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关于课标修订解读之语文课标,让我领悟了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着力培养的能力有:阅读、表达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注重读书的能力……我认为特别是语文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下最应注重的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一味地做题,光靠做题是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相反,应多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比如: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课上的表达锻炼、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都是在培养孩子们阅读、表达实践能力。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学习新课标解读时,讲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呢?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看到了部分 班主任老师采取了让孩子们一个礼拜背诵一篇习作的方式,还有的老师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每星期一篇课外阅读,校长还让每个孩子一个月读一本经典名著等等,无论什么方法,都重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过,除了这些,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都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给了我信心,也帮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新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测试试题

  城北小学

  教师姓名:等第: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爱好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B、科学性C普及性D、发展性

  2、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动手实践B、自主探索C、合作交流D、适度练习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评价者

  4、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A、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

  B、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C、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

  D、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5、在各个学段中,课程标准都安排了学习领域。

  A、数与代数B、空间与图形C、统计与概率D、实践与综合应用

  二、是非题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

  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

  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8、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9、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0、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三、填空题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拟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四、简答题

  1、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城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③2.②3.②4.③5.①6.②7.①8.③9.②10.②

  (二)、多项选择

  二、是非题

  1.×2.√3.√4.×5.√6.√7.×8.×9.√10.

  三、填空题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基础性)(态度)、(价值观)3.(具体化)。4.(内容学习)

  5“(定义)——定理——(例题)——习题”“(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6.(记忆)、(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7.(窄)、(旧)(浅)、(宽)、(新)8.(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数据)(随机现象)10.(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四、简答题

  1.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城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考试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③2.②3.②4.③5.①6.②7.①8.③9.②10.②

  (二)、多项选择

  二、是非题

  1.×2.√3.√4.×5.√6.√7.×8.×9.√10.

  三、填空题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基础性)(态度)、(价值观)3.(具体化)。4.(内容学习)

  5“(定义)——定理——(例题)——习题”“(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6.(记忆)、(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7.(窄)、(旧)(浅)、(宽)、(新)8.(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数据)(随机现象)10.(几何体)(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空间观念)

  四、简答题

  1.答:“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2.答: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

  2011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

  1、题目的变化

  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版是“课程设计思路”。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

  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

  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

  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一要求比旧标准就直接明了有效很多。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理论3、第三条“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旧课标: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解读:新课标这一条强调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①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这种设计思路,其优越性和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语文教育的各种现代理念,融合成了一个有勃勃生机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②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在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分类更加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为清楚,更利于教者操作。

  ③三维目标设计,互相渗透,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它不可能只教给学生一些随时都会陈旧的知识。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这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④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理论4、第四条“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

  解读:

  ①五个板块多向联系全面发展

  新课标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称写话,第二、三、四学段称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五个板块。每一学段的目标更为具体,四个学段的目标也更为统一。

  ②课标将旧版课标中的“汉语拼音”和“识字、写字”合成了“识字与写字”这个板块,为什么汉语拼音不独立成板块呢?首先,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给汉字注音和帮助查字典,它和语文的联系主要是和汉字、尤其是字音的联系,因此不应从识字中独立出来。其次要求掌握的有关汉语拼音的内容不需要很长时间学习,多数学生在两个月时间即可完成目标。如果在除了一年级之外的年级再提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就有些多此一举,过去教学大纲在除一年级外的其他每一个年级都会画蛇添足地写一句“巩固汉语拼音”,难道其他学过的内容不需要巩固吗?再次,也正因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为了学生尽早的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学期完成汉语拼音学习的任务。综上所述,将“汉语拼音”合并在“识字与写字”当中是很合理的。

  ③与旧版课标中“听话、说话”相对应的是“口语交际”,显而易见,“口语交际”的提法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先进,更贴近语文教育的本质规律。将听话说话分开来表述,让人感觉强调的是那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而不是语言实践,这与“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理念有所背离。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单纯的听或单纯的说是比较少的,那种一人滔滔不绝,一人一言不发的极端状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有听有说、听说互动的“口语交际”状态。“口语交际”的提法使我们更容易明确口语交际的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为参与社会生活,进行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为促进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口语交际”的提法也让我们更明确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途径,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参与语言实践,或创设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④“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的版块,严格地说,这个版块与其他板块有较大区别:其他板块都是从学习内容层面提出的,而综合性学习是从学习方法层面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之“综合”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一是字词句篇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四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一、二两方面可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内部综合,而三、四两方面可以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外部综合。这个特别的板块及内涵从又一个侧面凸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

  “阅读”和“写作”这两个板块名称与新课标提法一样,但其内涵却有发展。

  理论5、第五条“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解读:

  课程思路的设计不仅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尤其关注课程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的设计不仅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而且关注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教学评价,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建设、实施、完善过程的全程关照。换一个角度说,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课程建设、实施、完善的总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学业评价的方法、教材编写资源开发,都要遵循这一思路,成为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概括起来用关键词表述:课程目标就是“三维目标”;课程内容就是“五个板块”;服务对象就是“义务教育”。对此,前面已作具体说明。那么课程设计思路是怎么关照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又是怎样关照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的呢?新课标的“第三部分”对此作了专门的阐述。

  ①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关于语文课程评价也提出了四条原则性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共有4条,这四条建议给我们理清了这几个认识;

  (一)是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过去我们比较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使语文课程实施的途径狭窄,是学习资源的浪费。忽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是帮助我们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在生活中。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资源无处不有。语文学习场所不仅在课堂,也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语文学习的方式不仅是课堂教学,也可以是报告会、演讲会、故事会等;语文学习的工具不仅是课本字典,也可以是报刊、广播、网络等。

  (三)是启发我们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我们的语文学习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中;也可以将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入课题。这样可帮助逐步形成语文教育的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使教师的教学具有独特的风格,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8月24、25日两天时间,在第二中学多媒体教室,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

  新课标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的同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标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

  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中学习。因为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们集中参加了学习,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通过学习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心得体会

  2001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已愈十个年头,但是,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否平心静气地认真去解读,去反复推敲呢?在语文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来武装我们的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斗胆,对新课标进行简要的解读,就算抛砖引玉吧,以飧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

  本文就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内容作简要的解读

  新课标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要完成这一目标,课程标准分四个学段来实施的。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这一学段是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起始阶段,在学生一生的学习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识字与写字上。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的兴趣,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识字与写字。这就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靠注入式、满堂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其三是汉语拼音的要求,要学会汉语拼音,这就包括会读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的音节。会拼,就是能准确拼读音节。会写,包括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注意,这里只是认识,没有过高的要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里是熟记,要能熟练背诵,快速默写,严格要求,人人过关。

  其四是运用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且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学习独立识字。往往被我们的语文教师忽视,大部分学生没有的习惯。也是独立识字的前提,不会,独立识字就是空话。

  其五是写字的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正确的写字姿势,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学习心得:

  读《新课标解读》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二年级优秀家长分享教育方法

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