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浯故事的成语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大夫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大夫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晋景公侧耳倾听。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大夫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诊断病情。诊断后,那大夫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大夫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大夫,让他回秦国去了。

  这一故事在史料中记载为:“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左传·成公十年》

成浯故事的成语

儿童经典成语故事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九)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十)杜渐防微

  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十一)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十二)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十三)滥竽充数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十四)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十五)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那些经典有趣的成语故事

  蹇人上天

  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

  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并不小。他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

  在他称帝前,天水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首童谣讽刺隗嚣,你一个跛脚汉,口口声声“要上天”,如果你都能上天去,地上早就走光没有人了。

  此后,“蹇人上天”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能之事。没想到,“蹇人上天”还真的和“你咋不上天”这句流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博士买驴

  博士,是古时官名,博士确实去买驴了,但这并不是这个成语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大名鼎鼎的《颜氏家训》:

  说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后来人们便用“博士买驴”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这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冬日可爱

  冬日才可爱?春日、夏日、秋日表示不服…其实,之所以“冬日可爱”那是有来历的,据《左传》记载:

  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的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

  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后来,“冬日可爱”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惨绿少年

  “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看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补阙杜黄裳。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

  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余桃啖君

  余桃啖君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

  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 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 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卫灵公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

  又一次, 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卫灵公笑着说:“ 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等过了几年后, 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宠爱,一次无意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脱口而出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 该当何罪?”

  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卫灵公不喜欢他了…

  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一龙一猪

  看到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奇怪,龙和猪压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

  其实,“一龙一猪”是一个劝学成语。这里的“龙”和“猪”都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韩愈:

  韩愈有个儿子叫韩符,打小就不爱读书,于是,大文学家兼诗人的老爹就写了一首诗劝勉儿子:

  《符读书城南》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就说两家都有儿子,长大后一个成为了人中龙凤,一个却是和猪一样依旧好吃懒做。

  但这首诗的潜在意思是,儿子啊,你的爹我是“龙”,你的哥哥们也是“龙”,可你怎么却像头猪呢?还不赶紧学习,不然一辈子就都是“猪”了。

  韩符也被老爹这首诗给吓到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所以后世便用一龙一猪来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人,高下却判别极大。

有关孝顺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1: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成语故事2: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成语故事3: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成语故事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成语故事5: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成语故事大全四字成语

  涸辙之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庄子的学者。由于过分专注于着书立作,不太注重生产,所以生活得很是穷困潦倒,经常因为没钱买粮食而饥肠辘辘。

  这不,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点粮食。监河侯本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但看见这么清高的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同时说道:“借你粮食当然可以,不过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你觉得如何呢?”

  庄子见监河侯不太乐意马上借粮,非常生气,只见他愤怒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从家里走了很远的路到你这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当即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来是躺在干枯的车沟里的一条小鱼在呼救。”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我当时连忙上前去问道:‘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小鱼回答说:‘我原本住在东海,今天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干死了。先生,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小命吧!不然我就死定了!’”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小鱼水救助它。庄子冷冷地说道:“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救济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如何呢?’”

  听到庄子的这番话,监河侯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说:“那怎么行呢?”

  “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场气得睁大了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赖的水,没法活下去。我现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鱼干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这段故事史书记载:“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声。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后人据此,引申出成语“涸辙之鲋”。

  ——《庄子·外物》

  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东汉·班固《汉书》记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东汉时候,有位着名的政治家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独自一人关起门,从早到晚不停地读书,废寝忘食。为争分夺秒地抓紧时间学习和积累知识,他还想出了一个专门对付“瞌睡虫”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不是很长的嘛。他就找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牢牢绑在房梁上,并拉直绳子,将绳子的另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地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往上牵头发,这样头皮就会被弄痛。于是,他就马上清醒了,继续读书学习。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段话讲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个着名的政治家苏秦。他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后来,他就下定决心发愤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觉,产生疲倦感、打盹儿什么的是很正常的。但苏秦总觉得睡觉很浪费时间。于是,他就准备了一把锥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让自己猛然间感到疼痛,好清醒起来继续挑灯夜读。

  ——《汉书》、《战国策·秦策一》

  偃旗息鼓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军事集团中,赵云是少有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他凭着大智大勇,为刘备的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

  赵云品性谦逊,性情冷静,自从跟随刘备,千难万险,忠心不改。在蜀营中,赵云除了领军破敌,履行将军职责外,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做刘备的亲随,负责保护刘备以及家小的安全。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作。赵云没有让刘备失望:当阳长坂,他单骑救阿斗;刘备东吴成亲,他行诸葛锦囊之计,竭力护主等等。

  有一次,蜀魏两国交战,蜀将黄忠杀死魏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恼火,于是把米仓移到汉水旁边的北山脚下,并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决定带兵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他和赵云约定了返回时间,结果过期未归。赵石就带兵前去接应,正好与曹操的军队狭路相逢,赵云同魏军厮杀起来,最后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成功营救回黄忠。

  曹操遭受这么大的损失,怎能善罢甘休!他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刘备只好带领数万百姓逃往江陵,并派赵云断后。双方相遇,又是一场恶战。没过多久,赵云甩开魏军先锋,直扑魏军战阵,且战且退,争取时间,保证刘备和数万百姓的安全。最终,赵云杀出重围,回到了自家营地。

  正在营地的张飞赶紧前来接应,副将张翼见赵云己退回本寨,后面追兵又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却临敌制变,一面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箭手埋伏在寨内,白己则单枪匹马地站在门口等候敌军。

  气势汹汹的魏军很快赶到,一时间,大兵压境,战云密布。赵云这边却寨门大开,见不到一面战旗,听不到一声战鼓。生性多疑的曹操见状,怀疑里面隐藏着伏兵,不敢轻易进攻,便下令撤兵。

  赵云见曹军退兵,立刻擂起战鼓,刹那间,杀声震天,飞箭如雨,魏军十分恐慌,自相践踏,很多兵卒掉进汉水淹死了。于是,赵云率将士趁势夺取了魏军的粮草,斩杀了曹操的大批人马,得胜回营。

  第二天,刘备亲自来到营地犒劳军士,当看到昨日战斗留下的痕迹时,他感慨地说:“子龙(赵云,字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笑比河清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砚台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来巴结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一次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却被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进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后来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一年时间就把开封治得井井有条。权贵们都收敛了许多,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老百姓却很喜欢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笑比河清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出自《宋史》卷三一六)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17个精选成语故事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常见的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秦庭之哭的成语故事

  成语秦庭之哭出处:《左传》、《国语》、《史记》都记载有“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秦庭之哭《左传》、《国语》、《史记>都记载有“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

  伍子胥和申包胥,本是好朋友。因为楚平王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投奔吴H,立蜇要灭亡楚国,为父兄报仇。申包胥劝他不要为了个人私仇,背叛祖国。伍子胥不听。申包胥说:“如果你一定要灭亡楚国,那么我也立誓:一定要复兴楚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首先帮助吴公子光夺取政权,立为吴王阖闾。他又进一步策动吴王阖闾,趁楚国内政混乱的时机,兴兵攻楚,攻破了楚国的郢都。这时,楚平王巳死,平王的儿子昭王,仓皇逃走。伍子胥掘出楚平王尸体,鞭尸三百,算是出了胸中的怨气》

  申包胥见伍子胥这样做,十分激愤,便找到了楚昭王,商议恢复楚国的大计。不过这时的楚国,内部力量已经非常衰弱,非请邻国援助不可。申包胥主张向秦国求援,因为楚平王的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楚昭王就是秦哀公的外甥,秦国总不能坐视不救。楚昭王同意了,便任命申包胥为特使,出使秦国。申包胥见了秦哀公,便竭力陈述楚国的危急情况、吴国的横暴无理,并且指出,吴国好比“封豕长蛇”,贪得无厌,灭了楚国,势必继续扩张,侵人中原,那时秦国也太平不了。因此要求秦国快快发兵伐吴,一方面固然是帮助楚国复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秦国自身的安全。

  可是,秦哀公却不愿意打仗,只是敷衍申包胥,说:“你路上辛苦了,先休息休息再说吧。”申包胥不肯退出,继续恳切地请求,秦哀公—味敷衍,最后索性不理他了。申包胥在朝堂上靠墙站着,呜咽地痛哭,哭声日夜不绝,连一口水都不喝。哭到第七天,申包胥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秦哀公被感动了,说道:“楚国有这样忠诚的爱国之士,不怕不能复兴,我们岂能不予援助!”当即亲自出来,捧着申包胥的头,赶紧给他喝水、服药,把他救醒,并且向他朗诵了《无衣》-诗。

  《无衣》是秦国的诗,其中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等诗句,是拿起武器对付共同敌人的意思。申包胥知道秦哀公决定出兵,便叩了九个头,表示最深重的谢意。

  秦国派出两员大将,带领兵车五百辆,合计约四万人的兵力,和楚国的残余军队联合一起,一下子就把吴军打败了。吴王脚闾的兄弟夫差乘机带者自己的部队抢夺王位,闻闾只得停战撤兵,回去应付内乱,楚国就收回了全部的失地。

  楚昭王从此改良政治,重用贤才,楚国逐渐恢复了强国的地位。

经典古代成语故事

  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他已经下了决心,对臣子们说:“谁要是劝阻我,我就把谁杀了!”吴王身旁有一个侍候他的少年,想劝吴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说。他就每天清早起来,拿着弹弓和泥丸,在花园里走来走去,想让吴王看见,好趁此劝劝吴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吴王起来偶尔向窗外一望,看见那少年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就唤他说:“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园里干什么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给打湿了。”那少年把手里的弹弓扬了一扬,说:“大王,别作声。您看树上有一只知了,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听了觉得好笑,说:“螳螂捉知了,这有什么稀奇呢!你真是个孩子!”那少年仍旧很有兴趣地说:“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绕过树枝,正要扑上去,没想到有一只黄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后哪。”吴王在窗子里可什么也没看见,就问:“那黄雀又怎样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弹弓上,说:“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没想到我已经瞄准了他的小脑袋了。这三个家伙都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想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说得对。”于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和“黄雀在后”连在一起用。比喻只看到面前的利益,而不顾背后的祸患。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学生创业财务分析

四字成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