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理论基础

  力 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 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 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电容器的连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不要求导出)。

  电容器充电后的电能。

  电介质的极化。介电常数。

  2、恒定电流

  欧姆定律。电阻率和温度的关系。

  电功和电功率。

  电阻的串、并联。

  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段含源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

  惠斯通电桥,补偿电路。

  3、物质的导电性

  金属中的电流。欧姆定律的微观解释。

  液体中的电流。法拉第电解定律。

  气体中的电流。被激放电和自激放电(定性)。

  真空中的电流。示波器。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不要求机理)。

  超导现象。

  4、磁场

  电流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匀强磁场。

  安培力。洛仑兹力。电子荷质比的测定。质谱仪。回旋加速器。

  5、电磁感应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自感系数。

  互感和变压器。

  6、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原理。交流电的最大值和有效值。

  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电路。

  整流和滤波。

  三相交流电及其连接法。感应电动机原理。

  7、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电磁振荡。振荡电路及振荡频率。

  电磁场和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速,赫兹实验。

  电磁波的发射和调制。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光 学

  1、几何光学

  光的直进、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

  平面镜成像。球面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薄透镜成像公式及作图法。

  眼睛。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2、波动光学

  光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光谱和光谱分析。电磁波谱。

  3、光的本性

  光的学说的历史发展。

  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

  波粒二象性。

  原子和原子核

  1、原子结构

  卢瑟福实验。原子的核式结构。

  玻尔模型。用玻尔模型解释氢光谱。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原子的受激辐射。激光。

  2、原子核

  原子核的量级。

  天然放射现象。放射线的探测。

  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组成。

  核反应方程。

  质能方程。裂变和聚变。

  基本粒子。

  数学基础

  1、中学阶段全部初等数学(包括解析几何)。

  2、矢量的合成和分解。极限、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初步概念。

  3、不要求用微积分进行推导或运算。

  二、实验基础

  1、要求掌握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全部学生实验。

  2、要求能正确地使用(有的包括选用)下列仪器和用具: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停表。温度计。量热器。电流表。电压表。欧姆表。万用电表。电池。电阻箱。变阻器。电容器。变压器。电键。二极管。光具座(包括平面镜、球面镜、棱镜、透镜等光学元件在内)。

  3、有些没有见过的仪器。要求能按给定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仪器。例如:电桥、电势差计、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

  4、除了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外,还可安排其它的实验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但这些实验所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不应超过本提要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而所用仪器就在上述第2、3指出的范围内。

  5、对数据处理,除计算外,还要求会用作图法。关于误差只要求:直读示数时的有效数字和误差;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不做严格的要求);主要系统误差来源的分析。

  三、其它方面

  物理竞赛的内容有一部分要扩及到课外获得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理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对自然界、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

  2、近代物理的一些重大成果和现代的一些重大信息。

  3、一些有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姓名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1.重力

  物体的重心与质心

  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质心:物体的质量中心。

  设物体各部分的重力分别为G1、G2??Gn,且各部分重力的作用点在oxy坐标系中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xn,yn),物体的重心坐标xc,yc可表示为

  xc=?Gx

  Gi

  ii=G1x1?G2x2???Gnxn?Giyi=G1y1?G2y2???Gnyn , yc=G1?G2???GnG1?G2???GnGi

  2.弹力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 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k1,k2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可由111=+求得,并联后劲度系数为kk1k2

  k=k1+k2.

  3.摩擦力

  最大静摩擦力:可用公式F μ0FN来计算。FN为正压力,μ0为静摩擦因素,对于相同的接触面,应有μ0>μ(μ为动摩擦因素)

  摩擦角:若令μ0=Fφ,则φ称为摩擦角。摩擦角是正压力FN与最大静摩擦力F 合力FN

  与接触面法线间的夹角。

  4.力的合成与分解

  余弦定理:计算共点力F1与F2的合力F

  F=F1?F2?2F1F2cos

  φ=arctan22F2sin?(φ为合力F与分力F1的夹角) F1?F2cos

  三角形法则与多边形法则:多个共点共面的力合成,可把一个力的始端依次画到另一个力的终端,则从第一个力的始端到最后一个力的终端的连线就表示这些力的合力。

  拉密定理:三个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任一个力与其它两个力夹角正弦的比值是相等的。

  5.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

  力矩:力F与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即M=FL , 单位:N·

  平衡条件:力矩的代数和为零。即M1+M2+M3+??=0。

  6.刚体的平衡

  刚体:在任何情况下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的力学研究对象。

  力偶、力偶矩:二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不在一直线上的平行力称为力偶。力偶中的一个力与力偶臂(两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叫做力偶矩。在同一平面内各力偶的合力偶矩等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0;对任一转动轴合力矩为零,即∑M=0。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 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 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注意: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在本质上有区别:

  做功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而热传递则只涉及到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P7.]南京市金陵中学06-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凡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构想,都是能够实现的

  D.物体的温度为0℃时,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P8.] 07届1月武汉市调研考试2.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 )

  A.气泡内的气体对外界做功 B.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

  C.气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 D.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P9.] 2007年广东卷10、图7为焦耳实验装置图,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

  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

  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

  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

  [P10.] 06年广东东莞中学高考模拟试题4.固定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封闭着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将活塞B缓慢地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则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B D )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内能不变

  [P11.] 07年天津市五区县重点学校联考9.一物理实验爱好者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量间的变化关系。导热良好的汽缸开口向下,内有理想气体,汽缸固定不动,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一温度计通过缸底小孔插入缸内,插口处密封良好,活塞下挂一个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止。

  现给沙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纱慢慢漏出,外部环境温度恒

  定,则( B )

  A.绳拉力对沙桶做正功,所以气体对外界做功

  B.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不变

  C.气体体积减小,同时从外界吸热

  D.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增加

  [P12.] 2007年四川理综卷14.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筒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后 ( C )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13P.] 07年扬州市期末调研测试5.如图所示的A、B是两个管状容器,除了管较粗的部分高低不同之外,其他条件相同.将此两容器抽成真空,再同时分别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水银槽中,当水银柱停止运动时(设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比较两管中水银的温度,有 ( A )

  A.A中水银温度高

  B.B中水银温度高

  C.两管中水银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P14.] 2007年高考天津理综卷20.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高一物理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高中教育的定位从我国的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使我国由一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关注每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与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与能力,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目标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

  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具体目标由过去的单一注重知识目标变为三维目标并重,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的结构,即模块化、系列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其中共同必修模块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选修系列分别是为喜欢这些内容的学生准备的,通过培训我们更加明确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还要注重达到知识目标的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知识的要求比较宽泛,通过活动建议的形式对标准做进一步描述,通过培训我们重新用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自己的物理教学,认真检查、对照、反思,发现了教学上的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尽快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并和全体物理教师一道,把我校物理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F≤F合≤F+F。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

  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 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t1:t2:t3:、、、tn=1:√2—1:√3—√2:、、、:√n—√(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

  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

  H=[(V0)^2]/2g

  8、相对运动

  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 S甲地—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t+ Bt^2

  式中加速度 a=2B(^2) 初速度 V0=A

  即S=v0t+at^2/2 则S'=v0+at

  很明显 S'(t)=v(t) 说明位移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

  11、小船过河: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12、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3、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4、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

  4、 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5、 第一个是等时圆

高中物理摩擦力知识点总结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②摩擦力具有相互性。

  ⅰ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B.两物体发生形变;C.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D.接触面不光滑。

  ⅱ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①"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ⅲ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FN

  说明:①FN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应具体分析。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无单位。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ⅴ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

  (2)静摩擦力:两相对静止的相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ⅰ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A.两物体相接触;B.相接触面不光滑;C.两物体有形变;D.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

  ⅱ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说明:①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②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可以相反,还可以成任一夹角θ。

  ③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ⅲ静摩擦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0

  说明:①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作用是与使物体产生运动趋势的力相平衡,在取值范围内是根据物体的"需要"取值,所以与正压力无关。

  ②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决定于正压力与最大静摩擦因数(选学)FμsFN。

  ⅳ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的重要方法,受力分析的程序是:

  1.根据题意选取适当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的原则是要使对物体的研究处理尽量简便,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

  2.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按照先场力,再接触力的顺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这种方法常称为隔离法。

  3.对物体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不要把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与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相混淆。

  (2)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必须明确它的来源,不能无中生有。

  (3)分析的是物体受哪些"性质力",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重复分析。

  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 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 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与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几个常用的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n=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

  上升的最大高度: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如下图,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 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注】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③图线斜率的意义: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④两种特殊的x-t图象

  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 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 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 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a.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b.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

  (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且。

  (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

  易错现象: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五、力 重力 弹力 摩擦力

  1、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

  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弹力:

  (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

  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计算

  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 滑动摩擦力:

  说明:

  a.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

  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

  (4)注意事项: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

  1. 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

  2. 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

  3. 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标量和矢量: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求、的合力公式: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分力成直角时,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

  注意事项:

  (1)力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种方法,用合力来代替几个力时必须把合力与各分力脱钩,即考虑合力则不能考虑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时只考虑分力,而不能同时考虑合力

  (3)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2合≤Fl+F2

  (4)共点的三个力合力的最大值为三个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为零

  (5)力的分解时要认准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来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分解最终往往是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易错现象:

  1. 对含静摩擦力的合成问题没有掌握其可变特性

  2. 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确分解力

  3. 没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 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 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 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八、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夜读感悟的深度好文

八礼四仪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