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名人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名人伟人的成长故事

  不肯放弃的林肯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

  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

  1818年,母亲去世。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

  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十六年,才把债还清。

  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末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了失败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一百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一一再度落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美]杰克)

  评语: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比尔。盖茨与父母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让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80年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成长的名人素材

中国名人成长的故事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是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的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青天,自幼就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有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名人成长小故事案例

  名人成长的故事(一):霍金的故事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潜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先,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但是,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个性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那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名人成长的故事(二):张爱玲成长

  张爱玲出生於旧中国以前地位显赫的官宦家庭里。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着名清流派的代表,是李鸿章的女婿。张爱玲的父亲一身遗少作风,染有弄花捧月之恶习,因而夫妻不和。她的母亲是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以前留过洋。张爱玲生长的这种家庭,既给了她得天独厚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修养,又使她构成敏感而又冷漠、孤僻而又实际的性格。

  张爱玲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作家天赋。三四岁时,母亲就教她吟诵诗词。聪颖的她,一首诗词念不了几遍就会背诵。她读古典诗词有很好的悟性,读一首小诗往往能心有灵犀仿作一首。7岁左右张爱玲就能写小说了,看她那信手“涂鸦”之作,往往叫父母亲乐得手舞足蹈。

  小爱玲9岁那年的一天,她信笔画了一幅漫画,母亲说好,父亲也说好。她把漫画投给了报社,几天以后,从报社寄来了5元钱稿费,她高兴得跳起来。爸爸妈妈说:“这些钱就随你支配吧。”小爱玲兴冲冲地跑到商场,她买来了一枝丹琪唇膏,真叫父母亲哭笑不得。

  张爱玲上中学时,文才已充分显露出来了。她所在的学校是上海玛利亚女校,当时的学校有一种文学校刊叫《国光》,张爱玲经常在校刊上发表小说、书评和论文。其中有一篇《霸王别姬》写得悲壮豪迈、慷慨激昂,直令许多男儿叹赏,其文辞灿烂,也令许多文豪赞叹。

  名人成长的故事(三):凿壁借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务必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十分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十分气愤,但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现代中国名人成长故事

  人生的许多梦想,不是都会开花结果。可是如果坚持不懈,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

  对英国女孩儿克莱尔来说,这是无法预料的奇迹。所以在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发表的演讲稿震惊了全英国民众。他们发现表面看上去木讷无趣、一本正经的首相竟然可以讲出如此幽默风趣的话来。

  毫无疑问,出色的演讲帮助卡梅伦获得成功。在首相每一场精彩演讲的背后,都有一支精良的幕后团队负责撰写演讲稿。而这个幕后团队可谓是卡梅伦成为政治明星的“秘密武器”。就在英国民众纷纷猜测这篇演讲稿究竟出自首相官邸哪位经验老到的政客之手时,一位年轻的黑发女孩儿,占据了英国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卡梅伦在接受采访时解开了谜团,“她是我的御用演讲稿撰写者克莱尔!通常,我称她‘冰激凌女孩儿’”。

  30岁的克莱尔,已经在首相官邸工作4年,是卡梅伦亲信中最年轻,也是唯一的捉刀者。熟悉克莱尔的人都说,她是卡梅伦的“喉舌”,是这个在岌岌可危中坐上首相宝座的领导者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还能微笑以对的重要原因。卡梅伦曾经玩笑般地说:“克莱尔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同伴、止痛药和肚子里的蛔虫。”

  17岁那年,克莱尔考入英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克莱尔出生在一个兼容并包的家庭。祖母喜爱珠宝,祖父热爱诗歌,母亲钟情于服装设计,而父亲热爱自由闲适的生活。克莱尔说,家人教会她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但每种可能都需要你付出汗水。

  “我想成为服装设计师,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夙愿。”克莱尔说,“但父亲却觉得,人生不是只有唯一的路可走。只要高兴,推着小车沿街卖冰激凌也未尝不可!”克莱尔热爱体验不同的工作,她觉得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养分和能量。克莱尔利用周末和假期,骑着自行车沿街叫卖冰激凌。给孩子们递上一支巧克力冰激凌时,看着他们天真单纯的笑脸,克莱尔发现快乐原来可以如此简单直接。

  克莱尔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祖父的影响热爱诗歌。祖父告诉她:“如果能做一个靠卖冰激凌养活自己,同时又有钱买布料为自己设计衣服的诗人,那可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啊!”她试着去体验祖父所希望的那种生活。那些驮着笨重的冰激凌冷冻箱,在大学校园内外一边叫卖一边吟诗的燥热日子;那些因为下雨或者天冷而卖不完冰激凌,一边吃着冰激凌一边酝酿着到底在某个句子里是用“融化”好,还是“魔术一般逃遁”更到位的日子;那些疯狂地写诗并不停地获奖,却没时间用来恋爱的日子;那些悄悄流逝的,卖冰激凌、设计服装又写诗的日子……克莱尔说,这些闪亮的日子,都将成为促成她最终梦想的阶梯。

  大学毕业那年,克莱尔21岁,用大学4年卖冰激凌和写诗挣的钱,在英国萨里郡的吉尔福德成立了服饰公司。她开始着力于设计珠宝,并将第一款作品送给了祖母。

  祖母问她:“克莱尔,你喜欢生活吗?”克莱尔想了想说:“我很享受,但不仅于此。”大学毕业那天,克莱尔加入了保守党,而她的理想,是想用冰激凌一般爽滑的文字,和那双在珠宝上作画的手,为这个国家的进步有所付出。她开始边工作边为保守党议员约翰·海斯打零工,干点收发邮件、整理办公室的活儿。2005年,克莱尔央求海斯引荐,主动为伦敦市长竞选人鲍里斯·约翰逊撰写演讲稿。当那篇脍炙人口的演讲稿,帮助约翰逊获得市长职位后,克莱尔的朋友开始向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引荐她。

  经过四轮面试,这个觉得卖冰激凌和写诗一样重要、设计珠宝和为大人物写演讲稿同样有意思的女孩儿,最终获得了卡梅伦的赏识,进入了他的智囊团。卡梅伦允许她继续卖冰激凌、参加诗歌比赛和设计珠宝。他不要求她必须住在唐宁街。克莱尔不用坐班,只有在忙碌时,她才频繁出入卡梅伦的办公室。她说,她讨厌那些没有感情,又不敢有所冒犯的演讲稿,要言之有物,简短利落,而且直指人心。

  这个被首相府戏谑为“卖冰激凌的小诗人”的姑娘,用她那冰激凌一般甜腻温顺,又如珠宝一般精致动人的词语、句子和文章,彻底征服了卡梅伦和英国民众。2009年参加首相竞选时,卡梅伦甚至对克莱尔说:“冰激凌女孩儿,这个时候,你的笔至关重要。”2010年5月,卡梅伦成功当选英国首相。但是那天,克莱尔却悄然回到家,安静地过自己的小生活……在她的个人网页上,克莱尔这样写道:卖冰激凌,也写点诗,工作地点在萨里郡。

  克莱尔说:“梦想很炫美,却必须脚踏实地去实现。”那些交织着甜腻和奢华,枯燥和疯狂的种种梦想,它们如此和谐又紧密地被克莱尔拥抱着,像馥郁的玫瑰花被她抱得满怀,那是多么不可思议和迷人!

中国名人的成长故事

  从“小混混”到影帝,雷佳音不让妈妈受伤害【1】

  雷佳音在演话剧时,入木三分,观众掌声连连。突然,他跑下舞台,走到了正坐在观众席里的妈妈身旁,牵着她的手走上了舞台。在主持人的介绍后,雷佳音深情地说道:“儿子年少时不懂事,让你操碎了心。请妈妈放心,以后儿子会踏踏实实做事,好好做人,会好好孝顺你和爸爸……”一段话说得在场的观众都潸然泪下,原来,雷佳音年少时曾是个街头混混,初中因早恋而辍学……是父母的牺牲与隐忍,让浪子回头,并在演艺道路上一飞冲天。

  初二早恋辍学,年少轻狂伤透父母心

  30岁的雷佳音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国企职工,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幼年长像清秀的他说话奶声奶气的,身材也很瘦弱。妈妈担心他缺少阳刚之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男子汉气概,鼓励他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并在小学二年级时将其送到了足球队。

  天有不测风云,四年级时,雷佳音的妈妈下岗了。为维持生计,妈妈到学校附近一家单位做清洁工。以至于雷佳音每次经过,看到妈妈在擦窗户的身影时,自卑心理作祟的他就低头跑开。一次,同学问雷佳音:“你爸妈做什么工作啊?家里有多大面积?”雷佳音眼睛瞪得大大的,故意放高声说:“上班的,我家住两个屋呢。”而那时雷家的经济远不如以前,且一家人就住在仅有的14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床,电视机成了家里唯一的大物件。怕因此遭人嘲笑,雷佳音开始变得张扬起来,想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

  进入初中后,雷佳音给大家的印象是说话可乐,整天嘻嘻哈哈,一张口就能逗笑众人。加上他身高已长到1.78米,帅气而健谈,给同学们印象还不错。一直到初二,一个女孩的到来,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年雷佳音14岁,一天,刚做完课间操回到教室,大家就发现班里新来一位女生,长得娇小清新,像小龙女一样,有着与东北人不一样的气质。或许是为了显摆自己,正处在青春期的雷佳音做出了令全班同学惊诧的举动。他小跑跪到讲台上,双手高举着喊道:“她是我的,谁都不许和我抢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后来大家才知道,女孩叫晓雅,从浙江宁波转校过来的。虽然雷佳音对晓雅并非一见钟情,可确实有好感。于是,每天上课,他都会偷偷看几眼坐在角落的晓雅,那个角落还被他命名为“好望角”。

  每天下课后,雷佳音和同学们都会围绕在晓雅身旁,听她讲述南方趣事,还会谈论一些娱乐事件、明星演唱会。大家听得兴致盎然,对晓雅也都令眼相看。时间久了,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好,雷佳音和一位男同学每天都会护送晓雅回家。一天,刚送完晓雅,天就下起了大雨,已经上楼的晓雅突然返回来,将手中的一把雨伞递到了雷佳音的手上,而不是给边上另一位男同学。那一刻,雷佳音的小心思明白了一件事,晓雅是喜欢自己的。

  果不出所料,几天后,女孩很委婉地告诉雷佳音,说很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想做他女朋友。雷佳音心花怒放,甭提多开心了。于是,正处青春期的一对少年开启了各自的初恋。那是一段非常浪漫而唯美的时光,两人每天一起上学,晓雅坐在雷佳音的自行车前梁上,两人有说有笑,时而还会亲吻对方一下。晚上,雷佳音送完晓雅后已是9点半。一次,爸爸追问:“你到哪里去疯了?这么晚才回家。”雷佳音早已准备好了答案,比如,他把自行车的齿轮卸掉,把车胎的气芯拔了……,反正找了各种理由。

  一天早上,班主任老师提前进班查看卫生,惊讶的发现雷佳音和晓雅抱在一起,小小年纪,公然在班上谈恋爱,这还了得?批评教育后,老师将此事告诉了家长,爸爸气得揍了雷佳音一顿,并罚他站门外。即使这般,也没能阻止雷佳音的早恋,只是他和晓雅更加隐蔽了。

  不过令雷佳音没有想到的是,一次郊游竟给自己惹下了不小的“祸端”。

  初二下半年,学校组织全校2000多人去郊游,而雷佳音为了陪晓雅去看日出,早起就去爬山,结果错过了集合回校的时间。当他们手拉着手从山上晃悠下来,见2000多人站立原地就等他们俩时,雷佳音知道自己闯大祸了……

  此事影响很大,校领导通知了双方家长。很快,晓雅父母为其办理了转学手续,而雷佳音的父母气得肺都要炸了,爸爸觉得丢人,没有教育好孩子。妈妈则一连几天吃睡不好。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年少不懂事的雷佳音的脑海产生——辍学。哪知话刚出口,妈妈就受不了了,她一下子从床上跳下来,一头扑撞向门口,嘴巴里还念叨:“让我气死算了……”说时迟,那时快,雷佳音父子俩同时伸手把她给拽住了。恰巧隔壁邻居正喊自家小孩吃饭,妈妈突然说道:“你们俩不要拽我,佳音姥爷喊我吃饭呢。”父子俩吓坏了,无比担心地对视一眼:莫非妈妈受刺激,精神失常了?因为雷佳音的姥爷早已在多年前过世。

  雷佳音的脸色发青,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不让妈妈受伤害,浪子回头闯入艺术殿堂

  雷佳音吓得脸色发青,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抱着妈妈的腿哭着哀求:“妈妈,都是儿子不好,我以后听你的话,你可不能有个闪失啊。”妈妈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好一会儿,眼泪从脸颊滑落而下。雷佳音和爸爸将妈妈扶上床,可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妈妈是否真的病了。

  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妈妈的身体并无大碍,是心里压力过大造成的,保持良好心情休息几天就慢慢好了。妈妈康复后,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奈的答应了雷佳音休学的请求。

  初恋分手后,雷佳音好一段时间才走出失意。因为没有了升学压力,辍学后的雷佳音整个人都懈怠了下来,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小混混”。某日同学仍在教室里念书,他闲得无聊,就和一帮经常逃课的“哥们”一起拿个小DV,看哪个班有好看的女孩,就去拍视频……为此,他们还成立了组合,叫kingofthelove,五个男孩,老大叫“天地豪情”,雷佳音排行老四,叫“到处留情”。

  李开复:我的成功来自母亲【2】

  顽皮母亲

  1961年的三月,微风中带着丝丝春意,我家的小房子里却闹翻了天。因为已经42岁的母亲竟然再次怀孕了,而她肚里的那个小生命就是我。

  “生出来的宝宝身体可能会很弱,不要冒险,还是拿掉吧。”“科学界研究过,高龄孕育的宝宝,低能的几率要大一些。”一屋的亲朋七嘴八舌,极力阻止我来到这世上。

  但不管他们怎么举例子、讲科学,母亲都铁了心——“我的孩子个个都健康、聪明!”就是这样一句充满勇气而坚定的回答,赐予了我生命。高龄孕育和生产的艰辛,母亲默默承受,绝口不提。

  我是个特别顽皮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安静地在一个地方坐上半小时;上课特爱讲话,甚至惹得忍无可忍的老师用胶带封了我的嘴;为了能晚睡一小时,我把家里的钟表全调慢一小时,害得母亲第二天迟到……但母亲并不像其他家长一样对我严厉管教惩罚,反而觉得我非常有趣。

  我想,母亲一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如此容忍甚至欣赏孩子的调皮和淘气吧。母亲陪我们玩游戏总是很投入,有次她跟哥哥玩水战,在楼上看到哥哥从楼下经过,就把一盆水全倒在了他头上,两人玩得开心极了,家里却变成了一片汪洋。

  曾有个邻居夸口,说他家水池里养了一百条鱼,我们全家都不信。几个孩子趁邻居不在家,将水池的水放干,一条一条地数鱼,只有五十多条!鱼被折腾死不少,气急败坏的邻居到我们家抗议,母亲一面道歉,一面偷笑,因为“数鱼行动”就是她亲手策划并带着我们干的。

  和这样的母亲在一起,我们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即便是现在,母亲也和我们打成一片。

  幼儿园的第一次跨越

  母亲的宽容和“顽皮”并非没有节制。一旦与我的成长、未来相关,她就会变得严肃起来,要求也非常严格,甚至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在这样的教育下,当其他同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我已会背《九九乘法表》和古诗词了,我并不热衷于撒娇,我渴望长大。记得那一天,母亲告诉我:“明天送你去幼儿园。”我兴奋地在床上蹦跳着,仿佛一入学就是大人了。

  刚去幼儿园的几天,一切都很新鲜,连糖果都比家里的好吃,还有这么多同学一起玩儿。但好日子没过多久我就腻了,吃点心、唱儿歌,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就足够了,但我们每天都重复着吃呀唱呀,我连做梦都是听腻的儿歌……我跑回家,大声宣布:“我不上幼儿园了行不行?我要上小学。”

  母亲问我:“怎么了,幼儿园不好吗?”

  “太无聊了,老师教的东西也太简单了。”我一股脑地倾诉着。

  “你才五岁,再读一年幼儿园就可以读小学了。”

  “让我尝试一下好吗?下个月私立小学有入学考试。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

  母亲确信我不是一时冲动:“好吧,我明天去学校问问。”

  小学入学试题对我来说易如反掌。放榜那天,母亲陪我去学校,一下子就看到“李开复”三个字在第一名的位置闪亮。母亲像个孩子般激动地叫起来:“哎呀,第一个就是李开复,你考上了!”

  我也激动地抱住母亲哇哇大叫。那一刻,母亲脸上掩饰不住的兴奋和自豪即便是过了几十年我也记忆犹新。原来,孩子一丁点的小成功都能够让母亲那么骄傲。感谢母亲给了我第一次跨越的机会,让我体会到了大胆尝试、积极进取的成功。

  在中国,父母不愿让孩子冒险尝试与众不同的东西,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和判断力是很重要的。

  严厉的慈母

  中国人总是把孩子的“听话”当作优点,但我的母亲更希望我学会“讲理”。

  考入小学后,我不免得意。每逢父母有朋友来家做客,我都要偷偷告诉他们我有多聪明、多厉害:“阿姨,我已经读小学了!”

  “真的吗?你不是才五岁吗?”

  “对啊,我跳级考进去的,还是第一名呢!”

  “那进去以后的成绩呢?”

  “除了100分,我连99分都没见过呢!”

  没想到,我刚夸下海口,第二周的考试就得了个90分,而且跌出了前五名。看到我的成绩单,妈妈二话不说,拿出竹板把我打了一顿:“打你是因为你骄傲。你说‘连99分都没见过’,那你就给我每次考100分看看!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别人出自真心夸奖你,才值得你高兴。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懂了吗?”

  “知道了。妈妈还生气吗?”

  “不气了,要不要躺在我怀里看书?”母亲的气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她每次的处罚都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让我永远牢记。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躺在母亲怀里读书。有次考了第一名,母亲带我去买礼物。我看上了一套《福尔摩斯全集》,但母亲说:“书不算是礼物。你要买多少书,只要是中外名著,随时都可以买。”结果,她不但买了书,还买了一只手表作为礼物送给我。

  从那时起,我就整天读书,一年至少要看两三百本书。直到现在,书也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

  42个月的陪读生活

  我10岁时,远在美国的大哥回家探亲。他跟母亲抱怨,怪台湾的教育太严厉,小孩子的灵气越来越少。母亲叹了口气:“唉,为了高考,有什么办法呢?”

  看着我整天被试卷和成绩单包围,承受着升学的压力,没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朋友,大哥忍不住说:“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

  母亲从没去过美国,她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但却出人意料地保留了一份开明的天性。听了大哥的建议,她决定给我一片自由的天地。

  11岁的我来到了美国南方田纳西州的一个小城市,在这里的一所天主教小学读书。入学第一天,我就蒙了。虽然也学了不少英文,我却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什么。

  幸好我还算聪明。有次数学课,老师问1/7换成小数是多少。我虽听不太懂英语,但还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当我朗声回答“0.142857142857……”后,同学和老师都目瞪口呆,从不让学生“背书”的美国老师几乎认为我是“数学天才”。母亲得知后,显得比我还兴奋,因为我终于开始一点点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母亲一直不懂英语,但她每年都会花6个月时间在美国陪我读书,每天看着我去上学,唯一能做的是为我准备好吃的点心和晚餐,她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等我放学后听我聊学校里的事。这种陪读生活延续了整整7年,在每年陪读的6个月里,母亲要默默忍受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生活环境;而在她返回台湾,与我分别的6个月里,同样为我的学业操心着。

  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我在美国的第一年,母亲陪读6个月后要赶着回台湾料理事务了。上飞机前,她交代我两件事:“第一件是不可以娶美国太太。”

  “拜托,我才12岁!”我红着脸回答。

  “美国的孩子都很早熟,所以要早点告诉你。不是美国人不好,只是美国人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都不一样。而且,我希望你做个自豪的中国人,也希望你的后代都是自豪的中国人,身体里流的是百分之百炎黄子孙的血……”母亲拉住我的手继续说:“第二件事,每周写封信回家。”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自信和果敢的种子。我很快克服了语言障碍,并在两年后的州级写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人们都说,小孩子最容易掌握一种语言,也最容易忘掉一种语言。但我并未放弃中文学习,按照约定,我每周都会用中文给母亲写一封信。收到信后,她会逐字逐句地检查,找出错别字,并在回信中罗列出来。为了在信中尽量不写错别字,我到处找中文书籍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正是因为每周一封的中文家书,让我的中文没有被ABC慢慢侵蚀掉。

  逐渐长大后,我开始明白,母亲临走时叮嘱的两件事,并非简单地希望我娶中国妻子,记住母语,而是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梦,深深的中国情。她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别忘了你是中国人。”

  儿子是母亲最甜蜜的牵挂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最甜蜜的牵挂。对此,我以前还不大理解。当我有了孩子后,我真的体会到了这一点,也因此特别怀念那一段母亲把我揽在怀里的岁月。其实,每个人不管年纪有多大,他始终是母亲的孩子。无论我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在母亲眼里,我还是她的幺子,还是让她魂牵梦系的牵挂。

  一天深夜,我在美国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问我大地震对我有没有影响?我对她说:“地震发生在加州,我住在宾州,那是几千里之外呢!”母亲并不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大,但一看到大地震的新闻,她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远在美国的儿子。

  2005年,当我离开微软加盟Google时,微软公司决定起诉我,我知道我有麻烦了。深夜里,我佯装镇定打电话给母亲。在电话那一头,她坚定地告诉我:“一切都会没事的。不管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是站在你这边,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隔着太平洋,我强忍住感动的泪水,没有在电话中失声。但放下电话后,我就再也忍不住了。我无比感动并深深地自责,感动的是母亲对我的真诚支持,自责的是我还需要母亲为我的工作操心。

  其实,除了我之外,对她的另外六个孩子,还有十几个孙辈,母亲的慈爱之情一样厚重。无论是哪一个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工作、婚姻还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年迈的母亲总是牵挂在心头。但我相信,她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们给她带来的欢乐也会越来越多。母亲常常骄傲地说,她最大的财富就是她的七个优秀子女。

  母亲最高兴的事,是一大家子人团聚在一起。虽然这种时候并不多,但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赶回台湾的家中相聚。这种最浓最浓的亲情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无法被隔断的。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位既传统又开明,既严厉又温和,既勇敢又风趣,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母亲。她的教育既有中国式的高期望,也有美国式的自由放权;既有中国式的以诚待人,也有美国式的积极进取。如果说我今天取得了任何的成功,那么,这些成功都是来源于母亲的教诲、牺牲、信任和支持。

  裹了玻璃糖纸的刘若英【3】

  若英缤纷”包含了春天、妖娆、飘逸和伤感

  第一次见刘若英是在新加坡的邵氏电影院。她和导演许鞍华为电影《少女小渔》做宣传。

  几年后,电影《少女小渔》的作者严歌苓来到了上海。

  说到刘若英险上神经质的抽动,严歌苓亦是欣赏的。觉得刘若英像是那种传统好人家出来的小姐,即便放在现在这样凶险的世界里拼搏,也还有那样的天然和天真。也讲究,不过不奢华;也梦想,不过不呼喊。样样全随和,放不下的,是好人家的做人规矩,还有好人家才有的那份清白。据说许鞍华当初在录音棚的暗角里看上刘若英,为的就是她身上的这些气质。

  因为我写张爱玲,因为刘若英演张爱玲,所以导演把我们请到了—起。

  那天要录像,我已经坐在台上了,刘若英从没有灯光的侧门上场。虽然不是演出,她还是按演出的姿态跑过来。衣服很闲散,脸庞的妆却是精心的。她知道自己做不来张曼玉或者莫文蔚那样的性感妩媚,索性就是台湾小镇上女孩子的单纯了。

  刘若英的到来,如春天里的花朵,记者便成那勤劳的蜜蜂。一时间,刘若英被团团围住,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在她的面前晃来晃去。

  刘若英应该是习惯了这样的场面的,可是她却很不习惯。她推开了一架摄像机道:“不要这样近,要碰到我的脸了,我很害怕。”那种样子好像真的是有谁欺负了她。

  我在一旁看,居然想起了台湾的漫画家蔡志忠。我去见蔡志忠,他一件棉布衬衫,一双没有穿袜子的脚。他说:“我是农民。”

  刘若英的身上,亦有这样可爱的乡土味道。

  一阵忙乱,记者们走了,我和刘若英终于可以说话了。

  刘若英在上海的演唱会有过好几个版本其中之一是“若英缤纷”。这个版本很女相。它含了春天、妖娆、飘逸伤感。另一个版本是“原来你也在这里”。

  显然,这个版本源自张爱玲的散文《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步,也没有晚—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写这个《爱》,有胡兰成在—旁,意思里是找得到春风沉醉的。

  以为刘若英会对这个版本多说一点。虽然她演张爱玲没有一些张爱玲的风骨,但毕竟是演了,总归有心得的。而她却不说,一个字也不说。只道:“因为我是在上海开演唱会,所以我是在这里。”这样一来,她把张爱玲的意思弄得很没有意思了。

  我多少有些诧异。一直以为刘若英是一个才女,不曾想也不过是一个裹了玻璃糖纸的女孩子而已。看上去是个女孩子,其实也是30岁的人了,但怎么看也是不像的。没有世事的风情,单薄的身子,细长的胳膊,眉眼间摆了不更事的无辜,一副中学生刚刚成长的态度,让人不忍心去难为她。

  即使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已经悄然离去

  年年的,刘若英都说要把自己嫁出去,很多年了,刘若英依旧单身。她说,不是我不要嫁呀,是真的没有人来向我求婚。

  在场有几个大男生,全是唱片界的专业人土,听刘若英这样讲,居然无动于衷,连一个玩笑也不肯开。大约觉得距离远,懒得动感情了。

  说到刘若英的师傅张艾嘉。张艾嘉当初爱罗大佑,未果。拍电影《心动》,从少女的心结里出走。女人怕老,美女更怕老,拍了《二十,三十,四十》,解决了中年危机。

  大家用手指点着刘若英的额头道:你看你的师傅,每一个年龄都有一个交代,你的在哪里呢

  刘若英一点也不激动,讲:“我也不晓得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我运气不好,或者说我在这方面的运气还没有来到。总之我是不急的,所以请你们也不要急。要是你真的急,那你现在就娶我回家,你敢不敢呢?”

  和演艺界盛产的派对动物不一样,刘若英从不喜欢参加晚会。她说:“我不擅长于晚会。在晚会上,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我觉得我穿上晚礼服的样子很傻。我常常第一个回家,早早地躺在床上看书,看碟片。没有派对我一点都不难过。我很自豪地对自己说:晚上11点,刘若英就要回家了。”

  一次在上海虹桥机场候机楼,飞机毫无理由地延误了。刘若英找了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心里念着:或许这是老天好心的安排,强制我停下来歇—歇。才这么想着,就听到一个来自腹中的声音,原来一天忘了祭拜的胃开始抗议了。于是买了一碗泡面,用厕所旁边的饮水机冲泡了起来。回想过去10个月的奔波,角色的转换,城市的游移,连饭店房间号码都常常搞不清楚。有时不经意地看着镜子,会有一种想将镜子击碎的冲动。然而这是自己选择的人生,自己喜爱的工作。搭飞机,住旅馆,刚好只是这个工作的一部分。因为如此,刘若英更力口地恋家,恋家里的那一张床。

  有人提醒:“你已经30岁了。”刘若英说;“是的,我已经30岁了。我是别人不提醒自己就忘记年龄的人。不过还好,我并不怎么伤心。其实我在20多岁的时候,我生活的样子就很老了。我是跟外婆长大的,我两岁的时候,就在过老年人的生活了。”

  刘若英曾经一个人在KTV里狠狠地唱了3个小时,像办了一场演唱会。唱自己的歌,让过去的日子一幕幕重现眼前。唱别人的歌,听听别人的心情,想象别人过的日子。最后嗓子终于沙哑了,泪水也终于布满了脸颊。比如一个人自编自导了一出平凡女子的悲喜剧。埋了单,她以电影散场的心情走KTV,天色已经是灰黑的了。她安慰自己有歌唱还是好的,即使是自己唱给自己听。

  说起这段往事,刘若英晃动着身体,揪起细致的鼻子道:“我现在不会这样啦。无论什么情况,我都能够把心态调整到最好,即使作为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已经,哨然离去。”

  恋爱其实不是一种动作,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在电视台录像,总是录录停停。只要停下来,刘若英便认真地背李春波的成名曲《小芳》。她总是唱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以后大笑,笑过总要问:“下面一句怎样唱?”

  演唱会的导演—直陪在她近旁,好像一块提示板,有问必答。

  一个女孩子过来,拿着刘若英的书要签名。刘若英签了字还笔给女孩子,女孩子得寸进尺,问:“书上《三十元的秘密》写的是你自己的经历吗?”

  刘若英反问:“你说呢?”

  女孩子道:“我不知道。”

  刘若英道:“我也不知道啊。”

  说完,刘若英甜甜地一笑。这是温柔的防范。

  《三十元的秘密》写一个女生从男人家出来已经是清晨了,她像往常一样叫了一部全台湾都一样的黄色计程车。坐上车,司机开始用一种熟悉的司机腔滔滔不绝地说着:“台北只有在这个时候是还可以忍受的,空气清新、交通顺畅……”

  女生望着窗外,她根本不在乎台北白天怎么样,半夜怎么样。她的心神者陋在男人家。但她知道,她是一个懂事的女生。而适时的离开,也是一个懂事的女生必要的才能。司机先生似乎发现自己的话题没有引起任何反应。

  目的地终于到了。女生突然开口了:“我有一个男朋友,我很爱他。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嫁给他。”

  曾经被一部电影的名字“你那边几点?”打动。女作家李黎说,每每念到这个句子,便无遮拦地流泪,一种无法言说的乡愁如同一条很小很小的虫子,在心里面钻来钻去。

  一天逛唱片店,买了一张刘若英的碟。买这张碟,全因为上面的一句歌词:“你不是一直说要去巴黎吗?”

  这歌词是怪才姚谦写的。歌词里面有时间的沧桑和心灵的漂泊。

  不过我宁愿单单念歌词,也不愿听刘若英的演唱。她唱不像,很白,不是干净的白,是没有内容的白。大约,这样意境的歌只好让齐豫唱。

  刘若英演戏比唱歌好。

  曾经请李宗盛给她写歌,李宗盛说:“奶茶,你要去谈一场恋爱,然后我来给你写歌。”

  张艾嘉是喜欢刘若英的,有心捧她。然而听到刘若英唱歌,也是叹气。

  这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为此,刘若英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下楼谈恋爱》。

  写是写了,觉悟也是有的,但是歌声里就是没有灵魂。

  奶茶来上海开演唱会,导演明智,扬长避短,搭了几间房子,比如她曾经排戏的片场,让她扮了戏中的角色出场,夹叙夹议,音乐剧一般,倒也别有风情。

  一日在丽江,无所事事,同行的女生拿出《下楼谈恋爱》来读。我有心无心地听着,冷不丁听到一段:“没错,我给自己编了那么多借口,实情就—个谈恋爱:我一直不是行动派。以前我都相信,恋爱其实不是—种动作,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到最后,变得我渴望爱情的心情好像比实际去恋爱的状态还重要。我的恋爱不需要有事件,不需要大家来分享,只需要有期待、有想象就够了。”

  是啊,下了楼不一定就谈得成恋爱的。

  那么就矜持地待在楼上吧,至少安全。

  李依晓:从小开始演虞姬【4】

  业绩:去年年底,历史大戏《楚汉传奇》在各地电视台热播,李依晓用清新脱俗的表演折服了观众,她把虞姬这位千古美人演绎得唯美自然。说起这次能被高希希导演相中,出演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李依晓觉得自己很幸运。“是2007年还是2008年的一次年会上,我在台上唱了一出京剧《霸王别姬》,演的就是虞姬,高导看见了夸我有古人的身段。没想到几年之后他拍《楚汉传奇》真的想到了我。我从9岁学京剧,虞姬的故事实在太过熟悉了,从小就开始演了,我觉得她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非常坚强的女人,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护自己的男人。我很欣赏她。”其实,李依晓也可以算是高希希的御用女星了,之前在《新上海滩》中的“汪月琪”、无厘头伤心剧《武十郎》中的“尚喜”、年度大戏《甜蜜蜜》中的“莎莎”,每一个角色都让观众津津乐道。这几部剧都是各电视台的热播剧,李依晓的身影遍布荧屏,以清新、甜美的形象火速走进人们的视野,为观众所熟知、喜爱。这次的虞姬更是一下子提升了她的星运,让她跻身了一线电视女明星的行列。对于这份突如其来的幸运,李依晓表现得很淡定,她说:“每一个角色对我来讲都很重要,因为演员其实是很被动的,说不上哪个戏、哪个角色就能给你带来光环,所以对于我来讲,我很珍惜每一次的考验。”

  出道:大家有所不知,李依晓唱京剧是科班出身。她9岁开始学戏,练就了一番童子功,1998年顺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童年时练功的那些日子直到现在,李依晓仍是记忆犹新。“我躺在一张长条凳上,腰被紧紧地绑在上面,老师会用力把我的脚往头顶方向压。没过5分钟,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很多同学疼得哇哇大哭,不过我始终没哭过。”她坚强独立的个性就是在学戏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李依晓从小就是美人胚子,热爱文艺的母亲一直想把她培养成未来的明星,以圆自己年轻时的梦。小时候的李依晓就特别爱演戏,《封神榜》热播的时候,她会偷偷在家关上房门,披上妈妈的漂亮纱巾,对着镜子模仿剧中的苏妲己。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公演上,她遇到了前来选角的《红楼丫头》剧组的副导演,一眼便被相中,初次涉足了影视圈。

  之后陆陆续续有一些戏来找她,但她没有一夜成名,她还是那个在北京京剧院上班的小花旦。随着认识的演艺圈的朋友越来越多,李依晓对于演戏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终于,她鼓起勇气辞去了京剧院的铁饭碗,边接戏边寻找今后的发展机会。“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那时拍一个叫《我心飞翔》的现代戏,我在里面演一个跳伞队的小女兵,跟我一起演戏的都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北电、中戏毕业的演员,他们都有一定的基础,就我是半路出家的。有一场戏,我演了六个多小时都没过,导演就跟我急,问我到底会不会演戏,他越说我越懵,完全找不到方向了。”那段时间对李依晓来说特别艰难,因为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她常常自己去跑剧组,只要有角色就演,也没有休息日。“现在想起来,我在每一个角色当中去学习实践,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讲是非常珍贵的。”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依晓被陈燕民导演选中,走进了电视剧《人生几度秋凉》的剧组,扮演剧中的“富格格”。“拍这部剧的时候,我虽然没什么表演经历,但是演起来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富格格’那个角色和我本人的性格很像,基本上就是本色表演。”这部戏真正开拓了李依晓的演艺事业,改变了她的人生道路。

  感情:李依晓说自己特别羡慕爸爸妈妈之间的那段感情。“我听我妈说,她跟我爸爸那个时候还没有自由恋爱,都是通过人家介绍的。他们一共有3个媒人,这3个人相互并不认识,巧的是,介绍的都是我爸妈这对,好像是天注定的缘分。我妈说他们俩是一见钟情的。”李依晓一直说想找一个像爸爸这样的男人做老公,因为爸爸在生活中永远是让着妈妈的,“他会给我妈妈做饭,洗衣服,是个特别心细的男人。”那么,佳人的真命天子在哪里?李依晓笑着说:“那还得等缘分。我相信,他应该就在哪里等着我吧,呵呵。”

  性格:学戏的孩子都特别能吃苦,做事特别认真,李依晓也不例外,她对自己要求:每一部戏都要尽最大努力踏踏实实演好,不能辜负自己,希望每一个角色都会比上一个角色好。拍戏多了,就经常能接触那些德艺双馨的演员们,他们的敬业和专注也让李依晓明白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经过几部戏的磨练后,学习戏曲出身的她也日渐明白戏曲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差异,把自如的表演用在每一个角色中。

中国现代名人成长故事

  一、莫言自述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现代名人小故事大全精选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十二岁那年,莫言因拔了生产队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爷爷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苟且偷安。 莫言回忆小时候向老师告密一位同学在参观苦难展览时没有哭,导致那位同学获得警告处分。多年后他忏悔悟到一个道理:"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关于宽恕的故事---莫言小时候跟随母亲去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捉住,搧了母亲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多年后, 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 对方已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莫言冲上去想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流泪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一、《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二、欧尔·布里

  在巴黎举办的一场大型音乐会上,人们正如痴如醉地倾听着名的小提琴家欧尔·布里美妙绝伦的演奏。突然,正全神贯注的布里心一颤——它发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但迟疑没有超过两秒,他便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似的,继续面带微笑地一曲接一曲地演奏。观众们和布里一起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旋律当中,整场音乐会非常成功。

  终场时,欧尔·布里兴奋地高高举起小提琴谢幕,那根断掉的琴弦在半空中很醒目地飘荡着。全场观众惊讶而钦佩地报以更为热烈的掌声,向这位处变不惊、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致以深深的敬意。面对记者的“何以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提问,欧尔·布里一脸轻松道:“其实那也没什么,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我还可以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啊。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许多遭受不幸的人生,依然可以是美丽无憾的。”

  布里睿智的回答与他卓然的表演一样精彩——“只不过是断了一根琴弦”,向世人传递的是从容,是乐观,是洒脱,是心头不肯失落的信念,是命运在握的强者充满自信的宣言,是坦然前行的智者面对岁月中那些风雷电雨自豪的回应。

  三、何飞鹏

  著名财经记者何飞鹏曾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就是在3个月之内,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记者,变成一个对所有财经政策、商场动态、产业知识都了如指掌的老记者。

  1978年,中国台湾的《工商时报》创刊,何飞鹏成为新记者,没有任何经验。当时,竞争对手《经济日报》已创刊10多年。在采访过程中,受访对象三言两语,《经济日报》的记者已了然于心,何飞鹏却因为知识缺乏,经常抓瞎,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他想出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天把《经济日报》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不只是内容,还包括广告。这是一个无聊、无趣、痛苦的过程。报纸上印着大量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产品名,再加上数字、专业知识、专有名词……第一个星期,他看懂不到一半。怎么办?看三遍,先背下来再说。

  这个极笨的方法,效果却极佳。过了一个月,何飞鹏大致把当时商界主要的人名、公司名、产业名都弄清楚了,也大致掌握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到《工商时报》正式创刊时,他所了解的经济基本知识和社会动态,与《经济日报》的老记者已不分上下。他只用3个月追赶老记者10年工作经验的方法,就是勤奋工作。

  四、林肇泽

  林肇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在不断创造“神话”:他45岁开始自学绘画,无师自通,短短几年时间,其炭精画作品在国内外“走红”;他到过100多所大专院校,开办讲座;如今虽年逾古稀,但壮志不减,立誓把自己创作的励志歌曲在全国唱响。

  林肇泽今年已经72岁。1957年,年仅17岁的他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放弃了升学的机会,在家务农。他曾拉过船、抬过石头,还干过两年灶匠、8年木工、5年机修工……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林肇泽接触到了绘画。

  1985年,林肇泽出差路过自贡,看见街边画摊上有人画炭精像,被深深吸引。回到南充后,他买了大量专业书籍,潜心研究。刚开始学画时,因为市面上买不到专门绘制炭精画的画笔,林肇泽就琢磨着做画笔。把毛笔涂上胶水,等自然风干后,用剪刀剪出大大小小的笔尖。没有大面积涂抹阴影的材料,他就在空笔杆里面塞上棉花,做成涂抹工具,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改进自己的绘画工具。

  他无师自通,却很快创造出奇迹:1989年,林肇泽带着他的作品《肖像》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个体劳动者“光彩杯”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肖像》的特写。2000年,四川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他“一级民间艺术家(炭精画)”证书。随后,他在南充市街头摆起了画摊,专为别人画像,这一画就是8年。

  林肇泽在巡回讲学和演讲中,从来不收讲义费。他和家人花费的车旅费、资料费、房租费等,将近20万元,全部是自费。他不仅把摆摊画画挣的钱全部用光了,而且连子女给他的生活费也几乎耗尽。如今,他和老伴依然生活在祖辈留下的小青瓦房里,几间小青瓦房又破又潮湿,与周边村民的“小洋楼”形成巨大反差。在他家里,简单的几样家具还是二三十年前的“老古董”,他的书桌也是两口木箱重叠而成,他的当家衣服还是在10多年前别人送给他的。

  五、杨佳

  她是一位漂亮而又富有才华的女孩。她15岁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教师:22岁考入中科院研究生班;24岁在中科院教研究生。接着,她恋爱、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风顺水,处处布满了鲜花和掌声。可是,在她29岁那年,上帝却突然关闭了那条通往幸福的大门,一下子把她推入到黑暗的深渊里。她的视神经发生了病变,双目失明。与光明一同失去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孩子。

  她要学习盲文,她要回到自己的知识领域里去。可是,这一年,她已经30岁。30岁的女人当然不能再上盲人学校啦。因此,她只好自学。她开始“看”盲文。当然,她是用手指“看”的。她只能用手指摸来替代眼睛看。她摸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大白菜,字母为

  c-a-b-b-a-g-e,这7个英文字母,她用手足足摸了一个小时,可是,她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这个单词就是“大白菜”。当父亲告诉她答案的时候,她哭了。她为自己的笨拙而流泪。她是中科院的英语教授,居然不认识“大白菜”这个英文单词。而在此之前,她可是一目十行啊! 她不相信自己就这么被一棵“大白菜”给绊倒了。她要活下去,她要站起来,她要做一棵能够飞翔的大白菜,重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她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她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摸字,一遍遍地默记。然后,她再把学会的东西背诵给父亲听。一次,父亲在听取她背诵的时候,发现盲文字块儿上满是殷红的血。等她背完,父亲一把拉过她的手,这才发现她的十指都已经磨破。父亲把她的双手攥在自己的手里,禁不住号啕大哭。父亲说:“女儿呀,咱不学了。爸爸有工资,爸爸可以养活你一辈子。”她没有哭。她反而笑着安慰父亲说:“爸爸,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女儿,我能行!”

  一天晚上,她一个人偷偷地跑出了家。父亲很着急,四处寻找。最后,父亲在她工作过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学生已经放学。教室的灯光已经熄灭。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反复地用手丈量着黑板。她终于重返讲台。一切都与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以至于上了两个星期的课,同学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老师已经双目失明了。终于,有同学发现她拄着盲杖在校园里行走,同学们这才知道了她的不幸,这才知道她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学们感动得哭了,而她却笑了。她笑着讲述一棵大白菜的奋斗历程,鼓励同学们珍惜时光。

  她的名字叫杨佳。杨佳学会盲文后,利用电脑盲文软件,踏上了事业的快车道。她以盲人的身份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并获得了哈佛学位。现在,杨佳任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盲协副主席。

  六、克利斯帝·布朗

  他生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刚出生时四肢健全,但严重瘫痪,让他无法移动。他患了非常严重的脑性麻痹,发音不准,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动。7岁那年,他坐着轮椅,和家人到公园玩。几个小朋友正在比赛画画,他用羡慕的眼光盯着他们,“啊啊”地叫着,不肯离开。一个小朋友似乎看懂了他的意思,大声笑道:“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谅你也画不出好东西来!不要吵着我们啦!”

  他伤心地离开了,回到家,为了让姐姐了解自己的意思,他用左脚从她那里抓来一支粉笔,试着画呀画,可就是画不好。姐姐陪在他身边,鼓励他说:“我相信你能画好,上帝只不过暂时解除了你的武装,让你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画画,但只要肯花工夫练习,一定可以画出精彩的画来。只要敢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他渐渐长大了,一直很勤奋地学习用左脚画画、写字。他的家人坚信他的智力没有障碍,只

  是无法与人沟通。家人下定决心要让他尽可能过正常的生活,于是把他放在推车里,拉着他到处跑,让他多认识外面的世界。他的左脚练得越来越灵活,他竟然学会了游泳。在家时,他总是全神贯注地练习画画,也开始学写作。他的脚趾常常被磨破,但他忍着疼痛继续练;他写的稿子退稿很多,但他没有灰心。他从一个失败前进到另一个失败,但他的热情不减。他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慢慢地,他发现他又有了极大的热情。当他的画作在全市获奖,处女作《我的左脚》经历多次修改也得以发表时,他感觉眼界被打开了,原来,人生充满了可能性,他相信,前方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日子。

  他品尝到了写作和画画的乐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虽然每画一幅画,每写一篇文章,他都很吃力,脚被磨出了血泡不说,他还常常收到退稿,但他从来不肯放弃,他要拥抱每一个机会。

  他的妈妈通过一位医生的协助,将他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他获得了很好的治疗。他特别尊敬这位了不起的医生,这位医生后来不仅为他和其他脑性麻痹人士创办了一家医院,而且把他引入文坛。几位爱尔兰知名作家鼓励他创作,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27岁时,他花了很多心血写了小说《那些低潮的日子》。令人兴奋的是,小说一经发表就荣登畅销小说榜第一名,并被改编成电影,由丹尼尔·戴·路易斯主演,戴·路易斯也因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他后来又出版了六本书,另外,他也是一位积极创作的画家。

  他的名字叫克利斯帝·布朗,听说只有左脚能动、只能发出几个声音的他成了知名作家、诗人和画家,很多人非常惊讶。克利斯帝在日记中写道:“正像姐姐曾教我的那样,只要功夫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在风雨中,要勇敢坚定;在黑暗中,要咬紧牙关前行;面对沙漠,心中要充满绿洲。只要像蝉一样,经历苦痛,决不放弃,一定能一飞冲天!轮椅上的孩子都应该去尝试每一件事!”

成长的名人故事

  每个人都要不可避免地成长。成长必然经历过一些风雨的磨砺,若一路风平浪静,那就不是所谓成长。成长总要经过遗忘和创伤,这么说,成长未免也太残酷。

  从小爱动脑的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组织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手艺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异,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岁数“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最先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刻,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老师,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惆怅,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友人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成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私塾。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私塾,他用功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私塾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院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时代,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寻求地质组织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组织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组织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搜索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展望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可,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以后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课的是东庄私塾里的女先生,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女先生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声音连忙终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掀开书。

  女先生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先生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有一天,雨来从夜校回到家,躺在炕上,背诵当天晚上学会的课文。可是背不到一半,他就睡着了。

  不知什么时刻,门吱扭响了一声。雨来展开眼,看见闪进一个黑影。妈妈划了根火柴,点着灯,一看,原来是爸爸出外卖席子回来了。他肩上披着子弹袋,腰里插着手榴弹,背上还背着一根长长的步枪。爸爸怎么猝然这样妆扮起来了呢

  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会合,要一两个月才干回来。”雨来问爸爸说:“爸爸,远不远?”爸爸把手伸进被里,摸着雨来光溜溜的脊背,说:“这哪儿有准呢?说远就远,说近就近。”爸爸又转过脸对妈妈说:“明天你到东庄他姥姥家去一趟,告诉他舅舅,就说区上说的,叫他赶快把村里民兵带到区上去会合。”妈妈问:“区上在哪儿?”爸爸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嗒抽着,说:“叫他们在河北一带村里探问。”

  雨来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不大一会儿,什么也听不见了,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

  第二天,吃过早饭,妈妈就到东庄去,临走说晚上才干回来。过了晌午,雨来吃了点剩饭,因为看家,不能到外面去,就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

  猝然听见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屋子震得彷佛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哗啦响。

  雨来一骨碌下了炕,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刚要迈门槛,进来一个人,雨来正撞在这个人的怀里。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李大叔是区上的交通员,常在雨来家落脚。

  随后听见日本鬼子唔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墙角那盛着一半糠皮的缸搬开。雨来两眼楞住了,“咦!这是什么时刻挖的洞呢?”李大叔跳进洞里,说:“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12岁的雨来使尽实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早年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面前喀啦一声枪栓响,有人大声叫道:“站住!”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向朝后院跑去。只听见子弹向他头上嗖嗖地飞来。可是后院没有门,把雨来急出一身冷汗。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就往上爬。鬼子已经追到树底下,伸手抓住雨来的脚,往下一拉,雨来就摔在地下。鬼子把他两只胳膊向面前一拧,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回到屋里。

  鬼子把前后院都翻遍了。

  屋子里也遭了劫难,连枕头都给刺刀挑破了。炕沿上坐着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用中国话问雨来,说:“小孩,问你话,不许说谎!”他陡然望着雨来的胸脯,张着嘴,眼睛睁得圆圆的。

  雨来低头一看,原来适才一阵子挣扎,识字课本从怀里露出来了。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雨来说:“捡来的!”

  鬼子露出满口金牙,做了个鬼脸,柔和地对雨来说:“不要害怕!小孩,皇军是保护的!”说着,就叫人给他松绑。

  雨来把手放下来,觉得胳膊发麻发痛,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这本书谁给你的,没有关系,我不问了。别的话要一切告诉我!适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把书扔在地上,伸手望皮包里掏。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只见他掏出来的却是一把雪白的糖块。

  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

  雨来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名人的成长故事

  孔子吃饭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世界名人成长故事

  毛泽东自幼勤奋好学。他从8岁起上学,先后在几处私塾念书。私塾馆里所教的书,大都枯燥无味,又十分难懂。教书先生从不对书上的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所以,学生们学起来感到十分吃力。毛泽东也不喜欢念这些书,他更喜欢当时流行的许多小说,如《说唐》、《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

  尽管如此,毛泽东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好、领悟力强,教书先生留的背书作业,他念上几遍就记住了,所以深得教书先生的器重。

  毛泽东酷爱读书,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认真阅读。每天晚上,他帮父亲记完账后,就躲进自己的屋里看书。父亲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毛泽东读的这些“闲书”、“杂书”,并不能帮他发展家业,又浪费灯油。于是,他总是想方设法阻止毛泽东晚上看书。而毛泽东却自有办法——他等父亲睡下,用蓝布被单遮住窗户,好让外面看不见屋里的灯光,然后,他就借着微弱的灯光,悄悄地看书学习,常常一看就看到深夜。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左丘明的《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从王世贞的《纲鉴》到顾炎武的《日知录》,他都进行了认真研读。这些史书不仅大大丰富了他的历史知识,而且作者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思想,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以后,毛泽东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这种兴趣与日俱增,使他受益匪浅。

  少年毛泽东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思考。毛泽东读了许多旧小说,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这些旧小说写的多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却没有他熟悉的农民。对于这个问题,他整整思考了两年,后来终于认识到,写书的人不是农民,他们不了解农民,也看不起农民,自然就不会写农民。毛泽东感到这实在是不公平。

  当时,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盛世危言》,这本书的作者郑观应是中国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写这本书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书中所宣扬的变法革新思想、富国强兵之道,令毛泽东眼界大开、耳目一新,对毛泽东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还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思潮、呼吁拯救国家的书籍。在读了一本揭露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欺压中国人民的书后,毛泽东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

  少年毛泽东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从此,他更加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此,毛泽东继续求学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本来为了让他继承家业,父亲执意要送他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但毛泽东决心已定,他坚持外出求学。他从表兄那里得知,县城有一所新式学堂,在那里可受到新式教育。为了说服固执的父亲,他搬来众多的说客为他说情。最后,父亲终于被说服了。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迈向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他立下志愿,“学不成名誓不还”。

  在新学堂里,毛泽东积极学习新知识,为寻求救国真理,他发奋学习。他在《言志》、《救国图存论》这两篇作文中,尽情抒发了自己求学为国的壮志和决心。校长看了他的作文后,情不自禁地赞叹说:“今天,我们学校有了一个建国才!”

  毛泽东在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不断顽强地寻求着救国之道。十几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光明之路。“五四以后,毛泽东开始了他的革命家生涯。

  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到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爱国者,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经过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名人成长故事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那段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启发了爱因斯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其实,在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各式各样的“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等待着人们踩出新的脚印、踏上新的征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屈原

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