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现实生活举例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眼中知行合一的背面作文

  儒为心,道为形,法为事,兵为交,外墨家,内纵横

  儒固心,心即人之本,既然是本,那我们就不能随便改变,就像我们用圆规画一个圆,首先要把一个规脚固定一点,然后我们把另一个规脚绕固定的那一点旋转,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圆。固定的点即是心,此心如人心,人心也必要固定一点,圆心用一个规脚就可以固定,而人心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要固定人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要一个什么样的心?关于这一点,毫无疑问,当然是一颗善良、勇敢、坚强、仁慈的心,好,那么既然那么多人想要这么一颗心,那为什么后来有许多人放弃了这么一颗美好的心呢!有人说这么一颗心固然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生存,我们还要吃饭啊!多么伤感的话,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拥有这样一颗心只有冻死的份。没错,说的对,我也这么认为,那就奇怪了,那你还说好!也没错。那哪错了,错就错在我们忽略了圆规的另一个规脚,另一个规脚可是运动着的!不动的只有死路一条,而动却有千千万万条活路,所以我们的出路就在另一个规脚上,动则变、变则通说的就是这个理,那我们应该如何变?变成什么样?变了能不能改变现在的状况?回到圆规身上,圆规的另一只规脚是如何动的?当它运动一周后所形成是什么图形?从这个图形中我们看出了什么

  道塑形,道即自然,自然即无为,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塑造一个看似无为的人,记住是看似,至于最后假戏真做了,也不错,但我这不是叫你做隐士,外表要给人一种对世事漠不关心的样子,前提是心里要有底子,要对世事有一个大致、整体的把握,有人说了,这不是让我做一个伪君子吗?伪君子不至于,我并不是让你去害人,只是好好保护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只能算是利己不损人的人,记住除非遇上你特别信任的人,否则不要将你内心那颗儒者之心表现出来,永远要以无为的外表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有人问了,无为即不争,不争何来前进,不急,这个后面再说。

  法做事,法即规则,这个好理解,就是依法办事,这个当然不是所以的事都要依法来办,大事、关于原则与底线的事就依法来办,小事中的不反原则与抵触底线的就按人情来办,切忌大事一定不要掺假人情、免得落他人口实,自己的把柄落入他人之手,以后你便不是你了,我们要看事不看人,在人面前你可以不顾他面子的批评、纠正他,但在他人背后不要说他人坏话,人是知面不知心的,要么你不说,要说你就说好话,自己要是恶心那就闭口不言。

  兵交际,这点一反常态,几千年来不都是以儒家的思想來处理人际关系吗?兵不是战争的产物?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但兵不是为了起战而创,止战、息战才是兵的灵魂,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这是对自己的朋友,把你的想法与对他的建议对他最多说三遍,三遍无用,即便你说百遍、千遍也无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现实说话,这个去之,不是和他断交,就是让你别说了,留之就是这次说他听了,下次你有好的想法还告诉他,如果你另有所图,看你的目的可以选择不说和说n遍(n0);第二,对非朋友,要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和他友好相处,井水不犯河水,对于为难你的人,不要正面冲突,所谓上兵伐谋,要用你的智慧来处理,处理的结果最好是别人包括他本人都以为你吃亏了,其实只有你自己和真正的智者知道自己输了面子、赚了里子,如果不能做到这样那就吃点亏,不要为了一时之愤,就不顾一切护卫面子,面子是累赘,记住面子不可以当饭吃、不可以当钱花、不可以当权力用。面对你的敌对方,在自己没实力时要忍,并且冒着吐得风险和他交朋友,其目的当然是为了知己知彼,当你有实力打倒他的时候,先不要反击,好好想想他是不是该死,这是要教你一招,要么以后你们和好或互不相犯,要打击他,那就往死里打,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想想你自己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个人建议当你实力强过他的时候就不要为难他了,实在想报复他,就在你的实力和他实力相当的时候)。第三,面对自己的亲人,我不想碰这个话题,我毕竟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下的一员,这个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以上所说都是如何变,也就说只有自己知道,还是那句话除非遇到可以以命相托的人,不可以表露给任何人,画圆时,只有自己看到自己是如何画的。

  下面我们讲讲变成什么样,这个是给别人看的。

  外墨家,墨家主张什么,对,没错,兼爱,那什么是兼爱呢?就是对每个人都爱(头疼,太乱了)。本来以为人与人之间相处很简单,无非好、坏与不相干,殊不知,好中有坏、怀中有好,而这如同太极中的阴阳、旋转不止、变化不息,这种事情我是不管的,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没搞明白的事情,我可没自恋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但人与人之间如此复杂,就是单拿出来一个人亦是如此,一个人可能会实诚、可能会狡诈,一个人实诚我们最喜欢,狡诈我们也不怕,怕就怕他会变化,要想战胜他,要以变化对变化,周星驰一部电影的台词说得好、好人要对付坏人、你是要比坏人奸的,你不比坏人更奸,你当然斗不过奸人,现实也是如此。

  内枞横,纵横不是游说,捭阖、经权之变方是纵横。

知行合一现实生活举例子

知行合一文明常在作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貌处处可见,生活小事彰显文明美德。

  我偶尔乘坐公交车,外出游玩,这天时值十一国庆节,我要到街里书店买书。我照例在等公交车,一辆又一辆公交车飞驰而去,而我迟迟坐不上车。节假日人很多,等待许久的我终于乘坐了一辆人还不算拥挤的公交车,驶向街里。上车一看,座位上全都坐满了人,无一空位,我只好站着,由于我不经常坐车,我在车上站不稳,左摇右晃得。旁边座位上的阿姨看见之后,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我坐。我以为阿姨要下车,便心安理得地坐下。眼看要到站了,阿姨却没有下车,我这才明白怎么回事,不好意思地对阿姨笑了笑,说了声谢谢,阿姨也会送了我一个微笑,很甜美,很迷人,让人回味。

  原来,一个甜美的微笑,关爱般的谦让,慰籍人心的宽容,也为我在文明笔录中填上绚丽的一笔。事虽小,却彰显了文明美德,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温暖。“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每当下过雨后,空气湿润清新,这时,我总会看见疑问年迈的老奶奶站在路灯杆下清除小广告,看着老奶奶辛勤的样子,我不禁感想,若人人都有这样爱护环境的文明思想,世界该多么美好啊!

  我记忆中曾有过两幅漫画,画意大概是这样:漫画一:在公交车上,一名乘客不小心踩了他人的脚当他意识到之后,马上向那个被踩得人道歉了,被踩的人说没关系,两人很友好。漫画二:同样的事件在再次上演,两人互相争执,直到最后竟然互相打了起来。同一件事情,却全然两个结果,到底为什么,不由让我们深思。事情很简单,一个人礼貌,另一个人宽容,事情就得以解决。事实表明,为人处事都要学会宽容待人,文明做事。

  宽容是理解的体现,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宽容别人。当同学无意中触犯了你,潇洒一笑是宽容的表现;当家长疲惫时一句责骂,换位思考体谅父母,才是应该有的态度。生活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宽容面对事情往往很快就解决了。学会宽容会让我们活的轻松。

  从文明古国到泱泱大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文明美德仍牢记在人们心中。古有君臣之间的跪拜之礼,今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文明礼仪。如今,到了我们着一代素质高,有教养的青年人,更应该传承这种优良品德,把它发扬光大。

  明代学者王守仁寿:“知是性的主意,性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

  未知。”知行合一,才能做到文明行动,只说不做,或光说不练,人人都会。只有说到做到,才是一个人文明的体现。不要让别人称我们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

  人可以没有金钱,也可以没有名利,但不可以失去文明美德。因为钱没有了可以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赚,名利也只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但文明是体现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素质,它可以使我们交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拥有了文明就拥有了最高的赞许。

  知行合一,文明常在。让文明变成一种时尚,让文明之风席卷全球各地。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与行高一作文

  我认为,知,是知识,是学习,是探索,是认知。行,是旅行,是实践,是所见,是行动。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者”。他既重见闻,又重思索,并主张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言行一致;墨子把认识的来源归结为“闻之见之”,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孟子主张人有“良知”、“良能”,认为人的道德认识是先天的;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主张“不出户,知天下”;庄子则根本否定人们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齐是非”,“辩无胜”。荀子明确提出“不闻不若闻知,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知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读书。一本好书,不仅是先人们的智慧结晶,还包含了他们的认知,对世界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学习也是一种知。而读书,就是学习。学习书中先人的见解,琢磨他们的观点,揣摩他们的思想,吸收书中的精华,丰富自身。书,承载着作者不同的心情。或宁静,或激动,或沉寂,或……而我们看书,就是在他们的想法里畅游,与他们创造的人物交流,甚至看见他们所看见的。这就是读书。

  读书和学习,包含了知的所有。

  行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旅行。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如果固守在原地,不去看看奇妙的大千世界,那么,无论读再多的书,眼界也始终有限,视野也不能真正的开阔。所以,行,也同样重要。我们要把从书中学到的,运用到生活中,让知和行互补互助,将知的积累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改造中,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以及这个创造过程中体现的精神。

  知和行更重要的,体现在人生。人生,其精神之一在于探索。人类从婴儿起便开始探索,探索说话的方式,日常的行为,并学习。人生,其精神之二是实践。把所想及所得实践在现实生活里,取得成功,证实想法,这是知和行在人生中的意义。

  学习,认识,实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知行。

  我要知行并重去书写,去描绘,去创造我的精彩人生!

以知行合一为题的作文优秀范文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知识是引领行动的方法,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知行合一

  心学大师王阴阳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事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认为,实践才出真知。

  形式检验真理的有效途径,对于事物的本质,我们总是先知后行,方能全面感受?近日,云南农业大学课堂上集体抽烟,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烟,实践是最能让人真正领悟事物特征特性的一种方法,该大学通过让学生抽烟的方式,让学生从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口腔残留,余味各方面进行感受,可谓是用心良苦,如果没有敢为先人的奋力一试,那么要实现真正的看清事物庐山真面目难度将会加大!如果没有杨利伟那一小步,也将没有人类的一大步。如果没有中国不断地探索,实践,也将不是中国成为第一个国家登上月球的背面。真理,知识是用来指导人类的,是实践的基石,而实践是真理的金字塔,引领走向高层。

  行与知双管齐下,彼此依存。作为学生,不止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学习知识,同时运用于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生活,人们一定会讨厌只说不做的人,也不会喜欢只做不说的人,前者自以为是,自恋,清高,后者老实,笨着,木呐,只有又会说又会做的人最讨人喜欢,“知行合一,方得圆满。”对于国家近几年的发展,国家的面貌已然焕然一新,抗日时出国留学的学生为把知识用于实践,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苦研究,最终成功提取了治理疟疾的青蒿素,邓稼先为国家硬实力,发明了原子弹,将知识便成了一颗原子弹,震慑了全人类。他们把知行合一,用到极致,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最终他们成功了一个国家要发展,绝不是纸上谈兵的事业,绝不是靠口头说说,2009年天安门大阅兵,国家展示出千姿百态的高级武器,战斗机等无一不凝聚了科学家们的心血,因为敢于实践,敢于创造才能发展的更好。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中国风采,知行合一,历久弥新。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作文:知行合一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

  “知行合一”是一种境界,是王守仁思想心学的精髓。以前,我总是不懂,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今天,我读到一个故事,终于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吧: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设计家在设计一个大厅时,只设计了一根柱子,尽管他用了种种方法,证明只用一根柱子就可以支撑住大厅,可人们还是不放心。在人们的压迫下,设计师无可奈何,便又在大厅的四周添了四根柱子。许多年过去了,设计师已经变成了一座坟墓,这时,一场大地震发生了。许多建筑轰然倒塌,可那个大厅岿然不动。人们都以为是那五根柱子起的作用,可当他们维修时,才赫然发现:原来,后来添的四根柱子,离厅顶都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支撑住大厅的,只有原先的那一根柱子。人们惊叹了,铺天盖地的赞美向设计师扑去,可他再也听不见了。他用一个巧妙的方法,保留住了他的设计,使他的设计,比他活的更久远,更有弹性。

  有一种境界叫做“知行合一”,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好的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为婉转的手段,比如说明朝的戚继光,他并不是一个清官,但他是一个好官,他那些显赫的战功,挽救了明朝的生命,他那些或许来路不明的钱财,都用来发展抗倭的事业。如果他没有钱,他如何发展他的抗倭事业?靠一味蛮干,靠扯着嗓子干喊吗

  故事中的设计师也是如此。为了自己的设计,为了全新的突破,委曲求全,可最后他成功了!他的那个宏伟的设计,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永远记在了心中。

  而我就没有领略这种境界。比如说有次,我的一个同学在自习课不停地玩橡皮,我本着当值日班长的责任,毫不留情的把他的橡皮给收了,他很生气,说我不知好歹,我心里也很委屈: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他还很生气呢?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能更婉转一点,能换一种方式的话,那么他和我,不就都不会生气了吗

  当我们用一种方法办事情时总也办不成时,换一种更巧妙的方法会怎样?“知行合一”告诉了我们答案。

凡事都要做到知行合一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懂得道理与实际应用都是重要的。说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实现理想,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看上去是句简单的话,实际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別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話,那就大错特错!別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給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其实现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要真正实现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爱读书手抄报简单又好画

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