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的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六年级写传统节日风俗作文老家的中元节

  在衢州老家,有一个特别的节日,那便是中元节。中元节被称为鬼节,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与除夕、清明、重阳并列,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了现在,演变成了一个民间孝亲节,祭祖礼仪节,被人们称为七月半。在这一天,我们会吃美食和祭祖。

  一大早,各家大人们就都开始忙碌起了。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吃豆腐渣粿和紫苏蛤蟆。这两个菜,做法简单,且又好吃。我将手洗干净,将豆腐渣、糯米粉和水揉成面团,捏起一小块豆腐渣糯米团搓成球。我在妈妈的教导下,做得颇为认真,有模有样。豆腐渣糯米团里还可以加上糖。一个个粿子摆在盘子里,可爱极了,妈妈将油热好,把粿子一个一个慢慢下锅,不一会儿就成了金黄色的小圆球。豆腐渣粿刚出锅,我就立刻抓了一个往嘴里塞,不管烫不烫,一个劲地往嘴里塞。外酥里糯,饱满的豆腐味让我一口一个,停不下来。

  紫苏蛤蟆的做法更简单。只见妈妈先将面粉调好再用洗干净的紫苏叶子放到调成糊的面粉盆里翻几个身,让叶子上沾满面粉糊。夹着裹满面糊的紫苏放入热油中炸。紫苏蛤蟆要分两次炸,第一次不能煎太久,有点微黄就可以捞上来了。过10分钟左右,再炸一次,颜色就变的金黄。出锅的紫苏蛤蟆香喷喷的,裹着一层金色面糊,形状不一,味道与牛蛙有几分相似。吃着紫苏蛤蟆,一股淡淡的紫苏香味从嘴中漫延开来,淡淡的清香让人迷恋。虽然已经吞下肚子了,但还唇齿留香,让人难忘。

  吃着美食,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要吃这些东西呢?”妈妈一时语塞,也不清楚。这时外婆告诉我:’紫苏蛤蟆由每年的新面粉做成,寓意着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而豆腐渣粿是教育我们即使丰收了也要知道节俭,即使是豆渣也能做出好吃的,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午时,妈妈将“马”(七月半里另一种必备食品,我家是商店里买的,就不多介绍了)、紫苏蛤蟆、豆腐渣粿、青枣等东西摆在供台上,点上香火,供奉。除此之外,我们要扫墓与清明节差不多,虽然形没那么隆重,但是一次都没有落下。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的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这句诗描绘的正是中元节。中元节历史悠久,我相信,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一份怀念之心,这样的习俗就会亘古不变。

传统节日端午节风俗作文

  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那么不同地方的端午习俗又有哪些不同呢

  湖北秭归县是屈原的故乡,这里过端午比过新年还隆重,每年有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三个端午节,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五黄”的习俗。五月初五日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到了端午节,很多人家里还会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江苏嘉定县过端午,不论贫富家家都要买石首鱼煮食。武进县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也有的人会将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小孩的胸前。

  在台湾,端午节仅次于春节,最有气氛的活动是划龙舟,但台南地区的人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种叫“煎堆”的食物。台湾许多民众还有在端午这天中午求取“午时水”保平安的习俗。台湾端午节最有趣的活动是“立鸡蛋”比赛,谁能在端午节正午12点将鸡蛋立起来,谁就会有好运。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参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人们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春节作文

  新年春节让我们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习俗,体味到了亲情,友情,下面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单元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春节。每到大年三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买年货。但你知道吗?过年还有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我讲给你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鼠,每到春节的晚上“年”都会袭击山下的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备到城里过年,在路上,他们看见一个仙人,仙人对他们讲“年”最害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人们听了以后,连忙去买了春联和锣鼓。到了晚上“年”又来了,它看到红色,听到锣鼓声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

  现在,我们每到过年,吃完午饭,就兴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里买许多礼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礼花撕开包装袋,取出礼花,用打火机小心翼翼的点燃后向天空发射,只听一声“啪”,一束美丽的烟花挂在天空上,五彩缤纷,好看极了。放完礼花后,我依依不舍的回家了,和家人观看晚会。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中国传统文化—过年风俗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

  大家都一定很喜欢七夕节吧!这天是牛郎织女相遇的一天。这一天,妇女为七夕夜面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这儿还有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哩,是牛郎织女:

  传说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一个小伙子,父母都死了,只好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嫂子这个人心肠狠毒,经常欺负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有十头牛时再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九头牛出了村。

  牛郎赶着牛进了山,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该怎么换取来一头牛。这时,一位老人出现在他面前,问他为何伤心。牛郎把一切都告诉了他。得到牛郎的回答后,老人笑笑:“在伏牛山里有一只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病好了后,你就可能牵牛回家了。”

  牛郎来到伏牛山,找呀找,终于找到了那只老牛。他见老牛病的厉害,给老牛打来一捆干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来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犯了天规被贬下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伤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救了他。因此,牛郎赶着十头牛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一天,天上的仙女下来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仙女织女,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生活得很幸福。王母娘娘知道了,立马下令抓回织女……

  大家都喜欢春节吧!一定!春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小朋友可最喜欢了!

  这是关于春节的传说:

  从前,有一种怪兽叫年兽,专门吃人。不但人们怕,飞禽走兽都很怕。因此,人们决心除死它。每当它来的时候,人们就放鞭炮、贴春联……年兽吓得再也不敢来了。

  我写的故事有趣吧!

我国的传统节日

  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所以中秋节也叫八月半。因月亮代表着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而且月亮在这天中是八月里最圆、最大的月亮。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喜欢把月亮视作团圆的象征,客居异乡的游子们,通常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之情。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话道出了中秋节沿袭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在节日的夜晚人们不仅仅是吃月饼,还吃一些水果,如石榴,葡萄……祝福家人团团圆圆子孙满堂。

中国文化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传统文化之一:五月五日端午节的来由。

  公元前287年,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不原看到楚国的百姓受秦国的残害和欺压,于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抱了块大石头投过了汩罗江中。当地老百姓得到这个噩耗,都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屈原的尸体。也不知来了多少船,打捞了多少时间,也一无所获。有人对着江面,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祭祀屈原。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船去把盛在竹筒里的米撒到水里,祭祀他。后来,他们把划小船改成赛龙舟,把撒盛在竹筒里米改为包粽子。这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以前,粽子要自己包,可现在只要去超市里就可以买到各种口味的粽子。有肉的,有红枣的,还有花生的,各种各样数不清。

  过端午节时,从电视上可以看到各地的龙舟大赛,选手们你追我赶,敲锣打鼓,可真热闹呀!

  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让我赞叹不巳!

我国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有好多的传统节日。在一年中,还有许多是国际节日,节日也是彩色的啊!听偶慢慢道来。

  节日:春节 代表色:红色

  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年的时候,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其乐融融的。街上挂着红灯笼;贴着红色的“福”字;孩不关男女老少,都穿着吉祥如意的红色的衣服;鞭炮更是满大街响个没完没了。。。。。。。你说说看,这样的节日,不是红色世界吗

  节日:母亲节 代表色:橙色

  橙色是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母亲节到了,是否给妈妈带来爱、带来温暖呢?偶相信大家一定都送礼物给自己的母亲了吧!母亲节的夜晚,没个房间的温暖都流出了窗外,橙色的母亲节,温暖的母亲节。

  节日:国际劳动节 代表色:绿色

  劳动节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劳动的人是有回报的。在我的脑海中,劳动人民就是农民,种了地,又收获了绿色;劳动人民就是栽树的人,每天栽一棵,一年就三百多棵,也是收获了一篇绿,为大自然贡献了绿。所以,我认为绿色的劳动节是没错的。

  节日:国际儿童节 代表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儿童节是偶们自己的节日,童言无际啊。。。。。。想必人一生中最快乐的就是童年了,没个人都曾经是个儿童拥有自己的童年,拥有童心,是啊!拥有童心的人不会老。在六一节那天,我们会窗自己喜欢的衣服,欢歌笑语,充满了整个世界。我们都沉浸在快乐海洋中。。。。。。儿童节就应该是五颜六色的、七彩缤纷的。。。。。。

  好了,就介绍着以上四个节日以及代表色吧!慢慢欣赏哦!希望大家暑假过得愉快!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到了,它伴随着凛冽的寒风来临了。人们一改往常,不再守着温暖的房屋,结束了“宅生活”。瞧,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就连刺骨的寒风也被感染,不再侵略房屋,拍打窗户,还吹散空中的云彩,将太阳解放了出来。而在这隆重的节日里,买新衣,买年货,做大餐,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家也不例外。

  早上起来,太阳毫不吝啬自己的光辉,将阳光成片成片的洒向大地。耳边也充满了来自串串鞭炮的轰鸣。随着爸妈、姐姐去买新衣服。街道上,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一扫往日的冷清。走进商店,人来人往,嘈杂的人声和广播声混成一团。店内,有的在和同伴商量着衣服款式的挑选,有的在柜台处和营业员讨价还价,还有小孩在衣服架下乱窜……我们一家各挑了几件衣服,然后在妈妈的几番砍价下,终于,成功地赢得了降价后的衣服,跟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妈妈走出了商场。这才发现,许多商店又重新开张了,门口挂着的灯笼,贴着的对联,都绽放出欢庆的色彩,无一不在证明——春节到了!

  时光飞逝,欢乐的下午已经结束,转眼间,夜幕降临,春节联欢晚会的帷幕已经拉开,内涵丰富的小品,幽默搞笑的相声,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为这一年的结尾,上演了一出精妙绝伦的盛会。

  突然“啪”的一声,楼下响起了鞭炮声,我们一家也来到楼下放鞭炮烟花。只听一阵阵噼里啪啦声,我感觉耳朵一阵轰鸣,只剩下鞭炮还在响,慢慢地随着火光消失,声音也逐渐消减,又听“咻”的一声,一个光点飞出,直冲云霄,等到后力已竭,这才“啪”的一声完成了它的使命,结束了它短暂而绚丽的一生。然后又一个光点似箭一般冲出,可不再只有他一个孤单的身影,一个又一个与他一般大小的光点,升至空中,炸裂,形成一场盛大的烟花雨。

  这一年结束了,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传统节日及节日风俗

中秋节古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