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深度解读
品读红楼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看过一些同学读红楼的感想,无非是感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希望俩人能积极反抗获得幸福,再顺手叹息了一下世态炎凉。
是的,大多数人都是这般扼腕叹息的。然而,这如此厚重的一部书,十年披阅还是未能完稿的红楼,绝不只是咏叹他们的悲苦恋情的。这如此盛大的一出悲剧,主角并不只有一个林黛玉。
诚然,林黛玉确实是第一号主角。但是,她并非就是最值得同情,最值得流泪的。她虽然死了,但她却是贾宝玉一生的挚爱。她死后,贾宝玉不是一直对她念念不忘么?而薛宝钗呢,她又如何?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她又幸福过吗?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嫁给爱你的人远比嫁给你爱的人来得幸福。而薛宝钗,又怎是一个简单的幸福与否就可以衡量的呢?自己的丈夫爱的是另一个人,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曾是自己好姐妹的人,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折磨
我可以断言,她婚后一定没有过笑容。
如果和林黛玉相比,和这个梨花带雨我见犹怜的重量级选手相比。薛宝钗显然更适合做一个妻子。她稳重,懂得处世之道,而且有着“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更现实,了解这个颓废的社会的大潮流向。而林黛玉,崇尚唯美爱情好耍小性子又总爱泪如雨下的林黛玉,则更适合做一个红颜知己而不是一个好妻子。
所以,贾母选择了宝钗而不是林黛玉。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就是这场多方角逐爱情大奖赛的冠军。相反,如果贾母选择林黛玉,她也许会幸福许多。可能找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一生。尽管,她或许会有些许遗憾。
红楼,确是一部红尘的悲歌,几乎每个出现的人,都走向了悲剧化的终点。在这里面,薛宝钗也许不是最凄惨的,但她也绝不幸福。
《红楼梦》读后感领悟感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开篇,作者就给予我们一个神秘的印象。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或许都怀有一份感叹,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无可奈何,抱憾而终;宝玉穷困潦倒,看破红尘。
书中以林黛玉和贾宝玉坎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用贾府的兴衰作为背景,通过它,揭示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透露出作者心中那份不满与愤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她从小体弱多病,造就了她倔强、孤僻、特立独行的个性。但她的诗情画意和聪明灵秀总是不断的吸引着我。她每次与姐妹们作诗赏画,总是那么的才气逼人。她总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认可,所以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而最让我怜惜的,是她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开始同情她。她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但她也是一个典型的服从者,这是悲哀的,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所支配。与林黛玉相比,就显得更加悲哀,因为林黛玉追求了自己的幸福,并且得到了那份真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愚昧和不自知”到头来,只能任由生活来将她深深埋没。
我感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佩服那些敢于与封建斗争的人们,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亦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如此的让人捉摸不透。
读红楼梦
一曲红楼悲歌,凄凄惨惨戚戚,散不尽,萦上心头,泪先流……
林黛玉哭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苍白如玉脂的脸庞仿佛永远挂着两行清泪,立在潇湘馆的窗棂里,孤独是你的影子。或许你真的就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甘露的灌溉,修成女体,今生只为还泪来的吧!虽女子本弱,但你为何就不肯再争取一分?既然心仪宝玉,为什么就不敢大声说出来?遮遮掩掩,几度欲语还休、醋意大发,反倒让人觉得小气。我相信,贾老夫人亦是疼你的外祖母,断断不愿看着你抱憾而终,只是你的骄傲与自矜害苦了自己……
王熙凤机关算尽,看似风光无限,却输了丈夫、输了家;迎春性格怯懦,只能落个在夫家受虐而死的结局;探春空有才干,却无用武之地;宝钗贤德,听长辈命,金玉相配,却不是良缘……红楼的女儿们呀,千百年后读着你们的故事,仍让我为你们悄悄揩泪,你们知道吗
究竟是什么将你们一步步逼近命运悲剧的悬崖,让你们退无可退?是对金钱与权势的欲望?是妄想不劳而获的心机?又或者是那让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的封建制度?不,不完全是!是你们的懦弱与不争,让你们自己深陷泥沼,一步步被巨大的封建野兽咬走了自由、蚕食了爱情、也将生命剥皮拆骨……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秦可卿的遭遇了。生得绝世的容颜,却被玩弄于两代人之间;生时病痛缠身,死后虽然风光大葬,却给世人徒留下茶余饭后的笑料!可卿呀,为了自己的名节、名声,哪怕以死明志,也是一种争取!
爸爸劝我不要揪着人物命运愤愤不平。然而,从个人命运反观当时的整个社会,更是让人无奈。看,贾府的破败,正是一个旧的社会制度的灭亡!只可惜了红楼里一个个鲜活的姑娘,我哀其不怒不争。
曲终人亡,哀伤未绝。
关于红楼梦
我对《红楼梦》的理解,完全都是靠初中语文老师的讲解与自己在网上看到的评论。以我这样,是看不懂《红楼梦》,这是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理解。可能与别人不一样。
首先,她作为一个投奔亲戚的孤儿,本身就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虽有外祖母的疼爱,但毕竟不是亲生的。因此,从她进入贾府至死去,她只认为自己是一个客人,而非这里的一个主子,即不在自己的家里,凡事就要多加注意了,林小姐也正是处处留意,步步小心,生活凄惶与否暂且不论。其用心可堪苦矣,在这种情况,她心神极其敏感也就正常了。每有疑惑,又没有人给她解说自己低苦,发泄一下,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这种孤苦达到心境,也确实令人同情。
这种心情,也融入了她与宝中玉之间的感情之中。所谓事不关己,心神俱明,关己则乱,林黛玉也不例外。她对宝玉太爱了,她关心宝玉的一举一动,对宝玉与异性的交往,更是百般的诘难,耍性。她怕失去他。这是爱之深,情之切呀!假若她对宝玉这个人一点情意也没有,那么宝玉这个人的事于她有什么关系。她更用不着耍性生气了。正有了她的小性,才突现她的深情,我才觉得她才有些真实可爱。
但最终她们没有结合。此时,爱情对于林黛玉来说已是她的全部。她不能舍弃,也无法舍弃。但她又深封建的道德观念,强大的家族教育影响又使她不能勇敢的吐露真情,只能像雪日下的野草,积聚了多少煎熬,苦苦的在内心翻腾,心中尚存一丝希望有朝一日破土萌芽,但这只是奢望她知道她不敢抱太多的幻想。因此,当她看到满地的落花,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遭遇,花岁虽无雨道真情。她也预想到了自己的结局,也可能与此花同,同病相连,林黛玉拖着孱弱之躯,进行了凄美的葬花之行,“葬花词”如述,字字血泪,句句关情,最后唱出“汝死我埋,我死谁埋?”哀苦之情,溢于言表,闻之谁不消魂,悲悯顿生,此哀怨俱全的吟唱,即是对愁苦身世无所萍依的感叹,又是对紧紧束缚她的黑暗的礼教无奈山东抗争,绝望达到申诉。我除了掬一把清泪,深深的怜悯这弱小的女子,我还能为她作些什么呢
能男女相悦,人之常情,然做到有情人终成心愿,怎如此艰难?许志摩曾言:“我欲茫茫人海中得一红尘知己。得之,不得,我命。”可这位大师一生却有四位佳人相伴。不知他是幸也,不幸,吾却困惑了,在这思潮滚滚的21世纪,我是否有足够的幸运,得到一位红颜知己
《红楼梦》读后感领悟及领会
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她是袅娜的潇湘妃子,曹雪芹将她比拟为西施式的清瘦之美。她是黛玉,优雅若清水芙蓉,娴静似娇花映水,圣洁如空谷幽兰。她素淡雅静,不以脂粉和珠翠加以装饰。黛玉,削肩细腰,身材修长,却偏偏患有“不足之症”,弱不禁风,病态柔弱。
黛玉的母亲早逝,因家道衰落,自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黛玉天性自云守拙、多愁善感,保持着忧愁哀伤之态。她喜聚不喜散,不善交际也不会奉承,她就是这样落拓孤傲的女子,却被他人说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所以她不及宝钗那般深得人心,面对他人的非议,她只能哑然作罢,然后顾影自怜。黛玉是悲观主义者,她伤情葬花、抑郁惊梦、悲痛绝食、焚诗断情、含泪归天……一幕幕情节,浸染了她多少伤心泪,在那座金雕玉砌、富丽堂皇的大观园里,她终日郁郁寡欢。而她的泪,只落给宝玉一人,唯有宝玉懂她那缱绻的哀伤。黛玉是含着怨恨、无奈、悲痛、绝望的泪水亡逝的,她在世间徒留了太多遗憾和不甘,死后也没能释然。
黛玉的苦,是天性所使,让万千读者感伤落泪。她用凄美的爱情,演绎了悲惨的命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她是妩媚的蘅芜君,曹雪芹将她比拟为杨贵妃式的丰艳之美。她是宝钗,清逸婉丽,温柔飘逸,文雅静肃,被誉为“群芳之冠”。她肌骨丰泽莹润,举止端庄娴雅,且没有黛玉那份娇弱的病态,与杨贵妃的风韵不差毫分。
宝钗出生在豪奢富裕的薛府,这使她做人处事都具备大家闺秀的风范。她随分从时,品格端方。曹雪芹说她有着“豁达的胸襟,超出常人的涵养”,她的温和与沉稳是贾府上下有目共睹的。宝钗不会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同黛玉那般爱争风吃醋,所以十分能笼络人心,最能圆滑世故,贾母和王夫人对她更是疼爱有加。宝钗恪守封建妇德,传统安分,对长辈言听计从,并痛恨伤风败俗之人。所以纵然自己深爱着宝玉,也要把情感压抑在心底。阴差阳错。黛玉、宝玉的相爱得不到长辈的成全,宝钗嫁给了宝玉。他们成亲那晚,黛玉泪尽归天了。自此,宝玉终日闷闷不乐,失魂落魄。宝钗最为愁苦,本以为能有一段美丽的爱情。不料,宝玉对自己冷若冰霜,对黛玉念念不忘。宝钗终究守不住宝玉,宝玉还是离去了,一走了之,杳无音信。
宝钗的苦,是社会所使,让万千读者扼腕叹息。她用华丽的婚姻,谱写了不幸的一生。
大观园里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她们都被情所伤,为爱受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她们都是令人怜惜和疼爱的女子,在红楼中梦一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尾记
品读《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迹。每每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荒唐言、辛酸泪、作者痴和其中味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 语言、动作与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为了了解这些,我与《红楼梦》无法割裂!
于是,我手捧着《红楼梦》,人物与故事在我的眼前不停地行走着。
听宝玉在梦中游太虚幻景,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地扑蝶,聆听黛玉在桃花树后浅吟低唱,谈笑湘云酒醉在芍药荫旁,欣赏探春挥笔写下的《咏白海棠》……
恍惚醒来,《红楼梦》里的一切一切,都尽收眼底,在脑海久久回荡。这些,又还如昨天的梦,冥冥魂牵,浩浩星汉,看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花红水流去,其主旨要义,竟隐忍如此之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连人名也隐含深意,处处充满象征,如“应莲”(应怜)、“冯渊”(逢冤),还有数不清的美食,岂是一部被炒作的沸沸扬扬的韩剧《大长今》之所能比拟?!
可是,古往今来,有谁能读出它的荒?哭出它的泪?说出它的痴?解出它的味
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顽石,被癜道与疯僧携下凡间来,赤瑕宫的神瑛与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也由此不约而同,双双来到人间,连那容貌出众的芙蓉花神也随之一道奔赴华夏神州……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他们一起相聚,经历了一场红尘是非,演绎了一曲悲欢离合,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雪芹老先生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他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我爱看《红楼梦》,它的故事,它的神奇,字字珠玑如玉石,不容他人随意更改。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不是么,补天遗石已成为神瑛嘴里的“命根子”,荣宁二府一大家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这“命根子”转悠,或许他们似乎都明白,若这通灵宝玉碎了,他们的家族也只能树倒猢狲散罢了。神瑛倒是出落得完美齐聚,呼名“贾宝玉”,既为宝,又是玉,他可真的得宠,令人人妒忌不已。人与玉相生,玉与人难弃,神瑛需要这通灵宝玉吗?如若需要,他又何必多次砸它?!倘若不需要,又何必砸了它后再戴它?!我以为,这玉分明是一道枷锁,是万恶的封建社会责任轨道压在神瑛身上的一座大山!神瑛化为人中俊杰贾宝玉,他梦寐冲破牢笼,却又不得不返回现实,真真的欲罢不能,欲言还休啊!
神瑛,其实是忠诚的侍者,他曾经日夜用心浇灌着一枝绛珠仙草,他们难舍难弃,心神合一。如今,绛珠仙草化身为临花照水的奇绝女子——黛玉,款款来到宝玉身边,她下定决心,发誓要用一生的泪水去偿还神瑛善良与坚贞。这以后哦,桃花零落,她便落魄地泣;雨打妃竹,她也失魂地哭……这一滴一滴的眼泪,何时也还不清啊!也许我知道,这一切皆是定数,仙魂随风就飘散。黛玉还下心存的珠泪后,也就完成了她一生的任务,该结束了,该回去了,回到她的三生石畔便作罢。黛玉哦,一黛一玉,真是如此黯淡,真是如此揪心!
读《红楼梦》几遍,如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便积淀出了以外的收获。那黛玉在《红楼梦》里的出现,竟是那么的纯洁,纤尘不染 ,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世人都爱她,我亦仰慕她,爱她在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爱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爱她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如此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若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我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叹息之余,难免不提及宝钗。谁也不知宝钗原先是什么?我至今也不曾知晓,也不想知道。宝钗的金锁,宝玉的暖玉,竟然活生生地成为了封建意识下的“兰桂齐芳”、金玉良缘。这是悲呢?还是喜呢?!或许宝钗对这一切全然不知,仍然扑蝶,依旧作诗;或许她早知后来将要发生的一切,婚姻大事,舍我其谁,自然一是不愿放弃,二则不敢违背?但因而,宝钗被套上了情感的绞刑架,活着一副感情空壳,生着一副行尸走肉,整日里作茧自缚,得过且过矣。最后的最后,宝钗没有获得没有,乃一无所获,也只能“金簪雪里埋”了……
读罢红楼,心里依然还是酸酸的。当内心宁静下来,又想了很多很多。红楼有梦,梦在何时?红楼无梦,梦在何处?无论梦与否,曹雪芹老先生那描绘的梦里啊,让万万千千的后人徜徉其间,无数次地进入中国迄今最神秘的梦境里,无数次地感受着那里写满的无尽荒凉,体味吟尽的珠泪流淌,触摸道完的痴情忧伤,寻觅品尝出的滋味悠长……
品读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品读《红楼梦》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败落,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故事的中心人物贾宝玉是一个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尊敬女孩们,憎恶男人们。他厌恶“仕途经济”,因为林黛玉从没劝他走“仕途经济”的路,所以他十分敬重林黛玉。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自卑、美丽、善良、聪明、清高的人物形象,她喜欢写诗,而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敢爱敢恨,叛逆于封建社会。她乖僻的个性造成了她的悲剧人生。
薛宝钗是一个“工于心计,精于世故”,推崇封建礼教的人。她待人友好,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叹。她安分守己的生活,不像林黛玉一样叛逆、多心,因此在当时比黛玉深得人心。
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欣赏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诗词,尤其是林黛玉在面对残花落瓣时吟出的《葬花词》。《葬花词》中的很多句子都体现了林黛玉的自卑、清高和叛逆。
《红楼梦》,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名著,一部值得研究的经典文学作品。
浅谈红楼
从不拒绝悲剧,因为它——《红楼梦》。
第一次爱上红楼,是爸爸摘抄的《葬花吟》:
“侬今葬花人笑痴,它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知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并非华美的诗句,感染了太多的伤感与悲凉,却让我读后魂牵梦绕。我分明看到了泪落香腮,满面愁容的黛玉手捧落花的情景,那是与春末夏初的生机盎然格格不入的悲痛,也是对香消玉殒般结局的预言。
三毛说:“有一本书,不能再读了,因为都背过了。这本书,叫《红楼梦》。”这句话我读后就没有忘记过,因为一本书,它叫《红楼梦》。
这是个拥有世间一切荣华的家族,但却不是个幸福的家族。所有的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以及富家的浮夸和娇纵,都在这个家族中恣意蔓延着。权利和金钱支配着这里的人,命运在这里酝酿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在朦胧中,我仿佛听到了王熙凤的冷笑,薛宝钗的哀叹,宝玉的哭喊,黛玉的抽泣。
有人说,宝钗抓住活的,黛玉悼念死的。也许这是对的,但结局又如何呢?一个守活寡,一个葬泉下,同样的痛苦一生,同样的悲叹一生。谁也无法打破封建礼教带个她们的不幸,谁也无法逃脱落红飘飞的结局。
红楼给了他们对幸福的渴望,无奈这渴望只是个梦,而但凡是梦,都注定会破灭。
于是,就有了金钏的羞愧投井,尤三姐的为情殉难,尤二姐的含恨吞金和晴雯的委屈病终。命运有太多的不公,以至于老天爷都管不过来了,而她们便选择了死来同命运抗争。
然后,伴随着她们对命运的诅咒,这个家族终于走向了灭亡。
所有富贵与荣华,权利与金钱筑起的红楼,在怨与恨中坍塌了下来,每个人都因内心的欲望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最后,留给世人的,只是“悲金悼玉”。
红楼梦解读评价与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着重讲述了上流社会的四个家庭,真实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上半叶末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它是这一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崩溃的真实写照。为了一个个写出生动的人物,故事从童话《石头记》中的女娲开始。有一条关于真隐士的线索,开始和结束了整个故事。
遥远的大洋彼岸还有一个国家,——英国。她生下了一位伟大、杰出和有才华的剧作家。他是莎士比亚。他用自己的一生经历,在自己的国家发扬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戏剧。当时,一个民族,他那个时代不朽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丰富自己。就像莎士比亚和戏剧之间微妙的关系一样,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一部异步的巨著,不如说他是一部中国通史。与其说是贵族生活,不如说是现状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细节中,体现了那种语言的魅力,很多人物都是用生动的语言塑造出来的。从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放松。最细微的痕迹显示了人物的特征。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没有瑕疵。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为民大计,都与此有关。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柬埔寨的书。
据说都是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里面有很多瑕疵。比如贾宝玉前八十回就暗示自己是个悲剧人物,变成了一个肯读书肯考试的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的人,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红楼梦》写不好。况且像曹雪芹这样的人物刻画起来很难,也不容易达到。我看不如把这40次不写了,给人做白日梦的空间,还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