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务配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描写自己的作文我是个爱做家务的孩子

  我可是一个爱做家务的孩子,在家里,需要我做什么家务我就做什么家务。比如:拖地、洗碗、晾衣服……期中,我最爱做的家务活儿就是——洗碗。

  记得一个寒假的星期五,爸爸都赶着到单位上班去。我呢,还赖在床上,就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似的,躺在床上睡大觉,而且还发出“呼呼呼”的声音。“铃铃铃”钟声响了,我像机器人似的走到洗手间里洗脸刷牙过后,我走入餐厅里吃饭。

  咦!怎么爸爸妈妈没洗碗?难道他们忘记洗了?看来吃饭后得我本大王出马啦!于是,我就开始把碗、筷、勺、碟一一放入洗碗盆里,我先往大盆里放入热水,然后再拿起一块“海绵宝宝”在它上面滴上几滴洗碗液,再把餐具以一边冲水一边擦洗着,忽然,手一滑,打碎了一个瓷碗,“啪”的一声,把我给吓住了。心想:哎哟!咋办呢?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那冰冷的心,像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弱弱地颤抖着,冷!好冷!我立刻收拾好残局。由于担心妈妈责备,我冲入妈妈的房间里,帮妈妈打扫房间,我将被子、化妆瓶、漱口瓶等,都摆弄好、整理好。不一会儿,门外发出“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脚步轻轻地往门外走去,心里怦怦直跳,生怕妈妈回来后会发火批评我。

  妈妈走进门,我老老实实地向妈妈交代打碎碗的事,不但没有批评我,令人震惊的是,她还奖励我一句话:你可真是一个爱做家务的孩子。

孩子做家务配字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你不用扫地,你去干你该干的事情!”“你要是这次考不好,我就罚你做一礼拜家务!”“我一天到晚干家务,你就这点分儿你对得起我吗?”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脑子里播放出这样一组组画面——我想,是时候给家务劳动平反了。

  当你听到劳动这两个字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阶级斗争?劳苦大众?脏活累活?穷人?或者……高级劳动与低级劳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我想,可能这个词是一个最能够引起人们浮想联翩的词汇,你总会带有复杂的情感去看待这个词。你也渐渐发现,除了五一过节的时候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再提及这个曾经处于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词汇。劳动是如此的抽象,又是如此的中性,让我们可以忘记它的存在。在中国人,尤其是很多中国家长的眼中,劳动与大老粗是划等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从没有人说劳动可以改变命运。有趣的是,成功人士在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往往会强调知识和理念,却不愿意大谈特谈他在背后付出的艰辛劳动……知识总是给人以高大上的感觉,劳动却让人觉得不足挂齿。

  我们为什么不幸福?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在与很多朋友进行深度访谈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不幸福,是因为我们不欣赏自己的劳动。我毕业后到一所公立学校工作,而后由于“世界很大,想出去走走”,便来到一家出版社做少儿出版。到了出版社,很多同事们就对我的选择表示不解,“学校多好啊?怎么选择来这儿了呢?你看,学校有寒暑假,也不用出差!”听到这些话,我有些发懵,但仍然坚持做了3年,后来由于明确了自己的亲子教育工作方向,便辞职再一次来到一所中学任职,到了那里,新同事又来到我的身边,对我的选择表示好奇,“出版社多好啊?听着就觉得高大上!能认识很多作家吧?来这儿干什么啊?”听了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人们都不满意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对于自己未曾接触且不了解的工作表示向往和欣赏。于是,为了让大家心态平和,我跟大家分享了各种工作的苦衷,听完大家忍俊不禁。

  我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教师的孩子大多有四个毛病:懒惰、邋遢、磨蹭、盲目,这确实与老师的劳动性质有关——大人过多的说教与指挥,小孩过少的自主判断与挫折体验。这还不是最震惊的发现,最震惊的发现是教师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择业时,100%不同意自己的孩子继续做教师,他们是有多么不认同自己的劳动呢!我在采访不同行业,包括银行、媒体记者、公务员、程序员等不同的人员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所以,你又会理解一个答案。中国的家长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不要在成为想自己一样的劳动者——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孩子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他们只知道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考全班第一就比考全班第五更有希望。在他们拼命要求自己孩子的同时,也意味他们不再树立自己的梦想,他们已经放弃了对于自己的改变。他们把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内心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成绩成为了他们的焦点与赌注。更有荒唐的人,便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语挂在嘴边,让孩子放弃一切兴趣爱好,一门心思功课考试。家务劳动成为了耽误学习成绩,浪费时间的事情,正好以此为说法,逼迫孩子刻苦读书。

  分数能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不做深谈,但至少一点,我们从高考趋势改革能够看出未来人才需求的端倪——社会需求的是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这个素养便包括你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从这一点讲,家务劳动乃是培养孩子这方面素养的最好的亲子互动形式。曾经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疯转,它以图画的形式告诉大家中外家长在孩子1—6岁,每一年的要求有和不同。大概是这样的,在1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背数字,外国家长要求1岁的孩子可以捡一些简单家庭垃圾;在2岁的时候中国家长要求孩子背唐诗,外国家长要求孩子收拾餐具……以此类推,你会发现外国的家长非常看重家务劳动,而中国的家长非常看重“精神劳动”。在我看来,家务劳动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1、家务劳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任何的亲子互动都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家务劳动也不例外!父母为孩子分配的简单工作,是对孩子极大的信任!他们非常情愿与家长一道完成各种“有趣的”任务。

  2、家务劳动产生家庭责任感。怎么能产生家庭责任感?只有参与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的共建者,才能有价值感与责任感。责任感不一定体现在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要心中有家庭、能够从家庭的角度考虑问题,便是具备家庭的责任感。

  3、家务劳动激发了合作与团结意识。在家庭劳动面前,人人平等。孩子与家长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便是让这个家庭变得干净、有序、美丽。这个目标考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配合完成,这也就训练了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家务劳动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务劳动告诉了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坚持去做。“好的行为多了,坏的毛病便减少了”,心理咨询也常常用这样的思路与方法来处理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5、家务劳动推动了孩子的社会化。家庭式孩子的社会化场所,通过什么让孩子接受社会规范与文化呢?粗暴的说教,不利于孩子接受社会文化;共同的社会劳动却让孩子很容易明白社会规范与人之常情。参与家务劳动,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爱劳动的人总是最招人喜欢!”

  我的女儿不到一岁时,便喜欢坐在学步车里拿着扫帚“扫着玩”;二岁的时候她便与妈妈一起在厕所“洗衣服”,三岁的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劳动者,她愿意和外婆一起择豆角、自己收拾碗筷、扔垃圾……她并没有觉得劳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反而她乐在其中!倒是有的时候,我会自私地想,她如此“贤惠”,将来会不会太累

孩子帮父母做家务的体会作文

  篇1今天中午吃完饭,我的大脑中猛然想起了一个主意:今天中午反正闲着也是压着,为何今天不让我来洗碗呢!就这样,这个念头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着。

  我在电脑桌前焦急的等待着。直到我看见了爸爸和妹妹从餐厅里走出来时,我马上冲进厨房,看见妈妈正在收拾垃圾,于是,我上前去对我妈妈说:妈妈,今天中午就让我来洗碗吧!这也好让我来尝一尝你们洗碗的滋味吧!妈妈说:好吧,但是,你会洗碗吗?我马上点了点头,说:放心吧,妈妈,我平时看你洗碗,当然自己也会洗了.妈妈听了我的话,才放心下来,让我去洗碗。耶!我心想,太好了,我可以洗碗了!

  我搂起了袖子,左手拿起了碗,右手拿起了筷子,将围在碗旁边的剩菜和垃圾用筷子推入了盆子中,倒在了垃圾桶里。真正的任务现在才刚要开始。我来到了水槽边,打开水龙头,将水倒入了锅中,放在煤气灶上烧起来。等水烫了起来,我就将碗放入了水中,在放了一点洗洁精,拿上一块抹布,在碗上擦了起来。我越擦越起劲。等洗了一遍以后,我将碗拿了出来,放在水槽里用水冲了一遍,用干抹布将碗擦干,放入了消毒柜里。最后,再将锅擦干净,这样一来,就大功告成了。

  通过了这次的洗碗,我可以体会到妈妈是多么的辛苦啊!在这么热的天气下还要干活。

  孩子帮父母做家务的体会作文450字篇2星期六中午,我准备跟妈妈学做一个荷包蛋。于是,我便跟妈妈商量了一下,妈妈犹豫了好久,才答应了。

  我先到冰箱里拿了个鸡蛋,准备把蛋敲碎,倒在锅里。正在这时,妈妈一把抢过我手中的鸡蛋,说:先看我煎个荷包蛋。做荷包蛋开始,妈妈先把生鸡蛋放在桌子上啪啪敲了几下,蛋壳马上裂开,妈妈利索地把蛋黄和蛋青倒在了锅里。然后把饭铲插在鸡蛋下面,再把鸡蛋翻了几翻。这样,一个荷包蛋就做好了。

  接着,我做荷包蛋了。我开始以为把蛋清和蛋黄倒在锅里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实际做时,我却做得手忙脚乱。由于动作太缓慢,蛋清和蛋黄都流在了桌子上,我马上把蛋黄和蛋清倒进锅里。可是,蛋清却弄得乱七八糟,急得我气喘吁吁。我用铲子准备把荷包蛋铲几下时,差点就把荷包蛋给铲了出来,还把油溅到衣服上了。最后,我却做了个四不象的荷包蛋。哈哈,真不好意思!

孩子做家务配字

培养孩子家务劳动心得体会

  据教育研究部门的一份统计:城市中小学生中完全不做家务的占85%以上!笔者认为其中原因有三:其一,课业负担重;其二,家长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或不想让孩子做;其三,学校放弃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教育的责任。三者之中,前两者已有不少分析文章,因此这里只分析第三者。

  不少老师认为:教育孩子在家适当从事家务劳动,是家长的责任,这话有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的向师性、学校教育在儿童心中的权威性,往往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依笔者意见儿童的家务劳动,学校应主要负责思想教育,家长应主要负责提供机会、指导操作,当然也要寓教于做。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而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意识及能力,以及关爱他人、孝敬父母等观念,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劳动,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教育手段,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的条件。也是小学生体、智、德、美发展及学习劳动技能的条件。

  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如下:

  (1)劳动,有利于学生开发思维、启迪智慧,体现在技巧的形成上,能使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小学生参加劳动愈早,对他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

  (3)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

  (4)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凭着责任感,付出气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受到赞扬,引起快感,劳动后的快感又促使儿童更加热爱劳动。

  (5)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6)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总之,家务劳动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家务劳动一般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带有事务性的劳动,是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尽力分担的义务,对学生来说,分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属自我服务劳动,我们要求低年级学生“学会铺床、叠被、刷洗碗筷、茶杯等,能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级学生要“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会择菜、洗菜、淘米等。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烧开水和给饭菜加热”。对高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是“能有条理地放置、摆设室内小件物品,会晒被褥和叠放衣服,能冼外衣、毛衣等衣物”。通过以上这些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勤于自理、乐于奉献、尊重人、体贴人等优良品质。

  要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首先要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提高学生从事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开展“谁有一双巧手”、“劳动光荣的小红花”、“爱劳动的好孩子”等主题活动;举行叠衣服、钉纽扣等比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争取家长的配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的认识,并同家长一道提出培养计划及步骤;设立“家务劳动记录卡”,由家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定期交班主任或学习小组;学期末进行考核和评定。

  当然,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并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社会、学校、家庭也是儿童生存、学习、成长的环境。他们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者之间如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行为标准,教育目的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要注意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让孩子学干家务首先要注意方法:

  1、分配给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幼的儿童)的家务活不要太难做,因为太难了孩子往往做不好,这又会反过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减弱他们做家务的兴趣。

  2、孩子干家务一般不会像大人那么有耐心。为避免枯燥乏味,分配给他们的家务活最好经常有所变化(如昨天买酱油,今天扫地,明天整理旧报纸等),也不要让他们一连数小时“连续作战”。此外,边做家务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也是增强孩子求知欲、减少乏味感的好办法,如剥豆时可讲讲大豆的营养,洗手帕时可谈谈肥皂的种类。

  3、有的孩子喜欢单独干家务,更多的则喜欢与父母一起干――这是性格所致,家长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对喜欢“单干”的孩子,家长必须事先做好指导和示范。同时,应让孩子有选择做哪种家务活和何时做的权利――这种对孩子的尊重可有效减少他们把干家务当做负担的感觉。

  4、如果孩子对做家务有反感,家长千万不要强迫命令。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一员,因而也有义务分担家务。当这些“懒孩子”在干家务的态度或质量上有所进步时,家长应及时表扬。

  5、孩子干完家务后不要赏以金钱这只能使孩子失去“主人翁”态度;也不要拿干家务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易导致孩子们对家务劳动的消极情绪;更不要故意把种种家务活分成贵贱两种,专门要孩子去干那些所谓“贱活”(如倒垃圾,洗厕所等)。

  6、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分配的家务活也应“循序渐进”。如果孩子没干好,家长不要自己重新替他做一遍――这种“包办代替”虽然省事,却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作为家长,当孩子做好一件事后,要给予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者说一声“谢谢”。家长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产生劳动以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总之,让孩子劳动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劳动、家务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爸爸妈妈在培养孩子劳动观念的时候也要把握“度”的问题,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不是说非要做到什么样的“量”才算成功。

  在培养孩子劳动技能方面,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使得孩子参与家庭建设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

  其次,激发孩子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孩子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好做的事,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劳动中的事物责备过多,同时克服物质刺激的负面影响。

  再次,要指导孩子的劳动技能。由于孩子在体力和技巧方面和成人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具体指导,传授一些“诀窍”,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能。

  最后,要为孩子参加劳动创造机会。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特征进行合适的安排,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碎碗或把衣服弄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舍得、放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发达国家,却为何如此之少呢?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无数家长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道德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客观一些讲,家长们讲这样的话也是无奈,是被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逼出来的。但是,不论有多少理由,我们应首先弄明白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讲,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负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否则,他们长大之后会发觉,这一生有无法弥补的缺憾。

  从教育的角度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人格密切相关。这次调查我们发现:

  第一,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

  第二,独生子女从事劳动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

  因此,父母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譬如,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他的劳动岗位,郑重其事地交给他,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其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高尚与劳动内容的丰富多彩。

让孩子把做家务当做是一种乐趣,不能把做家务,当做一种惩罚

  你家的孩子在家帮忙做家务吗?有许多家长是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先说一下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的理由。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做家务完全属于添乱,帮倒忙。我也曾见自己家的孩子帮自己拖地,自己站在水坑里面,故意弄的水花四溅,自己却很开心。而我却躲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观察。有研究认为,三四岁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在此时的儿童心里,做家务更像是一种自己喜欢玩的“游戏”。如帮助家长收一下衣服,把果皮扔在垃圾篓里,或者自己整理一下自己的玩具(当然,孩子此时的分辨力很弱,曾让邻居开玩笑,把果皮给妈妈)。当然,在这个秀智商的年代,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手好家务,算不算也是一种才能呢?或许少背了一首古诗,少学了一支舞蹈,但是,在陪伴孩子的成长方面,在培养亲子关系方面,我并不认为孩子少了什么,或者说是去了什么!

  孩子喜欢做家务固然是好的,也有孩子不喜欢做家务的。不喜欢整理自己的东西,甚至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或者在家里浪的不行,让家长的感觉直接就是崩溃。这样的孩子怎么做家务呢?首先,我们家长不可推卸自己的监管责任。孩子的习惯养成家长是主要的引导者,对孩子的引导失误,或者监管失职,家长自己应该做深刻的反省,切不可抱着随波逐流的思想,更不能放任孩子的行为要求,一定不要放弃,慢慢的去纠正孩子的行为,虽然效果很慢,有时候甚至不明显,我们也要去做,因为,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作为家长必须要对自己的孩子负责(自己都嫌麻烦,还指望别人吗?)。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把做家务当做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更不能当做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不能因为孩子做家务就承诺答应孩子的要求,或者当做一种犯错的惩罚手段。虽然这样在短时间内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已经远离了教育孩子的初衷。有那个孩子会喜欢这样每天受罚呢?又会有那个孩子会喜欢这样的做家务呢

  孩子做家务家长要学会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我们需要耐心,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更会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交流。当然,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把前行的脚步慢下来,放下浮躁的内心,陪着自己的蜗牛去散步,去感受成长的过程。

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帮妈妈做家务

  我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平时工作非常忙,也很辛苦,回到家还要做家务,辅导我的功课,看到妈妈这么辛苦,我决心要学习做家务,让妈妈多休息休息。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妈妈去培训班我报名,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做了会儿,我突然想到:趁妈妈不在,我可以做点家务,等妈妈回来给她一个惊喜。

  于是我立刻行动起来,我找来扫把,弓着背,低着头,认认真真地扫起地来。我仔细地把每个角落都扫了一遍,连一根细小的头发丝都不放过。接下来就该拖地了。我先把拖把洗干净,把拖把上的水拧干,然后把阳台、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拖了一遍。客厅和卧室由于是木地板,我看妈妈都是用毛巾擦的,于是我又找来一块洗干净的毛巾,打湿拧干,双脚跪在地上,用毛巾用力地擦了起来。这活可真不好干啊,我才擦了一个房间,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痛了,真有点想不干了,但此时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妈妈满头大汗干家务的样子,心想:妈妈经常这样辛苦,我这点累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这里,我又开始认真地擦起地板来。

  几十分钟后,每个房间都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也体会到了做家务的辛苦。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这干净如镜的地板和满头大汗的我,就明白了,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高兴地对我说:“辰辰,你懂事了,长大了,会帮妈妈做家务了,妈妈好高兴啊!”我呵呵地笑笑,心里甜丝丝的。

让孩子关心家务事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病、学习、玩乐以 及未来,可以说关心的无微不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过 来却不要求孩子关心家里的事情。孩子干点家务活怕累着, 办点事怕出错,更主要的是怕耽误孩子的学习。

  因此,家里 的一切杂事,父母全包下了。结果,逐渐地,孩子对家里的 事情如同陌生人,不管父母怎么累,也不帮忙,而且也不会 做,比如不会洗衣服,不会缝扣子,不会种菜、锄草,不会办 事,不善于接待客人。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关 心父母的感情、生活自理的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对身边生 活的观察。让他写有关家庭这类内容的文章,必然也写不好。 家庭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天地,也是孩子首先接触的“小 社会”。

  家务事比较多,比如洗衣做饭,买米买菜,接待亲 友,挑水种莱等等。这些都是孩子观察的对象。“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孩子示关心家务事,不参与家务事,怎能了解家务 事,从家庭这个“虎穴”里得到“虎子”呢?明智的父母, 既关心我子的生活,又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家 务活动中,孩子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千,积累了作文的素 材。 为引起父母们的注意,下面录下一篇孩子写的有关家务 事内容的作文。

孩子做家务的作文

  今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的心情也格外灿烂,因为,寒假生活终于来了,对于我来说,最喜欢过寒假,因为寒假里有春节,过春节可以去吃很多好吃的,可以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去亲戚家玩。今天母亲上班去了,家里有一些脏衣服,脏的锅碗瓢盆堆在水池里,玻璃脏的模糊不清,我心想:母亲上班这么辛苦,我来帮她打扫一些卫生吧!说干就干,我先洗衣服,首先我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放进洗衣粉,再用水龙头放入适量的水,按下开关,过了半个小时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

  在等的同时,我闲的没事做,就去厨房洗碗。我首先烧了一盆热水,再把脏碗放到盆里,放入一些洗洁精,拿起抹布一个个地抹干净先放在一旁,再换一盆干净的水将这些碗碟冲洗干净,将碗碟整齐地摆放好,洗碗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我就去擦桌子擦玻璃。我先拿了一块抹布,打了一盆水放在边上,先用抹布沾上水,就开始擦玻璃了。擦玻璃要两面都擦,而且要擦得基本上没有什么灰尘。擦桌子时,要注意桌子的角落也不能放过。过了一会儿,一盆干净的水就变得浑浊不清。

  我心想:这下母亲回来时肯定会大吃一惊。不一会儿,母亲就回来了,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开心地对我说:“女儿,你长大了!”

孩子应该做家务

  前联邦德国的法律中,把“孩子须做家务”也法制化了。其法典的完整让人感叹,其对孩子须做家务的高度重视更了人深思。

  法律,是对社会成员行为规则的规定“孩子须做家务”订进法律条文,那就是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而且有了监督与保证的机制。

  当前,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反复呼吁,要让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从小做点家务。至于这样做的好处,专家们苦口婆心讲了许多许多。然而现状呢?不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舍不得,就是娇生惯养的孩子也不肯做。

  所以,我们不防也借鉴一下国外的好做法,把孩子做家务也法制化,把宣传教教育与法律保证结合起来,把它真正落到实处。

让孩子做家务

  我们家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溺爱孩子,在孩子的培养上容易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孩子们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小姐习气”。有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连鸡蛋皮都不会剥,不少中学生不叠被子,不会打扫家庭卫生。可见,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家庭中注重从小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让他们去掉“娇”“骄”二气,培养独立精神,有助于巩固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加深孩子理解父母、尊重家长的感情。我们每位家长,不要害怕家务劳动会累坏孩子,更不要千方百计把孩子“保护”起来,要让孩子从家务中经受劳动的锻炼,培养自己独立生存的种种技能。

  不扫一室何以扫天下?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培养,是从家庭教育开始起步的。因此,家长应该理直气壮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告诉他们:“孩子,这是你的家务,必须要做的。”如果当孩子处于少年时,你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等孩子长大后,你就会惊讶而遗憾地发现:你的孩子,这也不会干,那也不会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最近热点事件时评

二年级上册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