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评课稿 通用
数学评课心得体会
我有幸聆听了数学组几位老师的公开研讨课。像史秀晖的分式通分,付海强老师的习题展示课,还有王书平老师的分式方程等等。这些课都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些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寻找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例如:付海强老师的甜蜜语言为孩子们学数奠定情感基础,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丰富的想象力,通过交流让全班同学收益很大。付老师的几个思考的问题又让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升华和提炼。“你们还有疑问吗?”通过比较,付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了思维起点低但理解难度大,思维起点高理解简单。这样的引导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教学。
四、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付老师的课,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正确处理好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关系,也就是说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恰到好处,什么时间合作学习?必须在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时。合作学习的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这样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入、到位。
总之,听了几位老师的这些课,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争取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分数乘法》评课稿
3月24日上午,我听了郭老师执教的《分数乘法》这节课,收益颇多,下面就这一节课发表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1、本节课中我主要学到了以下几点:
1.在新课引入部分,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以及直观而又形象的表示,并提出“一个图案占了整张纸的五分之一,那这样的三个图案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通过简单又直观的图案展示,使得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乘法”。
2.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时,让学生根据其意义,自主举出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细节决定成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郭老师的课堂中时时能够看出他对学生书写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书写分数乘法步骤时,教师适时引导加以规范学生书写方式。
4.在学生列出算式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其计算理由,并进行完整有序的叙述,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他们明白了数学学习中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
5.数学中的归纳总结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也是学好数学的重中之重。郭老师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相同,所以这节课出示例题,通过让学生列式并追问为什么都用乘法计算,激活学生已有的对整数乘法意义的认识,生自然地将整数乘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中,实现了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也一目了然。
6.在巩固应用实践练习时,课堂最后“我是小法官”等题目的设计,不但学生参与度高,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不足之处:
在书写分数乘法的步骤时略有不足,例如?×3可以多加一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理解分数的意义,即此算式表示三个四分之一相加。
3、我的小建议:
数学学习中基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时,再加以拓展与延伸,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加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我们在任何教学中都不能忘记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以上是我听了本节课后浅薄的见解,若有不足之处,还请多加海涵并指正。
课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观摩了xxx老师给我们用心上的《我的特长》现场作文课,让人感触颇深。
从景老师的课堂上能清晰感受到,她是一位勇敢的破冰者,是一位积极的实践者,她不光用热情点燃着每一颗好学者的心,更用长情守护自己喜爱的教育。正如她在说课时所说的,这节课在给广大一线的语文老师传递一种思想——习作教学必须从细处着眼,教给孩子表达的方法;展示一种做法——习作教学必须扎扎实实从片断训练开始,指导孩子用上习作的方法写实话;敲响一次警钟——习作教学,是教习作,而不是教写作,我们必须明白孩子为什么怕习作;我们必须颠覆之前习作指导的方法,扎实、有序、有趣,有法的组织习作训练,唯有此,才能真正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因为这堂课设计者是名师,执教者是我们身边的名师,所以我对课的设计不做议论,我只将自己在听这节课过程中的各种感受与大家分享、探讨,若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这是一节现场感十足的习作课
老师一入课堂即处童真境界,与学生平等相处,无缝相交,融为一体。为什么有这样的教学感染力呢?这节课老师的作文教学设计独到,取材于生活,面向学生,瞄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玩游戏方式传递信息;景老师善说“童话”,与学生同乐,能与学生民主平等对话,用游戏,活动,实践操作等方式展开教学,这些“现场感”十足的教学方法让整节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降低写作难度,老师凸显两种作文法:其一,“前作文”,注重作前从调查入手,以实际经验代替教师的指导;比如她的游戏激趣,情境启导让孩子在与小动物的互动中初步感悟特长——知道特长就是“我会什么”。读袋鼠的求职信,聚焦特长描写,明白写好特长就是推荐自己。同时告诉孩子:习作一定不能空喊口号,这样不足以令别人信服。
观察图片,明确什么是特长等环节都是在干着这件事。其二“现实作文”,以当堂练写“现在式”的现场素描习作为“桥”,顺带引导学生练写“过去式”,这样连带粘连的方法,都将辅助学生顺利搭上写作之路,让写作变得轻简可操作。景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罗列特长清单。这个环节的设计让习作始于简单,低入缓解了学生习作的畏难情绪。尤其是老师在习作任务后面的列举:学猫叫、认识车标、力气大、会做贺卡、左手拿剪刀、打字速度快、会卖东西……让学生脑洞大开,写变得很好玩,点燃了孩子表达的热情。
罗列之后的展示,犹如在班级点亮了数个火把,让孩子搜寻特长的眼光无限放大,参与课堂的兴趣得到了持续的点燃。不可小看这“轻简”二字,这就是学生写作的动力之一:充分的自我认可——我能写,我会写好!
二、这节作文课能依道而行
作文课难于阅读课。阅读课的解读有千千万,但作文的原创性更强,无法可依,完全靠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教学功力。因此,作文指导课的备课,更要讲究合理,要让整节课行走在正道之上。而景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着依课标而行。
《课标》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习作是语文实践特色最为突出的课程,因此景老师在教学中有大板块的实践,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训练,或说或写或改或评,训练多样且充分;又如《课标》强调中年级作文就要“大胆写”,因此在写前的限制,写时的发散性,写后的评价上,老师都尽可能给予学生自由,相对说,教师“教”的力度和程度就要降低。这些都在景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教师十分重视学情
了解学情。要执教学段的基本学情要摸清。这点景老师把握特别好。指导中年级写一段话,大多数学生大概会写成什么样,哪些属于典型的问题,哪些是普遍的困难,什么样的形式受欢迎,什么样的教学话语能接受……这些学情景老师是摸得门儿清。如若不然课堂上就会做孤家寡人唱独角戏,滋味必不好受。特别是写作,学生不买账,课就不知往哪上!照搬名师的课也上不出名师的味道。
四、课堂能因学定教
作文的本质是什么?作文就是言语表达。课堂教学体系下的作文又是什么,是在教师指导或是创设的情境下的,有局限性的言语表达。(局限性是天然存在的,没有完全的自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那是一种相对的自由。其局限就体现在“想”字上,想就是一种构思,是表达前的思维预热。所以,我还是执有“作文可教”的教学观。)既然是表达,表达的对象(写给谁看),表达的内容(写些什么),表达的方式(文体选择)就是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景老师的课中读袋鼠的求职信,聚焦特长描写,明白写好特长就是推荐自己。引导学生在课后制作名片卡,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再次告诉孩子,写好特长就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多交朋友,实现了习作的交流、沟通功能。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文体写,三者就像三个板块,设计时可以独立,但操作时更需要交融,渗透,穿插,在景老师的课堂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课堂在解决着写特长的事,也在教给写好特长的方法:用对比、引数据、写事例,还强调不管用什么方法,写得细是关键。文体显然在围绕说明文进行。三个板块协作发挥作用,最终达成目标。所以,当三个板块内容初步设计后,就要思考用什么形式让儿童思维介入,让其跟着教学进程动起来。所以,你要考虑的是形式。而本节课的“激趣引入.开课游戏,让孩子在与小动物的互动中初步感悟特长——知道特长就是“我会什么”。读袋鼠的求职信,聚焦特长描写,明白写好特长就是推荐自己。同时告诉孩子:习作一定不能空喊口号,这样不足以令别人信服。”引入课题,揭示教学目标“写好特长”,这是符合学生天性的导课形式,也属于“写什么”的感性认识范畴。
景老师的教学设计依据学情,调试高低难度,选择方式方法,顺学而导,顺理成章地教。课堂上老师有平和心,不要求花俏,不为观课的教师上。上作文课,就为儿童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需用多媒体的就别用,给课瘦身,也给自己减轻负担,否则课堂上忙前忙后忘了真正该干什么;该以活动游戏激趣的就大胆开展,但不要忘了“练习表达”才是正业,副业不能遮盖代替正业;该确保时间练笔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要把写当成点缀,更不要没写清楚就急急忙忙拿出来点评亮相,要记住儿童写不好只说明教得不到法。
如何上好数学试卷讲评课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ISSN:1672-1578
年:2012
卷:000
期:008
页码:120-120
页数:1
中图分类:G633.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讲评;构建;思维;反馈
摘要: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是初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本文从课前准备、上课以及作业反馈反面给出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数学课例《交换律》听课评析
一、用数字介绍我们的班级:18+14=32(人)14+18=32(人)
12+20=32(人)20+12=32(人)要求两个部分,用加法。
(学生口头编应用题,教师用灯片打出来,更合适,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很重要,便于学生理解加法的交换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观察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算式:27+7373+2738+1616+38(学生回答说:是。教师可以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是呢?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教学。)
134+5252+13427+73=73+2738+16=16+38134+52=52+134小组之内自己编算式。
板书结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掌握加法的交换律,运用它来换算,很容易,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知道加法交换律的来历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更重要。)
师:为什么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呢
(教师要善于等待,等学生表达清楚,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再在此基础上加工,才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明晰、深刻的了解,教师急于插话,打断了学生思考的路径。)
二、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填
7+8=+
师:加法的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生:要验算的时候,可以运用。
三、竖式计算,并验算:
(1)766+580(2)125+49学生上台演算。
(要求学生写验算,这是一种习惯。)
470+528+530258+38+244指出学生回答。
师:乘法、减法、除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
学生自己列算式,小组讨论验证。
(要分解,一步一步来,循序渐进,这样便于学生将道理弄清楚。)
学生:只有加法和乘法可以,减法和除法不可以。
50*50=250050*50=2500(追问:举的这个例子有说服力么,让学生讲道理,学会怎样采用合适的例子来验证,这里暗含数学的归纳方法,要科学举证。)
23*5=115*23=115师:乘法的交换律是怎样的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a*b=b*a师:有没有除法的例子?10÷10
0÷10(错过了很多让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
四、竖式计算:18*22632*208(课堂上能不能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
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评课稿
感谢郭老师执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为我们大家提供了讨论的课例。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环节清晰,教学层次清楚,是一节比较好的常态课、家常课。这样的课,反映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出新课改的理念渐渐被老师们接受,教学过程中能够得以体现。本节课,郭老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理解、建构、应用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从学生的反映看,教学的预期目标基本达成,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正确、较熟练的解决有关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是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
个人以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可以改进,建议如下:
1、复习环节:复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指向性要明确。
本节课,李老师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复习内容,一是读数并说出各数中5的位置和表示的意义,二是数的组成,三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前两个内容与本节课的联系不紧密,可以不复习,而且从课堂学生的反映看,这两个知识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完成的比较好。既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我们就可以不再练习,把时间节省下来,去解决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而且,复习环节,本节课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挤占了新知构建和巩固练习的时间。因此,这两题可以不必复习。
复习的第三个内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与新知的联系较为紧密,比较切合,应在这一题上花点时间,今天,郭老师处理的较为仓促,错失了这一题的价值,没有充分起到唤醒学生旧知,激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作用。如果在学生回答完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之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怎么知道2887最大,79最小?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样比较的?这样一问,就会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回想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从而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
认知心理学特别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复习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联系紧密的旧知,包括相关的基本知识、已有的技能以及解决相似问题的经验。学生具备了这些基础,就为学习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会促使学生比较顺利的实现知识的同化。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与学生已经学习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比较相似,只是多了一位数,已有的知识经验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知道怎样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不必花多少时间和心思。从学生的学习看,学生建构新知不是难点,很容易的就掌握了,这正是因为学生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才使得学习顺利迁移。我们说,备课要备学生,就是看学生具备了怎样的知识经验。
2、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这里的数学活动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本质上讲,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展开过程。只有学生思维过程展开了,充分暴露出来了,我们老师才会知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本节课,在形成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的不够,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比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电视机和空调比,哪一个的价格低一些?”教师板书2530○3680后,让学生说出2530和3680谁大谁小?学生很快就说出了结果,可是这时老师却没有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没有让学生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仅仅是重视结果的教学,而我们需要重视的是过程。如果老师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就会使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许学生说的是不完整的,不连贯的,但是思考的过程却展开了,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其余的学生也会跟着思考,如果表达的不恰当,其余的学生就会加以修正、补充。这样的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再比如,解决第二个问题“电视和冰箱价格的千位都是2,该怎样比?”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材安排的意图很明确,先让学生解决数位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不同的问题,再让学生解决数位相同,而最高数位上的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安排,就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数的大小。在反馈时,应让学生说出千位上的数相同时,就看百位,如果百位上的数相同,就看十位,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这样的思考过程应让学生掌握。这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在后面练习时,一些学生不能比较好的说出怎样比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出在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得到展示。如果前面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再加以引导,全班的学生都会掌握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让学“哑巴数学”——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长久存在下去。只有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
3、合理归纳概括数大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这节课上,李老师比较重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形成的教学,比如,在处理完例题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分类:一类是数位相同,一类是数位不同,并进行了板书,同时,在归纳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回顾方法概括的过程,在练习中也比较重视让学生运用方法来回答问题。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做法。但是,细细的品味,感觉还有改进之处。
(1)方法概括的时机。今天这节课,李老师是在处理完例题后集中概括的。我觉的,这样处理,不如分散处理的效果好。比如,数位不同的数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方法,在复习时就可以揭示出来:2887最大,因为它是四位数,79最小,因为80和79都是两位数,而80的十位上是8,79的十位上是7,所以79最小。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数位多的数大这样的结论,因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新知的授课过程中,不作为难点处理。而处理数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分为两步完成,实际上教材也是这样安排的。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明确数位相同的数比较大小时,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大的大,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就让学生明确,如果千位上的数相同,就看百位,百位上的数相同,就看十位,以此类推。当这两种情况的比较方法分别揭示后,安排专题练习,加以巩固,等到这两种情况学生都熟练掌握后,再让学生综合、归纳,就水到渠成了。
(2)方法的文字表述。今天李老师板书的内容是“1、数位不同,数位越多,数越大;数位相同,从高位比起”。这样的归纳,用的词太抽象,个人以为不明确,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不如向上面所说的“比较数的大小,先看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大,如果千位上的数相同,就看百位……”,这样归纳,虽然字数较多,但是清楚明了,及利于学生理解,又利于学生应用。这样概括,就明确的告诉学生数的大小比较的步骤,就不会出现有的学生从低位比起的情况了。
苏教版的数学教材在计算法则、方法等的处理上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不再呈现完整的计算法则;二是法则教学分散处理;三是部分呈现法则中的核心要素,突出重点。今天李老师执教的这个内容就完全符合这三个特点。因此,我们在处理法则时就要紧扣教材的安排意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但是在时间分配上,还有待改进。李老师这节课,复习环节用了10分钟左右,新授环节用了20分钟左右,巩固环节用了10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间分配,不是十分恰当。一般来讲,复习、引入环节大约3-5分钟,新授环节大约15分钟,巩固环节15大约分钟,还应有3-5分钟的课堂作业时间。今天这节课复习和新授还以压缩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新知巩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会更好。
5、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比如,学生的课前准备,部分学生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文具没有拿出来,再如学生的书写,部分学生写的不规范,不工整,要严加要求,今天第一个扮演板演的小女孩的书写很好,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向她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教师要求出来的,只要老师能够长期坚持,出现问题不放过,学生的学习习惯就会一天天进步。
再次感谢李老师的辛勤付出,精心准备。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一些想法,有不当的地方,敬请李老师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母柯
2015.5.26
数学教研会研讨课点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望江县新桥中心学校金进良,我们学校若按“割地划片”划分,属于偏远的农村学校,参加这次教研会要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照顾,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所以我是来学习的,在这里谈不上评课,只有自己的一些听课感悟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这两天一共学习了三节课,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次头脑风暴,很受启发,受益匪浅。第一节课汪老师从回顾、总结与中点有关的基本图形入手,利用基本图形帮助学生寻求通则通法,为学生减轻了负担,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经验。问题的设计循循善诱,由易到难,有梯度,第一题是直接呈现出基本图形,第二、三题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一个基本图形,第4题会出现多个基本图形的构造,教会学生从万千变化的图形中寻求共性的方法。说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场的专家和老师,在二轮复习时,特别是分析、讲解一些复杂问题时如何兼顾“面向全体”。第二节课陈老师用亲切、风趣、阳光的语言不急不缓地组织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足见陈老师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关注课堂的生成和问题的变式,即使最后的变式不够严密,但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尊重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体验。第三节课聂老师的“一线三等角”实际上也是寻求几何问题中的通则通法,复杂问题中寻找基本图形,编了“打油诗”,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聂老师这节课例题、习题设计很有梯度,容量很大,虽然如此,但聂老师还不缺完整规范的板书,学生的板演,这也是我们复习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光是要让学生会想、会做还要会写。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听课感想,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小学数学评课发言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
伴着时间这匆匆的脚步,我们又迎来了XX年的教学研究周,XX年,很多地区将它看作是有效教学年,我想此时我们相聚在东苑小学开展着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是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上午我们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人教版三上、四上数学广角的内容,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新内容,也是人教版教材独有的内容。看过教材的老师都知道其实这一内容就是我们常说的奥数,以前的教学只针对个别优等生,而现在却要面向全班学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思维挑战的课题,是一个新的探索。它展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具体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亲历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呢?在这儿我们就这样一个具体内容在研读教材的思路和策略上作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索。
参考教师用书,不难发现上面的教学建议是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学习方式大多是采用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所以相当一部分老师把这类课当作是活动课,归在综合实践运用这一领域,因此我们首先作了一个归类整理工作,明晰了数学广角在课标中的地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数学广角的内容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和探索规律)。同时我们还对分布在几册教材里的相关和相近内容作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说关于排列组合的知识是分布在二上和三上两册教材完成,理解了该内容的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提高自己使用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极大限度的避免课堂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看到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已经很好地创设了学习情境,图中提供了相关的问题信息,不仅显示“教什么、学什么”,而且提供了“怎么教、怎么学”的思路,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把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策略呢?教材呈现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教学方式,开始我们的老师在上这节课时也只是把它当作问题来教,只是注重引导学生说出问题,把解决课本上的具体问题当作教学目标,其实它应该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应该给学生一种思想,让它们生长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的是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其中例1是烙饼问题,怎样操作最省时间,充分利用资源(锅要充分利用,尽量不空着),例2是沏茶问题,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在实际备课中我们发现例1的教学难度比例2大,因为例2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如果将两例题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容量又太大,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组,选择了先单独教学其中的例2,上午的第二节课就是围绕例2展开教学的。听完这节课,我的感受是: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常态和朴实的课。这节课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思考,在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他们在课堂上是专注和投入的,感受到优化的过程和优化带来的好处,学生在操作后的交流中说到:我忙着思维都来不及写了;请允许我说出来等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是真实和鲜活的,
对外教研活动数学评课稿
追求“开放的数学教学”
--从“三个理解”说起
刘东升
陪同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听七年级数学课《不等式》(左起:施俊进、刘东升、李庾南、顾亚男)
0 说在前面
虽然到平潮实验初中现场学习是第一次,但是这里有师兄陆志强校长、研究型教师徐小建兄,还有师兄海南中学施俊进校长,感觉像在家一样,很亲切。今天活动材料上的标题有“对外”两字,这让想起了“开放”。所以我的发言就引郑毓信教授“开放的数学教学”来开场。今天的教研活动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形式是开放的,然而开放需要放开,背后应该是基于章建跃教授说的“三个理解”。
1 关于“三个理解”
章建跃教授指出的三个理解是: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
舒尔曼提出的PCK,本质上是我国教研传统中的三个话题,即“教什么”“教谁”“怎么教”。
在这个理解上开展教学预设,促进课堂生成。今天的课堂都体现了这一追求。
刚刚有老师在评课时提及板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也可以看成是对教学预设的更高追求。
2 关于读书心得
我们都是李庾南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大家目前都在认真研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我研读的心得是,自学是独立自学,议论是群体议论,引导是相机引导。
我理解,自学在各个环节中都有,议论要注重时机,京剧大师裘盛戎曾说过“拢神”,大意是“京剧演员在唱重要的大段唱之前,先要铺平垫稳,造成一种非唱不可的气氛,然后再开始唱,这样观众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这段唱上来。我们说的拢神就是这种意思。”(见《裘韵流芳》京剧演唱会开场录音)我想关于议论也要有这样的追求。引导妙在、难在相机,重在指向八方,我想,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也是这个意思。
3 关于平衡艺术
刚才我的师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海门海南中学副校长施俊进老师说到“平衡”,并且从很多视角进行了阐释,很受益。比如施兄说今天的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长课堂,提法很有创见,赏析也很到位。受施兄启发,我也想说两个平衡,在这意义上说,施兄帮助我打开了发言的思路,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吧!
3.1 多了些原题、陈题的简单呈现,少了些精心改编和自然生长
比如今天有个“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堂中,崔老师注意了问题的变式,这很好,但是变式问题仅仅是原题拼凑起来,如果能将变式问题进一步改编和自然生长,效果应该会更好。而另一节关于“不等式”的课堂上,沈老师对不同类型的不等式就做了自然生长和变式,预设得到位。
当然,这个角度的思辨可以迁移到命题研究方向。
3.2 多了些抽象中的归纳概括,少了些形象(案例)中的观察、对话与思辨
追求“互慧共进”(李庾南 语)
数学追求抽象,训练抽象思想。但是帮助初中生理解抽象是困难的,因为抽象后往往要归纳和概括,而概括是很难的,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形象、生动过程中尝试归纳和概括,也许效果要好些。
这个角度的思辨,对于论文写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数学公开课评课讲稿
课题:《9加几》《8加几》
年级:一年级
时间:
今天在南校听了四节课,都是关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课。四位老师的教学准备都很充分,环节设计合理、过程衔接过渡自然,引导及时,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互动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努力实践了生活化的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理想。
下面简单说一下听课后的体会和收获:
共同的优点:
优点:
1、信息窗的使用充分,借助信息窗的生活化情景,引导学生在经历发现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9加几、8加几的计算。
2、倡导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选择。注重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注重了算法的优化。
3、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效果好。
4、、教师的问题引领到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学生的学习能够及时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较多。
5、教师的板书引领直观,富有指导性,重点突出。尤其是关于凑十法的过程的呈现,及用△代替物品来画图演示圈一圈,凑成十,直观,导向性强。
6、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及时。
7、学生的主体性强,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练习设计题型比较丰富,圈一圈、算一算,看图计算,看谁算得快,题量充分。注重了练习的趣味化、针对性,层次性。
四位老师,教学中各有特色的体会
辛老师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有序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并板书引领方面做得很好;
禹老师把凑十法编成了顺口溜,学生易记,值得学习。
侯老师和宗老师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凑十法的操作体会,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内化凑十法;侯老师还注重了数学竞争情景的创设(数学城堡活动),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临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引导解决方面值得学习。
建议:1、练习设计若增加解决生活化得问题,效果更好。
2、稍加强主板书的突出,导向性更强。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体会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