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背后的故事
汉字的传说故事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拓展阅读:
【传说一:蚕神诞辰】
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 全身是宝,及乡民的家食之源,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于是这个节日便充满着浓郁的丝绸民俗风情。
据记载,清道光七年(1827 年),江南盛泽丝业公所兴建了先蚕祠,祠内专门筑了戏楼,楼侧设厢楼(相当于剧院之包厢),台下石板广场可容万人观剧。小满前后三天由丝业公所出资,筵请 各班登台唱大戏,不过演戏也有个行业忌讳,即是不能上演带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节的戏文,因为“私”和‘‘死”都是“丝”的谐音,以故三天所演的戏目都是丝 业公所董事门反复斟酌点定的祥瑞戏,讨个吉利。
【传说二:祭车神】
祭车神是一些农村地区古老的小满习俗。在相关的传说里二车神,是一条白龙在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蓦上放上鱼肉、香烛等物品祭拜,最有趣的地方是,在祭品中会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人田中,有祝福水砚涌旺的意思小满的传说故事小满的传说故事。
【传说三】
春天的气息还未散尽,日历就翻到了小满。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尽是一派葱茏。立夏前栽插的早稻秧苗已返青、分蘖,绿油油的一片;田埂上的黄豆苗举着嫩叶,迎接阳光;地里的小麦齐刷刷地吐出麦穗,麦粒儿胀饱满了颖壳,青里带黄。剥一粒捧在手心,圆润光洁;掐断麦粒,会露出稠糊状白色胚胎,那是麦儿的精灵“麦到小满日夜黄”,南风一吹,麦穗儿一天一个样,渐渐进入成熟期,等待人们收割。
小满时节,河渠库塘里蓄水渐满。俗语云:“小满不满,无水洗碗”,“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庄稼人就盼着小满时节雨水丰沛
而这时的雨水也天遂人愿,小河小溪渐次丰腴起来,清澈的河水一路欢歌
小满的传说故事素材库
。绿油油的野草,铺满了浅滩和河岸,彩蝶在草丛中翩跹起舞,青蛙在岸边尽情高歌;池塘里,鹅鸭成群,或谈情说爱,或嬉戏打闹,或扎猛子捉鱼虾;水库里则是碧水如镜,蜻蜓在浅草边玩耍戏水,鱼儿在水里闲逛漫游,水鸟在空中表演滑翔,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一片黛绿……水光山色,如巨幅风景画,令人陶醉。
小满时节,天气渐渐热起来,春装有些穿不住了。性急的女孩子穿起了短袖衫短裙,绽放出青春阳光,把乡村点缀得五彩斑斓。
小满似一位二十出头的村姑,丰满而又水灵,腼腆而又秀气,浑身上下都透着热烈而清新的气息。
中国汉字的故事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造字”的真实性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有趣的汉字故事,汉字的来历故事
第一个汉字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取名字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第二个汉字故事: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第三个汉字小故事:四汉字的词语“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第四个汉字小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第五个汉字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第六个汉字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延伸阅读]
我和汉字的故事作文
我和汉字的故事有很多,其中,猜字谜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后,我觉得汉字真是越来越有趣了!从“有趣的汉字”到“我爱你,汉字” ,都是说出了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这节课,老师给我们出了很多有趣的字谜,让我们来猜。我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师要我们猜的是什么字谜。
猜字谜游戏开始了!老师说出了一个字谜,“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往下照。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字?”我们想都不用想就把这个字说了出来了,“是‘香’字,”我们脱口而出。接着,老师又给了我们三幅图,让我们猜。
“老师,第一幅图是‘闯’字。”一个同学说。我兴奋地说:“第二幅图是‘吾’字。”。虽然我们都能把前两幅图的字猜出来,但最后一幅图,我们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来。
第三幅图的左边有一只小虫子,右边有两堆土。我想啊想,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两分钟后,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蛙”字。“老师,我知道了!第三幅图是‘蛙’字,”我说道。老师听了,高兴地说:“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
这节课在我们的欢乐声中结束了!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我和汉字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只会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看着我成长。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读到《会意识字》后评价说:“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研究出的‘快速快乐’识字法,使人耳目一新。目前尚未看到同类的识字字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王银忠老人花了十年时间编著的《会意识字》,就会发现:这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本字典都不相同。其对每一个汉字的拆解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并且赋予了每一个汉字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年研究汉字的漫长时光中,王银忠老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我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找不到《会意识字》这样的字典,汉字走向世界,没有一本拿到世界上用的书怎么行啊!”
东方今报记者陶辉
涵盖面广
常用的字都能看到
王银忠表示,《会意识字》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的含义,也就是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简言之,是解释包括简体字在内的现行汉字的书。
“这本书总共有3678个字,主要选择的是小学课本生字表中的字,又增加了一部分与那些字相关的字,基本涵盖了常用字,其覆盖率达99.48%。每个现行汉字的后面首先列举出能检索到的繁体字、异体字和隶书、缪篆、小篆、金文、甲骨文等,便于读者在字形上互相参照。另外,通过字形结构、本义、字义演变、组字等,对每个汉字分别予以解说。这样,为独体字提供了其古象形字,便于人们开发右脑,加强记忆;对合体字则提供了‘会意识字’的范例,便于人们掌握这种识字方法,达到生字过目不忘”。
王银忠透露:“为了弄清每个字的本义,我把所有名家的说法都查出来,他们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正确;哪些不正确,我得证明为啥错,都得有个判断。更重要的汉字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本身的文化、结构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另一个还有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这个费工夫,涉及面很大。凡是中华民族用得到的知识,它都能体现出来,这些东西都得弄透。”
十分有趣每个部件都有故事
王银忠透露,他研究汉字,是在学习、尊重汉字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每个汉字所反映的事物。汉字是由部件构成,部件是字中的表意单位,每一个部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透’字,由‘辶’和‘秀’组成,其中‘辶’表示与行走有关,‘秀’表示谷子果实或花,本义为去察看谷子如何开花结果。为什么表示‘暗地里告诉’,‘穿透’,‘显露’,‘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现代字义呢?请教了研究谷子的专家,方知谷子是闭花授粉作物,察看谷子花或进行人工授粉,需先将其花颖拨开。这样,由闭花授粉引申为‘暗地里告诉’;由拨开花颖引申为穿透;由拨开花颖而花暴露出来引申为显露;由弄明白谷子如何开花结果引申为透彻;由经过人工授粉而谷粒饱满引申为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
“再如‘渐’字,由‘氵’和‘斩’组成,其中‘斩’表示造车,为什么加‘氵’呢?为什么表示‘浸、流入’和‘事物发展的开端、慢慢地’等现代字义呢?古代造车一般用硬木,于是就到红木家具厂参观,才知道用硬木制造器具,首先要浸泡硬木料,这是硬木除脂的第一道工序,而后还要经过煮、蒸、烘干等工序,使木料中的油脂排出,以防变形。由浸泡木料引申为浸;由液体进入木料空隙引申为流入;由浸泡木料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开端;由浸泡木料的过程引申为慢慢地。”
“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我找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他给我讲一上午,然后又用一整天的时间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看,最终弄清了缘由。为了弄清‘羟’一类的字,请教化工专家,弄清其化学分子式……”
非常实用
让你快乐地迅速识字
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的初衷就是要“教小孩儿识字”,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着其实用性。
王银忠表示,“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说中国话的,首先要把汉字搞清楚,这是个基础。我相信《会意识字》会越来越有用。相信50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教材,中国汉字教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在谈到这本字典时表示:“《会意识字》一书,是一部具有特色的新颖快速快乐识字字典。人们都觉得汉字难学,作者倾10年心血潜心研究,追寻汉字的繁化、简化背景,探索出汉字的最大特点是‘义寄于形,形义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汉字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汉字背后的故事是什么的呢,我们来看看下文。
武则天造字
“曌”同“照”。武则天从小就叫武照。她当政的时候,把照字造成“曌”,代表日月当空,阴阳统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配觿》则说:“唐,天后以曌代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隋代: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五代时南汉刘龑取“飞龙在天”之意给自己造了“龑”字。
中国的造字很有趣味,例如有人问吴稚晖先生:「为什么叫『波』?」他回答:「水的皮。」又问:「为何叫『坡』?」他说:「土的皮」。由此而推,什么叫「被」,就是衣的皮,用布衣做皮,就是被;人为什么会「疲」倦?因为生病了,所以从皮肤的颜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位赵先生跟陈先生打招呼说:「『东』先生您好。」陈先生生气的回道:「『肖』先生您好!」赵先生听了很不高兴,就说:「我姓赵,您为什么叫我『肖』先生?」陈先生说:「您割了我的耳朵,我就不让你走路。」
中国造字深富哲理,具有智能。一个「国」家里,因为有人口,就会有干戈,所以国家战争不息;为了金「钱」,也会大动干戈,所以纷争不断。
此外,日有所知为「智」,将宝物分开即为「贫」,日月并存代表光「明」。甚至有人常自喻为仁义之士,「仁」者不是个体;仁者,要有二人的对等友好关系,才为仁者。
中国仓颉造字,为历史上大家所公认。其实认真说来,中国的字应该不是某人所创,而是历史上集大家的智能所成。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刘半农先生,和赵元任先生合作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曲中的「她」代表的是祖国,后来成为女人之代名词。在此之前,中国称呼并无男女的「他」与「她」之别,但为西洋翻译学上的需要,有人兴起区分之意,所以最初如鲁迅曾用「伊」字代表女性,直到刘半农创「她」字,经大家一致公认,「他」、「她」便成为男、女的代称。甚至形容动物用「它」,神明用衣领旁的「他」。如此造字就这样经大家的智能,延续成为中国的造字文化。
唐代的武则天自称「武曌」,「曌」就是武则天造字的智能,因为她目中空无所有;是自大呢?还是她的修为真的已经到了双目皆空的境界呢?无从得知。宋朝的刘攽与苏东坡曾经互请对方吃「皛饭」与「毳饭」,这虽然是文人之间互相作弄的游戏,也可以看出两人善用文字的智能。
佛教东传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增加了许多很好的名词字汇,例如「三世」、「因果」、「业力」、「无明」等,这些都是深富意蕴的名词,不像现代的新新人类,自创许多戏谑性的用语,如「很酷」、「很逊」、「很菜」、「很酱」,这些都是很轻蔑的用词,实在不足取。我们希望文化的发展,应该用庄严的心情,用深度的智能,才能开展出更好、更有文化的字汇名词。
埊地字。武则天不喜欢土也是地,觉得不大气。武则天造字大多是上下结构。大意是代表决心改掉男尊女卑。
确且地说,武则天造了二十个字。
人,一撇一捺,武则天觉得像张着腿的男人,改为而形。是一个穿裙子的女人
后又改成左边单人旁,右上一右下生。指人是一生。改得沉重悲壮。一生就是人字。这个字能看出武则天的铁血性格与沧桑沉重。
国改成口字里加武,与权性有关,但觉得不吉利,武困于城中,遂放弃不用了
后改成口中八方。
以下是她改的17个字,但还有一些打不出来。比如万字像德国的国旗标志,两个缠绕的己。
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武则天造的17个字
卢舍那和武则天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这佛像为何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武士(yue)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后来经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晋升为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都督(统辖数州军政的地方长官)。《旧唐书》等史料和传说盛赞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纲,有年路经利州,看了小武则天的相貌,说是君临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产生了这个念头和欲望。
武则天14岁上,以美名被招进宫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宠爱,这个有心计的姑娘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继位为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敌,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是很强的。她不仅逐渐插手政事,还通过各种通径在天下树立自己的神圣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了大慈恩寺,并给玄奘为首的译经事业以极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自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殁之前,请求在公开场合改变“道先佛后”的次序为“佛先道后”,高宗都坚决不肯答应。
武则天要想改变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仅要在社会力量上打击李氏势力,像她称帝后大诛李氏封王一样;还要在形象上树立自己至调我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在这后一点后,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是最适宜的。因此,武则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混为一体的。
有说是她撒着娇,让高宗开凿这尊大佛时依自己形象为模特的;有说是她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大佛左侧束腰部位碑刻记有捐钱事),工匠们受感动后主动依她为模特的,总之,这尊佛和其他佛像确实不同,的确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样。
大佛塑好后,名为卢舍那。卢舍那译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造字给自己取名“(zhao)”,意为:“日明当人”。这相同的含义不会是巧合。
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这实质上是继卢舍那之后,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汉字背后的故事有哪些
从职场到婚恋,从选秀到相亲,从真人秀到脱口秀……打开电视,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不一而足。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品位,传播有内涵的文化类节目,成为电视传媒业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全国唯一一档文字类栏目《汉字解密》在湖北电视教育频道开播。一天解一字,一字一故事,栏目用独特的视角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创造性传承与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
破解汉字的造字秘密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了。”中学教师刘先生下班回家,打开电视,屏幕前学者对汉字的形象解读瞬间吸引住他的眼球。
“在汉语中有很多字都跟‘牛’有关,比如物体的‘物’,它是形声字,表示万物形符从牛,一件两件的‘件’也从牛,也就是说古人计件数是以‘牛’来计的……”
“《说文·羊部》里面说:羊,祥也。所以‘羊’也往往借做‘祥’。比如‘吉祥’古时候也写作‘吉羊’……”
华中师范大学的古汉语研究专家王洪涌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揭秘龙、虎、牛等“十二生肖”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演变过程,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刘先生耳目一新。
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汉字解密》的讲述嘉宾再合适不过。节目开播以来,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汉语言专家先后破解各类汉字的造字秘密,通过形象的讲述、生动活泼的语言,再现了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历史和背后的文化、故事,给观众奉上了一场场高雅的文化盛宴。
甲骨文专家、江汉大学客座教授李健认为,栏目深入解读“汉字智慧”,原创动画生动形象,诗词书法赏心悦目,特点突出,是全国首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记录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书写汉字、读懂汉字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本领。汉字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能力直接影响着人的表达。
然而,大部分人学习汉字,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符号认识,对于汉字的产生、造字理据、原始字形、文字本义、引申义的发展等都了解甚少。
通过《追根“说”源》《东方魔块》《点横撇捺》《字字珠玑》四个板块的创意组合,《汉字解密》剖析每一个汉字的演变历史及故事典故。其中,《追根“说”源》板块一天一字,邀请专家拆分古人造字的秘密,解读先哲的智慧思维,是节目的一大看点。
填补国内字理教学空白
每一个汉字都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中国文字的演变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
汉字是少年儿童接触传统文化最好的窗口,小学是孩子求知欲最强的时期,童年伴随着方块字一路成长,就会爱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终身受用。
学校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把汉字当成语言符号生硬灌输给学生,学生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从内心真正亲近母语。识字教育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同时结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汉字解密》用有趣的动画演示把汉字结构分解开来,告诉孩子每个组成有什么故事、意义,古人为什么这样造字,抽象的汉字一下变得形象、生动,超越了原先死记硬背的做法,这便是字理教学。
“保字的甲骨文左边是一个大人,右边是一个小孩儿,两边合在一起,表示一个人背着一个小孩儿,这就有保护的意思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学屏幕,学习汉字的文化奥秘。“‘保’就是让小朋友们不要受到伤害。”
学校引进《汉字解密》后,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热情被点燃,产生了兴趣,识字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老师们也感叹:“原来识字课还可以这样上。”
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周恩芝说:“《汉字解密》的出现,填补了国内字理教学的空白,改变了教师教学思维,带动了学校教学方法创新。”
掀起学习汉字文化热潮
汉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体系和语言体系之一,塑造了华夏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符合自然规律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国家情怀,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美国留学生傅威廉是《汉字解密》的忠实粉丝。“《汉字解密》让我受益匪浅,我经常通过互联网把节目分享给朋友,让他们能够方便地看到节目,学习汉字。”
据统计,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4000万,使用汉字的人已超过16亿。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成为年青一代的生活方式。为了让青年群体更好地观看节目,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汉字解密》顺应“互联网+”的传播趋势,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载体多矩阵推送,努力做到电视端、PC端和移动端等渠道的传播。
现在,观众在移动视频APP上就能回顾前一天的节目,为许多年轻的“汉字迷”提供了便捷。在武汉读研的小宋没有落下一期《汉字解密》。“前一天忘了看,第二天能在手机上回放,就像在‘追剧’一样。”
通过热门话题、短视频、知识点、朋友圈分享等模式,《汉字解密》重构了节目的社交传播新形态,其下载量、关注度、粉丝数、网络热度不断攀升,焕发出高品质原创内容的生机与活力。数千年的文字与“互联网+”激荡碰撞,让人们对文字重拾了热爱。
除了在湖北电视教育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外,《汉字解密》已经成功登陆长江云APP、湖北网络电视台、乐视网、微信、微博、今日头条和腾讯视频,影响人群突破百万。
每天下班回家,郑刚一家人都会准时收看《汉字解密》,一期期节目下来,郑刚的孩子对汉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字典故能够信手拈来。“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和影响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郑刚对节目赞不绝口。
“恕字底下是心,上面是如,如就是两边对等。很多人对恕有误解,认为是宽恕。实际上恕是指跟人交往要对等,将心比心……”郑刚对“恕”有了新的认识,“做人开心最重要,要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分享快乐。”在孩子学习的同时,他同样也在进步。
在湖北,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收看《汉字解密》,汉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汉字的故事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à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竹竿"和"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天心取米“带来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帝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帝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帝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错别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汉字起源传说的故事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图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中国汉字起源的故事
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结绳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 “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婦),因为过去的女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个时候,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造字时分为象形法,会意法和形声法,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
你们看看象形字,“日”就是个圆圆的太阳,“月”就是弯弯的月亮,“水”向条小溪,“牛”特别突出了两个犄角。
“爵”象形字:
1.甲骨文的形体,像古代酒器的形状,下有足。
2.金文的形体,更像酒器的形状,右边增加了一只手。
3.小篆的形体。
4.是楷书的写法。
而会意字里“明”写成如图示,意为“日”和“月”带来的光明。“旦”写成如图示 ,意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 婴”会意字:
1.金文的形体,上部是“贝”,下部是“女”,表示妇女项上由贝做成的装饰品。
2.是小篆的形体,上部是两贝,其意不变。
3.是楷书繁体字。
4.简化字。
“婴”字的本意是用贝做成的项链。义为“缠绕”、“围绕”,如古人陆机曾说:“世网婴我身。”世网比喻世事。就是说:世事把我缠绕住了。
“婴”字由项饰即宝贝。引申为婴儿之义。
“孕”会意字:
1.甲骨文,外部是一个人面向左侧而立,腹中有一“子”,诚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样子。
2.小篆,上变成“乃”字,已无人形了,下部的“子”依然存在。
3.楷书的写法,由小篆演变而来。
关于形声字同学们都很熟悉,例如:“爸”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的结合;“芭”字是由“巴”和“++”搭配而成。
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欢迎浏览!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延伸阅读】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读到《会意识字》后评价说:"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研究出的“快速快乐”识字法,使人耳目一新。目前尚未看到同类的识字字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王银忠老人花了十年时间编著的《会意识字》,就会发现:这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本字典都不相同。其对每一个汉字的拆解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并且赋予了每一个汉字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年研究汉字的漫长时光中,王银忠老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我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找不到《会意识字》这样的字典,汉字走向世界,没有一本拿到世界上用的书怎么行啊!"
涵盖面广
常用的字都能看到
王银忠表示,《会意识字》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的含义,也就是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简言之,是解释包括简体字在内的现行汉字的书。
"这本书总共有3678个字,主要选择的是小学课本生字表中的字,又增加了一部分与那些字相关的字,基本涵盖了常用字,其覆盖率达99.48%。每个现行汉字的后面首先列举出能检索到的繁体字、异体字和隶书、缪篆、小篆、金文、甲骨文等,便于读者在字形上互相参照。另外,通过字形结构、本义、字义演变、组字等,对每个汉字分别予以解说。这样,为独体字提供了其古象形字,便于人们开发右脑,加强记忆;对合体字则提供了“会意识字”的范例,便于人们掌握这种识字方法,达到生字过目不忘"。
王银忠透露:"为了弄清每个字的本义,我把所有名家的说法都查出来,他们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正确;哪些不正确,我得证明为啥错,都得有个判断。更重要的汉字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本身的文化、结构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另一个还有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这个费工夫,涉及面很大。凡是中华民族用得到的知识,它都能体现出来,这些东西都得弄透。"
十分有趣 每个部件都有故事
王银忠透露,他研究汉字,是在学习、尊重汉字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每个汉字所反映的事物。汉字是由部件构成,部件是字中的表意单位,每一个部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透”字,由“辶”和“秀”组成,其中“辶”表示与行走有关,“秀”表示谷子果实或花,本义为去察看谷子如何开花结果。为什么表示“暗地里告诉”,“穿透”,“显露”,“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现代字义呢?请教了研究谷子的专家,方知谷子是闭花授粉作物,察看谷子花或进行人工授粉,需先将其花颖拨开。这样,由闭花授粉引申为“暗地里告诉”;由拨开花颖引申为穿透;由拨开花颖而花暴露出来引申为显露;由弄明白谷子如何开花结果引申为透彻;由经过人工授粉而谷粒饱满引申为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
"再如“渐”字,由“氵”和“斩”组成,其中“斩”表示造车,为什么加“氵”呢?为什么表示“浸、流入”和“事物发展的开端、慢慢地”等现代字义呢?古代造车一般用硬木,于是就到红木家具厂参观,才知道用硬木制造器具,首先要浸泡硬木料,这是硬木除脂的第一道工序,而后还要经过煮、蒸、烘干等工序,使木料中的油脂排出,以防变形。由浸泡木料引申为浸;由液体进入木料空隙引申为流入;由浸泡木料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开端;由浸泡木料的过程引申为慢慢地。"
"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我找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他给我讲一上午,然后又用一整天的时间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看,最终弄清了缘由。为了弄清“羟”一类的字,请教化工专家,弄清其化学分子式."
非常实用
让你快乐地迅速识字
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的初衷就是要"教小孩儿识字",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着其实用性。
王银忠表示,"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说中国话的,首先要把汉字搞清楚,这是个基础。我相信《会意识字》会越来越有用。相信50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教材,中国汉字教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在谈到这本字典时表示:"《会意识字》一书,是一部具有特色的新颖快速快乐识字字典。人们都觉得汉字难学,作者倾10年心血潜心研究,追寻汉字的繁化、简化背景,探索出汉字的最大特点是“义寄于形,形义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