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书法家钟繇的故事

  鬼怪传说

  据记载,曾说过这样的故事:晚年时经常不上朝,有人问他原因,他说:“经常有个妇人来,长相美丽非凡。”问他的人说:“这是个妖怪,要把她杀了。”后来,这个妇人又来找,不敢向前,站在门外。钟繇问她为什么不进来,妇人说:“您想杀死我。”钟繇说:“没有的事。”说完殷勤邀请,于是妇人便进到他的屋中。

  钟繇杀她,但又感到杀死她十分遗憾,于是下不了手。但最终仍砍伤了她的大腿,妇人立即跑了出来,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满路。第二天钟繇让人去沿着血迹寻找,结果找到一座大坟墓中,棺中有一个漂亮的妇人,外表容貌身体如活人一样,穿着白绸衣衫,坎肩上绣有花纹,左大腿受了伤,妇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鲜血。

  痴迷书法

  据说钟繇小时候跟随去抱犊山,学习三年书法。钟繇常跟,、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看看,韦诞没有借给他。钟繇生气捶胸,口吐鲜血。取出五粒灵丹让他服下,才救了他一条性命。

  韦诞死后,钟繇命人盗掘他的坟墓,终于得到了这部。从此,钟繇的书法日见长益,更趋精妙。钟繇全神贯注地研习书法,有时躺在床上用指书写,常常将盖在身上的被子穿破。有时上厕所,竟然忘记出来。他看到各种物件都想到书法,试图将它们书写,描画下来。钟繇还很擅长三色书(即铭石书、章程书、行押书)。

关于书法的故事50字

我学书法的故事

  交城新建小学二(2)班成嘉祥指导老师许文华我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在用铅笔写字。妈妈发现我的铅笔字写得越来越不好了,有一天,她终于发怒了,说:“小子,你的字怎么写得越来越潦草,上了三年级,钢笔字就更写不好了,不行,你得上书法班,学学怎样写好字。”就这样,我无可奈何地上了书法班。

  刚开始学书法,我心里觉得很苦闷,因为我没有双休日了。坐在书法班里,老师讲什么,我也听不进耳朵里,老师让我写字,我就开始哭,马老师和白老师看透了我的心思,耐心地给我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还给我讲古代书法家学书法的故事,并告诉我练书法还能修身养性呢,虽然这句话我有点不理解,但我还是慢慢对书法感兴趣了。现在,一上书法班,我总要专心听,认真写。我跟着马老师学会了怎样起笔,怎样顿笔,怎样收笔,还学会了怎样安排字的间架结构。

  我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了,在书法班里,马老师还奖励我一支自动铅笔呢,语文作业本上,许老师也夸我的字进步很大。妈妈发现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也喜上眉梢,心花怒放地抱着我说:“儿子,看来,妈妈让你上书法班是对的,你要继续努力呀!”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也美滋滋的。学书法,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我与书法的故事作文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宝清县第四小学五年五班的王文浩。我有许多兴趣爱好,书法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最擅长的爱好。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不仅可以磨练意志,练出一手好字,还可以培养恬静的性格,提高自身的学识和素养。

  妈妈说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脸面,在妈妈的引导下,我从九岁开始学习书法,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学习书法非常枯燥,却能锻炼人的耐心。从一笔一画学起,从一点一滴练起。我也在学习的道路中迷茫过,有时会心情烦躁,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挫折想放弃。但每到这时,妈妈都会耐心地和我讲道理,老师也会开导我,给我讲古代书法大家的故事,这些鼓励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信心──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妈妈和老师的细心引导下,在家人的关心鼓舞下,我一直努力着,终于练出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如今的我可是一个大忙人,每逢春节是我最忙碌的时候。家里的春联我都包了,就连奶奶家、姥姥家的都是我亲手写。今年,我还接到了几份“订单”呢,现在,我的字被别人所欣赏、所赞美,其实这是大家对我学习书法的一种支持和鼓励。我知道,作为国粹、作为艺术,我所学到的仅仅是皮毛,更多的知识还等着我去学习。我也会不负众望,在书法的道路继续努力,一路花开。

我和书法的故事作文

  练书法,讲的是“认真”二字。可粗心的我,往往也会闹也一些低级的笑话。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正在上书法课。看似专注的我,其实正在想着老爸今天下午会带我去吃什么美食。中间休息到了,我马马虎虎地喝了几口水就去上课了。我随手拿起毛笔写了起来。我写着写着,自己总感觉鼻子十分的痒。我眼睛便往下一瞟。“啊!”一声震耳欲聋的声音马上传遍了整个房间,我抬起头,看见同学们都目瞪口呆地望着我。

  一分钟过去了,二分钟,一位同学如梦初醒,马上说道”快,快去洗脸,你一脸的墨水,等会干了就不好了。那就是永久性染色啦!”我这才恍过神来,马上直奔去洗脸。

  当然我认真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也是很专注的。几乎可以说是走入了书法的世界。有一次,我在家中练习毛笔字,本来是只要练1小时的,可那次我整整练了3小时。到了最后连爸爸妈妈唤了我半天,我都充耳不闻。弄得妈妈忍不住前来摸我的额头边喃喃自语“这孩子怕是走火入魔了吧?”

  练习毛笔字的许多趣事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也告诉我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上心。否则,不但做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弄出一些笑话来。

我和书法的故事

  书法,是我从小向往的艺术,看着别人写的一手好字,我羡慕不已。正是因为这个念头,我走上了一段书法之路。

  从那以后,我似乎有点沾沾自喜,“挺有天赋的”这几个字常常在我耳边回荡。我变得没原来那么认真、勤奋了,练了一会儿就想休息、玩耍。甚至我有时会天真地想:有天赋的人,肯定比没天赋的人有优势,我只要稍微练练,肯定也能和他人一样好。但是好景不长,我又迎来了狄老师的第一次批评。那天狄老师看着我写的字,好久没说话,估计我的字不如以前,我从他的表情中也能看出来!他没怎么批评我,只说了一句话:“写的不如以前了,不要骄傲啊!”我听了狄老师的话有一丝丝的难过,这也让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从此,我发奋努力,坚持不懈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从不马虎。

  如今,书法已经陪伴了我五年,我不再是那个容易骄傲,只会写笔画的初学者了。现在我的书法已经考到九级了,似乎也是个“小书法家”了。我因写一手好字而经常去比赛,次次都是一等奖。我的作品也在淹城博物馆中进行展览过,还与我其他的书法伙伴们一同出了一本书。

  成为书法家的念头,现在还留在我的心中,这是我一生的梦想。

我与书法的故事

  书法不是一日而成,不是飞檐走壁,而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看懂每一个笔画,横平竖直,把字放入实际生活,就像与汉字交流。

  我从二年级开始学书法,练书法,品书法,渐渐喜欢上书法,这段时间很漫长。刚开始学时,我不是很喜欢书法,因为我觉得每天面对这么多的字,有些心烦气躁。

  一个星期六,我来到了书法班,看到“平,求,但,日······”心想:又要练字,真没劲!但还是硬着头皮按照老师教的一笔一划的练。

  一上午终于过去了,手好麻!紧接着又看了看作业。天哪!每一个字写一张纸,还要每天写两张纸的字。心想:这么累,还是不学了吧。于是,就这么放弃了。

  上三年级时,我发现自己的字比别的同学好看很多,还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每当看见那些写的好看的字,总会多看几眼。于是,我决定专心练字。这一次,决定是我自己做的。

  练书法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学书法大多数时候是枯燥乏味的,但当我的字越来越好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干什么事都要沉得住气,要有耐心和坚持,才能学好。

  今年,我换了个地方,继续学书法。在那里我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啦! 我已经喜欢上了书法,没有不喜欢书法的理由了。

  我喜欢书法。

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1、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羲之换鹅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3、王羲之与天鹅饺子

  王羲之从小就喜爱练字,他7岁时跟书法家卫夫人习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练,日有长进,不到三年已经是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在琅琊太守举办的书法赛会上,一举夺魁,震惊了方圆百里的书法名家。一时间,赞声不断,贺客盈门。刚满10岁的王羲之,在这种情况下,也不禁飘飘然地骄傲起来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一个小巷,见一家饭店门口人声喧沸,热闹非常。尤其是店门上那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横匾上写着“天鹅饺子”。但是字却写得无生气,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罢,小嘴一撇,心中暗想:这缺少功夫的字儿,也只有配在这陋巷小店门口献丑罢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样俊,无人不爱。饺子有什么出奇?这是谁开的饺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进店内一瞧,见店内有四口开水大铁锅,并排设在一道屏风下边。包好的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飞鸟,一个接一个地飞过屏风,不偏不倚,降落在各个滚沸的锅内。饺子店内的伙计,则忙前忙后地招呼着食客,每个伙计管一口锅,各自报着数:一号锅半斤,好,再来1斤。”“二号锅斤半。”“三号锅9两……。”

  王羲之好奇,顺手掏出几个铜钱,要了半斤饺子,然后坐下。饺子不一会儿端上了桌。他仔细观看,这里的饺子果然与众不同,一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白天鹅,曲项向天歌,真是巧夺天工。他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呀,顿时鲜香盈盈,味美绝伦,不知不觉间,把那一盘饺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饱餐之后,回味深长。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语:“这天鹅饺子,果然名不虚传。”心中暗想: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拙笔劣迹,实难和这饺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饭店另写一副对联,也好不辜负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问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计用手指了指屏风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风后。”

  王羲之绕过屏风,见一白发老妪端坐在案板前,一个人一边擀面皮,一边包饺子。填好馅,飞快捏上几下,转瞬成了一只白天鹅,动作娴熟。更令他惊奇的是,饺子包好之后,白发老妪随手将饺子向屏风那边甩去。天鹅饺子便一个接一个越屏而过,降落在锅内。每两5只,按伙计报的数,每口锅下多少,斤两分毫不差。

  白发老妪的高超绝艺,使王羲之惊叹不已。忙走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像你这样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白发老妪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40年,深练需一生。”一听这话,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细品尝这番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它和这天鹅饺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问还好,一问倒使白发老妪生起气来,只见她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请,只是不好请啊!就拿那个刚露了点脸儿的王羲之来说吧,都让人捧上天了!说句实话,他写字所下的那点功夫,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别学他,常言说得好: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当桨争上游。一次划前就骄傲,终久要落人后头。”

  白发老妪一席话,说得王羲之面红过耳,羞愧难当。他恭恭敬敬地给老妪写了一副对联。从此以后,这家天鹅饺子店,就挂上了王羲之写的对联,生意越发兴隆了。此事也改变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终生与鹅结缘。更虚心刻苦地练字,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创出字势雄强而多变化、妍美的新体,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名家.

  4、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5、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6、入木三分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7、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8、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9、乞米帖

  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书法实验文化故事

  书 法 实 验

  大家都知道有物理实验、医学实验、植物实验等等,其实书法人也有书法实验。

  这个书法实验,不同于邱振中的实验书法,对这种实验书法,曹意强在《论邱振中的“实验书法”》中说:“形、象、神三者在邱振中的作品中兼显而不偏颇。书法乃抽象之画。蔡邕所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钟繇称‘每见万类,悉书象之’。邱振中将身边人物、草木花鸟、山水景物,乃至梦境等万象皆以书法类之,‘体万物以成形,因象而求意,得意而忘象’。抽象之意,出于物象之表。”

  书法实验,我们有时只是一种理解的手段,比如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谈结字法“附丽”时说:“字之形体有宜相附近者,不可相离,如‘影形飞起超飮勉’,凡有‘文旁欠旁’者之类。以小附大,以少附多。附者立一以为正,而以其一为附也。凡附丽者,正势既欲其端凝,而旁附欲其有态,或婉转而流动,或拖沓而偃蹇,或作势而趋先,或迟疑而托后,要相体以立势,并因地以制宜,不可拘也。如‘廟飛澗胤嫄慝導影形猷’之类是也。”你看,要对“附丽”理解的鲜明、贴切、深入,你就不妨实验性的拿起毛笔写写。

  我们不是常说意在笔先吗?那么此“意”倘是一种创意呢,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新鲜构想呢?显然,你必须去搞一次或多次书法实验。在实验中,你才能发现你的构想,能不能按预期写出来,写出来要达到理想境地的技艺问题主要是什么,视觉效果终究如何,等等。不然,就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沃兴华《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模糊和取消图底关系传统书法一般都将作品中的笔墨部分作为图,余白部分作为底,图在底上,呈现出一种空间的深度,视觉上将图推向远处,削弱了作品的张力,有损于视觉效果。对于图与底的相互关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表明:两形相交,凡是被封闭的面容易被看作是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容易被看作是底;凡是面积较小的形容易被看作是图,面积较大的形容易被看作是底。根据这两种情况,要模糊和取消图底的区别,有两种方法。第一,减少封闭状。笔势不作过多的缠绕,强调笔断意连;包围形的结构尽量留个活口。第二,减弱笔墨和余白的反差。尽量扩大字形内的余白,使它接近或等于字距行距的余白;尽量缩小作品四周的余白,让字形逼边甚至出边。通过这两种方法,让余白穿梭于笔墨之间,笔墨和余白的浑成一体,造成图底不分,使作品成为一个正形(笔墨)与负形(余白)的平面组合,挂面墙上,原来墙、底、图的三层关系,简化为墙和作品的两层关系,具有从墙上突出,逼人眼前的视觉效果。

  你看,如果你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启发下,有这样的构想,首先只能是想象中的一种心理现实,但当它转化成客观现实时,是不是还是和想象中有一样的审美形象,有一样的审美感动呢?二者也许是重合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当然,如果书法的客观现实更好了,那就无需多言;如果不尽人意,我们也许会在自我鉴赏中,发现解决的办法。当然有时发现此路不通,你只能放弃。

  记得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中,有这么一句话:“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这本来是说写文章的,但你一琢磨,书法何尝不是这样。除第一条外,比如联边,就是同偏旁的字,你如果连写十多个,一定会影响形式美感。刘勰认为如果实在不能避免用“联边”字,最多只可用到三个“联边”字,三字以上的“联边”,那会成为按部首偏旁排列的字典了吧!我曾写过几副联边对联:“浮沉潇洒济沧海,进退逍遥遇通途”;“空守寒窗宵寂寞,落流清泪泣滂沱”;“烟烽烧炙燃灾焰 ,酒海沉沦涉泪波”。

  你看联边字过多,创作成书法作品,很容易使形态缺少变化,这自然会影响形式美。当然“重出”的字,也即相同的字过多的重复出现,也会有这个问题。而所谓“单复”就是笔画简单的字和繁复的字,二者本应调节搭配才好,不然,尽是笔画过少的字,写出来很容易笔画疏散而行款单薄;而接连不断的繁冗之字,又很容易线条繁密而章法臃肿昏暗。是啊,汉字形体的丰富性,为书法的形式美提供了前提条件。对此,古人深有体味。如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对此的认识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得实验,比如历史上笔画繁冗的西夏文书法,写出来你会感到确实繁密的压抑、烦闷,但你也会发现容易产生厚重雄肆之感;;书写“天人合一”,笔画太简,也让许多书家犯怵,也是笔画少得过“疏”,让人容易感到单薄轻飘,但你也会发现容易产生轻快空灵。那么艺术之弊,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是能化为利吗,有道是化腐朽为神奇。

  书法实验,也能鉴别真伪。比如用墨,有许多说法,一说要先淡后浓,需蘸墨后在砚上舔舔,然后笔尖蘸水,就能有这样的效果;先浓后淡,是笔在水中洗洗,然后笔尖蘸墨,就有这样的效果。杨再春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基础》中说:“在一幅作品中,总体尽有浓有淡,浓淡相间,采用墨色的变化,巧妙处理造型和章法,浓墨处浑厚而不笨拙,淡墨处轻巧而不飘浮。淡墨笔法往往出现棉软笔,这必须充分掌握好水份多少,要反复实践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的自由王国。我曾试写了一幅小作,以例剖析:‘烟云入画’四个字横幅,‘烟’字左旁‘火’取浓墨,右旁半浓半淡的墨色;‘云’字从上至下逐渐淡化;‘入’字半浓半淡;‘画’字也是从上至下逐渐淡化。落款‘墨人’二字取浓墨。”潘伯鹰在《书法杂论》中说:“用淡墨最显著的要算明朝的董其昌了。他喜欢用‘宣德纸’或‘泥金纸’或‘高丽镜面笺’。他的笔画写在这些纸上,墨色清疏淡远。笔画中显出笔毫转折平行丝丝可数。那真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但,这里却透出一段消息来。这三种纸都是非常滑不留墨的。非很浓很细的超级好墨不易显出黑色。因而可知虽然看去是淡的,实际上并不淡,毋宁说是很浓的!这样‘拆穿西洋镜’,董其昌还是一个‘浓派’,不过除董以外,真是用淡墨的人也不少。”这其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的定论是真是假,你只有在试验中才能真正明白。

  学习要分析,也要综合,书法实验就为分析和综合提供了揣摩与体悟的基础。比如说用笔的迟速,启功先生说:“用同样浓淡的墨,行笔快慢适当,可以使点画干净利落,行笔过快,笔迹浅薄飘浮,方向位置也不易掌握,行笔过慢,则会拖泥带水,致使气血淤滞而无力。一般地说,写隶书、楷书宜稍慢,写行书、草书宜稍快,用墨较浓宜稍慢,用墨较淡宜稍快,点画的起收与转折宜稍慢,中途正常运行宜稍快。”

  陈传席在《写字不要太快》中说:

  迟与速,也即快与慢。我个人更喜欢慢一些,慢显得稳重、迟重一些。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但画一尺树,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须笔笔转去。此秘诀也。”“笔笔转去”就是要求笔法的丰富。笔法的丰富需要用笔的迟、用笔的缓。快,尤其是一滑而过,缺乏内涵。但也不要一味强调慢,为了慢而慢,那就缺乏精神,古人称之为“骨痴”。

  孙过庭《书谱》云:“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刘墉的字厚重但乏风采,想必太慢,王文治的字嫩而无骨,想必太快,这都是缺陷。慢要有道理的慢,将技巧表现出来,反映内心的精神状态。例如黄宾虹晚年追求笔墨之美,就慢了下来,慢的是有道理的。慢是把技巧弄懂了,该提的提,该按的按,将笔法丰富起来。

  这些不同的说法,你在实验中体会,就会把它们综合起来。比如体验楷书快慢的不同用笔,你会感到楷书宜慢,慢才能对楷书起笔与收笔的丰富笔法融入其中,从而显示出楷书的端庄肃穆。

王羲之的故事:酷爱书法,苦练成才

  王羲之,字逸少,曾官居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生于公元303年,卒于穆帝升平五年,即公元361年,终年59岁。其所处时代正是战乱纷飞、政治黑暗之时。因与权贵王述不睦,故辞官誓墓,终老东土。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王羲之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导与王敦十分器重羲之。当时陈留人阮裕名声很大,做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羲之说:“你是我们王家最优秀的子弟,你的成就应当不比阮主簿差。”阮裕也对王羲之有美誉,将其与王承、王悦并称为“王氏三少”。周顗是当时人物品鉴的专家,经他品评给予肯定的人物,身价倍增。十三岁那年,王羲之去拜见名士周顗。王羲之位次在众人之末。周顗观察王羲之后,觉得他是个奇异的人物。当时以牛心为贵,众客人都还没吃呢,周顗先割下一块牛心,给王羲之先吃。于是王羲之名声大噪,开始为世人所知。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关于书法的故事50字

我学书法的故事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我学习书法的故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放暑假的时候,妈妈问我:“儿子,做完暑假作业有什么打算吗?”“嗯,反正我喜欢书法,就去学写毛笔字吧!”“嗯,不错。”妈妈很高兴,第二天就带我来到玉峰小学况老师教的书法班。况老师是书法协会的人,写得一手好字,教学严格,有时又很幽默。我报了名,第二天,来到了教室,况老师首先给我们讲了写毛笔字的作用,讲了大书法家一字值千金的故事,接着,教我们怎么样握笔、运笔,怎样搭好架子,以及怎样才能写出笔锋等一些基本动作,特别强调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培养我们良好的性格和品德,然后在黑板上贴好一张纸,握好毛笔,写了个“一”字,边写边说:“先停一下,再走,然后再停一下,慢慢回锋。”刚开始,况老师要我们照着字帖临描,我总是把字写得大小不一,东倒西歪,有的粗,有的细,十分难看,老师告诉我:“心情放松,不要紧张,姿势要保持端正,握笔要正确,写毛笔字的速度再放慢一些。”还手把手教我练字,我仔细的看着况老师的一笔一画,可当我自己写的时候总是把字写得跟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一个字大,一个字有小。我灰心了,心想:唉,学毛笔字实在是太困难了,干脆,放弃吧!这时,况老师似乎看出了点端倪,说:“同学们,刚开始学毛笔字是有些困难,但这本身就是一个考验,通过了,你便成功了,认输了,你便失败了。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持之以恒,又怎么能写出一手好字呢?”我想:是呀!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半途而废就是像困难低头了,面对困难,我不能轻易认输,我要努力练字,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于是我波涛汹涌的心平静了下来,不管天气多么闷热,我都认真练字,点、横、竖……各种笔画我渐渐都熟悉了,韵味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一些,我一笔一画的写着,在学校,我认真地盯着老师的一笔一画,回家时,我认真的练字,于是我的速度越来越快,字也渐渐工整了,老师表扬我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的鼓励个了我很大的动力,爸爸妈妈也说我的字进步很大。

  通过练习毛笔字,不但提高了我写字的质量,也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不怕困难,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成果,有进步。正如况老师所说的“不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持之以恒,又怎么能写出一手好字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关于文化的热点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