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和书法的故事作文

  书法,是我从小向往的艺术,看着别人写的一手好字,我羡慕不已。正是因为这个念头,我走上了一段书法之路。

  从一年级,开始我便与毛笔为伴,几乎每天都要捧着毛笔练上几个小时。有时一个小小的“丶”,也我苦练了两个星期。于是,我迎来了老师的第一次表扬,他说:“叫什么名字呀,写得还不错,挺有天赋的!”我听了这句话,虽然只是嘴角微微上扬,但我的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在旁边的妈妈也向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哈哈,狄老师都说我有天赋了,我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以后一定要成为像狄老师一样的大书法家。”我心想。

  从那以后,我似乎有点沾沾自喜,“挺有天赋的”这几个字常常在我耳边回荡。我变得没原来那么认真、勤奋了,练了一会儿就想休息、玩耍。甚至我有时会天真地想:有天赋的人,肯定比没天赋的人有优势,我只要稍微练练,肯定也能和他人一样好。但是好景不长,我又迎来了狄老师的第一次批评。那天狄老师看着我写的字,好久没说话,估计我的字不如以前,我从他的表情中也能看出来!他没怎么批评我,只说了一句话:“写的不如以前了,不要骄傲啊!”我听了狄老师的话有一丝丝的难过,这也让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从此,我发奋努力,坚持不懈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从不马虎。

  如今,书法已经陪伴了我五年,我不再是那个容易骄傲,只会写笔画的初学者了。现在我的书法已经考到九级了,似乎也是个“小书法家”了。我因写一手好字而经常去比赛,次次都是一等奖。我的作品也在淹城博物馆中进行展览过,还与我其他的书法伙伴们一同出了一本书。

  成为书法家的念头,现在还留在我的心中,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有趣的书法小故事

我与书法的故事作文

  要说我与书法的故事,那可真是说也说不尽!首先,请先让我深吸一口气,把这些故事给你娓娓道来。

  一年级时,妈妈看我很喜欢练字,便给我报了书法班。刚开始我还不知道书法是什么,只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趣。可我没想到,我和书法的缘分渐渐显现,我也慢慢喜欢上了书法这门艺术。

  还记得令人难忘的第一节书法课,书法老师走过来,和蔼地递过来一支毛笔,耐心地教我握笔姿势,还给我写了横、竖、撇、捺四个笔画让我练习。当我写出人生的第一个笔画时,简直是欣喜若狂。我很刻苦地练习笔画,慢慢发现,练习书法并不轻松,一个笔画往往要练几十遍,非常枯燥!我曾几度想放弃书法,但都被妈妈委婉地拒绝了。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书法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我们的老祖宗就是用毛笔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书法是人的第二张脸,练习书法可以传承中国文明,一定要靠你们持之以恒练好书法,发扬这一中华的瑰宝。”之后,妈妈又拿了一些伟大书法家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给我读,我被这些故事深深感动,受益匪浅,又增加了练好书法的信心。

  不管严寒酷暑,节假日,我都坚持在家一笔一画地照着名家字帖仔细临摹,虽然有时也会贪玩,但我一想到那些书法名家的故事,我就会激励着自己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转眼间四年一晃而过,我也小有成绩,书法考过了六级,到了春节,我会写些春联福字送给大家,看到别人夸奖我写的字漂亮时,我就非常有成就感。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写毛笔字,我要将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书法练习也变得其乐无穷!它是我最好的休闲方式!

  我和书法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我觉得我不仅在练“字”,还在练“人”,练我一生所需要的认真、耐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我会传承书法文化,将这一文化精髓发扬到极致,与书法为友。

我与书法的故事

  “毛笔字是一门艺术,不深练,不明白它的背景是学不好的。”“哼,不就是那毛笔写字吗,谁不会呀?”我找来奶奶的毫州大白云,金光墨块,宣城生宣纸,绍兴岩石砚。磨好墨,挥笔疾书。“怎么那么难看?奶奶写得怎么那么好看?”

  “嗯,不对,肯定有秘诀!我冲过去问奶奶:“奶奶,怎么写毛笔字,您能告诉我吗?”

  “当然可以了,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所谓笔法主要就是指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时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唯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笔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一开始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经之路。不临帖,全凭自己的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古人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至于笔和纸没有强求,一般的狼毫笔和旧报纸就是很好的毛笔字书写练习材料,初学者建议从练习楷书入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才可以稳步提高。

  像你这么练,怎么练也是不会练会的。明白了吗?”

  “明白了,明白了。”

  第二天一早,我跑到了书店,买了一些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帖,回家后,我按照奶奶告诉我的方法写字,果然不像第一天写得那样难看了。

  从此以后,我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练习,在我们书法学校的比赛上还得了奖呢!

  世上我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爱书法!

我与“书法”的故事

  “书法”两字对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时隔多年我已经不经常接触了,熟悉是因为虽然时间相隔很久了,但是我也曾为之“疯狂”过……

  “书法”细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练的钢笔字,另一种练的是毛笔字,虽然两种我都有学过,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练毛笔字。

  当时去学的时候,老师说,书法,选择好的毛笔和墨汁也尤为重要。毛笔要选那种泡在温水里不会掉毛的,而墨汁则比较好选了,只要打开盖子时,闻到中草药的“天然香气”用那种墨汁写出来的字,颜色亮而且不容易散。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书法,是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到假期我就会去上书法课,在我印象里,那个教室很大,正中间放着两张很长很长的桌子,墙壁上还挂着一块黑板,周围墙壁上全挂满了一幅幅字画。

  提起小时候练书法,我妈就在一旁笑道说:“当是全家最怕的就是你上完课回来了!明明早上穿的是件白色的衣服,回来就变成”斑马纹“的了,袋子里装的砚台,墨汁啊全翻了,黑漆漆的一片,可忙坏你爸爸了。”

  我撅着嘴,心想,这又不能怪我,当时练字又不是一人一张桌字,虽然谈不上拥挤,但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很小嘛,当然会弄到身上喽,虽然回来会被妈妈骂,但是我依然喜爱书法!

  其实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书法,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楚,不过,每当我拿起毛笔时,就会感到有一股力量涌上来,心里感到快乐、充实,当写下第一笔时,墨汁就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墨香,很自然,让我心中的“乌云”一下子就消散开了,剩下的是无尽的快乐,满足……

  “书法”像是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书法”像是一首诗,耐人寻味,“书法”更像是纯净的水,洗去我内心的不安、烦躁、伤心……

  这就是我与“书法”的故事,我想书法在我心中也早已成为必修课之一了吧!

我学书法的故事

  记得我6岁的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书画学校报名。老师让我试着写一下,我像拿腊笔似的抓起了毛笔,还弄得满手都是墨。

  那时的我很调皮,用妈妈的话说“没有一秒钟能坐得住的”,才写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搞小动作了。但看见大家都在埋头练习,我不好意思地又拿起笔来。又过了不得五分钟,我又探头去看看邻桌的小朋友;一会儿又故意用毛笔在自己的衣裤、桌椅上乱画;一会儿又把盛墨的碟子打翻了……

  一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可是我依然很粗心很调皮,虽然悟性高,进步快,可是每次写完书法回家总是脏兮兮的。

  在学校书法班,我很快过了“正”字和“永”字关。妈妈告诉我书法是我国古代文化精髓,能修心养性,对我的将来很有帮助,于是我在黄老师家继续学书法。一个学期过去了,我不但没有耽误功课(利用周六周日和晚上做),书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当我完成了两幅作品后,开始觉得练书法有些乏味,提不起兴趣,练习时总走神。幸亏老师及时发现,给我换了一种新字体——张迁碑。我突然觉得很有新鲜感,又很有挑战性,而且这种字体也适合我,笔画粗厚大气。我越写越投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获得了“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二等奖。

  这就是我学书法的故事,让我懂得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一定会继续练下去的。

名人故事: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叔父王导为司徒,伯父王敦为扬州刺史,叔祖父王澄为荆州刺史。他父亲这一辈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有很好的学习条件。

  王羲之小时候少言寡语,谁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他热爱学习,喜欢钻研,遇事机智有心计。他7岁开始临池学书,到10岁时,字写得已很有水平,他的叔叔伯伯都十分喜欢他。

  王羲之到了11岁,很想学一点关于书法方面的理论著作,用来指导自己。有一天,他在父亲王旷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叫做《笔谈》的书,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便如醉如痴地学起来。正当他兴趣正浓时,被父亲发现了,问他:“为什么偷读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着父亲傻笑。母亲从旁插话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吧!”父亲说:“你现在年龄太小,等长大了,我自然会教给你读。”

  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学,青春年华不就白白浪费了吗?”王旷十分惊奇儿子的这番议论,认为儿子少有大志,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于是便将《笔谈》的内容认认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讲解。羲之有了扎实的临摹功夫,又有了《笔谈》的理论指导,几个月的功夫,书法便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后,他又拜当时的女书法家卫夫人为老师,在卫夫人的悉心指导之下,练习书法,有了更长足的进步。王羲之跟卫夫人学了一个时期,书法已十分圆转成熟。连卫夫人也不得不惊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孩子将来一定要超过我了!”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同他转益多师,刻苦磨砺分不开。

讲讲我学书法的故事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我学习书法的故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放暑假的时候,妈妈问我:“儿子,做完暑假作业有什么打算吗?”“嗯,反正我喜欢书法,就去学写毛笔字吧!”“嗯,不错。”妈妈很高兴,第二天就带我来到玉峰小学况老师教的书法班。况老师是书法协会的人,写得一手好字,教学严格,有时又很幽默。我报了名,第二天,来到了教室,况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写毛笔字的作用,讲了大书法家一字值千金的故事,接着,教我们怎么样握笔、运笔,怎样搭好架子,以及怎样才能写出笔锋等一些基本动作,特别强调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培养我们良好的性格和品德,然后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纸,握好毛笔,写了个“一”字,边写边说:“先停一下,再走,然后再停一下,慢慢回锋。”

  刚开始,况老师要我们照着字帖临描,我总是把字写得大小不一,东倒西歪,有的粗,有的细,十分难看,老师告诉我:“心情放松,不要紧张,姿势要保持端正,握笔要正确,写毛笔字的速度再放慢一些。”还手把手教我练字,我仔细的看着况老师的一笔一画,可当我自己写的时候总是把字写得跟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一个字大,一个字有小。我灰心了,心想:唉,学毛笔字实在是太困难了,干脆,放弃吧!这时,况老师似乎看出了点端倪,说:“同学们,刚开始学毛笔字是有些困难,但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通过了,你便成功了,认输了,你便失败了。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持之以恒,又怎么能写出一手好字呢?”我想:是呀!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半途而废就是像困难低头了,面对困难,我不能轻易认输,我要努力练字,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于是我波涛汹涌的心平静了下来,不管天气多么闷热,我都认真练字,点、横、竖……各种笔画我渐渐都熟悉了,韵味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些,我一笔一画的写着,在学校,我认真地盯着老师的一笔一画,回家时,我认真的练字,于是我的速度越来越快,字也渐渐工整了,老师表扬我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的鼓励个了我很大的动力,爸爸妈妈也说我的字进步很大。

  通过练习毛笔字,不但提高了我写字的质量,也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不怕困难,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成果,有进步。正如况老师所说的“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持之以恒,又怎么能写出一手好字呢?”

欧阳询书法小故事

  唐欧阳询,字信本,博览今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率更令。书则八体尽能,笔力劲险,高丽爱其书,遣使请焉。神尧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贞观十五年卒,年八十五。询飞白、隶、行、草入妙,大篆、章草入能。

  ——摘自“国学宝典”/唐·张怀瓘《书断列传》卷三

  欧阳询流连观碑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我的书法故事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独放异采。

  我跟书法接触已经两年多了,对它可以说是爱恨交加。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觉得书法很枯燥,因为单单一个字就要练一张或更多,而且墨的浓淡也掌握不好,常常把一张好端端的纸变成了一张肮脏不堪的纸,经常需要练一张又一张,有时候甚至整整一堂课只练一个字。那个时候,我最讨厌的笔画是捺,要么出锋太高,要么笔画不够挺拔,我为此操碎了心。

  正当我感到失落的时候,无意间读到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王羲之练字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在牌匾上的字,墨渍竟然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我一定要发奋练习,写出一手好字!

  首先,每次练字时,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因为心烦意燥会让你无法把精力集中到毛笔上,一个最简单的笔画也会写得歪歪扭扭。

  其次,还要学会对比和模仿,看到好的字要竭力地去模仿它,而不是只按自己的意愿写,模仿,会让你越来越接近它,最终你才有可能超越它。

  最后,你还要学会认真聆听,所谓的聆听,就是你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指教,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寻找原因,去修正这个不足。

  今天,我努力练习,像王羲之那样刻苦地练字。明天,我也一定能练成一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好字。

书法古代小故事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的故事

学写毛笔字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