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纸上谈兵的故事介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For_0#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

纸上谈兵的故事

  启示:在实际操作当中不要空有理论而不付出行动,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附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可赵王还是让赵括前往了长平。

  赵括到达长平,改变了廉颇壁垒不出的战略,调换大批军官,准备大举进攻秦军。而此时从秦国赶来前线的秦军著名将领白起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使用骄兵之计,诱使赵括离开坚固的长平城,然后切断了赵括军队的运粮后路,将赵括军队团团围住。历经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粮决,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打败,赵括也中箭身亡。随后白起担心已经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哗变,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制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屠杀投降士兵的惨案。而自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这一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纸上谈兵哲理故事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非常有名的将军,一个就是老将廉颇,另一个就是大将赵奢。赵奢有一个儿子名叫赵括。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起用兵之策滔滔不绝,有时候和他父亲讨论兵法、阵法,就连赵奢也对答不上,因此赵括十分自大,认为天下没有人可以与他匹敌。

  但是赵奢十分了解自己的儿子,从来没有认为儿子是一个大将之材,也从来没有赞扬过儿子一句,并且常常担心地说:“将来国家不叫赵括带兵就罢了。如果叫他带兵打仗,那么赵国的万里江山将不复存在,葬送赵国的一定是他。”

  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军在长平对垒,战云密布。当时赵奢已死,蔺相如重病,赵国只好派老将廉颇坐阵。

  初战几次,赵军稍有失利。但是廉颇毕竟是在沙场上拼搏多年,经验老到,他看到首战失利,于是就改变了战略,坚壁不出。

  于是赵军与秦军的战争拖了三年,秦军的粮草供应日渐困难,却仍然拿不下赵国一寸土地,秦国军士们心里都非常焦急,并且由于长时间地背井离乡,都归心似箭。将领们害怕再这样下去,军心将散,锐气将尽,那时侯,恐怕要攻下赵国只能是做梦了,这三年的时间和心血算是白白浪费了,于是主将就召集众将和谋士商议。

  一谋士对秦军主将说道:“我听说,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此人自幼熟读兵法,只可惜从未历经战场,只懂得纸上谈兵,没什么才能。如果,我们派人到赵国境内散播谣言,使赵国撤掉大将廉颇,换成赵括,那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于是,秦军主将便派遣间谍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奢之子赵括担任大将。”

  谣言传入宫廷,赵孝成王正为战事毫无进展而愁眉不展,便准备起用赵括。蔺相如在病中听说,连忙劝谏赵王切勿委赵括以重任,甚至赵括母亲也上书赵王,告诉他赵括只会空谈,难胜重任。但赵王固执不听,果然撤回廉颇,任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一到前线,立刻摆出一副整军经武的架式,改变了战略,撤换了不少将官,一时间弄得军心惶惶,人心涣散。秦将白起探明这些情况,深夜派出一支奇兵偷袭赵营,随后佯装败走,趁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不知秦兵败退有诈,挥师追赶,只听一声锣鼓,斜刺里杀出一标秦军,把赵军拦腰切成两半。就这样,赵军被围困40多天,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军心大乱。

  赵括眼看熬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突围。但见旌旗蔽野,秦军四面掩杀过来,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兵将全军覆没。接着,秦军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后因魏国信陵君率军相救,赵国才没有亡国。

  人生哲理:单纯地追求熟悉理论知识却不加以实践,是不能成功的,甚至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纸上谈兵作文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的吧!这讲述了赵国有一位通晓兵法的人,名曰赵括。他在谈论兵法上可谓是头头是道,游鱼得水呀,在当时可是无人能及的。可在他领导的长平之战中惨败,这是为什么呢?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他缺乏了经验。虽然他能谈兵法,但是他没有实战的经历也是不行的。从中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任何事情都不是靠嘴上说的,就算你说的再华丽也只是“空城计”罢了。只有将这些都落实到行动上才是真本领。我们要想成就大事,就切勿纸上谈兵。

  在中国有一句话叫“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可是兵家之士的座右铭啊。练武的人关键是靠平时多练习拳脚功夫,他们不会夸夸其谈,所以他们成为了武士。而那些大发言论,不将其落到练习上的最终只会“演讲”,没学到一点儿真本事,这就变成了“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的人了。

  被世界誉为“发明大王”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的一生有三千种之多的发明;英国的牛顿发现牛顿定律,创造了微积分,对近代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些世界级的名人,他们享受着最&小学作文%W高的赞誉,不仅仅是他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完美的语言理论,更多的是他们为创造这些而去进行的试验。如果他们没有这些事实依据,只是凭空去想,然后将他们所想到的告诉人们,并说他们说的绝对是正确的,那么将有多少人会相信呢?会得到多少人的“顶礼膜拜”呢?我猜想,应该不会多吧,不久就会有人站出来推翻它。由此看来,这些结论离不开事实论据,也离不开他们的动手。

  现在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的招聘都打出要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为了我们将来的更美好,为了我们的成就,就要努力学习,但不是只去学习理论基础,而是要我们多实践,积累更多的经验,那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就。

纸上谈兵寓言故事

  小智上初中时,化学课上讲到了酸碱中和。其实,在生活中酸碱中和的事例也不少,最为典型的要属蒸馒头了:发酵好的面团,酸酸的,搀上适量的碱水(或者直接搀上碱面),中和了酸味,蒸熟的大馒头又白、又渲腾、又好吃。

  这天,又上化学课,老师做阶段总结。他突然问道:“同学们,假如身上溅上了硫酸,应该怎么处理?”

  同学们没有几个举手的,而小智的同桌大宝却高高举起了手说:“我知道。”

  “请大宝同学回答。”

  “硫酸是强酸,我就再倒上一点儿强碱,让它们中和。”大宝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

  “大宝同学说的原理是酸碱中和,但是只能在试杯里做。如果在身上可不能这么干,那就等于火上浇油,你根本伤不起!”老师严肃地告诫大宝和同学们。

  “记住,如果溅上的是稀硫酸,就立即用大量的水清洗;如果溅上的是浓硫酸,要先擦去浓酸,然后再用大量的水清洗。”老师讲道。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在生活中,可以用上化学原理,但是千万不能滥用。”

  其实,岂止化学原理不能滥用,还有很多别的理论、原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虽熟读兵法、却不会灵活使用的赵国将领赵括打败仗的史实,被后人编成了“纸上谈兵”的典故,以此警醒后人。可是,现今社会类似“纸上谈兵”的例证依然多得不胜枚举,岂非笑柄

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纸上谈兵赵括的历史故事

  [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按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大将王龁(hé)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城(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北)和韩国都城的联络.这一来,韩国在上党的军队可就变成了孤军.

  孤军的首领冯亭对将士们说:“我想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了赵国.赵国得到了上党,秦国一定去争.这样,赵国就不得不和韩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

  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办法.当时就打发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去献给赵国.这时候赵惠文王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赵孝成王.蔺相如已经告退.平原君赵胜做相国.他带领五万人马去接收上党后回朝,仍然派冯亭为上党太守.平原君临走时,冯亭对他说:“上党归了赵国,秦国一定来攻打.公子回去之后,请赵王快派大军来,才能够打退秦军.”

  平原君回去把所有的经过向赵孝成王报告了.赵孝成王非常高兴,天天喝酒庆祝,把抵抗秦国的事搁下了.秦国的大将王随后就把上党围住.冯亭守了两个月,一直不见赵国的救兵.将士们和老百姓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开了城门,拼着死命往赵国逃跑.冯亭的残兵败将带着上党的难民,一直到了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这才碰见赵国的大将廉颇率领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可是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和冯亭会合在一起,正打算反攻,秦国的兵马跟着就到了,一下子把赵国的前哨部队打败.廉颇连忙退回阵地,守住阵脚,叫士兵们增高堡垒,加深壕沟,准备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下去,作长期抵抗.王屡次三番地向赵军挑战,赵军说什么也不出来.

  两下里耗了足有四个多月.王想不出进攻的法子.他派人去禀报秦昭襄王,说:“廉颇真是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们老远地到了这儿,真要是这么长时期对峙下去,粮草接济不上了.可怎么好呢?”

  范睢对秦昭襄王说:“要打败赵国,让我先想办法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廉颇太老了,不敢跟秦国交锋,要是叫年富力强的赵括去,秦国这点儿兵马早就给他打散了.”

  赵孝成王便派人去催廉颇开仗.廉颇还是坚守阵地.赵孝成王立刻把赵括叫来,问他能不能把秦军打退.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今来的是王,他不是我的对手.”赵孝成王一听,特别高兴,当时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替换廉颇.

  赵括还没动身,他母亲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孝成王别派她儿子去.赵孝成王就把她召了来,要她说一说理由.赵括的母亲见了赵孝成王,说:“他父亲赵奢临死的时候再三嘱咐,说:‘打仗是多么危险的事儿,战战兢兢,处处都得顾虑到,还怕有疏忽的地方.赵括倒把军事当作闹着玩儿似的,一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要是大王用他为大将的话,我们一家大小遭了灾祸倒还在其次,怕的是连国家都要断送在他手里.’我请求大王千万别用他.”赵孝成王说:“我已经决定了.”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叫赵括再带领二十万兵马,到了长平关,代替廉颇,验过兵符(两块可以符合的老虎形的信物,所以“兵符”也叫“虎符”),办了移交,廉颇回邯郸去了.赵括统领着四十多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他下了一道命令,说:“秦国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冯亭劝止他,把廉颇成心消耗秦国兵马的用意说了一遍.赵括说:“老头儿懂得什么?”

  那边范睢一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信儿,就打发武安君白起去指挥王.白起布置了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把赵括的军队引了出来,切断了他们的后路.赵括的大军就成了孤军.他们守了四十六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赵括给乱箭射死,冯亭自杀,赵军全垮了.白起叫人挑着赵括的脑袋,命赵军投降.赵军已经饿得没有力气了,他们一听说主将给杀了,全都扔了家伙,投降了.

  白起一检查投降的赵军,一共有四十多万人.

名人小故事:纸上谈兵的赵括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文字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

汉字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