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稼先的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我心中的邓稼先

  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之星”,他开创了中国原子弹的先河。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对一个34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每天在做什么。同时,这个人:也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以至于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一生著于科学奉献,他的一生是难以用短小的文章来记载的,尤其是邓稼先传奇的一生又怎能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

  邓稼先是一个不会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具有中国农民精神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原子弹工程,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祖国的事业的忠心耿耿,忘我奉献的精神很值得我去学习。难道他这一点不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吗

  我们祖国就是因为有了像邓稼先这样的爱国人士而变得更加繁荣;我们人民就是为了这样的人而欢呼喝彩。

关于邓稼先的资料

说说我家乡的名人—邓稼先

  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安徽,说到安徽的名人,那真的是数不胜数,群星璀璨也不过如此,但是说到最闪亮的那颗星星应该要数邓稼先了。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但仍然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把许多年轻人“挡”在了试验基地的门口。自己不顾生命危险,毅然走进试验基地研究。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邓稼先在获奖时的颁奖词是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我也想赞叹他:“默默无闻多年,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当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爆炸,蘑菇云升起,世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邓稼先!”

  这就是我家乡的名人,家乡的名人还有很多,但是我最崇敬的就是邓稼先,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做一个像邓稼先那样的人!

我最敬佩邓稼先

  一提起邓稼先,大家一定都不感到陌生,他就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为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我非常敬佩他。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6月25日在安徽怀宁县出生的。

  邓稼先再美国仅仅留学一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心急,他准备立刻回国,有人就劝他留在美国吧,再这儿会有很好的前途。可邓稼先坚定的说:“我的祖国是中国,我要回去为我的祖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写到这儿,我不仅发出一声感叹;邓稼先的爱国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我还敬佩他坚强的品质。

  在中国最为困难的时候,邓稼先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一直在实验室埋头工作着,终于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这就是我最敬佩的科学家——邓稼先。

科学精英:邓稼先

  简介: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娃娃博士”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两弹元勋”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相关的繁重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无私奉献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长年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着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致敬邓稼先

  丝尽蚕亡,毕生奉献;烛泪成灰,不言回报;忤视冷风,初心依旧;视死如归,心系祖国……

  ——致邓稼先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并不在于他有多少财、权、势。而在于他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做出了多少牺牲和贡献。而邓稼先正如其言所说……

  邓稼先1924年6月24日出生于安徽,1948年10月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去美国留学,1950年8月回国,回国后1956年加入共产党,1980年当上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专修物理系,逝于1986年7月29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邓稼先一迈入核弹所,那就成了他单身二十几年的,绝对保密的生活之地,二十几年的风霜雨雪,二十几年的苦苦追寻,二十几年的不卑不亢,在他们眼里,仿若一夜幻梦;而在常人眼里,确实难以想象的遥不可及。也许这就是科学家们那种令人敬畏的坚韧不拔之志向吧!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志向小,见识短浅的人很容易得到满足,而满足后容易死人产生一种惰性,有了这种惰性就失去了继续努力前进的理由,而邓稼先不着眼于现在,更放手于未来,远行于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有了今日的丰功伟绩,才有了今日的永垂不朽,才有了今日的流芳千古。

  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邓稼先深知他肩上的责任很大,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心怀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意志,时刻紧绷着心弦,不放松,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愈加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时的社会,中国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其它的国度,他始终告诫自己,不能落后人家太远,始终在奋斗,始终在努力,一次核弹试验,因许久未见有反应,邓稼先不顾万人阻挡,只身一人去检查,因为发生了核泄漏,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身体越来越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稼先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而死的,他毕生为国家做出了数不尽的贡献,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科星”邓稼先

  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巨匠,民族骄傲。

  我们似乎不曾留意,我们在乎关心的只是那些外貌漂亮,演技高超,或歌声动听的明星们。却往往忽视了那些无味,献身事业,无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难道我们就不该为这些人扮一个“科星”的称号?出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的他,在以着优异的成绩走向美国普渡大学之后,又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他,不忘祖国,不忘国耻。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投身科学事业。而邓稼先由美国回返中国这件事,使我很受感动。

  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被侵掠者蹂躏的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像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既将要告别这个世界一样。邓稼先能在这个紧急关头回到祖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爱国之心的科学家。我欣赏他那种为了国家而放弃美国的金钱与地位,而在回国后的他,又表现出了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为国防事业而献身全部的精神。在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在之后的3年里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而正是大病初愈的他,不顾自身安危,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做着贡献。终于,在7月29日,他因全身大出血而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然而他的死,使全国人民都愤痛,伤心不已。

  然而我认为,邓稼先为了国家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吗?这一伟大的“科星”,使我感受到他为人的忠诚纯正。他去世的消息也使我永远的记住了这一位为祖国为事业而献身的邓稼先,他不在了,但他留下的东西是无价永恒的。

邓稼先,你是我的榜样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题记

  邓稼先出生于中国一个书香门第,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他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始终坚持不懈地奋斗着。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这时候,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美国,像好友杨振宁那样加入美国国籍,快乐、幸福、自由自在地生活,并且获得种种荣誉。然而,他并没有那样做,因为在他的心中,祖国永远是第一位!所以他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获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立刻回国。很多人评价他是一个忠厚朴实、默默无闻的人,但他更是个顶天立地、满腔热血的中国人。

  邓稼先得知要研制核武器后,他只对妻子说:“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一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他的岳父许教授也都不知情。邓稼先为了祖国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因为研究核武器要几乎绝对保密,他也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研制核武器,可不是一件容易而安全的事情,除了连续作战的疲劳和挖空心思地用脑之外,还有更可怕的东西,那便是放射性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随时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事后去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肝脏已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但是,敬业的邓稼先可不管这些,他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参加研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不会放弃,始终坚定信念。在邓稼先的领导下,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此后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我们不正应该向邓稼先学习吗?面对挫折和困难,勇敢向前,决不放弃……这些有益于成功的精神我们需要学习。同时,邓稼先这种愿为祖国奉献生命的精神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两弹英雄邓稼先

  英雄,一个伟大的字眼,它所描述的人,平凡、勇敢、爱国,他们有着远大抱负,他们朝着自己远大抱负一点一点去奋斗去努力。

  邓稼先,大家一定听说过,他制作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能成功,全是靠自己的心血积攒下来的。

  有一次,他们制作的原子弹发射失败了,谁都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时邓稼先挺身而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但必须有人去找核弹头,邓稼先想都没有想说:“我做的,我知道,你们去了也白受辐射”,要知道核辐射是十分恐怖的,很有可能置你于死地。邓稼先也知道,可是他丝毫没有畏惧。他就这样去了,并很快找到了核弹头,并捧着核弹头回来了,这也为他死于核辐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邓稼先也有自己崇敬的英雄——岳飞,有一次,他硬要拉着自己的同事去拍照,同事疑惑不解,因为邓稼先特别不喜欢拍照了,朋友去了才知道,原来他们拍照的地点是岳飞的亲笔题字“精忠报国”的地方,邓稼先也梦想像岳飞一样报效祖国。

  最后,他在世界禁核之前,早早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制作。也就是他去世的十周年后,中国便宣布了世界性禁核,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两弹之父”。

  “两弹元勋”,这是当时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送给邓稼先的素布题词,“元勋”就是对创建新中国有巨大贡献的人,难道这种伟大无比的人不能被称之为英雄吗

邓稼先

  他对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祖国的两弹元勋,他伟大而平凡,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就是邓稼先。

  1958年,年仅34岁的他,不顾一切的回到了中国,它放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事业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这也是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的表现。而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武器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这也表现了邓稼先坚持不懈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也因为她的坚持和努力,使它才能领导诛多学者们成功设计出两弹他一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这是中国好似一头沉睡的雄狮,在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之下苏醒了过来。

  1964年10月16日和1967年10月17日,这两个不平凡的日子,显示了两弹成功爆炸的重大意义,另一面也突出了在幕后用汗水播撒成功种子的四十岁的老人——邓稼先,他的成就,让中国人丢掉百年的耻辱,终于站起来了!

  张爱萍将军的评价两弹元勋也再次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到功勋卓著,以及他那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崇高精神。当杨振宇提到一个关于中国原子弹工程的一个谣言时,邓稼先一下子脸就紧绷了起来,立即转头就开始调查,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无理取闹,而是认真求实,这也突出了他做事情一丝不苟的精神。他伟大,但是从来不张扬,他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在我心中

  开始,我对邓稼先了解并不深,在读了杨振宁先生写的《邓稼先》后,我更多地了解了邓稼先这个人,在我心中有很大感触。

  邓稼先生于1958年8月,带领大学毕业生研究原子弹制造工作。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在1949年10月16日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中国第一颗氢弹,有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但邓稼先不引人瞩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没有小心眼,喜欢“纯”字,这和其他的核弹研究工程的领导人不同,比如奥本海默就和他大不一样,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而邓稼先却在中国鲜为人知。

  邓稼先还始终站在中国原子弹制造的第一线,一次井下有一个信号检测不到了,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句:“我不能走。”仍旧站在第一线,他这种不怕牺牲,一心只为祖国的精神令我感动,为了祖国核工程成功,他表现出不怕牺牲、敬业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深深鼓舞着我,我心中对邓稼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是“两弹”元勋,是中国核工程的领导人,他为中国的核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邓稼先,中华民族的英雄,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精神时刻激励我奋发学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努力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我国5位著名的数学家

有趣数学手抄报简单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