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名言名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古人不远:孔子

  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虽说孔圣逝世已千年,但他的留下的将会永垂不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

孔子在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正是古代大名鼎鼎、为人师表的孔子说的哈。许多人都非常敬爱孔子,可惜他已经去世了,但又过了几千年,孔子有了新的生命,这不,他还来到了我们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正是古代大名鼎鼎、为人师表的孔子说的哈。许多人都非常敬爱孔子,可惜他已经去世了,但又过了几千年,孔子有了新的生命,这不,他还来到了我们班。

  虽说那时空子的名声大得很,说他学识渊博,可在现在,孔子就有许多东西不懂啦!看哀叹,一进教师门,他一眼就瞅见了那架电风扇,歪着头,说:“此物为何悬在空中,众人不怕此物落下来吗?”大家都笑了,我站出来说:“这就是电风扇,等于你们以前的扇子,踏靠电来运行,风好大的呢!”说着,我还自豪地笑了笑。孔子听了也笑了,大概是为了现在发展快而替大家高兴。

  今天,正是我们赶去看《惊涛骇浪》这不5电影的日子。当然,空子也跟我们一起“混”进了电影院。这时候的空子,已经换了个样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怕他这装这衣服吓着人,就给他理了发,给他穿上了休闲衣)。电影院的管理员也没有认出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吁了口气。这孔子眼福好,赶上看电影,我就怕孔子见了这电影大屏幕会大惊小怪。嘿!还真被我猜中了。首先,这孔大近视怎么也看不清这大屏幕上在放什么,于是倪拯豪把自己的几百度眼镜借给了孔子。这下,他可看见了,就问我:“为什么那些人能可到一块布上?我不懂。”听见了的旁人异口同声地说:“那是电影!”大家都笑了。

中华民族伟大的哲学家-孔子

  这个人的名字叫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夫子于公元前551年在一个历史悠久且名声显赫的家庭呱呱落地。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强加于人。具有仁德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随波逐流。“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体现了孔子这位大学者,对政治方面早已有了认识。

  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孔子这位大学者一生的道路充满了艰苦坎坷。他想去参加齐王的宴会时,因为穿的衣服不是高官贵族的衣服而被拒绝,把他赶出门外去,他20岁当上县令后,他一心为百姓谋利,可是却受到了一些大臣的排挤,而被迫辞官返乡。虽然他无官可做,三他并不为此伤心烦恼,而是在家乡开了私塾,让贫苦出生的农民也可以读书。最后孔子还周游全国,广收门徒,其学生有3000人,而其中的有72人非常有名气,可见孔夫子对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有许多的言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早已领悟出了学习的方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出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读书人,不能没有弘毅的坚强意志,告诉我们要有梦想,有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实现目标。孔子对我们国家的知识和人们个人修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大量学习和做人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来说有很重要学习价值,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为我所用。孔子,一个充满知识文学的人,在中华五千年中没有哪位人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未来的目标,我们应向着这一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为理想而追求的精神。

  使出我们最大的努力争做像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哲学家------孔子,一样的人,让我们向着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前进,冲锋,打败刀山火海般的困难,取得成功。

孔子》

  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了,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只是他广博的思想之海中几颗珍珠!正因为古代中国有孔子着一种要求上进待人不论高低的人,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名族。

  孔子(前551——前479)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我们中华名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一个暑假,我读了《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在婴儿时便失去了父亲,又在少年时没了母亲,从小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他练就了一副魁梧健壮的体魄。

  后来,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立身于世;自学、自力、自强,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最成功的私立学校。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也因此名扬华夏、启迪万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例如在学习这一方面,孔子让我知道不能知难而退,要继续向前攀登,不管有多难、多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遇上难题,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关于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万物,人是最为宝贵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的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只有极少的人当上了奴隶主,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人权、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而孔子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他平等博爱的胸怀,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了,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只是他广博的思想之海中几颗珍珠!正因为古代中国有孔子着一种要求上进待人不论高低的人,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名族。

  沈一

  小

  六(1)班

  史

  彧嘉

孔子

  没有一个时代不在讨论研究着孔子,就仿佛是一个人印证了那句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或许我们会一直对孔子的事迹有着两种目光,或褒或贬。无所谓外界的评论,实实在在的是孔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KungTze。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无论是孔子还是孔丘更或者是Confucius,可谓是家喻户晓了。

  当孔子穿梭于个个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他不仅和儒学息息相关,在思想或者文化,甚至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在那个时代里丝毫没有被受到重视。这不是他的错,儒家思想终究适应不了春秋时期的统治阶级。那个时期,孔子被落寞在所难免。

名人孔子

  “孔子”这个字眼,我相信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时父亲离世,撇下这孤儿寡母。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虽然母亲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地漂泊在世,但是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孔子却免费教育他们,一文不收,只希望自己教育出的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

  许多国家,还创办了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思想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孔子的《论语》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目。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被后人评为“世界文人之首”。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填上了浓重的一笔,也在许多人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两个字——孔子。

孔子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名言的作文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孔子名言作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篇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篇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

  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

  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中国孔子古今说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中国本来有“已然诺”的传统,说不定比德国人还守信些。《战国策》里已不乏其例,何况还有“尾生抱柱”这样极端的例子。该足以让后辈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来的演变很出人意料。先是韩非子把“诚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来,好多权术家将开头孔子那句值得怀疑的话奉为圭臬。无怪康有为写了一本《新学伪经考》,说《论语》是后世无赖伪造的。这种转变在文学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国演义》里鲁肃的诚信有目共睹,到头来落得毛宗岗一句批语:忠厚乃无用的别名。有点可悲。悲谁呢?鲁肃还是毛宗岗

  话或许说的有点过分,但真真是因为有些失望之故。新文化运动把这些不好的“文化”都扫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们接下来面临的任务,就是尽力提倡“诚信为本”、“一诺千金”的优良传统,并亲自蹈行。这儿说一件事,或许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学新生去北大报到,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工友,就说老师傅替我看个行李成吗?老头说行。后来新生就去忙乎了。从早忙到傍晚,新生忽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头看着呢。他满心愧疚地往校门口跑,也没抱多大希望。谁知那老头颤巍巍地还在那儿等他,白头发在风里飘啊飘的。新生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这才知道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几年后新生也毕业了,老校长说不定又在替哪个刚报到的看行李。新生是我哥,他说这件事的时候眼里仍闪着泪光。

  老一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好的榜样!旧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风尚正在形成。我们青年该怎么做,是不言自明的。写作此文时,我脑海里回响着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样使我们敬畏。”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季老在风中飘动的一头银丝啊……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放风筝的详细过程描写

励志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