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表格大全
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作文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少数民族节日古尔邦节生作文范文
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经书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作文 傣族的泼水节
说到傣族,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提到傣族的节日,大家脑子里一定会浮现出一个词——泼水节。没错,泼水节便是傣族的象征性节日之一,同时,它也是我今天要写的文章的主题。
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积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其实也是傣族的春节,在每年公历4月11日举行,一般可以持续3至7天呢!大家可能不知道,泼水节是由一个美丽的传说演变而来的,而这个传说就让我娓娓道来吧!
很早以前,有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占领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恨意,准备将魔王杀死。一天晚上,一位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它灌得配酩酊大醉,使魔王吐出了自己的致命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魔王,就怕别人用它的头发勒下自己的头。于是,机敏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从熟睡的魔王的头上拔了一根头发,将魔王的头勒了下来。魔王的头上着起火来,没过多久,变成了一个大火球,滚到哪,火势就蔓延到哪,竹楼被烧毁了。为了扑灭邪火,其中一个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便不停地向魔王的头上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又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说了那么多,也该讲讲泼水节的习俗了。刚刚上面提到了泼水节就是傣族的新年,而每一天也都是有名字的。第一天叫“麦日”,是送旧的意思。第二天叫“恼日”,“恼”的意思就是“空”,这天不属于上一年,也不属于明年,故为“空日”;第三天就是傣族的元旦,而第四天,则是人们最为期待的泼水节。
泼水节这天,男女老少都盛装出行,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豪放的汉子举起一盆水,朝空中洒去,立刻,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文静的淑女,则用细柳沾水,轻轻向别人洒去,你泼我,我泼你,一杂杂“鲜花”在空中绽放,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和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不过,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被泼到而不高兴,泼水节泼水的寓意是希望彼此平安、幸福,被泼到的水越多,就表示你收到的祝福越多,不过活动结束后记得穿衣,不然,你就会感冒……
傣族的泼水节已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没错,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现代化,但你你回头想相,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又剩多少呢!
少数民族节日习俗作文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外婆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少数民族节日散文
少数民族很多都过着跟我们同样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彝族的“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齐,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完美愿望。乐观向上的名言
蒙古族的“那达慕”。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白族的“三月街”。“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之后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用心的作用。
傣族的“泼水节”。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期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能够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到达高潮。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资料,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诚实的名言
苗族的“芦笙节”。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感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我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我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芦笙节时,母亲们透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忙子女选取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纳西族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十分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最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毛难族的“庙节”。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方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我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瑶族的“达努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同时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最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构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京族的“哈节”。“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之后,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构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主角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资料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感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不容错过的少数民族特色节日
壮族: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
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
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傈僳族:刀杆节
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
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德昂族:烧白柴节
每年正月十五,为傣族烧白柴节,系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事先由信众砍来白柴,堆至寺中备用,节日之夜,将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弥集中念经,最后由长老点燃柴亭,一时间鞭炮大作,烈焰冲天,围观者人山人海,彻夜辉煌。集中念经的比丘、沙弥由长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树下念经,夜晚在树下露宿。七日期满,又汇集广场念经,通宵达旦。日出后节日结束,比丘、沙弥各回佛寺。
各家要杀鸡备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还要制作各式糯米糕点,用芭蕉叶包好,蒸熟并随身携带相互赠送,相互品尝各家的风味,新婚夫妻要带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头人和长辈家中告拜。
基诺族:打铁节
打铁节,基诺语称“特毛切”,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历时三天。
节日第一天上午要举行剽牛仪式,午后寨子里的长者敲响牛皮大鼓,人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围着大鼓跳起粗犷的舞蹈,这就是基诺人欢庆丰收的“太阳鼓”舞。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面,分公鼓和母鼓。他们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和村寨的象征。
祭祀太阳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阿昌族:窝罗节
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开始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最为盛大的节日。节前,阿昌人精心搭设起“窝罗台坊”,台高约1米,4米见方,中央矗立着左右两块牌坊,顶端以一张昂挺耸立的巨大木刻满弦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神箭,象征着人类始祖遮帕麻智胜魔王,射落毒焰灼人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生机。左牌坊顶部描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坊顶端绘制着蓝天皎月图;太阳图案之下是一幅男子的盛装彩图,皎月图案下面则绘有女子盛装彩图,分别表征着天公地母—人类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
节日那天,远近村寨的阿昌族纷涌而来,汇集于庆典中央窝罗台坊四周,欢歌起舞,庆贺节日。
仫佬族:依饭节
依饭节又称“敬依饭公爷”、“喜乐愿”、“祖先愿”、“贺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护人畜平安和庆丰收的祭祀活动,是他们传统的盛大节日。“依饭节”为期两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饭,杀鸡鸭,邀请亲友来家饮宴。
在广西,仫佬族依饭节是罗城仫佬山乡人民群众的一个最为独特、隆重而又富于神秘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传统节日。
如今,仫佬族过“依饭节”时,加入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如演新戏,唱新歌,进行各种体育比赛及经贸活动等,增进了民族的团结。
少数民族的节日作文
在这个寒冷的寒假里,我幸运地来到了四季如春的省城——云南。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有52个不同民族的4000多万人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人们脑海中,云南是孔雀的化身,五彩斑斓,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然而,当我亲临这片宝地时,却发现这里不仅非常美丽,而且是那么的纯净、质朴,在不经意间临近汇集了神话、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纳西族的东巴谷文化以及各民族男女的称呼与语言。
丽江东巴谷,海拔为2700米,它的文化集中显示在东巴壁画上。东巴壁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共分为六个部分:创造篇、因果报应篇、迁徒定居篇、战争篇、爱情篇以及人与自然篇。就拿因果报应篇来做例子:壁画上显示人的一生有三个境界,天堂、人间、地狱。有一个人在人间的时候只砍树,而从不种树,死后便降入地狱,报应是万箭穿身!壁画从六方面反映了东巴人的精神理念。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听导游说:过去东巴文字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这可是纳西族的一个特色。
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我所到达的旅游景点,称呼男女的用词都不一样,而且我还学了几句呢!
昆明称呼女方为阿诗玛,称呼男方为阿黑哥;大理称呼女方为花,金花是最漂亮的,然后就是银花、铜花、最差的就只能是铁花了,称呼男方为阿彭哥;丽江称呼女方为潘金妹,也可称为胖金妹,因为当地以胖为美,胖为贵,越胖的女子就越有力气,胖的可达200斤左右!称呼男方就是胖金哥了,当地的胖金哥要想赢得胖金妹的喜欢,就得把自己养得肥肥的、黑黑的。如果嫁给了胖金妹,胖金哥在家不要太享清福噢,不用外出挣钱,都是胖金妹出去挣钱,而胖金哥只需待在家做七件事:琴棋书画烟酒茶。
民族语言也别有一番趣味,在此,我教大家几句。大理人说谢谢是“一味你”你好是“拜哦”;吃饭是“一嚓”。丽江人把再见说成“泪多多”,因为要告别了,泪水就是多多的!昆明人问你饭吃饱了吗?是这样问的:“你肚子干大了吗?”
像这样有趣的语言和民族文化在云南还多着呢!各位阿诗玛、阿黑哥,你们记住这块风水宝地了吗?有机会你们也去走走看看,一定会收获不小喔!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
少数民族传统就好比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闪耀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北京的京剧雍容华美。梅、程、荀、尚四派尽显风姿。生动曲折的唱腔,娴熟多姿的舞步,将其推为“东方歌剧”。外柔内刚、柔美娇婉、刚健婀娜的特有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江苏的昆剧典雅精致。这“中国戏曲之母”已有四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主宰剧坛两百余年,其其他吸取几乎都受昆剧艺术的影响。演员表情极为丰富,双目忽愁忽乐,演绎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浙江的越剧轻柔婉转。它如同一只彩翼的神鸟,细步沓来。它犹如灵芝草,当人们悲哀沮丧时,它轻柔地抚慰你的身;当人们恍惚懒散时,它高昂地激励你的心。
山西的秦腔高亢激昂。那唱腔吼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壮阔、豪放、火烈的氛围表现的痛快淋漓。这是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它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吸引了无数人民群众。
这众多的戏剧种类是中华的瑰宝,倘若中华文化是一棵千年古树,那么种种戏曲就是条条深根,这么多跟在大地里息息相通,不断为枝叶送去养分。然而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流行音乐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民族文化的根呀,它需要的是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广大的中华儿女啊!众多戏曲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若这根少了水分和食粮,后果只能是整棵大树的枯萎!这根是前人天赋和才智的结晶,我们中华儿女有责任将它发扬,让这根扎得更深!
多姿的戏曲发出的腔声还散落在黄昏寂寥的天籁中,面对这根,我们应该视他为生命,所有的人都应沉思,明天这根是否牢固,这大树是否会重焕生机
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教学目的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已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3.重点了解傣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4.培养学生学会收集社会资料的初步能力。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傣族的节日习俗及其传说的资料。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下面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加一个节日,这个节日被外国朋友称为“东方狂欢节”,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
2、你能介绍泼水节的特点吗
3、想看一看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吗?(放录像)
4、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5、人们的衣服被水打湿了为什么还很高兴呢
二、自主学文
你想更加全面的了解傣族吗?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读课文。
1、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请介绍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交流)谁愿意把你从课文中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听。(全班交流)
交流注意以下知识点
(1)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佳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2)时间是4月13日—4月15日
(3)互相泼水表示消灾去病,谁被泼的水多,就表示最受人尊敬,祝福你在新的一年清洁平安。
(4)泼水节这一习俗来源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但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你还想了解傣族的什么?(衣食住舞)
(1)首先请同学们自己交流课前了解的有关傣族的衣、食、住、舞等方面的知识。(抓住特点)
(2)你能把刚才了解的知识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在介绍之前请同学准备一会,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来介绍,想想你最想介绍什么,用什么方式介绍,可以动笔写一写。
(3)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衣、食、住、舞方面的知识,下面请愿意介绍服饰的同学上讲台来看一看老师准备的一些资料,请你看了以后把你已有的知识和老师准备的一些资料结合起来介绍。(一部分看资料一部分准备导游词)
3、小导游活动(全班交流)
要求:形式新颖,抓住特点
注意以下几点:
(1)同一项可以请几组同学介绍,注意抓住特点。
(2)一项介绍完了之后,教师要小结主要特点。
4、如果现在请你到傣家做客你应该怎样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
5、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人衣、食、住、舞以及重要节日了解了傣族,在我们中国除了傣族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生介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习俗,下面请你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什么节日。(播放资料)
三、拓展练习
1、这样有趣的节日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不能一一介绍了,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就是:制作一本“少数民族旅游手册”。
2、制作之前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呢?(查资料)
3、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查到我们需要的资料呢
四、小结
同学们!当你的旅游手册完成之后,你和你的亲人、朋友、同学一起去旅游时,你就是一个最具导游身份的客人,相信你丰富的知识将受到人们尊重,将成为你学习的又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