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心得体会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心得体会

  今天早上我们观看了“神舟十二号”的发射直播,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随着最后的倒计时响起又结束,火箭成功发射,在这一刻,我是激动的,我是开心的,滚烫的眼泪不自觉地从眼角流了出来。

  火箭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我们中国科技的进步,在科学进步的背后是万千的中国人的默默奉献,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6月17日,飞天英雄再踏征程!

航天精神心得体会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正是如此,没有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没有他们对各种难关的探索与攻克,没有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坚持不懈、不离不弃,怎么会有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又怎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特别能战斗,要知道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而且需要经过多次的试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果。航天员更是要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才能够更好地走入“战场“。他们特别能吃苦,早期的中国异常落后,只能依靠自己,环境也极其恶劣。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苦难给吓倒,始终迎难而上。他们特别能攻关,要知道我们的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他们特别能奉献,多少航天人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多少航天人即使知道这是一项危险的任务却还是毅然决然地争先踏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是这些航天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紧紧抓住,以此激励着我们前行,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上笃定前行。

神舟十二号心得体会

  此次任务,航天员在轨停留时间长达3个月。时间长,意味着航天员面临的挑战更大。长期飞行中应急事件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各类应急故障情况下的应急救生、紧急撤离、紧急救援、待援、故障处置等舱内外的应急操作,都对航天员自身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个月的时间跨度前所未有,长期在失重和密闭狭小环境工作,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身心素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说。

  据了解,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6月10日进入发射场,开展了全系统发射演练的专项训练,飞行手册的复习、体育锻炼、心理放松等专项训练,参加了升旗仪式,种植纪念树、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等活动,圆满完成进舱确认,为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本次任务航天员乘组选拔按照‘新老搭配,以老带新’的方式,结合飞行经历、相互协同能力等方面选拔出飞行乘组和备份航天员,并周密制定了航天员训练方案和计划,开展地面训练和任务准备,每名航天员训练均超过6000学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说。

航天精神心得体会

神舟十三号心得体会

  航天人用创新创造、艰苦卓绝、攻坚克难的精神照亮了中国科技的兴国路,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矢志不渝。作为一名外语人,我深知中国正处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自身明确定位,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未来我定会努力学习,增长本领,答好青春担当之卷,在民族复兴的接力赛中,跑出属于青年一代的好成绩;同时我会更会完善自我,接好革命事业的接力棒,在奋斗中提炼经验,启迪智慧,发挥引领模范作用。

关于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

  飞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不可能有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他们的足迹甚至遍布“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对他们而言,只要任务有需要,就没有抵达不了的地方,“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吃苦受累、向死而生的唯一目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后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中国航天人无数次以战斗的状态和战斗员的雄姿,创造奇迹。2000年12月,神舟二号发射的前10天,火箭意外被撞。年过六旬的总指挥黄春平、总师刘竹生亲自爬上11层平台,一层一层仔细查看,2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嗓子已经讲不出话来,但经过严密诊断后,凭着过硬的本领,他们斩钉截铁地作出了抉择:“按计划1月10日组织发射!”4天之后,一份长达50余页的报告《碰撞后火箭受损结果分析及处理措施》有理有据地给出了“可以正常发射”的结论。于是,火箭又重新耸立在发射塔架旁,并于2001年1月10日把神舟二号飞船如期、成功地送上太空。像这类的“特别”战斗和“特别”战斗员,在中国载人航天的队伍里不胜枚举,王永志、戚发韧、袁家军等,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讲出无数个生动的战斗故事。

  中国载人航天之路是一条建立在完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自主创新道路。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我们在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一开始就瞄准世界一流,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对众多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广大科技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飞船返回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

  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从选择这份使命那一刻开始,就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当时,大家都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担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全部参训的14名备选宇航员递交的请战书,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再大的风险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太空的决心。”一致要求争当首飞第一人。最后,杨利伟脱颖而出,于2003年10月15日英勇出征,在神舟五号飞船上他经历了“惊魂26秒”的生死考验。2008年9月,景海鹏与战友在太空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曾经连续出现过两个意外情况。2016年11月11日凌晨零时10分,景海鹏在执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任务时,险情再次发生。但每一次,他们都能坦然面对、沉着处置。在“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上,主持人直率地问景海鹏:“你们在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有没有想过有可能回不来?”景海鹏回答:“对于我们航天员来说,使命重于生命。即使我们回不来,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神舟十三号升空心得体会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8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2022航天精神思政大课观后感精选

  我国载人飞船已经成功上天。这位伟大的航天员就是杨利伟。

  航天员的训练是艰苦的。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需要经过千锤百练。

  航天员的基础理论训练共有13门课程。航天员虽然都有大专以上学历,但经历长期的飞行员生活,重新坐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加之许多课程非常陌生,困难可想而知。航天员白天上课,晚上做作业,课余时间也抓紧学习,就是外出疗养也不忘背英语单词。就这样,基础理论学习结束考试,航天员门门课程都达到良好以上。体质训练是长期的。飞行员的身体素质都很过硬,但航天员对体重、耐力、速度、灵活性、柔韧性、肌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按照训练大纲要求,坚持每周3次、每次2小时的体质训练从不间断。为了控制体重,不少航天员坚持每天跑5000米。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运动会上,中长跑项目的第一、二名都是航天员。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实际上是向人的生理极限挑战。比如,超重耐力训练,要求飞行员在5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2至3秒,而航天员却要在8倍重力加速度的条件下,持续40秒;前庭功能训练,训练中,要求航天员自旋转、振动或坐在离心机中,用4倍重力加速度转动并突然停止,还要求闭上眼睛转动脑袋。此外,还有许多训练。

  我国航天员的失重飞行训练是在俄罗斯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的。有时一个架次飞了12个抛物线,我们的航天员一个都没有吐。俄方人员敬佩地说:中国的航天员素质真好!

  专业技术训练、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些项目要反反复复进行,确保真正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时“万无一失”。

  训练是艰苦的,考核是严格的。在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圆满完成了所有项目的训练。

  航天员面临的是非常危险的训练,而他们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艰苦训练。我们要学习航天员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

神舟十三号飞船心得体会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心得体会

  我们要从航天英雄身上汲取“我心飞翔”之力,在新征程中不懈奋斗、奋力前行。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勇飞冲天”的力量。

  航天英雄心中有“九天之梦”,当他们穿着白色航天服出征,探寻浩渺太空,在太空迈出清逸飘然的步伐时,当他们挥动鲜艳的国旗向祖国报告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为他们鼓掌,都被他们不懈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所鼓舞。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奋进征程中的“灯塔”,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之向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之志,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迈向远大征程,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斗志,在实践熔炉里经受考验,身经百战、烈火淬炼,始终勇立时代大潮,固牢思想根基、把稳奋进之舵,书写优秀的时代答卷。

  实干的过硬作风,是“飞而不止”的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航天英雄们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凝聚逐梦力量,他们用实干去触碰梦想,用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圆梦,奋斗的号角在心中吹响,奋战的脚步从未停歇。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训练,让他们夯实了“硬功夫”,磨砺了“硬肩膀”,让他们对航天任务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航天英雄身上的实干精神,勇于在事上练,保持始终如一的干劲,以“铁杵磨成针”的定力、“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干事创业,勤勤恳恳做事、扎扎实实工作,夯实事业发展根基,在新征程中“飞而不止”,以稳健的脚步开拓崭新未来。

  不懈的斗争精神,是“逆风向前”的力量。

  征战太空,对于航天英雄们来说,既是职业,更是使命。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从不言苦、从未喊累,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或挫折从不言放弃,就像航天员所说“打开舱门的那一刻,我没有考虑过生死,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生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我们正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的艰巨考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苦练斗争本领,以“奋斗者”的姿态迎接大风大浪,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弘扬航天精神心得体会

  回溯历史,漫天星斗寄寓着中国人几千年不绝的向往追求;时至今日,早已一路繁花似锦,郁郁葱葱……

  君不见,“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天和驻空”“祝融探火”?君不见,追天揽月,千年梦想,泱泱华夏,今朝梦圆?君不见,“北京明白”,高健蹿红,航天精神,激励向前。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辉映中华民族砥砺风雨的奋斗,鉴照英雄儿女拥有揽月摘星的梦想。中国青年,朝气蓬勃,当续前人九天之魂梦,绘吾辈奋进之青春。

  胸怀祖国,勇于攀登,航天精神托举中国人民迈向浩瀚寰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举目回望,郭永怀投身弹道导弹研制,在飞机失事时他用身躯保全了国家重要科研资料;放眼当下,高健自少受航天精神的影响,作为总调度,为“神舟十二号”指路引航……“神五”飞天,“神六”出舱,“嫦娥”取土,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精神的引领下,矢志报国,迎难而上,跨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让深邃星空一次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记。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中国青年将航天精神传承发扬。

  飞天梦想照进现实,只因中国人的航天奋斗从未停歇,只因中国人的航天追梦永不止步。中国空间站核心团队,平均年龄38岁;北斗系统攻坚团队,平均年龄35岁;“长征五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一代代青年坚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厚植“树高千尺有根,江河万里有源”的家国情怀,一丝不苟地传承航天精神,并在航天精神的激励下不断续写中国航天新的篇章。

  积极修为,艰苦历练,吾辈青年将接续航天精神,奋斗展风采。

  “在不懈奋斗中再创佳绩,在竞相奋斗中革故鼎新,在团结奋斗中集智聚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值此之际,我辈青年当弘扬航天精神,从航天精神中汲取精魂坚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冲劲,笃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干劲,从严律己,潜心钻研,甘作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用奋斗绘就美好青春。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言:“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愿吾辈青年,鲜衣怒马,后浪滚滚,携星光荡开宇宙,让广袤的银河中长久闪耀着那束航天精神之光!以长江为凭,让黄河作证:中国人民正在航天事业长足进步中书写璀璨华章,中国青年也必将续九天魂梦,绘奋进青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心得体会题目大全

读书心得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