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故事400字左右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红色革命故事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红色革命故事》,里面讲了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叶挺将军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首叶挺将军被囚禁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也深深知道——

  人的身躯那能由狗洞子里爬出!

  我只期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每当朗诵这首诗,我的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似的,呈现出一幕幕景象,在北伐战争中,叶挺将军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屡战屡胜,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抗日战争时期,叶挺将军又担任新四军军长,成为抗日名将。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叶挺将军骑着高头大马,所向披靡,另敌人闻风丧胆,打得日本鬼子狼狈不堪,人们牢牢记住他的赫赫战功。

  1941年1月,在国民党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叶挺将军不幸被捕,被囚禁在重庆渣滓洞集中营。面对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的出狱、做官诱惑,蒋介石的高官、厚禄许诺,叶挺将军毅然决然地舍弃了高官、厚禄和自由,昂起不屈的头颅,宁愿在烈火与热血中永生,也不愿爬着出来苟且偷生,彰显了叶挺将军的刚正不阿的坚强斗志!

  我仿佛又听见了那铿锵的声音。这声音穿越时空,流露出正义、正气与不屈。整首诗就是对叶挺将军革命品质的真实写照,叶挺将军虽然牺牲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少年儿童心里,活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里。

  2、《红色故事》读后感_我喜欢的革命影视作品作文350字

  在这个星期我读了叫做《红色故事》的书,书里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最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方志敏大义灭亲”这个故事。

  方志敏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从不属于自己。他心里装的只有党的事业,全是劳苦大众。如果有谁危害了人民的利益,方志敏第一个不答应,哪怕这个人是他的亲叔叔……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方志敏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收成极差。到了秋天,许多贫苦的农民都为交不起租子,还不了地主的债犯愁。方志敏便号召大家反抗,展开了斗争。然而,他的五叔——地主方天雨跳出来,对抗农民运动,震撼了不少地主,没有一个敢跟他一齐收债的。之后,农民和志敏胜利了,民心大振,大家纷纷起来反抗压迫,农民运动也迅速在弋阳蓬勃开展起来。

  这本《红色故事》让我认识了以前战争时期的许多英雄,还教会了我要勇敢、坚强。

红色革命故事400字左右

长兴店红色革命故事演讲稿

  9月20日,凉秋初至。我们“重走长征路”异地采访团一行16人,踏上了具有浓厚“红色革命”印记的贵州省。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贵阳市的青岩古镇。

  环镇皆山。延绵不绝的山脉高低起伏,一片灰瓦灰墙的古派砖木小屋群躺在静谧的山图水影间,脚下被磨得光滑顺溜的大方条石仿佛正无声地低诉着这个古镇的岁月。作为贵阳市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青岩古镇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据悉,青岩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建成,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不仅如此,青岩古镇还是中央红军从龙里向西南转兵、绕过贵阳时所停留的要地。“你看,我们青岩古镇内外牌坊林立,大街小巷曲径通幽,有着独特的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地处贵州大后方的青岩掩蔽了一批共产党人的亲属,包括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先生,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女士,李克农的父亲李哲卿、母亲及岳母、侄儿,博古(秦邦宪)的女儿,孟庆树的父母、弟妹等二十余人,都先后由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安置在青岩镇居住。他们给青岩留下了革命印记。

  如今,这一笔宝贵的“红色财富”也为青岩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这里,四处可以看见正在修葺改造的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青岩古镇有着宝贵的红色印记,古镇也正在打造红色旅游,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带着对贵阳深切的祝福,我们离开了贵阳来到了遵义的“遵义会议会址”。走进景区,一栋坐北朝南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小屋映入眼帘,这就是当年红军领导人在这里开会的地方,正是在这里,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今年恰逢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景区也迎来了客流量的高峰。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政介绍,今年景区客流量预计达到50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15%左右,最高日客流量达到3万人,国人爱国热情高涨。9月21日,我们还将前往娄山关,继续探寻迷人的“红色文化”。

红色革命故事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传红色基因讲革命故事

  他们,在生死里徘徊;他们,在战火中重生;他们,在磨难中铸就。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血性;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华儿女坚挺的脊梁。念兹在兹,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老兵的位置很高、很特殊,在14亿中国人民心中,也是如此。

  国庆假期,趁着“红色走读”的契机,我们来到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怀揣着崇高的敬意前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致残的91岁老兵——贾咏元家中,倾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步入贾爷爷家中,映入眼帘的就是门楣上那“光荣之家”的光荣牌,即使小小一块,分量却重于千钧。进屋后环顾四周,我们无一不被满墙悬挂的荣誉震撼到。紧接着,贾爷爷拿出了他视若生命的个人三等军功章两枚、嘉奖令、立功证若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一枚,我们庄重地接过,肃然起敬。

  “年少欣喜从戎扛钢枪,贵州剿匪忘死战沙场,赴朝抗美鏖战致身残,解甲归田无怨心仍欢。”在其家人的陪同下,贾爷爷同我们讲述了他的军旅生涯,那些战火纷飞的往事,又一一重现在我们眼前。一则来自二野军政大学的招兵入伍布告吸引了当年风华正茂的贾咏元,自此一路军歌冲霄汉,开始了在二野军大武工队剿匪扛机枪的峥嵘岁月,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依旧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黔西的匪患乱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不久,朝鲜战争爆发,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贾爷爷所在的部队迅速跨越了鸭绿江,入朝作战。在朝鲜的上甘岭,战斗异常激烈,贾爷爷不幸被敌军空袭的炸弹强震推翻倒在地上,由此导致双耳失聪、左眼视物模糊。所幸,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下,贾爷爷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迎来了幸福美满的老年生活。

  贾爷爷对我们说道:“我是战争中的幸存者,但又是战争的受害者!我的不幸遭遇而又使我感到‘大幸’。”通过交谈,我们能够看出贾爷爷等老一辈革命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希望曙光,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付出了身残甚至是死亡的代价,他们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和人民。他们永远是国家的骄傲,永远值得中华儿女的无限敬仰。此外,贾爷爷对当代青年也寄予着厚望,期盼青年学子锐意进取、奋发图强,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当代青年应永葆红色基因不变、革命精神不移、民族脊梁不弯,从革命前辈的故事中汲取强大力量,凝聚起意气风发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先烈的英名,永远镌刻在人们心坎上;英雄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田中。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在追寻红色记忆、走访红色足迹、领悟红色精神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基因见证了革命前辈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是让我们信仰之基更加牢固、精神之钙更加充足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年应牢记革命前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红色革命故事

  今年的清明,适逢新中国60华诞。60年家国巨变,把我的思绪带回60年前的沧桑岁月,无数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形象活生生如在眼前。我似乎一下就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似乎又看到了苦命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奋战疆场的情景。有英名长存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奋力堵枪眼、刘胡兰英勇屠刀下,还有我们学习的课文《金色的鱼钩》中的没能留名老班长和《丰碑》中的军需处长等等先烈。是呀,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次秘密会议,宣告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往无前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此后28年间,近2000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那是栏杆拍遍、易水悲歌般的呼号,是折戟沉沙、慷慨赴义的悲壮,是铁马冰河、枕戈待旦的苦战,是红旗漫卷、所向披靡的豪迈……腔腔热血、铮铮铁骨、首首绝唱,谱写出中华民族从苦难中百死后生的壮丽诗史,凝结成五星辉耀的红色记忆。

  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我认为这是一条相对真理。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尽管缺了衣食住行生活就无从说起,但人类的生活在本质上确实是精神的。佛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在基本生理要求得到保证之后,人活的就是一口气。这就是精神,就是追求,就是思想境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坚守某种精神。要争一口气。这气不是别的,是浩然正气之“气”。人类从蒙昧蛮荒时代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之外,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一种正气的引导。尽管历经曲折,人类社会朝向最终的合理目标的步伐不可阻挡。正气左右规律,规律决定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精神的支柱就是一股正气。

  有人说,改革以后之所以呈现经济繁荣景象,主要原因是承认了个人利益的合理性,运用利益杠杆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它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利益固然重要,信念和精神追求往往更为重要。辩证唯物主义从来不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否则无法解释当年人们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土窑洞效力的现象。成千上万的青年,其中不乏富家子弟、名人之后,辗转几千里,历尽艰辛来到延安,那里没有个人利益,没有享受,没有高薪,他们却坚定不移,虽九死而不悔。

  这些是不能忘记的。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这就是《永远的丰碑》和“追忆课文里的红色记忆”还能够感动我们的原因。曾经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仍将激励我们前进,并不因时移世易而稍有改变。这也是《永远的丰碑》和“追忆课文里的红色记忆”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经历风霜雨雪,历经苦难坎坷,我们的祖国母亲在岁月的长河中,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脚步。直到1949年,她甩开了脚镣,挺直了胸膛,祖国母亲用大步前行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幸福生活。祖国母亲却已经六十周年了。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六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试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青少年,享受的先辈们用血肉开创的基业,沐浴着前辈血泪建设的和平小康生活,我们又承载起了多少责任呢?每次班级值日都有人溜号,学习中不交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尊敬师长,不体贴家长,过着呼风唤雨的“小皇帝”生活,我们又如何面对先烈们的鲜血和遗愿呢?清明节唤起的红色记忆,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学习,练好本领,建设祖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一定将取得更大的,让人瞩目的成就!!

传红色基因讲革命故事

  近期参观了县档案馆长白县历史展馆,在参观学习中,了解了长白县建县以来城市建设、服务功能、人居环境、人民生活、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我们认真观看了展馆内陈列的珍贵物件和历史图片信息,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激情岁月中,感觉到我身体的血液在澎湃、在汹涌,那红色的国旗、红色的党旗、红色的团旗在我眼前飘扬,让我也深刻体会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长白县的繁荣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让我们把中华儿女这种“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永无褪色。

  走出县档案馆,沿着美丽的鸭绿江边慢慢的行走,你会发现长白这座小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宽敞整洁的街道、华丽特色的路灯、葱葱郁郁的植被、还有沿江美丽的木栈道、各式各样供游人休息的凉亭,简直是美不胜收。一路走来,让我想到是一代代人民英雄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做一个“红色基因”的小小火种,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红色的印记印在我们的心里,刻在我们的脑中,永不磨灭,我们要好好学习,刻苦努力,天天向上;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团结同学,互助友爱,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做新时代党的好儿女。

  作为一名青少年,我要做一个“红色基因”的小小火种,传唱红色故事,把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焦裕禄鞠躬尽瘁的无悔、杨善洲荒山变绿洲的坚持不得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们用青春、用坚守、用生命书写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更应该珍惜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做一个小小的火种,点燃红色的希望,传承红色的基因,为我们心中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传红色基因讲革命故事

  小时候,爸爸经常给我讲平津战役的故事,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例,而作为全面展现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专题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我知道战争是可怕的,会牺牲好多人,我想了解更多并且想要深深记住它的不平凡。

  这一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尊重之心,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

  走进大厅,我一眼就看见了毛泽东的雕像,爸爸讲这是《走向胜利》五位领袖的铸铜雕像。毛泽东身边有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他们目光坚定,仿佛早就知道战争的胜利属于我们,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是一名少先队员,这个时刻只有敬队礼才能表达我的敬仰之情,我情不自禁地让妈妈为我留住此时此刻的光荣。

  我和爸爸妈妈继续参观,在一间充满红色气息的展厅里,发现好多展牌上的照片都是我很熟悉的建筑物,有天津美术学院,有中山公园,有望海楼教堂,还有屹立在海河三岔河口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其中,最神秘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觉悟社”,觉悟社旧址就在我学校附近,原来我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革命先辈们流血、流汗和奋战过的地方。

  正要准备结束这一天的参观时,我发现自己竟然与同来参观纪念馆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们偶遇了,我崇拜军人,是他们在和平年代给了我们最大的安全感,我向往长大后可以成为他们,我抚摸着自己胸前鲜艳的红领巾,紧张地说不出话来,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激动,主动走上前去和解放军叔叔打招呼,而且不时地望向我,好像在说着什么。原来爸爸早看出了我的小心思,邀请叔叔与我合影留念。

  “红色之旅”结束了,我会铭记历史,展望未来。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些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红色革命故事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感人的红色经典故事

  颜安民打入敌人内部后,因为一次意外的突发事故而遭逮捕,关在洞头岛北岙镇的一个牢房里,由敌兵日夜武装看守。

  一天黄昏,一位敌参谋长亲自来对颜安民刑审,将他倒手吊梁,用木棒毒打,用针尖戳进十个指头的甲缝……,敌人企图用刑审逼迫他开口,可是颜安民每次被打得死去活来,就是不开口!

  一个星期后,颜安民被押往玉环县披山岛敌总部。敌人对他用电刑,铁烫铬把他的十个指头烫焦了,又剁去;用木棒、铁棍,把他的肋骨打成寸寸断……颜安民就是不开口!他在被捕前曾对战友说过:“你们放心!敌人就是把我剁成肉浆,我也不会开口的!”

  1951年9月21日,敌人在披山岛召开“公判”大会,宜布颜安民“罪状”后,将他押到披山中岙和南岙之间的鼻头山上,惨无人道地用刺刀活活捅死,还在身上补了几枪,最后抛尸于悬崖下的海湾。

  颜安民牺牲了,而他为了严守党的机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难忘的红色故事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也是一座英雄的山。从小妈妈就给我讲过许多革命的故事。那里便成为我向往的地方。我真想去看看那片红色的土地。想了解当年究竟是怎样一种精神,使的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就在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井冈山的黄洋界游玩。

  到了黄洋界,向远处眺望:那漫山遍野的翠竹,远处的青山犹如翠绿的屏障,山峦连绵起伏仿佛是层层波浪。在黄洋界上还有当年的哨口,有黄洋界保卫战的纪念碑,有那是战斗用的迫击炮,还有红军休息的营房。

  黄洋界不但有许多景点还有许多惊天动的的故事。1928年7月国民党5个团,对井冈山根据地第二次“会剿”。红军的两个连凭险据守,打退了多次猛攻。国民党组织进攻时,红军用一门刚修好的迫击炮,轰击后续部队。国民党以为红四军主力会山,连夜撤回炎陵。便有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此毛主席还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来记念这次战斗的胜利。读着主席的题词,好似回到了那个胜利的夜晚。

  一天的旅程即将结束。这段红色之旅会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久久烙印在心。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防控疫情宣传短文

怎样道歉才能让对方原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