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育儿书籍推荐必看的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幼儿教师必看书籍优秀读后感
近来开始捧读《爱的艺术》一书,这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一部名作。对于爱情这个亘古永恒的字眼,作者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人的阐释,令人眼前一亮。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让自己变得足够有吸引力(或者至少看上去是那样),我们距离收获爱情就更近了一步。于是男人们追求更高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女人们则通过精心装扮和各种人工“打磨”,努力构筑一副更美的躯体。依作者所言,我们都在试图让自己变得“可爱”,“而大多数人所指的‘可爱’基本上是时髦和性吸引力的混合物”。的确,我们认为一个男人或女人“可爱”,的确很难抛开他(她)的社会属性来评价。譬如高富帅和白富美们卖个萌可称之为可爱,矮穷矬们丝卖个萌倒显得面目可憎了。
另一方面,我们告别了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决定婚姻的时代。自由恋爱带来的福祉之一,就是我们对潜在的伴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同一首歌唱到的“放手去爱不要逃”一样,情感专家们也鼓励年轻人勇敢去追求爱、体验爱,打怪升级,愈挫愈勇,直到足够牛掰去干翻一个大Boss,觅得金龟婿,抱得美人归。弗洛姆敏锐地指出,时下的婚配,更多关注“爱的对象”,而非“爱的作用”。用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我们更多考虑如何搞定他(她),而忽视了如何去爱他(她)。
在市场经济思潮席卷的今天,互惠互利的契约成为了维系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看上去一切都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我们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自己的脖颈上也被套上一个无形的价码签,走入婚恋市场待价而沽。“绩优股”、“潜力股”、“经济适用男”、“招商银行”等辞令常被用来比喻男性和女性在婚配上的显性或隐性价值——原谅我竟使用了这么多经济学术语,只因婚配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双方价值精确匹配的过程。
弗洛姆认为,成熟的爱应该是一种不损失个人“完满性”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力量。我们的日常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目标指向的,其动机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工作为例,我们可能是为了养家糊口,可能是为了填充时间,可能是为了积聚财富……大部分人是被动地从事工作。至于我们无需鞭策和驱使,也自发地在每天完成每一道工序、每一篇文稿、每一个行程之类,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地被动接受变成了习惯而已。如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那么去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其真正喜爱的,或许就会理解一二。
爱则不同,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予”,而非“接纳”。弗洛姆认为“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在给予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财富。譬如两性关系,只有双方都进行给予,才能是一场酣畅漓淋的鱼水之欢——如果男性没有献出雨露恩泽,如果女性没有充分开放门户和尽心配合,这场交融一定是欠缺快感的。而且,女性更多的付出还在后面,孕育胎儿和哺喂婴儿的阶段,不正是展现世上最伟大的母性之爱的美好时光。
于是作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或者说建议:发挥爱的艺术,除了坚强信念的支撑,还需要让自己保持能动性。既然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必须积极调动起全部身心投入其中。勤于用眼、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勤于感知。这往往和我们的生活态度有所关联——不会有这样的人,在爱的方面长袖善舞,而在其他方面毫无建树。如果一个人在其他的方面不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在爱的方面,我们很难指望他(她)会付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行动。
爱是两个人情感之纽带。无论是恋人,还是亲人、同事乃至陌生人,人们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伦理观的框架下运行。我们所公认的最理想的社会关系之一,就是完全遵循公平原则——不仅在市场里如此,社会生活中亦如是。我们都赞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做法;但对那些舍己为人,做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做法,通常是敬而远之的。这说明,像《感动中国》里宣扬的那些无差别、不设置任何前提的爱,虽然被我们所敬仰,但尚未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持有的思想和觉悟——虽然那是更接近爱的本质的状态。
弗洛姆在书的末尾,略带悲观地指出,“在现有的制度下,能爱人的人,是例外;在当今西方社会中,爱是一种边缘现象”。他所希冀的,是在那种纯粹的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伊甸园,人们战胜了人性中的自私,停止对自身利益的追逐,更加公正无私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注定是一段遥远的征程。
人类能自洪荒岁月到达繁荣的今天,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爱的史书,个人、族群、城邦、国家、民族,因爱而团结或分离;因爱而争斗或和平;因爱而生长或消亡。回顾历史,我们能在很多故事中,找到爱在各个社会层面上的、以各种形式表现的事例,我们能看到,那些偏激的爱、狭隘的爱、自私的爱甚至变态的爱,都在上至英雄伟人、下至贩夫走卒的身上上演着——但是,如果爱不是一种理性的坚定信念,那么我们的祖先也许早就灭亡在某一此战争中了。我们还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繁衍生息,那就是爱存在的最好证据,她还在维系和供养着我们。
在这个日新月异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里,我们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似乎无暇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到底什么是我们最根本而真实的需要?如果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理性答案,那么我们就要相信爱、思考爱、探究爱、发掘爱,去还原和呈现爱的本来面貌,无限接近于爱之真谛。
幼儿教师必看书籍读后感
去书店走走,翻翻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学前教育书籍,虽然有很多优秀的书籍,但是很难有心动的感觉,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该何去何从。忽然看见了这本书,本想着这就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或是某个孩子的母亲写的与孩子在一齐的成长事例。但是翻开后,看到里面的插画和那些简洁明了的对话、推荐,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画上正反两面的比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的家庭以及幼儿园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相应的不恰当的语言。也许那些语言在平日里我们感觉很正常,但是在比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赞赏性或是接纳性、共情性语言的力量。即便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更愿意听到这样的语言。当然书中所说的不仅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读了这本书,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当我每一天读了一点点后,我会充满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来,我觉得我找到了恰当的和幼儿交流或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我想要尽快的用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们快乐、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园的完美时光。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见一些问题。书上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发生的情境不一样,书中的语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认为这些简单的语言很好“说”,但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真的很难,正如书中提到的,我们生活中很多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为定性,想要改变很难,老师或是家人需要练习。其次,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态度。生活只有一次,时刻只去不回,孩子们完美99zuo幼儿教师必看书籍读后感en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们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他们,去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去发现他们的开心或是难过的瞬间。我们是师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琐事很多,有时我们难免会不耐烦。但是你的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伤痛”。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能够和孩子们说一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的难过,但请你不好以此为借口推开他们。
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对于本书的领悟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其中关于“学会赞赏孩子”让我有了一点小小的“骄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赞赏的力量。
禾禾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又是男孩子,相对别的幼儿而言,他各个方面潜质的发展都比较慢,加上他之前没有上过托班(托班下学期转来,但是由于经常生病,很少入园),对于幼儿园的生活适应性不是很强,不大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每一次吃饭都要老师喂,即便老师喂,他也不大吃,有时候吃几口就吐了。他的脾气很倔,只要他不想吃,便一口饭不会吃,无论老师怎样喂都不吃。由于他刚生下来就做过心脏病手术,老师也总是给予他个性的照顾。这学期开学后,他各方面潜质的发展都稍稍提高,但是吃饭仍需要老师喂。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师表扬了他,他很开心。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很愿意吃饭,虽然有是仍需要老师喂,但是速度快了很多。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每一天喂他吃饭的时候都会“悄悄地”表扬他。有一天我看见他用勺子大口的吃饭,我立刻走到他的身边称赞他,“我们禾禾吃饭越来越好了,都用勺子自己吃了是不是?”他笑着点了几下头,我伸出大拇指给了他一个“大拇哥”。我发现他不仅仅吃饭主动了,在别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看到老师主动笑眯眯的叫老师好,园里的老师都称赞我们班的“小不点”长大了。
看着禾禾的每一点进步我都很开心,我意识到了“称赞”的力量。但是称赞并不只是用“你真棒!”、“很好”、“太好了!”等概括性的词语来评价幼儿的言行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词语并不受用,他们很可能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刚入园的时候,由于缺少实践经验,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如何去称赞他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我看见幼儿搭出好看的房子,我总会对他们说,“搭的真好!”起初孩子们还很开心。但是两三次后,孩子们就对我的称赞不给予回应了,有时只是没有表情的看我一眼,让我觉得很“尴尬”。对于孩子们这样的回应,我开始反思,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称赞,还是对老师的称赞“麻木”了?在和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老师的称赞、表扬还是很在意,只是老师不恰当的“称赞”会让孩子产生怀疑,比如在搭积木的时候,我只是一味的表扬孩子们搭得好,而没有指出好在哪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称赞,会产生怀疑“老师是在夸我吗?我搭的真好吗?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称赞会让他们“疲惫”。因此,我会练习如何有指向性的称赞孩子,我会在平时的活动中静静的观察他们的表现,然后去想一想该如何去称赞她,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对幼儿进行称赞。
赞赏是完美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并且用心想要得到的,但是我也纠结过,徘徊过:称赞是又次数限制的么?要有怎样的度呢
有一次,我们一个孩子的奶奶来对我说;“老师,这天下午你能给我们家淇淇发一个小贴画吗?我们家淇淇已经念了好几天了。”淇淇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好,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爱她。她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或是小贴画,但是在经历了一件事情以后,我开始思考要不好高频率的称赞她。一天早晨来的时候,孩子们在玩滑滑梯,淇淇在滑梯上跑着,和小朋友撞在了一齐,摔倒在滑梯上,我看了看没有出现破了青了的状况,看着淇淇有点怕怕的眼神,我只说了句,“慢点哦”。中午吃饭前小朋友去洗完手,地下湿湿的,我提醒小朋友要慢慢走回教室,她跑了回去,我只是请她回来重走一遍,她便“哭”了。对于这样的状况我想了想,是不是平时在幼儿园老师全是正面的称赞,她不能理解老师指出的不恰当的地方,是不是要进行挫折教育呢?于是在称赞幼儿的时候,我“故意”忽视了她。每当看到她渴望得到老师称赞的眼神的时候,我的心理也十分的纠结,她的确做的很好,我要继续忽视她么吗?在一次次的纠结中,我发现自己错了。正如大人们愿意得到别人的称赞一样,我们渴望别人称赞我们新买的裙子漂亮、新剪的头发好看一样,孩子们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老师。每一个孩子都就应被称赞,他们每一点进步、每一
点好都期望老师看见,而老师的称赞正是老师对他们的“反馈”。对于淇淇的这种状况是我做的不够好,由于淇淇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因此平时她有一点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都会假装没看见,正是老师这样的行为才让淇淇“哭”了。因此,对于幼儿不恰当的行为也应当及时给与回馈,不能应为她是乖乖女,就“放纵"她,这样对于别的幼儿不公平,对于她也不公平。老师的称赞或是指出幼儿不恰当的地方,都只是针对幼儿当下的行为,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
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后,我开始了了一个计划:每一天一称赞。一个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称赞或许能让孩子兴奋一天或是好一阵子,我们不就应吝啬我们的称赞,孩子们每一天用他们甜美的微笑来温暖我的心灵,我也就应用我的眼睛去发现他们的美,用我的嘴巴去称赞他们,为他们的每一天都带来一丝甜蜜。每一天对每一个幼儿进行称赞可能对于一个新老师有一点困难,但是我想发奋的一点一点的做好,也许从此刻开始,我一天只能关注到10个幼儿,慢慢的,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仔细的发现幼儿的每一点细变化。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称赞的。
幼儿教师必看书籍读后感
前几天很荣幸的在西西博上申请到一本《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的试读机会,一直以来涵宝都是我一手带的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我想着以我的方式让给涵宝健康快来的成长环境。让涵宝的长成开朗,活泼的孩子,事实确实也是如此,但看了这本是后我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够的,对孩子的心还是不够了解。很多时候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比如涵宝2岁多的时候,我包饺子的话都是自己和面,涵宝最喜欢的就是想帮我一起弄,觉得很好玩,我又怕她弄的一身面粉,到处都是,不好收拾,嫌涵宝给我添麻烦,就拒绝她帮我和面,殊不知我这样一拒绝多伤孩子的心。硬生生的把孩子学习的机会给阻止了。好在后来我听了涵宝的解释,说:“妈妈,等我会包饺子了,等你老了,我就可以包饺子给你和爸爸吃了”,当时我就感动的不行,说“那你和妈妈一起和面吧,不过要注意不要弄在身上哦”,整个过程涵宝很小心的弄着。最后还是一身面粉。
所以这点,正如书上说的,我们是如何阻碍孩子的,很多家长都会嫌孩子给自己添麻烦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把父母当成外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而去阻止孩子,结果孩子以为周围处处有危险,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失去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害怕孩子生病而阻止孩子,结果孩子如温室里的花朵,脆弱不堪,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父母还会因为所谓的成人间的客套和规矩阻止孩子,造成孩子与小伙伴们的交往障碍。
涵爸的教育观念基本和我差不多,不刻板,所以孩子的性教育没有刻意的去看待,就像平时看到花草一样解释是给涵宝听,涵宝看爸爸洗澡,看妈妈洗澡。现在都是这样的,没什么,最开始问过,我们都给涵宝说的很清楚,没有遮遮掩掩的。现在涵宝对大人的身体为什么不和她一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大人在对待孩子是要把自己心里的杂念抛掉,不要以为孩子的问题带着什么色彩。
其实有时大人总觉得孩子不理解大人,不懂的父母的辛苦就是为他们的将来过的更好但大人们又有多少能理解孩子心里所想呢。
这本书的作者说的很多,物质在孩子面前却是不是很重要,他们的需要是父母的“懂”。大人不懂孩子,就会错怪孩子,就会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会把孩子推的很远,爆发亲子战争。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世界。大人会发现,孩子和大人对着干,是因为大人的教育简单而粗暴。
看了这本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把自己和孩子相处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都能从理解孩子的心里出发。我们平时也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却没能做到这样,懂孩子的心,不容易,所以要学习,要蹲下来跟着孩子的视线看问题,倾听孩子的真正想法,才会懂得孩子的心里。
育儿书籍读后感
这几天利用空余时间,在线读完了这本懒妈妈快乐育儿经。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忽然间感觉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这么养养,孩子也是长大,当你看完了这些书本,和这些妈妈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
所以,想当上一个合格的妈妈,真是任重道远。随着孩子年纪慢慢的长大,要懂得它对应的身体,心理,形为等等变化,才能够遇事或情况的时候胸有成竹。
而在这个的背后,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育儿经验。好在这个时代信息共享,只要有心有时间,还是能够自己无师自通。
读后感之一:
这是一套理论的东西,不要过早的教孩子认字,读书,成长的过程是需要先靠想象,也就是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到他到思考敏感期,自然而然就产生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专注的读书或做其它有兴趣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我是自己知道应该是这么回事,只是不了解其中的理论,看完以后有点原来如此的感觉。
读后感之二:
一直苦恼儿子专注力不够,看完以后有点茅舍顿开,简单说就是多虑了。三岁前,特别是男孩子,不能集中做一件事是太自然而然的普遍现象。外界有太多容易干扰到他们的事情,并且他们自己也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但是并不是因为小孩天性如此,就这么放任自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训练他的专注力。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干净整齐的环境能让孩子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好的保持注意力。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
读后感之三:
3岁前最好不要看电视。这个我知道,但仅仅局限与看电视对他的视力有影响。看完以后我才知道,视力的影响是其次,最大的坏处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电视里的内容,会影响他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面上看上去是专注的在看电视,好象培养了专注力,但从理论上来讲,适应了电视里强烈灯光影的刺激和不断变化的画面,实际上孩子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在一本书或一幅画上。三岁前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三岁前就喜欢看电视,喝可乐什么的,长大以后肯定会更喜欢。现在子涵吃饭的时候,不好好自己吃,总是提出边吃边看巧虎的要求,我们大人为了省事,也就让他看,顺便饭喂起来也容易。看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周未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接触实际大自然,好好反省反省,不能老是带着他陪大人们逛商场,逛超市。
育儿书籍读后感
《这样育儿更智慧》这本书给我总体印象就是返璞归真,崇尚一切自然的东西,不刻意去追求。看完这本书,我不一定说可以将孩子教育得更优秀,但是我一定能够让他更快乐、自由地成长。
拿到《这样育儿更智慧》这本书,封面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素颜美人。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是风姿绰约,让你有一种高雅的美觉。封面之外的腰封格外的显眼,橙黄的底色衬托着白色的字体更加耀眼。这里运用大小不一、字体各异的文字介绍了书中的一些经常章节和各大媒体的一些推荐言语,看过之后着实让人心动——我们也要培育出一个更加智慧的宝宝。看到封面之后就马上让你感觉这是一本朴实却精致的书籍,不禁产生一种雍容高贵之感。
让我们走进书本内容与她来一个亲密接触吧。首先我可以申明,我并不是抱着想看过这本书就要培育一个多么优秀孩子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够对自己育儿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有一丝丝的帮助即可。翻开书本浏览了一下作者介绍。李凌如,中国定居加拿大人。由于孕育孩子的过程中写过孩子成长日记备受追捧而集结出了这本书。书中的育儿观念中西合璧,融各家所长,值得一阅,尤其是想育得优秀混血宝宝的父亲们。
翻到第3页作者自序,她在序中写了自己创作这本书的过程。提到了中外的理想差别,中国想优异,外国崇尚自然。书中用一个例子来介绍了观念的差异:对于早产儿我的孩子,中国父母是一种遗憾、惋惜之情,国外却有些情外之喜,但是父母亲们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可以长得和普通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序的末尾也无非就是一些感谢之言,大体作序者都是这样的。
翻到目录,这本书一共分为:
1、轻松孕期,快乐享受;
2、在加拿大当高龄产妇;
3、“奶牛”的美丽与哀愁;
4、样小乖也要入乡随俗;
5、老外育儿的新概念;
6、家长是怎样炼成的。最后就是一个后记。我随着翻到了第一章——轻松孕期,快乐享受。
这章细分为:
1、吃对东西就好——破除“孕妇需要大补”的迷思。
2、中外孕妇装扮大不同。
3、做一个爱运动的孕妇。
4、享受你的孕期。
孕妇需要大量营养,中国父母会给孕期妈妈喂大象般食物。而国外注重自然生长,不过饰夸张,还有科学的计算公式确保健康。这点我很是喜欢,不像中国人讲究个火候,都是靠内行人根据自己经验和火眼金睛来判断,没有统一标准。每节后面的小乖妈碎碎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
小乖妈碎碎念其实就是这个章节的综述文字,言简意赅的道出这节的概要。文字还是彩打的,作者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用橙黄的颜色突出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记忆深刻。文章中的插图也是彩色的,风采风趣优雅,甚合我眼。后面的文章我就都先看小乖妈碎碎念这段文字。看到喜欢的内容,在翻到书本细细品味,一些感觉无味的东西,也就这样囫囵吞枣过去了。
书看到最后就是后记。我也用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一切顺其自然,崇尚自由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每天给我们的孩子讲睡前故事,让孩子在美妙的世界中入眠!
育儿书籍读后感
收到了《好奶爸的育儿经》就迫不及待的打开来看。这本书是一本教男人怎样爱老婆孩子的教科书,作者王晓东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合格的好奶爸,值得许多奶爸的学习。
书中从教你怎样找老婆开始到怎样准备怀孕再到怎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写的非常详细。好多事情也都是如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很亲切,我自己也是32岁剖腹生下了宝贝女儿,我和老公都很兴奋也很茫然,面对那么小的孩子真是手忙脚乱,幸好有婆婆和我姐的帮忙照顾才让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的学会了照顾女儿。
从女儿4个月开始就是我自己一人独立照顾女儿,由于奶水不多有那么一个多月厌奶期女儿拒绝用奶瓶自己吃奶粉,我只好用调羹一勺一勺的喂,天天忙得真是不可开交,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橙子切开了擦在奶嘴上然后塞进女儿的嘴巴里,由于橙子是甜甜的味道女儿就咀了,这样才又自己吸奶瓶了,那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我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呢,真是很感慨做妈妈的不容易啊。老公那时候也表现不错,每天早上就要买菜,把鲫鱼萝卜丝汤还有饭给我做好再去上班,没有什么事情也会尽量的早点回家帮忙照顾女儿,晚上还要起来冲奶粉,两个人是累并快乐着。看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心里真是比喝了蜜还甜。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虽然公公婆婆还有我的父母由于条件不容许帮忙带女儿,但是我心理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我觉得照顾女儿本来就是我们两人自己的责任不能强加给父母,父母把我们养大供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女儿生病看医生了,一去就是一天的时间排队打吊针,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真是希望自己能够替代孩子生病。这样磕磕绊绊到了2周岁10个月送去幼儿园我才稍微的轻松一些。从准备怀孕到女儿幼儿园托班上学期我一直都是全职主妇,直到女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托班下学期我才在家门口很近的地方找一份工作来做,既能接送女儿又能与社会接轨了。
现在由于老公的工作比较忙,平时女儿的生活学习都是我管的多些,老公只是在大的方向上把把关,希望老公能多抽出点时间参与到教育女儿上来,有时间也让老公好好地看看这本书,像我们的作者王晓东老师多多的学习。感谢安康的各位老师给我们精心挑选这么多精彩的育儿书籍,您们辛苦了!
育儿书籍《正面管教》读后感
正面管教,可谓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育儿之法,今日受命于校园拜读之下写之如下之愚见。
一、孩子是在追寻归属感中成长的
我们再成长,我们却忘记了以前的我们成长的“坑”。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想确认的其实是爸爸妈妈是否真的爱我。这种爱,十分的奇特,它完全与家庭的贫富程度是区别开来的。为之父母的我们十分简单又异常复杂的便是,如何让孩子能感受到这份爱,给予孩子归属感。孩子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群体,从一出生确定与确信世界归我,我心动而万物随我心动,慢慢变为我是宇宙的尘埃,漂浮于尘埃,如何找到依靠,这也是很多家庭出现问题的根本。在他们觉得是尘埃时,我们并未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他可信任的朋友,家庭是他们的港湾。好的亲子关系,绝对是有归属感的亲子关系。
二、承担后果的潜力
当年,巨婴国可谓轰动一时,“啃老族”、“巨婴大母神”这些词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承担后果的潜力,或者说连根本的因——果关系都没有弄清楚,就“被迫”长大,使得巨婴们根本没有行为潜力。婚姻中最常被抱怨“云老公”不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从小没有承担过行为潜力的后果,多数期望寄托于长大后他能明白,或者,父母总是为他们托起天,天大的事有“老子”顶,却不知小时不承担后果,生活总有一天会让我们吃够苦头。职责感是从小培养的结果,是在承担行为后果的总结。不去承当应有的后果,哪来的职责
三、我们厌恶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却又不得不重复他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我小时候,每每觉得父母教育之不妥处,时常会心里暗自想着:以后,我有孩子坚决不那样。然而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却无意识地去重复一些我们父母教育我们的不当方式,而这种无意识十分之可怕就是,你能明白,在这些不当的方式会带来什么伤害,却还是不自觉地对着你的孩子在重复。这就需要你更多地去了解,有什么其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或许能够请你的孩子的老师,其他妈妈,看看相关的书,集思广益。毕竟,教育孩子是比造宇宙飞船更加复杂以及困难的事。
四、我们的语言是有力量的
这是我们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忽视了语言的力量。我们生气时,那些没经过大脑的语言,能深深伤害到别人,这一点适合于对孩子也适合于夫妻,情绪脑发挥作用时我们都冷静一下,再沟通。这也是本书最喜欢的一个点,用心暂停,当我们被情绪脑控制时,不要想着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就应各自暂停、冷静。
五、孩子出问题100%是你出了问题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为此感到生气、沮丧、懊恼时,请停下来指责孩子,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方式哪里没有正确,我们就应在修正中前行,而不是指责傲慢中失去了我们的孩子。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以前的教育圣经都不断被现今理念所不断打破,所以,你还信你的方式能一条路走到底?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不断磨合、改善,出来挨着石头过河,行不出更好的方式。
一份0-3岁的早教书单
1、《点点点》
一本超有创意的亲子互动书!
埃尔维.杜莱
必须说,杜莱是一名超级传奇的创意大师,看到他的书,赶紧买!他的代表作有《艺术大书》、《点点点》、《10个10》、《哈!不要搞错》系列、《杜噜嘟嘟》系列等,而这本《点点点》,然然最爱!你将会看到一根手指的触摸,舞动出一段异想天开的颜色舞蹈。尽情动动你的手指吧,在这个因“想象的力量”而生的愉悦庆典中来一场手指大游行。
2、《小熊宝宝绘本》系列
然然日常行为的启蒙书
佐佐木洋子
小熊和它的小伙伴都胖胖的萌萌哒,超有亲和力有木有!内容涵盖了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吃饭、上厕所、睡觉、洗澡、穿衣、问好、交友等。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能开发宝宝的智力潜能,然然就是看着这套书喜欢上刷牙和坐小马桶~
3、《好饿的毛毛虫》
世界上最著名的毛毛虫
艾瑞克·卡尔
如果说有一条虫子能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另一个国家,那么就是它了! 三十多年来,这条从艾瑞克·卡尔手里爬出来的红脑壳、绿身子、高高地弓起来走路的毛毛虫,已经“吞噬”了世界上二千多万个孩子的心。 这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
4、《100层的房子》
岩井俊雄
这书是纵开本,一页页翻下来,会有种往上爬的感觉~每探索一种昆虫或动物的家都脑洞大开,原来瓢虫的壳可以是盔甲,也可以是衣服,原来潮虫也会打保龄球,原来蚯蚓也可以练书法~然然对蛇的家特别感兴趣,因为有只蛇在拔牙~
5、《坐电车出发》系列
全景式美好世界
日濑直方
不方便带孩子出门旅行,那就看看这本书吧,男女宝宝都爱!风景实在太美,我都被陶醉其中啦~各种小汽车也超级多哦!而且这套书里面套路超多,本本有关联,让宝宝去发觉吧~然然一岁半就发现其中奥妙了呢~
6、《我的感觉》系列
孩子情绪管理的绘本
斯贝蔓
有谁会郑重对待小孩子的负面情绪呢?孩子哭,大人说不可以,孩子反抗,大人吼不懂事,孩子惊慌,大人觉得搞笑……这套书用简单和抚慰人心的语言,帮助孩子了解与管理自己的感觉,并且让他们懂得以同理心对待别人,当孩子了解自己的感觉,知道它的命名时,他的不安会减少很多。
7、《奇妙洞洞书》系列
去探索洞洞里的世界吧
G.曼泰加扎
特别适合一岁左右的宝宝,他们正是喜欢扣一扣啃一啃的时候,不同形状层叠的洞洞,激发宝宝好奇心理不断地往下抠,促进手部力量的训练,同时也成为他们用手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开端。画面很干净,色彩很鲜艳。然然的第一套启蒙书,至今都快翻烂啦~
8、《Peep inside》系列
超级精美有趣的翻翻书
安娜·米尔波恩
英国Usborne 的Peep inside这套书强烈推荐!画面精美,内容有趣,超级有创意,处处是机关,让宝宝的小手动不停。然然最爱的翻翻书,每本都翻烂啦!
9、《好好玩神奇的生命》系列
百科生命立体书
七色王国
超炫的立体书,好看又好玩~但因为细节太多孩子很容易拉扯坏,所以更适合2岁以上宝宝,给然然就是买得太早,书上的机关早早就被撕坏了……
10、《大卫,不可以》
大卫·香农
讲真,当时被这彪悍的画风震撼住了,都不敢买,但翻阅内容后让我深深触动。“大卫,不可以”是妈妈的口头禅,但最后一页内容突变,话语变成了“我爱你”。想起以前看《超级育儿师》里说,责备惩罚孩子以后,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我爱你,因为,犯了错的孩子,最需要爱。
育儿经典书籍
1、西尔斯育儿经
内容简介:
0~10岁孩子的培养问题绝对不能等;
0~10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0~10岁孩子的一年绝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其一年等于十年;
0~10岁孩子的培养问题绝对不能等,过了汶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0~10岁孩子的培养决不可能返工重来。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假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会意味着什么。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
2、游戏力
内容简介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
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内容简介:
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一次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它给了你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指引你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掌握了“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达成美妙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建立这个快乐沟通的平台,围绕“如何说”“怎么听”,作者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恰当地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灵活运用,随时应付各种情况,做到游刃有余。
4、我从彩虹那边来:如何养育0至7岁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本书缘起于一所学校的家长系列讲座,讲座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芭芭开设的,她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深刻理解。
书中介绍了家庭和学校的健康节奏、什么样的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保护孩子发展12感觉、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阶段、关于创造性纪律的含义、怎样创编生日故事、怎样做娃娃和布偶等。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华德福教育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位曾祖母,是如何将斯坦纳的人智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的。
5、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
内容简介: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
本书亮点:
揭示了故事的疗愈功能;
帮助你判断什么是孩子的挑战性行为和挑战性情境;
告诉你怎么创编故事以对治孩子的挑战性行为;
其中收集了大量美好的故事和童谣。
6、故事和你说晚安
内容简介
这部经典的故事集包括:怎样给孩子讲故事的建议,如讲故事前的准备工作;怎样创立一个套路,营造一种氛围,怎样将故事拟人化。还收录了分别适合3—4岁、5—6岁、6—7岁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41个故事,很多是历久不衰的经典故事——改编自《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故事,一些来源无从考证的传统民间故事,一些关于不可思议的生灵和动物的故事,以及从每天的生活中得来的故事。
7、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
内容简介:
两位作者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能量学、心理学、哲学以及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写出了这本美丽的绘画书。《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除了提供给广大老师和家长实用可信的基础知识,以及具体详尽的练习指导外,更重要的,它着重于开发孩子的灵性认知——一种比单纯的看和听更加全面和有力的认知方式。通过灵性认知,孩子可以保留并发展与生俱来的敏锐觉察力,大大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并培养出对生活的热情和耐心。
8、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
内容简介:
《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描述了华德福学校(也称斯坦纳学校)教授数学的特殊方式,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这些游戏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
本书不仅写给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也写给需要在校外带领孩子做游戏的其他人士。有特殊需要孩子的父母和教师会在本书中发现许多有用的建议。
书中精彩的游戏与活动,让孩子和老师及家长发现数学教育并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数学可以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可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印刻进孩子心里,在活动和游戏中掌握数学美丽的韵律与节奏,爱上数学并不难。
9、与孩子共处的八年:一位华德福资深教师的探索
内容简介:
当前有一股新教育的潮流,越来越多以华德福理念为指导的幼儿园乃至学校正在中国各个城市出现。这些幼儿园和学校的创办者、教师和家长中,很多是反思自身教育历程之后,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健康成长环境的父母们。
什么是华德福教育?简单说来,它是起源于德国的一套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完整而独立的教育体系。华德福教育针对人在0-7 岁、7-14 岁以及14-21 岁这三个阶段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华德福教育虽然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但有趣的是,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
10、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一种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
内容简介:
孩子在动手中认识世界,在富有韵律的生活中养成奠定一生基础的良好习惯,在与内心呼应的教育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他们会发展出真正的、更为深刻的智力。一个好的教育者,会对孩子的天性怀有敬畏之心,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资深华德福教师杰克·帕特拉什从多年教学经历中领悟到,孩子成长的历程犹如奥兹国的历险,他们要像狮子那样找到勇气,像铁皮人那样找到自己的心,像稻草人那样找到智慧,从而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
本书亮点:
一种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
介绍如何陪伴孩子在“头、心、手”三个方面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
帮助教师与家长了解与孩子互动的多种方式。
11、请让我慢慢长大
内容简介:
本书的作者为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述了她在国外华德福学校的见闻,下篇记录了她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甘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可以感受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以及与孩子一同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12、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内容简介:
本书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阅读本书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13、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
内容简介:
本书是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坚持23年创办中国式巴学园,把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应用于东方儿童教育的全面总结,是帮助父母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把握系统爱育方法的通俗读物,与畅销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一起建构了“李跃儿教育感悟丛书”。
实际上,成人一生的发展模式和对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兴趣模式都与三个月的孩子几乎相同。
14、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内容简介:
本书是“能够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李跃儿所著,案例来源于李跃儿教育论坛。她从家长反映最多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吃手、安慰物依恋、安全感缺失、分离痛苦、害怕、撒谎和不良情绪等七个方面的表象入手,贯彻“学习一种方法,必须明白其中道理”的主张,以家长所思所惑所求为主线一气呵成,真情地把孩子的天然气质和人性底蕴昭示于字里行间,可供养育者和教育者举一反三,成为让孩子远离焦虑、健康成长的行家里手。
本书是畅销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姊妹篇,是在解读儿童幸福观之后关注孩子健康人格培养的倾情之作。祝你开卷有益,与孩子在李跃儿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走出焦虑的误区,建构美好的习惯和性格,幸福,快乐!
15、幼儿园的那些事儿
内容简介:
入园难,近几年成为新手父母为之焦虑的事情。父母也越来越看重孩子在幼儿的早期教育及与小朋友如何相处等问题。因此,该书是每个适龄孩子父母都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上幼儿园是个转折期,离开父母的怀抱,投入一个新的环境,新手父母的担心、牵挂甚至无奈都是一样的。父母很想知道宝贝在幼儿园怎样?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还不擅于表达,会不会和老师及小朋友相处?宝宝在幼儿园里的那些事儿,也是每个新手父母都好奇的。本书通过一个主人公妈妈的讲述和经历,将父母关心的宝宝在幼儿园的问题以故事的方式讲述,每个章节后附作者作为资深幼儿园园长写个父母的贴心话。作者希望本书能破解幼儿园被妖魔化的事件,让父母清晰了解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问题,并让自己的心态随之变得平和理性。
16、夏山学校
内容简介:
13岁的温妮弗莱德讨厌所有的科目,成天逃学,父母束手无策。来到夏山仅仅几个星期,她就主动回到了课堂,为考上理想的学校而发奋读书。
11岁的乔治有强烈的恐惧心理,他不敢离开父母,不敢单独一人做任何事。来夏山一年半以后,他变得自信独立,敢于一个人长途旅行,从容应对人与事。
16岁的汤姆屡次留级,老师认为他无可救药。在夏山学习一年后,他确定了人生目标,考上了医学院,为了当一个好医生而用功读书。
……
来夏山之前,这些孩子厌学、自卑、叛逆,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来到夏山后,他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发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也懂得了爱己爱人,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多年后,他们成为了杰出的艺术家、音乐家、设计师、演员、科学家和数学家!
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之一、夏山学校校长尼尔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教育个案,为家长和老师逐一解开种种教育难题。
17、爱和自由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孙瑞雪教育机构经典图书《爱和自由》全新增订第四版。从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四版,《爱和自由》已经走进几十万个家庭。千万个父母因此书而彻底改变,她们“心灵受到震撼,感动而愧疚”,并从中学会真正的爱,真正的教育。千万个孩子因此书而健康、愉悦地成长,成长为心理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创造品质的一代新人!
18、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内容简介:
本书继承并发展了《爱和自由》的核心思想,进一步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世界中创造“自我”,如何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育为—个完整的人。它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诠释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19、家庭成就孩子
内容简介:
不少父母在养育和教育孩子时,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顺序渐进或个性需要,急切期望按照社会的模子去“克隆”一个好孩子,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会让许多孩子生出问题来。反之,如果家长过度地随着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又会出现人际环境的适应不良。父母如何找到平衡
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几个重要概念,希望所有的读者和家长跟随本书一起去发现一种更温和、更贴近自然、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教育方式。
20、陪孩子长大
内容简介:
本书是按照个案方式写成,为了不误导读者,尽可能采用解释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怎么来应对相似的情景,而不把所谓的治疗方式直白地写出来。同时,有些个案后面加上了一些观点,来补偿解释的不足。
21、生命的重建
内容简介:
《生命的重建》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励志世界畅销书。被全世界读者誉为人类身心健康的福音书。露易丝·海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从而开辟了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本书出版后,露易丝·海所倡导的“整体健康”观念旋风般席卷了全世界。本书创造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50周第1名的骄人纪录,被译成25种文字,在35个国家或地区出版,20多年来,全球销量逾2000万册。
22、养育儿子--父母与健康男性的塑造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家庭必备的育儿书,一本丈夫会悄悄从妻子手中偷走的书,它简单、直接、易于阅读。开篇告诉父母男孩子最需要知道三件事:谁是领头人?规则是什么?必须按规则办事吗?每个男孩的成长方式虽然不同,但都会表现出一些倾向,如攻击性和控制欲以及强烈的冒险欲等等。
这本书就像一张男孩的生命航海地图,既标出了激流、险滩,也指明了补给的港湾和岸边守望的灯塔。书中大量可操作性的指导,指引父母让儿子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精彩的人生航程。
23、养育女儿--父母与健康女性的唤醒
内容简介:
在《养育儿子》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珍妮·艾里姆和唐·艾里姆把注意和专长转向养育女儿这个在当今世界上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在《养育女儿》中你能读到:
最关心的问题:女孩与男孩到底有什么不同?女孩的成长规律是什么?小女孩是什么做成的?父亲在养育女儿中缺位将会怎样?女孩成长的各个阶段将会出现哪些最让父母担心的问题?该怎么办?怎样发现女孩成长环境中的潜在危险,防患于未然?怎样发现女孩那些似乎无理的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让女儿得到幸福的终极秘诀:女孩有了自信和对自身能力的意识,她将对错误的人们说“不”,对没有准备的性行为说“不”,而同样重要的是,她能够对生活中她们想要的东西说“是”。
她的幸福程度更多地取决于她和她所爱的人的关系和满意程度,而不是生活中的其他成就。
24、经典译林:格林童话全集
内容简介:
《格林童话》的不少故事在欧洲其它国家同样广为流传。例如早在1697年,法国便出版了著名作家夏尔·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篇幅虽然单薄,却已包括《小红帽》、《灰姑娘》、《林中睡美人》、《蓝胡子》和《穿靴子的猫》等篇,他们与格林兄弟后来搜集整理的内容仅大同小异而忆。严格地讲,不论看题材来源还是看艺术特点,《格林童话》都是典型的欧洲民间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