践他们,让祖国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踏向未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灸人口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更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编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人们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要介绍的是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东汉诗人,政治家。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乃奸雄也。曹操看似心胸狭窄,而且侠天子以今诸侯,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但是我认为他是乱世之奸雄,并非那样的恶人。

  再看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廷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三国演义》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同时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西游记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