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译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伯牙鼓琴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钟子期就成了俞伯牙的一个知音。钟子期去世了以后,俞伯牙以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坏了琴,折断了弦,终身不再弹琴了。

  我很了解他的这种心情,因为我也想找到我自己的知音,我的手风琴已经练到八级了,可是还是没有遇到我的知音,我好伤心呀。

  俞伯牙学琴时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个故事是这样讲得:俞伯牙和他的师傅学琴,可是他弹得音准了,却没有感情。他的师傅就把他带到一座岛上,让他感受大自然。十几天后他的师傅来接他,他不但弹得有感情了还做出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来比喻知音难觅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干什么都要重情重义,还懂了知音难觅——寻找知音真困难呀!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译文

从“伯牙鼓琴谢知音”引发的感想

  听到古筝如高山流水的声音,我的心情激荡着,想起了那个众所皆知的故事:《伯牙摔琴,子期知音》。古往今来,如伯牙那样感慨世间险恶,知音稀少的人数不胜数。唐朝诗人孟浩然有过:”知音世所稀” 的感叹;南宋抗金将领岳飞也写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其他古人也留下:”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诚然,在尔虞我诈的旧社会,古人由于受到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寻觅真正的知音确实有些困难。

  然而,知己变成了身边不可缺少的灵魂。但是从“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方面我看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表明他忠于友情的可贵精神。但从另一个角度,我看出了伯牙不善于交往、视野狭窄,自以为清高的一面。他把知己与挚友看成极个别的人,把友谊局限在很小的圈子里,并认为,除了钟子期就再无知音而言了吗?难道舍此一人,就一生无友可交了吗?其实生活或者网络中,都有过这样的感叹,只因为他们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不懂得去与身边的人交流,不懂得去感受生活。

  生活中,我也深有感触。一次,在学习这篇《伯牙绝弦》时,老师让我们去讨论“知音”这个话题。而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却在教室里独自地坐着,面对着四面空荡的墙,而自己却渗入了沉思……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当老师知道后,去了解了情况,才得知那位同学觉得身边没有一个能谈得上知己和挚友的同学,而感到郁闷。

  因此,老师借此在课堂上为我们强调了:“其实人之间的交往范围是广阔了,性情相近、志趣相投的同道之人并不为稀。不过这取决于人对知己良朋的理解与标准而已。而那位同学,你可能觉得身边的同学对你冷漠,不会去理解你、体谅你,但你也要知道,知己要从身边中挖掘,更要去观察事物,要使自己的视野扩宽,不能限制到一个制度,这会压抑你的……”那个同学脸红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他好像也懂得了什么……

  从那以后,我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知己,在广阔的视野中寻觅。而且也学会用深远的目光去审视,用更明悟的思想去理解,才会发现,生活充满阳光,志趣相投,品行相近的知己良朋并不缺乏。以更平和的心境来面对生活与网络,对于知己朋友有了更深的理解,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改写伯牙善鼓琴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伯牙鼓琴改写

  在春秋时期,有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虽然他听者无数,但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为此,他十分寂寞。

  一天,他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独自一个人来到这幽静的山中弹琴。这正是棋夫上山砍柴之时。一阵风吹来,“沙沙”的响声给伯牙美妙的琴声平添了一分情感。悦耳的琴声传进了一名叫钟子期的樵夫耳里,他不由自主地向伯牙走近。只听伯牙的琴音威严高亢,气势巍峨。一会儿轻巧活泼。钟子期忍不住赞叹:“弹得真妙呀,琴音像大山一样高峻。”伯牙心中略略一惊,有些激动,有些欢喜,手上却拨动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有节奏,和刚才气势又有所不同。钟子期又称赞道:“弹得太好了,琴音像流水一样浩荡。”伯牙收了手,有些诧异,摸了摸胡子,缓缓说道:“你是唯一个懂我的人,请问你高姓大名。”钟子期与伯牙就这样认识了。每天,伯牙都会上山弹琴;而钟子期呢,每天也会到那里去听伯牙的琴声。慢慢地,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得到了升华,两人都成为了对方的“知音”。

  如此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那一天。

  那天,伯牙依旧带着他的琴兴致勃勃地去他与钟子期约定的地方弹琴。弹了许久也不见钟子期来。也许是心灵相通吧,伯牙隐隐感到钟子期出事了。于是,伯牙开始寻找钟子期。他费尽千方百计,终于得到了钟子期的消息,却并不是他想象那样的——钟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一下子凉了。虽然那天阳光明媚,可他却如同身在冰天雪地。与钟子期的相识,每天上山弹琴、品琴声,一起聊天、喝酒......一幕幕情景,缓缓凝聚起来,汇成丧失“知音”的,难以诉说的悲伤,又变成一根根尖锐的小针,一齐扎着伯牙的心。伯牙伤心极了,他去了钟子期的坟前,带上了他的七弦古琴。在子期坟前,他缓缓坐下,轻轻拨动琴弦,弹起了那支两人初见时弹的曲子。琴声再无那种美妙,而是那么的悲伤,让人听了潸然泪下。最后一章音符,他没有拨琴,而是让一颗热泪滚滚流下,颤动了最后一声绝响……一曲终了,他站起来,摔破了琴,对子期的坟说:“子期兄弟,你去了,我也不再弹琴了。”说完,悄然离去,终身不再碰琴。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唉,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啊!

伯牙鼓琴改写优秀作文

  博雅擅长鼓和古筝,钟子期擅长听。石匠把人们鼻子上的白泥除掉。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好知己。那么,谁是我的童年?是的,蔡先生。

  蔡先生是师范三年级学生,他来我们学校当语文老师,并在念段做助教。因为那时段女士怀孕了,她经常教中文课。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当时怀孕了,自然放了一个学期的假。所以我们班的语文课在新的一年被其他老师代课。当蔡老师开始教我们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了传记。她给了我们单位。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我认真的写了卷,否则,我的人生,就没有这样的时期了。当然,我们在最好的时间相遇:我仍然坚持,你没有放弃。

  考卷是在星期三下午的辅导课上评阅的。那个教训我记忆犹新。它就像泰山的影子,突然下起了大雨。就是在那个时候,博雅认识了彼此。我还记得我以前对你的脸的描述:你的头发是染过的,香槟色的短发配着婴儿胖胖的脸,就像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一切都是完美的,即使有一两颗雀斑,那也是一个漂亮的数字前后的小数点装饰。那篇论文我得了66分。语言基础满分为90分。在那节课上,你说你把我们的期中考试和同学们的分数分析做了比较。当你谈到我的时候,你笑着说:“这个考试很好。我知道你有上升的潜力。努力学习。如果你听不懂,可以到我的座位上问。”好!E'e就像泰山一样!(好!海洋就像河流!就像钟子期一样。就像这个故事一样,博雅和钟子期每年8月25日都到这里来评秦。我们还同意在下一次的月考中拿到75分,但是你是怎么做到的呢?故事是这样的,第二年8月25日,博雅来了,但他在童年时就夭折了。为什么,你不能等上辈子的一年,你还不能等今生?!再说,才一个月嘛!钟子期死,博雅绝贤。看来我的身体也适合“爵臣”。我病得很重!

  博雅擅长鼓和古筝,他从小就擅长听。博雅古琴决心要攀登这座山。钟子期说:“好!峨嵋山一样!”他的志向是流动的水。钟子期说:“好!海洋就像一条河!”博雅读过,钟子期一定要得到它。博雅在泰山的阴影下游泳。他在暴风雨中丧生,在岩石下停住了脚步。他的心很悲伤。他帮助琴和鼓。起初,这是雨的运作,但也有山塌的声音。每当演奏一段音乐时,它的兴趣往往局限在中子时期。

伯牙鼓琴改写的故事

  一天,伯牙出去玩,想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新曲子该怎么写。走着走着,伯牙和他的随从们在山里迷路了,伯牙让随从们去周围找找人,问问路,自己拿出携带的瑶琴,坐在石头上弹了起来。琴声时高时低,时慢时缓,时低沉时高扬。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下来,好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都融进琴声里了。忽然,伯牙发现远处站着一个人,心不由得一惊,吓的弹错了许多音符,那人一看,忙道歉:“先生您别怕,我只是一砍柴的,停下来欣赏而已。”

  “那么,请问您是.”

  “在下锺子期,敢问先生大名?”

  “我是俞伯牙。”

  “先生刚刚弹得真好!我好像看到了高俊的山,还有浩浩荡荡的水.妙,太妙了!”

  伯牙欣喜若狂,自己终于有知音了!

  两人交谈甚欢,一直聊到太阳落山才依依惜别,约定以后见面。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几年后,锺子期病逝了。伯牙在他的坟前痛哭了一场,为他弹了最后一首曲子,此生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在这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把自己的瑶琴毁了。从此,他没有再弹过琴。

读《伯牙鼓琴》有感

  一般人听伯牙的琴都是心外无物,心之外只有琴声,看似迷恋,实在无人得知这些倾听者的内心波动?也许只是沉醉在了自己勾画的一方蓝图里,唯独子期一人将自己带入了音境,真正融进了伯牙的小世界,心无外物,这才有了那句千古感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古时春秋,人才辈出。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流传出了一段真挚的情谊。大家都说知音难觅,却不知这一词的成就者,如何理解“知音”二字

  伯牙擅长弹琴,如果没有子期的欣赏,即使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终究会心有遗憾,不为别的,大家只是单纯的欣赏他的琴声,觉得美妙,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伯牙在没有遇到子期之前,是否将所有人都当成了“牛”?对牛弹琴,索然无味,他应该是将自己沉浸在了一个独有的小世界里,默默弹奏,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子期只是一介樵夫,已砍柴为生,终日操劳,实在是与优雅的琴搭不上边,然,他虽不会弹琴,但他会倾听,一般人听伯牙的琴都是心外无物,心之外只有琴声,看似迷恋,实在无人得知这些倾听者的内心波动?也许只是沉醉在了自己勾画的一方蓝图里,唯独子期一人将自己带入了音境,真正融进了伯牙的小世界,心无外物,这才有了那句千古感叹“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逝世后,再也没有人能进入伯牙的小世界,他悲痛欲绝,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伯牙的这一举而感到可惜,又有多少人因为听不到伯牙的琴声而连恨上了子期?可除了子期,还有谁担得上“知音”一称呢

  千里马与伯乐是相互成就,子期和伯牙是惺惺相惜,我的“知音”呢,你又在哪里

伯牙鼓琴读后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山高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伯牙弹琴,他的朋友钟子期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泰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泰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不仅弹琴是这样,有才德的人也是这样.虽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通过什么(路径)来尽忠呢.良马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而是等待伯乐然后变成千里马.

伯牙鼓琴读后感

  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

  《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石匠运斤成风去除了郢人鼻上的白泥。这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有一个美好的知己。那么,我的钟子期是谁呢

  蔡老师,一个师范大三学生,到我们学校实习,是个语文老师,在年段长那当助手。

  我们班语文老师当时怀孕已生,自然是放假一个学期,所以,我们班的语文课,被年段其他老师包了。

  幸而那次我认真写卷,不然,我的人生,就没有这个子期了。

  考卷是在周三下午的辅导课上讲评的。深深记得那堂课。那节课就像泰山之阴,又忽下暴雨。伯牙钟子期就是在那个时间认识的。

  初一:翁彬妮

  是,蔡老师。

  由于段长那时怀孕了,所以语文课一般都是她教。

  蔡老师开始真正教我们班时,我们已经学完传记了。她给我们考了这个单元。

  果然我们相遇是在最佳时候:我且还在坚持,你亦没放弃。

  我还记得我在之前对你面貌的描写:你的头发是染的,香槟色的短发搭配着婴儿肥的脸旦,像可爱的洋娃娃,每一切都是完美的,即使有一二个雀斑,那也是美丽的小数点修饰前后更美丽的数字。那张卷子我66分。语基满分90。那节课你说你对照了我们的期中考试,对我们班的同学的分数分析。当你说到我时,你,莞尔一笑,说出的话令我心一震的话“这次考的不错,看得出你还有上升的潜力,好好学习,不明白的可以去我办公桌问我。”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多像钟子期的话呢!就像故事的话,伯牙与钟子期相约每年8月25日来此鼓琴评琴。我们也约定了下次月考试考75分的,只是,你怎么走了呢?就像故事中,次年8月25日时,伯牙来了,钟子期却早死了。怎么,上一世一年你等不了,怎这一世,你还是等不了?!并且,这只是一个月!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似乎,我的身体也是为了“绝弦”,我竟然大病一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依然想蔡老师。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伯牙鼓琴文言文

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