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又搞笑的成语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有趣的几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百川归海

  出处《淮南子·记论讯》

  百川异源,而险归于海。

  释义 表示众多的事物汇集一处,也用来比喻大势所趋,众望所 归。

  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 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祟兵客和懂得天文、医 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 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记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 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 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圣 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 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 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 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 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 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 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 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 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成语故事:不屈不挠

  出处:《汉书·叙传下》 乐昌笃实,不能不离。遭闲既多,是用废黜。

  释义:“挠”,弯曲,屈服。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 头。

  故事: 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 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 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 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 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 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 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 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 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 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 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 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 正的。

  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 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成语故事:才高八斗

  出处: 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斗,我得一斗,天下兵分一斗。”

  释义: 比喻极有才华。

  故事: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语故事: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精彩又搞笑的成语故事

最有趣的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荆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11.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13.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有趣的成语故事

  1、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的故事: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按图索骥的寓意: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2、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 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 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 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成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 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 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 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3、孺子可教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大了,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4、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醉翁亭记》便是他的得意之作。

  《醉翁亭记》讲的是安徽滁县城西的秀丽风景。那里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取名为“醉翁亭”。因为欧阳修常和朋友来这里喝酒。

  欧阳修酒量小,很容易醉,但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酒,而在于欣赏那里的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5、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计划,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消极悲观。

  为了将来的美好,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地分析,作个计划,现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属于勤奋者。

  6、各得其所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

  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

  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

  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那些经典有趣的成语故事

  蹇人上天

  蹇人,不是指一个寨子的人,它是跛足的意思。一个跛足的人心心念念想上天,不就跟“夸父逐日”一样,充满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吗

  其实不是,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五行志一》,故事是这样的:

  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人,少年时因为生病而脚跛了,但他的野心并不小。他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

  在他称帝前,天水一带流传着一首童谣:“出吴门,望缇群。见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民!”这首童谣讽刺隗嚣,你一个跛脚汉,口口声声“要上天”,如果你都能上天去,地上早就走光没有人了。

  此后,“蹇人上天”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能之事。没想到,“蹇人上天”还真的和“你咋不上天”这句流行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博士买驴

  博士,是古时官名,博士确实去买驴了,但这并不是这个成语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成语出自大名鼎鼎的《颜氏家训》:

  说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

  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后来人们便用“博士买驴”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这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冬日可爱

  冬日才可爱?春日、夏日、秋日表示不服…其实,之所以“冬日可爱”那是有来历的,据《左传》记载:

  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的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

  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后来,“冬日可爱”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惨绿少年

  “惨绿少年”里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色,并不悲惨,如同现在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惨绿少年”本意是指穿着淡绿衣服的少年,后也指衣着讲究的少年。

  “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他们的儿子潘孟阳出任户部侍郎。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儿子不服气,说同僚都跟自己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母亲不信,于是叫儿子请了他的同僚回家吃饭,并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这些少年。看完了,放下心来,说果然都不是特别出色之人,独独又问,"末座惨绿少年何人?"原来是补阙杜黄裳。潘夫人感叹,"此人器宇不凡,将来必然成为一代名相。"

  这个惨绿少年杜黄裳果然争气,后来荣登宰甫,一反过去朝廷对藩镇的软弱姑息,力主"以法度整顿诸侯",在不长时间内即讨平西川、夏绥诸处叛乱,令唐之威令,几于复振,这就是著名的元和中兴,而唐宪宗都说全是杜相的功劳。

  杜相虽然在政治上态度强硬,但在生活上却雅澹宽仁,修养极好。所以惨绿少年一词用来指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余桃啖君

  余桃啖君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

  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 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 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卫灵公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

  又一次, 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卫灵公笑着说:“ 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等过了几年后, 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宠爱,一次无意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脱口而出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 该当何罪?”

  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卫灵公不喜欢他了…

  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一龙一猪

  看到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奇怪,龙和猪压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

  其实,“一龙一猪”是一个劝学成语。这里的“龙”和“猪”都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韩愈:

  韩愈有个儿子叫韩符,打小就不爱读书,于是,大文学家兼诗人的老爹就写了一首诗劝勉儿子:

  《符读书城南》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这首诗意思很简单,就说两家都有儿子,长大后一个成为了人中龙凤,一个却是和猪一样依旧好吃懒做。

  但这首诗的潜在意思是,儿子啊,你的爹我是“龙”,你的哥哥们也是“龙”,可你怎么却像头猪呢?还不赶紧学习,不然一辈子就都是“猪”了。

  韩符也被老爹这首诗给吓到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所以后世便用一龙一猪来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人,高下却判别极大。

有趣的儿童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小学生有趣的成语故事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有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那么,成语故事有哪些

  朝三暮四的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只猴子。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又碰上粮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

  于是,一天,他和猴子们商量说:“现在粮食不够了,从今天开始,食物必须节约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子,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子们听到老人的这番话,非常生气,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子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子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比晚上的多,就换了另一番模样,纷纷高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

  ——《庄子·齐物论》

  凿壁借光

  西汉时期,有个贫苦农夫的孩子,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钱去学堂学习。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阅读书本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的时候,才有短暂的时间看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然而,匡衡家里太穷了,根本买不起点灯的油,到底该如何是好呢

  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噌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还官至宰相了呢。

  ——《西京杂记》卷二

  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很关心自己种的庄稼,天天到地里去看。他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琢磨怎样才能让禾苗快些长高。

  一天,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办法。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跑,开始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直拔到半晌午,弄得又累又饿。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地跑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妻子忙问怎么回事,他如此这般讲了一遍。

  他儿子听到家里的禾苗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地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孟子·公孙丑上》

  道听途说

  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个邻居,他们分别叫艾子和毛空。艾子很有学问,收的学生很多。尽管如此,毛空却看不起艾子,总认为自己比艾子强。他想让艾子知道自己比他强,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有一天,毛空在路上听到一个消息,十分高兴,心想这回可找到机会了。他很快就走到了艾子的家里,对艾子说:“你听说过一只鸭子一次就下二百个蛋的奇事吗?”

  “我没听说过,但我一点也不相信。你能告诉我那只鸭子究竟有多大吗?”

  “鸭子的大小和产蛋多少有什么关系?马那么大照样也不会下一个蛋。”毛空得意地说。

  “对于你说的那二百个鸭蛋,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从何处而来。”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从鸭子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毛空有些不耐烦地说。

  “鸭子的肚子哪能装得下二百个蛋?”

  “那就一定是两只鸭子下的,你总相信了吧。”毛空有气无力地说。

  艾子笑着说:“我还是不相信。”

  毛空被气得没办法,只好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于是,艾子对他的学生们讲道:“你们可不要像毛空那样道听途说!”

  ——《论语·阳货》

与成语笑容可掬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笑容可掬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急忙赶回解围。

  【典故】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释义】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很高兴的样子

  【近义词】眉开眼笑、喜形于色

  【反义词】愁眉苦脸、咬牙切齿

  【英语】sho

  【示例】这些学生们一天总是那么活泼开朗,笑容可掬。

  【成语示例】

  ◎ 人们就象是胆大妄为的驯兽员一般贴着火车站立,面带笑容笑容可掬频频招手和举目眺望。

  ◎ 胖胖的船长笑容可掬地招呼大家进午餐。

  ◎ 她差不多是依住冯掌柜而立,并习惯地把一只手轻搭在冯掌柜肩上,笑容可掬地静观着眼前将要发生的一切。

  ◎ 蓝柯笑容可掬,热情而主动地同调查组的成员握手,像老朋友似地问候着。

  ◎ 刘凤兰忙上忙下笑容可掬地招呼客人。

趣味成语故事典故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详细了解成语故事,更加正确地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举足轻重

  窦融世代在河西担任要职。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时,他担任波水将军,统率重兵。后来更始帝刘玄灭了王莽,他又归顺更始帝,当了巨鹿太守。更始帝兵败后,他无主可依,就联合酒泉、敦煌等五个郡在河西形成割据势力,自任五郡大将军。

  河西民风比较淳朴,窦融施行的政策又比较宽和,所以境内官民相安,粮食充足,附近的流亡百姓纷纷归顺窦融。一时间,河西五郡兵强马壮,天下闻名。

  后来,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他就是汉光武帝。窦融总觉得自己割据一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很想归顺光武帝,做个青史留名的汉室忠臣。于是他派长史刘钧向光武帝上书并献上马匹。

  刘秀得知窦融有归顺的想法,高兴得不得了,当下就封他为凉州牧,赏赐黄金二百斤,并让刘钧带一道诏书给窦融。

  在诏书中,刘秀指出河西五郡军民安定,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窦融的治理之功。他还表示,自己知道窦融功劳很大,所以对他非常思慕。

  刘秀特意指出,在他与窦融之间,还有蜀地的公孙述和天水的隗嚣,他们占据土地,一个想争夺天下,一个则想从战争中渔利。在蜀汉相攻的形势下,窦融归顺何人,对全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举足移动一步,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

  噤若寒蝉

  东汉末期,有一个叫杜密的人,为人厚道,做官清廉,刚正不阿,依法办事。他任太守等职期间,参加打击宦官集团斗争时,执法严明,对宦官子弟有恶必罚,有罪必惩。

  随着年岁渐高,杜密告老还乡。常言道“无官一身轻”,但杜密仍十分关注国事,他经常去拜访颍川的太守和阳城县令等地方官员,一起议论天下大事,并不断向官方举荐本地官吏民众的好人好事,批评和揭发坏人坏事。

  当时,有个叫刘胜的官吏是杜密的同乡好友,刘胜原任蜀郡太守,后来也辞官还乡。刘胜的为人与杜密迥然相反。这个人辞官回到家乡以后,便奉行明哲保身的思想,整日里闭门谢客,不问政事,对好人坏人一概不闻不问。

  有一次,杜密又来到颍川太守王昱的府上,反映乡间的一些情况。言谈话语间,王昱向杜密谈起刘胜的情况,称赞刘胜是个“清高之士”,是个“好好先生”,他对乡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晚年生活方式颇受地方官员们的称赞。

  杜密听出来王昱这番话的用意,名为表扬刘胜,实则批评自己“好管闲事”。杜密便直言道:“刘胜原本是一位大夫,像他这样地位很高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对好人不予举荐,对恶人坏事不敢揭露批评,明哲保身,就像冷天的知了一声不吭。他只求自己平安无事,却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呢?!而我与他相反,我发现贤人就向你们推举,发现坏人坏事就向你们揭发,使你们能够惩罚分明,扬善除恶,这不也是为国家尽了一点个人的微薄之力嘛!”

  听了这番话,王昱这才看出了杜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惭愧之余,十分敬佩杜密的高风亮节,此后,对杜密就更加敬重和厚待了。

  ——《后汉书·杜密传》

  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孟子·梁惠王下》

  爱屋及乌

  商朝末年,商纣王的统治十分残暴,民心尽失。周武王就率兵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建国后,武王对如何处理商朝留下的官员很伤脑筋,他问姜太公:“周朝建立了,对商朝的官员到底应该怎样处置?”姜太公说:“我听说爱其人者,也爱其屋上的乌鸦(注:乌鸦常被人认为是不吉利的鸟)。还是把他们全部杀了为好。”

  听了姜太公的意见,武王不大赞同。于是,他又召见召公,问了同样的问题。召公回答说:“我曾听人说:贪官污吏跟商纣王一起压榨老百姓,一定要把他们处死;而对老百姓公正、廉洁的好官员,就应该让他们活着。我们必须把有罪的和无罪的,好的和坏的区分开来。坏的处以死刑,一个也不留。”

  周武王听了还是不满意,最后他向周公询问这个问题。周公说:“我认为应当让这些官员们全部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自食其力。然后,再通过施行仁政来感化全国的老百姓,天下必然太平。”

  武王听后十分高兴,就照周公的办法去治理国家,结果,天下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尚书大传·大战》

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哄女朋友的故事搞笑

幽默搞笑故事大全笑死人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