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60个经典案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脱贫攻坚

  如今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乡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人们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好,就连我们的学校近两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切都离不开党的脱贫攻坚惠民好政策。

  来到我们学校的操场,干净的篮球场就展现在眼前了,体育课上同学们尽情地打篮球、跳绳、做游戏,玩得可开心了。操场的西边一行行的体育健身器材错落有致,老师们、同学们课间来到这儿锻炼身体,一边锻炼一边聊天,欢声笑语时常充溢在整个校园。走进校园,教室、部室井然有序,绿树鲜花交相辉映。去年萌基金给我们学校援建了一间图书阅览室,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很多儿童读物,这是我们最喜欢呆的地方。同学们经常来借书、读书。听老师们说,今年我们学校将有可能新建一座三层教学楼,啊,想想都让人开心。

  走在通村水泥路上放眼望去,新村点一栋栋楼房在青山绿水掩映中显得格外漂亮。这在以前是绝对不敢想的,以前狭窄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不留神踩进稀泥里,半天爬不起来。如今宽阔的水泥路进村进组,道路两边新栽了速生杨、桂花树,安置了太阳能路灯,走哪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村好几家都买了农用三轮车、坡地微耕机,种地施肥都用上机器了。上个月,爸爸妈妈一商量,用去年养猪养蚕的钱买回一辆电动车,接送我上学放学,可把我高兴坏了,上学再也不用一二一的步行了。

  这两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知道这都是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好,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脱贫攻坚60个经典案例

脱贫攻坚精神

  2020年是中国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决战之年。脱贫攻坚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对时代的承诺。期间各劳动人民与工作者都如萤火一般,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最终凝聚成耀耀火聚,为打赢脱贫攻坚决战贡献力量,也折射出中国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精神。

  上下一心攻坚克难,不言弃的团结与奋斗。

  “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习总书记如是说。脱贫之战已进入最关键,最激烈的尾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疫情来势汹汹,人心惶惶,经济停滞。可面临如此天灾,中华人民爆发了磅礴的力量。医务工作者全方位出动,83岁的钟南山院士重返战场,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志愿者汪勇号招大家献爱心……正是有了团结的精神与疫情抗争的勇气,才有了脱贫之战,得以继续实行。有了攻天灾之艰,克脱贫至难的底气与能力。艰苦奋斗,顽强不息,于是黄文秀用年轻的生命注释了责任,王红星用几十载的年华让青春不负使命。不同的战场,共同的战斗精神。

  “授之以渔”,扶智扶志共施行的创新与发展。

  既已有了前线战场的保障,那么“疫后战场”的脱贫攻坚,就应有精准实施的策略与方针,才能不辜负保为基础,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英雄们的努力。

  好在我们有古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积累的文明与智慧,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变“输血”为“造血”。悬崖村,顾名思义,陡崖中散落的小聚落,原始落后,有极富地方特色。脱贫干部们并未一昧资助,而是开展教育活动,激发村民脱贫的志气与商业头脑,使其积极主动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如今昔日冷清寥落的悬崖村,发展了旅游观光业,个别居民开起了小卖部,生活明显改善,更让人触动的是当中央以“奖励”方式为村民修葺新房年轻人们安置好父母,依旧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悬崖村,积极开发用心守护。这是扶贫工作政策上的创新,也是思想上的进步与发展,如我们所愿,也带来了更高层面的收获与惊喜。

  返乡助攻一腔赤诚守本心的梦想与热爱。

  清华选调生王忠伟,毕业后选择回到落后的家乡。有人问:“你是不是作秀啊?”王忠伟说:“我受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我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帮助我摆脱贫困的家乡。”原来三十而立,是找到热爱,回到初心发心动愿的守护一个人,一件事,一座城。如今他成了一名村官,带着父老乡亲们反向小康,脸上总洋溢着笑容:“我想小时候的梦想,也就是如此吧!”

  诚然,返乡创业疑作秀,干部扶贫似炒作。“蜻蜓点水式”虚假扶贫事件也偶有发生。但我们有奋斗于战场的英雄,有创新的领导者,有梦想和本心的工作者,有年轻这的人,他们的精神都有一个共同核心,那是家国情怀。

  有了中国精神,有了民族脊梁,攻坚克难,脱贫有希望。

脱贫攻坚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要一起打,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的挑战,要认真分析研判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紧盯薄弱环节,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做好防止返贫工作,想方设法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同时,抓好脱贫攻坚各类问题整改,强化督导检查,压实各级工作责任,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做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针对当前疫情可控向好的态势,各地要全面抓好脱贫攻坚收官各项工作,确保今年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贫困村全面出列、剩余贫困县达到摘帽标准,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把最关键的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担子挑起来,对已脱贫贫困户实行适时检测、持续关注,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能够稳定脱贫,对未脱贫贫困户、不稳定户、边缘户按照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的工作思路,加大扶贫力度,做好劳务输出、异地就业帮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打牢全民奔小康基础。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还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困难问题,这就是当前需要瞄准的靶心、必须攻克的堡垒。接下来,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思路、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疫情影响下的脱贫攻坚战。

  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48岁,年富力强,赤胆忠心,倾力为民。印江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曙光,20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攻坚克难,无怨无悔,直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他用生命诠释了怎样当一个好支书。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张曙光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精神就如他的名字一样给我们带来信心——全面小康的曙光已经出现。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村干部,张曙光为农村脱贫事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近二十年,直到其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的那一天。

  贫困户田儒芬丈夫早逝,住房破旧不堪,村两委为她申请到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田儒芬无力组织人员建房,张曙光主动为她家组织工人,并义务帮工。

  “不让公务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工作在我这里中断,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各种政策在我这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张曙光的工作态度和经验。他就像不知疲倦的老黄牛,认真践行共产党员的信念,面对种种困境,依旧不改初衷。

  张曙光一家共四口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均未成家,妻子十三年前年出车祸留下后遗症,去年又患上脑瘤,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里洗衣做饭等琐事都得他干。既要照顾小家,更不能丢下全村这个“大家”。去年,县里举办村干部脱贫业务培训班,他背着妻子一起参加培训3天。

  自1996年以来,张曙光先后担任村计生专干、会计、村委会主任、支部书记。20年来,他任劳任怨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村谋发展,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生前写下的诺言:人生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2016年9月4日,苍天含泪,大地呜咽。这一天,对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岭街道川岩村群众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年仅4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曙光,在帮助精准扶贫对象户田儒芬家修建房屋时,不幸从楼梯上摔落,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他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就此定格。张曙光同志虽然走了,但他为我们的脱贫攻坚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张曙光的遗物里,珍藏得最好的是一摞厚厚的亲笔抄写的党章。面对困难和诱惑,张曙光都能勇于挑战、抵抗诱惑,带领全村百姓一步步迈向美好生活。

  川岩村老支书田儒祖回忆,张曙光在川岩村任会计期间,每笔账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笔开支都要经过老支书之手,是一个非常讲规矩、有纪律的人。

  近20年来,张曙光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程序,坚决反对一言堂和家长制。每遇重大事情、重大决策,都要征求每个支委、群众代表的意见,确保决策科学、实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曙光同志是一个办事非常讲规矩、有纪律的典型。他在农村一线工作十几年来,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哪怕背负的压力再大,也从未听到他言苦叫累,工作从不拖后腿。”峨岭街道原党工委书记文明海说,去年,办事处民政股为其妻解决1000元解困资金,但张曙光坚拒不收:“收了这个钱,以后村里民生资金分配,我就说不起硬气话。”

  “乡亲失去了一位好支书,我却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啊!”76岁的张羽松回忆起张曙光生前的点点滴滴,不禁老泪纵横,他说:“当支书的儿子忙了一辈子,现在终于可以安息了。”

  兄弟张亮说:“我很少和哥聚在一起,有一回好不容易一起吃饭,可是,刚端起碗,他的电话就响了,那顿饭,他跑出去三趟。”不忙不行啊!村两委没有办公室,村学校破旧不堪随时可能倒塌,村里没有自来水,出行还是泥巴路,张曙光的忙换来了全村大变样,村活动室建起了,新学校亮堂了,自来水通了。压在他心头的就是4.7公里环村路硬化。

  如今,他走了,安息在环村公路旁的一座新坟里,他要亲见这条路硬化完工。“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这是张曙光工作笔记上的励志格言,他永葆党员先进本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五彩缤纷。

脱贫攻坚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脱贫攻坚

  党和国家给我们的村子带来了成千上万的好处,他们给村子换了新衣,他们给了我们更好的生活,他们还让村里的男女老少懂得了许多知识。

  我身在振太镇介牌村习兔河小组,几年前,柏油路铺到了村里,赶牛的老大爷呟喝着说:“这下,我放牛,就不怕被黄沙追捕啦!呵——呵——呵——”含着棒棒糖的小妹妹瞪着亮晶晶的小眼睛说:“这个糖好吃极了!是不是以后坐车就不用疼屁股了呀?”在场的人们都张开大嘴巴开怀大笑……

  记忆难却的是今年的一个下雨天,为脱贫攻坚“站岗”的罗支书、夏阿姨……淋着冰凉的大雨来到了我家,我急忙请他们坐下,给他们洗水果、倒水……

  爸爸对他们说:“这么大的雨,还这么冷,辛苦你们了。”

  他们一阵谈笑后就是谈一些家庭了解,我坐在一旁,也不敢出声,屏息倾听着,爸爸不慌不忙地跟他们谈起我们家茶树的问题……

  提起茶树,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去采茶时,从茶树上掉下的那一回,我为我那时的笨拙而想笑,又为我那个很久才能消失的伤痕而想哭。那棵古老的茶树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慈祥。但那时,有的人毫无条件地说,那棵茶树不是我家的了,妈妈知道后火气冲天……我什么也不说,嘟着嘴巴,一到伤心的时候就去摸摸那棵老茶树健壮而青绿的枝干,扶着她倾诉衷肠,用她的慈祥为我解愁。

  一个星期五,罗支书们想尽了一切办法,抽出时间来小组解决了我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当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到家的时候,妈妈说出茶树物归原主时,我的心情像“锦上添花”一般。不过那时他们已经走了,我那颗炽热的心又被泼了一盆“冰水”,我还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此事过了许多天,我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上学,路上,我又看到了他们为解决村民的一些问题而奔波的身影,我抽动了嘴角,笑了。是他们给了村里“和平”,是他们让我的心不再凄凉,是他们一直在默默关心着村子里的每家每户。

  我想对他们说:“罗支书、夏阿姨……您们啊多像路边的那几盏灯啊!在路边不论春夏,不论风雨,不论寒热,不论昼夜,一直在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别人做出贡献,我真为您们感到骄傲。”

  罗叔叔、夏阿姨,您们牺牲了自己应当得到的休息时间,无数个日日夜夜,风雨无阻。哪里黑暗,您们就照亮到哪里,您们就是我们村里最亮的那盏灯!

脱贫攻坚事迹材料

  从小在毛井镇大山里长大的他,深知群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他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乡亲们的厚望,始终坚持“扶智、造血”的帮扶理念,坚守在基层一线,是乡亲们致富脱贫的“贴心人”。他就是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海瑞。

  从小在毛井镇大山里长大的他,深知群众脱贫的强烈愿望,他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乡亲们的厚望,始终坚持“扶智、造血”的帮扶理念,坚守在基层一线,是乡亲们致富脱贫的“贴心人”。他就是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海瑞。

  毛井镇高家洼村自然条件艰苦、贫困面广。2015年人均收入4897元,尚有贫困户104户433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5年7月,李海瑞被委派到毛井镇高家洼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队长。作为该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李海瑞深知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次带领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开展调研帮扶,结合该村实际,他发现全村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务工信息闭塞,这些都制约这高家洼村的发展,针对贫困现状,他提出“摸底子、找路子、强基础、办实事”的扶贫工作思路,联合镇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共同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扶真贫、真扶贫。

  村民朱志安家有六口人,父亲患肠癌,5岁女儿患有癫痫病,家庭情况困难,庄院崖面破烂不堪,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在李海瑞多方努力和倾力帮扶下彻底解决了他家住房不安全问题。

  2016年7月,李海瑞在入户调研时,得知村民冯伟强在服刑期,妻子患肝癌去世,家里庄院败落,窑洞破旧,四个孩子仍然跻身在破窑里,而且饮水很不安全。

  李海瑞:我们及时同村两委会商议,决定解决住房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在8月份我们赊材料、做规划,叫工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解决了住房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作为我们驻村工作队,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也感觉到心里踏实了。

  刑满回家的冯伟强看到家里的新房子和水窖后,满是感激地说:现在我的住房安全也有了保障,今后我过日子也有了信心。感谢我们李主任,还有我们村支书,真心感谢。

  在驻村的这两年时间里,他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一名工作人员,李海瑞早在驻村开展工作始伊,就利用工作便利,将高家洼村全体村民的贷款情况进行了摸底,谁家贷了多少钱,贷款什么时候到期,他都一一记录在记事本上。

  李正仁是高家洼村有名的养猪户,三年前,他从银行贷了五万元贴息款,2016年2月到期。可他早已忘了此事。

  发现李正仁的贷款即将到期,李海瑞就上门“家访”,提醒李正仁尽快还款,以免在银行留下不良记录,影响以后的信贷。

  李海瑞不仅给他偿还了贷款,还为他出谋划策又续贷了贴息款,扩大养殖规模,还注册成立了环县宏渊养猪专业合作社。现在,他的养殖厂年纯收入10余万元,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李海瑞始终把“办实事、谋发展”作为自己的帮扶准则,他认为“输血”虽然也是办实事,但“造血”才是“谋发展”2016年积极与镇政府协调,打造杂粮示范基地,扩充了养殖规模,先后发放地膜7.3吨,种植玉米、杂粮、薯类等农作物7120亩,养羊4560只,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通过金桥贷款、互助资金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放出扶贫贷款共计150户455万元,融资渠道逐步拓宽。

  李海瑞: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我担任了高家洼驻村工作队长,我深感责任大,担子重,我也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通过我们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的共同努力,该村贫困村退出21项指标,贫困户的7项指标,均达到了上级规定要求,只要群众满意了,我们心里也就踏实了。

  李海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2016年12月,高家洼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真正价值。

有关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是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夯实强有力的工作保障,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落实工作一鼓作气、一抓到底,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进一步压实责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我们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强化成果运用,注重整改实效,确保改到位、改彻底。

  决胜脱贫攻坚,落实整改任务,就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大从严管理力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制度准则,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要通过较真碰硬的考核问责,坚持以严实深细的工作作风谋划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树导向、言规矩、压责任,防止基层问责泛化、简单化,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做到全面整改、立行立改、即知即改、真改实改。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全力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压在全省党员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凝心聚力、提振精神,着实深入推进整改工作,马不停蹄地把整改落实工作不断抓紧抓实,不断抓出成效,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坚决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标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复杂现实。因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尤为重要。这是转变传统扶贫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也要看到,有的地方扶贫有了新思路,但是办法还是老办法。比如记者在基层调研中了解到,西部某贫困村,此前实施“一苗一子”产业到户,镇里免费给贫困户提供核桃苗、蔬菜种子。但村民对这种所谓的到户扶贫并不买账,“一苗一子”拿回家,大多扔在一旁。某县为帮助群众脱贫,一度兴起养兔热,政府整合资金强力补贴养兔子,但由于行情变化、产业规模萎缩,不少养殖户不但没富起来,还赔得血本无归。

  诸如此类的“扶贫”,既浪费了宝贵的扶贫经费,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原因上分析,有的是大搞形式主义,看似扶贫资源均摊、落实到了人头,其实还是“假把式”;有的是拍脑袋决策、不懂得市场规律,最后做成“花架子”。究其根源,是没能从实际出发,没能真正尊重群众意愿。

  扶贫工作事关亿万群众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容不得形式主义和作风漂浮。各地应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照查找不足,需要改正的立即改正,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真正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标尺。

  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从实际出发,因户施策,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解决方案,才能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只有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大力推动扶贫工作从“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还存在的短板不足和困难问题,这就是当前需要瞄准的靶心、必须攻克的堡垒。接下来,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着力抓重点,谋实干。

脱贫攻坚

  正月十五的烟花还没来得及欣赏,全县脱贫攻坚的战鼓就已擂响。正月十四,单位领导电话与我沟通选派干部到贫困村脱贫攻坚事宜,我欣然应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脱贫攻坚是为民之举,为善之劳,功在千秋。无论单位领导出于什么想法和理由找我,作为党员干部,有幸参加这次扶贫攻坚工作,是我的荣幸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有许多实际困难:老父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孩子不满四岁需人照顾、家在市区,往返会更加的麻烦和辛苦。

  初到村上十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曾联点包抓这个村,现任村支书那时还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村主任也是当年共事的老相识,这次相见也算是见了故人,心中难免有些庆幸。十年弹指一挥间,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全村还有着22.9%的贫困发生率,近五百人的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与以往扶贫不同的是,这次脱贫攻坚是层层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脱离原单位,全身心投入,全天候驻村,全面脱贫奔小康,任务更加艰巨。好在早我两年市里包扶单位选派了第一书记老周驻村搞扶贫。老周是市驻村工作队长,我是县驻村工作组长。老周是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我是副指挥。我们都是外地人,都来自县区部门。两个外乡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干着同一项工作,吃在一起,住在隔壁,从此命运有了交集。至此,村上也形成了第一书记、工作组、村组干部三方聚力抓脱贫之势。

  病中遐想进村时天还很冷,我很快感冒了,似乎还有些发烧,本想喝些冲剂就能撑将过去,可现实是不行的,我再也不是十年前的我,以至于头晕小睡竟将挂职副县长拒之门外。同学为给我改善伙食送来一个肉夹馍,因为好久没吃肉了,咬了一口居然没尝出那是肉。搅团是我喜爱的美食,尝了两口就没有了胃口。我在想,没病的时候中午在村上能这样吃一顿“心仪”的饭该多好,在不切实际的情况下,随心想象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啊。

  走访老徐十年前,我无牵无挂,无亲无故来到这里,故能无私无畏。如今,当我再次走进这里,已然物是人非。不少人还向我热情地打招呼,有些直截了当的说我进城这些年,职务也没升上去,似乎很惋惜,我一笑了之,并不介意,知道他们内心是朴实的。那天,去见贫困户老徐,我就快把他家门砸烂了,才见他慢悠悠的来开门。老徐正给老伴熬草药敷腿,家徒四壁,又阴又暗,一个节能灯快吊在我鼻尖的位置。病痛已使他老伴双腿严重变形,可老太婆一听我说“老徐还挺疼你的”,笑得合不拢嘴。我脑海中闪过四个字“白头偕老”,用现在流行话说就是“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有些村干部抱有工作组不会长期扎下来的心理,为我们到来前的准备也不很充分。后来,慢慢的才明白这次要长期安营扎寨的。大家这样想也是正常的,驻村前有同事好心叮嘱我说这次也许是个机会。我想什么又是机会呢?这也许是全县历史上最后一次脱贫战役,也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次在乡村工作了,不来也就赶不上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浅谈对会计专业的认识论文

幼儿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免费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