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二十四节气立冬习俗

  1、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

  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2、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

  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学习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3、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4、南方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5、立冬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7、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春分习俗

  一年中第四个节气。这时昼夜平分,即视太阳在黄经上自0°至15°的一段时间 (约15.2天),从每年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这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5°57′N。狭义上指春分开始,视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经0°与赤道交点(升交点)的时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这个时刻处于春季的中点,这交点也称为春分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为二分点。春分点系天文学名词,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点指东经180°与赤道的交点,太阳在9月23日(或24日)经过此点。中国文献中指的春分点,通常指黄经0°与赤道的交点。春分点的确定,始于商代(约在公元前18一20世纪)。

  古代的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玄乌至,二候雷始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之篇》有:“春节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阳光直射赤道,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点位置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则昼短而夜长。天文学上规定,春分为春季开始。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 作物进入春 季生长 阶段。华中农谚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区,山桃、加拿大杨、连翘、杏树、玉兰等树木相继开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春分时节,在中国的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还处在冬去春来的过渡阶段,晴日多风,乍暖还寒。根据近几年来对沙尘这一地区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在这些地区,大风 卷起的扬沙 、高空飘来的浮尘 ,特别是沙尘暴 对大气 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

  民俗: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到目前为止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说到二十四节气,可是有大来头的。它是古人依据黄道面划分制定,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而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

  一说到清明我们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确,清明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顾名思义是要去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悼念先烈。

  一大清早,妈妈就扯着嗓子叫我起床。太阳金色的光照在我身上不由感到全身热热的。爸爸坏笑着二话不说就掀开了我的被子,我冷的连打了两个喷嚏,把身子缩成一团,我迷迷糊糊地张开眼,看见空中有许多小小的“灰尘”,我看呆了静静地盯着它们。妈妈先开口说话了:“大懒虫!这都几点了,快穿衣服,要去上坟(扫墓)了!”。噢,我这才想起来今天原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啊!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匆匆忙忙穿好衣服,简单洗漱一下就下楼了。

  一到楼下一阵阵肉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爷爷在烧菜,有大鱼、大肉、还有油豆腐、千张丝等,我的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我赶忙拿来筷子一下子就夹了一只油豆腐,刚要吃就被爷爷叫住了:“小馋猫!又来偷吃,这是供祖先们上坟要用的,快!把旁边的粥吃了,吃完就跟我上坟去。”我看了看旁边那不起眼的白米粥,无奈地用勺子盛了几口往嘴里放,眼睛还瞅着旁边的油豆腐与大肉。

  爷爷把准备的饭、菜、酒、冥钱等东西放到三轮车上,就出发了。我跟着他在路上跑来跑去,像春天里的小鸟叽叽喳喳不停。一路上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小草努力地探出头来与春争风;花儿在春风下摇曳着似一个个舞者,蝴蝶是忠实的粉丝在花丛中为它们伴奏;大树枝繁叶茂就像一位有辈份的长者,不甘示弱在春风中发出“沙沙沙”地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春天真温暖,社会主义中国真幸福。

  大约走了十分钟,我们便看到了一个墓地,那里供着我们的祖先还有奶奶……我们依次来到我奶奶的墓前,爷爷把做好的菜放在地桌上,点燃蜡烛与香让我们祭拜奶奶,爸爸满满地倒了一杯酒,妈妈点燃了冥钱与佛经,嘴里还说着什么:“在天上不要省,多花点钱过好一些。”这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十分严肃,鸦雀无声,只听见风中传过来低沉的哭泣声,四周充满了伤感的气息。我想看看爸爸可看到的却是一个泪人,也许他是舍不得奶奶,也许他又念起来了奶奶生前的好,也许他是为奶奶这么年轻就离开我们伤心难过;我再看看爷爷和妈妈都低着头默默地在流泪。这一切真像在做梦一样,奶奶是多好的人,一辈子勤劳朴素,也十分爱我们这个家,却走的这样突然。我也不知不觉中呜呜地哭起来,心里默默地念着,“奶奶你走好,我会努力读书,为您争光,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我过去安慰爸爸与爷爷,可被妈妈拉住了,紧紧地抱着我。我心里想这就是清明的特点,今天还会有许多人来扫墓,也会流下装满思念的泪水吧。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它不仅是缅怀祖先和亲人,更是为悼念保卫祖国光荣牺牲的英雄们和为社会主义中大国建设而光荣殉职的建设者们。我们必将永远记住他们生前留下的历史光辉,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去凝聚更多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努力为大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

二十四节气暖暖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一、立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二、雨水:

  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三、惊蛰:

  惊蛰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春雷也开始轰鸣,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过冬的虫卵也快要孵化了。

  四、春分:

  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五、清明:

  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六、谷雨:

  谷雨这个节气,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七、立夏:

  立夏这个节气,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八、小满:

  小满这个节气,表示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九、芒种:

  “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芒种这个节气,北方表示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十、夏至:

  夏至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十一、小暑:

  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十二、大暑:

  大暑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最炎热的署天来临了。

  十三、立秋:

  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十四、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处署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已过去,天气渐渐转凉。

  十五、白露:

  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汽,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

  十六、秋分:

  秋分这个节气,同春分一样,表示秋季日夜平分的意思。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此后,黑夜逐渐增长,白天逐渐缩短。

  十七、寒露:

  寒露这个节气,表示露水更浓,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十八、霜降:

  霜降这个节气,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

  十九、立冬:

  立冬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二十、小雪:

  小雪这个节气,表示到了冬季,北方开始降雪。

  二十一、大雪:

  大雪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但表示降雪要来得大些。

  二十二、冬至:

  冬至这个节气,表示最冷的冬天要来了。

  二十三、小寒:

  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出现霜冻。

  二十四、大寒:

  大寒这个节气,同小寒一样表示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季节。

  广阔无边的草原,牧群就像散落的点点繁星;

  生机勃发的森林,树木最终成为见证时光的老人;

  波光粼粼的水面,鱼儿的跃动弹奏出无数人生活的旋律;

  那一片金黄,装扮着油菜花开的季节;

  还有那向日葵盛开的芬芳;

  紫色的是薰衣草的浪漫;

  白色的是樱花暖暖的情怀;

  这是江南的田园,一望无际的稻田拼接成绿色的画板,映射出一片宁静;

  这是北方的田野,连绵无边的麦田交织成农民的笑脸,这是希望的港湾,是梦想的色彩;

  那是梯田,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人间最美的图画;

  那点点的雨露,是生命的印记;

  那滴滴的汗水,是劳动的赞歌。

  播种的季节,美丽着、忙碌着;

  收获的季节,劳累着、幸福着;

  1.东北林区

  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一般称为东北林区。这里,林区绵延几千里,形成一片树海。因为这里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所以耐寒的针叶树种相对最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地区。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等,也有属于阔叶的树的白桦、水曲柳等。东北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葱郁茂密,遮天蔽日,站在森林里,只有中午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见到阳光。因为树木长得很密,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2.西南林区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山麓有滔滔江河,山沟有股股泉水,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真是“一山有四季”,所以树的种类特别多。山下和各地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树,山腰上是落叶阔叶树,再上面就是针叶树。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这些树也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解放后,在云南省还营造了成片的橡胶树和咖啡树,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

  3.南方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条件良好,树木种类很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还有我国特有的竹木。这个林区南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宝库,经济林木更是丰富多彩,有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要等,后面的三种经济林,盛产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樟树是宝岛的特产,它的枝叶可以提制樟脑。台湾省的樟脑产量,最高曾达全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被誉为“樟脑之乡”。

有趣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对,这就是节气歌,短短的四句话,包含了二十四个节气。这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来听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就已经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在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 一书中,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

  后来人们又根据每个月月初、月中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位置,结合了天气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总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成了二十四等份,还给起了专门的名字,这样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其实,我们中国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国画、剪纸、京剧、中国结等等。而我,只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采集了这些香甜的蜂蜜,再将我采集到的这些果实分享给更多国人,发扬光大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习俗二十四节气精选作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传统。

关于二十四节气

  今年春分在3月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地区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后,宫中词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二十四节气

  小的时候,去到哪里,都能听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现在信息时代,去到哪里,都能听到“什么是冬至,呃现在谁还知道什么叫二十四节气啊!”

  趁着现在是暑假期间,小梨对我说:“好热好热,现在好像是夏夏什么来着?哎,不管了,反正我就是热死了,我要空调!”“夏满芒夏暑相连,当然热啦!要不就这样,我们回去看望一下老师吧!这么久不见,也挺想她们的。”我提议道。出乎意料的是,衷爱空调的小梨居然答应了。

  骑上我的爱车,朝向我的母校,出发咯!来到母校,一切都是熟悉的环境,多么美好的人工园林,多么可爱的师弟师妹

  人工园林里有一个白色的十字架,教堂上也经常使用的这种白色十字架,不知怎的,自然产生那样庄严肃穆的气氛。

  走到办公室门口,敲门,推开,小心翼翼地走进去。因为我们是穿着校服来的,所以他们一时之间还认不出我们,便问:“哪个班的啊?”我和小梨说:“2013届初三(6)班的。”说完,甘老师抬起头,欣喜若狂的,说不出话来。

  “你们两个,把二十四节气给我背出来!”“老师,我们都已经毕业了,还来啊?”“我说过的啊!回来一次就背一次,速度,开始。”“春分秋分夏冬至,秋秋秋忘了”我们两挠了挠头。“你们两个跟我来人工园林,感受一下啊!”

  又回到了那个庄严肃穆的地方,只见老师把我们带到一个大屏幕前,播放了二十四节气歌,身边的空气也随着歌曲变化起来。放完后,老师一脸严肃地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而形成的实践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都会背了,然而你们两个是我的得意门徒,真是令我太失望了。”说完,便头也不转的走了。

  “小梨,我们是老师的得意门徒,不能让她对我们失望啊!我们快点把丢掉的知识找回来吧!”我和小梨在那里感受了一遍又一遍不同的温度变化,看了一遍又一遍二十四节气歌。过了十几分钟后,我们回到了办公室,对着老师唱出了二十四节气歌。顿时,老师脸上的阴霾都散开了,其他的老师都为我们鼓掌,都说着甘老师带出了两个好徒弟呢!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你都记住了吗?千万不要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藏再次弄丢了哦!

二十四节气作文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里慢浮沉。”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太阳像个火球烤着大地,空气燥得仿佛遇到一点火星儿就会燃烧起来,路旁的小草已经奄奄一息了。洋槐树下,大黑狗伸出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直喘粗气。我打开电风扇的电钮,连风也是热的,我依然像坐在热气腾腾的大蒸笼里。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阳才一露脸,天地间弥漫开无形的热气。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轰隆隆滚过来,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大路上,偶尔有人走过,都是匆匆的样子,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就会被烧着似的。树上的知了仍在喋喋不休地叫着,一声比一声响亮。

  而就在此时此刻,一辆电瓶车闪电般地经过我的眼前,我看见车上的人穿着一件蓝色的衣服,衣服的后背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饿了么?他终于停下了他风风火火的电瓶车,摘下了头盔,他的头发乱糟糟的,简直就像一个鸡窝。穿着一件破洞的牛仔裤,脚下穿着一双黑色的皮鞋,已旧得不能再旧了,上面布满了一层灰色的尘土。我注意到:他蓝色的衣服湿漉漉的,简直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他下了车,拔腿就跑。“叮咚”,我打开门一看,是他!他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小……朋友,你……的外……卖……”我颤颤巍巍地答道:“谢谢叔叔!”我奔进客厅,递给了他一瓶饮料,他刚想拒绝,我已强行塞到他的怀里。他心头一热:“小朋友,谢谢你!”我凝视着他的身影,一时间呆住了。只看着他越走越远……

  在大暑正午的阳光照耀下,马路上只有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外卖小哥。他们在这么炎热的天气里,服务那些不愿出门的人,外卖小哥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只有知了在陪着他,不厌其烦地叫着……

二十四节气介绍

  一、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依据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三、归属

  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xx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xx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xx年2月5日。

  四、古时候的叫法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于平凡的好的标题

24节气的摘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