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励志名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毅志则刚

  圣人坚守“无欲则刚”圣言。亦为守“心中无欲,毅志则刚”。

  今日,吾品此言,非也,非也,此言差矣,欲解其迷,所吾言。

  诸葛亮,惊欲界三士,其天地各之为三国,众所周知,此人或许聪慧绝顶之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为君王所用,当经之士,及其者甚是难觅。

  古书记载,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三顾茅庐”为刘备远道而来请诸葛,诸葛拒其两次,却终被刘备坚持不懈之信而择,吾今日三思:是诸葛不能再拒或刘备拒而不退?至吾听此言“无欲”之时,方豁然,若诸葛无欲,定再拒,只享其乐。终,诸葛随其入世。

  此事方可明诸葛心,诸葛如世人,皆有欲,然,诸葛为世之举,亦名,诸葛非世世人也,其虽有欲,可有之却为大欲,何为大欲,则为国、为民效忠,此抱负,使之入世,使之用行为民为世,其效于君主,君王信之,则利此信效与国、效君、效民,混世之中,诸葛有欲而行,随欲而行。今日,为后世而敬。

  今世,并非乱世,亦不为稳世,言其非乱,是因其并非存有战乱之事,言其不稳,此事说来话长,事之成因或许因世不乱,今世之幼皆成掌上明珠,既不舍骂,又不舍打,其教育思想因旧而新,故又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局,生活乐其乐,如欲界之仙都,无欲、无思,谁知长大成人,并非成古人所言“无欲则刚”,而成“无欲不刚”之况,其父其母皆悲叹,皆异之,古人不曾云:“无欲则刚乎?”为何吾之子现入此状。

  吾欲大笑,今世并非旧世,古人之守言“无欲则刚”早已无信之地。“无欲”之人,与废疾者无异样,今世今人,必“有欲”方可刚。、

  吾之所以言“有欲”能使人成刚。并非无己之理,只因今时不同往日,今世不同往世,古人之古信,而非今人之今信。

  古人信仰“无欲则刚”,或在旧世能为圣言,可今世,有一言比此一言更值今世人所守:“有欲则刚”。

  吾心中有欲,故吾能成大器,故吾能更刚。汝想“有欲更刚”焉?知汝者莫过吾也。汝欲念如刚铁必先有欲。

儒家经典励志名句

秦盛衰之理对吾学的启示

  君子日,学不可以己。学习是人们从古至今都在思索的课题,但我们真的会学习吗?从《过秦论》中,我是似乎有了感悟。

  学习不可自傲。秦始皇在大一统后,“自以为关中之固”而后却致子孙“身死人手”,何也?很显然,他被暂时的成功蒙蔽了双眼。就如匠人与大师,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注单一,大师注综合,匠人在考虑熟练程度和精细程度,而大师在思考新的结构和简化技巧,有人会问,匠人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本真状态吗?的确,匠人固然好,但他们偶有一得,便会自恃一技,顾影白怜,而大师于鲜花掌声只过眼云烟,投入到之后的研究中才是王道。做学问,敢于重复,敢于创新,取得进步不自傲,才能进就“万世之业”也。

  学习要顺应时代发展。陈涉才能,家产不达,但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他在历史的洪流里顺流而下,收复民心,成就功业。从本质上讲,学习也是如此,倘若我们只着眼于课本,不与当今最先进的思想与科技接轨,便会固步自封,被社会淘汰。做学问,明白其意义,我准其方向,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学习要“适可而止”。辛并疾曾言。“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他只身于锋镝,精神值得学习,但方法却值得商榷。在学习中,在某个契机下学得某个好用的结论,便以为“天下已定”,但并不深挖,当考试之战打响,兵队变换方阵,我们的时代也就衰落了。做学问,要时刻保持警惕,用鼻微的心对待每一个知识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中不自傲。顺应时代发展适可而止,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三字经详解: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这 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 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毁了,就是“思而不学”。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童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史上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圣人之言,行身之则

  翻开《论语》,通篇的名言警句让人回味无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人懂得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珍贵;“小不忍则乱大谋”,让人学会了欲图大业,必先忍耐;“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令人明白了生命无价……一本《论语》包含了通俗却又深邃的哲理,是留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的“根”。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部分,而着重论述强调了伦理和教育。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谈起《论语》,我们自然会想到儒家的始祖——孔老夫子。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虽然据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一捧起《论语》,他那慈祥而严肃的面孔,花白的鬓发,缕着长长的胡须沉思的神态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他少年时代贫贱而好学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孜孜不倦地引导人们走进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他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境界高入云端,明如皓月,净如白雪。

  我由于尚未成人,生活阅历和知识浅薄,对《论语》的一些内涵似懂非懂,但我仍对《论语》爱不释手,在夜晚,在月光下,在书桌前,我常常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中的精彩语录,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著作中的精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字里行间中表达的好学不倦,亲爱友人,修身善养的意义,这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至理名言,余音绕粱,代代相传。

  宋代学者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对华夏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和传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也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推进起着重大的作用。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深达治国安邦,浅涉为人处世,《论语》无处不在,《论语》惠及四海。

  《论语》不愧为“圣人之言,行身之则”。

  自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论语》中也不可避免地有其糟粕和消极的一面。人终究是人,谁能要求人(即使是圣人)成为超凡脱俗、至善至美的神呢?更何况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人呢!

  环顾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而在这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向“钱”看了。“圣人之言”抛掷脑后,“有钱能使鬼推磨”日趋盛行;“行身之则”少人顾及,“及时行乐”被津津乐道。一部分人浮躁,迷茫,自私,冷漠,懒于读书,得过且过,生活无目的,无追求。

  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还有几多人在诵读《论语》呢?在到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红尘中,还有几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操呢?两千多年过去了,还是那轮明月高悬,还是那波浪花翻滚,还是那盏灯火闪烁,但有多少人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徜徉在《论语》间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

与孔子同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光说不练,或者是未经深思熟虑便发表意见,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使是一个凡夫俗子,一旦立下志向,便有了骨气,具有了坚定的意志,有了“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便具有了无穷的力量,外界根本无法强迫他放弃志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要从困难里考验自己的意志,在磨炼中使自己成熟起来。

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秦国利用法家的思想,一跃成为秦朝,因为实行了商鞅变法。但是真正给我们中华文明创造了光辉篇章的是儒家代表——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七十三年人生的概括,孔子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为什么能够这么伟大呢?以至于许多学者认为孔子是缺点最少的人呢?儒家思想就像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很完美,但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孔子做到了,儒家思想里面的周礼拘束的非常多,又非常讲究,这规范那不规范等等等等,但是孔子却在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上都做得十分周到。这需要多大的本领啊!孔子既然是教育家,教育方面也做出了与大贡献,因材施教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教育的先河,这是孔子提出来了,他收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七十二贤中有三个最有本事的:子路,颜回,子贡。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自己炼出来的,否则他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爱”,墨子是“兼爱”,仁爱是分等级的爱,兼爱是不分等级的爱,但兼爱比仁爱更难做到,因为当时的奴隶社会富贵贫贱分得相当明显,富贵的人就看不起贫贱的人,怎么可能去不分等级的爱呢?孔子提倡有为,道家提倡无为,道家的思想是适合于隐士一类人的,提倡顺其自然,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无为而治,不要兴风作浪。许多人想不通,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是要纵横天下,怎么能蜗在一旁呢?这样的人不是隐士,自然接受不了道家的无为而治。虽说学说不同,但孔子人说老子是人中之龙,这是孔子豁达的表现之一。法家提倡以法治国,儒家思想提倡以仁治国。在现代社会,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儒家法家的思想结合,既走依法治国的路,也走以仁治国的路。只施仁,给人们太大的自由,只施法,给人们带来太大的压力,只有仁和法结合才能适合于现代人民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学说。

  提起中华文明,无一人想不到儒家思想,无一人想不到孔子。他在历史上,在教育方面,思想方面,文化方面(《春秋》)都有过卓越的贡献和巨大的成就。正是因为孔子,我国才有五千年灿烂文明;正是因为孔子,我国中华民族才会延续至今;也正是因为孔子,我们中华文化才得以辉煌至今,影响至今,成就至今。

发扬儒学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成就不依赖于谁的认可和肯定,全面否定孔学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对孔子传承的是“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躬行”(讷于言,敏于行)等优秀的思想;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舍身取义等等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对孔子不喜欢劳动的缺点就该大力批判。孔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有问题,理想的社会应该把工人农民等劳力者变成为合理的统治者,而寄生阶层就该接受人民的改造。

  解决问题要靠言和行两方面。儒家崇尚仁义礼智的话虽然很好听,哪一句话也不能说错,但如果矛盾来了当政者又处理不了,岂不是让百姓认为是愚弄忽悠么?说一套做一套将把社会拖入虚假败坏的道路。当然这也不怪孔子这位几千年前的老者,说一套做一套是后来的实用主义者为了统治就把儒学改造的结果。宣扬道德的人不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两面派和利用善良的人才是。老实人无法生存,不是道德欺骗的结果,而恰恰是道德得不到贯彻的结果。古代道德文化运用得当是征服天下的利器,运用不当也是自取灭亡的根源。要避免儒学成为道德上的花言巧语或君子灭亡的导火索,大家不能不具备火眼金睛。中国以前批孔是因为它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批孔才能兴起革命,如今不批孔了,证明统治者背离了继续革命的路线,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毛泽东批孔不是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而是批判封建主义腐朽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看看那些领导的豪华住宅和办公室,抽的烟喝的酒和坐的车,已经脱离了人民群众,成为了骑在人民头上的贵族。

  我们可以宣扬“和为贵”、“仁爱”和“中庸”,但这是对人民内部或在朋友之间。我们不能否定对国内外寄生阶层或对敌人的斗争。那些寄生阶层希望劳动人民继承儒教的仁爱精神,如同豺狼希望绵羊继承善良一样,如果搞不清敌我,劳动人民的仁爱会促使自己在豺狼的口味里变得更加鲜美。中庸也应该是在同类里搞折中,如同在红色与橙色之间求平衡,对于白黑之间搞折中就会导致一锅好汤被一颗老鼠屎坏掉。在敌人和恶势力面前不讲原则地搞中庸之道是带给中国人民耻辱的罪魁祸首。几个日本鬼子押着上百强壮的中国北方男人去处决,这种情况之所以得逞,就是因为中国人中少有敢于冒头斗争的人。中庸本意是让人凡事需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人应当不卑不亢、不屈不挠,而某些人的中庸之道变成了明哲保身的庸俗哲学。

  发扬儒学,就要提防西方肉食动物思维的掠食文化,改造自身温文尔雅的内敛型草食动物思维特征。有必要将儒学的精华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这样中国儒学就如同牛羊长了锋利的角。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好朋友就应该如此,但是对于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的西方豺狼,就应该给它们点颜色看看。儒家是中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和其它文化综合运用和继承,做任何事情都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众人捧柴火焰高,否则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独木难支的情况。

儒家之所谓君子者

  儒家之所谓君子者,日三省己身而无疚,难亦难矣,非吾所谓君子也。吾所谓君子者,行义,则必统万民之义;举事,则必倚万民之力;为政,则必谋万民之福。

  万民义不同,则天下乱矣。遂古之初,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人是其义而非人之义,则人皆有离散之心。故无君臣上下之分,无父子兄弟之礼,天下乱焉。

  故君子行义,必以统万民之义为义。使天下之民明善恶,辨是非,则民行有所规,居有所安。此义同之利。故墨子曰:“尚同。”此之谓也。

  或曰:“天下万民,我为其一。无我之力,不以之为少。”如此甚谬。岂不闻古语曰:“圣人作而万物睹。”是以一人之力,犹独秀之木;万民之力,若繁茂之林。独木不成林,无木亦不成林。故无苏秦之合纵,六国如散沙,秦王何惧;无张仪之连横,强秦若孤掌,楚王何惧。

  然纵横之士,一怒则诸候惧,安居则天下息,此一人之力耶?夫秦王非惧苏秦也,惧六国也;楚王非惧张仪也,惧强秦也。故一人力薄,难成大事。人之一世,以三月为春,三月为秋;苍茫历史,以百年为春,百年为秋。是故立一已之言者,后世未闻;立一已之功者,后世未见;立一已之德者,后世未传。故君子之行,倚万民之力,建万世之功。

  昔时孔子,虽举克己复礼,赤县犹见哀鸿遍野;至于孟子,虽言仁爱王道,神州未改生灵涂炭。一人虽贤,于纷扰乱世,不过杯水车薪而已矣。而陈胜吴广,无王侯将相之种,能举“伐无道,诛暴秦”之旗,何也?盖其能倚天下之民取天下之土。此二子虽为草民,不亦君子乎?荀子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倚万民之力,天下之民皆为之驱,斯谓之君子也?非也。秦皇驱七国之民,修直道而筑长城,民不堪重役;隋帝驱天下之民,凿运河而直华舟,民不堪其苦。此虽倚万民之力,然视民如草芥,民亦视之如仇寇,难以君子称之。何以至此?盖其倚万民之力谋一已私利也。是以君子之行,虽倚万民之力,而必以之谋万民之福。

  古圣王为政,必量体为衣,度腹而食,不以璧玉九鼎为利,以利天下为利。昔时李斯在秦,虽上书《谏逐客令》,是保一已之位,谋一已之利也,终以东门之犬收一世浮华。故谋一已之利者,无以保家室,非君子之为。是故君子为政,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而矣。

  然君子亦有穷时,则何为?杜甫放逐,赋《三吏》以哀民生;韩愈左迁,驱鳄鱼而祈霁日。虽处江湖之远,未敢废利民之事,故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吾所谓君子者,统万民之义,倚万民之力,谋万民之福,此虽难,君子必曰:“虽摩肩放踵以利天下,吾必为之。”

儒,学,思

  漫漫儒学,浩荡儒思。万中精髓,论语莫属。虽寥寥数语,却折射面面为人处世之理,犹如浩月挥洒下的夺目银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想那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品茗过后回忆起从前,忽然发现自己做的一件件,想的一桩桩是那么的无知和错误。我竟然连铸成大错之后都没有发自内心的忏悔,更别提每天做到自我反思不妥之处。再细细思考这曾子的告诫,仿佛一叶孤舟眺望见了远处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灯塔。但这些感觉远在天边,又仿佛触手可及。一线之间自信肯定了我自身的毅力,即确认了我与这理想之间的距离。三省吾身,简单其内容,困难其恒心。

  论语中,修身养性体现在自省为主,谦逊为辅。对外言行谦逊但不失自尊,对内不断反思而探求真理。孔子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诸如此类,难道没有显示出学习和为人处世须应谦逊的道理吗?认识自身不足,忘记面子与身份,去处处发现知识与智慧。这些点缀在儒家文化中的哲理不应该我们去传承和弘扬吗?读罢这些,好似百合,脑海中流连着那淡淡幽香;又像清风,身上残留这阵阵舒畅。

  当我再次翻过了一页,仿佛灵魂得到了儒学那富含大智慧的思想的冲刷和洗礼。继续陶醉其中,让自己的思绪蔓延。映入眼帘的一行短语,为之眼前一亮。紧接着,一个个字符跃入脑海,挥之不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一句虽有耳闻,但仔细一览,我却被深深地震撼了。字里行间充盈这一个心怀天下的志士的豪情壮志,那么霸气与坚定,对自己的苛求和鼓舞亦是那么明显。我第三次陷入了其内的思想如何改善自己的思考。蓦然回首,在初中这三年,我虽有雄心,但并没有长时间持续地实践付诸于行动。即使站在高出眺望地平线时,想起一次次的失败,也仅仅是默默感叹,却无信念坚持的底气。眼神中坚毅在不断涣散,头颅无力地低垂着。这时的赏析却带给我振作的启示,自信重新开始凝聚,眼眸聚焦着天的尽头,看着眼前延伸的漫漫长路,再度焕发明亮的色彩。拾起了重任,踏上这条远路。以完成理想为目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又或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再者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学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这次虽为涉猎,依旧受益非浅。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努力了但是成绩没有提高

学生期末班主任评语大全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