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高中课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赞颂老师

  今天背《送东阳马生序》,背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一部分时,感触很多。首先我对师道尊严有了进一步了解。二是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对有博学之士的尊重,以及自身求学的艰难。三便是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民主、宽松的求学时代。而且我有幸遇到几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

  上小学,我总渴望有一位老师能像《漂亮老师和坏小子》中的米兰老师,现在想想真是幼稚,其实我身边的老师真得很好。想起他们只有心存感恩。小学时,许森老师总是鼓励我们阅读,冒着被校长批评的危险,每周匀一节早读课让我们读课外书。徐宏瑧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质疑,他常说教科书不是万能的,为了培养我们的质疑能力,他常常出一些条件不全的应用题来蒙我们,如果哪个同学把毛病给挑出来,他会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比解决了一道题更可贵。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盲从。”

  步入中学,身边到处都是兢兢业业的老师,没有一科老师不尽心,不尽职。就连音乐老师对我的跑调都很宽容甚而鼓励。

  初二分班,心里忐忑不安,我会分在几班?老师怎样?我所钟爱的语文会由谁掌门?终于等来第一节语文课,大踏步进来一位男老师,我看了看他,个头不高,但眼睛炯炯有神,体型较胖,但给人一种不可泯灭的威严。我正在想:“何许人也?”“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是……”。原来是俞永军老师。对俞老师我早有耳闻,听说他知识渊博,上课生动有趣,工作态度更是严谨敬业。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说他知识渊博,一点不假。第一节语文课,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泪”让我们刮目相看。唐诗,宋词,元曲,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对时事还特别关注。无数次,在讲成语选择题,短文阅读题,漫画解析题时他总能切上一些时事政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别有一番气概,你可千万别以为他讲偏了,这适时的插叙既增长我们的知识,也平添我们的责任、使命感。

  俞老师上课很生动,很吸引人,每每讲到带劲时,他的声音便很高亢激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他在讲台上缓缓地走动,双臂有力的挥动,真是情到深处。他讲课的激情也点燃了每一位同学内心的活力与求知的欲望。

  俞老师教学的严谨认真也是我们所敬畏的。他那股认真劲,你想蒙混没门,期末复习有条不紊,小抽查是层层推进,卡住了没关系,俞老师陪你吃食堂,凡是有幸被俞老师陪着吃过食堂的,语文成绩肯定进步,为什么呀?因为谁也不想有下次,那毕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

  俞老师不但认真,有时还有点较真,期末考试语文考结束,我和几位同学在教室里打扫卫生,打扫结束后,正准备锁门回家吃饭,只见俞老师走过来叫住我,说要问我考试题目。真是没想到。我跟着老师进了办公室。我说有道成语选择题好多人答案都不同。因为保密,俞老师手头并没有我们考试的试卷。于是,他让我回忆原题,他非常认真地在网上搜索,有两个选项是有争议的,而我选择的一个肯定是错误的。俞老师一听,很是震惊,深表遗憾,连忙帮我讲解,分析错误原因。然后又语重心长地说以后要细心审题,不能浮躁。你说这样认真较真的的老师能不令你感动,能不令你下决心学好。我想只有心系学生的老师才能发自内心的为学生的失误惋惜。

  比起宋濂,我很幸运,当我在岁月的河边沿河行走时,有了这样一些爱我,呵护我的老师,他们引领我,滋润我,浇灌我,我才没有迷路,也不感到干渴。你说我怎能不心存感激。

师说高中课文

议论文论据大全之师道

  师 道

  历史证明:教育乃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发达之本,是世界人类进步之本。所以全社会都应重视教育弘扬师道。

  事实论据

  岳飞祭师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庭贫寒,无钱上学。岳飞少年时十分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塾师周侗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寒门之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

  周侗老师看出岳飞是个好苗子,着意培养他,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忠君爱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向他传授武艺,教会他射箭绝技,岳飞后来终于成为使金人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

  周侗去世后,岳飞以父礼葬之,且朔望(初一、十五)之日,无论在外行军打伏,还是驻孔营中他都要祭拜自己的恩师。

  朱德元帅敬师

  张澜老先生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张先生才学渊博,人品高洁,极受学生尊敬,他常常教导学生,当立志为国为民。朱德年青时就牢记张老师的教诲,收益颇大。后来他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这是与青年时期受张澜先生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革命成功以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1949年张老至京,朱德亲赴车站迎接。1955年张老病逝,朱德元帅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

  理论论据

  1、不但学生应当尊重老师,整个社会都应当尊重老师。邓小平

  2、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3、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4、择其善者以为师资。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5、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陶行知《我们的信条》

  6、教师力量的全部秘廖在于深信人是可以改造的。[美]爱默生《目记》

  7、教师当然须教,而尢宜致力于“导”。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

  8、教师的严厉比父亲的溺爱更有益。[波斯]萨迪《蔷薇园》

  9、教师应该严格,不要严厉。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

  10、 教员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陶行知《湘湖教学讨论会记》

  11、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创造宣言》

  12、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在浙之演说》

  13、 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陶行知《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14、 中国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鲁迅《我还不能“带住”》

  15、 古之学者必有师。唐·韩愈《师说》

  16、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17、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韩诗外传》

  18、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谢觉哉《哭凌波同志》

  19、 务学不如务求师。汉·扬雄《法言·学行》

  20、 师以身为正义,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

  21、 师者,人之模范也。宋·陆九渊《与符舜功》

  22、 师道立则善人多。明·海瑞《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23、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24、 言教不如身教之易于感人。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25、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6、 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2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8、 师者,人之模范也。汉·扬雄《法言·学行》

  29、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堤愈《师说》

师论

  昔闻师者以德立教以情布恩,师生之谊若黄河之水永无歇业。施教如治国,欲诸从教明义,师者必当德师先行。犹如人之所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本源。师有重任在身,不动其力,生且听之,良师;动身加力,生不听之,非良师也。

  生将行恶,师必劝之,生欲行善,师必力持,此为行德。若生之行错,师罚之无分亲疏;若生之行优,师赏之不计先后,此为公德。不怒能平乱,不战而立威乃治国之道也,若以此治学,此谓心德。师具三德,必为良师也。

韩愈的《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不是这句了。从后文来看,似乎还是该以总案里的看法为是。对于为什么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还有老师是怎样来传道受业解惑的,韩昌黎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分析,文章的重心放在要勇于拜师学习上。《师说》不是驳论文,但驳论的意味相当明显。我读韩文时有两个地方感受最强烈。一是写到感士不遇的题材的时候,作者激动于中,不平则鸣,或愤激,或解嘲,都有特别动人之处,从这点上说,《师说》不算是韩愈最能感人的文字。二就是韩愈特别善写驳论,《进学解》、《送穷文》都是辩难,《张中丞传后叙》挥斥“自比于逆乱”者,《讳辩》反驳挖苦流俗的繁琐忌讳,至于《论佛骨表》这样的辟佛文字更不消说,力拔千钧,气势迫人。而即使不是明摆的以驳论的形式出现,作者也喜欢树个对立的靶。因此读韩文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韩愈的话不是平空说的,每一句话话锋所向,都是冲着某个对手要害去的,——《师说》就是这一类。大约写论文要精彩就不能自己单练,要找个对手跟自己对掐才能写出味来,用韩愈自己的话说,这叫“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师道也”是文章的主旨。话当然不错,到今天也很难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来。不过前面说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有和人对掐的意思的,因此对于“师道”的含义,这篇文章主要只谈了一面,那就是只要对你学习“道”有好处,任何人你都是可以以他为师的。至于从这句话里还可以引出的另外一个意思:你要信奉的是“道”本身,而对于那个作为老师的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分迷信和盲从,文章就只是隐约提及了,——当然,这个见识在中国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那就是《论语》里讲的:“当仁不让于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韩愈说这句话,是从切身感受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曰师曰弟云者”的典型,当时“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新唐书?韩愈传》)。谈到《师说》的写作背景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会引用柳宗元的这段话:“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书》)则当时写这样的文章,表达这样的见解,需要相当的勇气,自不待言。不过我倒更注意柳宗元的另一句话,他在《报严厚与书》里说:“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不为人师。”

  柳说自己不如韩愈,大约是谦抑之辞。韩愈的文章的长处,在于骨力气势,情理交融,不论结构文字,都能苦心经营而不露斧凿痕迹,相比之下,柳宗元最精致的文字(如《永州八记》),反而显出有点“做”。可以说,韩文有一种厚势,确实为柳宗元所不及。但是细究下来你会感到,这种厚势极非来自学问修养,也非来自玄想哲思,多半是从文字章法里直接体现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韩愈的优势首先是文学技巧要更高明些。但是你得知道,这两位可都不是首先以文学家自居的,那么再比比别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是我多事。为人这里先不谈,单说思想。韩愈虽然标榜“文以载道”,但他的《五原》不过是儒家寻常的见识,和柳氏的《贞符》、《天说》一比,高下立判。当然,另一个意义上说,见识寻常不是坏事,因为正好利于普及。

  说到底,为不为师主要还是跟性格有关。韩愈好为人师,自然在提携后进上颇有功绩,但是他一方面固然因此承担了压力,另一方面,这样做也给他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他是很向往一个宗师的身份的。看韩文我总不免有这种感受,他最好的文章里,都多少有些顾影自怜的意思,看似自责,实则炫耀的内容甚多。他的发言率真,无所避忌里,有忠正刚直的成分,却也有不知天高地厚一时冲动的成分,甚至多少还有点好出风头的意思。他的性格过于外露,以上是一端,“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与文字”也是一端。他的怨气常常过盛,但又有幽默感,有自我解嘲的本事,这就是韩愈文章的“狡狯”处。尽管并非韩愈的本愿,但是这种作文时的“狡狯”最终还是不免流露到做人上来。犯颜极谏的时候,他确有为了心中的“道”而不惜代价的决心,可是对于这个代价他其实并没有很清醒的认识,因此事后往往后怕。《论佛骨表》,一封朝奏,夕贬潮阳,但一到贬所,又立刻上表请罪。也正是因此,柳宗元的命运是一贬再贬,而韩愈两次获罪,却都在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

  表面上看,柳宗元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儒道二元的性格,“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可进可退,伸缩的余地较大。而韩愈则儒家得很纯粹,甚至只讲兼济天下,连独善其身都恨不得要否定掉。但实际上他积极入世,却不脱文人常见的毛病,对世事人情的认识过于简单。愈了,就不免退之,性格上的不甘退缩,最终往往是以人格上的更大的退缩为代价的。终于,柳宗元写信给担任史官的韩愈说:“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卒无可托乎?……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矣。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曰师曰弟云者”,本不可笑,但有时却又似乎终于不免可悲,不免可笑。

  位卑则足羞,官胜则近谀。

  这句话是韩愈竖的靶,相当于钱玄同假托出来的王敬轩。但是客观点看来,至少后面一句是颇有些道理的。后世以门生故吏之名,拉帮结派,成群作党,谋私祸国,纵横不法的事,至今仍不见衰减的势头。韩昌黎地下有知,恐怕不能无恨。不耻相师自然是好事,但理论上的善举,落到实处往往变了味道。而在行为的性质只能依靠当事人的个人品质来保障的社会里,这样的事永远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

韩愈《师说》鉴赏

  季镇淮)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三十五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作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养的表现,作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师说》读书笔记作文

  有三件事促使我决定重新细读高中语文课上学过的韩愈的古文名篇:《师说》。一是几年前在南校区返回本部的班车上,正值下班高峰,人群拥挤。一位同学给我让座后,又对我说:“老师,其实我们并不是给所有的老师让座的。”闻之,心中一沉,师道尊严不再是金身佛雕,我们正被学生放在天平上一一称量;二是去年我校举办的加强师德建设名师报告会,会上四位教学名师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禁令人见贤思齐,要为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奉献终生;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美国耶鲁大学公开课视频,英俊儒雅的美国大学教授、纯正地道的英文发音、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文化背景介绍,本以为会让学生叹为观止,没想到不满20分钟,就有十来个同学低头耷脑,表情涣然。当我及时关上视频,用自己的中国英语讲课时,他们又抬起了亮闪闪的眼睛。对此,一喜一忧,喜的是电脑网络无论如何方便,学生永远需要你,需要与你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忧的是自己何时才能达到耶鲁大学教授的水平。

  古圣先贤有很多谈师论教的名言警句,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韩愈为抨击唐朝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而作的短短549言的《师说》,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就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做了言简意赅而又振聋发聩的论述,至今读来,仍是字字珠玑,沁人心脾。此番重读,是以生活在尊师重教的大环境下的一个在岗教师的身份,着重思考学习韩愈所论述的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吾师道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韩愈则说道就是我的老师,我追求的是道,道在哪里我的老师就在哪里,无论贵贱,无论长幼。现代汉语译文将韩愈的“道”简化为“道理”,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事实上,“道”是我国最复杂、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具包容性的一个词。“道”字,本训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天道,指自然法则,人道,指伦理法则。因此道之含义,从道路引申到人所当行的路、当做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现象和法则,统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蕴含了自然和人文界的一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道”就是激发学生先天固有的善的德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养吾浩然之气,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有创造有革新,最后达到身心和谐的完美境界。由此,为人师者必须首先具有广博的科学和人文的知识,知往古,述来者,有高度的道德和哲学修养。道德感、历史感、责任感和前瞻性无疑是传道者的必备品质。在目前高度国际化的时代,跨国际、跨文明的视野和胸襟应该也是“道”之一部分。

  在549言的《师说》中,“道”字重复出现11次,“业”2次,“惑”7次,传道之为师者的重要职责由此可见一斑。

  句读之师非师

  《师说》其实可以说是《大师说》,韩愈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照本宣科、帮助学生断句、为学生讲解词义的授业之师,而是能够传道解惑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大师。“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给孩子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虽然,韩愈在此批评的是那些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的学生,但是,我们在岗教师可以理解为对为人师者的告诫:照本宣科,只圉于课本知识,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只授术业不讲使命,只能成为童子之师、句读之师,将不会是合格的大学教师,何况大师。

  《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封建士族制度下,看重门庭出身、鄙视学问的不良社会风气的抨击和辩驳,抗颜为师,嘉行古道。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尊师重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今天,作为担负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拔尖人才的大学教师,重读《师说》,仅仅是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第一步。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

  《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教师的作用,如果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3教师的标准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及其重要性,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衡量教师的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

  “道”必须通过授业解惑来完成,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所以教师不仅自己懂“道”,更要善于传“道”。换言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

  4师生关系

  韩愈明确提出“圣人无常师”,并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他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连续运用两个“不必”强调了三个问题:首先,强调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将来甚至现在都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其次,强调了“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是求学者,但对教师来说,不是绝对的求学者,而是相对的求学者,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最后,强调既然师不可能事事“贤于弟子”,那么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满足现有知识,而应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不断前进。韩愈指出:“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可见,韩愈强调的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师生关系,他极力主张“尊师重道”,却没有走向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的极端,这对我们今天处理师生关系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之,韩愈围绕“教师”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当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韩愈的《师说》中所表现的师道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复兴儒学、排斥佛教和推行文学革新运动,因此他所强调的“道”是儒家之道,他所强调的教学内容是“圣人之书”。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带有枯燥说教和硬性灌输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的培养。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扩展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师说作文

  老师,您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老师,您就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我们,让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老师,您是我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教会了我无穷的知识。

  记得,每当临近书法比赛时,您不仅白天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好每一个字,而且在夜晚依然对我们上传到班级QQ群里的练字情况做出详细的评价。对字写得好的同学加以赞赏,并指出不足之处,使之更上一层楼。对字写得不好的同学给予鼓励,让其再接再厉。

  因为我们每个人上传的时间不同,所以您要守到深夜,直到批阅完最后一个同学的作业才肯休息。在评论时,您的嗓子都哑了,但依然还是在认真地对我们这两天的写字情况做出评价比较。此刻,我想对您说:“老师,您不分昼夜地为全班47人操劳着,您辛苦了!”

  老师,在这四年里您默默地为我们奉献。当我们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您变成雪中送炭的人,及时为我们解答问题;当我们玩耍跌倒磕碰时,您又变成慈祥的母亲,为我们嘘寒问暖;当我们学习生活中犯错的时候,您又变成严厉的父亲,对我们谆谆教诲。

  老师,我想对您说声谢谢。如果没有你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我们,我为自己有这样的老师而骄傲!

师说

  人生匆匆几十年,我们曾与多少人擦肩而过?而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相知、又是多么的不易。我们的一生中认识过很多人,但是除了父母,最难忘怀的便是我们的老师。

  岁月无影,人生也许是雁过无声,但老师却像是春的细雨、夏的明星、秋的皓月、冬的白雪、给人永恒的情结……

  人们常说黄河的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湍急的尼罗河水写出了古埃及灿烂文化。而我要说,是老师点亮了文明,点亮了历史,点亮了人类的心扉。长久的历史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英雄们成功时的荣耀,却忽略了老师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付出。

  曾几何时老师的鬓角不再是缕缕青丝,而变成了昆化飞雪,真想变成一瓶染发水让老师焕发青春;曾几时何时老师的声音不再嘹亮,而变得沙哑,真想变成一口热茶让老师声音洪亮;曾几何时月亮已不再是休息的标志,而是批改作业的开端,真想变成太阳为老师洒下一片光芒;曾几何时……岁月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悄然逝去,而我们只能用曾几何时来表达对恩师的敬重和光阴似箭的惋惜。

  回想以往,我们叛逆、我们懒惰,所以一个又一个的老师拿我们无可奈何。但他们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站在讲台,一点一点的灌输给我们知识。他们可以容忍我们的无理取闹,可以在被我们气哭后继续为我们解答难题,可以在我们学不进去的情况下与我们说笑,把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穿插进去,可以为了给我们编写导学案牺牲自己的假期,可以……我可敬的老师,你们耐着性子带着我们这旁人眼中的“差生”,你们认真的给我们讲解所不懂的知识,你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我们怎样的为人处世,你们……

  还剩下不到三百天的时间,我们便要各奔东西。学校让我们牵挂,教室让我们留恋,老师让我们想念。繁星忘不了黑夜的陪衬,江河忘不了源头的奉献,花木忘不了风雨的洗礼,而我们忘不了老师您无私的付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天当我已成桃李芬芳成为一朵绽放的花蕾时,我唱着绿叶对根的情谊,把一颗感恩的心、将莘莘学子心灵深处的对你们的爱,注入大海,让她灌向心海的最深处,和阳光雨露大海同存。

  师恩难忘温情永存!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春节手抄报英语

爱了你那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