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和心理的区别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精神生活的魅力

  当今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人们的精神相对显得贫乏:学生为学业忙:幼儿园、小学、中学要上重点,大学要上名牌,就业要找国家机关或外资、合资企业,大人为工作忙,为家庭忙,为名忙,为利忙。不少人常常眉宇紧锁,步履匆匆,甚至辗转难眠,成日生活在压力之中,普遍感到活得累。君不见,年年有高考落榜生走上奈何桥,就是在名牌大学,每年踏上不归路的也不乏其人;至于社会上因工作、职称、感情纠葛、人际关系而轻生,甚至仇视他人危害社会的事情也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社会转型时期,不公正和丑恶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发生了扭曲,究其原因,物欲主宰着这些人的生活,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一旦遇到挫折,遇到打击,缺少了美好精神的支撑,人生的大厦就会坍塌。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坚强的人生支柱,经常给精神注入营养,使之生机盎然。本次作文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物质和精神相互依存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辨证的分析。

  然后让大家就其中的错误观点之一“宁愿坐在劳斯莱斯里哭,也不愿挤在公共汽车上笑”展开讨论。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通过讨论明确,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相对而言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丰富的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美好的精神则是生活的色彩和动力;虽然我们希望坐上劳斯莱斯,但绝不欣赏以牺牲自由、快乐为代价的做法:譬如,世界烟草大王朵丽斯12岁继承了其父一亿美元的资产,但她一生却郁郁寡欢,历经三次痛苦的婚姻,最后寂寞地死去:金钱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台湾作家三毛,在其作品风靡东南亚几十年之后,却以一只丝袜结束自己的生命:功名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辨证的看问题。

  接着,我及时将讨论引向深入,启发大家明确,精神生活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我们需要的是符合人性顺应自然的精神。君不见真诚、善良的雨露不是滋润了多少干涸的灵魂吗?君不见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的阳光驱散了多少人心田的阴影吗?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是给多少人树起了希望的灯塔吗?体育休闲,艺术欣赏、创造不是给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和轻松吗?这些美好的精神生活,能使人积极进取,能使人战胜挫折;能使人看清世界,看清自己,摆脱名利的纠缠,能使生活更轻松、快乐,使人生道路更加宽广。

  那么,美好的精神从哪里来?来自我们心灵的深处。但这心田上的嫩苗,需要雨露的滋润,需要阳光的照耀,心灵的阳光雨露就是知识,就是自然,就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我们应该尽量吸取知识营养,亲近自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精神和心理的区别

作文:精神 物质=?

  现实中精神往往被物质牵制着,但其本质却始终高于物质。

  而当我们把精神中一些玄妙的东西提炼而以物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和我们的灵魂就脱节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把灵感记录和描述出来之后,将作品对比灵感的初始状态,会始终得不到满足感,始终觉得缺少些神) 我曾说:追求物质享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如果这样,基本上就可以说物质就是为精神服务的。而精神世界里面要不要包含一些追求物质享受的策略?比如伟大的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赚钱?通常都是要的吧。那不就成了精神为物质服务了?而这也是为了维持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自力更生? 所以目前还只能说到这里:现实中精神和物质往往是互相牵制的,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前者受后者牵制。从根本的、道义的角度讲,精神却始终高于物质。而通常它又不愿受物质的牵制。所以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所以陶潜要归隐田园。这就叫做高风亮节。——即至少在表面上让精神不受物质牵制。但最后的最后,实质上,精神还是要受物质的牵制。因为活在这个世上,因为精神一直也必须寄寓于一个实体。这就注定了永久的牵制,一生的悲哀……

  另附一条:过分(基本可以理解为过于密切)的身体接触和物质交流会不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沦陷

我对“心理”的认识

  心理科学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通过对自己身边人的观察研究,我现在仿佛也顾了一个心理专家了。

  我认为,老师的心理是:一定要教好学生,可以自豪一下,也可以拿到奖金。同学的心理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家庭作业做完了,爸爸妈妈可以让我看电视、玩电脑了。家长的心理是:望子成龙,孩子学习好才是真的好。校长的心理是:学生以学校为荣,我以学生为荣;我们小学是更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一些个人心理,下面来说群体的共性认识。学生们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又不能吃不能喝。家长们想:孩子得了一个百分,比买什么东西都好。老师们想:自己带的班级能够出类拔萃,是教学是最自豪的事情。

  经过我的调查,我发现人都有自私心理。我自己有时候也是个小气的人,我们班一大半人非常小气,其他人还好那么一点。我有个同学喜欢吹牛,有点自大,每天都听到他吹牛,但我发现他在家里非常斯文,到了学校就把真的一面给展现了出来。在我的小组里,还有一位多动的同学,我也想帮帮他,但到现在,我都没法子。

精神作用

  静默中,那一幕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我的心里。那么的透彻,却触动了我的心。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我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进行检查,住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得了心脏病的小女孩。她脸色苍白,两手一直捂着胸口。听医生说她活不了几天,我真为她担心,也为她伤心。但是我觉得她一定能凭着顽强的意志力,勇敢的活下去。

  在我的脑海中,心脏病是一种不治之症。这令我的恐惧更加加重了。在我的恐惧之中,疾快地脚步声传入了我的耳朵,我抬头一看,看到了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医生们来了。经过医生的初步诊断,让我明白了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如果病情轻的话,进行药物治疗,这也是基础。很多病用药物好好治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还有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放支架先心病。手术治疗里最常见的如先心病,过去都要开刀,现在很多先心病都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严重的冠心病可能需要开刀做搭桥手术。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心脏病,比如晚期的有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而小女孩得病情是属于严重的,我听完医生的这番话后,我愣住了,陷入了一片沉思······

  然而小女孩听完这番话后,并没有表现得像一般人那样的恐惧与害怕。而是坦然地面对这个事实,脸上还带有一丝微笑,这让我惊讶不已。

  接下来的日子,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法,并且以乐观的心态接受病魔的挑战。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我看见病魔好几次被她打到在地,它反复用能量也打不过小女孩。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治疗,小女孩的病情渐渐地减轻了许多。病魔也被她顽强的意志力和乐观的心态感动了。

  其实疾病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如果你心态好,把疾病想开了,坦然地面对它,不把它太当回事,在家人的关心支持下,积极配合医院治疗,那么你也可以与疾病共生,有的甚至依靠免疫力量最终战胜疾病。因为,乐观的心境就像春雨一般,唤醒了小草的生命力,激发起体内的自身免疫力,为治疗康复提供保证。相反的,如果你终日忧心忡忡,被疾病吓得手足无措,伤心恐惧,悲剧厌世,这可就让疾病“阴谋得逞”了,因为免疫力的修复毕竟要靠你的内因——思维能力发挥作用。如果病人的精神支柱被摧垮了,再好的医生和药物也是枉然。

  因此,如果你不幸被疾病所困扰,请放松心态,打开心扉,依靠身体内在的免疫力和正确的治疗方法,抗御疾病。记住,轻松自然的心态才是对抗疾病的中坚力量!

克服心理问题

  某小学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时,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报名,他俩长得一模一样,甚至连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都一样。“你们是双胞胎吗?”年轻的女教师问。“不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懵了:怎么不是双胞胎呢?作为读者的你,说不定也会感到奇怪吧。然而,如果有人悄悄地告诉你:他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你大概就不会感到困惑了。

  为什么老师一见两个酷似的小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原因就在于她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常用的思维方式会让人逐渐形成一种惯性,它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对人的活动发生影响,这叫做“心理定势”。在写作中我们也常常受到它的干扰。例如在看到《2020年回母校》这个题目时,不少同学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当了工程师,一进校门,操场如何宽阔,教室如何明亮,图书馆怎么高大,树木又怎么繁茂以及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已经老了许多,我们心情很激动……用尽一切漂亮的形容词赞美学校,歌颂学校。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自然地想到这些呢?这是因为,平时在学校建设方面的宣传教育和设想使大家有了这么一个蓝图,或者说有了这么一个框架,它套住了大家的思维。

  但作文最忌雷同,我们要排除定势的干扰,努力寻找新的构思、新的角度。如有位同学这样构思文章:“我”以极其沉痛的心情来到母校,悄悄地绕了一圈,因为“我”曾经被母校开除过,后来又因打群架而被劳动教养。在服刑期间,老师和同学经常写信给“我”,和“我”谈心,在他们和管教人员的教育下,“我”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严重,思想逐渐有了转变,表现也积极起来,终于提前释放。如今回来,偷偷地看一看母校,表达自己深深的内疚和歉意。此文想象大胆,构思奇特,不失为一篇别出心裁的好文章。

  又如写《也谈“吃一堑,长一智”》。同学们往往顺着这样的思维习惯来写:先举一个失败的例子,然后点明它给我们的教训,它使我懂得了什么。事例加教训,清清楚楚,简简单单。但这样写一般化,缺乏独特性。有位同学的基本观点却是这样:不“吃堑”也能长智,因为获取才智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吃了“堑”也不一定能长智,因为有的人根本不会吸取教训,找不到“吃堑”的症结,“吃堑”之后还是要吃堑。最后强调:有些人对工作极不负责,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无所谓,还以“吃一堑,长一智”作为挡箭牌。这样的文章既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深思。

  “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对历史与传统提出的诘难。在写作中我们也不妨经常这样问问:难道只能这样写吗?就这么一种写法吗?这样,必定有助于我们冲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来。

精神的魅力

  那件事时隔不久,每当想起,我都会暗暗地叹口气,不知是惋惜,还是难过,或是无奈。

  我和爸爸去杭州看生病的爷爷,匆忙之间早饭也没吃,到了那,远远的就望见一家面店,那家店装潢很普通,但特别热闹,老远就闻到了那迷人的喷香,脚步早已不听使唤,快速的往店中移去。

  “爸爸,我要吃混沌!你点餐,我找个位子啊。”说完,我一路小跑,找到了一个靠窗的位子,无聊之际,我的目光飘向了窗外,立马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吸引了目光,他是一个年纪很大的男人,额头上,脸颊边都布满了时间的年轮,黝黑的皮肤看起来很是可怜。他拘着身体,护着怀中的破碗里几个仅有的硬币,拖着双腿慢悠悠地往店门口走去……

  这时,一个胖胖的服务员堵在面馆前,她鄙夷的眼神扫视了那个老人,恶狠狠地说:“老不要脸的,上次不是给你两个包子了吗?你怎么又回来了,还要白吃包子啊?!!”服务员的声音不是很大,却足以让我听的一清二楚,她语气中尖酸刻薄的味道真的让人很讨厌!

  “人手不够了,在那干嘛呢?”另一个男服务员喊道,那个女服务员撇撇嘴,不屑地瞟了一眼老人便离开了,老人往店里张望了张望,似乎在寻找什么,抬起脚又放了下去,硬是没有迈进店里一步,他叹了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最后掏出怀里的几个硬币放在了店门口的台阶上,转身慢悠悠地离去,孤单弱小的背影穿过了马路,消失在了前条街的拐口,我收起了目光。

  走出店门口,那几个硬币躺在那闪闪发亮,与这条繁华的街相比,它们显得多么可笑,多么不起眼,我却凝视了好久,不知为什么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闪闪发光的硬币正象征着老人知恩图报,以德报怨的品质,这种品质就像阳光下的硬币一样在我心中闪闪发亮。

  几个月后……

  我再次漫步在这条街上,那家面馆装潢依旧,热闹依旧,我却没有再迈进那家面馆,只是在门口若有所思地望了一眼,之后百感交集地离开……

  我并不明白,那次哭意味着什么,我只明白穷苦的人们比富裕的人们更具有魅力——精神的魅力!!!

精神

  曾经,我翻阅过一本书,里面讲的是一位奥运健将在成功背后遇到的种种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气馁,而是借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冲破难关,继而迎来他们的是一个美好的明天……

  记得那次,爸爸买来这本书送给我时,对我说:“梅子,这本书给你,书里有许多中精神都应该值得你去学习!说不定,以后你会受益匪浅!”“恩。”我接过书,迫不及待的来到书房里翻阅起来。

  我翻到了在第十四届奥运会中,胜利射击夺冠者卡•塔卡奇的幕后故事。匈牙利独臂射手卡•塔卡奇是射击中的新闻人物,在十多年前他就颇有名气。1936年,在一次不幸中,他失去了右手,从医院出来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为自己打气加油!那时,他也没有选择放弃,在左手上,他找到了希望。于是,他日后该用左手顽强地练习,虽然刚开始总是打偏了,可是他暗暗鼓励自己不能泄气,就这样,凭着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和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在1948年的奥运会上,他以580环的成绩创手枪速射世界记录并夺得了金牌。四年后他又蝉联了着项目的冠军。

  当读到这儿,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件件往事:记得在以前,我参加绘画比赛!练习几天就搁下不管它了,那时的我还想:反正我都会了,还练什么?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那次由于我不多加练习,而落了个什么名次都没有。当时的我难堪极了!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明白了我们要学习发扬奥运精神,就要学习他们的勇于奉献,甘与寂寞,乐于付出的精神;奥运会是短暂的,但奥运会带给我门的启示是永恒的;赛场上的胜负是暂时的,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永远的!

精神作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的精神需求能否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呢?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生活的畸形,若陷入泥淖,谁是我们的救世主

  曾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手们的精彩才艺表现让我心潮澎湃,但知识问答环节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手竟将英国国旗误认作中国国旗,连一点基本的文化常识都没有,“精神自救”真是迫在眉睫。

  我们听惯了激情澎湃、语速极快的流行音乐,却逐渐忽略了古琴古筝的渺远、悠扬。

  我们对“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烂熟于心,却忘了《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带来的感动。

  我们随手从畅销书中取一本《小故事大智慧》便觉得自己亲近着书本,却将《论语》《史记》等经典抛诸脑后。

  没有人能拯救你的灵魂,精神只能自救。忙里偷闲时,泡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静静地品味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这未尝不是“精神自救”的途径。

  节日气氛的冷淡大家有目共睹,年味不浓了,汤圆不甜了,粽子不香了,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精神生活平庸化的标志。告别酒店年夜饭,一大早起来,跑跑菜市场,洗洗涮涮,暗香浮动的夜晚,丰盛的年夜饭会告诉你年的味道。告别超市里的速冻粽子,买些糯米,洗洗泡泡,虽然可能包得形态各异,但亲手包的粽子才香。快餐文化时代的我们,过于倦怠懒散,缺乏对精神的关怀,这不只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

  面对种种精神平庸化的表现,我们该何去何从?理想家早已为我们勾画出一系列的蓝图,若我们只是冷眼旁观,那它们将永远只是一个个漂亮的幻影。能够拯救精神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以精神为话题的作文

  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人都患有一定的强迫症。患了强迫症会实然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想法和行为,而且强迫症发作时的症状复杂多变,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强迫症就是精神病。精神强迫症真的就是精神病吗?关于这个问题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强迫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异常,这些表现与普通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别。于是总会有人问,强迫症是精神病吗?其实,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一种疾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而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脑部功能正常。患者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克制却无法摆脱,对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觉得不能控制,常误认为或怕别人认为是“精神病”,内心痛苦到了极限。由于强迫症病人的“自相搏斗”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强迫症状愈演愈烈,病人的信心不断降低。

  而强迫症患者主要的表现是强迫思想和强迫动作。强迫症患者会反复思考一些想法,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有些强迫症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患者自己知道并不是精神病,然而患者由于觉得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不正常,往往误认为患了精神病;在人前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态,甚至回避就医。但是,掩饰和回避只会拖延问题的解决,增加治疗和自救的困难。

  总之,强迫症与精神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强迫症患者在行为上、思想上都是正常的,只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些疑虑,而精神病则是存在大脑神经的病变。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强迫症是精神病吗?这个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强迫症并不是精神病,它的表现与精神病有很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把强迫症和精神病混为一谈。

对精神分析心理流派的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表现出各种病态的社会现象,整个社会精神沮丧。又由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开展竞争,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对个人的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病的发病率增高,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的病因探索、治疗理论和方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他的理论在社会上立即引起重大反响。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是从本能生物论出发的。他用生物学和性本能的观点,从患者内部寻找病因,忽视社会与文化的作用,起了掩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作用,投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这种特殊因素在客观上促进了他的理论的发展。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前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无关系。弗洛伊德进入大学时,达尔文的思想牢牢统治着整个生物学界,弗洛伊德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此,进化论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弗洛伊德也吸收了物理学上的能量守恒概念,他自己又学过医,作过许多神经生理方面的实验研究,这些都为弗洛伊德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与其它心理学派的一个显著的差异是它不是在学术机关中成长发展起来的,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它对传统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如意识、注意等不感兴趣,注重的是精神病的分析与治疗。精神分析的一些概念并不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但弗洛伊德能吸取他人的研究与观点,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但无意识却不是弗洛伊德首先发现的,无意识已是当时谈论较多的问题。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研究过这一问题,但只有他认为无意识很重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深层处生物本能欲望的贮藏库,里面充满了自私、邪恶的愿望、思想、观念,它被压抑在内心阴暗的角落里,但对人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

  与弗洛伊德合作的女医生布洛伊尔曾接触一个女病人安娜有许多症状,其中之一是再渴也不愿喝水,当布洛伊尔用催眠诱导她描述出致病的原因并充分发泄他的情绪后,她便恢复了喝水。当布洛伊尔把这一病例告诉弗洛伊德时,弗洛伊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极大的热情与布洛伊尔一次又一次讨论。弗洛伊德并不满足于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探讨其中隐含的问题。他对病人性问题的暗示特别注意。后来他与布洛伊尔共同出版了《歇斯底里的研究》这本书,它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开端。它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从自我分析中发现了儿童的性本能及其演变对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认为人的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其本质是愿望的体现。而后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这本书的出版为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大大促进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再后来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指出潜意识不仅是做梦与精神病发病的基础,也是包括常态心理在内的一切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少女杜拉的故事中》杜拉的病例既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深入研究也促使更多的人了解性的发展对心理的影响,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随后,弗洛伊德集中精力研究性心理并完成了《性学三论》,这也是他的第一部问世伊始就受重视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全面阐述了性心理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活动规律,论证了性动力对潜意识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之后国际心理学界终于正式承认并接受精神分析学派。

  之后在《自我与本我》中,他把人的心理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代表理性与常识,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成分,这是弗洛伊德的著名的人格理论,它对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精神分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二是指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趋势

  3.1自我心理流派的发展

  生命第一年婴儿会形成所谓的心理指征。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在3个月时的微笑反映标志着第一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前客体的形成;8个月的焦虑标志着第二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真正形成;15个月大左右的摇头动作标志着第三个心理组织者的建立和客体关系的继续发展。

  生命前三年儿童在2到3岁的情感爆发阶段,试图维持他所熟悉的古老的幻想,受到与父母和谐相处的强烈的快乐情感所支配。这个尝试一旦失败,就会处于爱的客体丢失的失败与焦虑之中。

  整合性自我发展理论将个体心理发展明确划分为:婴儿早期、前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

  3.2客体关系学派的心理发展

  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在婴儿出生时即已存在,超我也是早在生命之初就被建立起来。她强调最初的婴儿内部幻想世界的重要性,

  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寻求客体所驱动,完全否认弗洛伊德的人被本能驱力所驱动的假定。认为人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基本倾向,吸吮拇指的儿童不是要获得来自口腔的快感,而是用拇指作为代替物,替代缺乏或不能满足的客体关系。客体不仅仅是内部的人物或心理的表象,而且是心理活动的机能。

  过渡客体提出了连续的,不能截然分开的,多数是交织在一起的三个发展阶段:儿童对客体(主要指母亲,或像母亲的照顾者)的绝对依赖阶段;儿童对客体的相对依赖阶段;以及朝向独立阶段。

  3.3社会文化学派的心理发展

  文化神经症理论认为神经症需要决定了神经症人格:顺从型、攻击型或退缩型,并使自我陷入真实自体、理想自体和现实自体之间的冲突之中。为了解决内心冲突,又发展出自谦、夸张和放弃三种策略,由于强迫性地使用其中一种又陷入新的焦虑和冲突之中,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的自我发展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的失调,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从而导致经验组织的分裂;提出了自我系统概念,主张人生来就有追求满足和安全的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模式。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谈谈我眼中的中国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