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一个汉字的故事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汉字的故事有哪些

  汉字,相信大家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汉字。汉字已是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是,大家知道汉字是怎样发展来的吗?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

  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以后人们又陆续创造了草书、行书等各种各样的字体,也涌现出了像“钟、王”、“颜、柳”、“苏、黄、米、蔡”这些举世闻名的书法家。汉字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的个数也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便于人们查找汉字的工具,像《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汉字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对于一些笔画过于繁琐的汉字进行了大胆简化,使人人都能识汉字、用汉字,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在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汉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像表示化学元素的汉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汉字不断出现,许多汉字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怎样把汉字输入计算机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汉字输入法,如拼音、五笔字型、表形码、自然码等等。汉字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们不应该抛弃汉字,而是应该发展汉字,完善汉字,让汉字在二十一世纪继续延续下去。

收集一个汉字的故事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有趣的汉字小故事四:汉字词语"竹竿"和汉字词语"猪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有关中国汉字的故事

  “万”的本义是蝎子

  “万”的本义并不是现在的意思,它的繁体字形为“萬”,在造字之初是个象形字,本义是蝎子。相传古时候我国华北地区常常有蝎子出现,蝎子毒性非常大,人们就将蝎子的这种恶毒之极称为“万恶”,“万”也就逐渐有了“程度达到极限”的意思。

  大约到了周朝以后,十、百、千这三个数量级不够用,古人觉得计数到了十千,已经达到顶点,于是借来“万”表示“十千”。

  “零”和“〇”是一回事吗

  “零”和“〇”都是汉字,都可以表示阿拉伯数字“0”的概念,但它们不是同一个字。“〇”是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参照“0”创造出来的,往往俗称“〇”为“小写的零”。它有自己的形、音、义,意思是数字中的空位。原则上,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用“零”,用作编号时则用“〇”。

  “〇”是正圆形的,不要用阿拉伯数字“0”或拉丁字母“o”来代替。

  左耳旁和右耳旁有什么不同

  二者虽然都跟“耳”沾了边,却是不同的两个字演变过来的,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

  左耳旁“阝”读为fù,同“阜”,用在字的左边,由它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阶梯、山阶、登山、升降等有关,例如“阶”、“陡”、“险”、“陟”。

  右耳旁“阝”读为yì,同“邑”,用在字的右边,由它做偏旁的字大多与城镇、都市、国名、地名等有关,如“都”、“邦”、“郭”、“郊”。

  “又”原本是右手的意思

  “又”最早是个名词,是个象形字,把右手举起来,伸开手指,就能得到这个“右手形”,它的字义也就是今天的“右”字,表示“右手”。带“又”的字大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比如“友”,这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是两只右手靠在一起的形状,就像现在的旧友重逢,两人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表示友谊。

  与手相关的字还有“及”,是一个会意字,是被人追上或赶上的意思。

  为什么有人能“空手套白狼”

  其实,白狼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种凶恶动物,相反,在中国古代,白狼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往往和圣人、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因此,“空手套白狼”最初并不是指人太鲁莽,它是一句褒奖之语,用来表扬那些能够空手把象征祥瑞的白狼套住的明德国君和勇士。

  现在,“空手套白狼”已经演变成一个贬义词了,比喻那些不做任何投资到处行骗的人。

  “八字没一撇”的“八字”指什么

  “八字”最早是指两扇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与刘子澄书》中说:“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意思是通往圣贤之路的大门早已敞开了,可是人们并没有领悟到,不但不进门学习圣贤之道,反而朝外狂走。在这里,“八字”的意思是两扇打开的门,这个意思很符合“八”字的形象,让人一望便知。

  后来,“八字没一撇”演变为没眉目、没头绪的代名词了。

  形容不靠谱为什么叫“不着四六”

  这个“四六”不是指数字四、六,而是指至亲“天、地、父、母”,其中天为父,天字与父字都是四画,地为母,地字是六画,“四六”就成了“天地父母”的代称。古时候,中国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认为“天地父母”是至亲,人是天地所生所养的。

  “不着四六”的原意是上不知天,下不知地,为人不知父母。后来引申为信口开河,没头没脑,没边儿没沿儿。

关于汉字的故事有哪些

  话说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登基后,她想给自己取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名字,中国要名字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把自己的光辉也展现出来。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汉字肯定不能体现,于是武则天想自己造一个从来没有的字出来,这样肯定就没有重复了。说造就造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zhà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当空、明亮阔大的意思吧。

  2关于汉字的故事:竹竿和猪肝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

  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3关于汉字的故事:“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4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错误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5关于汉字的故事:因为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6关于汉字的故事:团字和圆字的汉字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7关于汉字的故事:万字难写

  有一年,老翁聘请了一位楚国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认字。第一天上学,老师用毛笔在白纸上写了一笔,告诉他儿子说:“这是个‘一’字。”他儿子学得很认真,牢牢地记住了,回去后就写给老翁看:“我学了一个字——‘一’。”老翁见儿子学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学,老师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两笔,说:“这是个‘二’字。”这回,儿子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了,记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师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三笔,说:“这是个‘三’字。”儿子眼珠一转,仿佛悟到了什么,学也不上了,扔下笔就兴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亲说:“认字实在简单,孩儿已经学成了。现在不用麻烦先生了,免得花费这么多的聘金请先生,请父亲把先生辞退了吧。”见到儿子这么聪明,老翁高兴地准备了酬金辞退了老师。

  过了几天,老翁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就吩咐儿子一大早起来写个请帖。儿子满口答应了:“行,这还不容易吗?看我的吧。”

  老翁看儿子满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时间慢慢地过去,眼看太阳都快偏西了,还不见儿子写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儿子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终于不耐烦了,亲自到儿子房里去催促。

  进得门来,老翁见儿子愁眉苦脸地坐在桌边,纸在地上拖得老长,上面尽是黑道道。儿子正拿着一把沾满墨的木梳在纸上画着,一见父亲进来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为什么偏偏姓万呢?我借来了母亲的木梳,一次可以写20多划,从一大早写到现在,手都酸了,也才写了不到3000划!万字真难写呀!”

经典的汉字小故事

  “木”字是个象形字。最早时这个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树,上半部分很像树枝和树叶,下面就像是树根。这个字在古代被用来作木本植物的统称。现在的意思是“树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大军驻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听闻东晋士兵不堪一击,于是派使者带八千士兵到南岸的东晋城下去劝降。

  东晋知道秦军来了,派出了大将谢石、谢玄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偷袭了秦军的先头部队。

  前秦大王得知秦军战败,大惊失色,马上登上城楼向淝水对岸观看。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细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东晋士兵阵容整齐,手握刀枪。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头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势险要,东晋士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山下,一阵风吹过,山上晃动的草木远远看去就像无数正在行动的东晋士兵。前秦大王顿时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了个打败仗。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这一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此战后便有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典故,意思是听到风的呼啸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有敌军在追赶,看到晃动的草木都以为是敌人的士兵在行动。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时,稍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

有趣的汉字故事

  ——林佳烨

  林佳烨  指导老师:陈建弘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

  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仓颉很早起来,他看到太阳在树木的上面。于是,他又造了一个字,就是“早”字。

  仓颉造了许多有趣的汉字。后来,这些汉字不够用,仓颉的弟子们又帮他造了很多的汉字。这些汉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汉字背后的小故事

  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汉字背后的小故事,欢迎浏览!

  "章":"立早章"应该为"音十章"

  今天,不少人把"章"说成是"立早章",其实,这是不对的。《说文解字.音部》指出:"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为万物之终。"音"和"十"合起来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

  "友":先民见面时用握手表现朋友之情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妻":上古社会,妻子是被抢来的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一望便知古"妻"字中有一个似跪的被奴役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的头发显然是飘散的,另外加一只罪恶的手,这只手正伸向女子的头部,将她的头发抓住。可见"妻"是一个会意字,其意思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的头发。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延伸阅读】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读到《会意识字》后评价说:"作者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研究出的“快速快乐”识字法,使人耳目一新。目前尚未看到同类的识字字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本王银忠老人花了十年时间编著的《会意识字》,就会发现:这与你看到的任何一本字典都不相同。其对每一个汉字的拆解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并且赋予了每一个汉字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十年研究汉字的漫长时光中,王银忠老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对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我明白自己做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从古至今,找不到《会意识字》这样的字典,汉字走向世界,没有一本拿到世界上用的书怎么行啊!"

  涵盖面广

  常用的字都能看到

  王银忠表示,《会意识字》是根据现行汉字部件的意义分析字的本义,再根据本义的含义,也就是本义所反映的社会习俗、农耕文化或相关科学知识等,引申出现代的字义。简言之,是解释包括简体字在内的现行汉字的书。

  "这本书总共有3678个字,主要选择的是小学课本生字表中的字,又增加了一部分与那些字相关的字,基本涵盖了常用字,其覆盖率达99.48%。每个现行汉字的后面首先列举出能检索到的繁体字、异体字和隶书、缪篆、小篆、金文、甲骨文等,便于读者在字形上互相参照。另外,通过字形结构、本义、字义演变、组字等,对每个汉字分别予以解说。这样,为独体字提供了其古象形字,便于人们开发右脑,加强记忆;对合体字则提供了“会意识字”的范例,便于人们掌握这种识字方法,达到生字过目不忘"。

  王银忠透露:"为了弄清每个字的本义,我把所有名家的说法都查出来,他们哪些说法正确,为什么正确;哪些不正确,我得证明为啥错,都得有个判断。更重要的汉字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本身的文化、结构发展规律和使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另一个还有它承载的中华文化,这个费工夫,涉及面很大。凡是中华民族用得到的知识,它都能体现出来,这些东西都得弄透。"

  十分有趣 每个部件都有故事

  王银忠透露,他研究汉字,是在学习、尊重汉字文献的基础上,着重弄清每个汉字所反映的事物。汉字是由部件构成,部件是字中的表意单位,每一个部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如“透”字,由“辶”和“秀”组成,其中“辶”表示与行走有关,“秀”表示谷子果实或花,本义为去察看谷子如何开花结果。为什么表示“暗地里告诉”,“穿透”,“显露”,“透彻”,“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现代字义呢?请教了研究谷子的专家,方知谷子是闭花授粉作物,察看谷子花或进行人工授粉,需先将其花颖拨开。这样,由闭花授粉引申为“暗地里告诉”;由拨开花颖引申为穿透;由拨开花颖而花暴露出来引申为显露;由弄明白谷子如何开花结果引申为透彻;由经过人工授粉而谷粒饱满引申为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等。"

  "再如“渐”字,由“氵”和“斩”组成,其中“斩”表示造车,为什么加“氵”呢?为什么表示“浸、流入”和“事物发展的开端、慢慢地”等现代字义呢?古代造车一般用硬木,于是就到红木家具厂参观,才知道用硬木制造器具,首先要浸泡硬木料,这是硬木除脂的第一道工序,而后还要经过煮、蒸、烘干等工序,使木料中的油脂排出,以防变形。由浸泡木料引申为浸;由液体进入木料空隙引申为流入;由浸泡木料引申为事物发展的开端;由浸泡木料的过程引申为慢慢地。"

  "再比如为了研究“笨”字,我找了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竹子的教授请教,他给我讲一上午,然后又用一整天的时间跑到平顶山鲁山县的一家竹子园,刨出竹子根看,最终弄清了缘由。为了弄清“羟”一类的字,请教化工专家,弄清其化学分子式."

  非常实用

  让你快乐地迅速识字

  王银忠老人写《会意识字》这本字典的初衷就是要"教小孩儿识字",所以从一开始就决定着其实用性。

  王银忠表示,"我的观点就是,所有说中国话的,首先要把汉字搞清楚,这是个基础。我相信《会意识字》会越来越有用。相信50年后,这本书可以成为教材,中国汉字教材。"

  河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玉珂在谈到这本字典时表示:"《会意识字》一书,是一部具有特色的新颖快速快乐识字字典。人们都觉得汉字难学,作者倾10年心血潜心研究,追寻汉字的繁化、简化背景,探索出汉字的最大特点是“义寄于形,形义结合”。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填补了汉字字典上的一项空白,是众多汉字字典中的又一奇葩!"

有关于汉字小故事

  天心取米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团和圆的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因汉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书写字常把笔画写错。一次造名册,将“陈”字的“阝”写在了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书生从此记住“阝”是应该写在左边的,结果不幸又写错了“郑”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聂之人托他写张状子,文书大惊失色:“我写了两个‘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来三个‘耳’,要我命啊?!”

  因错字闹出的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有关于汉字的故事

  一天上午,“团”在逛街,突然见到了“员”,他热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圆!”

  “员”说:“我不认识你啊?”

  “团”说:“我们之前还在一起去给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团圆,怎么天气一热,你把外套脱掉了,就不认识我了?”

一个汉字的故事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a,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关于汉字的故事:仓颉造字的传说

  (一)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造字开创了我国文字的先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源头。岐山县城南三华里处仓颉庙中的一通石碑,就记录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典籍中的神话传说,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官。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个眼睛,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远古时候,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录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出外采桑,仓额一人在家编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来告诉他,山上的一只猛虎将本村一头黄牛咬死吃掉了。仓颉十分气愤,约了伙伴去除害。临行前,他在西墙上画了一只老虎,又画了一个圆圈,里面点了一点,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归来,见墙上画了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以为自己的儿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气得晕了过去。傍晚,仓颉打猎归来,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忙问有何伤心事,娘说明了原委,由于过度惊吓,不久便去世了。仓颉既后悔又难过。从此,他便骑着驴骡,离开家门,体察各地风土人情,记录方言土语,立志要造出字来。

  那时没有纸,仓颉便把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驴骡驮得过重,行到今岐山县境内仓颉庙村时累死了。仓颉不能继续前行,便寻了座茅草房住下,从早到晚写写画画,忙着造字不停。当时,他正琢磨着“出”和“重”两个字,山上架山本该为“重”,远行千里本该为出门在外的“出”,但由于青蛙的聒噪扰乱了他的思绪,把这两个字给弄颠倒了。他一气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旁边的池塘中甩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诗云:“仓颉造字思绪浓,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笔轻点墨封嘴,从此闭口永无声”。据说,仓颉在这儿造的字非常多,民间有诗为证:“仓颉造字一石粟,孔子读了七斗七,剩下二斗无用处,撒到邻邦赠外夷。”

  关于仓颉及仓颉造字,在许多辞书典章中均有论述。《吕氏春秋·君守篇》中述“仓颉作书”。《淮南子》记载:“史皇生而能书”。《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见鸟兽的瓜印蹄远之迹,知道了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别各种不同的事物,这才开始创造了文字。

  (二)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互相训释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训“考”。天下礼仪归于文字,文字必归于六书类。黄帝听后高兴地说:“你将六书更加详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万世之功也。”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詹天佑的主要事迹

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简短