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文经典作品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

  彼得·潘首先是活在儿童们的心里,也部分地残留在成人们的童年记忆里。作者在故事开始后不久就告诉我们:达林夫人在整理孩子们心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心里到处都涂满“彼得”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迹上不难感觉到这个彼得很有点儿淘气劲。

  小仙人

  美丽的小仙人。经常伴随着彼得·潘的丁零小铃儿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告诉我们:“仙女的寿命都是很短的。不过她们的身体很小,短短的生命在她们来说却感到很长很长。”这不是贝洛或格林童话中的传统的仙女形象,而是长得极其小巧的、充满世俗小女孩的孩子脾气的小精灵,说话有如叮叮咚咚的音乐,一刻也不停地满天乱飞。

  胡克

  胡克作为永无岛上的海盗头,是以面目可憎、残酷无情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和彼得·潘及孩子们作对,对待孩子们和他的手下心狠手辣。但就是这样一个海盗头,却在举止上带着贵族气质,并且总是努力保持良好的风度。“无论他有多么堕落,总是热衷于良好的风度”,“他有时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一心想着保持良好的风度,这不是有失风度吗?”而这样的反省让他肝肠寸断。他的这一行为来自于学校的良好传统与曾经的童年时代。从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胡克的人生轨迹:小时候,他也曾是听话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他的鞋子、背心、领带和袜子总是穿戴得整整齐齐,对扬帆远航充满了期待。但长大之后,由于受到野心的蛊惑,一步步地堕落成了海盗。在他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临近时,对自己说过这样的话:“要是胡克的野心小一点,就好了。”这是一个迷失的成人的真心忏悔。而他对良好风度的执着也告诉读者:他的内心深处还存留着童年的美好,而这份美好所散发的光亮能够给他黑暗的海盗生活带来一丝希望和幻想。努力保持良好的风度,这是唯一能够唤起他人性中残存的善良,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东西。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生的地点永无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境,彼得·潘会飞,而且永远长不大,还有小仙女叮叮铃,这些都体现着这部童话的幻想性。当然这部童话也有真实的人,比如说温迪和她弟弟们,而温迪们是被彼得·潘描述的永无岛吸引。而温迪是主动要求彼得·潘带他们进人永无岛的。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他们的窗前,说要教会他们飞翔,带他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温迪、约翰和米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跟着彼得·潘学会了飞,而且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水无岛。温迪有些关于成长的困惑,在永无岛上经历各种冒险的同时渐渐明白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渐渐明白成长的意义。当然还有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虽然彼得最后没有长大,但是在经历了和温迪的种种冒险之后他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其实已经有所成长。

  但人永远拒绝不了长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彼得·潘》这部作品事实上是成人怀恋美好童年的一个神话。一方面,它用生动、明快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儿童世界,让人看到了处于人生源头的童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遗憾和无奈地暗示: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掉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性受到压抑和人性被扭曲的过程。而彼得·潘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这份童心让人们心旷神怡、遐思无限,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艺术特色

  《彼得·潘》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细想想却都有它的心理依据。成人在审美过程中,更侧重于这些意象的“意”,由此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儿童则专注于意象的“象”,他们用不到“意”的点拨和暗示,他们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奇妙形象是息息相通的。在审美中,儿童们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在性质上与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相似,在程度上则要强烈得多了。因为这部作品毕竟带有了更多的现代感。

  小孩子们的学飞。孩子很容易飞起来,只要彼得降临后,稍一指点就行了。他们先在家里团团转地学飞,不久就能飞出窗去,飞越大海和蓝天,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了。不仅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如此,据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温迪长大以后,温迪的女儿珍妮果然一遇到彼得·潘,很快就学会了飞翔。

  作品中大部分故事所发生的所在地——梦幻岛。这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

  作品影响:

  “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无人不知的人物,象征着永恒的童年和永无止境的探险精神。 在英语大字典中,“彼得·潘”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收录。

  《彼得·潘》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动画,电影等作品,较有名的有1991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铁钩船长》,2002年迪士尼推出的自编续集电影《重返梦幻岛》,2003年环球影业的电影版《小飞侠彼得.潘》。

  英国政府为了纪念《彼得·潘》的出版,斥资三千万英镑,请三千名作家竞相续写,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麦考琳被选中写出了官方续集《重返梦幻岛》。

  《彼得·潘》还衍生了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这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外行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综合症: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 Men Who Have Never Gro Up)。丹·凯利也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 Wendy Dile),于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并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儿童散文经典作品

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

  《猜猜我有多爱你》,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有一股喜悦的幸福感洋溢在我心头。《猜猜我有多爱你》是著名童书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创作的世界经典图画书。书中描述了一只像孩子一样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一样的大兔子,他们互相比较谁爱谁多一点的故事。这是一本充满着爱意和童趣、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童书,曾获得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童书和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的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这本图画书里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两只兔子都获胜了。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大栗色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他说。大兔子说:“哦,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说,他把手臂张开,开的不能再开。

  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他说。嗯,这真是很多,小兔子想。“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这可真高,小兔子想,我要是有那么长的手臂就好了。小兔子又有了一个好主意,他倒立起来,把脚撑在树干上。“我爱你一直到我的脚趾头。”他说。大兔子把小兔子抛起来,抛的比自己的头顶还高,“我爱你一直到你的脚指头。”“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小兔子笑着跳上跳下。“我跳得多高就有多爱你。”大兔子也笑着跳起来,他跳得这么高,耳朵都碰到树枝了。

  这真是跳的太棒了,小兔子想,我要是能跳这么高就好了。“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小兔子喊起来。“我爱你,远到跨过小河,再翻过山丘。”大兔子说。这可真远小兔子想。他太困了,想不出更多的东西来了。他望着灌木丛那边的夜空,没有什么比黑沉沉的天空更远了。“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说完,小兔子就闭上了眼睛。“哦,这真是很远,”大兔子说,“非常非常的远。”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用叶子铺成的床上。他低下头来,亲了亲小兔子,对他说晚安。然后他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微笑着轻声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作品鉴赏: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世界性的经典图画书,全球销量高达1800万册以上,美国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童书,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图书。

  1996 年美国书商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童书奖(1996 A Booksellers Book of the Year Children's Prize) 入选美国收录44部本世纪最重要的图画书的《二十世纪童书宝典》(《The th Century Children’s Book Treasury》),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的100本最佳童书(100 Best Books for Children NEA),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师们推荐的100本书”(Teachers' Top 100 Books NEA),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孩子们推荐的100本书”(Kids' Top 100 Books NEA)。

  孩子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中的小兔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小兔子认真的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而大兔子回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如此一来,不仅确定大兔子很爱自己,更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大兔子的爱。它想尽办法用各种身体动作、看得见的景物来描述自己的爱意,直到它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

  这本图画书里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爸爸的大兔子。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两只兔子都获胜了。整个作品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小兔子亲切可爱的形象、两只兔子相互较劲的故事构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细节设置都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作者山姆·麦克布雷尼,爱尔兰人,绘图者安妮塔·婕朗,英国人。这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他们的经典作品,在全球销量超过1500万册。

  适合阅读年龄:0-99岁,低龄儿童适合与大人一起阅读,适合作为睡前故事读物。

  山姆·麦克布雷尼Sa,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他在爱尔兰的著名学府都柏林主日学院求学多年原本只是位教师,却在为患有阅读障碍的学生创作故事的同时,喜爱上了故事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陆续创作了数十本童书,包括《JUST ONE!》、《你们都是我的最爱》以及全球销售超过一千五百万本的《猜猜我有多爱你》。

  安妮塔·婕朗 Anita Jera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在曼彻斯特工艺专科学校学习过美术,当她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就为孩子们出版了第一本书。主要作品有《亲亲晚安》(《Kiss Good Night》)、《塞姆,你觉得不舒服吗?》(《Don’t You Feel Well,Sa》)、《小兔,我的甜心》(《Bunny,My Honey》)。

描写儿童的名篇散文

  千般苦,万般累,为了儿女能受罪,不舍吃,不舍穿,风风雨雨多艰难, 苦和累,说不完,一生坎坷多心酸,儿和女,心间放,奔波劳苦伤病缠,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儿童的散文。

  关于儿童的散文:父母应教给孩子什么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确切地说是文章题目,说好多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参观别墅。我想当然的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孩子现在要好好努力,刻苦学习,将来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些家长们真可谓‘用心良苦’。

  想让孩子过上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好生活,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刺激孩子,我觉得有些不妥,甚至还有隐患。因为这么做,不一定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有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育孩子,最首要的,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做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教育。

  良好德行的培养,不是一挥而就的,要在生活中慢慢引导,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是引领他们一生的航标。这不能出现偏差。家长也应有这样的理念,不奢望孩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那是不可能的,只学着做一个普通的好人即可,好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宽容大度,吃亏让人,诚实守信,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才能学着做事,做人成功,失败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事业也不会成功,家庭更不会幸福,生活会走入死胡同。大成凭德,财富是德行的付产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性,无论是富足也好,贫穷也罢,他的日子都会过得安稳,踏实。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如果德性欠缺,朋友不近,亲人不亲,他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不抑郁就是万幸,哪还有快乐的日子呢。

  德性美好的人,胜不娇,败不馁,得势不会目中无人,失势不会一蹶不振,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会乐观对待,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阴影中看到阳光,面对困难,他也会往好的方面想,不退缩,不颓唐,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人,本身就是阳光,这样的人,生活怎么会亏待他呢?他美好的品行,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境况如何,即使他是打工的农民,父母也会相信,他有一棵快乐的心,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家长真的爱孩子,就得为孩子的长远生活考虑,他过的好不好,不是物质的多与少,而是有没有一个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的平和心态。善良,宽容,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这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也不会被人抢走。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关键是个人感受,就象那面对半瓶水的两个人,一个人觉得,还不错,还有半瓶水;一个人觉得,好遗憾,才有半瓶水。如果孩子是那半瓶水的思维,那有多少财富才能填满那无穷无尽的欲壑呢?拥有这样的心态,他如何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呢?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欲望过多过大,力所不及,那除了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极度的不平衡外,什么也得不到。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是能力与机遇的问题,和成功失败没什么关系,只有会不会做人,才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欲望这浑水,早已把人心搅乱,价值观扭曲,孩子如果再把物质看得过重,被物质绑架,就会成了金钱的奴隶,他可能会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甚至漠视法律,挺而走险,到那时,可是悔之已晚。财富没有止境,没有一个知足的心灵,物质再多也是贫穷,财富也要德性支撑,若德性不够,就如两条细细的双腿支撑一个粗壮的身躯,会不堪重负的。那些土豪们,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所谓快乐生活,就如肥皂泡似的,在上面浮着,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财富不能让他活的有尊严,反之,不恰当的使用财富,还会给他们带来祸患。

  当然,追求美好生活,并没有错,但是,做父母的,我们不能给孩子这样的理念,我学习,我奋斗,就是为了将来多挣钱,钱是多多益善,这样导引,孩子长大了除了认得钱,还认得什么?人活着不能离开钱,对于年轻人,财富也是能力的体现,但年轻人更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应该让他们明白,奋斗不只为自己,为小家,更是为大家,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关于儿童的散文: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

  无论光阴之外,或光阴之里,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它牵着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带给我们欢欣喜悦,也带给我们逼仄疼痛。

  1

  打开衣柜,着实吃了一惊。不知什么时候,衣服基本都变成深色系了,以一片肃穆寡欲为主,即便带点颜色,也是偏向暗沉的浊色。

  以前的我,从来不是那种简素派,衣服颜色要多明亮有多明亮。鲜艳的红,扎眼的黄,翠翠的绿,俏俏的粉,穿在身上,张扬极了。

  可不知什么时候,慢慢恋上了素色。每次买衣服,似乎唯有灰色,黑色,藏蓝才入得了我的眼。或棉或麻的质地,朴素,低调,内敛中带着一份厚重的力量。

  我喜欢这种感觉,像保存了好多年的酒,慢慢品,才品得出它醇香的味道。

  这应该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吧。

  口味也是一样。

  以前最喜味道强烈的饮料,芬达,可乐,雪碧。咕咚咕咚喝下,一片酣畅淋漓,痛快不已。如今,最爱喝的都是很淡的东西,白开水,绿茶,花茶,白茶。随着一股淡淡的甜或苦入口,觉得日子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走过去了,很美,很好。

  淡中得味,这是岁月所赐。

  2

  有些女人带着热烘烘的肉的欲,腻歪的气息,粗鄙乏味;有些女人像A4纸,素白的规范,说不出哪好,又说不出哪不好;有些女人带着自命的清高劲,认为周围人都比她矮一截,大家都得围着她转,跟着她走。还有些女人除了钱一无所有,生活中只有花钱一件事 – 买衣服,做美容,用名牌,一掷千金,可是仍然空虚,寂寞,无聊。

  我喜欢植物般的女子,岁月绵长中凝透出贞静的气息。爱花爱草,爱原汁原味的生活。姿态里不张不扬,眉眼间自行清明。

  闺蜜敏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像朵朴素的小花,有着明确的生长姿势,不大众,不随波逐流,也不过于小众,不落落寡欢。

  每次去北京,喜欢找她待会儿。饱满的贞静,不浮,不躁,不腻。娴静淡然地坐在那里,有着惊天动地的静气。

  我喜欢看她说话,她一说话的认真模样,像婴孩,干净,纯真。她笑起来也好看,有一种朴素的明媚,她沉静时又如静影沉璧, 可是最打动我的还是每个刹那,一颦一笑,全是清静与自然。

  她喜欢花草,看她家阳台里的那些花花草草,茂盛动人地生长在各类坛坛罐罐中,全是生命的喜悦。她也自己扦插或移植,看着它们活下来,一天天长出嫩芽,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她喜欢画画,喜欢收集小物件,喜欢日常的琐琐碎碎,动人地温暖着活着。

  是日,她旅行回来,邮寄给我一个在旅行中选的小本子。精巧的做工,超棒的纸质,只看一样,就深深的喜欢上了。我告诉她,我最喜欢里面书签里的那个古铜色的小坠子。她大呼,这也是她的最爱。

  是的,同类,连嗅觉都一样,爱花草,爱生活。

  生活很美,我们不能丢了它。

  3

  喜欢慢慢地过日子, 把日子过成诗。仿佛与世隔绝,但分明又感觉到内在的力量,饱满,生动,丰盈。

  清丽的晨光透过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热了牛奶,煮了鸡蛋,与家人一起慢慢地吃着聊着,心里充满了喜悦。

  和了玉米面,放点糖,加点葡萄干,在锅里烙着,旁边的宝贝坐在灶台上,和我一起聊着,欢快着,看着玉米饼慢慢烙上了一层诱人的金黄,这是我的柴米油盐。

  经常一边洗碗,一边听歌,以前喜欢听古典音乐,轻缓的流行歌曲,现在也喜欢听崔健的摇滚,荒凉,沧桑,有时候听一首歌会想起一段光阴来。

  越来越少聊天,有时宁愿沉默,或选择阅读。阅读也变得挑剔,一本书,入手,翻阅两页便知气息。朋友也一样,杂杂碎碎,闲谈是非的聊天内容甚觉乏味,空洞。

  可是却要命地喜欢跟走进心的朋友拉家常。不多,三五知己。他们都是些与自己一起走过青葱岁月,走过悠悠时光的红颜,蓝颜。

  我们看着对方从青涩到厚重。

  如我了解他们一样,他们知道我的好,我的不好,我的坚强,我的软弱,我的快乐,我的落寞。

  我们喜欢看着对方认认真真过生活的样子。我们开始懂得放弃一些东西,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那些不必要的人,东西会毫不犹豫地从精神硬盘中清除。

  我们相互温暖着,深情地活着,一步一步地走在时光里。

  我们一起把自己活成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

  4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波澜不惊,小桥流水。

  喜欢睁开眼看到身边有老公和孩子,睡眼惺忪中享受他们甜蜜一吻。喜欢在晨光中开始自己琐碎的一天,上班时把每一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回到家和家人一起在欢乐中柴米油盐。

  喜欢在闲散的时候,读着欢喜的书,写着散淡的字。

  喜欢在岁月绵长中历练自己的刚柔并济,凝练沉着。吃得了苦,担得了雨,也享得了彩虹,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厚朴之心,从不炫耀自己所有,也不羡慕别人所拥,踏实过好每一天,到老都有赤子之心。

  喜欢把光阴与岁月的耐心加进去,把挫折与伤痛加进去,去掉浮躁,保持天真,保持独立的思想,人格,情怀,不攀附,不矫情,不做作,依靠自己的精神强度,不依赖那些空洞无物的外在来装修内心,保持自己的精神图腾。

  喜欢生活中的世事打磨,时光里的千锤百炼,喜欢一步一步走在光阴里,一针一线过自己的日子。

  5

  撮上一点绿茶,放进白瓷杯中,随心随性,守着自己的拙朴淡然,闻着它的余香袅袅,品尝着世间一点点的好,一段段的光阴。

  洗净铅华,见了真味,更知人生的茶杯里乾坤最大。

  关于儿童的散文:孩子般的信念

  在本杂志上看到的这句话,孩子般的信念最有力。

  有关爱情,有太多的话想说,却总又说不出口,一个人慢慢回味,轻轻地翻阅着那些往事,那些曾经在心里过往的美好。爱情给我带来了些什么,然后又带走了些什么呢。

  记得男朋友曾经问过我说,你会一直都爱我吗?永远都会象现在这样对我好吗

  我坚定的说,会,我会的。我们要好好的!

  他说,要挣很多钱买很多好吃的给我,给我所有我想要的。

  我说,只要你肯努力,有没有钱不重要。

  可是有关这些,却再也提不起来。或许我们不应再以承诺去衡量,或许我们错的不能回头。回忆,放在心里某个的地方,小心隐藏,怕不小心被自己发现伤害到。

  离开家很难,回家更难。一个人生活惯了,突然说到家,却怎么都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家里人也是,一家人已经习惯没有我存在。

  早晨起床,看着镜子前那张渐渐成熟的面孔,总会感觉有些可笑,忍不住在镜子上做出各种鬼脸,然后越看越觉得可怕,是不是这样就已经开始变老了…

  自言自语,逗自己开心,让自己放松,完成着一天快乐的开始,还有那熟悉的音乐和一直不变的心情。

  时间长了,才开始发觉,我在过着曾经的生活,越来越象了…

  离开后,开始向往漂泊流浪的生活,独来独往,习惯了闲来听听歌,晒晒太阳,习惯了在安静的早上喝苦涩的咖啡,对着电脑发呆,或者是在过滤,想象着我会在某个城市独自打拼,想象着在有老朋友的地反安静的聊天吃饭。想要有部车子,那种我说过最喜欢的那种款式,JEEP。房子不大,但有大大的落地窗,还有曾经喜欢的窗帘,台灯,睡衣和拖鞋,生活不会太节俭,但绝对要抵制浪费。

  不太会生活,但总觉得一直是在享受,一个称的上是懒散,偶尔会想想浪漫的人。

  我,变成了一个不太被人理解而又时常会矛盾的怪人。

  是的,我依然想努力的去爱,亲爱的爸爸,妈妈,弟弟,还有陪在我身边安慰我的至亲的朋友们。还有,我还在等某个人回来说爱我。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群里互动小游戏大全

主持人每天必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