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拼音】: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原是我国战史中一个成功的战例。源出于孙膑指挥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354年,魏国由庞涓做统帅起兵攻打赵国,一直打到国都邯郸城下,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援助。

  田忌准备直趋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样做不是最佳作战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都疲惫不堪。魏国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郸了,国内只剩下老弱病残,兵力空虚,不如引兵直奔魏国国都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魏军一见此情一定会放弃邯郸,带军队回来援救。我军可在半途设伏兵截击。这样,不倦不但解了赵国之转,还可一举打败魏军。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作战计划。结果齐军大获全胜。

围魏救赵的故事50字

围魏救赵的成语小故事

  启示: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如能抓住这种联系的主要结节点,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附注:

  《围魏救赵》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解析: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声东击西

  【相反词】围城打援

  【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

  【年代】古代

  【灯谜】孙膑救邯郸

  【邂逅语】孙膑救邯郸

  【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公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2015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个诸侯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公元前354年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的故事

  【拼音】: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

  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急抽齐国求救。齐大将田忌准备率军赶去赵国,谋士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出动,国内一定只剩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回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田忌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魏军果然慌忙回师,行到桂陵地面,齐军杀出,大败魏军。邯郸之围解也。

  [教学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简要分析]为什么齐军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而赵国邯郸之围即解呢?因为赵、魏、齐三国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即联系。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

  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

  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

  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

  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

  战术。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民族团结的典型故事

讲一个民族团结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