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支月英
35年来,她走得最多的路,是崎岖、坎坷的山村小路;
35年来,她想得最多的人,是天真、可爱的山村孩子;
35年来,她做得最多的事,是寂寞、艰苦的山村教学;
35年来,她心中始终笃定的一个目标,那就是教好深山的每一个孩子……,做一棵大树、守望那片深山。今天,她做到了,用35年的坚守做到了。
她就是2010年度“感动奉新士佳人物”,201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年宜春市最美劳动者、道德楷模,2013年张丽莉式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龚全珍式好干部、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女教师支月英。
一、山村讲台,默默地坚守
1980年,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通过考试,毅然选择宜春地区(现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泥洋村小学当了一名深山孩子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不通班车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一到目的地,她发现那里比想象中的还要艰苦的多,学校地处奉新和靖安两县交界的泥洋山深处,这里交通不便,离最近的车站都有20多里,师生上学全靠两条腿在崇山峻岭爬行。山村生活条件异常艰苦,食品稀缺,支老师象当地人一样,自己动手种菜做饭。
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外地姑娘能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就溜掉,这话不假,山旮旯太偏太穷,前些年,教师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家长们不但是看到支月英硬是坚持下来,还看到她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我们这地方哪能留住这般好的姑娘啊!
二、孱弱身躯,为山村孩子遮风挡雨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她留在大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大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然,这个“好”不是短暂一两天、一月或是一年的,更不是一个、两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要得到长久的口碑并非这么简单。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支老师总是为学生垫付学费、买文具,有时甚至把自己买米买菜的钱都垫上了。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她买了薄膜等,把教室修好,把冬日刺骨的寒风拒之窗外,学生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八十年代初,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老师总是自己为学生垫付,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家人不理解,她笑着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两年后,她被提拔为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既要承担比别的老师还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做好下面两个教学点的管理工作。
学校不通班车,每逢开学,孩子们的课本、粉笔等都是支老师和其他几位同事步行二十多里的山路肩挑手提运上山的,一趟下来,腰酸腿疼,筋疲力尽,浑身酥软。
山村的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读书,支老师走门串户,与家长促膝谈心,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硬是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有一回,也是最后一回,母亲从老家来学校看她,看到女儿步行二十多里到山下接自己,心疼不已,支老师对母亲说:“这里山好,水好,村民朴实善良”。母亲还是心疼地说:“你就净说好!”她只是望着母亲笑。其实她心里装满了对亲人深深的愧疚,她何尝不想尽享天伦之乐,但她把深深的爱藏在心里,客观现实没让她有这个机会。
三、忘记自我,心系山里娃
一人一校的工作特别辛苦,支老师经常累得头晕眼花。她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更让人揪心的是,2003年10月18日上午,正在讲课的她身体剧烈疼痛,几位家长迅速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她身患胆总管胆囊结石。住院几天,她心里想着学生,刚从医院出来,支老师又出现在教室里。
各级领导关心她,几次要给她调换工作,但她每次都婉言拒绝。
四、更苦环境,彰显着本色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老师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再次调她到中心小学任教。就在此时,一个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更偏远山村——白洋村村民也是她当年的学生联名请求支老师到白洋村任教。既是校长、老师,又是保姆,上课教书、下课照应学生玩耍,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总是说:“你也年过半百了,身体又不好,别的老师都往山外调,而你还往更远的深山里钻。”她乐呵呵地说:“三十多年都干过来了,何苦还要打退堂鼓呢?”她还说:“如果人人都向往山外,大山里、山旮旯里的孩子谁来教育,山区教育谁来支撑。”她再一次做通家人的工作,承担起白洋教学点全部工作。
2月的山村,久雨低温,支老师除了教学工作,还经常在泥泞的山路上接送学生,孩子们进步很快,令家长们赞叹不已。
2012年暑假前,为了解决白洋村教学点校舍破旧问题,上级决定新建校舍。支老师起早摸黑,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帮工人做饭,将丈夫也拉来帮忙,整个暑假,支月英都是在校建工地度过的。2014年领导看到学校没有活动场所,决定再建新校舍,她又像建自家房子一样,再一次一边教学,一边照料施工。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如今,崭新的校舍,宽敞明亮。家长们看到崭新的校舍,感动不已。
支月英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2013年春节,在外打工的村民李自良回家过年,听着村里人述说支老师为学校为孩子做的点点滴滴,主动捐钱4000元为学校购置了一批新的课桌凳。
五、潜心学习,认真教书
为了教好书,支月英老师除了自学外,她每年都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近几年,她一人一校,为了提高效率,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她采用了动静搭配的教学方法,即一个班级上课,另一个班级做作业。支月英老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她眼里没有差生概念,她认为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她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年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在她的精心教育下,一个又一个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她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整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
六、不灭红烛,大山的女儿
支老师现已年过半百,家人都希望她退休,好好休息,但村民们有许多的不舍,有的村民甚至问她,支老师,你退休后我们还要求你继续到这任教。她感动地回答:我是大山的女儿,如果身体允许,我就一直教下去。
支老师常常思量人生的价值,得失两衡,她觉得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她感到自己活着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到,这才是价值无限的享受,这才是涌动心弦的韵律,这才是青春奉献的报偿!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老师虽然因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但她还是坚守自己岗位,夜晚还在灯下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做梦、圆梦,做一个智慧性的好老师,支老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是在山旮旯的小学平平凡凡地工作三十多个春秋,人的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多年,而且是青春焕发的三十多年,她的故事感动了学生、同事和家长。
支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党和人民也看到了她的付出。近十年来,她连续十年被澡下镇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镇、县优秀老师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郎平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人物故事】
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于郎指而言意义非凡。在带队成绩上,郎指提携朱婷、张常宁等一干年轻人,率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和亚锦赛上双双折桂,时隔十一年重登世界之巅,第一时间直通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个人方面,郎指与王育成教授完婚,找到了“找到了可以依靠的肩膀和心灵上的伴侣”。今年夏天的里约奥运,三大球项目中还得看郎指和她的“孩子们”。
在晚会现场,郎平透露了世界杯出征前日自己躲在小屋里默默流泪的原因。“就在那一天,我们要决定她去还是不去。”这个她,就是新女排队长、球队灵魂人物惠若琪,而且,作为一传和防守的核心,一时有找不到替补。“大家可能很难想象,为了这场比赛我们准备了三年,要出发了,突然说她不去了,而我还得装作没事儿一样,不能失控,因为队员要看着你,但完了事儿自己觉得为什么这么背啊,这口气儿换不过来。”郎平略显哽咽的说道。
2013年4月,郎平众望所归,时隔15年后再出山重新执掌中国女排,在媒体见面会上,郎平坦言这是其职业生涯最纠结的一个决定。对此,郎平表示,“从内心来讲这支女排在走下坡路,但是作为老女排,我是有责任在女排最困难,国家需要的时候做贡献。但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年龄也不小了,担心自己身体撑不下来。”白岩松问及目前的状况,郎平表示“身体现在还行,自己动嘴比较多,动手比较少,年轻教练成长比较快。”
2016年1月16日郎平指导和中国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育成举行了小范围的婚礼,白岩松说,这是一个很罕见的婚礼——俩人结婚全中国感觉幸福。在白岩松提议观众现场祝贺郎平,并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瞬时,“郎平,幸福!”响彻现场,催人泪下。
多年的职业生涯,超负荷的大训练量,郎平身体出现了严重的伤病,医生说这些伤病会伴随她一辈子,“我膝关节(手术)比较多了,主要都是清理手术,做过7次,我的双胯做了一边一次,那个有腰间盘突出,(你可以发一个残疾证),绝对,我都不知道是几级了,然后颈椎做了手术,也是颈椎盘完全压迫神经,所以从整个运动创伤来讲,不下十次的手术。”
2013年4月25日,众望所归的郎平重掌女排帅印,尽管已经53岁了,但是一到训练场上还是原来那个劳心劳力的郎平,每堂训练课下来,不是膝盖肿了,就是腰动不了。仅仅两年,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精心打磨下,一大批有天赋能吃苦的90后小将脱颖而出。
谈及恩师郎平,世界杯MVP主攻朱婷娓娓道来,“就是她站在那儿的气场就很强,我觉得郎导始终就是郎导,‘铁榔头’我觉得谁都替代不了,至少现在是没有的。”两米副攻高妹袁心玥直言,“她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鲜活的例子,就是中国老女排的精神!”二传沈静思感慨“郎导顶着巨大的压力,心服口服,真的!”。
“郎平”两个字在世界排坛一直与奇迹划等号,17岁作为天才选手入选国家队,并且迅速成为世界级主攻。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郎平和老女排一起创造世界大赛五连冠奇迹,1985年因为伤病在25岁时无奈退役出国深造,而后以职业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份辗转美国、意大利等,虽然常年在国外,但心里一直有割舍不下的情怀……
1990年,中国女排青黄不接,郎平放弃国外俱乐部的优厚待遇,重新披上1号战袍返回国家队,当年带领女排斩获世锦赛亚军;1995年,已经成长为世界名帅的郎平再次回归,她放下四岁的女儿临危受命执教处于低谷的中国女排,再度带回到世界一流;现在年轻的中国女排,是一支凝聚新老女排血液的球队,已经牢牢打上郎平的印记,已经55岁的郎平目标不仅仅是下一个冠军,还有中国女排精神的延续。
和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聊到队长惠若琪世界杯的意外缺席,郎平眼中含泪释疑“她就是在那一天,我们来决定她去还是不去,所以从这点对我们来讲,就是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比如我们为这个比赛(世界杯)准备了三年,然后要出发了突然说她不去了,你还得装的好像没事一样,因为还想我不能失控,队员要看着你啊,但觉得怎么这么背啊,这口气就是缓不过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王锋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平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2016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2016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中国。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 她还是 “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16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 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张超
“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
——2009年,张超主动申请去“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海军航空兵某团。报到的时候,张超说的第一句话,让时任团长邱伯川精神为之一振。
“我喜欢干这个事情,一直想干,我也知道它很危险,我能克服困难!”
——参加舰载机飞行员遴选时,张超对考核的领导这样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梦想就是飞中国最先进的机型,挑战飞行生涯中最顶尖的水平。
“舰载机再危险也得有人飞,你不飞、我不飞,中国航母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航母舰载机飞行作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一步,其未知性、风险性,会令一些人望而却步;而其开拓性、挑战性,会令另一些人怦然心动。张超属于后者。
“此时此刻,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战友,他们正替我巡逻在祖国的蓝天,所以我才能在这里幸福的举办婚礼。”
——2011年农历正月初五,婚礼前一天,张超结束飞行训练后匆忙赶回老家。婚礼后第二天,还没等亲朋好友走完,张超又匆忙返回部队,执行春节执勤任务。
“咱家虽然不富裕,但也要尽力帮帮乡亲们,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管走到哪,我都是咱们村的孩子,如果钱不够,我自己还愿意再凑些。”
——在岳阳市筻口镇南沅村出村的公路旁,立着一块镌刻着修路捐款人名字的石碑,张超父亲张胜华捐款3500元,清晰地被刻在碑上。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刻着张超父亲名字的这笔钱,是张超分两次捐赠的。
“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病,我答应一定要娶你,今后的每一天,都让我来照顾你”。
——在2010年,恋人张亚被诊断为“红斑狼疮”,这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生育障碍。得知实情后,张超决定拿出所有积蓄为张亚治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论多么艰苦,要先治好女友的病。他每天守在张亚身边,端水喂药,寸步不离。
“要是战斗机飞行员都去飞民航了,民航的飞机还能平安飞行吗?”
——民航的工资待遇高,安全性也高,心理压力小。刚谈恋爱时,在民航做空中乘务员的张亚动员男友转业到民航工作。张超对此并不向往,他对张亚说:“军人不能想着安逸,假如都贪图安逸,谁来保卫这个国家?”
“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2016年4月27日,张超驾驶战机执行当天最后一个架次飞行任务。当他近乎完美地操纵飞机精准着陆后,已经接地的飞机突报“电传故障”……从张超跳伞负伤到牺牲,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张叶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2021年度感动中国张超事迹材料
张超以“聚焦作战、致力打赢”为事业追求,忠诚本职、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积极投身部队建设发展和军队情报领域改革探索,用随时准备打仗的先锋姿态践行党性和忠诚,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突出贡献。
张超,男,湖南岳阳人,1986年8月出生,20xx年9月入伍,20xx年5月入党,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大学本科学历,海军少校军衔,一级飞行员。
1992 年9月,湖南省岳阳市土桥小学学生;1998年9月,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初中部学生;20xx年9月,湖南省岳阳市第七中学高中部学生;20xx年9 月,空军航空大学学员;20xx年12月,空军第四飞行学院学员;20xx年6月,空军第五飞行学院学员;20xx年5月,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副连职飞行员;20xx年5月,海军航空兵某团正连职飞行员;20xx年3月,海军航空兵某团中队长;20xx年5月,晋升为副营职;20xx年5月,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中队长(副营职);20xx年4月,晋升为正营职。
十几年的飞行经验,让他对各种知识的应用也是相当的熟练,在危机时刻,尽努力保住战机,导致自己牺牲,让我们向张超这位英雄致敬。
张超成,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巩义市人民医院党总支副书记,内科副主任医师,家住巩义市杜甫路45号1号楼附25号.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从医三十载,牢记\"大医精诚\"古训,对医技精益求精,对患者一腔热情.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三十年如一日,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于律己,勤于奉献.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他将全部身心用在社会公益事业,践行雷锋精神,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爱岗敬业,倡导新风 张超成同志以对医疗服务事业的挚爱为动力,坚持以高度的责任心要求自己,务实苦干、兢兢业业,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宣传工作中更是倾注了满腔热血和汗水,取得了一系列的骄人成绩.自任医院副书记以来,市医院连续3年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单位\",个人也多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巩义市\"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xx年以来连续被评为\"郑州市优秀志愿者\".20xx年7月至今,他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传统文化培训,不仅受到巩义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好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医院职工整体精神风貌,形成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20xx年张超成同志倡导发挥医院公益性,提出每年举办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巩义市健康文化节,每天定时定点为全市百姓进行健康宣教和义诊服务,目前,由他组织实施的健康文化节已经举办四届,每年都会有十万余名市民朋友从中获益.在平时和传统节日,他还会亲自带领医院志愿者,走进社区、乡村、学校、敬老院,为有需要的百姓朋友送去温暖、送去健康.
二、崇德修身、热爱公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超成认为: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为他人作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人.张超成热爱医疗事业、热爱巩义、热 .载点网.整理爱社会公益事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巩义市文明市民公约》,他牵头组织成立了巩义市读书会,每周二、五诵读《》、《了凡四训》、《大学》、《论语》等经典,观看视频讲座,互相交流,将更多的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出去.
\"积德行善、传播正能量\",在学习之余,他还组织大家践行古圣先贤的优良传统,每月读书会组织一次外出义务服务.每到一个敬老院,读书会成员都会自己出钱给老人买棉被、棉衣、棉鞋、棉袜,还身体力行为老人洗脚剪指甲和老人谈心聊天,临走还会悄悄给老人口袋里塞几百块的生活费,老人们总是感动的握着他们的手说:\"真是比自己的亲儿子还亲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读书会成员还资助了南河渡神北村两名困难户,定期给他们捐款捐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读书会发起\"保护母亲河 捡垃圾行动\",带领读书会成员来到黄河岸边,将路面上和绿化带中的垃圾、边角处的烟头、灌木丛中的塑料袋一一捡起,再装入黑色的垃圾袋中,他们的行动不仅感染了周围游玩的市民,也影响了随手扔垃圾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明色彩.
三、与人为善、家庭和睦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张超成作为家中长子,孝老敬亲,对四个妹妹照顾有加,对子女无微不至,对同事和蔼可亲.邻里朋友说:\"他是一个热心肠,平时无论谁有困难,只要他在,肯定竭尽全力去帮助我们\".在他人眼中张超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兄长,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同事朋友.
三十载辛勤耕耘,三十载无私奉献.张超成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以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无私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和生活中迈出了不平凡的路程.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莫振高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据知情者透露,1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完成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节目录制,10名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本人或者其代表,在晚会上获颁了年度感动中国奖杯。莫振高校长的妻子黄西彦老师,代表他领取了奖杯。
记者就此向都安县宣传部求证此事。一名负责人表示,莫校长确实当选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代表莫校长领奖的黄西彦老师和陪同人员,在节目录制完毕后于1月25日乘机离京,颁奖晚会预计将于2月14日晚播出。同时,莫校长的亲属和黄西彦老师也证实了此事。
莫振高生前是都安高中校长,他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用自己的微薄工资以及向社会各界募捐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爸爸”。2015年3月9日,59岁的莫振高因病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3月11日,南国早报刊发了题为《“莫爸爸”一路走好!》的独家报道,在广西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广西日报以及南国早报从3月18日开始,连续一周在重要版面推出莫振高事迹系列报道,引发广西各界学习莫振高事迹的热潮。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也纷纷赶往都安,对莫振高校长的事迹进行报道,引起全国关注。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大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10位人物,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此前,由央视发起对2015年22位候选人的网络投票,莫振高的票数一路看涨,网络呼声很高。2016年1月19日12时截止投票时,他获得2305574票,票数位列前茅。
【人物故事】
农历猴年大年初七,晚上8点整,熟悉的音乐声响起,平凡而感动的故事再次触动着每一个人心间最柔软的部分。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啊。”一段5分钟左右的视频,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的高级技师——徐立平。在颁奖盛典上,大国工匠徐立平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红色的地毯,温暖的灯光,一身航天蓝工装,徐立平走上舞台,向观众们挥手致意。
台上的徐立平语气平和,主持人白岩松与他你来我往地交谈起来。
“每次危险操作前都有一系列的准备,包括劳保护具、安全预案、心理准备,所有的都准备万全了,任何一方准备不足都不行。”对于危险而孤独的工作常态,徐立平这样解释道。
巧合的是,白岩松和徐立平同岁。“咱们都不年轻了,要干这行一辈子吗?”白岩松问道。“只要岗位需要我,就干下去。”徐立平如此前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样。
视频中,徐立平的母亲很是平静,那般淡然的态度引得很多人敬佩。“我平常也经常是报喜不报忧。”但徐立平知道,母亲的心里比谁都清楚,一切都尽在每次的一句叮嘱“多注意安全”。
当被问到今年的梦想和愿望时,徐立平说了两个。第一个是他希望工作上平平安安,并带领班组安全地把工作做好。第二个便是多陪陪父母,找个机会带他们出去转一趟,也想尽尽孝心。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就坐在台下,看到此处,老人笑着对记者说道:“他带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八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主持人敬一丹念出《感动中国》节目组给予徐立平的评语。
徐立平拿着奖杯和捧花走下台,转身将捧花献给了母亲。徐立平的爱人对温荣书说道:“您是咱家的功臣。”
录制节目前,生平第一次化妆的徐立平多少有些不习惯,但他心里很激动。徐立平的母亲和爱人都陪着他来到现场,全程陪伴在他左右。
在化妆间的时候,徐立平和另一位感动人物官东偶遇。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却有着很多共性。他们的工作都是危险而孤独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是故意瞒着父母。
“他们都很厉害,很是令人感动,和他们相比,我做的工作很普通。”节目录制完,徐立平对记者说道。当还想多问两句时,一下子围上来很多人,他们争相与航天人徐立平签名合影。
录制节目那天,北京的温度达到了这个冬天的最低值,屋外寒风凛凛,而《感动中国》演播大厅内却十分温暖,源自那份深藏心底的感动。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阎肃 弦歌感人肠】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王锋事迹材料
他,形单影只闯入烈火中,救了20多人,却葬送了自己,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下面是相关的事迹材料范文,快来围观吧。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日子是平和、平静、平常的,因此,太多的人在这样的日子里也是平凡的……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展现出他不平凡的那一面。”在昨晚8点开始的“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王锋的故事随着白岩松的娓娓道来震撼展开。
纪录片中,肆虐的大火,染血的脚印,当事人动情的回忆,病床上那轻轻的挥手,老迈父母的泪水,一次次刷新着现场观众的泪点。一幅幅画面的闪过,让台下观众眼眶发热,也让台上的主持人唏嘘感叹。
当王锋妻子潘品走上长长的颁奖台时,现场掌声鼓动。“潘品,大家的掌声,其实有一种期待,期待你坚强。”面对英雄的妻子,素来风格“沉稳、淳朴、自然”的主持人敬一丹这一次访谈颇为“艰涩”。
谈起丈夫王锋,潘品数次哽咽难语,却还是坚强应对。“平时在我眼里,他感觉帮助别人就是他的职责。”对王锋三入火海的行为,潘品从无怨尤,她肯定地说,如果他不做这种选择,“那根本就不是他了”。
有的人,虽死犹生,如王锋。“确实他走了,他不在我们面前,可是,在‘感动中国’,在这儿,我们分明觉得,王锋还在我们心里。”颁奖典礼上,敬一丹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对英雄妻子的访谈。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果这样评价王锋:“人们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平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
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李万军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获得了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称号。下面是相关的人物事迹材料范文,快来围观吧。
“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是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如何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国家专利,《氩弧半自动管管焊操作法》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如何在外国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勇攀高峰,他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他研究探索出的“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为公司技术标准。如何为中国高铁储备世界级人才“因子”,依托“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培养带动出一批技能精湛、职业操守优良的技能人才,为打造“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李万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电焊工。
1987年7月长春客车厂职业高中后进入客车厂焊接车间工作至今。先后创造出“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法,及时解决了高铁生产的诸多问题。带领团队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5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凭借世界一流的构架焊接技艺,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2016年7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焊得好!”在赛场巡视的领导走到李万君身边停住脚步称赞。“焊得好不是目的,我来就是争第一的。”李万君站起身大声回应道。“真敢说大话,历届第一的高手都在这里比赛呢。”听到这话,李万君红了脸,感觉自己的话有些鲁莽。但比赛结果没有“打脸”,每种焊法的第一名都是他。这是1997年,29岁的李万君第一次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上的一幕。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从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今天的高级技师,拿过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如今,手中的焊枪不曾放下,李万君永争第一的初心也未曾改变。
1987年职业高中毕业,李万君就进入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被分到水箱工段做焊工。
“不亲身体会,不知这个岗位的苦。”李万君说,成天趴在带油的钢板上作业,手中焊枪喷射着烈焰,口罩戴一会儿就黢黑,夏天浑身汗,冬天一身冰。
“刚开始对焊接也没啥兴趣。是父亲经常整点料,让我多练习焊接。没想到上班第二年就在公司的焊接比赛中拿了第一,还有奖金。老师傅看到我活干得好,也都挺敬佩。”李万君说,这让他渐渐爱上了焊工。
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万君把手中的一支焊枪用得“出神入化”。
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两根焊条,李万君可以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无需打磨,不留一丝痕迹。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音,他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平焊还是立焊,焊接的质量如何。“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我们的命运便和高铁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李万君说。
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转向架,转向架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构架焊接。由于转向架环口要承载50吨的车体重量,焊接成型质量要求极高。“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决心破解这道难题。
用了一个多月,李万君成功摸索出了“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交出完美的样品,让前来验收的法国专家都惊叹不已。迄今为止,李万君已创造出20多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法,破解了高铁生产的诸多瓶颈,累计为企业节资创效1000多万元。曾经,一汽专用车厂承揽国外重型卡车的加工订单,焊接试件质量迟迟不能过关。眼看国外专家就要回国,20个小时内交不上合格试件,订单就得“打水漂”。
紧急时刻,该厂找到李万君。李万君现场勘查完,迅速拿出方案,详细解说操作要领。
“一个晚上就能解决技术难题,让这些工人掌握了焊接技能,太不可思议了。”外国专家看着眼前完美的焊接品惊叹道,最终放心地把订单交给了企业。
2008年,李万君挑起了培训新员工的重担。他培训的400多名新员工,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证,成为高速动车组制造的主力军。
2010年,李万君首席操作师工作站成立,随后工作站被国家命名为“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几年来,他带领工作室的团队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5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20多项。
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材料:郭小平
在北京参加“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录制,郭小平穿的是一件十多年前的黄色西装,胸前贴着一个用彩纸做的红丝带。他说:“大家认不认识我无所谓,我只是想通过节目让大家认识我们学校的这群孩子。”
郭小平比节目组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到达北京,因为他想带学生坤坤顺道做个体检。学校放假了,大部分孩子都回家了,尽管有一半的孩子是孤儿,但是他们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亲戚。也许平日里这些孩子的家人离孩子们比较疏远,但是过年了,孩子们也要回趟家吃个饺子。然而,学校里依旧有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坤坤就是其中之一。“过年这几天最让人操心的就是这几个不能回家的孩子,我们老师会轮流陪他们过年。年后,我最担心的就是今年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们!”郭小平说,红丝带学校共有33个孩子,其中有16个读高三,他们是学校最早的一批孩子,郭小平挺担心孩子们的成绩的。孩子们因为身体的原因上学时断时续,还有很多孩子八九岁才开始上学,基础比较差,他怕孩子们考不上大学,因此,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高三孩子们的备考上,还外聘老师为孩子们补课。此外,他还担心孩子们考上了大学却不能正常上学,这样对孩子们的打击更大。
节目现场,当敬一丹采访郭小平时,他也谈到了自己的担忧:“上大学将是这些孩子们生活的转折点,希望社会能少些歧视,宽容地对待他们,艾滋病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