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5000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在教学之余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对工作特别有帮助的书《教育心理学》,书中广泛吸收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阐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研究目的在于服务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主观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通过阅读本书,我有以下收获: 一、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我校学生年龄从十五岁到二十三、四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居多,这个时期,他们敏感,多疑,既喜欢别出心裁、标新产异,强烈体现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又容易缺乏全面、客观、辩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易走极端,有时还有些偏激,缺乏变通性。其实,他们的需求不只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兴趣广泛,关心时事、体育、科技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他们有时盲目追赶潮流,爱钻牛角尖,常常因为歌星、影星、球星等争得不可开交。我们看待学生就像对着一颗钻石,切割好的钻石有五十八个面,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它有这么多面,而是看到了它的光泽,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要以欣赏钻石的心态去看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作为教师,对于个性偏激、学习上不思进取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对他们发怒是不能使他们转变的。教育学生没有万能的“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的方法,去践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助长学生的优势,矫正学生的不足。 二、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并重,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工作——学习,他们的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为了更好的工作,还要不断“充电”,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查看资料,向同行请教——学习,使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要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新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人们常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的知识发展非常快,这意味着不学习新知识一定会落伍,所以学生应不断“刷新自我”,以适应新形势。学会学习是现代人个体发展的关键,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预期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进步,使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真实的爱有助于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顺利成长,教师的嫌恶将导致学生智力衰退、精神痛苦,所以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雕像”,对每个学生都寄托期望,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遗忘的规律的启示 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先到达感觉记忆系统,这时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经过复习便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从理论上讲,信息是可以在长时记忆系统中永久贮存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常常体验到知识的遗忘。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了解了遗忘的规律,科学复习和有效记忆尤其重要。我们带领学生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进行回忆,进行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记笔记等方法,实现记忆恢复,战胜遗忘。 教育心理学内容非常丰富,很多知识都非常专业,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非常值得大家去研究和学习,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教育心理 学 读后感
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 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再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品读完《教育心理学》,回顾我们的教学实践,很多教学现象与书本中的理论竟然不谋而合,书中的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已经不再是枯燥的定义、概念和原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打开了我认识教育及心理的思维,获得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心理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心理教育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协同教学实验提出的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既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又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学习性质、学习流派及主要争论的问题;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我也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而作为一名学生忙学习态度和品德也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掌握不同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另外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都是将成为我更加努力的动力,我会把学习中得到的体会实践于我的教学工作中。
“习得无助”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新”名词,我常常会埋怨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来现在很多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害怕去学校,害怕见老师,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部分原因就在于“习得无助”,而且不仅仅是学习方面。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象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去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品尝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
总之,《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师,真的很有必要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法的知识,或许纯理论的东西,学起来会有些累,像《教育心理学》就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品尝。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不再“盲目操作”,可以依“理”办事,有章可循。用爱,用情,用心,做教育。把“心灵的围栏”变为“心灵的花园”,要用仁爱浇水,用文化做土壤,用智慧做阳光,用理性的思考做研究。去精心养护它,让它永远垂青着绿茵,飘着花香,结满硕果,给孩子们真正带来成长的快乐和终身发展的幸福。
教育心理学教育过程的心理现象
从研究对象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育过程说到底是培养教育人的过程。既有培养者、教育者,也有被培养者、被教育者。也就是说既有老师又有学生。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是指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心理现象和学生的心理现象。老师的心理现象主要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品质。例如,在品德方面要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热爱学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意志、个性品质等。在能力方面要有坚实的业务知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善于教育学生的能力等。学生的心理现象主要指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学习的规律;掌握知识的过程;品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美感的发展等。
现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就是对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研究成果的总结。虽然,在总结这些成果时由于各个作者的观点不同、思路不同,从而在表述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基本内容都大致一样。
心理学选择题
1.学生在上课时,既要注意听,又要注意看;既要积极思考,又要记好笔记,这是注意的(C)
A.分散B.转移C.分配
2.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各个不同的地方作出多种的解答方案,这是(B)
A.求同思维B.求异思维C.创造思维
3.在行动中,既不轻易接受外界的影响,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我们说这个人的意志品质有(B)
A.果断性B.自觉性C.自制性
4.经过努力钻研与思考,终于把难题解决了,这时表现出来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是(B)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A)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一样快
6.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运用了知觉的(A)规律
A.选择性B.恒常性C.理解性
7.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C)
A.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8.班主任的职责是(C)
A.管好全班学生的纪律B.管好全班学生的学习思想C.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负责
9.学校工作应坚持以(C)为主
A.思想教育B.智育C.教学
10.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说明在教学时必须贯彻(C)原则
A.循序渐进B.启发性C.巩固性
11.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C)
A.前提作用B.重要作用C.主导作用
12.教师和学生用口头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是(B)
A.讲述法B.谈话法C.说服法
13.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B)
A.条件B.基础C.前提D.关键
2.“南人善泳,北人善骑”主要说明了(B)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实践
3.“勤能补拙”说的是(A)相互促进的关系.
A.性格与能力B.气质与能力C.气质与性格D.能力与兴趣
4.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统帅着整个各个管理过程的环节是(A)
A.计划B.实施C.检查D.总结
5.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B)文件
A.指令B.指导C.参考D.永久
6.培养学生(A)是美育的首要任务
A.正确的审美观B.感受美的能力C.鉴赏美的能力D.创造美的能力
7.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A)
A.过渡期B.安全期C.危险期D.关键期
8.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老师做好工作的(C)
A.基本方法B.根本措施C.前提条件D.必要途径
10.王老师带领班上的同学去春游,回校后她问大家:看见了多少种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结果多数人不能正确回答.这种现象是由于观察和识记都缺乏(C)造成的
A.自制性B.恒常性C.目的性D.趣味性
11.教学过程以教学(A)为主
A.间接经验B.直接经验C.生活经验D.生产经验
12.小明解开了一道数学难题,感到无比轻松和愉快,这种情感表现为(B)
A.道德感B.理智感C.激情D.美感
13.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教育思想是(C)
A.乡村教育B.民主教育C.生活教育D.生产教育
14.条件反射是(B)
A.遗传的B.后天形成的C.不学就会的
15.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全然不知或只知一鳞半爪,这与注意的(B)有关
A.广度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16.当收音机里播出《唱支山歌给党听》时,无论是男高音还是女高音独唱,抑或是童声独唱,你都能辨认出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有(C)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C)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B.创造性C.现实性D.概括性
18.学生运用学习过的原理,解答教师布置的作业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是(A)
A.具体化B.抽象化C.概括化D.综合化
19.一个人偶然的情景性的表现不能当作是个性的特征,只有一贯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得以表现的心理现象才是个性的反映,这体现个性具有(A)
A.稳定性B.整体性C.社会性D.个别性
20.我们登上长城时,感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这种情感表现为(D)
A.心境B.道德感C.理智感D.美感
21.我国实行(B)制义务教育
A.七年B.九年C.十一年
22.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A)
A.重视基本知识掌握及基本技能的训练B.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品质培养并重
C.重视智力开发及能力的培养
23.学校必须坚持以(B)为中心工作
A.思想品德教育B.教学C.劳动
24.我国把每年的(A)定为教师节
A.9月10日B.10月9日C.9月9日
25.教师使用教科书进行教学,应(A)
A.以教科书内容为主要材料,适当补充其他有关资料
B.按教科书内容照本宣科C.脱离教科书安排一套教学内容
26.学校的中心工作是(B)
A.思想政治工作B.教学工作C.行政领导工作D.总务工作
28.《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B)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A.5周岁B.6周岁C.6周岁半D.7周岁
30.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中,应该是(D)
A.德育为首B.智育第一C.体育第一D.五育并重
31.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运用的是(D)记忆
A.形象记忆B.运动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32.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这是(D)
A.记忆B.思维C.想像D.观察
33.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这是(C)
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
34.“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卢梭B.陶行知C.杜威D.布鲁纳
35.某学生神经系统类型偏重于强、平衡而不灵活,心理特征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此人的气质属于(C)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
36.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D)
A.课程评价B.教材评价C.教师授课质量D.学生发展水平
37.“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是注意的(D)
A.转移B.范围C.分散D.分配
38.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育理论的著作是(B)
A.《劝学》B.《学记》C.《三字经》D.《师说》
3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认识能力的是(D)
A.记忆能力B.想像能力C.推理能力D.操作能力
40.人际关系的主要心理成分是(B)
A.认识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
41.地震工作者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来分析,预报地震,这是思维的(C)
A.概括性B.直接性C.间接性D.灵活性
42.“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C)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D.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43.随着教育机会的逐渐均等化,现代教育由职前准备教育向(B)过渡
A.大学教育B.终身教育C.函授教育D.成人教育
44.形成和巩固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方法是(C)
A.榜样示范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奖励与惩罚
45.以下表述中,(C)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含义
A.不可逆转的时期B.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
C.0—3岁的时期D.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
46.在朗诵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时,头脑中浮现出一幅祖国美好山河的景象,这种心理现象叫(A)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幻想D.表象
47.汽车司机在驾驶汽车的同时要集中精神注意观看周围道路上的情况,这种注意品质称为(C)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48.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想到它的其他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B)
A.定势B.功能固着C.顿悟D.认知风格
49.有的小学生往往会背“小学生守则”,但在行为上却不会做和不能做,这是由于(D)造成的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意志D.缺乏道德行为训练
5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唯一方法是(C)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B.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51.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
A.班级授课制B.现场教学C.课外活动D.个别教学
52.因材施教适用于(D)
A.有特殊才能的学生B.对教学内容“吃不饱”的学生
C.图、音、体等术科的尖子D.全班所有的学生
5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D)为开端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知、情、意、行皆可
汕头2000年招聘新教师的选择题没整理,是不定项,没答案
54.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A)
A.感知觉B.记忆C.思维D.想像
55.“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A)
A.概括性B.想像性C.间接性D.直觉性
56.下列活动属于条件反射的是(D)
A.咳嗽B.食物入口会分泌唾液C.异物入眼会流泪D.“望梅止渴”
57.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是(D)
A.有较高学历B.尊重领导C.教师团结合作D.热爱学生
58.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A)
A.发现学习法B.非指导性学习法C.情境学习D.暗示学习法
59.下列的心理特征,最难以改变的是(B)
A.兴趣B.性格C.气质D.能力
60.“报纸可以用来阅读、包东西、遮阳、扇凉,还可以在上面练写字,甚至可用于燃烧、擦手……”这种思维属(B)
A.形象思维B.发散思维C.抽象思维D.集中思维
61.最先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阐述的是(B)
A.杜威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布鲁纳
62.知识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C)会发生变化
A.量B.质C.量和质D.不
63.下列哪一条不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权利(C)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B.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C.自主收费的权利D.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64.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创造性B.示范性C.复杂性D.长期性
65.“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属于人的(B)
A.激情B.心境C.应激D.美感
6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C)
A.写字B.弹琴C.咳嗽D.做体操
67.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68.谦逊、自信、骄傲、自卑都属于(D)
A.自我意识B.能力C.气质D.性格
69.在学生的智力构成中,核心因素应该是(D)能力
A.注意B.观察C.记忆D.思维
70.“望梅止渴”现象属于神经系统的(C)
A.想像B.幻想C.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D.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
71.“笔是写字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D)性
A.直觉B.形象C.创造D.概括
72.从事一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叫(C)
A.创造能力B.再造能力C.一般能力D.特殊能力
73.“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C)
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
74.对待同一种现象,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主要是由个人知觉的(B)性导致的
A.选择B.理解C.整体D.恒常
7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A)特点
A.示范性B.创造性C.长期性D.复杂性
76.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B)
A.记忆恢复现象B.艾宾浩斯遗忘曲线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77.童年听过的故事,至今还能自然而然地记住,指的是(B)识记
A.有意B.无意C.机械D.意义
78.教师在儿童发展中起(A)作用
A.主导B.主动C.决定D.辅助
79.美育就是(B)
A.教会学生画画和唱歌B.审美教育C.美化校园
80.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C)
A.领导者B.组织者C.亲密朋友和指导者
8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C)
A.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82.人的喜怒哀乐属于(C)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83.(A)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A.理解B.巩固C.应用
8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C)
A.做好个别教育工作B.了解和研究学生C.组织和培养学生
8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重视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教育,或只重视实际锻炼和训练,那就违反了(A)
A.言行一致的原则B.正确诱导原则C.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86.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B)
A.教学原则B.教学思想体系C.教学方法
87.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
A.良好的学校教育B.家庭亲人的期望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
88.社会主义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A)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
89.理解教材关键的一环是(C)
A.感知B.想像C.思维
90.小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是(B)
A.有益想像B.再造想像C.创造想像
91.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它的组成部分或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分离出来,这叫(B)
A.比较B.分析C.综合
92.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建立在(B)的基础上
A.认知B.情感交往C.行为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
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
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回首我曾经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我想老师教的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所学的精华教给他们。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单选)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侧重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只侧重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单选)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填空)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填空、单选)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廖世成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填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③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④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表现(单选)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恨无及屋”,反抗迁移
3、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单选)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4、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简答)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几乎是直线上升的,18岁以后发展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知道老年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5、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对成人的反抗性。(填空)
6、自我同一性(名解/填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7、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单选)
8、学习风格(名解)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9、学习风格的教育意义(单选/填空)
任何学习风格都有优势和局限,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每种学习风格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前者被称为匹配策略,后者被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简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场独立性者阅读时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而对场依存者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名解)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和象征性表象。
3、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4、托尔曼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填空)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
5、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单选)
6、观察学习的含义(简答或单选)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7、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单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8、观察学习的主要特点(简答/单选)
(1)强调人的行为是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2)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他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单选)
9、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填空)
①情境②协作③交流④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驱力有三个方面:认知的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填空)
2、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少年期附属驱力逐渐减弱,同伴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定义)
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提出。
4、成就动机(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单选)
6、成就归因理论(论述)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第一,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第二,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第三,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第四,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维纳的归因动机理论是当代动机理论中非常著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特别突出了人的认知作用,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涵盖性,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调节系统,指明了方向。
7、习得性无力感(名解/填空)
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之于能力时,便会产生此观念。
8、替代性强化(名解/单选)
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她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性。
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论述)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并行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递进性原则
(3)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手段与目的的共一性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1)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从迁移的效果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影响
(二)从迁移的水平看,横向迁移:同一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
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了猪、牛的特性,有利于哺乳动物特性的学习。
(三)从迁移的方式看,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就会比较容易。
(四)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
一、形式训练说:这种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训练可以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
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就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
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相同联结。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
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远离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共同
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
同原理。学习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其实质是指在两种学
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五、认知结构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
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
关键因素”。主要有三: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迁移的重要
变量。
可辨别性是指新的知识与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是不是稳定而清晰。
六、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理论:看书理解就行。
4、论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迁移规律。
一、合理安排教学容
首先,教材的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其次,教学容一体化。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
首先,学习情景的多样化。
其次,学习情境的生活化。
三、激发迁移动机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
其次,善用定势的作用。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迁移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5、简答: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人怎样做事的
知识。
从表征形式上看,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单位是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等。程序性知识最基本
的单位是以“条件-行动”为基础的产生式。
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述性知识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描述,关心事物的性质、容等可以以
语言描述的方面。述性知识关心的是事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人们进行实际操作
所需要的知识,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样做”“如何去做”。
从获得的难易程度上看,述性知识通常都要比程序性知识更容易获得。
从知识修正的角度看,述性知识是比较人员修改或者调整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修改则比较
困难。
联系: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述性知识的学习。
6、图式(选择、填空)
从过去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就是图式。是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高级。
7、产生式(单选)
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
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一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
组成。“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将带伞。”
8、论述、简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2)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教育措施
第一,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第二,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机会将小的产生式联合起来。
第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技能(名词解释)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
2、技能的分类(选择)
按照技能自身的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分为操控器具的动作技能和机体的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分为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心算、打腹稿)和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
综合技能、比较技能、一般性计划技能)。
3、简答: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有观念性、隐性和简
缩性等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
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例如,在学生的学习活
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的参与,也需要动作技能的参与,常常是这两种技能的有机统一,
即手脑并用。
4、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技能:连续、不间断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如投掷标枪、推门等
封闭技能:依靠部、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体操、游泳等。
开放技能:依赖于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篮球、足球等。
精细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如打字、写字、雕刻等。
粗放技能:运用大肌肉并且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等。
5、简答: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反馈
(3)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6、高原现象(名解)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叫做“高原现象”。
7、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学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填空)
8、态度(名解)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态度的构成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10、态度的三种成分的关系
态度的三种成分有时会协调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对诗词的积极态度,其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同学面前常常谈论韵律格调,这可以带来荣耀感,情感成分可能是吟诗作赋时获得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及情绪顺畅时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意指这个学生偏爱诗词行动的预备倾向。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队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得高分。
11、品德(名解)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表述为: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12、品德的构成(选择)
一般认为道德的成分也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须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二是获得社会经验。
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14、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在对行为后果和原因的道德判断上,我国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意向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而且已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
16、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阶段
美国凯尔曼。分为顺从、认同、化三个阶段。
17、简答: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选)认知失调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认知不平衡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的题目
第一章绪论
1.个性心理特征不包括(D)。(30分)
A、能力B、气质C、性格D、情感
2.(A)?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A、桑代克B、布鲁纳C、斯金纳D、苛勒
3.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BCD)(40分)A、心理动力B、心理过程C、心理状态D、心理特征
第二章2.1认识认知
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3分)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ABCD
2.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33.33分)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ABCD
3.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33.34分)A、可逆性
B、灵活性
C、补偿性
D、发散性
ABCD
第二章2.2我的黄金时代
1.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30分)
A、E-
B、QQ
C、短信
D、微信
ABCD
2.大学生人际交往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不包括的是(30分)A、价值观不同
B、心理需求不同
C、情绪稳定性不同
D、生活习惯和修养不同
ABCD
3.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40分)A、自我完善
B、认知他人
C、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D、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ABCD
第二章2.3大学生活的一天
1.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33.33分)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ABCD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33.33分)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ABCD
3.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4分)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ABCD
第三章:3.1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1.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30分)A、崇高的职业道德
B、渊博的专业知识
C、先进的教育理念
D、特色的教学能力
ABCD
2.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不包括。(30分)A、社会地位
B、职业道德
C、言行举止
D、情感体验
ABCD
3.高校的基本功能是。(40分)A、人才培养
B、科学研究
C、社会服务
D、文化传承创新
ABCD
3-2你的威信从哪来
1.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30分)
A、教师权威
B、教师威严
C、教师威望
D、教师威信
ABCD
2.以下做法不利于教师威信提升的是。(30分)A、实事求是
B、严厉威吓
C、表里如一
D、终身学习
ABCD
3.决定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40分)A、资历
B、声望
C、才能
D、品德
ABCD
[3-3教师的成长之路
1.教师成长的内部途径不包括。(33.33分)A、教学观摩
B、教学反思
C、岗前培训
D、科学研究
ABCD
2.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3.33分)A、教学效能感
B、自我效能感
C、自我控制感
D、自我统一感
ABCD
3.教师对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能力的自我评价与判断称为。(33.34分)A、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B、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C、教师的自我强化能力
D、教师的自我校正能力
ABCD
4.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不包括。(33.33分)
A、严厉惩罚
B、激励、帮助学生
C、让学生敬畏
D、与学生保持距离
ABCD
5.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重要标志是。(33.33分)A、教学监控的敏感性增强
B、教学监控的迁移性增强
C、教学监控由他控到自控
D、教学监控达到自动化
ABCD
6.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33.34分)A、教学反思
B、教学监控
C、教学计划
D、教学设计
ABCD
7.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不包括。(33.33分)A、严厉惩罚
B、激励、帮助学生
C、让学生敬畏
D、与学生保持距离
ABCD
8.对于熟手型教师特点描述不准确的是。(33.33分)A、对所教学科知识很熟悉
B、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
C、可以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相融合
D、富于创新,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
ABCD
9.富勒和布朗(Fullerro)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不包括。(33.34分)A、关注学科
B、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
D、关注学生
ABCD
第四章4-1学习的基本理论
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30分)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ABCD
2.提倡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方法。(30分)A、社会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ABCD
2.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40分)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机器学习
D、社会规范学习
ABCD
4-2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解
1.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30分)A、分析
B、比较
C、抽象
D、概括
ABCD
2.一般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五个基本环节。(30分)A、知识的总结
B、知识的分析
C、知识的应用
D、知识的比较
ABCD
3.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40分)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抽象与概括
D、学习与记忆
ABCD
4-3专业知识的巩固
1.学习一篇课文,开头结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忘记,是因为。(33.33分)A、经验干扰理论
B、痕迹衰退理论
C、同化理论
D、动机理论
ABCD
2.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33.33分)A、感觉登记
B、注意
C、复述
D、组块
ABCD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33.34分)A、0.2~0.5秒
B、0.25~2秒
C、2秒~1分钟
D、5秒~2分钟
ABCD
4-4一心多用
1.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技能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30分)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ABCD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A、心智技能是外部动作形成的最初依据
B、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
C、心智技能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
D、心智技能具有内潜性
ABCD
3.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阶段(40分)A、认知阶段
B、操作分解阶段
C、操作联系阶段
D、自动化阶段
ABCD
第五章:5-1学习迁移
1.根据迁移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33.33分)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负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同组迁移
ABCD
2.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33.33分)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ABCD
3.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33.34分)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ABCD
5-2学习策略
1.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33.33分)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ABCD
2.认知策略最初是由提出来的。(33.33分)A、加涅
B、斯滕伯格
C、布鲁纳
D、弗拉维尔
ABCD
3.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33.34分)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ABCD
第六章:6-1道德与品德
1.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30分)A、道德
B、品德
C、准则
D、法律
ABCD
2.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只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0分)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ABCD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40分)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ABCD
6-2有德青年养成记
1.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33.33分)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知识
ABCD
2.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阶段。(33.33分)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ABCD
3.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的第二阶段是。(33.34分)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ABCD
6-3说服教育
1.作为说服者的教师,以下因素不会影响说服效果。(30分)A、诚信度
B、权威性
C、亲和力
D、知识水平
ABCD
2.突出“行”来开展说服教育的是(30分)A、指导-内省式
B、过程-体验式
C、践履-训练式
D、榜样示范式
ABCD
3.影响说服教育效果的心理因素有(40分)A、教师
B、学生
C、说服内容
D、说服路径
ABCD
第七章:7-1逃课为哪般
1.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33.33分)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ABCD
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33.33分)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ABCD
3.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33.34分)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ABCD
7-2合理的归因
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30分)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ABCD
2.根据维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30分)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ABCD
3.归因训练的方式包括(40分)A、集体归因训练
B、个别归因训练
C、自我归因
D、他人归因
ABCD
7-3你的选择是什么
1.提出了成就目标的TARGET模式(33.33分)A、A
B、Pintrich
C、Atkinson
D、Elliot
ABCD
2.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33.33分)A、认识动机
B、赞许动机
C、成就动机
D、交往动机
ABCD
3.关于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TARGET模式,说法错误的是(33.34分)A、T表示“任务设计”因素
B、A表示“权利分配”因素
C、R表示“评价活动”
D、G表示“小组安排”
ABCD
第八章:8-1问题解决
1.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33.33分)A、一般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无结构问题
D、特殊问题
ABCD
2.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3.33分)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ABCD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33.34分)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BCD
8-2你相信你的创造潜能吗
1.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不包括(33.33分)A、用途
B、环境
C、结构
D、形态
ABCD
2.下面几种事物不属于创造性作品的是(33.33分)A、《红楼梦》
B、《四书集注》
C、《爱弥儿》中文译文
D、《金刚经》原文手抄稿
ABCD
3.集体研究制是发明的一种发展创造力的方法。(33.34分)A、苛勒
B、瓦拉斯
C、威廉·戈登
D、吉尔福特
ABCD
第九章:9-1群体心理现象
1.班级里的小集体属于(33.33分)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ABCD
2.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B、及时解决问题
C、增强信息的沟通
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ABCD
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33.34分)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ABCD
9-21+1>2人际关系调适
1.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是指相似吸引、互补吸引、仪表吸引和四个部分。(33.33分)A、道德吸引
B、能力吸引
C、人格吸引
D、行为吸引
ABCD
2.是指人们对人际交往中交往的内容、方式、心理控制等方面的掌控。(33.33分)A、社会交换
B、情境控制
C、交互性
D、自我价值保护
ABCD
3.是指人际关系的存在状态,主要指当前人际关系的现实状况(33.34分)A、动态结构
B、静态结构
C、情感结构
D、行为结构
ABCD
第十章:10-1你的情绪从哪里来
1.对于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关于心理健康标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A、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B、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回避
C、有幸福感
D、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能力
ABCD
2.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33.33分)A、情绪稳定
B、意志坚定
C、行为协调
D、心理健康
ABCD
3.心理健康标准的5个基本维度不包括(33.34分)A、基本心理能力
B、情绪情感稳定
C、良好的学习能力
D、道德水平
ABCD
10-2我这是怎么了
1.情绪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反应形式。(30分)A、刺激
B、体验
C、需要
D、行为
ABCD
2.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定义必须包括生理基础、表情行为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的特点。(30分)A、扎伊德
B、埃利斯
C、斯金纳
D、罗杰斯
ABCD
3.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40分)A、身体放松
B、增加运动
C、改变观念
D、学会放弃
ABCD
10-3在成长中恋爱,在恋爱中成长
1.在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k)把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性的反感期”是指(30分)A、12-14岁
B、14-16岁
C、17-19岁
D、20岁以后
ABCD
2.儿童时代结束的第一个具体表现是。(30分)A、对异性回避
B、青春期生长突进
C、制造机会接近喜欢的异性
D、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
ABCD
3.如何正确看待失恋?(40分)A、伤心难过是很错误的,要让自己开心
B、做出决定不要出尔反尔,不要拖泥带水
C、主动的一方要勇敢面对,不可以逃避责任
D、如果失恋后几个月还难以调整过来,建议找心理老师帮助
ABCD
第十一章:11-1人格发展理论
1.与罗杰斯的人格发展理论相似的中国思想家是。(33.33分)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ABCD
2.关于人格发展理论,下面属于认知—行为取向理论。(33.33分)A、荣格
B、卡特尔
C、罗杰斯
D、罗特
ABCD
3.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33.34分)
A、发展危机
B、成长危机
C、成长烦恼
D、成长困扰
ABCD
11-2超越自我
1.关于人格的说法,正确的是(33.33分)A、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信念等
B、人格与气质无关
C、人格与性格无关
D、大学生的人格还未开始整合
ABCD
2.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包括、记忆、想象和思维四个方面特征。(33.33分)A、感知
B、认知
C、态度
D、风格
ABCD
3.是指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典型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33.34分)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风格
ABCD
11-3性格决定命运
1.因素使人格的先天特征开始逐步向后天转变。(33.33分)A、遗传因素
B、环境因素
C、自我因素
D、交互作用
ABCD
2.是指低估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的品质评价过低并伴有一些特殊情绪体验的人格缺陷。(33.33分)
A、自卑
B、焦虑
C、悲观
D、脆弱
ABCD
3.克服拖延的毛病,最关键的方法是。(33.34分)
A、找出原因
B、立即行动
C、制定计划
D、朋友监督
ABCD
让大学生摆脱自卑阴影的方法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B、跟他人多比较,发现缺点,让自己成长
C、不断激励自己,先定个小目标
D、多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ABCD
4.让大学生摆脱自卑阴影的方法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B、跟他人多比较,发现缺点,让自己成长
C、不断激励自己,先定个小目标
D、多交朋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ABCD
5.是指个体遇到不如意或失败时便自认无能为力改变局面而甘愿失败,对前途失去信心或心灰意懒。(33.33分)A、自卑
B、焦虑
C、悲观
D、脆弱
ABCD
6.大学生摆脱空虚困扰的方式正确的是。(33.34分)A、正确认识自我,并接纳自我
B、改善人际关系,并享受支持
C、提升自身修养,并知足常乐
D、掌握基本方法,并持之以恒
ABCD
11-4人格发展和调适
1.既是他们走向成熟必不可少的能力,又是他们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33.33分)
A、自我教育能力
B、自我反省能力
C、自我调节能力
D、自我批评能力
ABCD
2.对健全人格标准理解描述不准确的是。(33.33分)A、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B、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C、社会意识和谐发展
D、基本能力和谐发展
ABCD
3.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不正确的是。(33.34分)A、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
B、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C、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
D、通过大量比较相信自己
ABCD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在这众多的看法中,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确立这一对象的主要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反映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它的实质。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3)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学心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如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如何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心理所研究的内容。(4)群体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一个群体,有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还有群体间的互动。教师必须懂得群体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同伴关系。(5)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更加和谐的发展。(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8)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特点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重大影响。
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哪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强调心理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以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由于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杜威采取了另一条研究路线,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强调实用主义“从做中学”,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时候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为代表,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这些思想为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它不仅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50年代
教育心理学
窗体顶端
总共3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共40分)
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4分)
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2.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4分)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3.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4分)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4.下列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说法不正确的是。(4分)
A.练习包括有意义的重复和反馈B.练习就是不断的重复C.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D.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慢变化不大三种形式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操作技能按照操作的连续性的不同分为。(4分)
A.精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C.封闭技能和开放性技能D.器械型技能和开放型技能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4分)
A.词汇学习B.概念学习C.原理学习D.符号学习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7.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4分)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8.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4分)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4分)
A.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3×5=?B.系鞋带C.打电话D.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4分)
A.顺应迁移B.同化迁移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二.多选题(共10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不正确的是。(4分)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察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2.学习骑自行车后有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4分)
A.顺向迁移B.负迁移C.正迁移D.近迁移
★标准答案:A,C,D
☆考生答案:A,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3.波斯纳等提出,概念要发生转变(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下面哪些属于其中的条件?(4分)
A.新概念的相似性B.新概念的可理解性C.新概念的合理性D.新概念的有效性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4分)
A.无律阶段B.纪律阶段C.他律阶段D.自律阶段
★标准答案:A,C,D
☆考生答案:A,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18世纪中叶后,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其中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哪些?(4分)
A.形式训练说B.概括化理论C.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D.相同元素说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基克等人提出的一种有助于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模式主要包括哪些步骤?(4分)
A.理解和表征问B.寻求解答C.尝试解答D.评价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7.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例如,陈述性知识以下列哪些表征?(4分)
A.命题B.表象C.产生式D.概念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A,B,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8.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区分为三种,即学习策略可以分为。(4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组织策略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正确的是。(4分)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下面哪些是人本主义发展出来的对道德情感的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治疗原则或称教育原则?(4分)
A.真诚B.接受和信任C.移情性理解D.主动倾听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对一些科学界精英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一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2.一般人在第三象限(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里耗费的时间最多,因为处理这类事务没有任何压力。(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3.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是操作技能的不同形式。(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4.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5.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6.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通过单纯的反复操作或机械重复,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7.精细技能主要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例如穿针引线、写字、弹钢琴等。(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8.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9.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优等生一般没有错误概念。(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10.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