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电影观后感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归来》的观后感范文

  跟电影《归来》里一样,一个人的力量在庞大时代中,被赋予一种什么意义,也许与此刻张艺谋的心境是不谋而合的。他曾提到,归来的是一种平静的创作心态,也许,这种归来是用他自己觉得最舒服的角度,去讲述一个大时代下的小故事,我相信我们也不一定时时刻刻都需要去直面什么历史,但是也绝不代表着遗忘。没说,也没忘。

  时代是所有人一起走过的,没有谁能够拍着胸脯说对此负责,见证、经历、反思,电影也许可以提供这个功能,但是,创作者的角度不一定要坚定的站在普世价值观上,不用那么尖锐,也可以少一些批判,至于影射现实云云,我相信,至少,观众在大银幕前流的眼泪,已经给了自己一个答案。

  不管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还是用最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去做电影,在考虑这些因素之前,其实张艺谋的创作很“随机”,取“归来”之义,尽“悦己”之心。在市场为王的时代,把大数据、把互联网暂且先放在一边,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跟越来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并不存在本质的冲突。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做陆焉识,从字面上解读可能有几层含义,一,有一位陆姓犯人,名叫焉识;二,有一位姓陆的犯人,你可认得?三,陆焉识语同“路焉识”,意为回家的路你可认得?一个家庭在动荡离乱中所收到的创伤,在书名和主人公名字上可见一斑。

  影片开场,陆焉识在火车站天桥下,等待多年未见的妻子,就在二人互相认出对方后,有人收到风声来抓陆焉始,未相见又是离别。没有多余的台词,没做过多煽情处理,火车轰鸣,撕扯,分离。每一次归来,都需要背负极大的代价,而且代价是越来越重,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荒诞戏剧。

  动乱发生后被逮捕,被迫离开尚需照顾的家人,是父亲背叛家庭;女儿为了自己的前途举报陆焉识归来的线索,是女儿背叛父亲;多年后陆焉识归来,婉瑜竟完全记不起焉识的容貌,是妻子背叛丈夫。这样的关系绝不是由他们自由选择,是被动的,同样也是不可抗拒的,这样荒诞的情节由这个大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勾勒,三组关系足以架构起这个时代的切面。

  即使动乱过后,陆焉识恢复了正常的身份,但已经没有办法再以主人的身份在这个家庭中生活,只有陪伴,用各种方法陪在妻子身边,冒充修琴师傅、念信人,甚至最后陪妻子去车站接那个永远不会归来的“陆焉识”,就这样,用自己那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去弥补这个时代犯下的错误。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电影也被提炼成一封告白的情书。最终,一定会归来,就像从未远离。陆焉识用剩下的时光一直陪伴在妻子身边,即使这样的陪伴对妻子来说毫无意义。张艺谋也以自己独特的姿态陪伴着中国电影,但是,这样很有意义。

《归来》电影观后感

观《归来》有感

  今天,我们淮河早报的40名小记者观看了《归来》这部电影。该影片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震撼,那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仍久久在我脑海中回荡,耐人寻味。

  剧中,陆焉识(陈道明饰)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被划分为“右派分子”,整天躲躲藏藏。有一日,他写了张纸条给妻子冯婉瑜(巩俐饰),约她在天桥下见上一面,不料被女儿知晓。女儿为了跳《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角,将父亲出卖。父亲被抓,母亲悲痛欲绝,一个推搡中一个趔趄栽倒在地,头部受到重创,对陆焉识的记忆一下子定格为永恒,对其他琐事也恍若云雾。

  “文革”结束了,昔日的右派分子们大多都被释放了。可是当焉识归来时,婉瑜已经无法认出自己了,婉瑜一直认为他是方师傅(剧中女儿丹丹说过他用饭勺打过妈妈),始终不肯接受他。就这样,焉识尝试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选择了默默地照顾她,陪伴她。

  这部影片没有高潮,没有低谷,却能给人一种超越凡尘的感觉,不知不觉中,你似乎也在陪着剧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还记得影片中的一幕:陆焉识在弹钢琴,婉瑜听到熟悉的琴声,从门外走进屋内,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个人拥抱、流泪。就在这一瞬间,观众肯定和我一样,认为婉瑜记起了一切,可惜最后我们的希望还是破灭了。

  对于该影片中的主角,我觉得他们都懂得关爱是什么。正如影片中焉识对女儿丹丹出卖自己毫无怨恨,通过信件的方式劝说婉瑜重新接受女儿,让女儿搬回来住;女儿和父亲消除隔阂,在焉识的临时住所,喊出了第一声“爸爸”;焉识最后选择在婉瑜身边一直守护她,哪怕她再也想不起他是谁……关爱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他人心中的锁;关爱是一种默默地守护,无怨无悔。无论处在何种年代,何种背景,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人世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归来》观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笔者真不知该说些什么。笔者算是赶上了旧年代的尾巴,对于影片中的那些建筑,物事和环境都甚是怀念,仿佛小时候的生活重回眼前。但那个年代更多的事物终究不被笔者熟识。

  现今的人们,七零后有中国合伙人,八零后有致青春,九零后有青春派,几乎每个阶段的人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往昔回忆。而对于六零,五零甚至更早年代的老爸老妈们,这部归来更像是承载了他们的过去记忆的一次集体回忆。

  不同于年轻一辈的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们,隐忍而坚强,那时候的爱情,含蓄而炽热。就像影片中的陆焉识与冯宛瑜,没有那么多山无棱天地合,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只有调琴,念信,送饺,以及月复一月的去火车站等候已经归来的陆焉识。

  整部影片就犹如陆焉识和冯宛瑜的爱情,平淡而舒缓。笔者反倒觉得影片的高潮是开始没多久陆焉识在火车站被抓捕那场戏。十几年未见的夫妻俩感情依旧那么炽烈,为了一次久别重逢,竟然以身犯险。然而好强不懂事的女儿为了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不惜大义灭亲,向组织告密,将父母密会的时间地点告诉了监视者。这也就是后来冯宛瑜失忆后只记得女儿的不好的根本原因。这一段戏,基本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生活中的常态。

  陆焉识平反回家后,却发现冯宛瑜得了失忆症,竟不认得他了,错把他当成方师傅而拒之门外。于是陆焉识就想方设法让她恢复记忆,但总是无功而返。最终冯宛瑜的失忆症愈发严重,除了女儿,谁也不认识了,甚至对女儿的记忆仍旧停留在文革时女儿念舞蹈学校的时候。陆焉识也明白,与其费尽艰辛让她恢复记忆,更重要的是时刻需要陪在她身边,照顾她。

  也许是太过刻意,电影这一段陆焉识帮助冯宛瑜找回记忆的戏频频笑场,好容易来一场煽情的桥段,笔者都哭不出来。笔者一直在猜测,到底怎样才会令她恢复记忆,结局会不会是大团圆呢。然而,临近结尾我们才发现,曾经企图对冯宛瑜用强才导致冯宛瑜失忆的方师傅,已经遭到了隔离审查,陆焉识甚至都找上门去,而方师傅的夫人似乎对方师傅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甚至破口大骂方师傅这种好人为什么要被审查。笔者不禁感叹,人面兽心的家伙,始终会被人拆穿。

  电影以很多年后,陆焉识继续陪伴冯宛瑜去火车站等候陆焉识归来作结。起初笔者一头雾水,总觉得这样的结局等于没有结局,但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陆焉识毕竟陪在了冯宛瑜身边,生死不离。而冯宛瑜虽然失忆,却终究没有忘记生命中有陆焉识这么一个人。这不就是爱情最好的结局吗,你若不离,我便不弃。其实当许多年前的一个大年夜,冯宛瑜悄悄的给熟睡的陆焉识送饺子就能看出,她终究在情感上默认了他的陪伴,即使他并不知道他就是她的丈夫陆焉识。

  笔者略微查了一下原作的情节。很容易想见,电影是绝对不会照着原着来拍的。张艺谋曾经的经典活着已经触痛过某些部门领导的神经,他们决计不会让张艺谋故技重施。对于这部归来,也就仅仅当作中年版山楂树之恋来看待吧。

  归来无史,只讲爱情。

观电影归来有感

  “问世间情为何物?”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问倒了天下人,世人皆为情所困,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做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各有不同。

  一爱一,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般的生死相随;一爱一,是徐长卿与紫萱般的生生世世,只认定你一人;一爱一,是杨过与小龙女十年的不离不弃,跨越年龄的界线;一爱一,是杨玉环对李隆基由一爱一生恨的表面现象……如今,在看完电一影《归来》后,我又有了另一种答案,那便是陆焉识与冯婉喻之间的一爱一。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右派分子陆焉识,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他的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带来巨大的压力。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与父亲陆焉识相见,冯婉喻明知不能与他相见却终究因为一爱一而去了!然而伺机抓他的人也去了,冯婉喻嘶喊着让陆焉识快逃,而陆焉识未曾听见般向着冯婉喻跑去。只为见一爱一人,不顾生命危险,最终却也未能相拥一下,被抓走了。而冯婉喻也因陆焉识被抓过度悲伤而摔倒在地,因此得了心因病。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陆焉识平反了,也回来了。只因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曾经的一爱一人却与他行同陌路,不再相识,无论陆焉识试过多少种办法,却终究未能唤醒妻子的记忆,被她推出门外。虽历经多少沧桑,他们的一爱一却从未改变。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一爱一,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门从未上锁,她说:“不能再将焉识锁于门外”。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那张字条还在书桌上,睹物思情;自那次以后,多少年来,无论风雨一交一加,电闪雷鸣还是大雪纷飞,她都记得5号要早起梳洗,打扮干净去火车站口等焉识归来。多少年来,他将信写满箱子,也因太过思念;她可以为他的一句话而原谅恨己多年的女儿;他可以将自己视若旁人,只为可以守护她。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多年,陆焉识依旧是早上陪着冯婉喻去到站口等着陆焉识的归来。这是影片的最后一幕场景……他们的一爱一,可以使万物失色,却没有感动上苍,冯婉喻仍然无法想起他就是陆焉识。

  我相信:就算海枯石烂,日转星移,曾经沧海夷为桑田,曾经的高山夷为平地,他们的一爱一依旧不会改变。我要说:“一爱一,是陆焉识对冯婉喻守护般的一爱一;一爱一,是冯婉喻对陆焉识等待般的一爱一。”我把它称为“一爱一的坚守”――坚定不移的守候!

观归来有感

  看张艺谋的电影,无论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乃至于《三枪拍案惊奇》,无一不被他浓烈的色彩,震撼的视觉所感染,如果说这样的片子是烈酒,那么《归来》则是白水,清淡隽永。

  看《归来》,看如烟岁月,似水流年,在平静中的震撼仍然能够让人在不事雕琢中沉醉,能把水变成酒是张艺谋的能耐,能让观众像傻子样的随着剧情的变化和人物命运的更迭而或悲或喜,这是电影的胜利,也是老谋子的胜利。他的《归来》如同《活着》一般,应该是能够写入中国电影史的教科书。

  现实主义和蒙太奇的交替变化运用,让《归来》这部片子在咀嚼中多了些韵味和感染力。这部根据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最后30页进行了改编与加工,但却不失为一段中国“文革”历史的真诚回忆与思想,电影没有将光影停留在那段历史本身的悲剧意义和价值上,而是将水墨重彩落在了一家三口的团圆上,精神思想的回归上。陆焉识二十几年年年思家年年思,夜夜未归夜夜归,冯婉瑜归去来兮真不见,梦萦魂牵是归来的质朴念想,在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的最后归于平静的面对等等因素,都构成了这部片子的底色:在苦难中的重生,在绝望中的希望!

  而陆丹丹,这个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亲身女儿,在遭遇家庭变故,人生抉择时候的决绝和后悔、反思和回归,都让观众为历史的阴差阳错而嗟叹,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我们看到了丹丹的觉醒和思考,看到了她为修复失落的亲情所作出的努力。这种历史人文的思考和对人类终极情感的关注,让《归来》具有了不一般的情感和意义。

  电影《归来》用做旧的影像展示了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背景下的普通小人物生存的状态,两位教师和一位成长中的青年,但是从某种意义上,在解读《归来》时,我们也可以脱离这样的历史,而站在人类的文化历史上解读这样的一部电影作品,在人类的电影史上,总是有些文化的符号具有共同性的,这样的感觉在解读相同类型如前苏联描写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我们的感受一样,或者在描写二次大战的一些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展示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精神层面上予人思考的轨迹,这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也是中国电影人的进步!

  姑且不论《归来》的票房,因为同行观影的家人对此有相左的意见。但就为看这部片子两位经典演员陈道明、巩俐的精彩表演,那一颦一笑,一哭一泪,不事雕琢,举重若轻,我也觉得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是值得的。新谋女郎张慧雯的表演也很漂亮。当然还有朗朗弹奏的《渔光曲》,那回家的心思和迫切中的清净都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归来》观后感

  看完影片《归来》后,很多人都被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相濡以沫的亲情感动。而最打动我的还有在那个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人一性一下,有那么伟大的父一爱一。

  在十年浩劫中,陆焉识被定为右派,被送进农场劳动改造。他强烈地思念自己的亲人,思念自己的妻子和心一爱一的女儿,于是从农场里逃了出来。想见一见自己的亲人和骨肉。可是竟被“立场分明”的女儿举报了。陆焉识被抓回了农场,被抓时与家人生死离别的场面让人撕心裂肺,也让女儿深深的悔恨。然而举报的目的终未达成——她依然没能扮演吴清华。她本想用这“大义灭亲”的大功让自己饰演《红色一娘一子军》中吴清华的。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被平反了。他的女儿已经为举报自己父亲的事感到悔恨和内疚,她在离开父亲的临时住所时终于喊出口的“爸爸”,让陆焉识惊讶又感到欣慰。他没有想到女儿还会喊他“爸爸”!他愣了一下,欣喜地答了一声“哎”。这一声“哎”,包含了多少辛酸与苦痛,悲凉与喜悦!他不仅没有丝毫怪罪女儿举报他,依然关心、疼一爱一自己的女儿。

  无论是哪个年代,我相信,哪怕是经历了沧海桑田,父一爱一永远是不变的。当陆焉识知道是女儿举报自己的时候,他不悲凉吗?会的!可他更清楚,如果女儿举报了自己,就立了大功,就可以有更好的前程,他宁愿用自己的苦痛,换来女儿的未来。

  从我们出生,父母就是给我们最多关一爱一的人。这一爱一就像山一样巍然!而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什么时候想过去感恩父母、报答父母呢?即使有过想法,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我们现在是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物质上报答父母,那就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吧。好好学一习一,做一个品行端正,行为规范的好孩子,让父母少为我们一操一心;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父母倒杯水,为父母捶捶背,体现对父母的孝心。

  在我看来,《归来》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本质最不求回报的一爱一,我们要懂得一爱一,也要学会回报一爱一!

电影《归来》观后感优秀范文

  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归来》上映不久,微博上看过的人有骂张导的,说他惯于抹黑新中国。但在豆瓣电影和时光网影评中,此片的评分值分别达到8.0分和7.7分,属于比较高的。在女儿的怂恿下,我今天特地去影院看了一遍。

  要让我来打分的话,我会给此片9分以上。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压抑得窒息,分裂得痛苦,创伤得揪心,荒诞得真实,又宽容得光明。

  我觉得此片和张导执导的另一部影片《活着》一样,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现实。凡从那个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应能记得当时人们的心态,习惯的思想方式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我这个如今很少踏进电影院的老年人,看一些进口片和港台片,常常会看不懂,感到太跳跃。看《归来》的时候,影片中主人公们的一奔一跑,一拉一扯,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滴眼泪我全都心领神会。冯婉瑜(巩丽饰)和其女丹丹感情的破裂,丹丹当初的决绝和后来的后悔,陆焉识(陈道明饰)对女儿的宽容和对妻子的深情,都让我觉得十分真实自然。

  此片的演员阵容可谓强大,男主角陈道明,女主角巩俐,均是大牌明星,演得非常认真投入,因而感人至深。演女儿丹丹的青年演员张慧雯,名气不大,应该说也很到位,是否会成为又一位“谋女郎”?。至于阎妮、张家译、陈小艺、刘佩琦,丁嘉丽等,这几位都是可以在一部片子中担纲的名角,在这里出演配角甚至跑龙套,当然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所讲述的是个悲剧,怪谁呢?怪丹丹过左?这不公平,那个时代年青人都持这样的思想,都这样行事,属于当时的“正能量”;怪冯婉瑜对女儿无情?更不合理,她太爱丈夫了,而且深信其是受冤枉的;怪陆焉识害了妻女?是啊,表面上看连他自己也这样归责了——影片中没有交代他划为右派的原因,但可以想像他其实也是无辜的,或许还代表着一种正确的观点(就像马寅初先生当初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张受到批判一样)。不管怎么说,真实的历史就是如此,似乎上有错,下也有错,好像你无过,他亦无辜——究竟谁之过,只有让让历史去评判了。

  影片光明的一面,借剧中人的口说:“一切已经成为过去”。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呢?看看现在许多人还在一味讴歌那个时代,甚至把反映真实历史的作品看作抹黑,现在的年轻大众已经不能理解片中的情节和思想,就能知道恐怕远不能这么乐观。

  许多人希望我说说,是否值得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五十岁以上的人,推荐去看,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怀旧,胜似在老城厢走街穿巷追寻年轻时代的影子,记得苦才能体味甜。对于想了解真实历史的年青人,也绝对应该去看;这部片子没像《活着》一样遭禁,这是值得庆幸的进步。不过若是纯粹抱着消遣的心态去影院,那么我剧透给你——片中没有色情,没有枪战,没有香车美女,没有飞檐走壁,没有拥抱接吻,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武打,恐怕会让你失望。今天影院中俩坐在我旁边的年青人边玩手机,边用眼角余光瞟向银幕,显然感到索然无味。

  影片最后没有“咪里玛啦大团圆”(注:以前对戏剧的套路总结为几句顺口溜——“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公子落难小姐援,苦尽甘来中状元,咪里玛啦大团圆”),而选择在失忆妻子不认识眼前的丈夫,却又痴痴苦等他归来;平反归来的丈夫想尽办法帮助妻子恢复记忆,最终仍不得不在风雪中陪妻子“苦等自己”的结局中悲怆落幕,也是寓有某种深意的吧。

  是啊,青春已经逝去,哪能再回还

  往事不堪回首,但却不能忘却!

作文 归来观后感

  张艺谋最终还是应了他不菲的大名儿,深谋远虑亦或老谋深算的心机都给了这天拉开序幕的《归来》。

  大部分国人都不会否认中国诗人感叹人生不完美的功力,“人生若只如初见”“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情,以景,以乐,更加残酷的来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残缺。

  大哥说他喜欢杨过,更喜欢杨过引用《三国演义》里的那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说他是个悲观主义,他不置可否仍说他只是喜欢。

  就像我一向很喜欢燕公子在他微博置顶帖发的那一段话“我一点不漂亮,可能你也一样;我从没考过第一名,可能你也一样;我唱歌走音画画不及格800米没达标,可能你也一样;我以前加班没有加班费替老板背黑锅,可能你也一样;我曾被男朋友骗钱还被他甩了,可能你也一样;我减肥从未成功吃素无法坚持,可能你也一样;那么我这天还没被打倒,可能你也一样。”

  我们没有那样的幸运,从生下来那一刻就注定能够做一事便成一事,大多数人并没有潜力持续性的拥有人生的光环,小时候梦想拯救世界,长大以后才发现我们并没有什么超潜力,大部分人拥有的都是如此的平凡,可我相信,不能被否认的其实是:平凡的我们终究也能在这个世界大放光彩。

  好像《归来》这部影片,平淡到了极点。表面看起来也许它像是一部放置于特殊时代的中年感情故事,烂熟的剧情,女主角失恋,男主角默默的守护。可于平淡之中,更像是导演用了整整2个小时来诉说自己藏在内心,守候了一辈子的秘密。冗长的笔调,平淡无奇的镜头,永远都不可能给予的宽恕和谅解,沉默地近似于无声的控诉。

  老谋子塑造了很多的主角,那个因为深爱着老婆和女儿,逃跑回家只为想见他们一面宁愿沦落为乞丐的男人;女儿好强想做舞蹈班最好的舞者;勤劳坚强的老婆独自支撑起家里的那一片天;或者是借着权势就想欺负他人的方师傅,舞蹈团团长,还有那些自以为在农场实施“管教”的“人上人”。

  女儿以为出卖一向没有陪伴在身边的“走资派”父亲就能获得舞蹈主演的主角而告发了父亲,妈妈觉得女儿告密背叛了父亲和自己而将她赶出家门。最后有一天,男人平反回到家,方师傅因为滥用权势被抓去审核,却发现,一切都再也回不到原点。

  原先方师傅原先也有老婆和儿子在等着他回家过年,陆焉识也只是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最后明白,不论“好坏”,只是身而为人,大家最初的理想也只但是是再简单的温暖。

  为什么一切最后都变了模样?冯婉瑜认不出眼前的男子是那个以前深爱的伴侣,仍旧每月5日去火车站接那个人归来,送到身边的温暖,也再不得圆满,中间空荡荡的只剩下那离开的20年和没有归期的盼望。

  究竟是谁剥夺走了本就应是一家人日夜相守的温情?陆焉识对老婆说,谁能不犯错误呢?让她原谅年少无知的女儿以前的过错,冯婉瑜最后让女儿回家一齐同住,而时代造成的父亲对女儿的亏欠,女儿对母亲的亏欠,又该如何

  冯婉瑜以前说,她永远都不会原谅她的女儿。我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原谅那些为了自身利益就活生生地从我们身边掠夺走我们辛勤创造出来的完美的人事物,哪怕他是我们最爱的至亲,亦或是所谓一个时代的过错。

  如果他们承诺给你一个更完美的世界,却又剥夺走你毕生勤劳创造出的财富和温暖;如果他们像那个管教者一样教唆你要牺牲爱自己的人来获取所谓的“地位”,最终却食言而肥并给带给你更残酷的结局。我们是不是就应停下机械的四肢而开始反思

  而那些亏欠的,永远回不来,那些被夺走的岁月,也永远不会被原谅,只剩下停不住的雪花,孱弱的肢体,满地的苍白,和不圆满的圆满。

归来观后感

  电影终场,大多的人无法在情感上接受这样的结局,人们都喜欢看到大团圆的场面。而悲剧才是真正的艺术,悲剧才能引发人们更多的对于这一场史无前例的人为劫难的更多思索。

  这一场劫难,摧了人的身、割了人的心,劫难虽过去,但亲人们如何能够相互面对血淋淋的伤口?!

  电影没有直接揭发浩劫中的惨相,而这惨相我们已经在其它众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早已了解,喜爱电影的观众更可以在十年前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所主演的同题材电影《梦想阿根廷》中直面那扭曲了人性的场景,个体做为一场巨大运动中的弱者,为了自身和亲人的生存,只能低下高贵的头,暂时忘却了尊严的存在。

  而当人们可以重新拾起尊严的时候,却不知如何能自如地面对亲人的目光。自尊,逼迫着人们选择性地遗忘,这才是根本的“心因性的失忆”。

  是人的内心强迫着自己无法去面对,于是一场几乎要成功的相认瓦解了。

  在电影的中段,我曾经设计出这样的一个结局,很多很多年,他们在未曾相认的相守中度过,年迈的两人中她将先他而去,弥留之际她终于抚着他的手喊出他的名字:“焉识,我先走了”,而一行清泪从他的眼中默默地滴落。无言。

  这个结局会满足一般人的团圆心理,又带给人更多的思索:她是终于识得了焉识还是早就识得而此刻才相认?他是早已感知还是此刻被感动

  创痛,不仅仅在劫难中;创痛更长久地存在于劫难过后人们的心中。

  《归来》与《梦想阿根廷》,不同的国家、类似的事件、相同的反思。

  《红色新闻兵》成就了李振盛老师的声名,我想如果照片上的事件还没有发生、如果历史可以来过,李振盛老师一定会选择不要这样的闹剧、悲剧在神州大地上上演而不会选择用它来使自己成名。李振盛老师照片中的那些个人、那些个事就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发生,就在我们置身的这个土地上、在我们熟悉的场景里,几十年后的今天,思索,交错了时空。

  拍摄了《美国人》的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向李振盛老师说:我一定要到你照片上的这个城市去看一看。我想,这个城市没什么可看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这一段历史,而不是发生了这个历史的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只是那一个大时代的一个小缩影,就如同《归来》中的这一个家庭,是众多的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一条小舟,把握不了自己的方向。

  感谢李振盛、感谢老谋子,影像留住了历史,影像刺痛了心灵,愿这样的影像能让全人类警醒不再重蹈覆辙。

归来电影观后感

  他们在似曾相识中清醒和混沌着,清醒着本能的坚贞美好,混沌着无法言说的记忆伤痛。

  那夜,她没有打开那扇门,从此,她终生再不锁门,她终生再不锁门,却终于关闭了心门。他痛苦于她不再认识他,却在她的不认识中终生体味她,认识她,明白她。

  人最记忆之深在于最痛苦与最感动。她一生在幸福地追忆他的名字,半生也在封闭风雨交加中“迷失”的那个夜晚,“焉识”,于她于他焉能不识。这个问号没有留给冯琬瑜,却留给了叫“焉识”的那个人,她用忘记在告诉他“我的心里只有你!”

  那段钩沉的岁月,他成为她唯一的牵挂,她成为他唯一在等的人,“焉识”在她心中焉能不识,“琬瑜”在他心中岂止宛如美玉,而他们的女儿“丹丹”,淹没于红彤彤的世界,为了耀眼反而失去光芒,未经淬炼的父爱并未阻止幼稚的红心。

  一纸凄凉的离笺压在玻璃下,一滴浊泪落在玻璃上,清脆致断肠,清冷的泪隔着玻璃却拥抱不了看得见、摸不着的温暖;一曲熟悉而陌生的钢琴曲,唤醒了一颗被岁月苦痛浸透的心灵,那颗心流着血,那个人却依然在沉睡,不,沉睡的人如何流着泪,不能忘却的记忆里,他们相互着唯一,偎依,;一筐凌乱的信,是他们二十年谋心不谋面的生活,清轻的诵读却又是谋面不谋心的温暖悲伤。

  用半生的“无好”去迎接曾经的不好,终于明白那个日子是她的最好。

  雪花飞舞的日子,他们去共同迎接一个叫“心心相印、相濡以沫、患难真情”的客人,那个“客人”是他们共同的记忆:炉火上冒着的热气,书案上的一杯清茶,一首淡淡的钢琴曲,一抹会心的笑语……

  归来,是一个人,是一颗心,是一种生活,是一坎幸福,是一腔期盼,是一份守望。

  岁月,那段岁月,那段“老方”的岁月,再不归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灾案例警示片观后感

电影钢铁意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