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责任

  一条历史的长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百余年屈辱史,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中只有屈辱,挨打,腐败,无能……弹指间,中国如蚕而破茧成蝶,成为繁华都市,美好家园。今天中国的国富民强,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而更加令人瞩目。

  走进《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有许多伟大中国人的故事。除了这些故事,同样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中出现的给人带来启发与感悟的图表与数据。其中,第二课《传承文化》中的一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表,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知识百科”中,我知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神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昆曲”、“古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我国共有29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此倍感自豪!

  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量最多,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少不了先人的创造,后人的传承。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用智慧的结晶铸就成了一个个具有极大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都在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这才能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当然也包括我们小学生。

  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失传。曾经的侗族大歌,即将不复存在;曾经的呼麦,即将消失殆尽;曾经的剪纸艺术,也即将消声灭迹。然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仍旧不够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弘扬文化遗产的意识,更没有传承的责任感。他们似乎听不到文化遗产迫切的召唤。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渐渐消逝吗?不!我决定,要从自己做起,来宣传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不管我的力量多么微薄,我都要向我的亲人朋友和伙伴们宣传,努力的去弘扬,留住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艺术。

  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我熟知的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因为我就生长在一个戏曲之家,妈妈是越剧演员,爸爸是京剧演员,爸爸告诉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昆曲可是京剧的老前辈哩!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爸爸妈妈每天曲不离口,那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让我感到好奇,所以我爱上了戏曲。现在的我,已经会许多戏曲唱腔呢!并且带领小伙伴们一起组成了戏曲社团,已经排练了《戏曲联唱》节目,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展示过我们戏曲文化的风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和鼓励。我们还会排练更多戏曲节目,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也像我一样爱上戏曲,传承戏曲文化。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少不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我们少年儿童与年轻一代的叔叔阿姨来保护,弘扬。也许用我们的一颗爱国心,用我们微不足道的力量去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会留在我们身边,祖国就会更加繁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值得传承,也需要传承。那些未被时间的消逝而遗留下来的文化真正需要我们去传承和体验。历史的变迁在它们身上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师生观赏的昆剧?三打白骨精?。

  初三的生活充实而又忙碌,难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繁忙的学习生活多了一点绚丽的色彩。怀着激动心情的我们陆陆续续坐上了巴士,随着车子的启动声,坐在车内的我们也不禁好奇这次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说:“不会是最新的几部电影吧!”,还有的同学猜测应该是具有一定哲学思想的影片……短短十分钟的路程在大家的猜测中度过了。来到现场,偌大的舞台边整齐的排放着五六个话筒,红色的舞台在灯光的照应下显得更为靓丽。这下,大家都明白了我们今天要欣赏话剧。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我们有序地坐在观众席上,等待着表演人员的登场。

  过了没多久,现场灯光关闭,原本漆黑的屏幕上赫然出现几个大字“三打白骨精,昆剧”。我们哗然一片,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从小看到大,但是昆剧版本的还是第一次看,浓厚的新鲜感让我们为接下来的表演又多了几分期待。二胡,曲笛,锣鼓声随后响起,舞台上的灯光逐渐亮了起来,柔和的淡黄色一片。忽地,台上出现了四个人物,走在最前面的是孙悟空,蹦蹦跳跳,时不时抬手放在额前,观察着前方是否有妖怪出现。肥头大耳,圆肚皮的猪八戒牵着念诵佛经的师傅的白龙马走在大师兄后面。最后一个络腮大胡,挑着东西的是沙僧。表演者的妆容也各有特色,眉目间的那一抹柔和色彩衬托着灵动的双眼,也别有一番韵味。孙悟空的两眼周围则是一圈艳丽的红色,耳畔至下巴的地方被白色所覆盖,炯炯有神的眼睛显得格外突出。沙僧则是以黑白为主色调,憨厚老实的形象跃然于前。浓艳的妆容,长筒的戏服再加上被演员刻画的生动形象的神态,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了小说中,昆剧特有的唱腔更是整个话剧的点睛之笔,不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也使得现场掌声连连,个个拍案叫绝。情节感动的地方使人潸然泪下。整场表演使我们身临其境,心随着剧情的变化跌宕起伏,为孙悟空的勇敢和忠诚所感动,为唐僧对自己徒弟误会所着急……

  曾经总以为只有爷爷奶奶才会喜爱戏剧,从没想过自己会被戏剧深深迷恋住。戏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淡忘了那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因尽的责任,相信能在时间的考验下存活下来的文化所具有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中国文化遗产

  历史悠悠,文化绵绵 。两千多个春秋而过,而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曲阜孔庙却依旧屹立着,向世界咆哮。

  曲阜孔庙曾是我国吉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祠庙,原址是他的故居鲁城阙里,在现在的山东曲阜,它是全国现存仅次于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巨大吉建筑群,保在着至宋金以来的数十座古建筑,不便是我们中华儿女自豪骄傲的来源地啊!

  孔庙呈长方形,占地有14万平方米之大,全庙有五殿、一祠、二阁、一坛、两堂、十七碑亭和五十三坊,共计有殿庑四百六十六间都建立于金、元、清反民国时期。可见工程之浩大。

  曲阜孔庙不仅大,而且景色有很多。比如说棂星门、二门、大成殿、杏坛等,如果全说,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就讲最著名的棂星门和大成殿吧。

  棂星门是曲阜孔庙的正门。 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棂星门有六楹四柱,铁梁石柱,威风凛凛,不可一世。仿佛一只仪态端庄的守护神麒麟在巡视人间

  大成殿可比棂星门威严多了,高3米,长54米,深34米。挚檐有石柱二十八根,每根刻有七十二团龙,盘腾之上。既有麒麟之威风雏之美,又具蛇之灵动鹤之飘逸。

  不仅如此,孔庙还是中国大型碑林之-。其中,保存了汉代碑文

  1000多块,不仅有汉字,还有蒙古文和八思巴文。

  曲阜孔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孔丘曾在此进行思想传播、文化教育的学堂!

  曲阜孔庙的两千多个春秋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脚步,是中国发展的一页辉煌,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自豪与味傲!

中国文化遗产

  今天天气不错,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舜耕国际会展——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进入舜耕国际会展展厅,就能深深感受到这里的民族特色文化气息非常重。展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展示山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下层包揽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广西的扎染,河北的皮影,苏州手工绘扇,北京的糖、糖人……我们边走边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耐心地向我们讲解。当来到制作木板年画的制作区,传承人热心地叫我来尝试制作一张木板年画,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把卷起的薄纸铺在沾有墨水的刻好了的木板上,用一块黑色平滑的石头在纸上扫来扫去,使凸起来的木板上的墨均匀地沾在纸上。当我把纸在木版上掀下来,一个小财神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我的纸上。爷爷把这张画送给了我,真是高兴!

  短暂的2个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心里充满了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舍和留恋,但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在这里,我留下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美丽的瑰宝需要大家的传承和保护,这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以它独有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块瑰宝散发出的光芒更加绚丽夺目。我爱你!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必说物质上的四大发明,也不必说思想上的百宗争鸣舞动的符号——汉字,就让中国文化永烁光辉。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有了它,中华的文化才得已延续。从仓颉造字到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箓书、隶书、楷书……,汉字在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也演变,同时也记录着历史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知道了华夏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让我们知道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让我们知道了繁荣一时的隋朝。就有了它,我们才了解了祖先的生活,探索中华文化的发展。了解古人的思想汲取先人的精华。

  在汉字不断演变的同时,它传递的早已不是普通的信息,而是人类种种美妙的感情。于是,形象鲜活的汉字带着人类的情感跳出人们的脑海,像一个个乐符,组成了一篇篇美文。一卷卷古书,一本本著作。于是,《史记》、《诗经》这些美妙的乐章便纷纷出现。看这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一句句,一行行,读读来朗朗上口,读起来意味深长,读起来获益匪浅,读起来荡气回肠。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唯有它能发展成为一门书法艺术,在各位书法家的笔下,神奇的汉字更是魅力四射:看这一个个字,抑扬顿挫,龙飞凤舞。容不得羁绊,容不得束缚。骤去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炎黄子孙对汉字的感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一种由衷的热爱。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热爱自己的文字,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汉字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永烁光辉!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

  绥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长廊在长铺子半边街,暑假的一天早晨,我来到这里晨练,美丽的景色让我流连忘返。

  我沿江顺流而下,一边散步一边观赏沿江的风景。宽阔的路面铺着乳白色的地板砖,路中央设计了黑白相间的鹅卵石人行道,人们走在上面,脚底可做免费按摩,舒服极了。清早这里就有练太极拳的,有做操的,有跳舞的,有散步的……路边每隔一段有粉色的石桌石凳,供人们休息、聊天,河岸边一根根石栏柱子,由粗大的铁链串连起来,像一个个手拉手组成人墙的保安。路的左边有一排排翠绿的柳树,在微风的吹拂下袅袅娜娜地舞蹈。

  沿江路,路傍水,水依路。这里的水就是环城而过的巫水河,今天的巫水河水流潺潺,微波荡漾,清澈见底,河边有捡河螺的,河中有钓鱼的,我还见到了几个下水网鱼的人,他们时而潜到水底,时而冒出水面。

  要想了解我们神奇的绿洲——绥宁,还得好好的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廊。

  长廊用木刻画的形式,展示了我们绥宁的风景名胜。如长苞铁杉,寨市古镇,大园古苗寨,苗家吊脚楼,高登山风光,上堡古国,邓小平征战绥宁红军指挥所等。上堡古国的来历:1436年苗民李天保揭竿而起,抗击明王朝建都黄桑上堡,号称武烈王,如今黄桑还流传着“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县,上堡有个金銮殿。”的民谣。

  家乡绥宁是巫傩文化发源地,保留了数千年苗民风俗及传统文化,壁画详细的记录了民间文体活动,如敬狗、吃黑米饭、对山歌、逗春牛、舞龙灯、上刀山、跳傩舞、苗王背姑娘、四?八姑娘节等。绥宁人敬狗爱狗是有来历的,传说这里原来没有稻谷,第一粒谷种是狗用尾巴带来的,所以,每年秋收尝新时,第一勺饭要给狗吃。

  苗族的“四?八姑娘节”更是绥宁民族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这个节日来源于宋代杨家将后代杨金花,用黑米饭救哥哥杨文广的动人故事,此后杨家就专门把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姑娘节”,节前,各家忙着采黑饭叶做黑饭,杀鸡宰鸭,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过节。此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不知不觉穿过桥洞,来到了壁画长廊的尾端,只见大型浮雕“日月同辉”展现在我的眼前,浮雕寓意绥宁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建设幸福绥宁的理想。

  我深信:绥宁的明天会更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古至今,物质文化遗产一向是人们的宠儿。它们可摸,可触,精美的做工,别致的外形,给人触觉上极大的满足。相比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欢迎程度就少得可怜,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它独特的韵味。

  今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上虞图书馆,还了书,也借好了书。下楼时,我一眼瞥见电梯旁边有一座仿古建筑,我抬头看牌子,上面写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大大的问号占据了我的头脑,于是我在征得妈妈同意后,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建筑的大门。进去之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座泥塑:一位老人与一位妇女正在补一张破掉的渔网,旁边有几只小鸡在啄食米粒,还有一只强壮的母鸡,墙上挂着铁叉和各种渔业工具,这泥塑雕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那几只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了,这里把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浓缩成六幅图,分别是“英台思读”、“三载同窗”、“私定终生”、“楼台相会”“哭祭山伯”、“化蝶双飞”。每幅图都是黑底白线,与名字丝丝入扣。旁边同样有一座泥塑,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的故事。祝英台男装正与梁山伯在桌前诵读,两人的神情都很严肃,我不禁为他俩的故事轻轻叹息。我又看了古代戏剧道具,舜虞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都是很精彩。

  出来后,我仍然回味无穷。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直接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给予人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星期三下午,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我们全班同学乘着大巴,怀着激动的心情,来非遗中心观赏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容。

  什么是非遗呢?孔老师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会儿,就到了青少年宫,跟随着大部队,我们到了三楼的非遗中心。我们大家带着笔记本四处寻找自己要的材料。同学们有的找细纹刻纸,有的找蓝夹缬,还有的找其他木头刻的作品,后来听说这是乐清的黄杨木雕。我们像小蜜蜂一样,四处采蜜。

  不一会儿,我们都摘抄好了。我们几人向角落的蓝夹缬技艺走去。那蓝色,甚是明亮,像是海水的颜色,画像是由里到外开放的蓝色花朵,朵朵美丽、无暇,仿佛像是真的一样。听馆里的老师说,现在会做蓝夹缬技艺的师傅已经所剩无几了,我不禁感叹蓝夹缬技艺以后会不会失传。

  接着,我们又往首饰龙那边走去,首饰龙是古代劳动人民元霄节祈福用的龙船。哇,这条龙船十分华丽,有五至七层楼阁。细细观察发现,每一层楼阁都有许多人偶在做不同的事,有的在打米,有的在砍柴,还有的在跳舞。他们形态不一,每个木偶身上都有着一个不同的历史故事。每个人偶都由木头制作的齿轮操控,我很好奇,那么大的首饰龙,光是外表就很难做了,再加上那么大工程的木头零件,一个一个,我敢肯定,至少有5000多个,光是看一眼,都让人眼花缭乱。老师转动着一个把手,这时候,首饰龙就开始动了,龙嘴又张又合,龙船上的人偶自行转动着,最奇特的是首饰龙后面,我们来时它还是合着的,开关一运转,我们就看到,首饰龙后面打开了,中间出现一个新的舞台,舞台上有许多木偶,定睛一看,原来是唐僧师徒们,舞台上的小木牌写着“盘丝洞”,等全部打开后,发现里面还有七个蜘蛛精,哦,原来这是《西游记》里的《大战蜘蛛精》,真是有趣啊!

  告别了非遗中心,我心中久久不能平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制作着一个个奇迹,作为下一代,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让它们轻易失传。我们更要爱护这些文坛瑰宝,把它们告诉其他人,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作品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珍贵的财宝,但也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带给我们许多精神上的财富。

  我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我曾经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通过读这些经典,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它们对我的学习与做人都很有帮助。它们不仅对我们有帮助,而且这些书里往往包含着一些有哲理的句子,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还通过这些句子编出了通俗易懂的谚语。这样看来,国学可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啊!

  我们国家不仅有国学,还有毛笔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它们在书法中加入自己的创意,成为一个笔体。如:颜真卿的颜体有力,我们要把已经被人遗忘的书法重新拾起来,传承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遗产还有中国画。中国画体现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中国画一笔下去,可以画出两—三种不同的色调,这是其它画所做不到的地方。

  中国虽然有这么多文化遗产,但几乎没有人愿意重新拾起它。大家都随着科技的变化走向新生活,而遗忘了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让我们重新拾起文化遗产这颗明珠,传承后代,让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都知道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简称,而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少年宫的非遗馆,去感受非遗的魅力。

  到了那里,我们排好队伍,走进了非遗馆。一进门,令人目不暇接的展品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立刻分散,去参观这些非遗展品。首先吸引我的是黄杨木雕。我看着看着,突然,一件作品使我停下了脚步,它的名字叫《博》。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朝气蓬勃的孩子在踢足球,作者将他们的表情,动作都刻得活灵活现,这无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足球发展的美好愿望啊!我继续往前走,又一件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的名字叫《沙漠之舟》,是三只骆驼在沙漠中行走。作者以劈砍的方法制造荒芜土地,又在上面刻上三只骆驼,充分的将生命的顽强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不一般呀!看着一个一个传神的黄杨木雕,我不禁感叹:“哇,刻黄杨木雕的人也太厉害吧!”

  看完黄杨木雕,我又去参观另一项非遗——竹壳雕。而在参观竹壳雕时,其中一件作品让我拍手叫好,它的名字叫《忠义千秋》,里面刻着的其实就是勇猛而忠义的关羽,是三国里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这作品,将关羽的优点都表现了出来,可谓栩栩如生,名字也起的非常之妙。我突然觉得眼前的关羽似乎变得更高大,更威风了。除了黄杨木雕和竹壳雕,乐清的非遗还有很多,如龙档,首饰,龙南拳等。

  参观完毕,一件件精美作品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每一件作品都那么精雕细琢,富有想象力,那背后凝聚着雕刻家那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传统工艺美术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创业计划书论文

中国文化遗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