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习心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习物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

新课标学习心得

学习地理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和满堂灌中解放出来,从而地理教学首先体现了教育的功能,关注人的素质的提升和人的发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和研讨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

  一、创设感性导入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新课开始前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动画,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

  感性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随后的教学活动难免要涉及教材知识,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抵触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学中尽量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课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才能真的活跃,效率才会高,学生也不会感到累。

  三、将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1.可以设计一些分歧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教材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与现代城市的建设之间存在的分歧。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丰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后如何发展?这样设计可以引入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续发展。

  四、教师必须写好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珍贵的案例,写好教学反思能够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静下心来,认真的阅读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修订课标全面吸收十年课改基本经验,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改革方向。主要体现为:

  四个变化:

  (1)落实德育为先;

  (2)突出能力为重;

  (3)反映时代精神;

  (4)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三个特色:

  (1)强化了中国特色,如: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2)突出了时代特征;

  (3)体现了国际视野。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凸显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20xx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

  新课标(20xx年版)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如果现在还达不到这一要求,那就拿起笔来每天和学生一起写字吧。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实现向语言运用的重心转移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习作教学强调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对接。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五、口语交际教学的改变

  在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中,要求“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六、综合性学习的改变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做了多方面的补充:

  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综合性学习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2、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

  七、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总之,《20xx版新课标》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再一次深入的进行研读,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住我们的舵,驶出正确而坚实的航线。遵循学科规律,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的规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学习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已有10来年,不同版本的教材用了很多,通过新课标准的培训与学习,让我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新课标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英语学习和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有相通点的。新课标在界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

  (一)语言的工具性即就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工具。

  1、英语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英语典范性的对话或文章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2、英语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英语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3、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英语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二)语言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强调英语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具体到英语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英语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英语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英语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1、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往的教材设计主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侧重死记硬背,是一种填塞式的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在英语学习上,困难重重,最常见的莫过于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贴近母语学习,思维较为灵活开放,摆脱了单一的语法的死记硬背,更注重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他提出: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

  2、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丰富新颖,贴近生活。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综合性强,含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其词汇,语言表达方式较地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日常交际能力。

  二、新课程教材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同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最根本的不同是教学目标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侧重点是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语法教学往往只是使学生掌握语法形式,重点是讲解和辨析形式的构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仅仅体现在试卷上,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形式的能力;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教学重点放在形式上,而忽视用法教学。

  (二)语法结构的呈现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反对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法教学中,新课程尽量使用归纳法,即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结构,通过对多个例子的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而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呈现语法结构,即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造出句子。

  (三)练习形式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涉及听、说、读、写多种语言技能。既有口头练习,又有笔头练习;不仅注重操练,更注重有意义的练习和交际性的应用。这种把语法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利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化。而传统的语法教学练习形式单一,多为缺乏语境的机械练习,使得学生虽然能够语法考题,但在交际中却不能够正确使用语法形式进行得体的表达。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思路。以上是我对新课标感触颇深的一些看法。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学习,给我们老师竖立了新的教学航标。我深深的感受到此次新课标培训的意义以及给我们老师带来的显著成效。我们会在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下,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为提高教学质量再立新功。

地理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

  初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地理科目的新课程改革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变。经过了为期两天的培训,对于初中地理新课改有了些许心得和体会,也发现了新课改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材的改变与教辅材料的落后

  (一)教材的改变

  今年初一地理教材与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取消了课本中对于重点内容的总结

  新教材中已经取消了旧版本中各个章节重点内容的文字表述。在旧教材中,较易把握,而在新教材中,则需要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这个改变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尝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自主学习去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学生不论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课堂的领悟能力、学习基础来看都无法达到新教材设计的初衷,再加之高一地理的学科地位,这种改变反而加重了教师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上的负担。

  2、取消了一些基本知识的铺垫

  在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文都会对本单元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学习,再引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而难,例如:旧教材《世界的海陆分布》中的比较。新教材中则取消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这种内容上难度的突然增加使得学生无法适应学习这么抽象的内容,他们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旧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和学生课堂的学习量。

  3、案例、活动的增加

  相对于旧教材而言,案例和活动的大量添加则是一个创新之处。新教材更加注重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生动。另外,个别活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有些问法太简单。

  (二)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

  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教师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教学评价机制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是以考试分数为主要依据,而新课改则改变了这种模式。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评定引入了大学的学分模式,除了以卷面测试来评定学生外,还加入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平时作业(完成质量)、探究活动、平时测试(进步程度)等确定分数,最终由学习过程评价和模块考试两者分数之和来确定学分。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也就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相对于以前的传统评价模式更科学、更全面;而且学分制的提出,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今年是海南省再次实行新课改的第一年,各个学校都在实施和探索中,但是每个教师心中都有一个指挥棒,那就是初中地理会考。只有初中地理会考的改革,才能很好的解放学生和一线教师,才能更好的执行新课改,在会考制度不变的情况之下,新课改也是很难进行下去。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基本上课堂属于满堂灌。而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更强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

  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

  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

  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

  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上是我对于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初中地理新课改的一些想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不妥之处,请指正!

小学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期间,我深入学习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理念,深切感悟到学习新课标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发展潮流的需要。通过学习,我对以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小学英语属于英语启蒙教育,学生通过听、说、读、演、唱、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而获得初步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语感。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的特点,课堂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到英语很好学,也很乐学,帮助他们建立起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教学必须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力求采用听、说、读、演、玩等多种方式,将英语知识先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表达,将英语知识输出大脑。课堂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三、课堂教学应以创新为特色。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供我们套用,只有教师潜心学习,精心钻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才能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彩的课来。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到今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要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优秀的课外作品。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四、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一轮改革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展,这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感触,从而对今后的教学产生了许多新想法。

  首先,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此理念的指导和支撑下,课堂学习的形式实行开放式,自由式和多层次的形式。不再把课本当作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学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发现新思路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因而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主动学习,自我发现,自行解决,在学生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从而使学生达到自我提高,进而实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层次交流。这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使探究的问题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课改要求教师要备课充分,灵动多样。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那就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被教师牵着鼻子跟着你的思路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跟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第三,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讲授式学生”,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因而教师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思路,新方式,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因而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范围,把教师真正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教学中不断成长,在教学中不断进步。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瑞景中学进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活动。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这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本次的学习,本人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课标修订的基本框架,转变课堂教学。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导,导而能活,活而不乱,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建立健全的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交互化,继续坚持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新课标的实施又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学习的平台,对于已和课程改革一起走过十年的我,更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

廉洁文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