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育故事大全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

  诗曰:陈氏有子,巨商爱之,欲纳为婿,婉言以辞。

  明朝时彭鹤祯的妻子陈氏,是广东番禺①县人,很早就守了寡,她抚养孩子守着贞节,并且教子有方,凡是志向所在总要处处符合义理,所以她的儿子受了母亲的教化也很贤明、很能干,并且讲究德行。那时候,有个富商想用几千两银子,叫她儿子去做上门女婿,被陈氏辞谢了。有人劝她说:“你把儿子给富商做女婿,那么就可以长久享受富裕的生活,比现在常常处于贫穷的境地,不是好得多吗?”陈氏说:“骤然得到了钱财,并不是吉祥的事,并且娶媳妇是应当讲德行的,哪里可以讲钱财呢?”终于竭力拒绝了。

  【注释】①禺:yú。

中华德育故事大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作文范文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美德,也是人类尊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来,多少个春秋,多少个冬夏,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汉唐盛世,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记得孟子说过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尊老爱幼是中华名族的美德。

  在我国民间,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说的是黄香九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家里非常贫寒,他对母亲十分怀念。安葬母亲后,黄香在母亲的坟前盖一草庐,他白天帮父亲劳作,夜晚在草庐里一边守墓,一边挑灯夜读。这一守就是三年。不仅如此,他对父亲也十分孝顺。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到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捂热后,再请父亲入睡,生怕父亲着凉。

  黄香长大后,朝廷觉得他是个人才,让他担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了一场特大的水灾,百姓苦不堪言。黄香拿出自己的钱财赈济灾民,百姓没有不感动的!

  听了这个故事,我感悟很深,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尊老爱幼的真正含义。我们应该继续把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发展并弘扬下去!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华名族在专辑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它是我们的名族之魂。那你知道传统美德故事经典有哪些吗?以下是分享的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一):夷齐采薇

  【夷齐采薇】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国逃隐。闻文王作。同归于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夷齐耻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齐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马而谏。忠也。亦义也。饿死首阳。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学夷齐可。以兼善天下谓仁义者。则学武王也。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间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下了。听得了周文王的兴起。两个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着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同到首阳山里去隐下了。采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二):史可法感恩老师

  明朝名臣史可法,年轻时进京考试,住在寺庙里。有一位贤臣叫左光斗,刚好是此次主考官,他到这一些寺庙里面去微服私访,看一看有没有懂得忧国忧民出色的读书人来参加这次考试。刚好左公走到了一个寺庙里,看到一个年轻的考生,写完一篇文章太累睡着了,案上放着刚写成的一篇文稿。左公拿起一读,非常赞赏他的远大理想和刻苦精神,再看书生衣衫单薄,熟寐不醒,心知苦读劳累。左公怕他感受风寒,便把自己的貂裘①脱下来,盖在他身上,出来问寺僧,方知书生名叫史可法,因此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考试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感受到字里行间有一种气节,一种志向,马上就知道是他,所以就批了他为状元。史可法考上状元之后,按照礼节到左公家拜老师和师母。左公可怜他家贫,收做弟子,留于馆署。此后,他愈加发奋苦学,饱受恩师濡染,立志以身报君许国。左公在公务之暇,常与他交谈时事,辩论古今,看出其宏大抱负和超凡才略,就对妻子说:“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这就是说,以后继承我事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我这个学生。古代圣贤读书人不怕自己没有后代,只怕圣贤学问断在他的手上,所以他更注意圣贤学问有没有承传的人。

  后来左公、史可法同朝为官。明朝末年宦官当道,左公被陷害,关进监狱之后惨遭酷刑,眼睛被烧红的铁片烫后都粘连上了,膝盖以下被切断。史可法知道老师在狱中的境况,十分焦急,通过各种关系,终于感动监狱里的士兵,他们就建议史可法装扮成捡垃圾的,进监狱去看望老师。史可法缓缓接近老师的牢门,当走到老师面前时,禁不住地抱着老师的腿放声大哭。左公听到声音是他的学生史可法,就用手把自己的眼睛抻开,目光如炬地看着史可法说:“你是什么身份!你是国家栋梁,国家正是危难之际,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生命陷在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那些乱臣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左公捡起地上的石头就往史可法身上扔。史可法看到老师这么生气,就马上离开监狱(所以爱护孩子,爱护学生,有时候还真的要现怒目金刚相,而此时他那一份存心是念着学生的安危,学生的成就)。后来左公被宦官杀害。

  史可法担任过很多职务,还在边境带兵防守。每个晚上士兵分三批背靠背守夜,但他坚持一夜不休息,士兵建议他应该休息一会,结果史可法回答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国家因为这时陷入危难中,我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国家。”史可法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和教诲,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每一次回故乡,首先到老师家里看望师母及其后代子孙过得是不是很好。

  后来清兵入关打到江南时,史可法到江南重②镇扬州督师。他把意志消沉的各路将领团结在一起,誓死坚守扬州城。清军统帅多铎五次派人去劝降,都被史可法严辞拒绝。多铎恼羞成怒,下令用大炮轰城。在打退了清军的多次进攻后,明军终因寡不敌众,城池失守。史可法誓死与扬州城共存亡,最后壮烈牺牲。后来人们在城外梅花岭上为史可法建了个“衣冠冢”③,永世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这个故事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左公为国家忠心耿耿,不仅能够慧眼识才,还能保护国家的栋梁之才,以及史可法为报达老师的恩德和教诲而壮烈牺牲的壮举,让后人深深地感动,也给我们树立了很好地学习榜样。

  【注释】①貂裘:diāo qiú,皮衣。②重:zhònɡ,重镇:主要,重要。③“衣冠冢”:zhǒnɡ,坟墓。公元1645年5月20日,十万清兵攻陷扬州城,史可法浴血固守城池,英勇献身。其义子史德威遍寻遗骸不得,遂依史公遗愿,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他的坟墓其实是衣冠冢。

  有关传统美德的故事(三):老虎引路

  李长者是唐朝人,一生不爱名利,最喜欢的就是《华严经》,以研读《华严经》为终生之业。他学佛多年,有一次离开自己住的地方,想要专心地为《华严经》作注。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而这只老虎仿佛就是在那里等候他一样,对他非常的驯服、温顺。李长者就跟他讲:“我想请你帮我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在那里安心写释论。”于是就把行囊挂在老虎的背上,老虎似乎听懂了李长者的话,缓缓望着他,就这样一路走了过去,走了约二三十里路的时候,老虎就在一个土坎上面停留下来,这时李长者知道老虎的用意,是把他带到这个地方给他栖身住宿之处。这个土坎非常光亮明洁,旁边还有一口泉水,在他到来的前夕,有一阵暴风雨,把一棵古松连根拔起后,就涌出了泉水。所以,后来这口泉水就被称为“长者泉”。李长者就在此地居住五年之久。五年当中,每天傍晚这口泉水当中就会射出一道白光给他照明,让他能顺利在晚上也有灯光来写作,还有两个年轻女子来伺候他,煮饭给他吃。等到五年写完释论后,这两个女子也不见了,其实这两个女子是天上派来的。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传统美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传统美德的故事吧。

  百善孝为先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

  忠孝仁义礼智信”

  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了,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至少,你不能当一天和尚不撞一天钟,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更不能象邓小平说的有些人那样,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中华儿童传统美德故事

  诗曰:李妻林氏,夫妇节廉,却枋再四,守命清严。

  明朝时,有个宰相李廷机告老还乡,临终的时候,家里只有四十四两银子。李廷机没有去世的时候,对他的妻子林氏说:“我遗下的银子,二十两去买口棺材;二十两做丧事的费用。”这时候他有个姓蔡的门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两副棺木来,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预备叫林氏去选用。林氏说:“采办棺木,办理丧事,太师都有遗命的,你难道还不了解太师生平做人的清廉吗?”送了来,还了去,这样的有好几次,终于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说:“从前孔子的门人厚葬了颜渊,孔子也不能禁止他们,难道我在这里做了地方官,哪里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辞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来葬。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1910年初秋,11岁的毛泽东孤身一人外出求学,临行前给父亲留了诗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向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求学期间,他不仅孜孜不倦地学习课本知识,而且做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事事关心”使毛泽东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他立下了救国救民之志。正是在少年时立下的志向激励下,毛泽东一步一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领导党和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

  古人云:志当存高远,心应容九州。远大的理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惟有立志方能立身。在志向这一精神动力的推动下,人们才能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奋进不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愈挫愈勇,到达自己光辉的顶点;才能用自己的真与诚、勤与奋、血与汗浇灌出灿烂的理想之花。反之一个人如果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会追名逐利,为个人的蝇头小利而奔忙,那他就难以找到人生的坐标,最终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应以毛泽东少年立志的事迹为榜样,同时学习身边励志成才的先进事迹,树立崇高的理想,把祖国与人民的利益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古人的鸿鹊之志。今天的我们更应有超越古人的志向,以便在这充满希望的新世纪,在这令人振奋的理想年代,乘长风,破万里浪,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中华德育故事

  寒假,有幸拜读了《中华德育故事》。里面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陆绩怀橘”、“蔡顺拾椹”令我印象很深刻。

  “陆绩怀橘”讲述的是三国时吴人陆绩,从小便很孝顺,事事都为父母着想,六岁时跟随父亲去淮南拜访父亲的朋友袁术,袁术以橘招待,因为那里的柑橘很甜,陆绩知道母亲最爱吃橘子,便悄悄为母亲带了三个,不料临走前拜谢袁术时,袖中的柑橘掉了出来,遭到了袁术的讥笑,陆绩诚恳地说明了原因,袁术非常感动,陆绩小小年纪就如此善良孝顺,长大成为了德才出众的一代清官。

  “蔡顺拾椹”讲述的是西汉末年兵祸战乱,百姓民不聊生,蔡顺为了逃避战乱,带着母亲来到椹涧,他为了让母亲吃饱穿暖,自己受冻挨饿,每天辛苦干活,只为换一个馒头带回家给母亲吃。不料赤眉军打到了椹涧,大家都外出逃难,蔡顺为了给母亲找吃的,跑到深山找桑葚,他把找到的桑葚按颜色分开放在了篮子里,黑紫色的桑葚味道甜留给母亲吃,青紫色的桑葚味道酸留给自己吃。蔡顺在回去的路途中碰到了赤眉军,赤眉军被蔡顺的孝顺行为感动,纷纷丢下手中的兵器,洗去赤眉,回家孝顺父母了。就这样蔡顺凭着对母亲的孝心阻止了一场战争,为纪念蔡顺德行,人们将赤眉军洗眉的那条河改名为“洗眉河”。

  看了这盘故事后我深受感动,也感到十分惭愧。陆绩才六岁就能如此孝敬父母,蔡顺竟然用自己的孝心感化了赤眉军,而我已经九岁了,还经常惹爸妈生气,让爸妈为我日夜操劳。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学本领,做爸妈的孝顺女儿,不辜负爸妈对我的爱和期待,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有关德育小故事

  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钟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旁边,也没有人去拿取。钟离牧因此而出了名,被聘请去南海做太守,而且被封“都乡侯”。

古代德育名人小故事

  无瑕玉璧不可收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朝中最受汉武帝刘彻宠信的将军李广利派人给他送来一件礼物。司马迁的女儿打开精致的盒子一看,不禁欣喜于色。原来,盒子里放着一对圆润、光滑的稀世珍宝--玉壁。于是,她喜盈盈地跑过去告诉了父亲。

  这对玉璧使司马迁思绪万千,他想到;我是一个平凡而品位低下的小官,人家是皇上的宠臣,为什么要送我这么珍贵的礼物呢?况且,这无瑕玉壁,不正是做人的一个榜样吗?富贵贫贱不由人,而品行则可以追求,使其洁白似玉。如果收下这对玉璧,我身上就增添了一分瘢痕污点。想到这里,他对女儿说:"自古无功不受禄,这无瑕玉璧咱们不能收。"说罢,他包好玉壁,交给来人带回去了。

  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出名的将相--廉颇和蔺相如。在廉颇以军功升为大将军,成为赵国重臣的时候,蔺相如还是赵国宦者令缪贤家里的舍人。公元前283年,秦国提出要以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的和氏壁,蔺相如因此而出使秦国,他经过机智巧妙的斗争,挫败了秦国巧夺和氏壁的阴谋,完壁归赵。接着,他又在公元前279年的渑池会上智斗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要高。

  这样一来,廉颇恼火了,他对人说:"我为赵将,有攻城战野之大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况且他是个出身低下的人,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并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

  蔺相如听说以后,便处处忍让,尽量不和廉颇碰面。上早朝时,他经常推说有病,躲在家里不去和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相如连忙吩咐车夫引车避开。对此,蔺相如身边的人很生气,纷纷对蔺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而来侍奉您,是钦慕您的高义啊。如今您和廉颇同为国家重臣,他口出恶言而您却一味畏避,害怕得如此厉害,就是平常人也感到羞惭,何况身为国家重臣呢?!我们不成器,请求离开您。"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解释说:"你们想想看,是秦王厉害呢,还是廉颇厉害?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面斥责他,我虽然不中用,也不会单单惧怕廉将军。我所顾虑的是: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国,仅仅是因为我们将相和睦。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我和廉将军好比两只虎。我所以采取忍让态度,正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把个人恩怨放到末位呀!"

  不久,廉颇就知道了这些话,对照自己的言行,他深感内疚和悔恨。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廉颇脱去上衣,背着荆杖,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到相如,廉颇就恳切地说:"我这个粗鲁的人,只顾使气任性,不知道您竟能这样宽宏大量地对待我。"于是,两个人重新和好,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

  收回门生贴子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从事抗清斗争。清朝统一中国后,他坚持不合作的态度,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威胁利诱,不出来做官,致力于研究学问,多有建树。

  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

  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便悄悄地代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果然,顾炎武很快便被保释了。

  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都变色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中华德育故事

  一、闵损芦衣

  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

  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记住,在家要听娘的话。”闵损说:“放心吧”。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闵损说:“是的,母亲。”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闵损被冻得直哆嗦。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求父亲不要这样做。”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二、大禹克俭

  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大禹到任后,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因此,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可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先从帝都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工程。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大禹治水立大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了他。

  三、蔡顺拾椹

  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侍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就送给蔡顺牛、羊各一头,谷米一担,还有一些银两,让他可以回去奉养母亲。蔡顺不肯接受。他的至诚孝行感化了赤眉军,赤眉军当下该过,洗清赤眉。此后为纪念蔡顺的德行,这条河改为“洗眉河。”

  四、孝基还财

  宋朝时候的张孝基,娶了同里富人家的女儿做妻子。那个富翁只有一个儿子过迁。却是品行很不好。那个富翁就把儿子赶出了家。富翁死的时候。把全部份的家中财产都付给了张孝基。后来富翁的儿子过迁流落了。做了叫化子,他无数次悔恨,却又无颜回家。有一回,张孝基遇见了。就问他:“你能够不能够耕种园地呢”?他回答道:“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去耕种园地。见他很勤力的耕作。张孝基就再问他:“你能够不能够管理库房呢”。他又回答:“能够的”。张孝基就叫他管了库房。以后他越加淳厚谨慎。很勤俭的可靠了。张孝基就把他父亲所有的家私,统统还给他了。

  五、田真叹荆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么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兄弟三人惊呆了,神树,真是神树啊!大哥田真双手拥抱着紫荆树,深深为紫荆树这浓厚的生命感应而赞叹;我们兄弟骨肉之间,还有什么理由不团结一心呢?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啊!田真、田庆、田广烧掉了兄弟分家的契约。

  兄弟三人围着花儿馨香、金枝玉叶的紫荆树跳起了吹快的舞蹈。

  六、姜肱大被

  汉朝时候,有个人叫姜肱,和他的两个弟弟仲海、季江兄弟三人非常友爱和睦。

  长大后,虽三人都娶了妻子,但一直抵足同眠惯了,所以虽各自娶了妻,但仍旧不愿分开,便做了一张很大很大的被子,三兄弟仍旧在一起睡。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去做事,夜里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们要杀死姜肱,其他两兄弟便争着替哥哥去死。强盗们在他们面前都感到了羞愧,便只拿了一些衣物金钱,放了他们。到了府城,别人看到姜肱他们没有衣服穿,都很奇怪,问是什么缘故。而姜肱他们都以别的一些话支开了,不愿供出那帮强盗的姓名。这事不知怎么还是被强盗们听见了,都很感激,同时又有些懊悔。总之,连强盗的心都开始五味杂陈。于是他们又偷偷找到了姜肱他们,叩头拜谢,抢走的衣物也统统都还给了他们。

  七、彦光移俗

  隋朝时期,梁彦光在短短的时间把向州民风刁焊,自私自利,遗弃老人,兄弟反目,朋友不信的风俗治理得人心淳朴,亲亲和睦,尊贤守义,讲忠讲信的和顺景象。梁彦光教育民众:建国军民,教学为先。不是好书不读,不是好的典籍不看,重要的是以身做责。他讲解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人处世只问是否符合道义,不问是否有功名,作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移风移俗。他对焦通说知错就改,孝行第一。他告诉人们,人是可以教得好的。从此,相州地区,因为梁彦光推行的德行教育,百姓接受了感化之后,去除了恶风恶俗,一时社会风气得到了极大改善。天下呈现出遵贤守义、兄弟和睦、讲忠讲信的和顺景象。

  八、朱云折槛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

  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九、李善乳主

  在汉朝,有一位叫李善的人,当过李家的苍头。他忠实老成,在建武年间,瘟疫横扫淯阳县,李府全家上下不幸都染上了瘟疫。短短的期间,一家大小都接二连三地过世了,只留下了万贯的家财,和出生不久的婴儿——李续。

  李家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刹那间成为了婢女和仆人争夺的对象,利字当头,他们铤而走险,随时都想杀害李家这个唯一的命脉与忠心耿耿的老仆,然后夺取所有的财产。

  想起多年来,李元夫妇一直都把他当成是李家的一分子,李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管怎样,也一定要保护小主人的安全。万般不得已之下,放弃一切家产,才能保护幼小的李续。于是他偷偷地收拾行李,伺机逃离李家。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秋季养生小知识

消防应急预案范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