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读书笔记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这本书讲的是长着刺猬头、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长着大胡子、和蔼、善良、又经常被人嘲笑的父亲,他们演出了一场场生动又好玩的画面,看后使我们哈哈大笑,回味无穷。

  比如说,爸爸会把梦与现实搞混,爸爸梦见儿子在拔小天使的羽毛,等他醒来后,发现儿子真的在玩羽毛,就打了他,其实儿子是在玩普通的羽毛。儿子呢,也很有趣。一天儿子回家,发现家里窗户不停地冒烟,以为着火了。于是话不说就冲了一桶水进去,结果,把爸爸淋成了落汤鸡。其实,是爸爸在抽烟。我最喜欢的是《战争允许一切手段》这一篇故事,讲的是儿子和父亲在浴缸里玩船模大战,儿子劲太小,总是打不中父亲的船模,父亲却百发百中,这下儿子可生气了,正当爸爸得意扬扬得把儿子的船模放进水里的时候,儿子打开浴头,把爸爸林成了落汤鸡,爸爸灰心丧气的去换衣服的时候,儿子却兴高采烈的把爸爸的船模一个又一个的扔进水里,由此可见儿子是多么聪明、顽皮、可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看了他们的书,图画中的含义,使我很受启发和教育,我也想起了我跟爸爸一些有趣的事。虽然他们两个都有缺点,但他们两个父子感情深厚,心地善良,纯真可爱,热心助人,我非常喜欢他们。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课本上的一张笑话,其中讲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生活着三口子,其中有,妈妈、爸爸、和儿子,他们一家到了吃饭的时间,饭厅里还飘逸着浓浓的饭香,母亲看这么好的菜,可母亲发现自己的儿子不在时,让父亲去叫了,父亲刚走进门,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正趴在地上,饶有兴趣的读着手里的那本书,而且有时还不停的笑着,父亲看到这种场景,叫上儿子去饭厅吃饭。

  等儿子出了门,父亲却俯下了身子看了看那本让孩子迷住的书,儿子到了饭堂,可看见爸爸并没有跟着上来,妈妈又让儿子再去叫自己的爸爸,儿子还没有进屋,就一脸很不高兴的表情,可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让他自己惊讶的是,他看见了自己的父亲跟自己原来一样,趴在地上,有时还抬腿放腿,有兴趣的看起来。

  欣赏了这么多,也该介绍介绍这篇文章的作者,他就是德国著名的漫画家,埃·奥·卜劳恩。在文章中写了民间父与子之间的有趣的故事,讲了爸爸,慈祥、和蔼、幽默,讲了儿子,调皮、聪明、可爱。虽然没有一个字,但很容易懂,这就是不经易间可以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这就是父与子的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

  我常听别人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却不知道父爱的伟大,当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才明白原来父爱亲也是那么伟大,那么无私。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1994年美国络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便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当他看见往日的学校现已变成废墟后,就大哭了一阵,突然,他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便走向他儿子教室的所在地,努力地挖掘,当他挖到第38小时终于找到儿子与其他的同学。

  当我读到这里,我为这位父亲努力的成果而感到高兴,又想起我生活中的伟大父亲。在三年级时,我的成绩有些跟不上,次次考完试回来都垂头丧气。爸爸知道了,他没有骂我,就到处找相关资料,每天下上班后回来,一吃完饭,就忙着给跟我补习,爸爸每个细节都抓得很紧,一补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一补完,爸爸就会累得趴在床上,不到3分钟就睡着了,通过爸爸和我的共同努力,我的学习成绩总算跟上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爸爸与《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一样的。都有着对儿女的关心。其实我们的父亲都一样关心自己的儿女,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父亲,您辛苦了!”

父与子读书笔记

  这个寒假里能与孩子一起读卜劳恩的《父与子》我感到很高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漫画书。书中主要讲的是长着一把大胡子,幽默滑稽、和蔼、正直、善良又经常被嘲笑的父亲和一个长着刺猬头、调皮、可爱、喜欢搞恶作剧的儿子。儿子时常会捉弄爸爸,但又时常会用小聪明帮爸爸解决问题,他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着无限的幻想和美好的童年,而爸爸对儿子做什么事情都是多多的包容和疼爱。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一篇名为《得按次序来》。调皮的儿子又一次把墨水瓶打翻,看你不长记性,刚想要打一看裤子怎么破了,爸爸赶紧拿来针开始穿线,穿好后认真地给儿子缝好裤子,缝完后又说现在轮到揍你了。父亲是多么深爱自己的儿啊,其实书中的父与子就是作者与他的儿——子,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快乐温馨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家长和孩子一定要多多沟通,只有这样才会心灵相通,彼此信任,更能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有了沟通,家人就会互相体谅,互相忍让,我们都应该以这本《父与子》为榜样,过上和谐、快乐地生活。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

  这本书让我开怀大笑。它主要是讲的父亲和儿子深厚的亲情,互相关爱对方。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一本好看的书”。说的是父亲和儿子从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好看的书,父亲和儿子时刻都在看,每一分、每一秒父亲和儿子都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书。

  回到了家,因为父亲一直都在看书,把刚热好的水倒进了帽子里,甚至洗澡的时候,没脱衣服就进了浴缸,和儿子一起还在看那本好看的书。从书中,父亲和儿子好像是好朋友似的,一起玩耍,一起笑。一起哭。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父亲和儿子了。他们幽默、搞笑、快快乐乐地生活。他们不管是过以前平凡的生活、还是住进了雄伟、壮丽的宫殿或者在荒岛上生活,最后变成了大明星,父与子每天都在一起欢乐、在一起玩。

  父与子这种幽默、快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对父母的亲情是最重要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的学习父亲和儿子,和父母在一起快快乐乐地生活,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书笔记

  人间处处有真情。世界上有伟大的母爱、无私的父子之情和师生深厚的感情……,《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便是一个父亲与儿子之间感人的故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在慌乱中安顿好妻子,便冲向了儿子的学校,许多孩子的父母都伤心欲绝地离去了,但这位父亲仍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和旁人的劝告,在废墟里挖掘起来,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读到这里,我又一次被伟大的父爱感动了。最令我感动的是他那颗爱儿子的心:他挖了24小时、36小时……,终于找到了儿子,眼睛也布满了血丝,他能坚持这么久,都是为了他的儿子。同时,我也觉得这伟大无私的父爱也得到了回报: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当我读到:“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几个字时,我也为他们而感到高兴,同时也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父亲。这时,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需要转户口,爸爸不顾自己的身体,冒着大雨为我去转户口,6岁的我,站在窗边,望着在暴雨中远去的身影,我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过了几个小时,爸爸回来了,他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我赶紧给爸爸递上毛巾,他微笑着说:“谢谢!儿子,可为了你,这是应该的。”

漫画《父与子》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父与子》,一打开书,我就被这对幽默父子给吸引住了。他们的一举一动真有趣、真好玩,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父与子》每一篇都由几幅简单幽默的漫画构成。腆着大肚子的父亲和调皮可爱的儿子,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搞恶作剧,一起犯傻,一起出门……生活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各种温暖、感人的故事,父子之情就在这些小事之间一天天逐步加深。这些故事在逗人发笑之余,也让我们想起自己和爸爸相处的美好时光。

  我有一个温暖体贴的爸爸,虽然他很忙,但是他很爱我。《儿子的礼物》这一则漫画让我想起了大班时的一件事。记得那天是父亲节,老师告诉我们,父亲节这一天每个小朋友要送一件礼物给自己的爸爸。听到老师的话,我急忙拿出彩纸,折了一把扇子,当做父亲节礼物。爸爸下班回家,看到我做的礼物,很高兴地收下,直夸我做得好看。虽然我做得不是很好看,但是爸爸说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爱。

  《父与子》里的每个小故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在儿子眼里,那确是独一无二的记忆,他的爸爸也是独一无二的。看完《父与子》,我懂得了父爱是伟大的,父亲永远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

  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听爸爸的话,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父与子读书笔记

  屠格涅夫的小说喜欢将人物放在爱情的情境中来展现其性格,巴扎罗夫也“照例”陷入了爱情的困境。《父与子》毕竟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书。如果说在马利因诺,巴扎罗夫出场给人最初印象后,和帕维尔的论战更多地表现了他激进的思想和有力的一面,在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谢尔盖耶夫娜的庄园,这个虚无主义者更多地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

  奥金佐娃是一个寡妇和女地主。她美丽动人,在年轻时即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变化,先是家道中落,后是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人。在遇见巴扎罗夫时,她已继承了丈夫的遗产孀居。她是一位思想独立的女性,却过惯了“在轨道上爬行”的有规律的贵族生活,也受着情感空虚的苦闷。

  而巴扎罗夫,这个自称的虚无主义者,在尼科利斯科耶做客时,和奥金佐娃每日的交往中,不自觉地爱上了他。这是“生活对某些偏执的概念的胜利”。“爱情的巨大威力、青春的胜利同样也反映在巴扎罗夫身上。”

  在和奥金佐娃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巴扎罗夫追寻幸福的道路。虚无主义者一向轻视的“浪漫主义”以一种更加迅疾的方式降临到他的身上。这和他的教义是相违背的,于是,奥金佐娃在他心中唤起的感情,使他痛苦,使他愤怒,他照常奚落那些带有浪漫色彩的情感,可是“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生气地承认他自己也有了浪漫的情感了”[3]。除了巴扎罗夫自身思想上陷入的困局,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人生观的差异也横亘在两人之中。奥金佐娃认为巴扎罗夫应当一个更好的“前途”,而崇尚虚无主义的巴扎罗夫则拒绝考虑在“未来”发生的事件。

  但即使是在重重的矛盾中,他自始自终对结果有清醒认识的情况下,巴扎罗夫仍然做了勇敢的表白。“那么让我告诉你吧,我像一个傻瓜,像一个疯子那样爱着您……您到底逼我讲出来了。”对于这段复杂而又单纯的感情,告白意味着失恋,注定要以一方离开的方式来祭奠。巴扎罗夫久被压抑的情感以一种愤怒、强烈的方式发泄出来,使奥金佐娃既感到怜悯,又感到害怕,最终,她退回到原先的生活,拒绝了巴扎罗夫,安静地归好于一切。

  巴扎罗夫觉察到了爱情,正当他正陷入其中时,那通往幸福道路的大门已经被关上,剩下的只有激情褪去之后的枯燥和遗憾。

  巴扎罗夫同帕维尔决斗后,他第二次来到尼科利斯科耶,安娜·谢尔盖耶夫娜已然退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扮演起她擅长的角色了。巴扎罗夫称自己恢复了理性,又摆回那副虚无主义者的样子与安娜对话,“爱情……只是一种故意装出来的感情罢了。”

  同样是在尼科利斯科耶,阿尔卡季确定了和卡佳的关系。巴扎罗夫曾经的学生和他分道扬镳,于是,他选择离去,抑或如他自己所言:“飞鱼能够在空中支持一个时候,不过它们不久就得跳回水里去;……我回到我自己原来的环境中去吧。”

  巴扎罗夫回到了他曾经感到无聊的家。那是一个落后的小村庄。他离开马利因诺时,给帕维尔留下了伤口;离开尼科利斯科耶时,将或许不可能的得到的幸福自绝了后路,让意欲回到过去的奥金佐娃“安了心”;告别了他曾经的伙伴阿尔卡季,给他下了“如是而已”的断语,却也留下了祝福。于是他回来了。故乡依然破败不堪,父母更加苍老,他还是在其中感到无聊和空虚。或许这故乡的破败正是他已然否认和决心要改变的。但这时,巴扎罗夫感到无路可走了。他那可以破坏一切的虚无主义无法付诸于行动;他以最悲剧的方式将自己的幸福宣布死亡。

  起初,他还投入工作,却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烦躁。他之前的行动表明了他说奉行的虚无主义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没有人理解他,信徒离他而去,幸福也无疾而终,他摒弃了生活中所有可能的道路。和阿尔卡季决裂时,他提到他们这一类人将来的道路是严峻的,也可能是充满斗争的;然而,他还没有投入到那可能的生活中,他就因为意外急速地死去了。这样的结局,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

  “既然他没有必要生,那么让我们看看他如何死。小说的全部趣旨,就在于巴扎罗夫之死。”[1]作者对早早宣布了巴扎罗夫的死亡,却投入了全部的同情,显示出一个大作家的人道主义关怀。“虚无主义”本身蔑视的那些人之常情又显示了它的力量。巴扎罗夫和父亲瓦西里·伊万诺维奇是本小说中另一种“父与子”的样式。两位老人的悲痛是“真正的悲剧”,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安娜·谢尔盖耶夫娜最后的告别令我们更加同情巴扎罗夫。

  巴扎罗夫毕竟是有力量的。他的临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所坚持的和惦念的。“为什么我要死呢?因为我是一个巨人!现在这个巨人的使命就是:怎样才死得体面……不管怎么样:我是不会摇尾乞怜的。”[2]巴扎罗夫是一位真正的悲剧英雄,弥留之际,他断断续续地说道那句:“俄国需要我……明明是不需要我……可谁又是俄国需要的呢?”[3]真可令人潸然。

  巴扎罗夫最终以死完成了他的存在价值,或许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作为,但他的真诚、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他年轻而短暂的悲剧生命,令我们同情,也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历来人们对巴扎罗夫形象存在着争论。有观点认为在小说的前段,作者对巴扎罗夫的否定过于夸大;中段巴扎罗夫的爱情不符合逻辑;而在末尾将巴扎罗夫写成突然死去的结局太令人感到意外。

  我认为这些不合理之处要从本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来解释。

  第一,本小说写作的时间跨越了俄国农奴制改革,那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作者自云:“我幻想一个阴郁、粗犷、巨大、从土壤中探出半截身躯、坚强、凶狭、忠诚的人物——他最后注定要灭亡,因为他终究站在未来的门口”[①]。这段话可以为巴扎罗夫的急速死亡做一个注解。或许,在那个变幻莫测的年代,作者本身也不知道他未来的走向,当巴扎罗夫否定了一切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道路,又不知该往何处去时,死亡的结局反而保全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第二,从作者的自身的创作特点看,屠格涅夫在写本部作品时,自身是一个“父辈”的代表,而他之前以塑造“多余人”的贵族知识分子为多。时局的激烈变化在他的作品中间反映出来,但在作品中留下了一些他作为“老辈人”的特质这些特质恰恰和“新人”巴扎罗夫的相去甚远,这可以解释为何小说前段对主人公的否定有时显得苛刻。

  第三,爱情和女性是屠格涅夫擅长描写的。安娜·谢尔盖耶夫娜也可以算是“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中的一员。爱情和女性往往体现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令巴扎罗夫陷入其中,就如上文所说的只是体现了“生活对某些偏执的概念的胜利”。青春的力量也在巴扎罗夫身上得到了体现。我认为这恰恰是小说的精彩处之一。并且,当巴扎罗夫的幸福之路被阻断时,作者的同情便倒向了巴扎罗夫这一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念在同巴扎罗夫“一同成长”。[②]正是这种“成长”令小说的趣旨改变了,小说后半段更多地充满了对人物的关爱和同情,我认为这才是《父与子》作为一部经典给人的启迪之处。正如小说结尾所说的那样,“它不仅对我们诉说着永久的安息……还跟我们讲说永久的和解同无穷的生命呢……”

父与子小学生读书笔记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彩色纪念版的漫画书《父与子》。书的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书中讲的是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人把儿子堆的雪人推到了,儿子很伤心。爸爸穿上一件精心制作的雪人服装假扮雪人。那个人再次来推“雪人”,结果被“雪人”踹了一脚。爸爸的这一脚,不仅让那个人吃了一次大亏,还让我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感受到了爸爸对儿子的爱。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爸爸把儿子的身高在小树上做了记号。一年后,爸爸又带着儿子去测量,结果,儿子反而碰不到一年前做的记号了。哈哈,他们怎么就不考虑小树比儿子长得快

  还有一次,一个人手上拿酒瓶追着父亲和儿子,父亲和儿子吓得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那个人追上来说:“新年好!”

  还有一次……

  这本书讲的都只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让我们看到了感天动地的父子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每次回家的时候,就会给我讲好多故事,有时还会用唱歌的方式给我讲,总逗得我哈哈大笑。

  父子情,父女情,都是这样美妙。

父与子读书笔记

《父与子》读书笔记

  这个夏天,我看了一本被称为“德国幽默象征”的书它就是《父与子》。

  这本书的作者原名是埃瑞克·奥赛尔。后改用笔名卜劳恩。

  这本书讲述了父亲与儿子的幽默故事,其实都是卡劳恩的真实写照。

  父亲是一个秃着头,长着大胡子,又十分爱孩子的父亲,只是这些爱的方法有此特殊。比如《糟糕的作业》里儿子不会写家庭作业,父亲帮他写,结果事情败露了,父亲被老师k了一顿。

  儿子则长着刺猬头,又十分的调皮,不过他还是很爱爸爸,他有时候也常常耍小聪明,但也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比如,有一天子回家发现家里冒烟以为家里着火了,就端了一桶水灭火,结果子刚倒完水,父就拿着雪茄出来说:“我只是在抽雪茄。”

  这本无字却能带给我们欢乐的书,也带给我们一段感天动地的父子亲情。

  在漫画《父与子》中,虽然父亲和儿子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但是每一个平凡之处都充满欢乐,包含温情。

  卜劳恩的漫画热爱生活,天性乐观。《父与子》的幽默情节时时让人忍俊不禁,父子的感情是美好的,掩卷深思,常常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耐人寻味。

  虽然父子俩性格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乐观与爱。

  比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儿子悄悄地把锯拿走了,为了给父亲一份秘密的圣诞礼物,不让父亲知道。还有在圣诞节,父亲送给儿子礼物,儿子也送给父亲礼物,父亲抱起儿子哭起来,这就是父子之间浓厚的爱。他们之间除了爱,还有积极乐观的精神。比如:儿子的雪人被别人推倒了,父亲看见儿子哭了,想了一个有趣的办法,自己假扮雪人,待那个人拥自己的时候,趁他不注意踢了那人一脚,父亲和儿子都忍不住笑了,而且笑得变了个样子,把那个人吓了一大跳,帽子都掉了,还坐在了地上。

  父子并不完美,肥胖的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会误解儿子,有时还会耍家长威风,但他善良有童心,乐于助人,充满正义和幽默,体贴孩子,在儿子受委屈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儿子出气。

  比如:一次父子与一位男人坐在一起,首先把父亲的帽子拿下来捅了个窟窿,父亲心疼极了,只见那个人又把儿子的气球用烟头给触破了,儿子受了委屈哭了起来,父亲看不惯,直接往那个人的下巴狠狠打了一拳,然后父子又安心地看报,那个人边走边哭边瞟父子俩一眼。儿子有着所有小孩共有的天性聪明善良,有时会调皮恶作剧。比如:一次父亲在看报,儿子在后面用一个跷板往上面放了一个苹果,只见儿子一拍跷板,正中靶心,打在了父亲秃秃的头上。

  而且,这个漫画还暗暗揭示着另外一样东西――这个漫画的作者叫埃奥·卜劳恩,在卜劳思生活的那个年代德国正处于纳粹时代,那时德国报刊极力严格,内容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且它使人们在纳粹恐怖的阴影下看到了一个明亮清澈的世界:没有政治,也没有战争,只有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且让德国人民看到了曙光和光明。

  无论在哪里都要有快乐,快乐从容是一种幸福,所以每个家庭都要有温馨与幸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笔记

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