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
工人劳模事迹材料
弹指一挥间,在中材环保工作已有年的时间,其间有心酸,也有汗水,但同志更多的是对公司的感激,因为在这年工作中不仅学到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学习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公司有用的人。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人生财富,并将受益终身。
一、踏实工作任劳任怨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包装车间是公司的主力生产车间,轧机班生产比较忙,天车操作人员更是责任重大。为能保证高效,安全,圆满的完成车间的生产任务。同志加班加点,随叫随到,获得各级领导导一致好评。另一方面,讲究工作方法,学以致用。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事业心和责任感。多年来她以宽以待人,谦和忍让,豁达大度,责任不推,困难不让的精神为大家树立了楷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包装车间轧机班多次获得公司劳动竞赛优胜班组称号。
二、善于学习提高素质
由于包装车间的天车使用频率高。经常会出现一些毛病。为保证安全生产,不出现安全事故,并且不影响生产。她从自己的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很多经验,然后结合《天车安全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点检计划并严格遵照实行,由于点检到位,避免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她对工作和事业总有一份拼命的执着。自从事天车操作工作以来,同志在工作上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都非常注重学习,注重从书本上和实践中汲取知识营养,并把掌握到的业务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并且通过学习,使本人的天车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立足本职安全第一
为保证天车的安全运行,每天上班都认真检查,天车主梁下挠,及时发现,把事故隐患扑灭在苗头中。从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个新人到现在的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转变,经历很多,学到很多,其中有些教训是用自己的惨痛经验获取的,为能给新来的员工起到带头作用,避免再犯以前的错误,她带头遵守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让大家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为包装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事天车操作以来从未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
四、模范带头严以律己
“与她相处时,你总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是许多与同志接触过的人最直接的感受。平时无论谁家里有事,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多忙,她都会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谁家里没有个大小急事,大家要相互理解。你们家里有事就放心去办吧”。同样是上班,自己患病没有耽误过工作,孩子发烧没有分心影响到工作,她从未因家里的事请过一天假。作为一位老师傅,时刻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并时刻关心爱护每一个小兄弟。除了把本职做到位,还积极参车间的各项培训。工作更是积极请战、党团活动积极参加。
五、殚精竭虑,孜孜追求
在中材环保工作的多年间,有多少个节假日、公休日,她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她记不清;多年里,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地干了多少事,她说不清;多年里,她带过多少新手,将多少门外汉培养成业务能手,她数不清。而她记得清的是每天上班准点准时;她说得清的是起重吊装多少吨是起重限额;她数得清的是几千个日日夜夜无事故!
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工人就这样在艰苦的蜕变中完成了质的飞跃。工作没有终点,只有始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她将会一如既往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扎扎实实,努力做好一名优秀的天车工。为公司安全稳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满腔热情。
普通工人劳模事迹材料
他在工人们中间驾驶机械工作效率最高,完成同等工程量所需时间最短、油耗最低;他处理过的作业面平整度最好,无需平地机大幅度整修;他在零下20摄氏度能见度很低的夜晚,是唯一安全优质完成任务的司机。
他就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三局集团青藏铁路项目部推土机司机罗发兵。20多年来,他先后参加大秦、京九等10多条铁路建设,被授予内昆铁路十大功臣、朔黄铁路施工先进个人、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脸庞黑里透红、棱角分明的罗发兵认为:“干啥子没有本事都不行,干就要干出名堂来。”
“我对推土机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
2003年1月,罗发兵主动申请赴青藏铁路参战,来到青藏铁路建设工地之前,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的罗发兵,已经在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很有名气,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罗铁马”。这不仅是因为他开的推土机被称为“铁马”,干活有铁马的劲头,还因为他对机械设备的深入研究、熟练驾驭和精心爱护,罗发兵学习开推土机18年来,换过4台推土机,每台都是别人不能开的旧推土机,经过他的精心维修和保养,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罗发兵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平时默默无语,但他勤于钻研,善于学习。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自学了《推土机使用手册》《机械工人识图》《内燃机原理》等多本专业书籍。
罗发兵爱机械如爱自己的孩子,上班时精心驾驶,下班闲暇之时,总是围着推土机转悠,细心养护,上润滑油、擦拭灰尘,无微不至。他听机械的声音就能知道机械关键部位的工作状态,他看机械的排出气体,就能准确判断机械核心的功能。
青藏高原低温、低压、缺氧,机械效能普遍降低,只能达到内地的70%,且故障频繁,特别是春冬季节,极度缺氧加上低温霜冻,早晨上班时打不着火,而罗发兵的车却与众不同,他上班精心驾驶,有空就维护保养。下班后把它开到避风处,把车头对准太阳的方向,早晨太阳出来时照射在发动机上,到九点多钟上班时很容易就发动起来。在他的精心维护和保养下,他的推土机成为中铁十三局集团青藏铁路工地出勤率最高的工程车辆。两年施工时间里,没有一次因抛锚趴窝影响正常施工。
罗发兵说:“搞机械,除了学习理论,更要操作和实践。我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遇到问题就钻,有时一个问题弄不明白,急得嘴都起泡。现在,我对推土机等机械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熟,只要听声音、看排气,就能知道核心部件的状态和功能。”
“能为青藏铁路出点力,付出值得”
青藏铁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最高点达到5072米,高寒、缺氧、低压、强紫外线,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0多摄氏度,空气含氧量只有11%左右,气压几乎也是内地的一半,可谓是生命禁区。
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罗发兵说:“我不是不想离开青藏高原,每次我在夜间开车,头胀得要炸了的时候,我就想赶快离开这里算了。但当我看到项目部门口的青藏公路上每天发生的车祸,看到当地藏族同胞因为交通不便,成群的牛羊卖不出去,仍然过着贫困的生活的时候,我又想,还是干完了再走吧!”
2004年9月,罗发兵看到工期吃紧,工友们倒班非常劳累,他主动提出在不违背上级规定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多承担任务,另外让队长多安排更艰苦的夜班给他。在西藏那曲地区,夏天夜间气温达到零下5摄氏度,即使在白天也要穿棉衣棉裤,晚上还要加一件大衣。由于夜间寒冷缺氧,推土机在高低不平的路基上颠簸,罗发兵几次在驾驶室里呕吐,吐得上气不接下气,眼泪直流。有时因缺氧困倦,脑袋突然一片空白,头磕在驾驶室的前挡风玻璃上才清醒过来。为增加驾驶室里的氧气,保持头脑清醒,他在夜间施工时一直开着驾驶室的窗户。
曾经有人对罗发兵说:“老罗,荣誉是别人给的,可身体是自己的呀!”罗发兵回答:“能为青藏铁路出点力,付出也是值得的。”
“徒弟超过师傅,我才高兴呢”
罗发兵总是说:“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点精神,有点爱。”
为给企业培养技术后备力量和驾驶能手,他把所掌握的知识无私地奉献出来,从来不讲回报。10年间他培养了10多名徒弟,每个都能独当一面。他教徒弟学技术的同时,也教徒弟学做人,他们人品大都很不错,在施工一线很受欢迎。
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繁忙时期,机械出现故障较多,谁的机械出现故障,他都二话不说,及时赶到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工友们如果身体不好,他都主动请医送药、洗衣打饭。
在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罗发兵不仅自己严格按照环境要求施工,还主动当起了环保监督员。有一次,一辆汽车拉路基填料,司机为了多跑两趟,就抄近路从草地上开了过去,草地上留下两条明显的车印。罗发兵立刻叫住他说:“汽车不能从草地上走,高原的草可不像内地,压死以后就很难长了。”那个司机开始有点不以为然,嫌罗发兵多管闲事。罗发兵告诉司机,环保是每个人的事,还耐心地向他讲述高原环保的重要性。最后,司机不好意思地说:“老罗,就冲你这个认真劲,我再也不从草地上跑了。”
有人劝罗发兵:“老罗,你别太无私了,当心别人抢了饭碗!”罗发兵说:“一代就要比一代强,他们超过我这个师傅,我才高兴呢!”
优秀员工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自2006年9月份任东兴物业部维修中心副主任以来,把干好本职工作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勤奋努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东兴物业部“四保四供”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创新管理、悉心钻研,确保冬季稳定供暖
维修中心担负着东兴辖区供暖、上下水、供电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管道维修工作,供暖工作又是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xxx同志身为维修中心的副主任,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么重要。每年8、9月份,他就提早深入现场,细心了解太华交换站的设备运行参数及运行状况,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就设备运行隐患,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如:将补水系统改为双回路,以保证补水的稳定运行;对热交换器的冷凝水系统进行改造;在机房内增加换气扇、应急灯;对站内压力容器、安全阀进行校验等等,为太华站的正常运行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摸清整个生活区的管网、阀门以及私拉乱接情况,他亲自带队钻地沟、跑现场,全面掌握辖区管道、阀门的分布及完好情况,梳理问题,对腐蚀严重及薄弱管段组织人员提前进行内部检修,对辖区阀门进行保养更换,建立和完善了设备维修台帐,给管网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提供了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并且相继出台了维修中心《内部检修方案》、《更换阀门方案》、《供暖补水方案》、《供暖应急预案》等,由于动手早,措施好,从而保证了整个供暖期稳定运行。
2008年11月下旬,热平衡工作趋于稳定,供暖工作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因堵塞造成部分管网循环不畅,个别单元、立厅暖气不热等方面。在他的倡导下,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热网消缺组,集中力量迅速解决暖气不热问题。xxx同志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带领消缺组经过20余天的昼夜奋战,共处理不热户180余户,换管200多米,打卡子280余处,更换阀门52个,解决了多起突发爆管事件,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生活区一些住户多年不热的老大难问题,多次收到用户真诚的感谢信。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认可。
二、忘我工作,默默奉献,做好挖潜增效工作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维修中心的可控费用大幅下降,而维修量比以前有所增大,针对这种情况,xxx同志能够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一方面加强材料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发生,另一方面同时要求班组加强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隐患,遇到突发性爆管时做到反应迅速、措施到位、尽量缩小停水范围;各班组在检修过程中尽量以修代换,充分利用边角料,杜绝浪费; 3月16日,曙光10栋中门上水支线管爆,DN80的铸铁上水管断裂,因铸铁管检修无法焊接,只能打铅口,难度大,费用高,以往均为外委项目,为了节省费用,xxx同志和大家一起蹲守在现场,查资料、想办法,首次采用哈夫节进行修复,短时间内恢复了供水,节省费用1000余元。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战,1-8月份共处理各种漏点800余项,辖区水电暖设施重复维修次数比往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一,维修材料费用消耗比去年同期节约20余万元,仅热网阀门维修一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的工作量,节约费用两万余元。有效保障了辖区115栋住宅楼、9栋单身楼及诸多公用设施的供水、供暖需求,也为企业挖潜增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身先士卒,吃苦在先,树立党员形象
到维修中心三年来,xxx同志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一个节假日,每次发生爆管、停电等突发性事件,只要工作需要,他都亲临现场。三年来,他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中午吃不上饭是常事,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也成了家常便饭。
2009年6月18日凌晨3时许,熟睡之中的xxx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接完电话,xxx同志披上衣服,立即跑出去,妻子焦急的问话他都来不及回答,原来是明辉14栋一住户家里上水爆管,室内地面积水约半尺,现场一片狼藉,情急之下xxx同志不顾腰间盘突出带来的疼痛,一人冲到楼门口,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用手一点一点地挪动井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揭开重约80公斤的盖板,跳入井内,麻利地关闭了主阀门。然后回到用户家,打开已堵塞的地漏,协助用户疏通积水,他又和随后赶来的管工一起更换管道,汗水流下来,用衣袖一抹,衣服湿透了,顾不上更换,一直忙碌到早上7点半,看到用户家恢复正常供水,xxx同志才松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体赶赴工作岗位,开始了又一个紧张忙碌的工作日。
进入7月份,维修中心对生活区关键部位上水阀门的更换工作正式启动。中午1点半,大多数人还沉睡在午休当中,炽热的骄阳烘烤着大地,热浪滚滚,xxx同志因患重感冒连续两天发烧39度,医生建议他卧床休息,但是他深知此刻有多关键,这可关系到整个明辉区的正常供水,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到现场,和大家一起作战,同事几次劝他回去休息,他想都不想,坚决地说:“战斗不结束,我是不会回去的”。他的做法感动了在场的每位员工,在他的统一指挥下,整个阀门更换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有条不紊的忙碌景象,不到4小时就成功更换了两个DN100的失控阀门。直到供水正常,他才去诊所输液。这是近年来东兴物业部停水范围最小、停水时间最短、更换用时最少的一次大会战。它不仅为夏季高峰供水工作做好了前期铺垫,也为今后降低供水能耗与生产成本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类似这样的会战xxx同志成功组织了几十次,正是凭着这种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牺牲精神,使得水电暖系统能正常有序运行,使维修中心的工作步入新的台阶。
xxx同志就是这样,爱岗敬业,勤奋进取,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付出了满腔热忱,捧出了全部真诚。近年来多次荣获了厂、部先进个人和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劳模工人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王景奎淘“马葫芦”31年了,而且淘得乐在其中,美名远扬。“马葫芦”在东北方言里表示“下水道”。
半个世纪前,淘粪工时传祥受到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名扬中华;半个世纪后,淘井工王景奎当选全国劳模,——因为两人拥有同一种情怀: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1981年,24岁的王景奎从部队复员,进入吉林油田公用事业公司江北排水站排污班。刚报到,就遇上一件急活——3个家属区发生“马葫芦”堵塞,污水外溢,四处横流。恰逢7月,“马葫芦”内臭气熏天,在老班长的带领下,王景奎穿上胶皮裤,跳进蝇蛆翻滚的污水,连续3天3夜的“车轮战”,让他深切体会到了“马葫芦工作”的不易。
“身脏手脏,心灵不能脏”,“疏通先疏通思想,清掏先净化灵魂”,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景奎不仅决定扎根“马葫芦班”,还决心把这份又脏又臭的工作“干出个样来”。由于班里多数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就想方设法调走”,老班长退休后,王景奎成为班里的“头儿”。
2001年4月的一天,一家属区出现溢水,掀开地沟盖板,只见内积污水粪便已达一米多深,为查明故障所在,王景奎穿上胶皮衣裤,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淌行在冰冷的粪水中检查。大约走了20来米,终于发现一处悬空的接头,可回到地面后,他突然想到:整个管线还没检查完,如果问题不是一处,怎么办?“不行,还得下去!”王景奎不顾工友阻挠,又一次钻进地沟,果然在50米处又发现一个故障点。当他满身污水爬上来时,一下子瘫倒在地。
王景奎的管辖范围,大部分是20年以上的老住宅区,地下管网纵横交错,“马葫芦”深浅高低各不相同。在逐一踏查的基础上,王景奎绘制出一张完整清晰的“马葫芦联络图”,并将其输入微机,如今,哪里出了问题,只要打开电脑,就能准确判断出“瓶颈”所在。他还自制了20多种实用小工具,有时大型专业疏通机无法施展,这些小工具就派上了大用场。
有一次,一小区居民不慎把金项链掉进下水道,接到求助电话,王景奎迅速赶到。“疏通机是肯定不能用的,很容易把项链搅碎”,王景奎从工具袋里掏出一个自制“小法宝”——2米多长的金属软钩,一点一点伸进下水管里试探、转动,半个小时后,金项链失而复得,看到用户满意的笑脸,王景奎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
“为100%的用户服务,让100%的用户满意”。为遵守自己的承诺,王景奎身体力行,带领工友“迅速反应,文明服务”,每到用户家维修,都要自带“一双拖鞋,一块抹布,一张笑脸,一份意见卡”,并且做到了“四不”:不抽用户一颗烟,不吃用户一顿饭,不喝用户一杯水,不拿用户一分钱。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下水道“110”。
“又脏又累不起眼,家家户户离不开”。30多年来,为了让油区七万延长米的排污管线畅通无阻,王景奎多少次置身井下,与“马葫芦”“亲密接触”。“上班之初还常常恶心、呕吐”的他,现在“坐在没淘完的‘马葫芦’边用工餐,也面不改色,心不跳。”
“下水疏通了,问题解决了,看到人们开心的笑脸,我就品尝到了‘马葫芦’工的价值所在。”王景奎脱下遍身污渍的工装,一边放在暖气上烘烤,一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舍得一身脏,换来万人洁,这就是我的人生坐标。”
从24岁青春年少,到56岁满头华发,王景奎忍受着“脏、臭、累”,用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在群众心中留下一片“芳香”。
先进个人事迹材料工人
他,中等身材,淳朴厚道,精明干练,人们敬佩他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精神,更赞颂他心系安全生产,履行神圣职责的高尚品质。他,一九八四年,从革命老区——大别山区来到淮南煤矿当了一名掘进工,百米井下,苦脏险累,但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在井下一干就是二十八年。二十八个严冬酷暑,在岗位默默奉献,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曾14次被评为“矿标兵”和“局青岗技术能手”,20xx年度在淮南矿业集团第一轮大发展中被授予“标兵”称号,6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就是xxx煤矿修护五队班长xxx。
一、无悔的选择
19xx年,xxx初中毕业的同学,有的进城打工,有的投师学艺,而他选择了煤矿,从此开始了他的矿工生涯。初来乍到,一切都充满着新奇:高大雄伟的矸石井,飞速转动的天轮、一列列满载乌金呼啸着奔向远方的长龙„„,年轻人那颗火热的心被震撼了,望着面前这座沸腾的矿山,xxx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开始编织勾画自己多彩的梦„„。
然而第一次下井,xxx傻眼了,他那颗兴奋的心几乎冷却到冰点,视野里安全凝固的黑色,只有矿工们头顶的矿灯发出的点点亮光,巷道又深又长,工作又脏又累,一班下来,已经累得腰酸腿疼,浑身象散了架一样。“活儿太累,挣钱不多,又很危险„„”,几天下来,xxx动了回家的念头,可他看看身边正在干活的老工人和自己流过汗掘出的巷道,心里又想,别人能干的活,我为什么不能干,自己年轻,有的是力气,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实现理想和抱负呢?这时,带工的李师傅也看出了他的心思,真诚地对xxx说:“我刚来时,也曾想过走,但凭着年轻人的闯劲硬是留了下来,现在对矿山真有了感情,一天不下井,就觉得缺点什么。小周,现代化建设需要煤炭,煤矿生产建设需要我们掘进工啊”!一席话说的xxx动了真情,波动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他暗暗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煤矿生产一线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从此,他静下心来,虚心向先进人物学习,鼓足力气干。每天比工友早下井、晚上井,打眼,放炮、装车、喷浆、砌碹,班班都在前面干,装货别人装一车,他装两车,搬瓦石,别人搬一块,他搬两块。这样他很快适应了井下的坚苦环境,慢慢地熟悉了这里的一切,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八年,从门外汉到熟练工,从熟练工到技术能手,生产骨干,班长,始终以忘我的奉献精神默默工作着。1993年以前,他一家三口住在面积不足xx平方米的棚户区,夏不避暑,冬不御寒,下了班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在那样的坚苦的环境里,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月月出满勤,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只知道一个劲地上班,工作,别无他求。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傻,不知道照顾自己,xxx回答的很简单:“干煤矿事业,是我的选择,在这里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在现代化矿井的生产建设中,技术是关键,掘进、开拓的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技术,干活不得法,多出力还干不好。一开始的时候,xxx还是个毛里毛糙的小伙子,只知道出笨力气。在工作中,他不怕苦和累,脏活、累活、险活抢着干,然而干着干着,他渐渐地感到掘进工不仅需要干劲,更需要技术,就连看似打眼、锚网、喷浆„„,一类的活,老工人干得得心应手,稳当利索,而自己却碰手碰脚,累了一身汗还不出活,xxx感到了压力,感到了距离,压力就是动力,距离就是时间,从不服输的xxx凭着干就要干好的信念,踏上了艰难的探索和学习之路。他主动拜老工人为师,刻苦钻研技术,上井下井总是跟在老师傅后面,形影不离。师傅打眼,他帮扶着钻杆,学习钻孔的定位和角度,师傅拌料,他帮扛水泥,黄砂,掌握材料配比,凭着这种勤学习好问的劲头,他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巷道锚喷,他材料配比合理,拌合均匀,粉尘、回弹率低,把浆全部喷到岩面上,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而且降低了材料消耗。
二、执着的追求
xxx常说:“我既然进了煤矿的大门,就要把全部精力献给煤炭事业。”二十八年来,与他一起进矿的大都调离了生产一线,却没有动摇他扎根生产一线的决心,从工人到班长,从干掘进开始到干巷修,不论放在哪里都闪闪发光。
19xx年,他担任了班长,作为“兵头将尾”,xxx感到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了,因而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在xxx看来,井下采场好比战场,如果整个队伍素质不高,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打胜仗的。工作之余,他把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井下专业知识,技能全部用在“传、帮、带”上。20xx年,矿上新组建一支巷修队,领导让他带一个班,面对新人新面孔,他以兄长,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朋友,给他们讲煤矿光荣传统,讲人生价值观,讲身边优秀党员、劳模标兵爱岗敬业的事迹,并在工作、生活、学习上把自己和他们“捆”在一起,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在井下现场手把手地教新工人巷修技术及工具维修技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连班里几名“捣蛋”的小青年,从敬佩他的人品、技术开始,渐渐和他一样迷上技术知识和岗位练兵。xxx在领导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支学技术攻关小组,以当初三、五个发展到全队现在30余人。业余时间,本单位安教室成了他们的活动场所。有位有力气不愿出、有技术不愿学、有师傅不愿带,领导见了直摇头的小青年,不仅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有了较全面的掌握,而且成了班里的生产骨干。他们班中多数人在技术比武中获过奖,取得过好成绩,并有一人聘为掘进工人技师,三人获得矿青工比武第一名。
20xx年,xxx与巷修五队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了《砌碹支护轨道下的拆碹注浆》新方法,用拆碹喷浆隔断的办法阻止跑浆,然后对拆碹进行喷浆。这样,浆液被喷浆截住了,这一办法在该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却明白“安全是最大的福利,安全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他常警示自己:“井下工作与自然灾害做斗争,必须处处小心、步步谨慎,防事故如防敌人,啥时候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28年来,他时刻把“安全”二字铭记在心。他所带的班组28年来从没发生过事故。
三、无私的奉献
19xx年,xxx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站在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时,他就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对党感激之情,他坚持约法三章。一、严于律己。带头搞好安全生产;二、不脱离劳动,按章操作。他这样定的,也是这样做的。当班长二十多年如一日,言传身教。班班带头干,哪里有重活,哪里有高技术活,他就出现在哪里。去年,李嘴孜煤矿-400米西三采区副井隔断墙施工时,冷风刺骨且灰尘大,一般人在这里撑不了一、二个小时,就要换人,而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一个圆班,始终坚持在迎头,随着浇注高度的不断增加,空间逐渐变小,他侧身钻进迎头,双膝跪着挥舞雷动棒、震动着混凝土,为保证质量,他一丝不苟,精心操作。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全班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并且提前7天完成任务,效益在全矿名列前茅。
去年,矿上把-480米xx槽工作面巷修任务交给了修护五队,该工作面维修难度大,温度高,进了工作面一身汗,出来一身水,当陆战正酣时,他患上了结肠炎,腹部疼痛,他上午输液,下午照常下井,和职工们一起挥镐大干,改棚、钉道、推车、运料忙个不停。他吸引人、凝聚人,把全班二、三十名职工拧成一股劲,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知难而进,树立信心,矢志进取,仅这项任务比预计时间提前半个月完成,从而大缓解了矿井生产接替紧张状况,为全矿完成年度生产任务立了大功。
前年,xxx的父亲生病住院,正值矿西四-400米斜井巷修关键时刻,他怎能舍得丢下工作不管呢?为了事业,他将思父之情埋在心底,请妻子代表他去看望了老父亲。去年国庆节,他儿子结婚,他只请了一天假,让妻子忙前忙后,自己仍坚持在数百米井下安全生产。在一次党员生活会上,他深情地说:“骨肉相连,谁能不亲?做为儿子,对父母没有尽到孝意,忠孝难以两全;作为父亲,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但我作为一个祖国母亲的儿子,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矿工,要在煤海中奋力拼搏,把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人们。”
就是这样,执着的从事他热爱的煤矿工作,以一个煤矿工作者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书写着对矿山的无限深情,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干到退休前的那一天,都不会离开我热爱一生的煤矿工作,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十里矿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千尺井下。”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xx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xx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xx,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xx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xx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xx,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xx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xx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xx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xx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xx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xx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xx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xx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xx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xx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xx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xx多了一个去处——“耿xx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xx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xx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xx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工匠精神的个人事迹演讲稿
“进厂32年来,我最高兴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xx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xx,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附近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xx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xx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著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如果没有父亲的教育,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长!”耿xx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
1984年,耿xx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一定要认真打磨。”耿xx说。
技校毕业的耿xx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发明创造能手。
1993年,耿xx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xx和工友研究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xx年以后,耿xx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耿xx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新有近200项。
耿xx多年来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一直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xx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xx,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耿xx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xx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xx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示。耿xx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优秀工人个人先进事迹证明材料
同志,中共党员,是县房产科的一名维修人员,同志工作几十年来,他时时刻刻不忘了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事不声张,勤勉工作,是同志的工作特点,这些年来,同志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心系群众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广大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同志多次被评为出席本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并被市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1976年,年轻的同志参加了工作,成为县房产管理所的一名维修工。工作中,憨厚、朴实的他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维修,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艰苦的努力,务实的工作,不仅很快使梁士忠成为了单位业务骨干,也极大的降低了单位的维修费用和购置成本,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党员,也就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炽热情怀。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老母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场。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党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奉献源于责任。多年的维修工作中,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是无私奉献的,他心想:只要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也就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了。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无私奉献,不能图名图利,只有在工作中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干点事,心里才会踏实。不善言辞的梁同志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同志,一个普普通通的维修工人,既没有多高的文化,又没有超人的智慧,但他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心系群众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高凤林的工匠精神事迹
高凤林基本介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攻克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高标准地完成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
高凤林的工作经历
高凤林1980年技校毕业分配到发动机制造车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他热爱航天、勤奋实践、立足本岗、刻苦钻研,在焊接方面怀揣超人的独特技能,是年轻技术工人中理论与实践实现最佳结合的典范。在型号生产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法等大型攻关项目,特别是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生产、科技攻关中,他多次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以非凡的胆识,严谨的推理,娴熟的技艺攻克难关,并结合自己对焊接过程的特殊感悟,深刻理解,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型号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多次受到李鹏、尉健行、刘华清、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高凤林的个人贡献
贡献1
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日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
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贡献2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同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
贡献3
在国家863 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同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
贡献4
在公司民用产品真空炉的生产中,高凤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艺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节约原材料50%,实现系统批量化生产。仅此一项(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来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该产品也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已销往美国、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
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经试验换热率达75%,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新型节能机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钛合金自行车架焊接是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兄弟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仍未找到解决办法。临时授命的高凤林经过大量实验,按期焊出了样车,振动实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振动2万次的要求,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前航天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国洪亲临视察并在航天报头版登载)。
此产品多次参加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中国上海、马来西亚等自行车博览会,受到好评,目前该产品已全部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协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长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纹管的焊接制造难关,使该项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这之前只有美国等国家生产)。
高凤林个人荣誉
多年来高凤林同志共攻克难关96项之多,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并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授课260课时以上,带徒17名。在钻研业务的同时,高凤林注意提高文化素质,进修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他还积极参与党、团、工会等工作,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并以自身的表率带动影响青年团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自参加工作以来,安心一线工作,多次谢绝了外界高薪聘请,工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刻苦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是公司青年尤其是青年工人的楷模。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1997年被评聘为高级技师,20xx年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高凤林同志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此外,他还在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1997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1999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徐立平大国工匠事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大禹谟》
谈起大国工匠,就想起这句话,就如同从前,书信很长,马车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样。工匠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进去,对待作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我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做作品时的场景,只是在书里的只字片语中了解到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有的匠人精神。现在我们提倡的匠人精神的本质是工匠精神,不也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吗?印象最深的就是古文里有一篇《庖丁解牛》庖丁给梁惠王宰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即厨师的意思,但是他的技艺非常精湛,就连梁惠王也不由得的夸赞他,其实他也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忠于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去做,用眼去看,用官所感。就如韩愈《师说》中的一句,“术业有专攻。”我所以为的工匠精神,也莫过如此了吧:不仅仅以自己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对自己手中的东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更上一层楼的精神。
在古代,中国作为手工业出产大国,瓷器、玉雕、绣品都是出自匠人之手。虽然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们所创造的,却是举世无双的宝物。就拿瓷器来举例子,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工匠不断的推陈出新,又怎么会有举世闻名的中国瓷器?“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工匠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由最开始的素瓷,到后来洁白无瑕的白瓷,再者唐三彩、元青花、秘色瓷、珐琅彩。这不知多少工匠倾注了全部心血进去,方得一“小瓶”,碎一件,便少一件。也许,工匠精神的另一层含义也告诫我们,不仅也对自己的作品用心,更要懂得来之不易的成果,总结下去前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传承不断推新的文明。
周杰伦有这样一首歌“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以前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啊,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形成的,在青瓷出炉的那一瞬必须是烟雨天,釉色才会渐变成梦幻般的天青色。因此雨过天晴的瓷器极为珍惜。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等待仅仅是程序的一部分,也是匠人精神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只有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沉得住心,才能做出真正独具匠心,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