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梗概50字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五史三国志 袁绍大败官渡之战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起初,袁绍率领大军南下的时候,谋士田丰曾劝谏他说:“曹操善于用兵,诡计多端。他的军队数量虽少,却切切不可轻视。与他相持对抗,必须作长远打算。将军您占据险要的山河地势,拥有四个州的土地和百姓,以此为前提,您可以对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对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操练兵马,然后选出一些精锐部队,编组成几支奇兵,在曹军不备的情况下轮流出击,骚扰河南地区。曹军救援右边则袭击其左翼,救援左翼则攻其右边,如此连续不断,使曹军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和从事生产,我军不曾大动干戈而敌军已经疲惫不堪。这样,用不了两三年时间,就会把曹操拖垮。可眼下将军您放着深思熟虑的长远大计不用,却把全部精力用于打一仗就能全胜,万一这一仗打不赢的话,您可是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袁绍不愿听从田丰的劝谏,田丰仍再三陈词。袁绍大怒,以为田丰是有意散布失败情绪,扰乱军心,破坏他的出兵大计,于是下令给田丰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等到袁绍大军溃败后,有人对田丰说:“你的预言都已变成现实,这下子大将军会更加看重你了吧!”田丰叹气道:“如果袁公打了胜仗归来,我倒是能够活命;如今他大败而回,我的性命肯定保不住了。”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对左右的人说:“当初我没有听从田丰的劝阻,这下果真会令他耻笑了。”于是传令把田丰杀掉了。袁绍这个人外表宽容娴雅,喜怒不在脸上表露出来,颇有大将风度,而内心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处理田丰就是明证。

官渡之战梗概50字

读《官渡之战》有感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好总理。

  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官渡之战"读后感

  我认为"官渡之战"是非常有名的战役,他讲述的是袁绍带领着70万大军去讨伐曹贼,而曹操在官渡迎战,它之所以十分有名是因为曹操只带几万人马却把袁绍的几十万人马打的溃不成军.那是因为曹操聪明过人,善于用心计.比如说在大战之前,曹操了解到袁绍背东朝西,可以利用太阳光的优势,所以请袁绍喝茶来拖延时间,等太阳光对曹方有利时,曹操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互让大笑起来,刚回到阵营便让弓弩手放箭,由于太阳光十分刺眼所以袁方军士来不及准备被射到了一片.

  在袁绍溃败以后许攸给袁绍建议,袁绍非但不听,还觉得许攸在害他,还要把许攸杀掉,许攸实在忍耐不下便投靠了曹操,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鞋也没穿边去迎接,由于许攸的帮助,曹操大破袁军.

  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便憎恨袁绍的袁绍的多疑无知,称赞曹操的机智过人.

  通过这场战役我学会了生活中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你肯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在逆境中转败为胜!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

  当我读完了《世界上的著名战役》中的一篇文章——官渡之战后,我觉得袁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有许多聪明的将领告诉他一些对自己、对这次作战计划有利益的战术,但是他一点都没有采纳,而是骄傲地使用着自己的战术。最终,导致他们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自己也积忧成疾,最终病死。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吸取一些重要信息,来完善自己、来取长补短。

官渡之战读后感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公元200年二月,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企图诱曹军离开官渡,然后一举消灭之。这时,曹操早已领兵来到官渡,听说白马被围,给于去救。曹操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大兵阻拦。曹操趁机带轻骑兵突袭白马。等曹操到了离白马十里之地,颜良才发现急忙仓促应战,被曹军先锋———暂降曹操,急于立功离去的关羽所斩杀。袁军群龙无首,顷刻间孤奔鼠窜。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派大将文丑率六千轻骑兵为先锋,全军追击曹军。曹军把重武器丢在地上,让文丑认为曹军投降了文丑到时,以为曹军投降了,便领将士捡武器。霎时曹军见袁绍军乱成一团,就命令部队冲出去。袁绍军顿时慌了,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被关羽所杀。曹军大获全胜,形成了袁。曹两军对峙。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点,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操率大军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操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好,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操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操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军心,在危险前很镇定;第二点是曹操很能利用袁绍的上当之心,才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让我明白了:在危险中要镇定,善于利用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成功。

官渡之战读书笔记

  “人才之盛,莫过三国”这是清朝诗人赵翼所说的,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几句话中表现了三国时期人才的多与精。三国人才多得很如孙权方面有的周瑜、张昭、陆逊等人,曹操方面有典韦、郭嘉、荀攸等人,刘备则有万人不敌的五虎将与如同神的化身-孔明。他们都是三国中,最后能形成鼎足之势共立天下的。他们都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其中官渡之战是曹操的代表作。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人,占据了兖州、豫州、徐州。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难以避免。 最初的形势是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建安四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劝告,归降曹操。刘表缺乏决断,两不相帮。曹操用卫觊之计,镇抚关中。这一年,曹操屯兵官渡,以防卫许都。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击破已经背叛且交结袁绍的刘备于徐州,生擒并招降关羽,旋即还军官渡。袁绍迟疑不决,失去夹击曹操的良机。 二月,袁绍率十万步兵、一万骑兵,进军黎阳,准备渡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白马。 四月,曹操用荀攸之计,声东击西,佯装欲于延津渡河,诱使袁绍分兵西向,实则轻兵突袭白马,令颜良措手不及。此战关羽阵斩颜良。白马之围已解,曹操迁移民众,沿河西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曹操,至延津南。曹操令骑兵解鞍放马,将辎重丢弃。文丑与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追至,士兵们分取辎重,逐渐混乱。曹操以五百余骑,乘机进攻,斩杀文丑。此后,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关羽复投刘备。 官渡之战正打的火热时,江东孙策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汝南黄巾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为曹仁击破。八月,袁绍不听沮授持久作战的建议,自阳武逐渐进逼至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九月,曹操与袁绍交战不利,转而坚壁拒敌。袁绍建高橹,垒土山,居高而射,曹兵只得蒙盾而行。曹操命人制作霹雳车,事实是投石车。袁军又掘地道,曹军就挖长沟。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令徐晃等人骚扰袁军补给线。 十月,袁绍派遣淳于琼率兵万余护送军粮,宿于距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建议增派蒋奇率部于侧翼掩护,袁绍不从。许攸献计轻军夜袭许都,也不被采纳;其家属犯法下狱,许遂与袁决裂,转投曹操。曹操光着脚出来迎接,问计于许攸。许攸告诉曹操,袁军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守备不严,劝他轻兵破袭,则袁将自败。曹操当机立断,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营,自领步骑五千人,伪装成袁军,人衔枚马缚口,携带柴草,从小路夜行,迅速赶到乌巢,纵火围攻,淳于琼部惊慌混乱。拂晓,淳于琼才发现曹操兵少,出阵反攻,曹操率军突击,淳于琼又退守营中。袁绍得知军情,只派轻骑救援淳于琼,而命令张郃、高览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营。张郃认为,乌巢战场才是战局关键,应全力救援,袁绍不听。援军迫近乌巢时,曹操鼓舞士气,集中兵力,先斩淳于琼,再破援骑,将袁军物资全部焚毁。 消息传至官渡前线,张郃、高览率部降曹。于是袁军完全崩溃,袁绍与长子袁谭渡河逃走。 官渡之战,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绍主力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已无力与之争衡。此后,袁军节节败退。建安七年,袁绍忧病而死。其后,袁谭、袁尚争位,河北大乱。曹操乘乱进取,终于平定北方。

  整个官渡之战打了一年多,许多人都大掉眼镜,包括孔子的后人孔融、孙权等人。这一战表现了曹操的勇敢、智慧。从友好到敌对,曹操、袁绍之间矛盾的表面化,是从据有兖州之后开始的,终于导致了矛盾的激化。通过官渡曹胜袁败的战争,这个矛盾才最后得以解决。从兖州到官渡,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在许多斗争中,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敌”、“友”之分是随着利害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转换的。

官渡之战看曹操作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段词,就仿佛又回到了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几乎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但枭雄非曹操莫属。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曹操写成狡猾奸诈之人,可这并没有抹杀他的政治才能,他从一个无名小卒发展到一个帝王,仅用十几年就完成了其它人一辈子都不能完成的事。曹操一生有众多坎坷,但也不乏千古绝唱,在曹操的众多功绩之中,最典型的当属官渡之战了。

  公元200年爆发的官渡之战是北方两大实力派袁绍和曹操进行的一场争夺中原的决定性的大战。当时曹操处境十分危险,仅有七万人,而强大的袁绍则拥兵七十万之多,简直是天差地别。战争之初,曹操被迫连退数关,直到官渡才稳住阵脚。由于实力悬殊,谁都认为曹操是在劫难逃,他的却凭着过人的聪明才智,最后反败为胜。我分析了一下,他获胜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操取胜的关键是许攸的到来,正是因为曹操看准了袁绍生性多疑的毛病,才那样从容不迫,他算准了袁绍会怀疑许攸,因为曹操和许攸是同乡,再加上曹操平日对许攸恭敬有加,曹操知道许攸定会去辅佐自己,告诉他打败袁绍的秘诀。

  勇。狭路相逢勇者胜。曹操的勇气也是非常人可比。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缺乏,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将对曹军不利,曹操统治区内有些郡县就已经叛变了。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曾一度打算退守许昌。曹操的谋士荀彧向他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前途,鼓励他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以便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坚定了同袁绍周旋到底的决心。他一面命令部队继续固守官渡,一面密切注视袁军的动态,寻找有利战机,进行最后决战。

  谋。兵不厌诈,攻其不备。许攸投奔曹操后,马上就向曹操出了一计:火烧乌巢。乌巢是袁绍存放军粮的地方,曹操按照许攸的计谋,派骑兵突袭乌巢,一把火把袁绍的军粮烧了个干净,使袁绍大军陷入了无粮可吃的境地,从而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官渡之战后,袁绍由强转弱,从此一蹶不振,而曹操则由弱转强,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迈出了统一天下的第一步。

我评三国战役之官渡之战

  上次说到,袁绍败了之后,一病不起。最后病重,呕血而死。

  公元204年七月,曹操击败袁绍的接班人袁尚,八月,曹操进邺城。公元205年正月,曹操又击败袁绍的长子袁谭,平定冀州,袁谭被杀。之后袁熙和袁尚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部下许多人是主张征伐的,曹操说:“不用打,我们攻打他们,他们就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我们不打他们,他们就互相残杀。”因为曹操知道,他们俩其实是互相利用,互相防范的。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阴谋夺取公孙康的地盘,以求自立。于是,公孙康就设了“鸿门宴”,在宴会上将袁尚、袁熙一举擒拿,并杀了他们俩。这一切,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从此,不可一世的袁氏家族彻底灭亡了。

  这个结局,其实有两个人早就料到了,这两个人就是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他们两个是不主张袁绍打这一仗的。因为袁绍听不进去意见,让沮授“坐冷板凳”,将田丰囚禁于狱中,说等凯旋归来再和他算帐,田丰在狱中等了一年多,等到的却是失败的消息。田丰的朋友前来祝贺说:“足下必受到重用。”田丰长叹一声:“吾将死矣!”果然,袁绍一回到邺城,便把田丰杀了。

  在这场战争中,袁绍是如何失败的呢?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以寡敌众呢

  让我们总结一下袁绍失败的原因,袁绍这个人,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嫉贤妒能,又反应迟钝,优柔寡断,决策总是慢半拍。而且治军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装腔作势,沽名钓誉,徒有其表,没有真才实学,而且不能抓住机遇,让刘备、刘辟在许昌周边骚扰,却不让他们劫持天子,乘曹操打刘备的时候,却因小儿子有病而不去偷袭许昌;偷袭乌巢时,却不断曹操的后路。袁绍判断错误。战争一开始,就没有接受沮授的意见,中了曹操声东击西之计;袭击乌巢时,接受了郭图的意见,轻兵救乌巢,重兵攻打官渡。袁绍的指挥简直就是一错再错。

  再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取胜的原因。曹操,心胸宽广,能容贤纳士,豁达而不拘小节,能够给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并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而且做事当机立断,变化莫测,执法如山,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言必信、行必果,诚信待人,不玩虚套。曹操还能正确把握时机。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打刘备,许多人说:“袁绍必来偷袭。”曹操说:“不会的。”结果和曹操料想的一样,等他打完了刘备,袁绍也没动一下;打乌巢时,许多人说去不得,曹操说能去,结果大获全胜。由此看出,曹操知己知彼,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曹操在关键时刻能听从贤士的意见。我们想,如果曹操不听许攸的建议,他还有火烧乌巢那件事吗?所以,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战争中也很重要。更重要还是要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但英雄并不都是胜利者,我觉得最后取得胜利的英雄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要豁达而不拘小节,有宽广的胸怀;

  2. 要有决心、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3. 要奖罚分明,执法如山;

  4. 要言必行、行必果,当机立断,广招贤士,并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重用。

汉末官渡之战

  汉末官渡之战是关系到北方统一的关键战役,曹操在兵微将寡、军需补给困难的情况下重创袁绍,一战奠定北方统一的基础,迈出了魏武挥鞭中最有力的一鞭。为什么曹操最终胜出呢?往事越千年,官渡正上演。汉末自董卓之乱以来,关东军阀互相吞并,在北方形成了袁绍和曹操最强大的两股势力。建安四年春(199年),袁绍以田丰、沮授、逢纪、审配、许攸、荀谌为谋士,备步兵十万,骑万匹,陈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灭掉曹操。曹操在官渡前哨战中虽然击毙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和文丑,但袁绍仍然凭借强大的军力,把战线强推至官渡北面的阳武,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

  许攸向袁绍献计,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不纳,许攸转投曹操。曹操纳许攸之计,亲率骑兵五千,火烧袁绍的粮仓乌巢。袁绍派张郃、高览袭击曹操,二人反而投降,袁军顿时溃败,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逃回邺城。两年后,袁绍病死。七年后,北方底定。曹袁对决,《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军兵力还不到一万,而且伤者十之二、三。现代诸多历史学家,如范文澜、张传玺、朱绍侯皆明言曹操以一万人破敌。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不可信,并给出了三点依据。于是乎,《三国演义》说曹操率七万军迎敌,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再看袁绍兵力。袁绍兵力记载比较属实,历来都认为是十万兵,但袁绍投入官渡的兵力也不止这个数。袁绍战败后,曹操曾坑杀八万之众。袁绍其余士卒“闻绍在,稍复集”。加之逃亡士兵,其总数接近十五万。袁绍的兵力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就经济而言,袁绍则压倒曹操。荀谌曾言:“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又有:“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曹操迎献帝之后,虽实行屯田,但仍旧连年征战,不得喘息,以至于官渡会战之时,粮草居然捉襟见肘。就人力物力而言,袁绍仍旧占据优势。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汉末的主战场,也是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而该地区正是曹操统治的核心区域,区域内四处可见“多所残戮”、“数百里中无烟火”字样。

  袁绍出自四世五公,且少有抱负,又结束了东汉宦官掌权百年的局面,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正面形象。十年奋斗,十年耕耘。他从一个渤海郡太守成为坐拥四州的头号地方势力,在官渡之战前,他是很完美的。如此袁绍,为何一战就退出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志得意满的袁绍听不进任何意见,要以个人英雄主义解决曹操及其群士。与袁绍相反的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的能力。官渡战前,袁军连续冲破曹军防线,直抵官渡。曹操兵微将寡,粮食严重不足,抗不了几天了。在此危急时刻,曹操主动向荀彧问策,荀彧给出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而当曹操得到许攸的献策之后,立即亲率五千骑兵火烧乌巢,摧毁了袁绍的粮食大本营。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把自己敢于用谋、敢于用险,沉稳干练,擅长发挥群策群力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汉末自黄巾起义以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军阀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曹操以微寒起家,统一了北方,救治了四分五裂的社会,成为一个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伟大人物。官渡之战是魏武挥鞭中最重要的一鞭,这是他平日强大能量积攒的表现,正如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说的那样:”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进,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

官渡之战

  一

  我是曹操,我现在许昌。

  是我在别人不闻不问之时,从洛阳的废墟中赢回了汉朝皇帝,我并不想拥立献帝,但我要拥有民心,挟天子以令诸侯!

  黄河对岸,是我小时的好友: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血统成就了他挺立河北的局面,使天下贤士尽归他旗下。

  而今,当他统一了河北地区后,竟把目光放在了我的身上,他瞄上了我手中的王牌:献帝。这张王牌,他曾经可以去轻而易举的得到他,但他却对田丰的话不管不问,一心只想着统一河北,哼,鼠目寸光的家伙,现在王牌到了我手里,却又想夺,我有可能给他吗

  二

  我是袁绍,我现在南皮。

  我现在追悔莫及,当田丰向我提出迎来献帝做傀儡时,我不答应,我不想接受看皇帝脸色的生活,我觉得,我现在更自在!

  皇帝这张王牌,是政治王牌,可我认为,政治的作用只是为了招徕名士和民心,而我现在手下名士如云,并傲视河北,我不需要政治王牌!

  不久后,我听说曹操赢回了献帝,我暗自好笑,曹操是闲着没事找人压着他,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傻瓜!

  可没过多久,我看见的曹操,却变了样,曹操只当皇帝是傀儡,并利用皇威,四处征讨,转眼间,兵力、财力和影响力都翻了好几番,这时我才幡然悔悟,不该让那王牌从手中溜走!

  不过,曹操既然抢了我的东西,我就发兵打他,我的兵力是他的十倍!

  三

  真该死,袁绍不顾多年的友情,竟发大军来打我,兵力是我的十倍,不过,既然他肯来,我就有办法打败他,我不信就凭他那脑子,可以打败我。

  前线传来战报,白马港被攻下,敌军正从白马港出发,攻击我官渡港,要知道,官渡是从河北到河南的唯一通道,若他被夺下,陈留、洛阳等地均将不保,当务之急,就是对官渡加强防御,同时立刻想办法让敌军退军!

  可是,我们的粮草主要通过河北的粮商运送进来,如今开战,我们如何保证后方的供应呢?看来这一仗应该速战速决。

  四

  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我的百万雄师浩浩荡荡杀向官渡港时,我手下的许攸竟然叛变了我,逃向曹操那里去了,要知道,他可掌握着我军的粮草地点的机密,这下子彻底玩完了,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派大将淳于越前去看守粮草。

  这该死的许攸,等我捉到你时,我一定将你车裂而死!

  好在我的大军已经到达了官渡港。

  五

  袁绍的大军已经来到了官渡,我用发石机使劲的砸,才没让他们打垮,而后方的兵粮也不够了,真是上天要绝我吗

  正在这时,有人告诉我,许攸来了。许攸,就是那个袁绍军中的许攸?我连忙赤足跑出帐外,却见许攸在阳光下笑得一塌糊涂。我忙请他进账。

  一番商讨后,我得知袁绍军兵粮仓储位置有淳于越把守,约有5000余人,便马上作出决定,率军3000,奇袭淳于越。

  那么,出发!

  六

  我做在军帐之中,为前线战况而紧张万分,我已损失颜良文丑二将和6000先锋,可曹操军的发石机仍威力不减,我军止步不前,不过这样也好,我军粮草比他们多,我拖死他们!

  如果我能够打败曹操,那我就可以拥有更高的声望、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才……

  我沉静在幻想之中。

  七

  我率军来到淳于越营前,却见他与自己的军士都喝得烂醉,这个酒鬼,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我率军上到山顶,将火把投到粮仓里,顿时,袁绍军的希望就在烈火的呼啸声和士兵们喊叫声中灰飞烟灭了。

  回到营地,我想敌军发动攻心战术,敌将张禾投降,其他士兵也应为听到粮草被烧而逃散,我乘机北上,将袁绍赶尽杀绝!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