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听讲解易经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易经讲解:生命真谛的根

  这一章是《易经》整个的纲要和精华。《易经》的学问及其形而上道,孔子在这里为我们作了答复。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孔子说,《易经》这一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得道的圣人们,追究生命真谛、宇宙万物到最根源、最深最深的那个根而产生的。也可以说,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宇宙万物、生命真谛挖根的学问。

  然后“而研几也”,“研”的什么“几”呢?研究那个要动的“几”。好像我们两只手举起来要拍掌,是要拍?还是不要拍?在还没有拍以前,两只手将动未动那一刹那间,就是“几”。

  人站在门的中间,你说他要进来还是出去?你说他要进来,他却偏要出去;你说他要出去,他却偏要进来;或者站在那里不动,不进也不出。这时你要说他是进是出?最难,这就是“几”。

  “几”的动很难捉摸,“几”这一门学问能探知宇宙万物的根本,所谓“极深而研几也”。因为这一门学问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根、哲学的根、宗教的根,都在这里。“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极点,宇宙万有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唯几也”,最高的那个“几”,将动的“几”,你也能把握到了,“故能成天下之务”。

  到了“能通天下之志”,一切人类文明的思想都搞通了,等于佛经上的悟道。到了成佛的境界,天上下雨,下几滴雨,佛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后来我学了《易经》以后,我也知道了。

  人家问我下了几滴雨,我说永远只有一滴雨,没有第二滴雨。千滴、万滴,就是这一滴雨。这就是“研几也”的“几”。不过你们现在是听了我讲以后才知道的,所以你现在知道的这个知道,不是你知道的“知道”,是我知道的“知道”。这个知道就是“几”。

  因为它“精”,“故能通天下之志”;了解天地间一切思想、一切文化,唯“几”也。因为它洞察了这个动的“几”,故能成天下之务,所以成功天地间一切事务。“唯神也”,《易经》最高、最终的目标是通神,这个神不一定是鬼神的神,神就是那个不可知、不可说的。

  “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就是所谓神而通之的意思。疾就是快,像走路一样,练武功练到这个程序,便可不疾而速。看起来好像没有在走一样,一步一步,从从容容慢慢地走,但一下就到了美国啦!没有看他走两步就到了。这就是所谓的“不疾而速”,快得很,“不行而至”。

  到这个境界,就是神的境界,这是形容的,不过也有人能达到神而通之的境界。佛学所讲的神通,就是达到这个境界,那也就是神通了!

  所以孔子结论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圣人之道是“无思”、“无为”、“极深”、“研几”这四点。“无思”、“无为”特别要注意。

  搞宗教的人,天天想成道,你如果能做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便差不多啦。但是各位不要以为光是“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行了,那是不对的。不能致用,如何才能致用呢?“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要能做到“无思”、“无为”、“极深”、“研几”,才能真正体会出“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这些都是圣人的致用之道。

免费听讲解易经

易经讲解:一言兴邦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要想极透彻、极明白,了解这个宇宙间的奥秘,就要靠这个卦。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鼓是形容词,充满了就是鼓,闽南语里边好像没有这个音,但是在四川可以随时听到。譬如一个人生气了,四川人不叫生气,他说那个人是在鼓气。河南人也有这种说法。

  为什么呢?生气肚子就发胀,脸上青筋就会绷起来,这就叫鼓气。四川人经常爱说:哎呀,今天我碰到某某人,一句话逗得他气鼓胀啦!四川的土话“气鼓”,就是这个鼓气,气得鼓胀了,所以鼓是充满、发挥。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使天下的动被发挥、被鼓起来,那就在辞章了。鼓就是发挥、鼓吹,一个“鼓”字对天下影响很大。影响了天下的动态 ,可见文字很重要。

  那么要想知道宇宙的奥秘,究竟靠谁呢?上帝好啊还是人好?答案还是人。就是孔子说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一切“道”都是人文的,人的价值有如此的伟大,智慧至上!智慧到达了神明的境界。

  我们闽南语有人称菩萨为神明,就是这个地方来的。“神而明之”是智慧之学,通神啦、真正明白啦,还是“存乎其人”。

  上帝从哪里来?是人捧出来的,菩萨也是人拜出来的。假使我们都不拜他,他一点也没有办法,所以说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神的存在了。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到了神而明之的境界,自然达到目的,使老百姓受到影响,这是了不起的圣人。“不言而语”,不需要搞宣传,大家就都听你的,达到所谓万民服从的境界,天下人都归心了。

  那要怎么样才做得到呢?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要“存乎德行”。最后的胜利是道德的行为,不是手段。

  手段没有用,用手段最后还是要吃亏的。要想真成功,“存乎德行”才是根本。这就是《系辞》上传的结论。

易经讲解:圣人寻宝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这一段是讲卜卦的作用,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神通中的依通。“赜”(音zé)是指看不见的那一面,幽深神秘叫赜。“探赜”就是探讨它,把它抓出来,“索隐”就是探索、向里边挖,挖到后面隐藏的、看不见的,它看得见,就是“探赜索隐”。

  下面四个字“钩深致远”可以作它的注解,就是把那个最远最大不可知的那一面,彻底地了解了。“以定天下之吉凶”,就用这么一个小方法,而决定天下大事的好与坏。

  “成天下之亹亹者”( 亹音,不倦的意思),“亹亹”,有很多搞不清楚的东西,摇摆不定。等于我们仰头看天,看到一个高山顶,看得久了,会看花了那个境界,那种境界叫做“亹亹”,也可以叫做伟大的伟。“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乎蓍龟”,用龟壳、蓍草来卜卦,看似是个小玩意,真研究起来,这个里头作用太大啦!下面就讲卜卦的作用。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一枝蓍草、一个龟壳,都是天生的神物。“圣人则之”,则就是效法,让我们去效法,宇宙万物都是给我们效法的。人类很多的智慧都是看了生物学来的。

  譬如打太极拳,是效法鸟跟蛇打架来的。蛇跟鸟的战争,在山上久了的人,也难得看到一次,尤其是大蛇跟老鹰打架!你站在那里看,如果你懂了武功,真会悟出一套武术来。

  那个蛇那么长,那个鸟飞下来抓它,怎么都抓不住,可是蛇要抓鸟也抓不住,那个鸟一下来,蛇那么一扭,那个尾巴就缠过来了,那个鸟就得赶紧逃,不逃被它缠住了就不得了啦。结果两个打来打去,谁也碰不到谁。太极拳就是看到蛇跟鸟打架摹仿来的。

  很多人类的智慧能够对人类生活有贡献,都是受生物界的影响来的。但是人就没有办法做蚂蚁。蚂蚁可以倒着爬,我们人倒过来不能爬。可是也有人拼命练这种功夫。功夫容易练,就是观念忘不了,因为我们人有空间的观念,假设真达到没有窨的观念,身体不受空间的影响,就可以倒转来走路了。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可见《易经》的学问并不是那么神秘、稀奇,它是观察万物来的,是科学的。天地生万物,我们人有聪明来效法万物的作用,产生我们生活的方式。天地有变化——像陰陽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圣人就效法它,来设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以和谐社会与人生。

  “天垂象,见吉凶”,上天有现象,如日月盈仄、刮风下雨,圣人们从这些天文上的现象,来察看人事的吉凶。所以圣人们对于上天那些寻常或不寻常的现象,那些足以影响我们人生和谐与平安的现象,加以记录、研究,教育后世的人。“圣人效之”,效法它。这里边就有卜卦的道理,用数理、算术的方法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时候,河里边出来一匹龙马,背上驮了一个黑白点的图,当然不是像现在书上这么整齐。是不是这样,现在很难考据了!不过相传如此,大家就叫它《河图》。

  伏羲氏就是看了《河图》而画八卦。大禹的父亲因为治水不成被杀了,儿子大禹又出来治水。那时候,我们中国全国都泡在水里。古代的神话说,禹感动了天地,于是洛河(在河南洛陽)里边出现了一只大乌龟,背上驮了一个图案。

  大禹看了以后,便悟道了。大彻大悟,悟到了物理的自然法则,因此他有了神通,终于把全国的水患治平了。文王后天八卦就是从《洛书》里获得的灵感,所谓河图洛书,这个白点、黑点,一个用九,一个用十,是数理哲学最终高的运用。九、十的变化,“圣人则之”,圣人效法而发明了很多宇宙物理,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文明。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就是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做什么呢?“所以示也”,求 是上天把宇宙的自然法则告诉你,你有智慧就可以懂啦!

  “系辞焉,所以告也。”《易经》本来都是图案,后来经过文王、文王的儿子周公、孔子这三位大圣人,用文字把它说出来,用文字著作《易经》,叫做《周易》。“系辞焉” ,就是在卦图下面挂上这些文字;“所以告也”,明白告诉你什么原理。

  “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他说你了解了,拿这个图案及文言的道理,就可判断一切事物的吉凶,便可以断定自己的生命、前途等等,作为参考,这就是系辞的作用。

易经讲解: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精义入神

  《易经》告诉我们天地是这个样子,物理也是这个样子,可是,这中间要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的运用,就靠你的智慧了。这个智慧有四个字,也是我国文化的哲学精神,就是“精义入神”。你的精神,你的学问,你的行为要精益求精。义就是理,把宇宙的理,万物的理,一切的物理与人生的理,鬲会贯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

  精义到什么境界?到了神妙的境界。孟子解释这个神字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佛学经常用的“不可思议”,不是你可以想象到的。所以智慧用在人生境界,物理境界,就是“精义入神”。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真正能起用,这是讲智慧的最高境界。换句话说,“天下何思何虑”?是“精义入神”了。我们就文字技巧来研究,关照上文,下面是“以致用也”,这就是八股文的作法了。八股文是要讲究起承转合,前后关照的。所以这句话就是说智慧、学问、精神、一切达到入神的境界,是为了要施用于社会人类。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之理,万物之理,把握这个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够晓得用的这个智慧,圣人没有办法告诉你,懂了《易经》没有办法。决定你的命运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运。这就是“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明白了这点,就晓得人生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我们中国过去的名言,叫化子当了三年,连皇帝都不想干了。这是真的,那真自由 ,天下人的房子就是他的房子,大家煮饭都是给他吃的,虽然是吃剩下来的,没有关系,这就是“利用安身”。

  大家要知道安身之难心安已经很难了,身安也很难。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够“利用”,好的坏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够适应。“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谓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说他研究的结果,超过了人文世界的范围,神鬼、上帝、菩萨会保佑你吗?他不知道。不但孔子不知道,任何人也没有答案。宗教哲学,我最佩服释迦牟尼佛,他是不讲迷信的。拜佛,佛就保佑你,那不是佛。佛真正的教义跟孔子一样,一切在于你。能够作主宰的是你自己,是你自身的业力,没有任何教主可以作你的主宰。这个宇宙是无主宰,非自然,一切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就是前因后果。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未来的事,也都在因果之中。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孔子用字很妙,超出前面所说的以外,也许我不知道,也许你们知道,佛知道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孔子的态度,非常客观,非常谦虚,破除了一切的迷信。“穷神知化”,“穷”就是研究透彻,把神妙最高的境界弄清楚,就是“穷神”;“知化”也可以说是智慧领导了变化,也可以说是智慧到了最高层,知道适应什么环境,知道怎么变化。这个变化要能适应,便要“穷神知化”,“精义入神”的那个神,自己本身到达神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自然能够应付一切变化,就是“德之盛也”,是最高的成果。

  这是孔子以咸卦九四爻爻辞的两句自豪感,引伸了这么多的道理。可是这个智慧不是乱想来的。乱想没有用,智慧不是聪明思想的境界。智慧是字根表到极点自行透出来的,就是“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道理。大家常说打坐是培养智慧的一种学问,也就是“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所以打坐为甚么对身体会产生好处?会长生不老?就是因为“龙蛇之蛰”的道理。

易经讲解:千秋万代

  “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上次我们谈过,你这个人有没有“事业”,不是你开公司当董事长、当老板就叫做事业。当老板、开店子那是四川人讲的“玩钱”,玩弄金钱而已,那不是事业。

  要能“举而措诸天下之民”的,才算事业。你的所作所为对于人类社会有贡献,因为你的贡献,能使世界人类安定下来,这才算是事业。这一句话要特别注意,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对“事业”所下的定义。

  所谓“措”,平时我们常说“举措之间”、“举措不定”,这个“措”不是指措施,是指安定。兴措之间能使国家社会都安定了,这就叫事业。所谓一个事业,就是这件事情做了,起码影响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万世。

  现在人很喜欢著书。但是我常常告诉年轻人,现在著书有什么用?没有什么书是值得流传、能够流传的。你看八十年以来,一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几十年、舍不得丢的很少。

  再看古书,你就舍不得丢了。它永远有它的价值。现在的报纸和有些书只有五分钟寿命,甚至连五分钟还不到,人家看了就丢了,看了也不会记得。而有些文章,尤其有些广告文章,一拿到手里连溜一眼了不溜就丢了,还没有三秒钟有寿命。

  所以“好”就是好,大家会告诉大家,这就是好的文章。真好的东西,要有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秋万代,人家不舍得丢,那才叫做事业。

  古人一句话说“但在淬不在多”,能够真流传下来的,它的价值不在数量多。你看诸葛亮的一生,有万古功业之名,文章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永远流传下来。诸葛亮的一生,有这两篇文章也就够了。可知但得流传不在多,真正有流传的价值,这也就是事业的定义。

易经讲解:君子之道

  《易经》的学问错综复杂,我们研究《易经》,每一卦都要搞通。现在孔子所提出的,是同人卦第五爻的爻辞。刚才讲过同人卦,“先嚎啕而后笑”,孔子说这现象是形容什么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是讲君子之道,不是讲小人之道。所谓君子与小人的差别,没有绝对的界限。

  君子随时可以变成小人,小人有时候也会有君子之道,所谓盗亦有道。以此道理来看,世界上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是很难分别出来的。好人有时会很坏,因为好人那个好太好了,好得让你受不了,比坏人还令你难过。

  因为他是个好人,很固执、很呆板。这时候你叫他转弯,他转不了弯的,那比坏人还难办。所以古人常说,宁可用真小人,不敢用假君子。

  假君子比真小人还要难处,真小人还好办。所以君子与小人是卦中的代号,好与坏很难辨别。不像小孩子们看电视连续剧,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我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中去辨识理解了。

  孔子对君子之道所下的断语是“出、处、语、默”四个字。真正人生的问题就是出、处的问题,古人常说,人生最难的是出处问题。

  尤其是在动乱的时候,政争激烈的时候,你出不出山?这一步很难。出处问题是人生的第一步,看你怎么站。人生第一步很难啊!这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行。我们研究三国诸葛亮的本传,知道曹操也在拉他,东吴也想用他,很多人都在拉他,但他却高卧隆中不出来。

  第一步看准了再站出来,这就是出的问题;不对了便回去,这便是处。所以君子之道的出处,该进该退?该说不该说?不该说时一个屁都不放;该说的时候虽千万人吾往矣!丢了性命也不在乎,非讲不可。所以语默之间、出处之间,都是相对的。这就是错卦、综卦的道理。

  出处问题太难了!孔子只讲了八个字:“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或”是假定之词,假定应该出来,或不该出来。像现在竞选民意代表,应不应该出来竞选?这中间作决定很难,就是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问题。下边孔子讲出一个道理来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两句话,小孩子们都会说,就是出在这里。只要两个人同心协力,“利”不是利害的利,是锋利的利,像刀子那么快、那么利,连黄金都切得断。所以团 结同心共事业,就是同人卦。后世为了加强它的意义,就把同人的人,改为仁义的仁,所以我们现在把同事也叫做同仁。

  比如股东合伙做生意,二人同心,其利就断金,相反地不同心就完了。尤其是夫妻呀,朋友呀,两个人利害相同,同心协力,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所以“同心之言”,同一个思想,同一个观点的话,“其臭如兰”。这个臭不是香臭的臭,不作形容词讲,臭就是味道。

  同心之言,那种味道像兰花一样,永远清香的。这也就是形容同人卦九五爻的爻辞,“先嚎啕而后笑”的境界。“先嚎啕而后笑”,也是形容人快要冻死的情形。

  到了北方冬天下雪,假使两个人走路,一个人衣服穿得少,冻得他发抖,大声“嘎……”地叫起来,你赶快要准备了,甚至你可以帮助他,把他掐死也可以,因为他就要死啦!他的样子看到好像在笑,实际上是冻得他神经都在发抖。冻死的人都是笑面孔,这是常识。

  这个现象,也是物极必反,高兴到极点会哭,伤心到极点没有眼泪会笑。大家观察精神病人,有了这种情形就很严重,几乎没有办法救了,除了药师佛来。孔子以同人卦这一爻的爻辞,作了以上的引伸。

  孔子《系传》,我们现在看它是一篇一篇的,当时孔子《系传》的写法,等于我们现在写白话文一样,一条一条的。他研究到某一个卦象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原理,便把它记录下来,后人加以整理,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易经讲解:良马见鞭影而驰

  良马见鞭影而驰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下面讲复卦初九爻的爻辞。复,是地雷复,就是复兴的复,光复的复。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

  这几句话怎么讲法呢?复卦的初九爻说“不远复,无只悔,元吉”。“不远”就是不很远,“复”就是回来,意思是说“不要很远就回来”。这样说像什么?所以过去我答应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成白话,现在想想真是未经思考胡 乱答应。《易经》怎么翻白话?根本无法翻。就像这里,“不要太远,回来”。这像什么话?完全不对。翻译成“不要很远又回来”,也不对,到是比第一句话好一点,不过翻成白话,便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只无悔”是没有一点可以后悔的,“元吉”是根本大吉大利……照这样翻成白话,实在没有味道。

  在这里,孔子非常捧他的学生颜回能够不迁怒、不二过。为什么孔子再三强调这两点?因为这两点很难做到。所以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孔子特别强调。至于能够受得了穷,那还是小事。人做到不迁怒很难,历史上很多的人物都会迁怒。譬如两夫妻吵架,小孩子一定倒楣,没有办法便拿孩子出气,打孩子;再不然兄弟姊妹吵架,爸爸妈妈倒楣,这个样子就是迁怒。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来问事情,就要挨骂,这就是迁怒。做官的要去晋见长官,先见要问问“今天上司的气象如何”?今天的心情好不好?不好改天再见。同学们也会打听我的气象。为什么?因为我的气象不好他会挨骂。有时候长官对某一个单位主管不满意,便连带把这一个单位的事情也全破坏了,这个道理就是迁怒。只有颜回不迁怒。不迁怒是十二万分困难的。

  不二过更难,自己的错误犯一次,下一次不会再犯。这一点我们都做不到,这就是佛家说的习 气。人永远犯自己常犯的错误。但是孔子这位得意门生,不幸短命的颜回,他却能做得到。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不远复”,意思就是不二过。有些人也不错,也时常检点自己不要犯错,错了不可再犯。但是我们一般人也只脂做到两三天以内很小心,不会再犯,过了半年三个月便忘记了,又犯啦!

  孔子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他说不迁怒、不二过,只有一个人做得到,就是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得意学生子贡,你跟颜回两个人比比看,你们两个哪个好?子贡说:“回也问一知十”。跟学禅宗一样,学禅宗的人要能“良马见鞭影也驰”,骑在一匹好马上,马鞭子一扬起来,它就跑了。那匹笨马呢?马屁股打烂了,它不但不跑,还倒退呢!“良马见鞭影而驰”,这是学禅宗的条件。所以找不到良马,宁可不讲禅。

  颜回问一而知十,告诉他一样,他知道十样。“赐也,问一而知二”,子贡说我呢?老师告诉了我一点,我能懂得了两点。加起来问一知二懂了三面。当然《易经》的卦,第四面他还没有懂,而颜回已经懂了全卦,问一而知十了。所以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你实在不如他,连我都不如他。孔子对颜回推崇到这种程度,不但子贡不如他,连自己也不如他。孔子对两个心爱的学生这样说,也是真话。

  孔子说,这种道德修养,颜回做到了。他说颜回做到了什么程度呢?这方面孔子对颜回非常赞叹,在《论语》上固然可见,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

  孔子说:颜回呀!“有不善未尝不知”,他的思想修养,行为修养,有一点错误,自己都不能知道,这就是颜回的自知之明,一般人很难做到。

  “知之未尝复行”,自己一知道错误,便不会再发生错误。就像学佛的修到了“空念头”后,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恶念,自己清清楚楚。善念保留,恶念不起,恶念一萌,立即把它空掉,这就是“知之未尝复行”,知道了便不会再来。

  “不远复”也可以解释为一起心动念立刻就知道了,就马上平息了的意思。

  “无只悔”,因此做人做事永远没有后悔,这样就大吉大利了。

易经讲解:有情世界

  “形而上”这个哲学名词,大家都很熟悉,最初还是孔子提出来的。什么叫形而上?再看下面的话,你就懂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孔子接上文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所以形而上者,万物都有形象。上帝在没有鸡没有蛋以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先有鸡呀先有蛋?不管你鸡也好、蛋也好,只要你有了蛋或者有了鸡,已经是形而下了。形而上的,你说上帝创造万物,那谁创造上帝?所以上帝是形而下的。如果说上帝上上帝外婆造的,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谁造的?外外婆是什么?哪个是形而上呢?这就是哲学问题的形而上,称这为本体论。

  “本体”也是假定的名称,孔子说的那个东西就叫做“道”,中国人思想所讲的道,就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下是有了万物以后,就叫做器,“器”就是物质世界、物理世界。所以海洋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世界,一是精神世界,一是物理世界。

  在佛学内分的世界更多,物理世界又叫器世界,一切生命叫有情世界,国土世界也是器世界。还有一个叫圣贤世界。圣贤世界就很难得了。是得了道的人另有他们的国土,他们的世界。佛学分世界比希腊哲学分得更详细,更严重了。

  “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们中国文化里头所谓的道,是代表了本体。读古书尤其看到这个“道”字、“天”字,特别要小心,这两个字错用的地方非常多。这句话是说形而上的这个代号叫做道,在宗教方面讲就是上帝、菩萨、佛呀等等。有时候这个道是代表宇宙间的法则或原理,有时候这个道就是我们行走的道路,有时候我们讲到人文的道德规律,也叫做道……都是同一个道字,意义却有如此的不同。我们看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应该如何去解释?这就中命啦!这三个字要怎么道呢?“道可道”,有人就解释第一“道”字为形而上“道”的道,可道的“道”字就是可以说,是说话的道字。我说你错啦,他说没有错呀,我们看中国古代的书,说什么人“道”,就是什么人说,某某人讲话,就是某某人道。我说你注意啊!我们中国古书讲自豪感,把“说”称为“道”是唐朝以后的文化。某人讲自豪感,说某人“道”,小说上说某某人“说道”,都是唐朝以后才通用的,唐朝以前少有这种说法。春秋旧中国时候是“曰”,孔子曰、孟子曰,现在国语我们念曰(月),春秋战国时候不念“月”,念“呀”,就叫“呀”,闽南音广东话就对啦!用我们现在的国语,不能读中国书的!倒是真正读中国书,要用闽南话,或者广东话,比较接近古音。现在苗栗、新竹讲的话为什么要叫做客家话?就是因为过去换了朝 ,那些人不奉新朝的正朔,不用新朝的年号,就一路向南方撤退,到了广东、到了福建,当地人因为他们是中原一的客人,就叫他们客家人。如果用我们客家语研究唐宋时候的文化,就有用处了。这类例子很多。

  “道可道”这个道字,就是代表形而上的“道”,形而下就是指这个器世界,物理世界。根据西方现在所谓的宗教哲学来讲,认为宇宙是神所创造。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我们随便举例来说,不但是外国,东方也是一样,天主教说宇宙是上帝创造的,我们中国人说天地是由盘古老王开辟来的。我们小时候就常听盘古老王开天地的故事,当然我们以前也知道这是是神话,所以在过去的戏词就叫“扁”古老王开天地。为什么我们叫扁古老王?这里头有个笑话。从前有个人有三个女儿,老大老二嫁的丈夫都很有学问,只有三女婿有点傻。有一次老丈人过生日,三个女儿女婿都回去拜寿,小女儿很发愁,两个姐夫学问好得很,像自己丈夫这个样子回去,恐怕会很丢人。三女儿就教他,如果岳父问你什么人开天辟地,你就讲盘古老王开天地。但是教了三天三夜还是记不住,太太没有办法,就弄个盘子给他挂在脖子上,如果岳父问起来你就摸摸盘子,就知道是盘古老王,表示很有学问的样子。到时候老丈人真的问他什么人开天辟地?他果然忘记了,便摸摸盘子,盘子是扁的,傻女婿忽然灵机一动说,“扁”古老王开天地。后来大家就叫他扁古老王了,这是一个笑话。

  中国古书里边所绘的伏羲皇帝盘古老王图,头上两边像一个山峰一样,有两个角。这个是有道理的。根据人类进化学,过去人比我们聪明,脑子比我们发达。我们过去形容小孩子很聪明,说他“头角峥嵘”。过去人据说脑力特别发达,很强。我小时候听老人传说,上古时候天体跟地球是相通的,人可以随便过去玩,天神也可以过来玩。后来因为人太坏了,天体就跟地球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这种神话,东西方都有类似的说法。你把它综合研究了,会发现人类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想,都有相通之处。因为上一个冰河时期的演变,才把东西两半球及世界上很多地区分裂开来。慢慢地文字也不同啦,语言也不同啦,其实都是一个来源。

  现在孔子讲形而上道,形而下器,这个东西很难了解。于是我们中华文化里头,就有《易经》这一门学问的出现。《易经》这一门学问,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以及宇宙来源的究竟,“化而裁之”。不但知道它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裁之”。跟裁缝做衣服一样,你把它剪裁得好,会变成一件很好的艺术品。所以文章思想、人文文化都是“裁之”。化而裁之谓之变,这个中间你要晓得变化。变化是什么?是宇宙变化的法则。也就是说,要能确定它变的过程、动力、轨迹、趋向是什么……这个完全要靠你的智慧来研究,这就是《易经》的学问。

易经讲解:《易经》

  《易经》有三套数字,这一章是卜卦用的。所谓“卜用蓍”,就是蓍草,台湾没有,出在西北。据说蓍草生得好的那一年,天下就安定;蓍草生得不好,天下就不太平了。

  《易经》的另外一套数字是伏羲八卦的先天图。这个图应该作立体图来看,不可以作平面图看。现在我们姑且把它作平面看,它的数字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以上叫左旋。

  从这里可以看到东西文化的不同,东方是由右边转过左边去,西方是由左边转过右边来,这是地球物理自然之理。

  右边开始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两条线对拢来就是一个圆圈。实际上这两条线都是画了一半,这就是所谓的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太陽系统跟地球的转动是相反的,所以叫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现在研究天文的太空学,当然知道宇宙的旋转不同。

  但是我们要想想五千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们怎么会知道的?这就不简单了。这个问题现在无从考查,我们老祖宗早就懂得天道是左旋,地道是右旋。

  因此太陽系统,地球与月亮转动,至少这三个球转来转去不会相碰。实际上各大行星彼此的转动都不同。下面是伏羲先天卦的卦位,大家要记住,每一卦的位置是这样摆的:

  上面为什么摆乾?也有人主张把这位置改了。像太极拳协会,就有一位先生拿一篇文章要我看,说要学西方的规矩,跟指北针一样,把乾卦摆在北方,坤卦放在南方。

  我说不可以。他说指南针本来指南还是指北?我说伏羲八卦现在就图的平面上看,好像是在南方,实际上这个图是立体的。乾卦是在上面,坤卦是在下面,离卦是在左边,坎卦是在右边,其他四个卦分两条线圆周的转动,等于一个皮球一样。

  但是现在平摆着看起来,乾卦当然就在南方,南方光明,北方寒冷,乾卦是陽,所以在南、坤卦是陰,所以在北。这是先天图在平面上看起来的样子。

易经讲解:地球的轮回

  你懂了这个道理,易的作用——天地的作用,就在这个中间起了变化。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要研究《易经》,乾坤两卦要搞得非常清楚,“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我们生在天地之间,上面有虚空,下面有地球。如果没有天地,就没有人跟万物,这是事实的现象。研究《易经》,乾坤两卦的重点要把握住。

  不懂得乾坤两卦的妙用,也不会懂《易经》。所以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乾坤如果没有了,也不需要研究《易经》了,人类一切的文化也都不需要了,因为空嘛!“空”,什么都没有了。易既然不可见,《易经》的道理、学问、哲学都没有啦,人类文化便也根本没有了,那么这个宇宙又回到冰河时期,回到了空的境界,回到了天地没有开辟以前的世界。因此说“乾坤或几乎息矣!”

  不过要注意啊!孔子这段文字有一个深义,很深的道理,“或几乎息矣”!“几乎”息不是真的息灭啊!宇宙是永远不会死亡的,地球毁了,另一个世界又会出来。

  不能说人死了,就一切都完了。这个生命是无穷尽的,第二次还会回来,第三次也会回来。不过第二次回来不一定跟第一次来时一样了,或者女人变男人,或者男人变女人,或者变别的,都不一定!这就是轮回的道理。世界上没有真正死亡的东西,这是中国文化《易经》的哲学,所以叫做“生生不已”,以至于永远永远。我们中华文化认为,世界上永远没有死亡。

  所以孔子在这里也特别强调,乾坤真的会毁灭吗?孔子在这里用了两个虚字。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写文章要懂得用虚字,不管中文外文,懂得用虚字才是好文章。

  这个虚字看似不相干,孔子写《春秋》的笑法就叫做“微言大义”,“微言”就是虚字,在文章里看似不相干,好像可以拿掉一样的虚字,但是关系很大。譬如说孔子这里用的微言:“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就是这样。“或几乎”?如果不懂得虚字,几乎个什么呀

  这就等于赵匡胤当年做了皇帝出来视察,看到城门上写了四个字,我们姑且说它是“台北之门”。赵匡胤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考验他那个秘书长陶。赵匡胤本来并不想用他,但是找不到更好的秘书长。他一方面讨厌这文人无耻,一方面也实在找不到一个文章好、可以用的人,就只好用他了。

  他说城门么,为什么四个字?只写什么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之门”?陶说:皇上,那个“之”呀就是助语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赵匡胤就吼道:书呆子就知道那个之乎者也,助得个屁!什么助呀!

  在这个地方,那个“之”字可以拿掉,可以不拿掉,这是真的。但是像孔子这一句话:“乾坤或几乎息矣”,这几个字决不能命掉!微言里面有大义,几乎、也许、或许、差不多。

  差不多是死亡,但没有死亡;差不多快成功,但还没有成功。不懂虚字,你就看不通它的真义。所以这种虚字要特别注意!虚字在孔子的文章里经常出现,孟子也善于用虚字。虚字用得不好的文章不能看。现在的白话文不用之乎者也,却用了呢吗啦呀,也是一样。有时候多用一个“的”字,或者少用一个“的”字,就差得很远,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名人名言大全集

自信励志短句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