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井冈山的斗争

  此割据对湘赣两省的影响,则有日益扩大之势。八月失败,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时期,反而采取在统治阶级破裂时期的政策,分兵向湘南冒进,致使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省委派充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乘力持异议的毛泽东、宛希先诸人远在永新的时候,不察当时的环境,不顾军委、特委、永新县委联席会议不同意湖南省委主张的决议,只知形式地执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去的命令,附和红军第二十九团(成分是宜章农民)逃避斗争欲回家乡的情绪,因而招致边界和湘南两方面的失败。

  原来七月中旬,湖南敌人第八军吴尚侵入宁冈,再进永新,求战不得(我军从间道出击不值),畏我群众,仓卒经莲花退回茶陵。这时红军大队正由宁冈进攻酃县、茶陵,并在酃县变计折赴湘南,而江西敌人第三军王均、金汉鼎部五个团,第六军胡文斗部六个团,又协力进攻永新。此时我军只有一个团在永新,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之下,用四面游击的方式,将此十一团敌军困在永新县城附近三十里内至二十五天之久。最后因敌人猛攻,才失去永新,随后又失去莲花、宁冈。这时江西敌人忽然发生内讧,胡文斗的第六军仓皇退去,随即和王均的第三军战于樟树。留下的赣军五个团,亦仓皇退至永新城内。设我大队不往湘南,击溃此敌,使割据地区推广至吉安、安福、萍乡,和平江、浏阳衔接起来,是完全有可能的。大队已不在,我一团兵复疲惫不堪,乃决留一部分会同袁、王两部守井冈山,而由我率兵一部往桂东方向迎还大队。此时大队已由湘南退向桂东,八月二十三日我们在桂东得到会合。

  红军大队七月中刚到酃县时,第二十九团官兵即因政治动摇,欲回湘南家乡,不受约束;第二十八团反对往湘南,欲往赣南,但也不愿回永新。杜修经导扬第二十九团的错误意见,军委亦未能加以阻止,大队遂于七月十七日由酃县出发,向郴州前进。七月二十四日与敌范石生战于郴州,先胜后败,撤出战斗。第二十九团随即自由行动,跑向宜章家乡,结果一部在乐昌被土匪胡凤章消灭,一部散在郴宜各地,不知所终,当日收集的不过百人。幸主力第二十八团损失不大,于八月十八日占领桂东。二十三日,会合从井冈山来的部队,议决经崇义、上犹重回井冈山。当到崇义时,营长袁崇全率一步兵连一炮兵连叛变,虽然追回了这两个连,但牺牲了团长王尔琢。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此次失败的原因是:(1)一部官兵动摇思家,失掉战斗力;一部官兵不愿往湘南,缺乏积极性。(2)盛暑远征,兵力疲惫。(3)从酃县冒进数百里,和边界失去联系,成了孤军。(4)湘南群众未起来,成了单纯的军事冒险。(5)敌情不明。(6)准备不好,官兵不了解作战的意义。

  割据地区的现势

  今年四月以来,红色区域逐渐推广。六月二十三日龙源口(永新宁冈交界)一战,第四次击破江西敌人之后,我区有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是为边界全盛时期。在红色区域,土地大部分配了,小部在分配中。区乡政权普遍建立。宁冈、永新、莲花、遂川都有县政府,并成立了边界政府。乡村普遍组织了工农暴动队,区县两级则有赤卫队。七月赣敌进攻,八月湘赣两敌会攻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县城及平原地区尽为敌据。为虎作伥的保安队、挨户团横行无忌,白色恐怖布满城乡。党的组织和政权的组织大部塌台。富农和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反水⑺。八月三十日井冈山一战,湘敌始退往酃县,赣敌仍盘踞各县城及大部乡村。然而山区是敌人始终无法夺取的,这在宁冈有西北两区,在永新有北乡的天龙区、西乡的小江区、南乡的万年山区,在莲花有上西区,在遂川有井冈山区,在酃县有青石冈和大院区。七、八两月,红军一个团配合各县赤卫队、暴动队大小数十战,仅失枪三十枝,最后退入山区。我军经崇义、上犹向井冈山回军之际,赣南敌军独立第七师刘士毅部追至遂川。九月十三日,我军击败刘士毅,缴枪数百,占领遂川。九月二十六日回到井冈山。十月一日,与敌熊式辉部周浑元旅战于宁冈获胜,收复宁冈全县。此时湘敌驻桂东的阎仲儒部有一百二十六人投入我军,编为特务营,毕占云为营长。十一月九日,我军又击破周旅一个团于宁冈城和龙源口。翌日进占永新,随即退回宁冈。目前我区南自遂川井冈山南麓,北至莲花边界,包括宁冈全县,遂川、酃县、永新各一部,成一南北狭长的整块。莲花的上西区,永新的天龙区、万年山区,则和整块不甚连属。敌人企图以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消灭我们的根据地,我们正在准备打破敌人的进攻。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红色井冈

  讲起红色,不由得想起了井冈山,仍忘不了那为何自相残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十年内战。

  据介绍,井冈山背后的历史深厚,它可是十年内战中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时,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慎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计划,正因这星星之火,形成了那燎原之势,革命的胜利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经驱车6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井冈山,的山脚下,绕着绵延的盘山公路,来到了有着“冰雪小镇”之称的茨坪镇,那里冰雪环绕,俨然一个冰雪圣地,心中的不快即瞬逝去,久违的快乐涌入心中。我们踏进这历史的博物馆,在展览台中,透过玻璃,看见一把锈迹斑斑的毛瑟手枪,枪把上刻着“朱德自用”“四个大字,不禁脑中又浮现出朱德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看着这得以残存的历史,心中怀着一份深深的情思踏出了这历史的见证地。

  我们乘着缆车,居高凝望着这雪茫茫的天地之间,依稀见到几点人影,仿佛是几个红军战士,正在对敌人展开追剿呢!下了缆车,钻进冰洞中,几根钟乳石般的冰柱倒挂着是否是那先辈遗下的大刀,残存的长矛,散落的枪支,被封存在此。证明着这难以回首的历史。站在观景台上,山林间万籁寂静,原本缓缓流淌的小溪已被冻结。不过,鱼儿正在冰层下婉转游动。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往事仍在心中涌动。

  革命先辈的子孙见证了这一切,何况一个匆匆过客呢?这不由得我们深思。

夏日再登井冈山

  那天,正值孟夏,我们来到了革命圣地“天下第一山”——井冈山。

  井冈山,这个叩人心扉的名字,能在当年革命圣地战斗过,如今仍然健在的那些老红军战士脑海里,可以唤起极其深沉而又亲切的记忆。

  翻开历史,一九二七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革命前辈先后率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平江起义等部队来到这里,形成了“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的革命洪流,建立了中国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写下了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那是何等的辉煌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移,这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那个“极端紧要的时刻”创树的将党的工作重心实行由城市向农村战略转移的成功典范,是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光辉旗帜。

  到达井冈山后,我们首先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先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烈士陵园”和“碑林”……等,使我们不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而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井冈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和培育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山上,我们放眼远眺,那茫茫山岭,在罗霄山脉上绵绵数百里,峻岭雄奇,重峦叠嶂,峰回路转,云缠雾绕。只见那汽车在四通八达的宽阔平坦的沥青公路上盘山而上,真是“高路入云端,天险变通途”。那满山的毛竹、云杉哟!一片连一片,葱葱笼笼,如烟如云。公路旁、山脚下,散布着崭新雪白的农舍、学校、商店。蜿蜒奔腾的山涧溪流上,筑起了道道水坝,建起了座座小型水电站。输电的光纤光缆随着山势起伏,通向千家万户。金辉映衬下的层层梯田,宛如一幅幅徐徐伸展的七彩锦缎。

  据了解,这里在解放前,农民住的是衫皮棚,点的是松脂灯,经常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挣扎在苦难的深渊,但如今的井冈山,用“翻天覆地”这个词来概括,一点也不过分。今日的井冈山建成的小型水电站二十多座,装机容量近两万千瓦,人均拥有电量达近千度,居全省之首位。同时,近八千门程控电话实现了通讯交换的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另外,学校七十五所,在校生达两万余人,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保持无育率百分之九十九。

  今天,井冈山已成为蜚声中外的风景旅游名城。

  这里,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向人们展现了革命人文景观与秀丽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姿。

  ……

  看!那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林海茫茫,飞瀑流泉,具有雄、险、奇、秀、幽的特色。

  ……

  在这里,我们寻找当年红军战士战斗的影子。踏着茨坪这方土就仿佛被一种神圣的氛围包裹着、围绕着。踩着树缝里洒下的金色阳光,又仿佛回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硝烟岁月。我们凝聚着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方碑,我们吟咏着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

  英雄无觅处,空留一方炮台守着群山与云雾,守着芳草与绿树,更守着那般流金溢彩的光辉岁月。我们感慨之余,忍不住用手去抚摸着那饱经沧桑的炮筒,企图体验一下当年火热的滚烫。

  ……

  在“黄洋界”,我们俯视脚下苍茫的云海。那云海,烟波浩荡;那云海,如诗如梦……似碧水盈盈的大海,那飞腾的浪花,可是中华儿女流淌的血脉,在这里燎原星星之火,铸就镰刀和斧头的灿烂;那汹涌的波涛可是炎黄子孙默默翻滚的情怀……云海浸润下的苍山、耸峙的峭壁、突兀的危崖、嵯峨的怪石、挺立的苍松尽收眼底。我们的心,忍不住欲振翅高飞做高翔的雄鹰,不觉要高呼长啸,似乎那啸声与先辈们做时空的应合,很难说清这种深深的感动。

  ……

  在山道中,我们峰回路转,辗转盘旋。那五大瀑布似乎很远,因为我们走得大汗淋漓;又似乎很近,我们依稀听到了它的沸腾咆哮。终于,我们到了它的眼前。啊!这是怎样一道白得发亮的水呀!挂在半环状的绿的化不开的苍山之上,人从谷底抬头仰望,群山环抱,只留一小块苍天俯视我们,而那瀑布仿佛银河落在面前,奔涌直下的白带在光的照射下像悬空的彩练,珠花迸溅,水泻潭里激起鼎沸的浪花,如烟一样随风飘荡湿人衣袖,泌人心肺。在震耳欲聋的响彻天地之声中我捕捉到那“折戟沉沙铁末销”的雄伟,遁那巨型交响乐,幻化在脑海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丽。什么叫博大浩淼,什么叫气势磅礴,此刻的我方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

  几天以来的井冈山之行,我们的收获不少,既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又领略了“回归大自然”的人文景观。

  “红根已深植,井冈正繁荣”。昨日井冈山,历史红灿灿;今日井冈山,处处展新颜;明日井冈山,美好更灿烂!

《井冈山》故事梗概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遭到失败。

  面临着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危局,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七天后,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后,毛泽东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武装的第一面军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利。

  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攻打长沙退守文家市,率部转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井冈山寻求立足。途经三湾时,毛泽东在与余洒度等人的斗争中,将队伍进行了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

  推行“三大民主”和成立士兵委员会等重要的建军原则,使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在贺子珍等人的帮助下,毛泽东得到了井冈山“绿林”首领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使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立住了脚。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倡导实践调查研究,先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三大任务”等人民军队等建军原则;在通过“水口建党”等措施加强军队内部党的建设的同时,抓紧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建立了遂川等三个县的红色政权,实行土地革命……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蓬勃发展之时,陈浩的叛变使毛泽东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湖南省委特派员周鲁贯彻中央“左”倾盲动政策,把毛泽东开除出党,使之迫走湘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遭受巨大损失,史称“三月失败”。

  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一战中伤亡惨重,朱德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拔起残破的军旗,发誓一定要把这面军旗扛下去。他的决心得到了陈毅的支持,两人率领起义部队余部始终坚持艰苦卓绝地斗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暴动,历经周折和磨难,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砻市胜利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在朱毛的领导下,采取灵活的“十六字诀”作战方针,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数次“会剿”,接连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大捷,使根据地的建设扩大到了六个县的区域,成立了湘赣边界人民政府。

  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勃地进入全盛时期时,湖南省委巡视员杜修经贯彻分兵向湘南进军的盲动政策,使红29团全军覆没,加之袁崇全的叛变,队伍几乎濒临绝境,根据地再次惨遭浩劫,史称“八月失败”。毛泽东临危不乱、立持异议,日夜兼程,亲自迎接朱德等上山。留守井冈山的何挺颖、朱云卿等带领军民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彭德怀等率领在平江起义中创建的红五军也来到井冈山,使井冈山的武装斗争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

  对“朱毛红军”起初不以为然的蒋介石终于亲自披挂上阵,接连不断地调动重兵从“进剿”到“会剿”。面对强敌,朱毛决定留彭德怀守山,自领主力转战赣南,以求“围魏救赵”。但终因敌强我寡,井冈山失守。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过程中,部队中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分歧,加之留苏归来的刘安恭大肆推行“城市中心论”,攻击毛泽东,致使毛泽东在“七大”上落选,被迫离开红四军。

  中央的“九月来信”纠正了红四军内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陈毅亲往闽西请毛泽东回到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上。红四军“九大”即古田会议上,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红军两年多来在井冈山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经验总结,集中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这一根本性问题。会后,针对林彪在新年贺信中提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又洋洋洒洒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此,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已初现雏形。

  春天将至,毛泽东和贺子珍并肩登上山巅。望着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两人一起朗诵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后那段诗一般的文句……

介绍井冈山的历史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1950年设立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井冈山省辖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井冈山市管辖21个乡镇场街道106个。有人口16。3万人,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26万亩,林地168万亩。

  毛泽东、朱德等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的山势宏伟,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在千米以上。

历史的见证—井冈山

  ——观电视剧《井冈山》有感

  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格外有庆祝意义,因为到今年为止,我国军队已经成立了八十周年!

  在这八十年里,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多少坎坷,多少困难,经历了最衰弱的时期,也经历了最辉煌的时刻。在八月,许多电视剧都是以建军八十周年作为主题的。

  每当我晚上游泳回家时,老是发现妈妈在看一个电视剧,叫《井冈山》,我刚开始对它并不感兴趣,因为以近代革命军队作为主题的电视剧太多了。但闲着没事做,就随便看看,打发打发时间,结果后来慢慢对这个电视感兴趣了。

  1927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登上了井冈山,第二年,朱德也领着自己的部队与毛泽东会师,建立了红四军,井冈山也就成为了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后,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来投靠朱毛红军,使军队强大了一些。红军在井冈山汲取了很多经验,可是也敌人也不甘心,发动了四次围剿都没有成功,在第五次围剿开始前,红军开始选举新一届前委书记,毛泽东没有续任,正在处于政治的低谷阶段,事后,毛泽东生了病,高烧不退,休息了好一阵才康复。然而没了毛泽东的指导方向,红军没能抵挡住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军队伤亡惨重,连井冈山的临时军委书记也牺牲了,导致了井冈山的沦陷。迫不得已,红军离开了井冈山,只留下一部分人在山里打游击。红军的主要领导人,朱德,陈毅等人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向毛泽东道歉,还婆口苦心地劝他回去继任。毛泽东犹豫了半天,终于同意了,于是在福建展开了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红军就又在他的领导之下展开了新的战斗。

  故事中也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例。在井冈山的小井,有一座红军医院,里面都是红军的伤员,其中有一位女医生,丈夫已经牺牲了,刚刚养好了自己的孩子就开始为伤员包扎伤口。因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敌人冲上小井,把红军医院里的伤员全部杀死,并在寻找一位师长。女医生拼命将受伤的师长抬走,连自己刚刚出生一个月的孩子都托付给别人了。她把师长也给别人后,就掩护他们逃走,故意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敌人终于捉住了她,在一次和领头的对话中,女医生明白了:杀死她丈夫的凶手就是眼前这个人!她气上心头,忽然发现,身旁有一筐手**,起身就拿来一个,结果与她丈夫的凶手同归于尽了。还有一位小姑娘,也是为了掩护师长逃走,把另一个领头的引到山顶上,把他推下山崖,自己也和哪个领头的一起跳了下去。

  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初期的共产党军队是多么的弱小,但还是可以在井冈山驻扎,并且成为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在那儿学习到许多开发根据地的知识,也学习到了许多的作战经验。毛泽东呢,在自己政治的低谷阶段,依然能坚强地过去;朱德呢,他提出了许多意见,但有时和毛泽东的思想不一样,所以会发上一些分歧,可朱毛两家好似亲兄弟似的,吵了架,总是马上就和好;陈毅呢,和事佬当到底,在两家吵架时劝他们和好,并且也在做着自己的政治工作。

  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少年儿童,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向当年的红军学些什么?对,是精神,一种为了革命事业能奉献的精神,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是为了真理,为了世界,可以奉献的精神!

那红色的记忆—井冈山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每每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我们都不禁会想到那些为民族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他们曾用青春,生命与信念来换回中国人民的解放。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那还要从革命圣地——井冈山说起••••••话说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工农红军来到宁冈井冈山,创建以宁冈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创建新中国的希望。

  所以,井冈山被载入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这里,又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井冈山的斗争(1927年10月—1930年2月)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坚定信念,敢创新路”的“井冈山精神”漫步于井冈山的土地上,踏着革命烈士曾经走过的路程,时不时嗅一下路边的花香,捧起一捧沾染着烈士鲜血的泥土,感受红色记忆的悠长,在井冈山,一边观看着井冈山的美丽风景,一边摸寻着这红色记忆,或许会别有一番韵味吧!

  到井冈山来,或许使你心灵震撼的,不仅仅是这里的红色记忆,也许更多的是那些“井冈山精神”吧!

井冈山

  井冈山的山,山连山,山套山;井冈山的水,飞瀑隆隆,清泉涓涓。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井冈山后,挥笔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朱德同志也誉其为“天下第一山”。说得一点没错。

  在中国,井冈山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先后率领秋收起义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这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了建党、建军、建政等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经历了向井冈山进军、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使井冈山享有“中国革命摇篮”的盛誉。

  在单位组织下,20多名同事怀着向往已久的心情,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学习考察旅游。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向往以久的革命圣地。我们乘车前往黄洋界参观,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快速向山上进发。满山都是翠绿欲滴的翠竹挺拔的青松,潺潺的流水,还有点缀在它们中间那不知名的红花,俨然就是一个再生的“桃花源”,大家忍不住翘首向车窗外观望。当我们还意犹未尽时,车已经到了黄洋界哨口。

  黄洋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五大哨口之一,革命领袖毛泽东主席那首《西江月井冈山》的千古绝唱的诗篇镌刻在纪念碑上。我站在黄洋界昔日的战壕里,抚摸当年令敌人丧胆的山炮,望着脚下的群山深壑,自己仿佛置身于鼓角声中,与红军战士一道筑起黄洋界上的钢墙铁壁,与敌人进行战斗。侧耳细听,那轰隆的炮声,嘹亮的鼓声,不仅是向敌人进攻的命令,更是向我们这年轻一代人发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动员令。

  井冈山群山连绵,巍峨多姿,林海无际,翠竹葱茏。沿山路盘旋而上,山高路窄,弯多坡陡,穿行在群山之间,看流云涌动,听溪流潺潺,观瀑布飞流直下,你不得不叹服井冈山的壮丽多姿。

  井冈山有五井,即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皆因被群山环绕、宛若井状而得名,大井是其中最大的村庄,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首先到达这里。这里有毛泽东同志旧居,红军医务所旧址等,是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同志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屋里有一堵被敌人枪炮打得伤痕累累的残墙,是1929年2月,这栋房屋被敌人烧毁时仅剩的,1960年按原貌修复,将残墙嵌入新墙之中。新旧对比,敌人对井冈山的疯狂烧杀和红军的殊死拼搏便昭然若现,成为历史的见证。

  红军小道,蜿蜒在树木茂盛的崇山峻岭中,是井冈山军民为运送粮食和枪枝弹药,披荆斩棘,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走在红军走过的小道上,我们无比激动和自豪。这条小道漫长曲折,起伏不平,虽被铺上了石块,在陡峭处修建了台阶,比当时的红军小道拓宽了许多,好走许多,但有的地方在悬崖峭壁上,只有一尺宽,稍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谷,有的地方须弯腰驼背行走,因为头一抬,就可能碰到山崖。我们提心吊胆,小心谨慎,虽轻装而行,走走歇歇,但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回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我们在晴天丽日里,徒手走,就疲惫不堪,井冈山军民却更多地要在雨雪天气或天黑时,挑着上百斤的粮食或弹药上山,该是何等艰难。是呀,走过先烈走过的路,才真切体会到“崎岖”的涵义、“跋涉”的艰辛、“艰苦卓绝”的可贵和信念坚定的强大力量。

  接着我们来到了革命博物馆。在那庄严肃穆的展厅里,首先映入帘的是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题字,是那么的潇洒苍劲。那已褪色的布满了弹孔的,由镰刀和铁锤组成图案的旗帜,是那么的令我思绪奋勇,心潮澎湃。正是这镰刀在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正是这铁锤在呐喊着,要砸碎一个旧的岁月。中国,因为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走出了漫漫长夜。中国人民,因为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还有那带血迹的红军臂章,小井红军医院的残迹,为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牺牲的红军将士和被土匪枪杀的群众照片……随着解说员的悲壮解说,我们的思绪进入了血与火的井冈山革命根据斗争中。

  我们意尤未尽的返回酒店,吃过晚饭,返回房间,脑海中还在浮现今天的所见,一整天的番山越岭很快让我进入梦想。经过一夜的恢复,第二天刚刚亮,我们就开始了龙潭之旅。龙潭位距江西茨坪西北面七公里,由五龙潭和金狮面两个景区组成,是以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五神河是龙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溪水冲击小井峡谷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这就是碧玉、金锁、珍珠、飞凤、仙女等五潭五瀑。细察五潭,碧水泱泱,树影幢幢,崖壁如刀削斧凿,崖脚怪石,汀芷竞秀,绿荫覆盖四周。仰观五瀑,潭潭无俗水,瀑瀑似神女,随景畅想曲,千姿心中意。著名画家陆俨少,丁巳年夏日游历龙潭绘画时,看到龙潭便惊叹不已,既绘画又作诗记兴云:

  跷下已惊壑转雷,更于九夏觉风寒。

  龙蟠谷底天矫下,尾祯苍岩欲锁难。

  百丈飞流流不竭,半天直下起风雷。

  问渠那得许多水,为有源头万万山。

  游龙潭是随着瀑布的声音一路下行,当来到观龙潭瀑布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看过去,只见瀑布水流从山涧上滚涌而来,飞流直下,犹如一条白练凌空垂挂于碧玉潭上。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一边欣赏着这些落在人间的“银河”,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这才知道,碧玉潭瀑布落差67米,始宽6米,终宽17米,三面危崖如削,喷珠吐玉,飞落绿苔,水声震耳,浓雾如烟,因潭面如翡翠碧玉,故名碧玉潭,是井冈山最壮观的瀑布之一。知道了这些,我更加觉得碧玉潭瀑布不同凡响,接下去的是金锁、珍珠、飞凤、仙女等五潭瀑布,她们各具神态,或秀美、或壮观,她们隐身于山峦,与天地连为一体,形成自然界的一道壮观。

  旅游的最后,我们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都刻在四周墙壁上,周围摆满了敬献的花圈。烈士陵园后面山顶上是井冈山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寓意27年创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碑的上端是用金属做成的形态各异的圆柱,闪闪发亮,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纪念碑底座上的浮雕再现了井岗山革命斗争史,那浴血罗宵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副前赴后继、激战的画面,各个人物栩栩如生,那名红军指挥员,左手揽扶着多伤的战友、右手拿着武器指向前方,侧过头,瞪着眼睛,张着嘴在召唤战友,同时也是在召唤后来人,号召我们加入他们的队伍,完成他们未尽的伟业。

  我驻足山顶,环视四野,回想这两天的所见所闻,感慨万千。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战士,大多已作古,少数健在的,也已年逾古稀。他们的战斗经历,无论是领袖的文韬武略,英雄的赤胆忠诚,还是志士的坚贞不谕,仁人的满腔碧血、不仅谱写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赞歌,而且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精神瑰宝。我们充满了对这块土地的敬仰并誓言要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继承到底。

  在纪念碑前,我们紧密团结,如钢似铁;在党的旗帜下,我们昂首挺胸,如松似柏。

井冈山

  当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组建起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武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组工干部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就应结合辽源组织工作实际,真正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去。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组织部门是党委重要的工作部门,组工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组织工作水平的高低、组工干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思想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成熟,以理论上的扎实保持信念上的坚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不良思潮的冲击,正确认识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定对党的正确领导的信赖,确保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组织工作的活力源泉。缺乏“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精神的组织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前,组织部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立足服务辽源转型发展大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在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层党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破解难题;把握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新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用新理念促进新跨越。

  三是坚持艰苦奋斗。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学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加快推进辽源经济转型中,着力巩固基础,建设班子,培养干部,延揽人才,营造环境,强化自身,为推进辽源“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是坚持服务群众。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无私奉献,是我们党无尽的力量源泉,在任何条件下,只要我们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处处关心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当前,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组织工作的唯一标准,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和“组织部长下基层”等活动为载体,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始终做到心中想着群众、感情贴近群众、工作深入群众,全力服务党员、服务干部、服务人才、服务群众,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游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十一,我们一家自驾游来到了江西省,我们的红色之旅开始了。井冈山你一定不陌生吧,这里是伟大的毛主席秋收起义的地方,开国元帅朱德也曾这里居住。自驾游的好处,就是可以停停走走看风景,一路上景色迷人,秋天的稻田真美,金黄的麦秆被成熟的麦子沉甸甸的压弯了腰,远远望去山连绵起伏,水缓缓的流淌,树枝上的鸟儿在欢快的歌唱,仿佛为这美丽的山水在伴奏。

  到达井冈山,我们参观了井冈山博物馆。这里是记录了当时红军长征的艰苦情景,这里有他们当时使用过的碗筷,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穿过的草鞋,破棉袄和那已锈迹斑斑的枪支,我仿佛感受到了当时红军们穿戴的艰苦和作战的艰辛。在博物馆还有毛主席的亲笔作战笔记、存放书籍的樟木箱等等革命物品。我的耳边好像也听到了毛主席在大树下进行了三湾改编的历史瞬间。耳边响起了“红米饭那个南瓜汤”的革命歌曲,自己也融入到了伟大的抗战中去了。我手持机枪、身穿军装、背着子弹,雄赳赳气昂昂的加入了革命队伍。

  井冈山这革命老区的马路两边不是和杭州一样的梧桐道,而是苍翠的松柏,给人一种庄严和刚强不屈的感觉。啊,井冈山这片土地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次难忘的红色之旅在红军嘹亮的歌声中结束了。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孩子成绩差我抑郁了

好书推荐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