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反两面评价项羽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评价项羽的作文

  1、话题“意气”:

  仰观迢迢历史长河,生命的突起与泯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是什么,宛如雷电般划出的生命冲撞,在生命的天空挂起一道道彩虹,给后世留下一流的品格,一流的生命注解

  是那穿越时空,千年永不褪色的意气啊!多少年来,“意气”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人的精神注入活力,给人的生命增加了深度。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

  与这些伟人相比,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我愿意循着伟人的足迹,去继承那份属于中华人的“意气”。

  (2006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2、话题“自信”:项羽过于相信自己。大家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他在战场上一向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别的暂且不说,只那以少胜多的钜鹿之战就令人惊叹不已。恐怕正因如此,项羽养成了孤傲的性格。无论什么都以己为尊,好像这天下除了他就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收拾了。独断专行使历史陷入了沉思,过分的自信也就铸下了这千年的遗憾。(2004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刚愎自用的典型——项羽人物形象刍议》)

  3、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乌江岸边,夜色如水。如漆的夜里张扬着狰狞,一支支闪烁的火把如一支支泛着幽蓝的眼睛。啊——是谁用凄凉的声音,在唱一首首熟悉的楚歌?是三千江东子弟不散的英灵吗?骓,僵卧在它曾经踏起飞尘的黄沙中,一朵冷艳开在虞姬如雪的粉颈上。呐喊依旧。如霜的冷刃上浸染着殷红的温暖,一具勇猛硕大的躯体缓缓躺在孕育它的大地上。在这个不灭的神话中,留下了千年的遗憾。亚父范增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似乎就已奠定了悲剧的基础。鸿门宴,亚父频举的玉玦,不在你的双眼,项庄、项伯的舞剑成了千古的笑资。在你自负的笑声中,溜走了你的宿敌。我是谁?我是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他,刘邦小儿算得什么?他有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的自信与魄力吗?什么智勇双全的韩信求见,哼,一个胯下之父来到这里谋职,让他滚!我这里不缺谋士!一辆破旧的马车,蹒跚前行,浑浊的老泪在范增满是沟壑的脸上纵横??一切都完了,为什么到临死的时候,你还怀着“时不利兮”的愤怒,冲不破自负的牢笼呢?(满分作文《千年的遗憾》)

  4、话题“自己的认知和他人的期望”:“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菊花飘香的时节》)

从正反两面评价项羽

对项羽的评价

  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姓名: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刘邦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范增也告诉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

  范增暗示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默然不应。于是范增让项庄于席间舞剑,伺机刺杀刘邦,而项伯也拔剑起舞,挡住项庄。

评价项羽作文

  一把长剑,高高举起,睥睨天下,从他握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放下,即使是面对山下逐渐紧逼的十万铁骑,因为他是西楚霸王,江东项羽。

  不知道怎的,心中有一种感动,仿佛千年后的暮然回首,将项羽的身影投在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曾记否?当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战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兵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如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项羽破釜沉舟之豪气令人慨叹,然而最终却以悲剧作结,全由其性格注定。

  他高傲,但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甚至一个动作,就能杀刘邦于宴上,但他没有,这不是他不知道放虎归山的危害,而是他想与刘邦光明正大决一雌雄罢了,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他孤独,但他的满腔热血里依然眷恋着他的故乡,进入关中后,手下的人都告诉他:关中土地肥沃,天府之国,可王也!然而他没有,他依旧深爱着他的江东,他的子民,于是他举兵归楚。然而一个在阴暗角落里盯着他的人看到了希望,这人是刘邦。

  他天真,但天真里却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与刘邦相比,项羽简直就是一个孩子,天真而乐观的孩子。在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到了一个地方,迷路了,问一个当地人怎么走?那人告诉他:向左。于是,项羽向左去了,竟然陷落在一片沼泽里。再取道回来,败局已定。如此,刘邦的军队才得以追上来。容易受骗的项羽,保持着一颗天真的童心。兵败乌江之时,他斩了汉军一将一尉及数百人。死神已经悬在头顶,他却在末路之际谓其身旁二十八骑曰:“何如?”每每读到此,总是感叹,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天真的孩子。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潮流”的,项羽则“不合时宜”。随着项羽的死,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在此后历史长河中,光明磊落者被嘲笑,阴险毒辣者被称颂,“兵者,诡道也”

  乌江流水,留下了项羽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抑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觉得他不该如此消亡,不该龙袍加身。我还是敬佩他,他无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美名,他把自己的前景放归天下,留下的每一滴鲜血都在滋润着他的梦想。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刘邦,但我只是漫漫历史长河的一位小小过客,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澎湃,我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项羽手中利剑划破长空,给英雄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他的血流入乌江,江的那边,是他起兵的地方,是他曾经守护过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乌江倒抽一口气,霎那间改道,为之呜咽,为之汹涌澎湃,浊浪翻腾。只是未曾唤醒沉睡中的西楚霸王……

论项羽

  楚霸王“嫩”在哪

  宋代的李清照评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若将项羽放在当时混乱,尔虞我诈,“背绳墨而追曲”的社会,我们只能说项羽这颗青果还是“嫩”了点。

  要说项羽失败,多情是其一。在鸿门宴上,若不是项羽念与刘邦的兄弟情分,始终把刘邦当作兄弟看待,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亚父暗杀刘邦,刘邦早就被剑创于座上了。后来的樊哙莽闯入帐,与刘邦的“起如厕”,这么明显的掩人耳目,借口逃跑也看不出来?还有收下“不告而别”的礼物,这真是项羽的天真吗?我看倒是项羽多情,一直惦记着往日的兄弟之情,即使看到事实,也只愿以兄弟情来掩饰。

  项羽多情,还在于种下爱情的种子。鸿门宴后,明明已经派兵追上刘邦的小批人马,可只因为虞姬在刘邦手上,而再次放虎归山。可叹啊!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若项羽得到天下,天下美女如云,为何就舍不得这一个呢?舍不得美女,打不了江山,这道理项羽不懂,即使知道,项羽已经陷入爱情的深渊。

  项羽过关斩将,英勇过人,可是却少读兵法,不知策略,项羽在战略上吃了不少的亏。当时,楚汉已是宿敌,打得不可开交,刘邦这边却提出楚河汉界的合约,项羽也不防备着点,更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个大阴谋,轻然应允合约,把刘邦的家眷放了,把这最后的一张牌也丢掉。项羽为何就不能把目光放远点,考虑一下后果,愚者千滤必有一得,何况项羽是楚霸王。

  在项羽兵败逃亡之时,来到阴陵,已被敌军重围,项羽竟然轻信一田父指的方向,这项羽不外乎陷入别人的圈套,被三方敌军来个翁中捉鳖。战场上,处处是埋伏,险象迭生,项羽也不提防着点,完全没有防范意识。

  项羽的有勇无谋注定了他的失败。即使最后,亭长给他撑来一条船,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项羽也会将它抹掉。杜牧说得好:“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陆游尚且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何,项羽你堂堂七尺男儿却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金科玉律呢!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容许有一寸的儿女情长,也不容许一时的粗心大意。对于项羽,要想成就千秋大业,就必要有一种狠心:放得下美人,放得下一副空有的贵族架子。要知天下美人无数,江东弟子忠心耿耿!为何目光短浅,不肯过江东?看不到以后的一大片江山,为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

对项羽的评价的作文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这样评价西楚霸王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中可见,这位女词人对于项羽的态度是钦佩中夹杂了一份思念。也许吧,在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尤其是在李清照面对家破人亡的时刻,她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情理之中的。但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今天的我们恐怕不怎么会认可项羽——那位在乌江拔剑自刎的霸王。尤其是当我读完《鸿门宴》,尽管刘邦有刘邦的不足,但相比之下,项羽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让人感到可惜的自大,以致最后用最不英雄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鸿门宴上,刘邦的几句辩护之词,几句看似甜蜜的言语,项羽为之喜悦,为之兴奋。那原本对刘邦的怒气似乎在一瞬见化为乌有。范增的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他置之不理,让自己迷失在刘邦的甜言蜜语和他自己与日俱增的狂妄心上。可怜范增,为其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却抵不过刘邦一张善于词令的嘴,恨只恨自己跟错了主子,投错了门。

  宴会上的刀光剑影项羽,不会留意到。他的大脑被自负填满,他对樊哙的“英雄惜英雄”之举换不回人家对他的敬仰,他的一举一动都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骄傲自负,有勇无谋,优柔寡断……他就这样将自己致命的弱点赤裸裸呈现出来。试问这样的人怎可成就大业?若为王,那必是有心机的、有谋略的、心思缜密的、能够明辨是非的、野心勃勃的……项羽?他有吗。

  如果他有,他不会轻视刘邦这个劲敌,不会不知道潜伏在他身边的危险人物,更不会在刘邦四面楚歌之时写下那首悲歌:“力拔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自刎在江边,并不是被刘邦所逼,而是他那些已沉淀于他内心深处的自负自大所酿成的惨剧。

  面对项羽,不知是该说“活该”“自食其果”,还是该同情怜悯,或许是两者并列着。鸿门宴里犯的错,怕是项羽一生中最致命的。也许一代霸王在江边自刎反思的正是这件事。可惜历史不会允许它重来,但只怕即使重来,项羽还会在另一个鸿门宴上继续他的错误。

评价项羽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对项羽的评价作文

  对于项羽这个人,中国人都不陌生.他一世英明却要落个临江自刎的下场,难道真是上天让他死吗?跟他本人没一点关系吗

  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他在鸿门不但没有杀了刘邦,反而招待其一起喝酒,在自己谋士的再三暗示下无动于衷,最终放走了刘邦。以致后来被刘邦逼地无路可走。

  但也有人说他是显示出了他的“君人之度”。认为:他在自己的地方杀人,不武;而暗杀刘邦在自己的营中,属于谋杀,不是他的本性所为。显示出了他的“军人之度”。

  这两种对项羽的说法,个有个的道理。

  但我认为项羽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很重视感情的:他对士兵犹如自己的兄弟一样,哪个战士受伤了,他回送药送饮,问长问短,甚至会为死去的士兵流泪。有人说这是他“妇人之仁”的特点,我却不大赞赏这种说法。不能把人的善良都绘声绘色地说成这个人是“妇人”。当他血战沙场,溃败秦军,焚阿房宫的时候,他的“妇人之仁”还能找到吗?这又说明了什么?只有一个观点,就是项羽是上述两种性格的综合。

  而他在别人眼中,除会拼、会杀、会哭、会被感动之外,还有什么?还有自信,成功的人都是有自信的。失败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自信心。在那个年代,力量和谋略各占半壁江山,直到现在也如此,有时候谋略会大于力量,赤壁之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我眼中,项羽一直都是个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在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胜利的。

谈谈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题记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与其他的王侯将相都不同,他的一生简直可以说成是一部传奇。没错,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这是一个真正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人物。纵观他的一生。从斩郡守起义的初出茅庐到巨鹿之战,定陶之战,雍丘之战的威振四海再到后来彭城之战,垓下之战战败后的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曾经令无数人为之钦服。其中就包括我。但为什么震惊四海的霸王最终却落了个可悲的下场。原因在于他的过分自大。下面我就会来讲讲他的这个缺点。在这之前我会先来说它的优点

  作为一个占地一方的诸侯,项羽有着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的一生中,他几乎只打过两次败仗,而且他还很有文采,正如喔题记所写的,正是出自他的《垓下歌》。而我要讲的它的优点不是这几点,而是他有很远大的志向。

  这尤其对我们青少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项羽小时候就树立了十分远大的志向。一次,他伯父叫他去学习舞剑,可他却说:“剑,只能斩杀一人,不值得我学习,我要学就学力敌万人的本领!”(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来,秦始皇出游到吴中,别人都为其威仪所震撼,纷纷下拜。未有项羽不拜,并说:“我早晚有一天要去取代这个人!”后来,他果真成为了能号令天下诸侯的总盟主。可见,小时候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是多么有用啊!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漫无目标的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小船,最终被大浪卷袭掉,倒在前进的路上。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就像项羽一样,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奋斗!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下面我就来讲讲我上面提及的他的缺点—自大。

  鸿门宴后,项羽身边的着名谋士范增曾对他说:“你这小子如此优柔寡断,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啊!”可对此事大不以为然的项羽却说:“我当时在巨鹿与章邯决战时,刘邦还在沛县当亭长。我在雍丘斩杀李由的时候,他还在济北打游击呢!我现在有40万大军,个个都是经我精心培养的精兵,刘邦只有10万军队,大部分还都是老弱残兵,他的生死存活只在我一念之间,更别说夺取天下了!”可是未及5年,在“当亭长”,在“打游击”的刘邦就打败了他,逼他自杀了。这说明骄傲自大是多么的误人啊!对于这种事,我我是佷有经验的,以前,每次我考试考得比较好时,都会自大骄傲起来,最终在下一次考试中遭到惨败。自大者,必自败。这就是我对项羽这一缺点的看法。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让骄傲自大的情绪蒙蔽自己的眼睛。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一归处,也许这是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意识多少人的感言?亦或是毛泽东之类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批判?这些我们无从知晓,只要我们谦虚敬慎,踏实做人,努力奋斗,以史为鉴,这便足够了!

论项羽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漫长的五千年,当我们用求索的目光去探究历史时,我们是否想到过他----项羽----的背影遮住了多少有为志士的无奈人生历史上,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反抗过----反抗王权,他们成功过,成功到可以号令天下,但他们最终却都失败了。他们留名青史,我们也为他们歌功颂德,可他们又得到什么在时间的消磨下淡退了背影,失败成为他们生命的终结。于是,压抑的灵魂与痛苦,与失望,与有为却无成的煎熬纠缠在一起。

  项羽,他的故事几乎使他成为霸王的代名词。然而,即使是他这样一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在我看来,也一样无成,起码对于他自己的人生来说。

  项羽,真的是英雄。年少之时,身处于那么一个讲究文化的社会,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不读书,不学写字,一句学万人敌将他那与生俱来的霸气突现得淋漓尽致。他也真的是人才,当初,刚起义时,他要地无地,要人无人,可就是巨鹿那一仗,使他树立了在诸侯里的威望,也为他日后的称霸奠定了基础。与秦军主力的背水一战,是他整个事业的颠峰。有人曾经怀疑那一仗并非由项羽指挥,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在我看来,背水一战并不仅仅代表着胜利,它更代表着项羽这个人,是项羽性格的真正体现。是啊,破釜沉舟需要何等的魄力和霸气,这岂又是一般人所具有的背水一战因此被刻上了项羽的印记。

  就这样,一个无尺寸之地的项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奋斗,终于成就了一方霸业。于是,天下人惊呼天下当归项羽,大家没有看错,项羽后来真的成就了霸业。可是,大家都只猜对了开头,没有人想到,项羽的结局最后竟然会那样的悲惨。对于他的失败,有的人说是因为刘邦,可是我认为,即使没有刘邦,项羽的覆灭也是历史的必然。他的残暴对于咸阳人民残暴,对于阿房宫的焚烧;他的自负――永远把功劳归于自己;他的孤傲――永远不相信别人,甚至是对自己的亚父――范增。这一切的一切,不由得使我将项羽同他亲手推翻的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联系起来,倘若没有刘邦,我甚至怀疑项羽会成为第二个秦始皇。然而,历史终究不能停止前进的步伐,从这点上来看,项羽的失败又是必然的。

  刚愎自用的项羽注定没有成为帝王的福气,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将军的气质。谋略,宽容,心计,这些成为帝王的必备要素项羽却一个也没有,唯一的那一点霸气永远只属于战场上的项羽,而下了战场,他不过就是一个武夫。也许太过于顺利的前半生使项羽失去了磨砺心志的机会,战无不胜助长了他的自负与嚣张。前半生没有失败的经历注定了他后半生的失败,这对于项羽来说,真的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力拔山兮气盖世,即使在项羽的《垓下歌》中,我也只能看到一个将军的霸道,而不是一个君主的王道。对于项羽我是同情的!当我们读着史书上对他大段大段的歌颂时,你可曾想过他那扭曲的生命,抑或那生命里茫然无助的呐喊――天亡我也。

谈项羽

  一提到项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同时也为他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而扼腕长叹。许多人认为项羽十分英勇,天生力大无穷,一杆虎头金枪神勇无敌,连最后的乌江自刎都是壮举。李清照有诗赞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说实话,我可不这么认为,项羽虽勇,却少谋。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让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夫之勇”。单单凭借一己之勇,怎么可能打下天下呢

  项羽的刚愎自用体现在他不肯采纳谋臣的建议,导致许多有才之人弃他而去。在鸿门宴上,如果他能听取建议,当机立断,怎会错失良机,让自己的对手刘邦逃之夭夭呢!直到最后,最为得力的谋臣——范增也被他逼走了。没有了贤臣的辅助,垓下之败实属必然。他的对手刘邦则恰恰相反,求贤若渴,知错就改,虚心听取谋臣意见。身边聚集了大量谋臣,这为他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的不仅仅是过人的天赋,更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孟子曾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楚汉最后一战,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拼死才杀出重围,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驾了小船来接,并开导他:“江东虽小,毕竟有沃土千里,众多百姓,如果你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能与刘邦抗衡。”而项羽却仰天大笑:“既然上天要亡我,我何必要渡江了?”说罢,手提短刀,连杀数人后,自刎而亡。可见项羽不仅刚愎自用,不听旁人的建议,而且不能承受挫折。自刎乌江真让人可叹可惜。

  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虚心听取谋臣意见,不刚愎自用,有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历史上说不定会有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君主呢!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一件感动的事20字

家乡的春天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