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小论文30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历史课

  那一天,上课铃响了。杨老师用他那庄严的字在黑板上写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在学期初的历史课上,同学们的心情一直沉重得像块大石。从骇人听闻的“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这一件又一件的血的事实,都像把把钢刀插进每个同学的心,使同学们倍感羞耻,回味着中国人被深深的剥削和饥苦。而今天看到着醒目的,耀眼的字眼,心情能不激动吗

  老师始终没停过,从国旗讲到国歌,再讲到那辉煌的时刻——开国大典。杨老师越讲越激动,声音越来越洪亮,他越讲越兴奋。

  此时此刻,我仿佛回到了1949年的10月1日,又看到亿万的中华人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布满了五星红旗,像一片红色的欢乐的海。礼炮声中,一排排整齐得人民解放军队伍,威武地从广场步过。天上飞的是人民解放军的机群,地上跑的是汽车和大炮。伟大的领袖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多振奋人心的一幕呀。广场上顿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雷鸣般的欢呼声。

  不知不觉,我已热泪盈眶,不止是我,很多人都一样。因为我们深深感悟到:我们中国人不再受屈辱,她有了自己骄傲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她从此站起来了!我们怎能不激动?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手欢呼起来。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随后响起了欢呼之声,当时的课堂多像当时的天安门广场啊!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全体起立,不约而同地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声音传出校园,传遍神州大地。我终生难忘这一课。

初一历史小论文30篇

初一议论文:伟大的中华民族

  “天下群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人民的口中成为了传奇。

  春秋时期,五霸盘踞中原。齐桓公领导下的齐国,所向披靡,管鲍之交,成为美谈,管仲更是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如果没有鲍叔牙双目识慧,没有鲍叔牙的无私奉献,管仲又怎么能服务于齐国,齐国又怎么能称霸中原,让无数邻国向齐国称臣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治理的秦国开始吞并六国,可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却遇上了强大的楚国。是秦王背着灭国的重担向王翦负荆请罪,求他出兵打楚国,为一统天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没有秦王的大胆认错,没有秦王的诚心诚意,更没有横扫六国的雄心壮志,战争的烟火怎能平息,百姓的生活怎能安定

  楚汉相争,谋将奔涌而现,项羽和刘邦,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楚河汉界上打打杀杀,而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项羽刚愎自用,好洒好色,并且十分暴躁,看不起别人;刘邦沉默寡言,善用人才,明察秋毫,安得人心。两个人物性格的极端,促使战况更加明朗。于是,垓下一战,项羽四面楚歌,风声鹤唳,腹背受敌的他逃到乌江,望江水滚滚,十分凄惨,无奈之下自刎而死。一代枭雄,曾经的西楚霸王居然沦为如此地步,令人深思。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魏蜀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相争。蜀国的孔明,硬是支撑起当朝大局,使得蜀国繁荣昌盛。以至于杜甫对他称赞:“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而三国争霸的几十年里,几次大战让人难以忘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用多,硬是吃掉了袁绍的七十万大军,从此称霸北方;赤壁之战,曹操犯下了兵家大忌,让吴蜀有了喘息的机会……三国的争霸,成为了历无法分割的版图。

  唐朝初年,国家繁荣,科举考试更是挖掘出了众多的人才。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很好地讽刺了腐败的社会。“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卢照邻对官僚的不满,也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王勃的《滕王阁序》让人们对这个少年如此赞叹,一个少年有如此的才华,这是国家的荣幸啊;“春江温服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站在春江边,欣赏春皎洁月光下的情景,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而“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既描写了迷人的夜景,也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诗仙李白更是豪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熊咆龙吟般岩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更愁”……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还成为人们的挚爱;白居易更夸张,他写出的《长恨歌》成为了千古名篇。“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个昏庸无能的唐玄宗充分展现来来……唐诗,造就一代精华,塑成一粒结晶。唐诗,让中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宋朝的赵匡胤,一代开明君,竟然死在了自己弟弟手里,这是一个千古谜团。尔后,宁神宗执政,国家还算稳定,结果到了宋徽宗时,国家上下一片混乱,等金兵打到城门前时,贪生怕死的徽宗钦宗想议和,可还是没能打动金兵,1127年,金朝统治者抢了两个皇帝,北宋江灭亡。此时,无数名将想继续保卫江山,岳飞的《满江红》气壮山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不少爱国人士读了这首诗后,纷纷拿起武器继续杀敌……南宋江抗金成为最激烈的斗争之一。

  清朝后期,国家混乱,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打得清朝不得安宁。曾国荃的吉字营打败了太平天国后彻底腐败,清廷割地保皇,孙中山等人的崛起,使清朝灭亡。而中国的家国人士聚集在一起盒合力打击外国侵略者,在经历了数不清的血的斗争后,新中国终于成立了!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痛有乐,有悲有喜,但这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奋斗时前进的脚步!

初一历史课前演讲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飞行的翅膀;鱼儿选择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畅游的尾巴;骏马选择草原,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中国,因为它有民族团结的力量。

  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无数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饱经风霜的国家。他并不懦弱,他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他,一只沉睡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雄狮。气势浩然,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雄风,精致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巍峨泰山等等……

  它们让我们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们想到了他——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奋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铅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世人所景仰。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羸弱的身影在奋笔疾书,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用他手中的丹青妙笔记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巨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司马迁而更加熠熠闪耀,文学的园地因为有了司马迁而更加灿烂辉煌。

  我想,这些都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正是这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萃取的结晶,是广大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华夏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能在风云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经凝固成阳光下静默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然是当初那么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历史选择了你,我的祖国,历史选择选择了华夏民族,那么,华夏民族必将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节历史课作文

  “铃铃——”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铃声。

  这铃声向寒风一样吹进了我们教室,同学们都极不情愿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意犹未尽的等待着历史老师的到来。

  历史老师习惯先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再讲新的知识,这次也不例外:

  “谁说一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起源于什么地方?”

  全班都很安静,整个教室只“洋溢”着老师的声音。

  “要多举手。积极发言,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应该都能答对。”耳中传进了老师鼓励的声音。

  环顾四周,有的再抓紧时间背,有的在低头玩弄铅笔。

  老师见没人举手,便用手指着一个男生,“那位男同学,你来说吧!”

  那名男生满吞吞的站了起来,低着头,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重点。

  他的“左邻右舍”也“低头细语”的给他“打电话”。不料,被老师听见了,“听他说,其他同学安静。”这句话,说的好像有点晚了,那个男同学抬起了他“宝贵”的头,“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起源于我国四川地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把答案说了出来。

  “嗯总体来说还不错,以后回答快点儿。坐下吧!”

  那个男生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的坐下了。

  老师又找其他同学提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终于,“回忆时间”结束了,同学们把心中的那块巨石放了下来。

  最无聊的就是讲课了,历史老师讲课声音不大,还带点“乡音”,可还没讲一半,就有人睡着了。瞧,后边的那个熟睡中的同学,趴在桌上,面带微笑,还不时擦擦口水。真想问问他,梦见什么好吃的了!

  “铃铃响起了一阵清脆的铃声。

  终于,下课了……

历史学习新方法作文

  初一学中国古代历史,初二学中国近历史,初三学习各国的历史。每一册课本一般都分为几个单元,历史学习基本上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一课。

  (二)课文内容由哪些构成

  每课课文由10个部分组成: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

  2.课文(宋体字):着重讲述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力求简明。这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内容。

  3.阅读课文(楷体字):其作用是引起学习兴趣,浅化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一般不要求记忆,考试也不作统一要求。

  4.专栏的文献资料(竖排字):基本上每课一条。目的是使你接触一些浅显的文献资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并能提高阅读古文、古诗词等的能力。

  5.图表:包括图画、表格、地图和图注,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为的是增加你的考古文物知识,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增强课文的明晰度,有利于教材的形象、生动,也起到浅化教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6.动脑筋:插在课文中间,每课1—3个,以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便于你参与课堂教学,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由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

  7.注释和注音目的是浅化教材,便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8.检测自己: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9.活动与探究,安排在每课课文后面,有1—3项,可任选。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你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其它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也有一些能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活动方式很多,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语故事、寻找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动动手、小实验、欣赏、看一看等二十余种。

  10.自由阅读卡:设在活动与探究之后,内容以介绍与课文同一时期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为主,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它有利于拓宽你的知识面、使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并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发你学习历史的兴趣。

  11.活动课:主要是引导你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你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你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如,了解历史的途径,地图的识别与年代的计算等,为以后学习历史打好基础。

  (三)如何学好历史

  1.预习很重要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预习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2.预习的策略和方法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预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

  3.课前预习的基本程序通常,预习新课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浏览教材;②编写本节的内容提要;③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④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

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初一作文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向大家讲述自己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历史,作为一门要求背、要求记的学科,很多人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厌烦的心理,因为我们太懒,总把背诵重点看成任务,但是这个任务也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你能凭借这些记住的知识赢得虽然是几分,但在月考排名却很重要的几分,去超越别人。而惩罚就是考完后总是只能拿着试卷说:“如果平时多背一些,历史多考几分就能超过某某了”的一些丧气话,心中的挫败感会一直伴随你直到下一次考试。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七年级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我也对背诵方面没有什么特长,知识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堂上,记住每课老师讲述的重点,二是在家里,老师通常会布置一些背诵的家庭作业,能理解需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好方法,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也是把每天背诵重点的这个任务无视了,后来我发现早晚还是得背的这个事实,无视这个家庭作业就只有一个后果-----再上课时会有莫名的压力感,没有那些平时就记住的同学自信,玩都玩的不踏实。三是在兴趣的培养上,这是最重要的,平时多看看中央十台科教频道,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或人物传记,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再接触到书本中的章节时,你不再会觉得枯燥无味,背诵时也会轻松许多。

  做问答题时多回答些内容也是考高分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考别的科目上。考试时在时间满足的情况下,能多写尽量多写,比如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多写几个也提高了正确率,不然考完后比对正确答案说:“我本来想的就是这人答案,当时怎么没写出来?”说出这类后悔的话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考卷分析也是一名考生应有的技能,分辨从前考卷中的知识面的多少,例如,如果时间知识点考得多就多记些时间点,如果意义考得多就多记意义,虽然这多少有些投机取巧,但我认为这可以让我们在复习时不那么盲目,同时也可以多匀些时间来复习别的科目,我们最终还是希望能让知识来充实自己。

我的历史观 初中生优秀议论文

  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作用是什么?怎样对待历史

  高尔基曾言:“历史是知识分子文化活动的结果。”吉鸿昌曾言:“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而在我看来,历史是由人民创造出来,历史不单单只是由知识分子创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历史,只不过由于人力与相关资源的短缺,只能记录下每个时代重要的社会事实,而这些重要的社会事实大多由于文人创造,所以很多普通人认为历史与自己没有多少关系。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学说,反映过去生活与社会实情,当然由于历史是人写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人的思考,判断,所以历史不一定是对,我们需要考验证明。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是的,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而言,国家社会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国家社会发展指引道路;此外历史对于个人而言,历史可以让人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还可以使人明智,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在我看来,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自己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必要的。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是啊,历史由人而写,又因为人不是机器,是有感情的生物。再者,我们知道人是感性动物,所以记史者会不知不觉加入自己的思考,这会导致记录的历史会与真实事件出现偏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我们记录事件,应客观对待,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进行修改。

  这几年,日本不承认侵华的恶行,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这是不正确看待历史,不承认历史的行为。而德国正视历史,承认历史,敢于认错,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德国对二战的忏悔是那么真诚,不仅道歉,还赔巨额赔款,直至今日德国人还是会常去教堂或者受难者纪念碑祷告。是的,我们必须正视历史,承认历史。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一思修作业我是谁

三分钟吸引人的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