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相关资料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2006年最新版《论语》

  第一页:“孔老夫子”

  新版《论语》的作者就座在我的后排。他姓孔名博,字号“孔老夫子”。他常常在我门面前吹嘘:“孔博,孔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是也!”我的同桌送给他一句评语:“上知天文会捡瓦,下知地理能钻洞。”

  第二页:“东北秧歌一桌菜”

  今天上音乐课,老师想我们介绍了东北的秧歌,还让我们在书上记下一些资料。我记得慢,就转过头向“孔老夫子”借书。抄着抄着,我实在憋不住啦!你看看,老师明明讲的是“东北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可这“流派”在它书上却变成“牛排”;往下看,“那情意盎然的场面”变成“那情意盎然的炒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变成了“深受广大群众的稀饭”……这时,我的背后传来“孔老夫子”的声音:“牛排炒面稀饭都全了,这就叫‘东北秧歌一桌菜’!”我只好爬在桌子上憋着,不让自己笑出声。唉,着害人的“孔老夫子”这最新版的《论语》你还想往下看吗?。

论语的相关资料

《论语》的魅力

  《论语》的成书不是一人一时之功,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很多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一般认为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编著,至战国初告成。作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影响之大自是可想而知。

  《论语》里的主角是孔子,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都在其中集中体现,阅读它其实也是在感受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多年前的书籍,两千多年前的人,但是在今天看来其中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来看看《论语》中的主角——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要问孔子的地位有多高,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对他的一系列称呼感受: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的文体形式很有意思,采用的是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文体,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与之相似。不同的是《理想国》多是对话体,人物之间进行滔滔不绝的辩论,然后得出一个道理,注重的是思辨和过程。《论语》虽然也有对话,但是对话一般都很简短,三言两语就得出一个道理。诸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等,孔老夫子博学多识,循循善诱,能轻而易举道出问题的实质。简介精炼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这一点与先秦的《道德经》和明代的《菜根谭》相似,都是用用简单的话语道出一个复杂问题的实质,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个字,却包罗万象,现在用一百万字都未必阐释得清楚,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的特点之一为: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2015年世界读书日的调查中《论语》高居收藏榜榜首,证明它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论语》—不灭的明灯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繁荣历史长河中,有没有一个学派流传至今依然大放光芒?有没有一位伟人被读书人尊为“圣人”?有没有一本书成为不同阶层人物研究的对象?答案是有的:儒家学派、孔子、《论语》。

  回顾一下那段历史吧: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立并兴起;秦始皇时期,发动了“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汉武帝时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由于鄙人才疏学浅,目前记住的只有这些,乞请见谅!但我知道,两千年来,它们——尤其是《论语》一书,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上至臣子帝王,下至文人墨客,有哪一个没有读过《论语》?我猜想,就连正在上私塾的黄口孺童,也一定能流利地背上一两句《论语》吧?两千多年呀!《论语》的诞生是将政治、伦理、教育、礼乐、文艺等穿插在了一起,是将文学性与实用性合二为一了:“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真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做事的真谛;“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治国的真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的真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是勇气的真谛;“仁者不扰,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是君子的真谛……一句句经典,一句句

  ,《论语》涵盖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两千多年呀!《论语》的又一大靓点在于它的创新精神。看吧,“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对迷信的存疑;“有教无类”、“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是因材施教的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个人修养;“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明了社会需要安宁公正……这样看来,孔子不一定是个板着面孔的“圣人”,而是个敢于创新的智者吧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一种情景:假如你手中捧着一杯香茗,面前摆着一本《论语》,细细品味,茶香、书香、墨香,相掩成趣,淡淡的,定会令你心旷神怡。就如同《侍坐》一篇所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何等畅快,何等潇洒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出《论语》的内涵、《论语》的真谛!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论语》也不可避免地拥有一些瑕疵,但它依然是块金子,是块“无足赤”的金子!它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去走进书房读一读吧,体会一下知识的博大精深、新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这才不愧于我们的名字——中华儿女!

  心有明灯,就绝不会迷路。而你——《论语》,就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指引着更多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论语》—儒家思想巨著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百家争鸣,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可谓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论语》了。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触”吧,不过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几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窍不通”形容倒是丝毫不为过,想想那时都是这样,不论是现代文、古诗还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诵内容记住,就足以应付考试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见”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论语》,同样是在课本上,学习方法却大相庭径,原本主要的背诵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论语》中的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毕生的思想结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养。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和语文书的局限性,我还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认识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却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触动。孔子讲究孝道,“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从古至今都不曾变更过,只是逐渐变成了一种呼吁,而不是行动,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儿孙满堂,却因无人照看而活活饿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却还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已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遗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对亲人仁爱,对朋友仁爱,对敌人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三点,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两点很好理解,第三点就不尽然了,敌人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仁”呢?敌人,换个角度谈就是对手,一个人,即使他再优秀,没有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那他面临失败也就不远了,这样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论语》如同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任凭我们从中打捞着智慧的甘露,即使我们从中提出上千、上万桶,却依旧取之不竭。了,感谢那些曾使自己进步的人,这是应该的。

论《论语》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也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学做人,学做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中的经历,以及“”孔子本人的一些感悟,流传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天仍然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所发扬的这种学习精神。不仅在学习中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做人做事中仍然适用。学而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孔子曾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孔子本人也一直未停止过学习。在他临死前他都还一直记着老子对他的教诲,仍然不忘记他的政治报负。这也就是他之所以称之为孔圣的原因吧,他一心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他难以改变的事,他努力过了,他坚持过了,尽管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但他却为我们做好了一个榜样,为我们发扬了一种精神,留下了他宝贵的学识,他宝贵的经历。后人敬仰他,以他为榜样,虽然有些人会对他产生误解,但其真正的内在的精神品质永远不会被人所厌弃。向孔子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流传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要不懂装懂,或一知半懂。我们要从容面对我们自己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然后能够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够解决的,也要尽力解决。不要不知道的装作知道,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只有勇敢的面对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才是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出确员无立清整米带按元则万内

品读国学经典—《论语》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君子”的高大。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他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论语

  孔子,众所周知,是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是一位被誉为天纵之圣的传奇人物。

  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更影响全人类。

  而孔子弟子所记录的孔子言行的代表作《论语》,更是他儒家思想的精髓。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见解独特,不会令人乏味。

  且充分的表现了孔老夫子的思想——仁,礼,义。

  每每诵读,都好像看见了这位聪明绝顶,睿智无比的伟大人物。

  它里面的话语既深奥又简单。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过来为: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宽容大度是人的一种美德。

  它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芬芳了整个春天;像是一棵茂密的树,冰凉了整个夏日;像是一片火红的枫,点燃了整个秋季;像是一场震撼的雪,寂静了整个冬日。

  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海,包容了无数河川;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天,容纳了无数的鸟儿;拥有宽容的人,像是拥有了一片大漠,簇拥了无数沙砾。

  宽容,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宽容,是一种君子的气量,是一种君子般的大度。

  之前在学校上课讲到古诗《赤壁》时老师给我们拓展道:三国时,诸葛亮与周瑜上演了三气的故事。

  他们约定谁先攻下南郡,南郡就归谁,结果诸葛亮趁周瑜在费尽心思思考怎样攻城时,就趁其不备攻下了南郡,这是第一气。

  第二气就是着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他本想用美人计留下刘备,可被诸葛亮发觉了,用计策将刘备夫妇接了回来,又在船头大声地讽刺周郎。

  第三气是因为周郎运用借途灭虢,他想取荆州,但却假说先取汉中,想趁机擒住刘备,但最后还是被诸葛亮发现了。

  最后,因为计谋屡次被诸葛亮识破,大病一场,不久便去世了,死前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最后是被气死的,他从小文武双全,但就是缺少一种胸襟,一种气量。

  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那就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着他们各自的性格、追求、习惯、特长,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处事方法、思维习惯。

  所以,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尊重、理解他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惬意。

  《论语》五百多则,当我们选择去了解它时,你的品质思想都会大大提高。

  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巨作。

  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有些人为了夺得关注,不惜纂改它。

  我们的历史不允许被忘却,更不允许被修改。

  让人们了解历史是对的,但那种做法是极其严重的。

  没有之前的前辈,哪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不辜负这段历史。

  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论《论语》

  《论语》,这本书必为大家所熟悉的书吧!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生平言论为纸上,集合起来,则成为《论语》一书。全书共为为十三章,各章有各章的哲理,各段有各段的精华。

  大家也都知道,《论语》为儒家经典。既为经典,则是必读之书。但许多人,却不喜欢读《论语》。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阅读它吧!

  微博控们,你们难道就没发现论语与围脖的异曲同工之妙吗?如果你们仔细一点,就可以发现,孔子是围脖体开创者,《论语》是最早的微博集。

  在格式上来说,微博,每篇不能超过140字,论语也一样。

  在内容方面,微博要求言简意赅,十个字的内容希望你一个字就表达出来,论语差不多,大多数篇章都寓意深刻,如者不懂文言文,可看一下翻译,哪篇不是本只有一点内容一翻译则字数至少增加两倍以上。除此之外,《论语》的内容和微博一样,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晒心情”?太像签到了!

  不知仔细的人们有没有发现,孔子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学生交流哲理,畅谈人生,这似乎十分像微博上的交流互动,原来,《论语》的互动性这么强。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我们再把眼光转移一点,大家微博都有关注的人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回答有。(不过,那百分之一的人就只能自求多福了)一个人关注了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ta就是你的粉丝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72个成为了社会栋梁,(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十分有用的)。按现在的微博用语来说吧!孔子有3000多个粉丝,其中72个位加大v号。虽说如果到了现在,孔子的粉丝不多,但现在的人到了那时候恐怕就没粉丝了吧!

  大家肯定想不到,《论语》原来是如此有趣吧!微博控们,别急着织你们的围脖了!把目光稍稍一转,来看一看《论语》吧!

  换个角度看《论语》,《论语》如此有趣,其实生活也一样。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

  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论语》

  《论语》是孟子与其说徒弟所编,虽然是几千年前所编的,但或是让全球、让老百姓,更要我获益匪浅。

  子谓:“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为人处事要求真务实,不可以将信将疑。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耳边风,不以为意,直至六年级危教师讲这句话时,才要我对他造成了兴趣爱好。亲人老说我学习培训情况下不清楚好方法,可是我却一直打断她们,这才造成我考試吃完大亏。

  还记得那就是桂花树脱下她的普普通通,逐渐显露光辉时,我却在考试场上犯了愁。伴随着一生声吹哨声,数学考试开始了。刚开始答题,有的同学们却发愁了,眉头紧锁,可是我却游刃有余一般。我就用鄙夷的眼光看了看她们,从心里将她们狠狠地取笑了一番,才再次解题,写着写着,我的面色却骤然一变,死死的盯住这道题,一只手挠了烦恼,用嘴啃着另一只手,身上不断地出汗。这时候,我好像看到学生们对于我指手画脚,基友对于我坚起的拇指已慢慢往下,这打断了我的思路。这道题是老师说了很多遍的呀!原是那样悔恨的我,却被想像所打断,气恼到眼睛基本上喷出来本质的火苗,因此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试卷上乱蒙开过。因为这道题造成我后边的思路错乱,人的大脑早已奔溃。写完后因为我沒有查验,仅仅拿手精神不振的,悔恨的,捶了捶脑壳,便在脑子里回忆老师上课的关键点,可关键点都是与同学玩乐,唯一听见的一句话是:“谁也有不容易的?”我看了看学生们也没有伸手,也没有脸举起手来,这才“一错导致千古恨。”我灰心丧气,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试卷发出来后,你妈在了分数线上,这很有可能对差等生而言是阳光明媚,花开富贵;可对于我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瓢泼大雨。上语文课堂时,我像失了神一般,却猛然听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看原先危教师在讲这则《论语》呢!这使我禁不住回忆了一下自身在数学教学上的行为,因此我迅速把这句话在心中念叨了几次,当做自身的人生格言。

  从那时起,因为我像桂花树一样渐渐地显露自身的光辉,无法阻挡。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也是刻印在我的心里。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孔子与论语的资料

初中历史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