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近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人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近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一个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文/暮千

  家在农村的我,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身后一辈辈农村的孩子也将这样走着,如今看着家乡的教育状况,不由为所有的家村孩子们捏了一把汗,于是想努力做这份名为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的教育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XX-XX年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起动,让人们看到了一道道教育振兴的光明航线。在农村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制,也初步得到落实。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家乡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的基层教育现状时,不免对从媒体上得知的一些些关于农村教育的消息产生怀疑。也意识到目前“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支教”的必要与必然。

  一、农村学校的变迁

  由于种种限制,农村的教育层次只限于对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而更高层的教育绝大部分集中到了大小城市。以我所处的邱县为例,全县仅邱县第一中学拥有高中部,作为向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窗口。其它均为中小学,且可分为“公办”和“私立”两种性质。所谓“公办”是指直接归属教育局管理的一类学校。“私立”是由教育局批准设立而由民间个人或集体建设并管理的一类学校。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普九”以来,大部分公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农村学生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也大大减小了。但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却是,办公学校的教学质量却急剧下降,并不能满足农村孩子的学习要求和部分家长的愿望,以至于农村学生大量涌入由私人管理的私立学校。截至XX年,邱县共拥有公办中小学207所,私立学校4所,而在XX年,公办学校数量减少至135所,相反私立学校却增加至18所。

  在我所处的邱县石佛寺村曾拥有邱县第六中学(公办),我曾在那里——邱县第六中学附小读完了我的小学,当时,1997年,全校在生共有600多人,教职工40多人,占地10余亩,校内绿草如茵,高大的梧桐覆盖着小径,教学楼前的榕树花开满树,那口铁钟的声音波及全村。而在现在,也就是八年之后,XX年,我再次回到村子的时候,邱县第六中学已被取消,学校名字变为石佛寺联办小学,仍是那个校园,仍是那片土地,可在校生已锐减至50多人,这块10余亩的土地变得异常的空旷和安静了,就连那校内的数十棵大梧桐也在几年前被村干部卖光了。如今我们全村的孩子不得不另求求学之地,远至十几里,数十里。于此同时,私立学校在县内却如雨后春笋一样悄然崛起。两年前,在与石佛寺东附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东面尚为一片空地,但就在XX年,那块土地上,由个人集资兴建了私立大马堡希望学校,至今仅一年多时间学校已发展为拥有中小学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工20多人的中等规模的学校,并仍处于扩招状态。而邻近的公办大马堡中学则处于明显的劣势和即将被淘汰的危险之中。据了解,私立学校较之公办学校唯一的缺点就是收费较高,有的能高出十倍以上。但尽管如此,农村的孩子还是纷纷涌向了私立学校。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因生源严重不足,丘县第二至第六中学、谢里庄乡中等10所公办中学和数十所村办小学相继被取消。与此同时,奥博、东方、暑光、向阳、广大、华夏、育才等十几所私立中小学蓬勃发展。

  我经过走访各类学校,了解农村在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反应,最后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公办学校而言,虽然其物质条件良好,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造成教育质量急剧下降。在公办学校内,教师们只管抱紧了自己的铁饭碗,吃国家的固定财政,教学质量的好坏于其自身毫无利害冲突,以至于大部分教师的育人态度产生不良转变。这也反应出农村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想要成千上万个徐本禹,恐怕不简单。另外农村学校领导层教育理念落后,得不到及实更新,基层教育人才的缺乏,教育工作者更新周期过长,都是造成公办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第二,县教育局对公办学校的教育质量监督力度不够,公办学校在其教学质量上容易疏忽。虽然县教育局有时到各乡镇村的学校进行检查,但往往都是片面的,对于“教学质量”这一项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县教育局虽然依上级指示对各级教师进行过素质培训和再教育,但对其效果和质量的把握上却远远不够,甚至陷入形式主义的旋涡。第三,就私立学校而言,优越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其教学质量。私立学校都进行封闭式管理,学生皆寄宿于校内,满足了学生对求学环境的要求。教师工资与自已所教的课时和教学质量直接挂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私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这也就促使了私立学校自身良好发展,最重要的是促使着各私立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求生存。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的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当他们有困难和烦恼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交流,在学校不愿跟老师说,因此常常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缺乏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也会有孤单感。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农村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监督好,教育好留守儿童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老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乡村教育质量较差,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有欠。而且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好好读书也可以赚钱养活整个家庭,读书既耗钱又无聊,还不如早点辍学去打工,早点为贫困的家减轻一些负担,所以,一代代传承下来,教育的根本观念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质的解决。他们只知道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知道要彻底的改变还是要靠教育。农村学校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教好留守儿童了,必须要改进和加大资金投资。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与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

  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首先,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其次,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的支持。

  首先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在大中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要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投入,对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降低标准,降低农村儿童的就学门槛,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城市应该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一个好的后台环境,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关于乡村教育调查报告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农村教育如何一步步落后城镇教育?

  问完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有疑问?大多数中高状元不多来自农村的吗?我那邻居家的同学不就是吗。那这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了,毕竟那少数巨无霸不能代替整个农村教育,考中本一的人大都来自城市!

  第一个落后就是学前教育,很多人会说这个,那究竟是不是这个呢?这个只是只占小部分。一个没接受学前教育的农村孩子,读一二年级可能在班上是中等水平,可他肯努力学习,偏上游也是有可能的。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的呢

  我想第一个是生活环境。在农村,可能孩子读五六年级学习成绩不太好,那他父母会说,实在不行回家种田。可城市的父母会语重心长对孩子说,你努力点,就能超过别人了。这就是生活环境导致的。农村的人,思想文化大都处于落后,就不知道孩子的习性大都来自于父母。有时农闲了,父母会当着孩子面打扑克娱乐。有的人当着孩子面,说晚上买什么六合彩,甚至当着孩子赌博,更有甚者酒足饭饱打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学习会好吗

  第二应该是经济。如果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很多人会外出打工,可就忽略了孩子缺少爱,这时正当孩子处于青春期,可能会出现早恋,学业下降,这只为所谓的“爱”。如果没有外出打工,那这个孩子多半没有机会上高中。连接受进一步的教育都没有,何谈大学梦呢

  第三个是师源配备。农村师源配备弱于城市,这是很多人的共识。

  随着这三步曲,就这样农村教育落后了城市。那么农村孩子记住了,我们不努力怎么拼得过官二代、富二代呢?这不是大道理,只是事实,别人不愿承认罢了!

优秀作文:农村人的教育方式

  对农村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感到好奇,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亲身体会,毕竟,我也是农村人。

  小学时,每当我犯了错误,妈妈知道的第一反应先是打我一顿,也不论在什么场合,打过之后,还不算完,把我拉回家,锁上门,用她的食指戳着我的额头骂,直到她消气或是累了的时候才肯罢休。后来方式有了变化,当我犯错时,她会在家里坐着等我会来,对我进行“严刑拷打”,不过这都是在家里。

  上了初中,妈妈不再打我了,只是当我有问题时,让我站好,狠狠地骂我一顿,中间还夹杂着很多脏话,让人没有尊严,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到了九年级,妈妈不打我也不骂我了,只是当我做错或学习下降的时候,摆一副特别难看的脸让我看,在那时候,无论我做什么,妈妈都看不惯我。那种滋味还不如大骂我一顿来得痛快。现在,妈妈却很好管我,在家里无论做什么事妈妈都不再约束我。我好奇了?为什么会这样哪

  好几次,我都为这件事感到好奇。为什么农村人的教育方式是这样呢?先是紧紧约束着,然后一点不管。和我同龄的农村孩子经历也大都和我相似。难道大人的这种教育已经成为必然了吗

  农村人的教育方式,让我好奇了。

农村中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研究对策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时代的变更,更新换代之快亦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才能与这个社会共同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早已被纳入义务教学大纲的必要课程之一,纵观这些年,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遗憾,特别是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起来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本文欲通过对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使其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基础教育;对策

  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不仅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普及事业的长足发展,也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打下了鉴定的基础。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新发展,在城市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已经是非常普遍了,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课程要求的标准,并且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就不尽人意了,由于经济的落后等原因,信息化的建设均与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一)资金不足

  在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投入不够,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都不能发展信息化教学方式。黑板,粉笔,课本,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依然占据了主要位置。信息化教学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要有后期的专门养护人员,需要不断的更新维护,这是一个长期的资金投入,很多学校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去实现这一点。

  (二)重视程度低

  虽然学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学生机房和信息技术课程,但是升学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考核课程,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或没有也跟升学率没有直接的关系,无需大力发展。校领导还是把教学重心放在了主课上面,以升学率为发展目标,不够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广大农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使用并不熟悉,普遍认为不管教育制服如何改革,有没有信息化,只要把语数外三门重要学科教好就可以保证学校的升学率。

  (三)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绝大部分都是后期通过培训任职的,并没有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并无扎实,也无法支撑起整个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学校得不到重视,待遇低、地位低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专业出身的老师并不愿意前往农村任教,有些学校安排其他课程老师身兼两职,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均达不到要求。

  在农村教师这个庞大队伍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他们长期处在传统课堂下授课,已经习惯了粉笔、黑板、教科书的教学方式,对如果要对他们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培训,那将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传统思想深远

  由于受新闻上经常出现的学生沉溺在游戏中放弃学业等这种负面消息的影响,很多家长并不赞同孩子在学生阶段接触网络,认为网络传播的大都是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恶劣,也影响孩子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家长是抵制的。

  (五)培训限于形式

  教育部虽倡导组织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相关培训,但是其培训效果微乎其微,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不能分层次培训,没有针对教师的不同基础来指定培训内容,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没有实际效果。

  二是不能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信息技术发展之迅速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能力。

  三是教研水平还处于初级状态,仅限于知识点、操作技术等层面。

  (六)课程设置不合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也是作为选修性质课程被排入课程表。由于不被纳入升学考试,其课堂时间经常被其他主要学科所占用,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少之又少。并且全校学生都是使用同一本教材,并没有针对学生年级的高低和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而设定专门的教材,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从学校方面来看,虽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评价一个学校的质量依然是升学率的高低,而对于信息化建设并不受到重视,然而对学生而言,即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很感兴趣,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也会担心主课程受到影响,接触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机会不多,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解决对策

  (一)加强资金投入,完善设备建设

  想要发展起信息化教学一定先要把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投入相应的资金发展信息化建设,逐步改善教学环境,与城市缩小距离。首先,要配齐设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便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其次,重视信息技术老师的待遇问题,提高其地位,招贤纳士,引进专业计算机人才。最后,学校不能坐等政府拨款,应该多方面筹集资金,尽可能的将资金用于刀刃上。

  比如说,建设一间多媒体教室的费用大概在十万左右,仅是一台投影仪就需要好几万元,这对于很多农村学校都是无法承担的,但是,我们可以从资金不足的实际出发,学校自己配备网线、交换机等设备,形成自己学校的小型局域网,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又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来。同时,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其能够通过现代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下载适合自己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二)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策划适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对于领导和教师,应当经常组织培训和学习,让其明白信息化教育的重要之处,明白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生存的一种必备能力,如果有条件组织老师们去信息化教育建设比较完善的学校去参观学习,提升思想观念。

  上级教育部门应健全信息技术课程大纲的设置,提高其在学科中的地位,适当增加考试分值,促进老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和认识的提高,让其明白信息技术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当今学生必备的一门技能。

  (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领路人,是实践教学思想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设立专门的培训基地,设立科学的培养内容。分析教师们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状况,找出适合自己信息化发展的道理。另一方面,要明白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会如何操作计算机。因此,应该切合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来加强专业人才的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

  农村学校的资金有限,没有能力承担全校所有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费用,再加上教师数量较少,超负荷的工作量,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校外的培训,因此,也只有学校的相关领导和骨干教师有机会去参加培训,大部分教师是没有参加过的,这也是直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停滞不前的根本性原因。

  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此,笔者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

  1.校本培训

  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对本校教师所掌握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进行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在校本培训时,学校要明确目标,指定计划,内容除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涉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让农村教师了解到城市中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情况探讨基础教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路径和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骨干培训和学员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市、县教育局也可派出相关专家下乡辅助其培训顺利进行。

  2.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是培训者和受训者不在同一空间的情况下进行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继续教育。远程培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通过远程培训,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并能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有利于不同基础的教师接受不同进度的培训。远程培训内容丰富,解决了农村学校缺少优秀培训教师的困难。通过远程培训,可以让教师学习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欣赏名师风采、接受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远程培训为主线,采用灵活的校本培训或远程培训的方式,能大大降低教师培训的费用,又能使全体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是农村学校开展教师培训主要方式。

  (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应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同时还以利用这一现代化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服务。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学科所需要的最新资料,教师同样也可以查询、下载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为教学实际服务。毋庸讳言,现在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中存在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利用本校设备对教师进行培训,制订出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如: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制作课件并利用多媒体教室上多少节课,将之列为对教师学期综合考评的一项硬指标,使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同时也增强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在国家到地方相关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欠发达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保持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学科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尽快使广大教师从思想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形成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良好氛围,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SCXY2013004。

  作者简介:

  孟肖,女,1990年10月生,汉族,广东省广州人,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刘雨,男,1986年6月生,汉族,吉林省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教训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钟晓燕,瞿.西南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及培训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6,6

  [3]张进宝,黄怀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2005,9

  [4]贾雪梅.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和分析[J].教育技术导刊.2005,9

  [5]张雷,刘蕾.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0,6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难,学生畏惧作文,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缺少主旨,不会结构文章,作文训练随意、无序等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广泛阅读、全面积累,编写提纲,增删修改,作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题型、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系统的进行全文或片断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 :作文、问题、对策。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因此,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二)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几乎为零,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因学校资金短缺,音乐、体育器材不全,校内活动开展不正常。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干脆不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或对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作一些改变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三)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四)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逻辑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但这个时期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又渐渐增多,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影响。再加上汉语言知识贫乏,会话表达能力低下,造成了学生在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又想写那个内容,写了这件事、又忘了那件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可能详细地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情常常因为被后面的篇幅所限、时间所迫而一言带过;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的习作中犹为常见这种顾此失彼、头重脚轻、详略不当。层次不清是由于学生不懂得分自然段,所有文章一律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一段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词、句、段,把上下文连接起来。结构残缺,头尾不全表现在一篇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只有头尾,没有主体部分。叙述一件事有起因、结果,却没有经过;一个故事有高潮、结局,却没有开端、发展等。缺少主旨,是因为学生在完成作文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完成,不明白也不曾想过一篇文章用什么事例或道理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即“为何而写?写什么?什么写?”等等。

  (五)作文训练随意、无序。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训练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教辅资料缺乏、教育信息不畅通;教师没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的进行训练。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对策

  (一)提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旧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大纲 把“写”与“听”、“说”、“读”并列为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2”。同时,与之配套的六册教材一共安排了42次整篇作文实践,其中30次是命题作文,但也可以撇开参考题目,自由拟题目;12次自由写作实践,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安排了约100次片断作文训练。附录中要求会写的应用文有26种。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学习“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在100分的试题中占40分,在120分的试题中占50分,在150分的试题中占60--70分,都占40%以上,而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常用的应用文、评论、随笔等;它可以考整篇文章,也可以考片断;从命题形式看,可以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文字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考原创的,也可以考扩写、续写、缩写、改写……

  2、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 语文课程标准 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3、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二)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

  首先,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第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学生贴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

  第2、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如用同伴的好作文作对比,激起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从而奋起直追。

  第3、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欲还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同和赞扬的最原始感情。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事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兴趣倍增。

  第4、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该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好。这样,该生感觉学习语文原来很有意思,作文也挺容易,一两句话也成。后来,这位同学作文时总想多写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竞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板报、班报、学习园地,习作欣赏课等等,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两句话能刊载或能宣读,每次作文评点中力求在某个方面给学生以肯定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所得,作文有所成,作文有所乐。

  第5、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此外、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1、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2、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3、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4、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 腾王阁序 、“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三)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2部、寓言2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10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这是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当然在文广泛读书背书时还得注意三个问题。1、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书。2、要注意选择对自己思想、生活、学习有帮助的书。3、要学会浏览、泛读和精读,以免影响课内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1、积累景语,丰富语感。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 金黄的大斗笠 中的“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散步 中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春 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藤王阁序 中的“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2、积累哲语,开拓思维。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 安娜卡列尼娜 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鲁迅 故乡 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古诗古词里的名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冀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3、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像 春天的故事 “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城”里的一种神秘感和形象美; 走进新时代 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给人以一种自豪冲动与自信美; 为了谁 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奉献美; 真的好想你 中的一种悠扬绵长真诚专一美。

  生活积累就是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3”苏辙说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流。”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观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在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前,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道理,挖掘光彩夺目的英模形象,记住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旷野夕阳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公园一隅……正如蒲松龄因为在自己家门口设置一茶亭,迎送过往行人饮茶休息,听客人们谈奇闻轶事而积累大量材料并写出了 聊斋志异 。作文材料哪里找,那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栅处”。只有深入生活,心入生活,观察感受积累生活,年青的心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道德情感的积累实际上是对高级社会情感的积累。所谓高级情感就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它包含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这里所说的道德感特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感。即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形成: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荣誉感,热爱劳动的情感,对公共事物负责的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感以及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产生的体验。它是要求学生带着一定审美观点对外界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等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如热爱真理、摒弃偏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智感可以推动学生形成好奇心、新异感、喜悦感、怀疑惊讶不安、自信和确信等情感体验。一句话,道德感的积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和主题的确定等。

  (四)说真话,抒真情,展个性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的真切体验○4”,这要求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情者文之经”,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或虚情假意的文章是苍白无力,无法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形成于言,情真才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品味到酸甜苦辣的纷繁的生活。小孩因为敢于说真话,揭穿皇帝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而造就了 皇帝的新装 的永久生命力。朱自清因为敢于抒情,所以才写出让人读了潸然泪下的 背影 。李清照因为对丈夫的情深才在 醉花阴 里感叹“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人比黄花瘦”;在 声声慢 里发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了真话,抒了真情,写山就能情满于山,写海就能意溢于海。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与关于农村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思想汇报财富自我鉴定

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针对目前农村家庭教育情况,笔者深入到农村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农村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有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1.值得肯定的方面:

  (1)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家长普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庭教育已成为家庭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家庭重视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孩子3岁前,年轻父母会教孩子识字、数数、给孩子讲故事等;3岁后,即使家里有人带孩子,也会把孩子送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改变了以前只给孩子吃穿的教育状况。

  (2)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发展趋向科学化。一部分年轻的父母从书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接触了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知识,在家庭教育中其科学性明显地比祖辈、父辈强。

  2.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智育化倾向普遍存在。调查中发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内在动力驱动下,家长对子女学业关心往往超过其它各方面的关心。大部分家长最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学生考好了家长就高兴,考不好就发愁,对孩子的其它方面要求很少。

  (2)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一般地讲,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出息,认为只有搞好学习才是出路。于是,拼命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控制孩子的业余时间,给孩子灌输“只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些家长主动承担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出现了严重的包办代替现象。例如,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会在孩子值日劳动的那一天赶到学校替孩子打扫卫生;冬天家长替学生生火炉子。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剥夺了孩子的一部分劳动权利,影响了孩子能力的正常发展,好心干了坏事。

  (3)对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无暇顾及。由于农村家长忙于家务与生计,加上文化水平低,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能力来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经商或打工,便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他们往往更直白、简单地考虑孩子问题,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4)家风不正,孩子失教。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又说:“父母是孩子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正如央视电台一则公益广告里演的那样,如果母亲端水给奶奶洗脚,那么孩子也会学着端水给母亲洗脚,这种模仿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一对夫妇,如果是好学上进,工作认真,勤俭持家,诚恳待人,和睦相处,敬老爱幼,家风很正,那么孩子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可惜,现在有些父母做的太不到位了。

  (5)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作为家长要懂得一个道理,孩子只有在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环境中,其身心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一部分家长认为一切教育的任务都是由学校和教师完成的。作为家长,只是配合一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并没有过多的责任。他们甚至希望把子女全天托付给学校,什么家庭作业之类本该他们关心的事,最好也是教师监督完成,自己则省心省力。笔者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全靠老师教了。”调查中,笔者发现有53.3%的家长不检查孩子的作业,不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更不要说辅导孩子功课了。由此而也产生了“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反映了重学校教育而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误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

  (6)粗暴施教,摧残孩子的心灵。不少家长顽固的相信棍棒下面出人才,实际上现代名人录和成功家教的故事,没有哪一位有成就的人是打出来的。普遍的一条规律却是父母对他们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又善于引导和鼓励。鲁迅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情”字,一个“怜”字,说明了父母亲缘的本质。如果孩子既听从有理有据的正确教导,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又把父母当成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说,那双方就能交流沟通。即使孩子走入误区,也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成为有出息的人。否则,对孩子一味的打骂,父母与孩子很有可能成为冤家对头。

  二、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教育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村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要积极向社会延伸。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增进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最佳最优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积极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由学校组织,邀请专家、学者或是资深教师向农村家长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丰富家庭教育手段,提高农村家长素质,帮助建立学习型家庭,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3.要重视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工作。学校要切实落实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并开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设“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各方面表现,从而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启发学生。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交流,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4.教育家长提高自身素质。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素质。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无一不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象,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检点自己,注意自身的形象,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古代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留守儿童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